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首页

西亚非亚

作者 大致
2024年11月12日 11:43

要么说我终究会被AI替代呢?
AI是逻辑鬼才,我不是。AI拥有正确的记忆,我没有。
20241112_west_asia_is_not_asia


  • (1):其实两周后的决赛李明又喂了一次屎,不过那场比赛不如这场有戏剧性。
  • (2):进第二个球的那个赖特后来在假A沈阳队踢过。
  • (3):饭店里并没有天津本地品牌“五星”

8位的QQ号找不回来了-只有QZONE还可以访问


我拥有一个8位数的腾讯QQ号,可能是从2002/2003年开始使用的。那时候还没有微信,记得初中时还申请过一个QQ号,但后来忘记了密码,最终也丢失了。这个QQ号(20328681)一直陪伴我,直到两年前车库里的HPZ800电脑主板坏了。换了新电脑后,我再也无法登录了。

由于需要进行身份验证,我尝试过使用身份证等信息,但依然无法通过。申诉了多次都失败了。还试过用我姐姐的手机进行验证,邀请了两个好友辅助认证,但依旧没有成功。现在我也不知道这个号码会不会因为长期无法登录而被回收。

幸运的是,我还有一个可以登录的QQ号,并且这两个QQ号互为好友。通过这个途径,我仍然可以访问原QQ号的QQ空间,看到以前的照片和日志。只不过,这QQ空间已经成了只读模式,只能看不能修改。

我妻子的QQ号也早已忘记了密码,无法登录了。也许我们这一代人中的大多数,都亲历了QQ的普及,成为了国内第一代网民,也见证了微信的崛起。

我的即将逝去的QZONE空间,还有那些我的过去和回忆。

qzone-20328681 8位的QQ号找不回来了-只有QZONE还可以访问 互联网 照片 生活 资讯

QZONE的首页,微信朋友圈可以同步到QZONE,但是后来也失效了,估计得登陆重新确认。

qzone-pictures 8位的QQ号找不回来了-只有QZONE还可以访问 互联网 照片 生活 资讯

这些年上传到QZONE的照片备份

qzone-pictures2 8位的QQ号找不回来了-只有QZONE还可以访问 互联网 照片 生活 资讯

那些年的照片都上传了一份到QZONE备份,还好,因为上一次硬盘坏了还丢了一些照片

qzone-dairy 8位的QQ号找不回来了-只有QZONE还可以访问 互联网 照片 生活 资讯

在QZONE发表日志是当时写博客还抄一份到这里备份

qzone-dairy2 8位的QQ号找不回来了-只有QZONE还可以访问 互联网 照片 生活 资讯

QZONE最早日志是2010年,其实再之前也写过,但由于是相关前+女友,所以后来就删除了

本文一共 609 个汉字, 你数一下对不对.
8位的QQ号找不回来了-只有QZONE还可以访问. (AMP 移动加速版本)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文到微信朋友圈
75a5a60b9cac61e5c8c71a96e17f2d9c 8位的QQ号找不回来了-只有QZONE还可以访问 互联网 照片 生活 资讯
The post 8位的QQ号找不回来了-只有QZONE还可以访问 first appeared on 小赖子的英国生活和资讯.

相关文章:

  1. 按揭贷款(房贷,车贷) 每月还贷计算器 去年给银行借了17万英镑 买了20万7500英镑的房子, 25年还清. 前2年是定率 Fix Rate 的合同 (年利率2.49%). 每个月大概是还 700多英镑. 有很多种还贷的计算方式, 定率/每月固定 是比较常用的. 简单来说就是 每个月交的钱是...
  2. 智能手机 HTC One M9 使用测评 虽然我对手机要求不高, 远远没有像追求VPS服务器一样, 但是怎么算来两年内换了四个手机, 先是三星 S4 用了一年多, 然后 Nokia Lumia 635 Windows Phone, 后来又是 BLU, 半年多前换了...
  3. 在英国给孩子换学校的经历: 孩子离开了村里的小学 由于搬了家, 孩子上学得提前半小时出门了, 因为早上堵, 也得开车半小时才能到. 之前在 Fen Drayton 村庄上小学, 早上8:45学校门开, 9点敲钟孩子排队依次进入教室, 我们由于在村里, 只需要提前5分钟出门和孩子一起走路就可以了. 现在一下子早上变得很匆忙, 得叫孩子起床, 做早饭,...
  4. 英国房子的EPC节能报告(Energe/Efficiency Performance Certificate) EPC (Energe/Efficiency Performance Certificate) 是英国房子的节能报告, 法律上规定, 每个房子都必须要有一个EPC报告, 报告的有效期为十年. 房东在把房子出租或者想卖房的时候, 这个EPC就必须有效, 在一些情况下 比如出租房子的时候, 这个EPC报告还必须符合一些最低标准, 比如房子必须满足 F档(类似及格线)...
  5. 同一台服务器上多个WORDPRESS站点的一些设置可以移出去 我自从把所有网站都挪到一处VPS服务器上 就发现很多事情省事很多 可以同时管理多个网站 包括 WORDPRESS博客. 比如我有四个WORDPRESS博客 然后我就把通用的一些资料给移出去 移到 HTTP或者HTTPS都不能直接访问的文件夹里这样就更安全许多. 文件 wp-conn.php 存储了 相同的数据库资料. 1 2...
  6. 公司请的专业摄影师 公司来了新的CEO管理之后,很多事情都不一样了, 特别是一些公司对外形象的事情就特别的在意, 比如公司网站用上SSL.现在公司还有空闲的位置,请速来(钱多人不傻). 一月份出差回LUTON,刚好公司请来摄影师给高层管理照像放网站上的,于是我也凑了凑热闹(但是却还不够资格被放在公司网站上),不过没关系,放这里也差不多. 人到中年, 沧桑感强了些. 更新更新: 同事用他NB的单反给谢菲尔得办公室的人也拍了一组这样的照片.看起来很不错, 很专业,灯光,道具应有尽有.我已经用在了LINKEDIN页面上,立马高大上. 本文一共 230 个汉字, 你数一下对不对. 公司请的专业摄影师. (AMP...
  7. Leetcode 的在线调试器 最近 leetcode 刷题网站出了一个在线调试器. 个人感觉非常好用. 因为我平时是用 IPAD+蓝牙键盘来刷题, 而在 ipad 上是没有集成的IDE的, 对于调试来说, 只能很原始的让函数退出一个值, 然后尝试不同的输入来发现问题. leetcode在线调试器的好处 理论上来说, 你可以直接在浏览器里解决任何一道...
  8. 在英国开车的简单介绍/英国开车上路需要准备什么? 在英国合法上路需要有: 有效的驾照; MOT 车的年检; 路税 (Road Tax);还有最重要的汽车保险; 四者缺一不可. 千万不要有侥幸心理, 因为警察现在都高科技, 都能扫描车牌就能知道你合不合法. 不合法直接拦下来轻则罚款, 重则扣车上述法庭. 驾照 在英国可以用欧盟的大部分驾照,...

记录、记忆、故事

作者 dimlau
2024年9月6日 12:27

这个借助 AI 实时将生活场景转换为旁白的项目给我的感受是,听着 AI 平淡的语调不间断地描述自己眼前的景象——不见得准确,甚至可能有些离谱——可以说有一种荒诞的趣味,像是走进了黑色幽默电影里。

科技爱好者周刊第 316 期在介绍这个项目时提到了特德·姜的一篇小说《你一生的故事》(Story of your Life),不过我想到的是特德·姜的另一篇小说《双面真相》(The Truth of Fact, the Truth of Feeling)。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听过一次报告,主题是个人计算的未来。发言人指出,有一天,对你生命中的每个时刻进行连续不断的视频记录将成为可能。这是个大胆的主张——当时,硬盘空间昂贵得不适合存储视频——可我发觉他说得没错:最终你可以记录一切。尽管我不知道会以什么形式实现,但我觉得它一定会对人类心智产生深远影响。理智上,我们知道记忆并不可靠,但我们很少去质疑它。拥有真正准确的记忆会对我们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双面真相》后记

fin.

预言.dll

作者 ONO
2024年8月27日 11:00

即视感,法语Déjà vu,指人在清醒的状态下自认为是第一次见到某场景,却瞬间感觉之前好像曾经经历过,是被广泛报道证实的一种常见的现象。

但是即视感的“历史记录”本身并不存在,是我们的大脑出现了时间交叠感,而误以为即视感的“历史事件”是以前出现过的。海马体的触突突然活跃,会将一些类似的记忆重叠当下,从而有了强烈的“即视感”。甚至有的时候,人们会把这种“即视感”看作是“预言”,但可惜的是,这个“预言”是后知后觉存在的,是因为先发生了即视感,突然经历了曾经经历过或预言的事件——简单来说,这种预言毫无作用。

但是,区别“即视感”,有一种真正的“预言”,是需要大量的“历史记录”,这些记录看上去是在记录一个当下的时间、或是涉及到某种“推演”,而在未来的某一刻真的得到了“验证”而变得跟即视感有了同样的时间交叠感。我把这些大量的、碎片化的、甚至是毫无关联的“历史记录”具象化成.dll文件。


最近开始的《后缀》系列,从《死亡焦虑.zip》,到《死亡.exe》,是我对一些抽象化概念的一种具象化认知。

我一直觉得,人体是一个精巧的仪器,特别是当我通过控制饮食和健身,就可以带来明显的躯体和身心变化时,这种“精巧感”就会更加明显。加之接触了越来越多的案例,就算事件完全不同,但都会找到类似的底层逻辑,从而可以通过理性地分析前推原因或预言结果。既然人体是“仪器”,会不会程序也是提前设置好的?这看上去是非常残忍的“宿命论”,那人的“自由意志”到底又在起到怎样的作用?我们是否拥有删除“文件”或是安装“镜像”的选择权,这才是《后缀》这个系列会去讨论的。

回到预言.dll,dll文件是系统级文件,包含代码、数据库和资源文件,许多程序需要调用这些文件才能实现某一种功能。“预言”区别“即视感”最大的区别是先有记录,才能够被调取成为预言。也就是说,这些预言其实早就写在了程序之中,等着某个特定时刻或是特定事件才被激活或应验。不过这一类预言也会有强烈的“后知后觉”感——就像是那句“我早就知道他是这样的人”一样,“如果你早就知道了你怎么不提醒我呢?”

废话,在预言没有应验之前,谁都会妄图成为了那个最幸运的侥幸者。

预言.dll文件只有写入系统,才有意义。而不是那些“马后炮”的发言,因为没人可以查证他是不是真的从一开始就预言到了结果。所以人们总是会弄错一个前提——即,我有预见能力,但是它总是在事件发生之后才可以被验证。


你会发现,很多作家、编剧、导演、原创歌手等,他们在成名之后,人生往往会进入到他们原始作品的“预言”之中。

例如马克·吐温,他出生时,哈雷彗星刚好出现。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多次提到,自己会在下一次哈雷彗星出现时离开人世。果不其然,1910年,哈雷彗星再次接近地球时,他真的被出生时带他降临的那颗彗星给带走了。

巴拉德在1962年,创作名为《沉没的世界》科幻小说,描述了英国因为海平面上升沉入海底的故事。时至今日,温室效应的世界性议题越来越得到关注,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越来越多,这无疑也是一种奇妙的人类文明级别的“预言”。

还有就是乔治·奥威尔创作的反乌托邦小说《1984》,它是预言吗?不好说,但你又无时无刻地重新思考“这个社会怎么了?是不是真的要进入到那样的规则中”。以及之前曾在博客提到的那部在中国被列为禁书的《盛世》,你说陈冠中在预言吗?或许是,你说陈冠中是虚构的未来中国吗,或许不是……


以上,这些预言.dll文件,是需要提前被写入,才有机会在未来某一时刻给验证。也就是说,当你有大量的记录之后,这种“预言应验”的情况是非常容易发生的,因为:

  • 《死亡焦虑.zip》里提到过,作品是对抗死亡焦虑的“后代”,本身就是创作者的“一部分”,所以也会带有创作者的气质、性格、甚至是底层代码。创作者在作品中对“自己的预言”本身就是一种自我疗愈的过程。正向一点,他想要成为怎样的人,负面一点,他希望自己如何离开人世……
  • 《死亡.exe》里提到过,死亡是抽象的、符号化和意向化的,特别是涉及到死亡、关系结束、行为消亡等事件时,作品里面所包含的“死亡气息”是创作者强烈的个人符号,所以当这些事件被历史作品应验的时候,会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和命运感;
  • 创作结果本身是无限接近“无限猴子定理”的结果。让一只猴子在打字机上随机地按键,当按键时间达到无穷时,几乎必然能够打出任何给定的文字,比如莎士比亚的全套著作。当创作量足够多,任何一个现实发生的时间,都可以激活多个“预言.dll”。
  • 每个人的行为会有相似的“底层代码”,大部分都会遵守某一种社会规则,对自己的人生作出对应的“符合社会认知”的决定;但是只有极少数的人,会作出“反常”行为,但这些反常行为可以“有理可据”。当一个人“怪人”有作品时,作品可以看出这个“怪人做出怪事”的原因,只是这个“底层代码”并不适合大多数人。所以,这些人以及他们的作品才容易被人记住,并且在未来的某一个重要节点,存在非常显著的“预言感”和“命运感”。

然而,这件事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考量”——预言.dll文件有什么用?这是成年人,对一个未知事物无法透过“拉回到自己认知领域”的方式去理解时,会本能提出看上去有些抬杠的问题。预言.dll可以非常大量,且烦琐,有些甚至一辈子都用不到一辈子都不会被触发,那为什么人们还需要记录下这些零碎的“预言文件”呢?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提出“未经考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这句话,起初是在直视“真理”,被大多数人认同的真理,如果与自己的认知发生违背时,需要强迫自己认同“真理”还是站出来质疑所谓真理?苏格拉底通过问题和逻辑,对真理重新考察,以确定自己是接受“真理”还是得出另一个真理。当然,这个考察也是让苏格拉底“之死”的重要原因,这种质疑最后开始指向了至高无上的“神谕”。对于自我的考察、他人的考察、乃至社会的考察,都是“历史节点”上的一个预言.dll,直到在未来的某一个点重新引发思考。

但与之相对的,“过度考察的人生是没法过的人生”,如果事事考察,特别是对自己的每一个行为动机、情绪由来都进行考察,那这个人一整天就只会围绕着这些命题运作。因此,随心而为或许是另一种更“轻松”的人生,不用时时刻刻激活历史存在的“预言.dll”。


这是两种人生的选择,没有对与错的差别。

回头空洞,或是前望深渊;太阳照常升起,或是在无常中归墟成埃。

死亡.exe

作者 ONO
2024年8月23日 11:21

这两天收集了好几个关于死亡的“故事”,事实上都是来自于他人的经历,只是我没有亲身经历,无论是它内在的情感还是后坐力,都是没办法完全复刻的。


我很喜欢特别的人,这样就意味着他在人生的某一个看似相似的经历点上走向了另一个分支。“人”都是类似的,但分支越多,就变成了平行世界的“个体”,各自都无法被完全复制,彼此是对方的参照也是解药。准确来讲,我更喜欢“个体属性”更强烈的人,而那些从未自省过“我为何如此”的人,更像是社会学里的“样本”。

我之前很难向人解释“我为什么会坚持写作”,因为大部分的人,他们觉得“生活没有必要分出这么多时间为一个不会带来收益的事情”。事实上,我曾经坚持写作是一种消极式的对抗死亡焦虑,而如今这个博客,从2021年注册以来,共计616篇文章,也算是一种对抗死亡焦虑的形式,不过它更积极——是我主动选择想要记录下什么。很可惜的是,凡涉及死亡的,大部分人会选择“逃走”,就像是不面对就不用经历一样。

工作室有一个项目,叫做“死亡体验”,人们先在十到十二个陌生人构成的临时社会里,经历“社会性死亡”,再会被送进全黑无声的小黑屋,经历“感官性死亡”。每一次招募时,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把死亡当成“剧本杀”的,有想把朋友介绍来送死的,有真正想要寻死的,甚至还有玩窒息性SM的人觉得我们是在承接SM性服务的……真正想要讨论“死亡”的并不多,问题还是在于“生活没有必要分出这么多精力为一个只要我们不面对就可以不用经历的课题”。


我把关于死亡的故事,具象化成exe后缀的安装包。人们在双击它之后,就会进入到复杂的安装程序,记忆、情绪、不同阶段的人生感悟、甚至是身同感受的痛觉,都会在那一刻被批量安装,然后在磁盘上面读取写入,就算取消安装,磁盘的读写也已经留下记录。它占据了记忆里的一些空间,那些已经安装的内容,会随着时间一点点折叠重新整合,压缩回最初的exe,等着下一次被打开,或是永远永远不要再被唤醒——但是它就在那里。

死亡.exe并不是直接带来死亡焦虑的元凶,但是当它被安装之后,人们努力通过卸载的方式逃避它的存在,以至于留下了那些来不及清理的残留文件,当这些文件被不断堆叠积压之后,就会成为“死亡焦虑”。任何一个生命、关系、经历都是向死而生的结果,得知它一定会“死”就会出现一个坐标——左边的极端是“我不想谈论死亡,因为它很晦气”,右边的极端是“我有很多关于死亡的故事,我通过分享我痛苦的故事以证明自己的存在”。


我一直认为,死亡是最接近原始图腾的事情,因为这是自人类进化、社会进程以来,都无法通过某种手段进行规避的事情(当然,人们却可以通过杀戮、战争、甚至是自己的情绪制造死亡)。所以当包含死亡议题的经历,都会有许多充满仪式、符号、玄幻或是很难用科学解释清楚的机缘巧合,就像是山洞石壁上的图腾抽象却具体。但死亡又是很难用理性解释清楚的事情,所以我们会用大量的感性去解释死亡,就会出现巧妙的“记忆偏差”。

跟一个朋友聊起他的母亲,母亲在自杀之前,给他吩咐了家里的银行卡密码、债务等事,朋友察觉母亲的异样,不敢离开她半步。后来,母亲出门给大姨打电话的空档,他想跟着出去,却被一只疯狗咬了腿。母亲想借机支开自己的儿子,让他去镇上打狂犬疫苗。就这样阴差阳错地,朋友骑车离开家,他说他那一次看到母亲站在宅子门口目送着自己远去,久久地不肯回屋。处理完狂犬病疫苗的时候,他还在镇上买了母亲最喜欢吃的姜丝饼干,再回到家时,母亲已经喝了白酒加敌敌畏混合物不辞而别。

不过,这个故事有很多被“折叠”的部分,需要再一次深入讨论,才能找到最原始的故事——这就是后话了,会在《记忆.reg》来讨论。


你会发现,当我们再次回忆起关于死亡的故事时,它会变得像是童话一样的“意向化”,充满无法解释的巧合。死亡很难有“绝对理性”的一面,你看着一个人死前大小便失禁打嗝放屁,它是很理性的画面,但如果这个画面是在发生在至亲身上,它不可能还能保持“理性”。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对于死亡的认知是感性的,就算有再多的“意向化”也会依附于某种真实情感,否则我们只能拿更多的“机缘巧合”来合理化死亡。无论如何,但这就是死亡——这是我们活着的时候无法理解(甚至逃避)的课题,但是死后又无法再向人解释的真相——而符号,是我们从远古自今最直接的也是最普遍的“集体无意识”。

但是,人类的记忆是可以被主观篡改的,其目的无非有二,一是通过记忆降低自己对结果的负罪感,第二种确实通过提高负罪感的方式让自己产生“痛觉”,以证明自己活着的存在感。朋友说起他的母亲,落脚点的确是在“如果我不去打针就好了”。这看上去是两个死亡事件的对冲,自己病发或是母亲自杀,如果关于母亲自杀的真相是在最后才发现,那势必需要另一个与之抗衡的“不可抗力”才得以存在。所以他将责任承担在了自己身上,整合成了这个关于死亡的exe,再为我释放安装的时候,我意识到这种“痛觉”给他带来的强烈存在感。


当然,我并不会安慰对方“这不是你的错”,因为它起不到任何作用,我希望他能保留这份“负罪感”,因为只有这样的痛感,才会时时刻刻提醒他还活着,以及他对母亲的情感——他说过一句话,“如果死后是妈妈来接,死亡也没那么可怕了。”这不是痛觉,而是死亡被卸载之后,留在心房上最柔软区域的“残留文件”。

理性很难“享受”死亡,因为死亡需要足够多的合理性才能“闭环”,这会显得非常冷血;但是感性不同,它可以通过“死亡”汲取到一切可以被汲取的养分,讨论起死亡经历时获得他人同情、关注、身同感受的快感,或是伤口再次被撕开时的痛楚。它想要讨论的不是死亡,而是“我还活着”。

很残忍不是吗?差别就是你将死亡.exe安装在了“理性磁盘”还是“感性磁盘”。

迟来的记录

作者 大灰
2024年3月30日 00:30
春节过完了,短视频不会永远的占据人们的时间,读书还是最值得和最应该做的事情。 新年我又换了工作,虽然之前的公司也有挽留,但是不值得我继续待下去。这几年工作换的有点频繁,想来也该好好稳定一下了。 现在回家妞宝就喊:我要上学!妞宝年龄还小,现在低生育率偏僻的地方和农村好多小学幼儿园都开不下去了。妞宝待在家里也挺无聊的,九月份就让她上幼儿园,年龄太小人家幼儿园也不接收。 昨天早上妞宝趁我在睡觉,剥了一个鸡蛋给我吃,孩子真的不经意就长大了…… 现在的我心里只有一个字,相信也是很多人为之奋斗的,加油吧! 阴雨连绵,适合听老歌回忆。但是我却不能止步于此,生活需要继续一直向前! “天地辽阔相遇多难得,都是有 […]

牛津通识读本《记忆》

作者 smartsun
2020年7月29日 22:00

友情提醒

1.笔记太长,阅读需谨慎
2.文末有广告

概述

我对人的记忆还是比较好奇的,我能记得最初的记忆是在一个黑暗房子里,门的角落有床。那应该是父亲当年开家具厂时的场景,但我不确定是否还有更早。另一个比较早的记忆是和我哥走在乡间路上,和另一个伙伴去他亲戚家,然后是围墙外有石榴花开,我迷路了,然后不知如何又回到了家。

这几年也明显感觉记忆力开始下降,比如早晨的一把刀,我明明记得随身携带,可是找不到了,转了一圈,在桌角边发现,从放下刀到寻找之间所发生的时间应该不足五分钟。可是几乎没有任何印象。

我小时候的记忆力是很好的,我从三年级开始就从没有为写作文发愁过,原因只是当年母亲买过一本作文选。在匮乏的少年时代,这本书翻了几遍,然后在之后的考试中,几乎大部分作文都是默写而成。

也看过很多关于天才的电影,无一例外,电影中的角色都有超强记忆力,甚至有照片复制般的记忆力。在背单词时,也曾看过关于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但从来没有践行过。天赋不天赋的我不知道,但一个拥有良好记忆力的人,应该不是一个笨人。

带着关于记忆力的好奇心,我打开了这本牛津通识读本《记忆》,想了解下,在关于记忆力这方面,科学上是如何做研究的,又有哪些可证伪的结论。

内容及脚注

第一章:你就是你的记忆

  1. 除了薄薄的一层‘此刻’,我们生命中的一切都是记忆。
  2. 我们倾向于记住对自己而言最显著、最有用的信息。比如,我们能更好地记住硬币的大小、尺寸及颜色,却容易忽略硬币上面头像的方向和文字的内容,因为货币的大小、尺寸及颜色是对我们而言最重要的特征,这些信息有助于我们的支付和交易活动,而这正是货币诞生的直接目的。同样地,当我们去记认不同的人的时候,通常都会记住他们的面孔以及其他变化不大又具有代表性的特征,而不大会记住那些时常变化的特征(比如个人着装)。

    在这里,作者让我们试图回忆你非常熟悉的硬币,但是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我们自认为很熟悉,其实对硬币的很多细节知之甚少,或者说我们只记住了硬币对自己而言最显著的信息

  3. 情景记忆是指对个人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情景)的记忆。例如,对昨天在公园里会见一位朋友的记忆就是情景记忆。
  4. 语义记忆又称字义记忆,是一种记忆的型态。它是一种对于一般知识的事实与概念的了解,透过语言、文字、数字、算法等抽象性的了解来形成记忆。语意记忆通常是经由情节记忆发展而来,是一种客观性的知识,与个人经验无关。

  5. 如果日常生活中有重要事件发生(在我们成为现代人类的进化历程中,这类事件往往与“威胁”或“奖励”有关),我们特有的生理和心理模式便会开始运作,因此我们会比较容易记住这些事件。例如,多数人都曾忘记自己把车停在了大型停车场里的什么位置。但如果我们在停车场里发生了事故,撞坏了自己的车或邻位的车,我们便会产生本能的应激反应,从而把这类事件(以及我们当时的车位)记得尤其清楚。

  6. 应激反应:是一种反应模式,指动物机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刺激后,在没有发生特异的病理性损害前所产生的一系列非特异性应答反应,当刺激事件打破了有机体的平衡和负荷能力,或者超过了个体的能力所及,就会体现为压力。当受到外界刺激时,机体的交感神经会兴奋,并导致垂体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引起血糖升高、血压上升、心率加快、呼吸加促等各种功能及代谢的异常。这些反应对机体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按照记忆的这种德性,平淡的人生不值得过。我似乎能理解哪些极限运动的爱好者们,这可能是大脑的一种奖励机制,这种奖励机制甚至超越了生死(这个在一般人看来至高的机制)。

    刺激事件打破平衡和负荷能力,循序渐进的提高自己的负荷能力,可能是大心脏的途径。跑步初期,腰酸背痛腿抽筋,一段时间后,身体的肌肉就熟悉适应了这种额外负荷,然后越来越强。

  7. 记忆是一个选择性、解释性的过程。换言之,记忆不仅仅是被动地储存信息。在学习和存储新的信息之后,我们可以对其进行选择、解释,并将不同的信息相互整合,从而更好地运用我们学会和记住的信息。
  8. 我们有五种感官,有抽象得无可救药的智力,有片面选择的记忆,还有一系列先入为主的观念和假设,多到让人只能察验其中的一小部分,而根本无法全盘觉察。这样的配置,能观照出多少事实的全貌呢?

  9. 许多当代学者认为,记忆机制最重要的特点在于:这是一个动态的活动,或者说是一个过程,而不是静态的实体或事物。


艾宾浩斯的研究

方法

艾宾浩斯自学了169个音节组,每组都包含13个无意义的音节。每个音节包括“毫无意义的”三个字母,以辅音—元音—辅音的方式组成(例如:PEL)。经过21分钟到31天不等的时间间隔之后,艾宾浩斯再次对这些音节组进行记忆。他对这段时间内的遗忘率尤其感兴趣,并使用“节省量”(再次学习时所节省的时间与初次学习时间的比值)来衡量遗忘的程度。

结论

  • 遗忘速度大致呈现负指数规律变化,即在学习完材料后的最初阶段,遗忘进展得很快,之后,遗忘的速度会慢下来。所以,遗忘速度是呈负指数规律的,而不是线性的。
  • 对于那些“丢失了的”信息,例如那些被遗忘了的法语词汇,你能比初学者更快地再次掌握它们(这就是艾宾浩斯提出的“节省”的概念)。

    这一发现意味着,这些“丢失了的”信息一定还在大脑中留存着痕迹。这也证实了无意识认知的重要性:显然我们已经无法有意识地记住这些“丢失了的”法语词汇,但研究表明,我们在潜意识里仍然留有相关的记忆。

    对于这种结论,我相信很多人都有个人体验的。这也是很多人说的博闻的重要性。博观而约取,很多知识你看过了,忘记了,那看还有什么用?不是这样的,它依然还存在于潜意识里,我写作的时候也是如此,有时候莫名想到一个词汇,如果仔细追溯,是能找到源头的。

正反观点

  • 艾宾浩斯采用的实验研究方法对许多可能扭曲实验结果的外部因素进行了控制。
  • 艾宾浩斯的方法过于简单,将精妙的记忆过程简化成了人造的、数学的构成,这种方法的风险在于,哪些真正令记忆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的本质方面有可能被剔除了。
  • 个人观点:这也许就是模型在多大程度上对所研究问题的适应性,过分简单或者过分复杂的模型可能都会偏离事物的本质。

巴特利特的研究

对艾宾浩斯的质疑

利用无意义音节进行的研究并不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记忆是如何运作的。生活中,有多少人会花时间去记忆无意义的音节?

巴特利特的方法

着重使用本身具有意义的材料(更准确地说,是我们试图赋予意义的材料),而他选择的受试者将在相对自然的条件下对这些材料进行学习和记忆。的确,我们自然而然地就会为周围发生的事情赋予意义,这似乎是“人类本性”的基本特点之一,在巴特利特的一些最有影响的研究中,受试者曾被要求阅读一些故事(其中最有名的一篇叫作“鬼的战争”),然后再将故事回忆出来。

结论

  • 人们回忆出的故事往往比实际的故事要短
  • 故事变得更为连贯了,换句话说,人们在试图理解不熟悉的材料时,会将这些材料与脑海里业已存在的想法、知识和文化上的预设联系起来【这个结论倒让我想起了《禅者的初心》也就是现在烂大街的词“初心”】
  • 人们在追忆时对故事所做出的修改,往往跟他们第一次听到该故事时的反应和感受有关。

总结论

  1. 巴特利特认为,对于要记住的事件,人们的情感色彩和关注程度存在不同,这多少会影响实际被记住的内容。用巴特利特的话说,记忆会保留“一些鲜明的细节”,而我们记住的其他内容只不过是在原有事件的影响下,我们自己精心加工后的产物。巴特利特将记忆的这一关键特征称为“重建”,而非“再现”。换言之,我们对过往事件和故事的记忆不是一种复制而是基于既有的预设、期望以及我们的“心理定势”而进行的重建。
  2. 巴特利特和艾宾浩斯在记忆研究中采取的方法存在重要的区别。巴特利特观点的核心在于,人们会为自己观察到的事件赋予意义,而这会影响他们对这些事件的记忆。对于采用相对抽象、无意义的记忆材料来进行的实验室研究而言,这一点或许并不重要,艾宾浩斯所做的无意义音节实验便是如此。但是巴特利特认为,在现实世界更自然的场景中,这种对于意义的追求是记忆运作的重要特点之一

构建记忆

  1. 记忆与DVD(数字多功能光盘)或录像带不同,并非对世界的客观真实的复制。将记忆视为世界对个人所产生的影响,可能会更有助于理解。
  2. 当我们回忆时,电影中的某些部分会立即浮现在脑海里,而其他部分则可能会被我们重新构建出来。这种构建是基于我们记住的那部分,以及我们认为或相信一定发生了的其他部分—后者很有可能是通过我们对世界的推理和想象,结合我们所能记住的影片中的元素,进而推断出来的
  3. 有鉴于此,“追忆”这一行为曾被比作:一个知识丰富的古生物学家,试图将一组不完整的残骸拼凑成一只完整的恐龙。这个类比告诉我们,过去的事件令我们拥有了一组不完整的“残骸”(其中还偶尔夹杂着一些与过去事件完全不相关的“骨头”)。当我们尝试将这些残骸拼凑成原本的样子时,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会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作用。最后我们组建出来的记忆,可能包含一些来自过去的真实部分(即“真正的恐龙骨头”),但是,就整体而言,这仍然是当下对过去的一次不完美的重建。

观察与推理:现代的记忆研究

问题

只要我们经历的事件对我们此后的行为产生了影响,就能证明记忆的存在。但是我们怎样才能确定,之后的行为的确是被过去的事件所影响的呢?

难点

  • 记忆是无法被直接观察到的
  • 受试者在任务过程中的行为变化不仅会受到对原始事件的记忆的影响,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个人的动机、兴趣、常识以及相关的推理过程

区分点

  • 哪些是观察到的(这往往会受到其他非记忆因素的影响)
  • 哪些是推断出来的

解决办法

  1. 在记忆研究中,通常会对比不同的受试者小组,每组涉及对记忆的不同操作,某一过往事件,或者某种对记忆的操作,都只在一个小组内出现,不涉及其他的组【控制单一的操作变量】
  2. 在选择所有组内的受试者时,需要确保他们在所有可能相关的维度上都是一致的,至少要非常接近:例如,各组在年龄、教育程度和智商方面都不应有差异【控制受试者的相关维度,不过这个个人感觉还是很难,教育程度、智商等维度其实很难定性分析】

举例说明:“睡眠中的学习”

假设

你睡觉时给自己播放录有信息的磁带,希望或期待可以记住这些信息。你怎样才能知道听磁带是否有效呢?

方法

你可能会在一些人睡觉的时候给他们播放这些信息,然后把他们叫醒,观察他们的行为是否能反映之前播放的任何信息。在受试者睡着后,工作人员会大声朗读出成对的单词,每一对都由一个类别名称和一个该类别中的物品名称组成(例如:“金属:黄金”),每一对都会重复朗读几遍。十分钟后,再把受试者唤醒,要求他们根据所给出的类别,说出他们能想到的物品名称。这一研究的基本假设是,如果受试者能记住他睡着时工作人员朗读的单词,那么在他随后列举的金属中就很有可能包括“黄金”。

疑问

即使受试者睡着时工作人员没有朗读“黄金”一词,许多受试者在后来列举金属时还是会提到“黄金”

解决办法

研究者可以考察不同的实验组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表现差异

具体实施
  1. 第一种对比是在不同的实验组之间:工作人员朗读单词组时,一些受试者醒着,而另一些是睡着的。受试者是随机分配到“睡眠组”或“清醒组”的,因此,对朗读过的内容分别在这两组中出现的频次进行比较,就能说明人们究竟更容易受以下哪种情况的影响:1)清醒时听到朗读;2)睡眠中“听到”朗读。实验结果显示,那些醒着听到工作人员朗读的受试者提到所朗读内容的比例,比睡眠中“听到”朗读的受试者要高出两倍多。这项对比的结果并不出人意料,它说明清醒时学习的效果要比睡着时学习的效果好。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实验并不能排除另一种可能性:对那些睡着的受试者而言,他们“听到”的朗读也能对他们后来的记忆表现发挥正面作用。
  2. 第二种是使用了两份不同的单词组列表,其中一份包括“金属:黄金”,而另一份包括“花卉:蝴蝶花”。面对所有睡着的受试者,工作人员会朗读其中某一份单词组列表。而受试者被叫醒之后,会被问到两份单词组列表中的内容。这样的流程可以让实验者比较,在受试者被叫醒后所列举的单词组中,睡着时“听到”过的词组出现的频率是否高于没听到过的词组。换句话说,研究者对同一个受试者也进行了多方位的观察和比较。
最终结论
  • 无论工作人员有没有对他们朗读过某些单词组,他们后来提到这些内容的频率并没有真正的区别

第二章:记忆的图景

  1. (a.)记忆系统是如何运作的 (b.)我们如何定义记忆的各种功能组成
  2. 任何记忆系统,无论是人类的大脑、计算机的硬盘、录像机,还是办公室里一只简陋的文件柜,如果要正常运行,都需要能做到三件事:编码存储,以及有效地提取信息。如果这三道工序中有任何一道出现问题,记忆的运作就会失灵。

    1.编码(即接收或获得)信息,编码出现问题,通常与注意力不集中有关

    2.准确地存储或保留信息(如果是长时记忆的话,能保留很长时间),存储发生问题,就是我们生活中所说的遗忘

    3.提取或读取已存储的信息,信息是否可用,以及信息是否可及。【有时候我们想不起某个人的名字,但感觉这个名字就在嘴边。我们知道自己已经把信息存在某个地方了,我们可能还想得起其中的部分内容,所以从理论上说这个信息是“可用”的,但此时此刻,完整的信息对我们来说遥不可及。虽然人们的记忆中存储了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在理论上一直存在,但通常只有其中的一小部分可以被随时提取、使用。

  3. 记忆是由多个不同的成分所组成的,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拥有不同的功能组成
  4. 阿特金森和希夫林于60年代所提出的模型

  1. 感官记忆的特点
    • 感官记忆似乎是在意识层面以下发挥作用的。它从各种感官那里获得信息,保留很短的时间,而在这短短的时间中我们将会决定去注意其中的哪些信息
    • 感官记忆可以非常短暂地存储大量不断涌现的感官信息,而大脑只会选择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加以处理。
    • 储存视觉信息的感官记忆叫作图像记忆,储存声音信息的感官记忆叫作回声记忆
  2. 斯珀林的部分报告法(文中提到的斯珀林研究方法过于简单,不大理解,节选自维基百科)

    1960年,斯珀林首先成为使用部分报告范式来研究VSTM的二分模型的人。 在斯珀林于1960年的最初实验中,观察人员在短暂时间内(50毫秒)会看到一个由3×3或3×4个字母及数字组成的阵列,作为速示视觉刺激

    P Y F G

    V J S A

    D H B U

    受试者根据刺激消退后的线索去回忆,引导受试者回忆最初显示的某一行字母。记忆表现会在两种情况下作比较:全部报告和部分报告。

    全部报告

    斯珀林最初的部分报告范式。
    全部报告条件要求参与者尽可能地回忆最初显示的元素所在的位置。参与者通常能够从十二个字符中回忆三到五个字符(大约35%)。这表明全部报告受到容量为4到5个项目的记忆系统限制

    部分报告

    部分报告条件要求参与者使用线索回忆,并从视觉显示中,识别出一部分的字符。在刺激消退之后,以不同时间间隔(约50ms)发出的音调作为线索。音调的频率(高、中、低)表示要报告显示器中的哪组字符。由于参与者不知道哪一行会被回忆,因此部分报告条件中的表现,可以被视为对观察者全部显示记忆的随机抽样。这种类型的抽样显示,在刺激消退之后,参与者可以在给定行中回忆大多数字母(12个字母中的9个),表明整个视觉显示中有75%可以被记忆所触接,使原本从全部报告试验得出的图像记忆假设容量获得大幅度增长

  3. 短时记忆的特点
    • 短时记忆能存储大约七项内容,比如拨打新的电话号码时我们用的就是短时记忆。因为容量有限,一旦短时记忆的空间被填满,旧的信息就会被新的信息所取代
    • 近因效应:受试者们回忆由10个、20个或30个单词组成的单词表。如果受试者们在刚刚看过单词后便立即开始回忆,他们对单词表末尾部分的记忆会比单词表中间部分的清晰许多,这一现象被称为近因效应

    • 言语短时记忆主要以声音或语音的形式来存储信息

      康拉德和赫尔就证明,在以视觉形式呈现给受试者之后,发音相似的字母序列(如P、D、B、V、C、T)比发音不相似的字母序列(如W、K、L、Y、R、Z)更难被准确地回忆出来。

  4. 长时记忆的特点
    • 持续地关注某些信息,在大脑里反复思考它或背诵它,就能将这些信息转化为长时记忆
    • 短时记忆以语音形式存储信息,而学者们认为长时记忆主要是根据信息的意义来实现存储的
    • 自上而下人为添加的意义往往会导致记忆的扭曲和偏差
  5. 阿特金森和希夫林的记忆模型所遇到的挑战
    1. 信息是否必须首先进入短时记忆,然后才能进入长时记忆?

      一些脑部受伤的患者的短时记忆能力表现出严重的损伤,也就是说,根据阿特金森和希夫林的模型,他们的短时记忆存储环节受到了严重破坏。然而,这些患者似乎在长时记忆方面并不存在障碍

    2. 练习复诵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不仅可以将信息留存在短时记忆中,也使它更有可能转化为长时记忆

      在一些研究中,受试者用更长的时间来背诵单词表末尾的单词,但他们对这些内容的长时记忆并未体现出任何改善。在某些情况下,研究者们发现,在多种不同场合接触相同的信息(按照合理的假设,这也就意味着更多次的重复练习)并不足以使人记住这些信息。就像我们在第一章中所说的,人们每天都会接触到硬币,但当他们回忆硬币上人物头像的细节时,他们的表现并不好。

    3. 语义编码(即基于语义的信息处理与语音相对)在合适的情况下也会在短时记忆中显现,这说明语音编码并非短时记忆中信息表述的唯一形式

工作记忆

  1. 工作记忆与短时记忆的异同

    1. 短时记忆先前曾被或多或少地看作一种被动的过程,但现在我们知道了,人们在短时记忆中并不仅仅是寄存某些信息而已。如果我们在短时记忆中保存了一句话,我们通常能够倒背出这句话,或者背出句中每个单词的首字母。工作记忆这一术语强调的便是短时记忆的这种活跃、主动的特征,因为留存在那里的信息还经过了思维的某种处理或运作。
    2. “工作记忆”和“短时记忆”这两个术语还经常被作为“意识”的同义词来使用
  2. 广度(span)这个术语通常用来指代一个人能够在短时记忆里存储信息的容量。
    • 20世纪50年代,乔治·米勒曾将短时记忆的典型容量定义为7±2个单元,这是对健康的年轻人而言的
    • 还有些专家认为,短时记忆的广度与语音速度有关,一个人能够越快地一口气说出单词、字母或数字来,他的短时记忆的广度就越大。
  3. 1974年,巴德利和格雷厄姆·希契提出了工作记忆的模型,将短时记忆细分为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中央执行系统语音回路视空画板

  1. 巴德利的工作记忆模型
    1. 工作记忆模型中对这些组成部分加以形式化,由中央执行系统和两个附属子系统—语音回路视空画板(visuospatial sketchpad)以及后来增加的情景缓冲区构成
    2. 由中央执行系统控制注意力,并协调附属的子系统
    3. 语音回路包括了语音存储和发音控制过程,也使内部言语能够进行
    4. 视空画板负责建立和处理心理图像
    5. 情景缓冲区(图中未标注)用于整合处理工作记忆中的材料
  2. 语音回路对于儿童的语言发展、对成人理解复杂的语言材料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应该是内语功能】
  3. 一个人的记忆广度(即他在听完后能够正确复述的单词个数)是由他说出这些单词所需要的时间来体现的,所以语音回路的时间(而不是记忆项目)容量是有限的

    • 在短时记忆测试中,“cold(感冒)、cat(猫)、France(法国)、Kansas(堪萨斯州)、iron(铁)”这样的短单词列表,要比“emphysema(肺气肿)、rhinoceros(犀牛)、Mozambique(莫桑比克)、Connecticut(康涅狄格州)、magnesium(镁)”这样的长单词列表容易记忆得多,尽管这两个列表拥有同样的单词数量,并选自相同的语义范畴(分别为:疾病、动物、国家名、美国州名和金属名)—这就是词长效应
    • 不同的语言中从1数到10需要用的时间不同:对于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其数字记忆的广度与他们用各自语言的发音读出数字的速度紧密相关【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听英语的数字比较难,可能就是读出英语数字的速度比汉语慢的多,而人的语音回路的时间容量有限,无法在短时间内记住英语的数字】
  4. 视空画板提供的是暂时存储和处理图像的媒介,就短时记忆的容量而言,并行的视觉、空间记忆任务会相互干扰,由这一现象可以推断出视空画板的存在【这里的并行视觉,空间记忆任务意思大概是同时进行看不同东西的操作,类似于周伯通的左右手互博】
  5. 中央执行系统是协调工作记忆所需要的注意力和运转策略

    研究方法:巴德利和他的同事们就采用了这样的双项任务法:受试者所做的第一项任务旨在让他们的中央执行系统保持在忙碌状态,而研究者则对第二项任务的执行情况进行衡量,从而判断中央执行系统是否也参与了第二项任务。如果第二项任务的完成情况由于与第一项任务同时进行而变差了,则可以推断出中央执行系统也参与了第二项任务。为了让受试者的中央执行系统保持在忙碌状态,研究者设计出多种任务,“生成随机字母序列”便是其中一种。受试者被要求编写出许多字母序列,但需要避免实际生活中具有意义的字母序列,例如“C—A—T”、“A—B—C”或者“S—U—V”。受试者在编写字母序列的同时不断留意着字母的选择,这使得中央执行系统保持忙碌状态

  6. 情景缓冲区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的信息通常需要与当前的需求相结合,而这些需求是由工作记忆来实现的。

    巴德利举了一个例子:我们有能力想象一头大象玩冰球的样子。他提出,我们有能力超越长时记忆所提供给我们的关于大象和冰球的信息,进一步去想象这头大象是粉色的,想象大象握住球棒的样子,甚至想象它可能在球场上打什么位置。因此,情景缓冲区能让我们超越长时记忆中所存储的现有信息用新的方式将信息组合起来,从而用这些信息去创造新鲜的情境,并基于这些新情境采取未来的行动


语义、情景和程序记忆

  1. 情景记忆可被定义为你对自己经历过的事件的记忆如“你上周末做了什么”,语义记忆是对事实和概念的记忆如“法国的首都是哪个城市”。【你是在某一具体情景下第一次得知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然后渐渐地,你又反复接触过几次这个信息,经过一段时间后,这一信息转化成了一条语义信息。】,程序记忆如记住骑自行车需要执行的一系列必要的身体操作步骤
  2. 外显记忆指的是在回忆的时刻能够清楚意识到自己所回想的信息、经历或情形是什么。外显记忆与情景记忆有许多可类比之处。内隐记忆是指先前的经历对后来的行为、感受或想法造成了影响,但我们并未有意识地回想起先前那些经历。比如,一天早晨你在上班路上经过了一家中餐厅,到了那一天的晚些时候你可能会想出去吃顿中餐,却没有意识到这一意向是受到了早晨经历的影响。

  3. 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在功能结构方面的根本不同便在于是否牵涉到对先前事件的有意识回想

  4. 再认有意识地回想起学习过的信息,无意识回忆这是对知觉辨认任务的测试,例如辨认出先前曾迅速闪现的词语

  5. 商业广告可能主要是通过影响内隐记忆来实现目的的。实验显示,相对于从未看到过的广告,人们会觉得之前看过的广告更吸引人,这种现象被称为“曝光效应”。

  6. 概念驱动的记忆任务需要人们思考意义和概念,如果你仔细看过一组词语之后被要求记住它们,你会明确地回想这些词语本身。材料驱动的记忆任务要求人们专注于记忆材料本身。如果你的任务是要补全残词(例如e_e_h_n_),并且不能查看先前看过的词语,那么,先前的学习过程的影响可能更多地是内隐而非外显的。你填写单词的时候主要依靠的是字母的视觉排列,而较少(甚至完全没有)使用词语的意义,这便是由材料驱动的任务。

  7. 记得被定义为受试者拥有这样的现象体验:他们的确在先前的记忆测试中看到过那些特定单词。相反,某人也许只是知道某个词语在先前的词语表中,却没有具体回想起那个词。

    研究表明,语义处理(这一过程更强调词语的意思)会比语音处理(这一过程的重点在于词语的发音)引起更多的“记得”反应。但是,就“知道”反应而言,语义处理和语音处理所得到的结果并没有多少差别。

  8. 记忆处理的层次:“表面”层次仅仅处理记忆材料的物理特性,“较深”的层次涉及记忆材料的语音特性,而再深一些的层次则涉及对材料的意义进行语义编码。就测试中的记忆表现而言,“深层次”的信息编码处理要优于“表面层次”的处理。更深入的语义处理则涉及基于词义的进一步发挥,体现了更深层次的加工,也通常会带来更深刻的记忆(例如,对于狗,我们可能会想到不同种类的狗、它们的起源地、它们最初承担什么功能、特定品种的狗的特征等等)。

第三章:出其不意,使出绝招

  1. 编码特定性原则:我们能提取到什么内容,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最初被编码和分类时的语境,以及提取环境在多大程度上与这一语境相吻合

    我们中有许多人都曾在不寻常的环境下遇到朋友或熟人,却一下子没能认出他们,从而感到有些尴尬。如果我们习惯于看到工作场所或学校里的熟人穿着特定的衣服,那么当我们看见他们在婚礼上或者在高级餐厅里穿着很不一样的服装时,就有可能一下子认不出他们。

  2. 回忆(recall)信息指的是脑海中回想起该信息。通常会有一些提示线索触发或促成回忆,线索非常笼统,并没有提供很多信息,基于这类不明确的提示而进行的回忆一般称为自由回忆,提供了更多信息,试图获得某些具体资料。当提示的指向性更强时,相应的回忆过程便被称为线索回忆线索回忆对于受试者而言要比自由回忆更容易
  3. 再认(recognition):当信息再次呈现于眼前,我们能够辨认出过去事件或信息的能力被称为再认。再认是不同的提取类型中最简单的一种,因为需要提取的记忆材料实际上已经部分地呈现出来,你作为回应者只需要做出判断即可。线索回忆通常比自由回忆更容易一些,而再认一般比自由回忆和线索回忆都要更容易

    • 迫选再认指的是在你面前呈现两个选项,比如两样东西,其中只有一样你之前见到过,然后别人要求你说出其中哪一件是你曾经见过的。这是一个被迫的选择,你必须从两者中选一个
    • 是/否再认比如,我给你看一些物品,每次呈现一个,并问你:“你之前见过这个吗?”在这种情形下,针对每个物品,你只需要简单地回答“是”或“否”。

    有助于实现再认的两个独立过程

    1. 情境提取:情境提取取决于对时间和地点的“外显回忆”。例如,你认出了一个人,你曾在上周五下班回家乘坐的公交车上见到过此人。在这一类的再认经验中,你需要记起先前经历的时间和地点。
    2. 熟悉:你可能会觉得某人有些面熟,你知道你们曾经见过,但不太想得起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见过:你对此人感到了熟悉(familiarity)

      广告获得成功的基本原理之一就在于,它让某些产品在大众眼中变得更为熟悉,而人们对于熟悉事物的喜好要甚于不熟悉的事物


我们许多人还经历过一种奇怪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源于一种错位的熟悉感:我们觉得某个情境“似曾相识”。人们感觉某个情境是自己之前经历过的,却不能确切地想起之前的事情,也无法找到任何证据能证明这件事确实发生过。在“似曾相识”这一情形中,熟悉化机制可能是错误地运行了起来,于是新的事物或场景也触发了某种熟悉感。此外,一些研究者提出,催眠也可以引发似曾相识的感觉。那么,引发似曾相识感的大脑机制可能与我们完全清醒时的运行机制有所不同。

★读到这一段,心中一凛,对这种感觉我很早之前就有很深的体验。原来是大脑机制的一种错位。

语境对回忆与再认的影响

  1. 回忆比较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但再认通常不那么容易受影响

    在两个著名的实验中,戈登和巴德利要求潜水员在岸边或水下记住一些信息。随后,潜水员分别在相同环境下和不同环境下接受了测试。结果表明,就潜水员的回忆而言,信息编码和记忆测试的环境是否相同会对结果造成很大影响。如果潜水员们记住信息和接受测试时都在水下或者都在陆地上,他们就能记住更多的信息。但如果他们记住信息时的环境和接受测试时的环境不同—前者在水下,后者在陆地上,或者前者在陆地上,后者在水下—潜水员的记忆表现则显著下降。

    这种规律仅仅对回忆而言比较明显,对再认而言并不明显。由此可以看出,在测试记忆的时候提供与当初学习时相似的语境,这对有效的回忆十分有帮助,但对再认的影响不大。

  2. 回忆的表现也受到个体身心状态的影响,酒精、药剂和毒品能影响人的心理状态,所以它们也会影响人的记忆表现。记忆对状态的依赖似乎在很多不同的情形下都会发生,但研究者通过系统的实验一致发现,只在以自由回忆的方式测试记忆时,才会体现出记忆对状态的依赖。如果实验测试的是线索回忆或再认,状态和情境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并不稳定一致。
  3. 如果我们之前曾接触过某信息,当我们再次接触这一相同信息,即便没有任何明显的记忆迹象,我们的表现也会因为先前有过接触而有所不同。这种无意识的记忆效应可能会产生一些问题,许多行为干预手段的背后恐怕就有这种对记忆的无意识影响,比如政治宣传。

  4. 我们可以将记忆的不同表现方式视作一个连续统一体:自由回忆……线索回忆……再认……熟悉感……对行为的无意识影响。这一思路暗示出,记忆的这些不同表现形式之间的差别,是由于记忆的强度不同,或者说,信息可用性的不同。

    这一思路也有其潜在的问题。例如,能回忆出信息并不意味着一定能正确地再认信息。而且,有些因素会对再认和回忆的表现产生相反的影响,例如词频因素。像“桌子”这样的高频词,会比“锚”这样的低频词更容易被回忆出来,但是低频词却更容易被再认。此外,刻意获取的信息通常比偶然获得的信息更容易被回忆起来,但是无意间获得的信息有时却更容易被再认。此中关键在于,当记忆编码过程受到直接影响,特定记忆参数下得到的记忆结果就会变得不同,有时甚至是出人意料的。

  5. 编码特定性的两个重要方面

    1.原始信息中,只有那些在学习过程中被特别强调过的部分能确保被编码

    2.要想成功地回忆出信息,测试中所给的提示需要同被编码的信息的某些特点相吻合。换言之,回忆效果取决于编码和线索之间的匹配程度

  6. 想要达到最佳的回忆效果,测试涉及的信息处理类型需要与获取信息时的处理类型适当地匹配起来。

第四章:记忆的偏差

  1. 关于遗忘存在的两种传统观点

    1. 记忆只是褪色或者消散了,就像物理环境中,物体经过一段时间后褪色、磨损、失去光泽一样。这种观点将遗忘和记忆视作相对被动的过程
    2. 记忆痕迹变得混乱、模糊或彼此重叠,才发生了遗忘。换言之,遗忘的发生是干扰造成的后果。

    较为统一的观点:这两种过程都会发生,但通常很难将两者区分开来,因为时间的作用(即记忆的褪色和消散)与其他信息的干扰通常是同时存在的。不过,有证据表明,干扰可能是导致遗忘的更为关键的机制

  2. 回忆高峰出现在人们生命的后半途,当他们回想过往经历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对人生不同阶段的记忆并不平均,人们记得最多的是发生在青春期和成年早期之间的事情。回忆高峰的出现是由于人生早期发生的许多事件尤其重要:其中许多事件往往伴随着大量的情感
  3. 在信息获取阶段根据意义对信息加以组织,有时也能提升记忆测试的成绩。但信息获取时的某些组织方式也可能令后续的记忆结果发生扭曲。

  4. 基模(schemata);指的是对过往经验加以组织后所得到的意义结构。这些基模帮助我们理解熟悉的情形,引导我们的预期,并为新信息的处理提供了一个框架

  5. 记忆容量与现有知识(恐怕还有兴趣和动机)在相互作用,从而决定了哪些信息能被有效地记住。

  6. 人们对于生活中常见的活动(看病、听讲座、去餐厅就餐等等)有自己的预期,而这些预期提供的基模能促进或误导我们的记忆。人们倾向于记住与他们脑海中的基模相符的信息,并过滤掉那些不一致的信息。

  7. 现实监控指的是区分出哪些记忆是有关真实事件的,哪些又是来自梦境或其他的想象来源

    外部记忆具有以下属性:1)具有更强的感官性质;2)更为具体、复杂;3)发生在某种具体可信的时间、地点情境下。

    内部生成的记忆则更多地包含推理及想象过程的痕迹,这些痕迹都是在生成内部记忆的过程中留下的。

  8. 目击者证词

    ● 尽管高度激动的情绪可能促进记忆(正如我们之前所看到的),但当某人处于极度的压力之下,他们的注意力可能是相当有限的(例如,只注意了危险的武器),而他们的感知也往往出现偏差。

    ● 与上一点相关的是,身处暴力事件中的人们通常记忆能力会变差,因为这时候自我保护才是重点(例如,人们会调用一定的认知资源去寻找逃离的路线,或者寻找用于自卫的工具,而不会重点记住罪犯的外表和身份)。

    ● 同样地,犯罪现场的武器会分散目击者对于罪犯的注意力。

    ● 虽然与回忆信息相比,我们更擅长辨认面孔,但衣着往往是造成记忆偏差的重要原因。碰巧与罪犯穿着类似衣服的人可能会被错误地指认。

    对于与自己种族或民族不同的人,人们往往不擅长辨认他们的相貌。即便我们与其他种族的人群有相当多的接触,事实仍然如此(不过,这种现象似乎与种族歧视的程度并不相关)。

    另一个会造成记忆扭曲的强大因素是诱导性问题。“你有没有看见这个男人强暴了那个女人?”这个问题就属于诱导性问题。比起“你有没有看见一个男人强暴了那个女人?”,前一个问题更有可能让证人指认相关罪行。因此,假设你在某交通枢纽处目睹了一场事故,之后警察问你,车是停在树的前面还是后面。被问及这样的问题,你便很有可能将树“添加”到记忆场景中去,即使现场根本就没有树。一旦树被添加进去,它就会成为记忆的一部分,我们很难再区分真实的记忆和之后经过增添的记忆。

  9. 上面提出的一个概念我觉得很感兴趣,就是“诱导性问题”,我之前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不知道别人是如何操控的。然后在维基上看到关于这个问题的简介,以后找时间重点关注下

  1. 变化盲视是指视觉场景中的某些变化并无被观察者注意到的心理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场景中的障碍物,眼球运动、地点的变化,或者是缺乏注意力等。

    这里有TED的演示视频,我觉得挺有意思《变化盲视》

  2. 误导信息效应:在进行干预、误导性质疑或提供错误信息后,受试者的记忆会发生扭曲。即便误导信息间接地出现,这样的问题仍然会出现。

    洛夫特斯及其同事向受试者展示了一组关于道路交通事故的幻灯片。之后,研究者向受试者询问那个事件。研究者对其中一半的受试者提问时,对其中一个问题进行了修改:将其中的“避让”交通标识换成了“停止”标识。接受了误导信息的受试者在之后的记忆测试中,更有可能确认错误的信息。这些受试者倾向于选择在误导问题中提及的路标,而不是他们自己亲眼所见的路标。

  3. 记忆不应被视作一个被动的过程。记忆是一个“自上而下”的系统,受到我们的心理定势(mental set)的影响,被种种偏见刻板印象信仰态度思想所左右;记忆同时还是一个“自下而上”的系统,受到感官输入的影响。换言之,记忆并非仅仅由源于我们物理环境的感官信息所驱动,人们被动地接收这些信息并将其存放在记忆库里;相反,根据我们过往知识和偏见的影响,我们为接收到的信息强行赋予了意义,从而改写了我们的记忆,使其更符合我们对世界的看法。
  4. 虚假记忆

    可以通过激发“记住”某个语义上和先前呈现的词语相关的词语,而该单词却在之前没有出现过

    人们可能会记得曾经看到过单词“夜晚”,当他们之前看到了一系列和“夜晚”语义相关的词语,例如“黑暗”“月亮”“黑色”“静止”“白天”……

    通过使用暗示或者误导的信息,可以创造出关于“一些事件”的回忆,从而让人们强烈地认为这些事件曾经在过去发生过,但事实上这些记忆是虚假的

    洛夫特斯和帕尔默要求一些学生观看一系列影片,每则影片显示一起交通事故。之后这些学生需要回答关于这些事故的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当两辆车互相____时,车开得有多快?”每组学生看到的问题中,空格处的词语都不同,可能是以下词语中的任何一个:“猛撞”“撞击”“撞上”“碰撞”或者“擦碰”。研究者发现,学生对于车速的估计会受到问题中所选动词的影响。洛夫特斯和帕尔默得出结论,学生们对于事故的记忆被问题中暗示的信息改写了。

    洛夫特斯和帕尔默继续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他们要求学生们看一段关于多起交通事故的影片。学生们又再次被问及车速,其中一组学生的问题中使用“撞碎”(暗示更快的速度),另一组问题中使用“碰撞”。第三组学生并没有被问及这个问题。一周以后,学生们被要求回答更多的问题,其中一个是:“你在事故现场有没有看到破碎的玻璃?”洛夫特斯和帕尔默发现,问题中的动词不仅影响了学生对车速的判断,还影响了一周后他们对关于玻璃的问题的回答。那些估计出更高车速的学生更有可能记得在事故现场看见过破碎的玻璃,尽管影片中其实根本没有破碎的玻璃。那些之前没有被问及车速问题的学生们中,当一周后被问及玻璃,极少有人回答看到过破碎的玻璃。

结论:后续引入的误导信息可以改写对事件的记忆


第五章:记忆障碍

  1. 大脑皮层可以被看作“图书馆”,由海马体“印刷”出的重要的长时记忆(“书”)都永久存放在大脑皮层。(红色位置,双侧海马体)

  1. 顺行性遗忘是指对信息记忆的遗忘发生在导致记忆丧失的脑部损伤之后(记不住之后的事),而逆行性遗忘是指信息遗忘发生在损伤之前(记不住之前的事)
  2. 陈述性记忆是指对事实、事件和论点的记忆,人们可以回想起并有意识地表达出这种记忆。它与外显记忆之间存在很大的重合

  3. 斯奎尔模型(将长时记忆分为陈述性(或外显)记忆和程序(或内隐)记忆。遗忘综合征患者只有陈述性记忆受到了损伤)

  1. 失忆
    • 失忆症患者不能在较长时间跨度内学习新的信息,但通常能够背诵出他们工作记忆范围内的信息;
    • 失忆症患者可能较好地留存童年的记忆,但通常几乎无法获得新的记忆,例如刚刚见到的人的名字;
    • 失忆症患者可能懂得如何看时间,却无法记住现在是几月份、哪一天或星期几,他们也无法记住新家的布局;
    • 失忆症患者或许能学会打字这样的新技能,但即便他们在行为上已经做到了这一点,下一次他们坐下来打字时仍然会否认自己曾经使用过键盘!
  2. 心因性失忆症的患者通常存在着记忆功能障碍,却不存在大脑的神经损伤。多重人格障碍患者会出现多种不同的人格,分别掌控其过往生活的不同方面

    20世纪70年代末臭名昭著的洛杉矶“山腰绞杀手”肯尼斯·比安基,曾被指控强奸并谋杀了多名女性。但在面对指认他的强有力的证据时,他仍然坚持否认自己的罪行,声称自己对这些罪行一无所知。然而在催眠状态下,另一个称为“史蒂夫”的人格出现了。“史蒂夫”和“肯尼斯”截然不同,他声称这些谋杀是他干的。当肯尼斯·比安基从催眠状态中被唤醒,他对史蒂夫和催眠师之间的对话毫无记忆。如果同一个个体内能存在两个或更多的人格,这显然会制造严重的司法问题,究竟哪个人应该被定罪呢!然而在这个案子中法庭判定比安基有罪,因为法庭拒绝接受他的确拥有两种不同人格的结论。

第六章:七幕人生

  1. 记忆的发展可以定义为逐步发展出更为复杂的记忆编码和提取策略的过程(在记忆发展过程中,记忆的存储能力基本保持稳定)。当语义知识和语言能力更为丰满时,这一过程就变得更显著。各种认知能力的提升对于记忆容量存在着正面影响。
  2. 幼儿和成年人记忆过程的基本机制是一致的:信息会被逐渐遗忘,经由提示可以恢复,与之前信息重合的新信息会对记忆进行修改。但是,当儿童逐渐成长,他们就能在更长的时间间隔以后、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提取线索来更快地提取信息。
  3. 关于内隐记忆(或者说无意识记忆)的研究表明,幼儿三岁的时候,内隐记忆就已发展完全了,比如他们已经可以进行感知学习、具有语言启动效应。值得注意的是,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这部分记忆并没有表现出跳跃式的增长,这可能是因为承担这部分记忆功能的大脑区域从进化上来说是较早被固定下来的。事实上,内隐记忆在幼儿期之后就几乎不再发展了
  4. 最近一些研究结果显示,运动和健康饮食(尤其是饱和脂肪酸含量少、抗氧化物含量多的饮食)不仅有利于机体健康,也有助于老年人保持大脑的正常运作。脑力训练(例如填字谜、下象棋,或者学习些新知识,比如关于信息技术的知识)也有助于维持神经功能和心理功能。研究显示,在人的一生中,大脑都保持着一定程度的生长和修复能力,这种能力可以通过脑力活动和训练而激发。
  5. 海马体是大脑中重点参与记忆整合的部分,它对于情景记忆的整合尤其重要,而海马体对脑力训练尤其敏感,在脑力刺激和锻炼之后更易于出现神经元再生和连接性增强的现象

第七章:增强记忆力

  1. 目前没有可靠的方法可以系统地改善支撑记忆功能的神经系统。不过,对神经系统造成损伤倒是相对容易的事,脑部受伤、酒精,以及其他种种生理伤害或药物滥用,都足以做到这一点
  2. 艾宾浩斯得出结论,学习时间与记住的信息数量成正比。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你花两倍的时间,就可以记住两倍的信息。这就是所谓的总时间假说(这也是废话,地球人都知道)

    • 分散练习效应告诉我们,将学习时间分散在一段时间内比较好,而不要在某一时间内集中突击,其中的主要原则就是“少吃多餐”。所以考试前的临时突击不能取代平时扎实、持久的复习。
    • 无错误学习也是一种灵活的学习策略,即在学习新信息后,间隔一段时间进行测试,当这个信息被有效习得,便可以逐渐延长间隔时间。这里的主要目的是,在信息能被有效习得的前提下,给予每个学习目标尽量长的时间间隔。作为一种学习技巧,无错误学习是很有效的。无错误学习的另一个附带好处在于能保持学习者的积极性,因为记忆发生错误的概率保持在较低水平。
    • 集中注意力是有效的学习途径
    • 使用声音和视觉对信息进行编码(例如为语言内容创造出视觉形象),或者创造“思维导图”,是很有效的学习技巧。(托尼·布赞已经创作了数本关于“思维导图”的书籍和其他作品)
    • 我们处理信息的方式也非常重要。对于需要记忆的信息,人们会自然而然地寻求其中包含的意义。如果信息本身缺乏意义,人们就会给资料赋予一定的意义根据这一现象,一个通用原则是在可用的时间内,尽可能地把新的资料与你自己、你所处的环境详细而具体地联系在一起。要尽量去理解所学的信息,而不是被动地学习信息,这样做通常会改善记忆。
    • 注意力、兴趣、动机、精通程度和记忆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相强化关系。你在某一领域的知识越多,你就会对该领域更感兴趣,于是你具有的知识和兴趣就会互相促进,帮助你更好地记忆与该领域相关的资料。例如,有记忆研究者发现,当他越来越容易获得和保留这一领域的新成果时,他也就变得越发专业!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其他行业。例如,销售经理基于自己几十年来掌握的产品知识,能够更快吸收关于新产品的知识。
  3. 相对于维持性复述(就是类似小和尚念经式的),精细复述可以更好的提高长时记忆(这也是费曼学习法的一种方法,将你学到的知识试着教给别人)。
  4. 无论我们采用哪种复述方法,都可以通过有一定时间间隔的提取练习来帮助记忆,也就是说,在一定时间间隔后尝试提取信息。这一方法也常称为扩展型复述或间隔型提取

  5. 艾宾浩斯在研究中也观察到了间隔学习的益处,他发现,如果将无意义音节学习过程扩展到三天,回忆这些无意义音节组所花费的时间大约能减半。事实上,将资料分为两个有间隔的环节分别进行学习,相对于两个集中的无间隔学习环节,记忆效果会翻倍

  6. 轨迹记忆法

    这个技巧需要记住一系列熟悉而不雷同的地点或位置—学生可以利用学校或大学周边的建筑来记忆。第一个需要记忆的项目被设想为第一个位置(即形成一个内心图像),第二个项目被设想为第二个位置,以此类推。后续的信息回忆就是在脑海中重新回想这些地点,并重新经历之前所创造的内心图像。研究表明,这一技巧非常有效,但是它的使用存在局限:往往没有合适的地点和材料供人们创建内心图像。

    【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这种记忆方法,没有做过实验,但是从文中所描述应该是将所要记忆的东西与图像联系在一起,是不是一种空间回忆法,我准备在之后的学习中试着尝试这种方法】

  7. 关键词记忆法

    轨迹记忆法继续发展为一种更为灵活的、通过谐音来构建的关键词记忆体系。比如:“1是姨,2是儿,3是生,4是丝,5是我,6是路,7是妻,8是拜,9是酒,10是石。”假设你需要记住一张购物清单,其中第一项是“生日卡”,那么你可以使用关键词记忆法将它与“1”和“姨”相关的图像联系起来。你或许可以想象你姨妈收到一张生日卡的样子。如果清单上第二项是“橘子汁”,你可以想象邻居的儿子将橘子汁倒进鞋子里。通常,你脑中想象的情景越是奇特,这种记忆术就越有效。【这是不是有点荒诞啊,真的是这样吗?我感觉有点怀疑】

    关键词提供了易于检索的记忆提示,而图像的使用能为记忆提示与记忆内容建立起牢固的视觉空间联系。

  8. 言语记忆法【这个方法类似于我们学化学时候背诵“铜汞银铂金”说成“总共一百斤”,但那时我还是觉得这种编打油诗的方法还是蹩脚】
  9. 元记忆是指我们对自身记忆的理解,一些其他研究也表明,在某些学习情境下,当人们对学习的时间进行规划分配,会更倾向于把重点放在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领域,而忽视那些更需要努力的方面。这说明,如果希望更有效地学习,我们需要能自律,需要系统地把时间规划、分配给需要消化吸收的学习内容。(我似乎就是这样,我反思我以前学习的过程,总是周而复始,可能不是因为我不能坚持,而是在最开始那些部分我很熟悉,能获得成就感,一旦深入后,需要努力的时候,这就超过了我的舒适区,我就感到害怕,加上不断追问还要多久才能结束,最后自己吓自己,让自己放弃了)


建议

  • 选择一个没有太多干扰的工作环境,这样你可以专注于目标信息而非周遭的纷纷扰扰。熟悉的音乐比新曲子更有帮助,因为陌生的音乐更可能会导致分心。此外,要尽量主动地对信息进行编码,例如在阅读教科书时,可以想象一下你在对作者追问其中的内容。还要试着将新信息与已有的知识联系在一起。
  • 要思考你所学习的领域内各种概念、事实和原理之间的内部关联
  • 要广泛思考你所学的内容,试着将它们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比如它们是否能帮助解决你个人遇到过的问题。
  • 要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学习。人们常说,学习一门学科的最好途径就是去教这门课
  • 信息整理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通过整理学过的知识,你在回忆其中部分信息时,可以唤醒对整体知识的记忆;同时,因为在新的知识和已有的知识之间建立了联系,新的材料也变得更容易理解。
  • 好好利用生活中的碎片时间
  • 请考虑使用视觉图像或看记忆术来增强你的记忆。

牛津通识读本购买链接

行动影响大脑

作者 xjb
2023年7月5日 15:50

考试脑科学2》是我读的第二本日本脑科学研究者池谷裕二写的书,与第一本书《考试脑科学》谈论与考试有关的记忆相比,这个本书延伸了这个话题,谈了更多脑科学里一些有趣知识,比如记忆与压力、动机的关系,大脑和身体的关系,酒精为什么不能缓解压力?大脑会说谎,大脑为什么变得糊涂?大脑为什么会先入为主?作者用生动有趣语言,加上简约的配图,科普了大量的脑科学常识,读完,我发现我对大脑的了解是如此的少,虽然我每天都在用它思考。

虽然并不一定直接用于考试,但了解这些知识后对学习和考试,是很有帮助的。

考试脑科学》第一本主要是讲如何增强记忆,如何记得更快,更牢固,那么第二本重点讲如何克服记忆过程中的困难和阻碍,这些困难包括压力、动机、身体疲惫。

压力与记忆

面对考试,很多人都有压力,有些人平时学得很好,但一旦考试,压力过大,导致失常,就是典型的压力影响了大脑的记忆力。面对压力,有人选择“借酒消愁”,但作者说,经过研究酒精并不能缓解大脑的压力,酒精只能暂时麻醉大脑,不能真正解压,反而在大脑清醒后,进一步增大压力。那么用什么办法来对抗压力呢?作者给出的方法居然是“记忆”,提高大脑的记忆能力,能缓解压力。作者在书中这样描述:

刺激海马体有助于减轻压力,因为提高记忆力可以帮助消除压力。换言之,记忆力是压力的天敌,同时压力也将记忆力视作天敌。

主动用大脑去学习(也是记忆的过程),大量刺激海马体,学习了更多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认知,来对抗压力,比如考试前多背,多记,多练习,不给大脑有“焦虑”的空间,自然就减少了压力。与其陷入压力的情绪里,不如让大脑快速行动起来,忙起来,记得越多,记得越好,让信心战胜压力。

动机与记忆

学习的动机对记忆有很大的影响。学习的时候提不起兴趣,就是学习的噩梦了。动机就是让大脑更有干劲,更积极。在动机这方面,作者强调小目标实现后的小奖励,虽然我们要志当存高远,但每个小目标的实现后的激励,也是非常重要的。

奖赏不一定是肉眼可见的东西,做成某件事时收获的“成就感”也是一种外在动机。事实上,实现目标后的“喜悦之情”就称得上是一种奖赏。人们常说“志当存高远”,但这样不仅会导致实现目标后获得奖赏的次数减少,而且当目标无法实现时,难免会使人产生一种挫败感。为了能够顺利达成一个大目标,在设定较大的终极目标时,最好也不断设定一些比较容易实现的小目标

同时,在强调动机时,作者推荐一个“身体先行”的方法,在学习前,不要什么条件都具备了才开始行动,比如等我心情好一点就开始,等我开心的时候就开始。往往这样,就会迟迟无法开始,反而给自己带来挫败感,让“身体先行”就是马上开始行动的第一步,比如记单词,先翻看书,大声朗读第一个单词,先不管是否能记住,告诉大脑我要学习了,激活记忆系统,会发现不知不觉就学进去了。用身体的行动去影响大脑,每一小步行动成果,让大脑充满干劲。

作者在书里强调了一个观点:“失去身体的大脑将一无所知...先让身体行动起来,再通过行动强行唤醒大脑。”

认为身体比大脑重要,大脑是在身体的带动下被激活的。每当看到科幻作品中未来人类的形象是一个大脑异常发达而身体已经退化的生物时,我总会想,其实身体退化也会引起大脑退化。

细小的有意义的行动,胜过完美的空想。

看了这本书,不仅仅可以让我更了解大脑记忆的科学知识,也让我对我自己更多几分了解和理解,我影响着我的大脑,同时,我的大脑也在塑造着“我”。

附录
《考试脑科学》精华学习方法:

1. 狮子记忆法
原理
①当人处于饥饿状态时,海马体会活化,这是为了寻找食物所遗留的生存本能,此时大脑的状态利于记忆。
②走动时,海马体会认为人进入狩猎状态,同样利于记忆。乘坐汽车、地铁等交通工具,也有同样效果。
③当人感到寒冷时,大脑会认为此刻面临危险,海马体会活化。
要点
①饥饿状态。
②走动。
③感到寒冷。
饭前在凉爽的房间内边走动边记忆,是个不错的选择。
2. 感动式学习法
原理
负责产生情绪的杏仁核,也能够引发神经元的LTP(长时程增强作用,指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增强,并被长期激活的现象)。换言之,人在情绪高涨时会更容易记忆。
比如说,“1815年,拿破仑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这个知识点,我们来试试不死记硬背,而是带有感情地记忆吧。请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经历过种种作战后仍然失败了的拿破仑,还要被流放到荒岛上,这是多么悲惨的境地啊。如果换做是我们自己遭受了这样的不幸,心中又会是何等的万念俱灰。像这样有感情地代入历史情节之中,大脑自然就会记住这个知识点了。
要点
分析知识点,将其与感情关联后来记忆。
3. 好奇心记忆法
原理
脑电波θ波是“好奇心”的象征。当我们第一次见到某种事物,或者第一次踏入某个地方时,脑中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θ波。当对千篇一律的事物感到厌烦、丧失兴趣的时候,θ波就会消失。当θ波出现时,即使刺激的次数很少,海马体中也能产生LTP。记忆的销量会大幅提升。
要点
①保持兴趣。如果觉得今天不在状态,怎么都提不起对学习的兴趣,那就稍微休息一会儿再试试吧。或者干脆早点睡觉,养精蓄锐以便明日再战。
②发现兴趣。世间万物自有其深奥之处。人们常说“百谈莫若一试”,很多事如果只用眼睛观察是判断不出有趣与否的,必须亲自尝试后才能发现其中的乐趣,而且了解得越多就越能体会到其中的有趣之处。即使在刚开始时感到无聊,也请大家稍做忍耐,坚持学习下去吧,只要坚持住就一定能发现学习的有趣之处。到那时,我们的脑中自然就会出现θ波了。
4. 分散学习法
原理
睡眠时大脑会整理当日输入的信息,从而强化记忆。与在一天内集中学习大量内容相比,每天学习一部分效果会更好。
要点
①每天学习一部分内容。
②作息规律,持之以恒。
③第二天可以做回想复习,回想时要做到100%准确,否则模糊的记忆可能会覆盖原本准确的记忆。
5. 迁移学习法
原理
记忆中的“方法记忆”(详见《考试脑科学》第175页)会将在某一领域已经熟练的方法迁移到新的学习中,利于掌握与理解新知识。
要点
①从自己擅长的领域出发磨练“方法记忆”。
②仅仅记忆知识还不够,注重理解和思考,才能形成可迁移的方法。
6. 睡前记忆法
原理
大脑在睡眠期间会整理记忆信息,睡前是记忆的黄金时间,可以用来学习需要记忆的内容,例如背单词。
要点
①应在睡前1~2小时来记忆内容。如果在临睡前来记,可能会让大脑产生兴奋而导致失眠。
②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睡眠时间以90分钟的倍数为宜。
③早上起床的时间,大脑更适合“思考”类型的学习活动。
7. 动机刺激法
原理
大脑中与动机有关的部位是“苍白球”,动机不会主动出现,需要一定的外部刺激才会产生。对大脑运动区、海马体、腹侧被盖区、额叶的刺激能够有效产生行动的动机。
要点
①刺激运动区。提不起干劲的时候,可以活动下身体,通过刺激运动区来激活苍白球。
②刺激海马体。当出现与记忆不符的经验时(例如新鲜感、稍微不同的学习环境等),海马体收到的刺激会激活苍白球。
③刺激腹侧被盖区。为完成目标设定奖赏,可以对苍白球形成刺激。
④刺激额叶。想象自己完成目标后的情况,提前穿自己目标学校的校服,在墙上贴“考试必胜”的标语,这些都能够对苍白球产生刺激。
8. 压力化解法
原理
压力与记忆力之间存在双向影响关系。
压力会影响记忆力。神经元的LTP无法承受压力,在面对逃避不开的压力时就会减弱。换句话说,记忆力会因为压力而下降。
锻炼记忆力会减轻压力。海马体的激活程度越高,其适应压力的速度就越快。另外,长期承受压力则会造成海马体神经元减少,进而被压力吞噬。战胜压力可以促使海马体变得发达,等到下次遭受新的压力时便也能将其克服。由此一来,海马体又将变得更加发达,能抗住更大的压力。极端地说,只要锻炼海马体,我们就能不断地克服巨大的压力。
要点
①区分“压力”与“压力源”。压力是指主观的负担或重压状态,而压力源是指与个人相关的环境刺激等。压力源无法改变,但压力可以通过主观克服。
②用“适应”克服压力。例如在婚礼现场致辞时会感到紧张,不过他只要多经历几次,适应以后自然会变得从容不迫。“在人前讲话”这个外部环境,也就是压力源并没有发生变化,但人的反应却从紧张变成从容不迫。换言之,“适应=记忆”。适应是逐渐不再去感知压力源的过程。修复感受能力,并将其转换成记忆,这就是所谓的克服压力。
③找到退路。解压的关键在于,是否觉得自己拥有解压的方法。知道退路的存在,并且知道自己能够走上退路,这两点极其重要。

The post 行动影响大脑 first appeared on 守望轩.

折腾RSS

作者 大灰
2023年11月4日 18:20
今天打开友链又有很多网站打不开,真不知道是网络原因还是不做网站了?要做就一直做,三分热度的朋友就不要友链了。话说现在也懒得友链,经常去访问的站点我都加入了RSS阅读器。 我记得最开始折腾二级域名的时候就做了https://rss.bestcherish.com,当时用的程序比较老旧还不兼容PHP7.4,最后有朋友做了修改版一直使用到现在。直到昨天我又折腾了RSS程序,换为FreshRSS支持PHP最新版本,还支持mysql数据库。总之使用起来比之前太丝滑。有很多朋友禁用了Feed,添加不了源地址,只能就这样了。 以后友情链接慢慢会往RSS转移,网站不增加新的链接。 灰常记忆发自 WordPre […]

妞宝生病记

作者 大灰
2023年6月6日 23:35
五一前妞宝就有支气管炎&发烧的情况,五一的时候去医院,医生说好了…… 没想到3号又开始了,直接赶回家,马不停蹄直接去了医院,得出的结论是肺炎?我真是服了前面那些破医院了,TM花着老子的钱还没治好。 之前的医院口碑也不怎么好,小一点的基础病可以治疗,大一点的也不会接,只是一味的让你自己出院,厚颜无耻的治不了! 5.3 晚上21点到达医院,我抱着妞宝感觉宝宝浑身就像火炉一样! 测了体温40.3℃!只能先吃布洛芬,大晚上的医生也不好开其他的药,主要就是消炎之类的,一晚上没睡觉给妞宝物理降温…… 5.4 妞宝还是反反复复发烧🤒,只能采取布洛芬+物理降温。妞宝一天都没睡…… 5.5 体温持续在38-39 […]

烦躁就码码字

作者 大灰
2023年5月2日 20:00
五一假期,看了山和海,人山和人海。 Better late than never. 只要开始,虽晚不迟。 工作 近一个月休假多,回家次数也多。有疫情的时候都是攒着假回家,现在倒好想休假只等你开口…… 工作一如既往的让人想说上个:基霸班!工作量还是没下来,工资却在一直下降。想想都有点蛋疼。 在路上 来来回回在路上奔波,虽说距离也不是很远,但是路上的红绿灯🚥是超级多的,起步加速一脚油刹车…… 如此这般要走十几分钟都不止,红绿灯设计的真是“太合理”。油钱啥的就不说了,开在这条路着实闹心,想绕路都不可能。 妞宝 最近一个星期,妞宝各种生病😷,支气管炎还没好利索,现在又是发烧,心疼妞宝头上扎针跑针头肿的 […]

明天五月,春天结束了

作者 逗号
2023年8月24日 12:45

—你在犀角音乐节?

—对啊,你怎么知道?

—棱镜出场前kiss camera看到,第三排中间有人像你

—是我

月莺看到短信的时候,耳边是大摆锤和跳楼机上呼啸而过的尖叫声,身边是退场的拥挤人群,她站在原地回复信息后愣住了,像是电影里主角明晰而人流模糊的场景。

每次飞奔去见棱镜的路上,脑海中飞驰而过的,除了音乐节的喜悦,多的便是四年前初见时自由自在的自己,豪言壮语说30岁之前不回重庆工作的自己。棱镜出场前,现场放《爱人错过》的时候,大家一起合唱,摇旗呐喊爱人就错过,爱人就错过。

这世界错过的爱人有很多,错过的方式有很多。

第一次见时,月莺在杭州的live house排队,余光里看到后面的男生,搜寻了左右前后,最后给她打招呼,让月莺帮忙看一下东西占着位置,他要去卫生间。月莺头也没抬的接过他的行李包,因为正看着棱镜南京场的经典演出。回来的时候,他带了气泡水塞到月莺手上表达谢意。在漫长的等待过程中,阿准主动打开了话题,聊起最喜欢的歌都是成名曲,都是在周五的下午翘班从舟山赶到杭州,都是重庆人……故事开始的时候,总是因为各种相似。十二月的周六,西湖的荷叶只剩枯死的梗,梧桐叶铺满地面,一起骑行绕西湖时迎面来的风,是梅花味的。

为了看第一缕曙光,月莺阿准赶早登上东福山岛,到达观景点时不到五点,海天一色,黑暗中透着一丝擦亮,等到预计的日出点仍不见太阳的身影。月莺托着脑袋,全神贯注看着远方海面,生怕一眨眼错过中国第一缕曙光;阿准侧头看着陆风吹起她微卷的头发,拿出相机拍了第一张照片。看照片的一瞬间,月莺的尖叫声划破喧闹的人群,海面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橘色弧形,将浅蓝的海面染色。片刻后,阳光将海面映照得成一片橘红色,像橘子鸡尾酒倾倒,微醺的脸庞上溢出的微笑。冬天橘色的光照在人身上暖暖的,月莺开心得不愿眨眼,阿准盯着兴奋的月莺不想眨眼。

明天周末,可以把我们一起出去玩改成,我们去约会吗?阿准在清晨表白的结语,套用了别人的话语,来自他们都爱的歌曲。

舟山并不算太大的城市,但好像一年的时间两人都没走完。大青山最高峰的落日美得不像话;东沙的星星那么近那么亮;桃花岛的海上植物园见过太多新奇的草木;沈家门渔港夜里的鱼灯像星河灿烂;在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南海观音许的愿不知道是否实现……2020年12月22号凌晨,月莺短信收到一张照片,是东福山岛的日出,右下角印着时间水印。那悠长而短暂的时光,好像几帧画面在脑海中飞速闪过,却已然过去一年。

2020年6月底月莺回到舟山办离职手续,阿准问要不要再去看次日出?月莺沉默许久,回答说我早上六点的航班,我可以在飞机上看日出。或许,没能在初夏的清晨看次别离的日出,都有遗憾吧。

但,这个世界,每天都有太多遗憾。

故事到底是怎么结束的,好像说不太清楚。或许是阿准更喜欢海,月莺更喜欢山;可能是阿准正式提出了结婚,月莺只想做一朵没有束缚的云。是漫不经心的开始,是肆意洒脱的分别。

春花秋月,夏蝉冬雪。

重庆的春秋短暂,黄昏温柔,晚风刺眼,是最舒适的季节。四月的最后一天,30°的天气已宣告着春天的终结。演出市场开始繁盛,月莺这几年又添了几支心爱的乐队,时常在抢票软件厮杀,但棱镜依旧是青春年少的白月光。《总有一天你会出现在我身边》大合唱的时候,像春风把人往人群推,这时候她感觉有人在人群就好了,不在意到底隔了多远。

—齐月莺

—林准,好巧

—不巧,我就在你后面两排跟踪你

—你回重庆玩?

—去年我结婚就回重庆定居了

—挺好

明天五月一号,春天真的结束了欸!

End.

文:逗号 //时间:2023.4.30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那不可能

相关文章:

  • 无相关文章

再见,安顺|山川一程湖海又一程

作者 逗号
2019年10月10日 10:22

2018年4月23日下午三点多,当高铁缓缓驶入站台,车窗外阳光明媚,我试图在脚踏上这座城市前,努力的看清城市的面貌,但窗外什么都没有,唯有郁郁葱葱的行道树在微风中摇曳。尽管安顺这座城市,在我年少的记忆中出现过许多次,但却从未踏足,一想到自己离开了常住地,要在这里生活,心里忍不住有些小激动。

出了高铁站,随手招了停在路边的出租车,一路上我感觉我更像是坐了公交车,边走边上边下,中途还去了一个记不住名字的医院接他母亲回家,这种不好的体验被初到这座城市的新奇感所覆盖,我想我得习惯。司机师傅并不健谈,只问我从哪儿来这种问题,后来得知我从重庆来到安顺工作,他说了一句:我们都想着出去,而你们却要进来。不知道他有没有度过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想来人生这座城,都是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

四月底的天气还没到初夏,重庆早已火热难耐,安顺却是凉爽宜人,员工通道那颗樱桃树挂满鲜红的果实,后来这些时间啊我才知道,除了这颗初见的樱桃,附近还有无花果、猕猴桃、柿子、枣、苹果、李子……春意浓时闻得扑鼻花香、夏日看过硕果累累、深秋却只看银杏飘落满地、冬天的风当真刮得脸生疼。

慢慢的习惯了春风秋月夏雨冬雪,总是挑着天气晴朗的午后,拍酒店的外观或角落,加一句自己喜欢的话,发在朋友圈,同事纷纷转发。来之前想着,去了新的地方一定也要把周围走遍,回忆起来却觉可笑,除了安顺的景区,也只去过几次贵阳,说走就走到了草海。倒是门口的虹山湖成了春夏秋冬展示新衣服的打卡地,元旦那天的雪地,让我几次差点滑倒;三月里穿着齐胸襦裙假笑瑟瑟发抖;十一月里穿过的红色毛衣质量不好快要起球了……

在这里我离师傅(朴树)和欣怡(房东的猫)只有零点几厘米,收到过文淇和沫言女神寄来的小礼物;佳佳和妹妹都来看过我,都没带她们去黄果树;阿糖总是是跟我们有时差;第一次参加了年会,想起来还那么拘谨;给人事部了同事准备了一份我都喜欢的礼物;手机里虹山湖的照片累积了上百张,每一张都有意义……

除去这些琐事,最重要的是工作啊。胡总总是很温和;fan老板说来贵州可以“曲线救国”;马姐喜欢笑笑闹闹的工作;我在楼上蹦迪,多姐忍了我那么久;于总监总是会捡到我随机掉落的“怼人套餐”;何总监那么精致的男孩让我惭愧;Enzo哥、巴姐、Sun姐、K姐、Michael哥、虾姐、Niki、Wesley、Zain、Joy、大哥、亲爱的室友、经常让我蹭车的赵工、段工、邹厨、阿福哥、文师傅……很高兴认识你们Nice to meet you.(*排名不分先后)

生活的离别总多于相聚,且看明月,寄了多少份素笺,终不见,人归还,懊恼亦徒然。生命中走过太多人,有一些人,只见一次面,却成了抹不去了记忆,就算以后无法相见,祝愿你们万事顺遂、毫无蹉跎。

2019年9月24日 逗号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