本文发布时间:2020-09-27,更新时间:2020-10-03。
以下内容里,“得到”这个词可能代表 App 软件产品“得到”,也可能代表得到 App 所在的公司“思维造物”(或“罗辑思维”),还有可能代表得到团队里的成员。结合上下文时很容易理解。
前言:一份招股说明书引发的思考
前几天(2020-09-25)晚上,互联网圈里有一个热议的话题就是:得到 App 所在的公司“思维造物”准备在创业板上市了(就是你所熟知的那个“罗辑思维”)。得到的 400 多页招股说明书,值得我们好好看看。招股说明书是企业难得讲真话的重要资料,也是获取行业信息的重要途径。
得到这次拟募集资金 10.37 亿元,以发行募资计算,公司的整体估值为 41.5 亿。按照 A 股的新股暴涨历史,上市后可能很快涨到 100 亿。罗振宇自己在公司持股 40%多,上市之后持股估计降到 30%多,那就至少是 30 亿的身家。罗胖一向以读书人自居,读书人终于变成大富翁了。
得到 App 作为国内知识付费领域的头号产品,一直是大家的重点关注对象。
就在大家对着得到的招股书讨论行业趋势、盈利模式、股权结构以及如何打新股时,我关注的重点竟然是——快刀青衣。
- 快刀青衣的真名是什么?
- 作为得到的联合创始人,以及产品负责人,快刀青衣的持股比例是多少?
- 快刀青衣以前是做什么的?写过哪些小说?写的小说是什么类型的?
- 产品经理出身的快刀青衣,还在兼任公司 CTO 么?难道还真有那种不写代码的 CTO?程序员鼓励师?
- 我为何如此关注快刀青衣?
通过这篇文章,我为你一一揭晓。
得到的股权结构
我们先来看看得到的招股书上,关于股权分配相关的信息。
股权分配如下:
出资额如下:
股权结构如下:
创始人/联合创始人的持股分配:
据招股书显示,思维造物董事长罗振宇直接持股占比 30.35%。董事、总经理李天田持股占比 13.93%,两人直接持股占比 44.28%。
另外,罗振宇控股的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杰黄罡」持有思维造物股权 16.26%。罗振宇通过直接、间接方式持有公司共计 46.6144%的表决权。自公司设立以来,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为罗振宇。
通过上面这些信息,我大致计算了一下三位(联合)创始人的持股比例,如下。
创始人/联合创始人的持股比例:(大致计算)
- 罗振宇(创始人):30.35% + 16.26% * 69.57% ≈ 41.66%
- 脱不花(李天田,联合创始人,CEO):13.92% + 16.26% * 5.46% ≈ 14.81%
- 快刀青衣(邓鑫鑫,联合创始人,技术&产品&设计负责人):16.26% * 22.76% ≈ 3.70%
备注:脱不花的真名叫李天田,快刀青衣的真名叫邓鑫鑫,这个在网上很容易查到。
为啥快刀青衣的持股比例这么少?
罗振宇是得到的创始人,也是得到的灵魂人物和精神领袖,持股比例和投票权占 40%多,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早期创业的时候,“罗辑思维”公众号于 2012 年 12 月推出,罗胖每天早上 6:30 发出一条60秒语音,并附带文章,365 天全年无休,这种惊人的毅力和坚持足矣让人震撼。截至 2020 年 3 月,关注用户超过 1200 万人。但自从得到 App 在 2016 年推出后,我觉得“罗辑思维”公众号上的内容价值,明显下降了很多,快成了一个带货的公众号。2017 年 5 月 8 日起,公众号上的每日头条也不再是语音,语音放在了次条。
罗辑思维还有同名的脱口秀节目在优酷上播出,每周四更新,这曾经是我最爱看的视频节目之一。2017 年 3 月 8 日,优酷上的罗辑思维视频节目停播,罗胖需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得到上。
罗胖在 2015 年开始举办“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每年一届,俨然已经成为互联网知识界的春晚。不过,这两年的演讲质量明显下降了一些,一部分原因是大众的期望值太高,举一个侧面的例子,比如一开始的“国民总时间”这个词被大家津津乐道,后来的“小趋势”这个词却没有火起来;另一部分原因是演讲里的频繁带货,让人反感。
罗胖独自站在聚光灯面前,靠着他的个人影响力和 IP,让大众熟知了“罗辑思维”和“时间的朋友”这两个品牌,也给得到 App 带来了第一波流量。
吴军老师和万维钢老师,是得到 App 里的扛把子,高产且输出稳定。这两位顶级大师能入驻得到,罗胖肯定是做了很多功课。
脱不花作为得到的 CEO,给我的感觉更像是职业经理人,负责公司的日常管理、经营管理,还要向公司的董事会负责;另外,她自己也是得到里的一名讲师,号召力很强。
罗胖的公开演讲里,或多或少有一点浮夸的言语。这个时候,当我们打开得到 App,却发现这个产品是如此清奇,这简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最近频繁使用且十分钟爱的 App 有三个:学习知识的「得到」、听播客节目的「小宇宙」、整理笔记用的「notion」。
相比之下,像微信、QQ、支付宝、美团这种超级 App,点开首屏之后,漫山遍野都是小红点,充满了焦虑。焦虑的不是使用产品的用户,而是产品和产品背后的人。
上面这张图里,左边是美团 App,右边是支付宝 App,数一数你一共看到了几个小红点?
再看看得到 App,显然要克制很多,心情马上平静了下来:
得到 App 的产品体验能做得如此清新脱俗,快刀青衣功不可没,他的角色和地位相当于“首席产品经理”。
问题来了,罗振宇、脱不花、快刀青衣作为得到的三位(联合)创始人,罗振宇、脱不花的持股比例还挺多,为啥快刀青衣的持股比例就这么少呢?
是因为快刀青衣太穷,出不起这么多钱?这你就错了。一般是持股比例和估值决定出资额,而不是反过来。
我在得到的知识锦囊里找到了答案,上面有一个话题是“创业公司遇到招募技术人才难的问题,怎么办?”针对这个话题,快刀青衣写了一段内容。原话摘录如下:
在创业团队早期,最靠谱的方式莫过于朋友推荐,通过朋友的朋友/校友/前同事等关系,先去认识人。很多人会说自己并不认识什么程序员或者技术人员,但这个说法其实只是在自己的一度直接人脉中看了一下。有很多创业团队的搭配,其实是通过一些看起来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联系在一起的。
例如我和罗胖、脱不花的组合,早在 2014 年,我并不认识罗胖,我只是脱不花人脉圈里的一个产品经理。我和脱不花的认识,却是因为我们都曾经在另一个媒体的作者群里而已。而我司的第一个程序员,是我被人放了十几次鸽子之后,从一个校园小说读者 QQ 群里捞到的。
通过上面这段内容,可以看出,得到在早期创业的时候,是罗振宇找到了脱不花,脱不花再找到了快刀青衣。当时,罗振宇和脱不花已经是非常有影响力的社会人物,而快刀青衣还只是一个小小的 PM。
得到创立之后,罗振宇和脱不花不仅要负责得到的整体业务和经营管理,还要到处找投资人、找授课老师、探索市场、探索盈利模式、探索战略方向,这是关乎公司生死存亡的事情。
快刀青衣的工种则相对“单纯”一些,核心任务就是带好得到的产品设计工作和团队。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快刀青衣好歹是个联合创始人,尚持有一些股份。相比之下,得到的团队里,还有很多其他的骨干成员,比如 CTO(技术负责人)、COO(首席运营官)、CMO(首席营销官)、交互负责人、视觉负责人、测试负责人、客服负责人、阅读器负责人、得到锦囊负责人、知识城邦负责人,还有其他的各种 CXO、各种主编、各种班主任,他们所做的工作也不少,但他们毕竟不是联合创始人,所持股份,寥寥无几。
综合上面这些因素,快刀青衣的持股比例较低,也是情有可原的。
快刀青衣以前是做什么的?写过哪些小说?
快刀是 PM 出身,他以前的经历还是比较丰富的。下面这段内容,不是我的原创,而是基于网上的公开资料整理的。
个人介绍
快刀青衣,真名邓鑫鑫,得到 App & 罗辑思维联合创始人,负责得到 App 的产品与技术工作。
河南驻马店人,得到(天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2005 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物理教育专业。
知乎@快刀青衣 V,产品狗,无节操,有底线。
2014 年 7 月,加入罗辑思维,担任联合创始人。2016 年 5 月,与罗振宇,脱不花联合创立了得到 App,主要负责产品与技术工作。
2007 年-2014 年,快刀青衣在搜狐供职,历任搜狐体育中心产品负责人,搜狐内容部产品负责人,搜狐内容部新媒体中心副总监。
曾经供职于中青在线、华奥星空、猫扑、搜狐。现在是罗辑思维的联合创始人。
个头不高,年纪不大,貌不惊人,但是语言犀利酣畅,思想有趣,非常赞的一个人!
80 后,足球迷,处女座,自称是无节操流派创始人,产品经理一个。超有意思的帅哥,讲话干货满满。头脑思维活跃,无节操有底线,很棒的一个人。
虎嗅网认证作者,常常发表自己对互联网的看法。曾经当过老师,毕竟是师范毕业的嘛。后来去做互联网,喜欢玩电脑游戏,比如 CS、主题医院等。性情中人,关注大量岛国女优,也常常以此引以为豪。招聘时常用手法:“发我简历,我给你发种子哦!”
对于他的职业自己曾感性的描述:“产品经理真是个两端受气的傻逼职业~”在微博里常常表现的无节操。但三观绝对正。
得到 CEO 脱不花总是拿快刀青衣开玩笑:十年前,快刀青衣选择到“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他同学选择到“腾讯”,能力差别不大,但在腾讯的同学已是亿万富翁。这就是趋势红利的力量。
上面这张图里可以看到,快刀青衣最近一次更新领英是在 2015 年。
写作相关
快刀青衣有一对可爱的女儿和儿子,现居于北京。喜欢摄影,有自己的单反相机。兼职作家,而写作的理由自己说是为了给女儿挣奶粉钱。
写作风格:幽默风趣而又生活化的语言文字,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粉丝群:绝大多数分布在两个群体中,即在校学生和工作几年的年轻白领。
写作影响力:
从 2004 年开始,快刀青衣用快乐幽默的语言写一些校园类爱情故事,在当时流行颓废的文风中独树一帜。作品经常被《青年文摘》《少男少女》《女友-校园版》《当代青年》《花火》《青春期健康》等青年阅读杂志刊登并大量转载。
2005 年在新浪开博,短时间内就凭借幽默的文章吸引了一批读者,成为了当年新浪校园类十大名博之一。并开始给《喜剧世界》等杂志撰写幽默的生活化文章。
2006 年在博客上连载校园小说《我终于上了你,大学》,点击量飙升,成为当时新浪为数不多的百万博客之一,被称为“中国第一幽默写手”。当年被新浪年度博客大会评为校园组唯一金奖。
由于工作关系,2007 年后更多的是写短篇幽默故事,几乎每篇稿子都会被报纸杂志转载。从写作至今,文字大约百万,已发表文章三百余篇。
已出版的作品有:《槑活小男人》《我终于上了你,大学》《沙僧吐槽日记》《一纸婚约》《爱情是怎样炼成的》。
快刀青衣还在兼任 CTO 么?
产品经理出身的快刀青衣,还在兼任公司 CTO 么?我们来一探究竟。
在我心目中,产品经理出身的快刀青衣,一直是在兼任得到的 CTO,网上的各种文章也都是这么说的。
比如说,2019 年初,快刀青衣发了一份内部通知,宣布取消公司产品技术团队今年的年终奖,这说明他在公司的产品和技术团队,是有很高地位的:
关于上面这则消息,网上都是用“得到联合创始人&CTO”的 title 来介绍快刀青衣的:
2019-05-27 这天,快刀青衣在他的公众号里推送了一篇文章《快刀青衣:如何在得到这家内容公司,从零搭建起一支技术团队》,这篇文章很有启发,顺便推荐给大家。文章被 InfoQ 网站转载了,末尾也介绍了快刀青衣的 title:
最近我还在地铁站看到了快刀青衣代言的广告:
看到快刀青衣说他是技术人,我更加自信了。
这次看了招股书之后,我突然有个疑问:难道世界上还真有那种不写代码的 CTO?现在的程序员鼓励师,已经达到这么高的段位了?
于是我赶紧问了下在得到搬砖的同学,得到这样的回复:
我有点懵了,赶紧搜了下相关的资料,找到了线索:
上面截图里的文章,是快刀青衣自己写的,显示:快刀青衣只是在公司创立之初,当了一年的 CTO,在 2015 年 10 月就已经不再当 CTO 了。
这么明显的信息,大家(包括我在内)都没有注意到,事实再一次证明:我们看到了什么,并不是眼睛决定的,而是脑子决定的。
再回过头来看看那张地铁站海报,快刀青衣标榜自己是“技术人”,这很容易让别人误以为他是功力深厚的码农。这位无节操有底线的产品狗,应该是被广告绑架了。如果被绑架了,你就眨眨眼。
写到这里,我再次找得到的同学确认了下快刀青衣的 title,了解到,快刀青衣现在依然是得到团队的技术 / 产品 / 设计的负责人。毕竟,他是得到公司的副董事长,也就是说,他的职级比 CTO 更高。
不过,作为合伙人,人家也不在乎这些头衔(当然,也完全可以说,头衔高的人,才不在乎头衔)。招股书上显示,这些高层人员的工资只是个形式:
综合上面的材料,针对快刀青衣的个人介绍,我在这里给出一个比较准确的描述:
快刀青衣,真名邓鑫鑫,得到 & 罗辑思维联合创始人,公司副总经理,技术 / 产品 / 设计负责人,产品经理出身。从 2014 年 7 月创业到现在(截至 2020 年中旬),从零搭建起 200 多人的产品技术团队,见证了得到 App 从粗糙想法到一个日活 70 万、月活 350 万的线上产品。
小小地透露一下,得到团队现在有 400 多人的规模(截至 2020 年 9 月)。得到公司的核心技术人员共 7 人,分别是:
以后关于得到技术的分享,可以瞄准这 7 个人。
我为何对快刀青衣如此关注?
虽然我暂时还写不了小说,但我一直很喜欢和欣赏快刀青衣的那种文风,擅长用通俗易通小白化、幽默快乐生活化、丝丝入扣出神入化的文字,把一件事情或者一个故事讲清楚。这种叙事能力、观察能力和产品嗅觉,是我学习的楷模。
我一直都没觉得自己文笔有多好,但我尽可能写出对读者有用的东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一件事情讲清楚并让大家受益,是我追求的标准。
此外,有分享精神的人,是很难得的。这种发自内心的分享行为,与他人有关,也与他人无关。
根据我的不完全观察,我发现,互联网圈子里热爱分享的大佬,一半以上都是程序员出身,且技术过硬。我随便列举几个,比如:TK 教主、阮一峰、陈皓、王垠、道哥、余弦、云风、Fenng、MacTalk、小胡子哥、张鑫旭等。
互联网圈子里热爱分享的产品经理大佬,则是非常稀缺的;而且整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明显要比技术圈的大佬低几个段位。我能第一时间想到的在互联网圈有一定影响力且热爱分享的产品经理并不多:纯银V、「刘言飞语」的作者刘飞、「产品沉思录」的作者刘少楠、「一天世界」的作者李如一,还有在公众号里活跃的二爷鉴书、白鸦。如果还要加一个人,快刀青衣一定算一个。
快刀青衣是一位卓越的产品经理,得到 App 就是最好的证明。
当罗胖和脱不花致力于公司的经营管理、市场运营、以及寻找课程资源时,快刀青衣选择安静地做一个美男子,看看书、讲讲段子、钻研得到 App 的产品优化,时不时分享一些产品思考和生活日常。
我们要通过哪些渠道关注快刀青衣呢?
首先,可以在「得到」App 的“知识城邦”里关注快刀青衣,那里是他分享的主战场:
其次,可以关注他的公众号「快刀青衣」,在那里,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灵魂。温馨提示,这是一位“年更”的号主:
快刀青在知乎上有两万多粉丝,偶尔有动态,但不够活跃:
在微博上有三万多粉丝,但是看不到动态了:
早期在虎嗅上有一些文章:
关于叙事能力
补充讲一下,上一段的内容里,我提到了叙事能力。叙事能力这个词,可不简单,值得仔细琢磨。我认为良好的叙事能力,至少依赖这几个因素:
- (1)逻辑严谨、思路清晰、表达流畅。
- (2)察觉关键问题时有敏锐的洞察力,并在恰当的时机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
- (3)口头表达时,尽量让对方听懂,提到专有名词时,要适当解释;有底气、不啰嗦、不抢话、不出风头、不沉默、学会倾听。
- (4)文字表达时,简洁明了、有穿透力、一步到位;注意基本的写作规范和标点符号。
- (5)整体要系统化、结构化、有大局观。格局大,ego 小。
此外,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随和的性情、幽默的风格、标准的普通话、气场强大的演讲水平、极具辨识度的音色,那更是加分项了。
我看「知识付费」这个概念
罗胖在公开场合对“知识付费”这个概念很反感,他一再强调,得到是在做“知识服务”,而非“知识付费”。理由就是:我们从小就在接受付费,买早餐、上学、买本书,这都要付费。你听过油条服务,你有听说过油条付费吗?付费是情理之中的,怎么能说得到在做知识付费呢?我们做的是更好的知识服务,我们的服务是别人家没有的。
但是,这一点,我并不赞同他。我来做几个类比。
“App”这个词,它的全称是 Application,中文翻译是“应用程序”。App 的含义一般是特指手机软件,当然也包括 iPad、智能电视等智能设备上的软件,但并不包括电脑上的软件。电脑上的软件,我们会特别说明是 Mac 软件、Windows 软件。
(补充个题外话,“App”这个词的标准写法是“App”,读音是 [æp]。但大部分人写成是“APP”,念成是“A-P-P”。由于大众的习惯实在很难纠正,所以现在这两种写法和读音都可以。)
“前端工程师”这个词,一般是特指“Web 前端开发工程师”,编程语言用的是 JavaScript。从广义上讲,虽然 Web 前端、iOS、Android 这三个技术方向都属于“大前端”领域,但针对 iOS、Android 这两个方向的岗位,我们都会单独用“iOS 开发工程师”、“Android 开发工程师”来描述。
“直男”这个词,是表示“性取向正常的男性”。“直男癌”这个词,是表示“自以为是、情商低,甚至喜欢评判女生、以自己为中心的男权主义”。这两个词,原本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但是越来越多的人用“直男”来代表“直男癌”,以至于,连百度百科都不得不扩宽“直男”的含义。
下面这张图,是 2020 年 2 月份我截的图:(百度百科特别强调,不要把“直男”和“直男癌”搞混了)
下面这张图,是 2020 年 9 月份我截的图:(百度百科终于肯妥协了,“直男”包含了“直男癌”)
“内卷”这个词,最近非常流行。直到我看了万维钢在得到专栏的讲解,我才明白“内卷”这个词的历史由来和原本的含义:内卷是一种低级的复杂。但是,普通大众提到“内卷”这个词的时候,更多的是想表达“由于过度竞争导致内耗,进而恶性循环,停滞不前”。我猜,大众的这种理解趋势,是势不可挡的。
再回到“知识付费”。“知识付费”这个词一般是特指“针对互联网上的内容进行付费”。因为互联网早期的内容,大多数都是免费的,互联网精神一直强调“开放、平等、协作、快速、分享”,付费服务的热潮是最近几年兴起的。而线下生活中的大部分服务,自古以来都是付费的,完全没有讨论的必要。
得到 App 是 2016 年推出的,它的出现,意味着知识付费的元年到来了。
总结一句:一个概念的兴起,不是由这个概念的字面含义可以决定的,也不是由这个行业里的头号公司可以推动的。而是:怎样能让大众更容易理解它实际想表达的含义。
如果说“得到做的是知识服务”,这种表述当然更高端、更官方,也没毛病,但新用户听了之后还是不知道“得到是干啥的”。
所以我们应该接受这一点:很多概念或者词汇(比如 App、前端工程师、知识付费等),它的字面含义和实际想表达的含义,往往是不一样的。应该以实际想表达的含义为准,不可望文生义。
罗胖反复给大家纠正概念,并非明智之举。如果哪天罗胖能笑着接受人们笑着谈论“得到做的是知识付费”,说明他成长了,那是一种真正的“心宽体胖”。
罗振宇最大的贡献,不是知识服务,而是知识变现。最该感谢他的人,不是那些收获知识的人,而是那些贩卖知识的人。
我看得到
很多人不看好知识付费,或者不看好得到 App 未来的增长趋势。
关于知识付费,我给不了太专业的点评,但我只想做一个预测:知识付费领域里,如果未来只剩下一家公司,那一定是得到 App 所在的公司。
有人可能会问:“如果一家知识付费公司都不剩呢?会有那个时候吗?”如果真到了那个时候,应该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人类已经在火星上过着幸福的生活;另一种可能是,没有人会再提“知识付费”这个概念。
也有人说,得到的增长遇到瓶颈、盈利模式遇到瓶颈,所以得抓紧上市。
还有人说:“我买的付费课程,大多数都没有看。知识付费就是个伪需求,是在贩卖焦虑。那我想问问: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你买的纸质书,看了多少呢?那是不是要怪出版社?怪作家?
我觉得,最坏的情况无非就是:得到的活跃度会像豆瓣一样,喜欢的人很喜欢,忠诚度很高;不喜欢的人,你怎么说服他,他就是不喜欢。
但这种最坏的情况,还不会这么快到来。
得到提供的很多服务,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比如大师们提供了众多优质课程;比如得到上的文字可以直接复制,不玩花样:
比如:得到的电子书,支持全文检索,这将是一项宏伟的工程,这种功能甚至是一种 bug 级的存在,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再比如,得到 App 展现给用户看的数据表现(比如专栏的购买量、阅读量等数据),非常真实,不掺水(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得到的活跃度数据-图 1:
得到的活跃度数据-图 2:
结合上面两张图,以及招股书中的数据来看:截至 2020 年 8 月,得到 App 的日活是 70W 左右,月活是 350 万左右。86%的人都在看得到专栏,看电子书的人只有 4%。
我认为,得到的电子书业务,还没开始发力,电子书业务将助力得到进一步扩大用户群体。微信读书现在已经有很大的用户规模了,得到完全有机会反超。
诚然,得到的规模想要扩大,确实要相对吃力一些,既要普及大众认知,又要普及得到的品牌。这同时也意味着:知识付费领域,将长期是一片蓝海,未来有无限可能。得到任重而道远。
我接受了知识付费,成功了吗?
我在得到 App 的累计学习时长快 1000 小时了,消费超过 5000 元。你如果问我:“你变得更成功了吗?”我的答案是:没有。
接受知识付费,会让我们更成功吗?不会。对我们的工作能力有帮助吗?不够明显。反倒是那些鼓吹知识付费的人(包括得到里的部分学员),他们一直在宣扬和兜售成功学,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种毒瘤。
知识付费,可以提升门槛,最大限度地过滤大量的垃圾信息,既可以筛选出优质的内容,也可以筛选出优质的用户。网络上当然也存在很多垃圾的付费内容,你会不会为此掏钱,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辨别能力。
我认为,阅读一个付费专栏,就跟花钱看一本书一样,它最大的作用是:通识教育和人文教育。还有什么比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更有趣的呢?
随着阅读的不断积累,才发现自己处于「愚昧之巅」,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太少。我们需要一边通过阅读体验别样人生,一边通过实践感受具体生活。
最后一段
这篇文章里,如果有提到夸奖得到的部分,请不要误会,目前为止,我与快刀青衣本人以及得到的核心成员从未有过直接的接触和联系,未来几年,我也不会持有得到的股票(我对炒股不太了解);如果有贬低得到的部分,请不要较真,这些只是我作为一个局外人的拙见;如果存在事实性错误,欢迎留言反馈。整体来说,你可以把这篇文章当做是一个长期关注互联网的人,写下来的一段互联网野史。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结尾:知识引擎,得到来做!
参考链接
快刀的阿里云代言广告照片。
罗振宇、快刀等 9 人的合影。
快刀青衣只是在公司创立之初,当了一年的 CTO。
InfoQ 转载里,介绍了快刀青衣的 title。
提到了常见的互联网大佬。
作者@于利强。
罗胖反对知识付费的概念。
“杰黄罡”的谐音是“劫皇纲”,罗振宇早期说过一句话叫“劫就劫皇纲,嫖就嫖娘娘”。这是2016年的“死磕侠”故事了,意味着要成事就要成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