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首页

黄粱梦

作者 dimlau
2024年10月14日 11:55

黄粱梦、南柯梦,人生如梦,耳熟能详——名利过眼云烟,不要执迷不悟。不过前几日翻书,读到芥川龙之介也写过一篇《黄粱梦》,借了黄粱梦出处《枕中记》中的故事背景,只不过在芥川笔下,卢生并没因为黄粱一梦而放下执着与热情,而是目光炯炯地说「唯因是梦,尤需真活」。

眼下的生活让人充满无力感,许多人都接受了无奈陷于「垃圾时间」的命运,选择「躺平」。人生原本就不只是追求别人口中的上进,躺平未尝不可。或许也可以趁着这个机会重新理一理头绪,怎样才能活得真正让自己满意。「人生在世,要活得无愧于说:此生确曾活过。」

fin.

生日快乐

作者 sherry
2024年10月13日 22:03
人生还是走到了4打的时候。 昨天一帮印度同学齐声唱生日歌,感觉有点受宠若惊。正好在做蛋糕,一个草莓蛋糕和一个白巧克力慕斯蛋糕,真TM好吃!最后一个学期,做的东西既精致又好吃,感受到西点的魅力。 好吧,昨天还收到了惊喜,孩子用钩针给我搞了个小 …

人生多艰,世间疾苦——《逆行人生》观后感

作者 hillway
2024年9月8日 00:27

带着孩子去电影院看了徐峥主演的电影《逆行人生》,看的时候一直担心让小孩子看这种反映现实社会的电影会不会太早,转念一想,让她们了解生活的不易说不定可以端正一下学习的态度。电影结束,Jasmine问我,这部国产片不是烂片吧?她知道我一直都对国产片不屑一顾。我说,绝大多数是,这部不是。

电影的剧情很简单,讲的是名校毕业的程序员中年失业,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父亲住进ICU,女儿上国际学校交不起学费,还要每月还高额的房贷,被迫当了外卖员。刚开始不适应,拉不下脸,脾气也不好,总被打低分,差点就不干了。后来为了赚钱养家,为了给父亲治病、还房贷,又看到有的骑手拼命赚钱为了给孩子治白血病,有的骑手拼命赚钱给人还债,有的骑手带小孩一起送外卖,痛定思痛后振作起来拼命工作,最终当上了「单王」,还上了当月的房贷。电影这种先抑后扬的讲法和早期香港电影很像,生怕它会落入俗套,还好并没有照此发展。后来男主没有办法总是这么拼命(为了当单王,被车撞得满脸是血,还坚持送到——这段有点夸张和煽情),一家人卖掉了房子,女儿也没去上国际学校。最后有个彩蛋,男主业余写的送外卖程序被一个大厂看中,将要被录取——我觉得这可能是男主做的一个梦吧。电影用极普通的方式讲述了中年人被生活压迫得喘不过气来,用群像的方式展现了世人的艰辛。

这些年经济下行,中年失业的人普遍从事「铁人三项」的工作:外卖员、快递员、滴滴司机。新闻里总是夸大这些行业的收入,痛斥作为读书人的孔乙己们脱不掉长衫。这部电影却用现实的方式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即使脱掉长衫也没那么容易生活,更不可能赚大钱。叫外卖的就那么多,送外卖的人再多也只是相互竞争,你抢了别人的蛋糕,别人就会少了蛋糕。「世界之味苦涩,人生即为磨难。」

追求

作者 dimlau
2024年9月2日 11:00

年轻时总羡慕别人——某君读了很多书,学富五车太有魅力了;某君弹得一手好吉他,才华横溢令人着迷;……于是为了这些不太纯粹的目的而去读书、学琴。倒不觉得这是坏事,但彼时总会因为追求了却没成效而慌张、失落。过去不愿承认的,现在可以坦然说出口:天赋上的确差得多了。但重点却又不在于此。如果所求的在所做的之外,即便有些收获总还是会怅然若失。某君的魅力或许就来自于读书不为展示魅力,某君的迷人也正是因为醉心于弹琴而全然不知已然迷倒了众生。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已经足够,把这些事情做到自己满意就更是幸福;幸福的人总是值得羡慕的吧,但愿每个人都可以幸福。

fin.

预言.dll

作者 ONO
2024年8月27日 11:00

即视感,法语Déjà vu,指人在清醒的状态下自认为是第一次见到某场景,却瞬间感觉之前好像曾经经历过,是被广泛报道证实的一种常见的现象。

但是即视感的“历史记录”本身并不存在,是我们的大脑出现了时间交叠感,而误以为即视感的“历史事件”是以前出现过的。海马体的触突突然活跃,会将一些类似的记忆重叠当下,从而有了强烈的“即视感”。甚至有的时候,人们会把这种“即视感”看作是“预言”,但可惜的是,这个“预言”是后知后觉存在的,是因为先发生了即视感,突然经历了曾经经历过或预言的事件——简单来说,这种预言毫无作用。

但是,区别“即视感”,有一种真正的“预言”,是需要大量的“历史记录”,这些记录看上去是在记录一个当下的时间、或是涉及到某种“推演”,而在未来的某一刻真的得到了“验证”而变得跟即视感有了同样的时间交叠感。我把这些大量的、碎片化的、甚至是毫无关联的“历史记录”具象化成.dll文件。


最近开始的《后缀》系列,从《死亡焦虑.zip》,到《死亡.exe》,是我对一些抽象化概念的一种具象化认知。

我一直觉得,人体是一个精巧的仪器,特别是当我通过控制饮食和健身,就可以带来明显的躯体和身心变化时,这种“精巧感”就会更加明显。加之接触了越来越多的案例,就算事件完全不同,但都会找到类似的底层逻辑,从而可以通过理性地分析前推原因或预言结果。既然人体是“仪器”,会不会程序也是提前设置好的?这看上去是非常残忍的“宿命论”,那人的“自由意志”到底又在起到怎样的作用?我们是否拥有删除“文件”或是安装“镜像”的选择权,这才是《后缀》这个系列会去讨论的。

回到预言.dll,dll文件是系统级文件,包含代码、数据库和资源文件,许多程序需要调用这些文件才能实现某一种功能。“预言”区别“即视感”最大的区别是先有记录,才能够被调取成为预言。也就是说,这些预言其实早就写在了程序之中,等着某个特定时刻或是特定事件才被激活或应验。不过这一类预言也会有强烈的“后知后觉”感——就像是那句“我早就知道他是这样的人”一样,“如果你早就知道了你怎么不提醒我呢?”

废话,在预言没有应验之前,谁都会妄图成为了那个最幸运的侥幸者。

预言.dll文件只有写入系统,才有意义。而不是那些“马后炮”的发言,因为没人可以查证他是不是真的从一开始就预言到了结果。所以人们总是会弄错一个前提——即,我有预见能力,但是它总是在事件发生之后才可以被验证。


你会发现,很多作家、编剧、导演、原创歌手等,他们在成名之后,人生往往会进入到他们原始作品的“预言”之中。

例如马克·吐温,他出生时,哈雷彗星刚好出现。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多次提到,自己会在下一次哈雷彗星出现时离开人世。果不其然,1910年,哈雷彗星再次接近地球时,他真的被出生时带他降临的那颗彗星给带走了。

巴拉德在1962年,创作名为《沉没的世界》科幻小说,描述了英国因为海平面上升沉入海底的故事。时至今日,温室效应的世界性议题越来越得到关注,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越来越多,这无疑也是一种奇妙的人类文明级别的“预言”。

还有就是乔治·奥威尔创作的反乌托邦小说《1984》,它是预言吗?不好说,但你又无时无刻地重新思考“这个社会怎么了?是不是真的要进入到那样的规则中”。以及之前曾在博客提到的那部在中国被列为禁书的《盛世》,你说陈冠中在预言吗?或许是,你说陈冠中是虚构的未来中国吗,或许不是……


以上,这些预言.dll文件,是需要提前被写入,才有机会在未来某一时刻给验证。也就是说,当你有大量的记录之后,这种“预言应验”的情况是非常容易发生的,因为:

  • 《死亡焦虑.zip》里提到过,作品是对抗死亡焦虑的“后代”,本身就是创作者的“一部分”,所以也会带有创作者的气质、性格、甚至是底层代码。创作者在作品中对“自己的预言”本身就是一种自我疗愈的过程。正向一点,他想要成为怎样的人,负面一点,他希望自己如何离开人世……
  • 《死亡.exe》里提到过,死亡是抽象的、符号化和意向化的,特别是涉及到死亡、关系结束、行为消亡等事件时,作品里面所包含的“死亡气息”是创作者强烈的个人符号,所以当这些事件被历史作品应验的时候,会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和命运感;
  • 创作结果本身是无限接近“无限猴子定理”的结果。让一只猴子在打字机上随机地按键,当按键时间达到无穷时,几乎必然能够打出任何给定的文字,比如莎士比亚的全套著作。当创作量足够多,任何一个现实发生的时间,都可以激活多个“预言.dll”。
  • 每个人的行为会有相似的“底层代码”,大部分都会遵守某一种社会规则,对自己的人生作出对应的“符合社会认知”的决定;但是只有极少数的人,会作出“反常”行为,但这些反常行为可以“有理可据”。当一个人“怪人”有作品时,作品可以看出这个“怪人做出怪事”的原因,只是这个“底层代码”并不适合大多数人。所以,这些人以及他们的作品才容易被人记住,并且在未来的某一个重要节点,存在非常显著的“预言感”和“命运感”。

然而,这件事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考量”——预言.dll文件有什么用?这是成年人,对一个未知事物无法透过“拉回到自己认知领域”的方式去理解时,会本能提出看上去有些抬杠的问题。预言.dll可以非常大量,且烦琐,有些甚至一辈子都用不到一辈子都不会被触发,那为什么人们还需要记录下这些零碎的“预言文件”呢?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提出“未经考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这句话,起初是在直视“真理”,被大多数人认同的真理,如果与自己的认知发生违背时,需要强迫自己认同“真理”还是站出来质疑所谓真理?苏格拉底通过问题和逻辑,对真理重新考察,以确定自己是接受“真理”还是得出另一个真理。当然,这个考察也是让苏格拉底“之死”的重要原因,这种质疑最后开始指向了至高无上的“神谕”。对于自我的考察、他人的考察、乃至社会的考察,都是“历史节点”上的一个预言.dll,直到在未来的某一个点重新引发思考。

但与之相对的,“过度考察的人生是没法过的人生”,如果事事考察,特别是对自己的每一个行为动机、情绪由来都进行考察,那这个人一整天就只会围绕着这些命题运作。因此,随心而为或许是另一种更“轻松”的人生,不用时时刻刻激活历史存在的“预言.dll”。


这是两种人生的选择,没有对与错的差别。

回头空洞,或是前望深渊;太阳照常升起,或是在无常中归墟成埃。

人生的游戏修改器

作者 ONO
2024年8月26日 11:26

我给朋友打了两个赌,一个是周末两天我博客的流量会少一半以上,因为很多人会去玩游戏;第二个赌是,最迟周五就有人会发布《黑神话·悟空》的修改器。

果然两个对赌都是我赢,当然我也耍了点小心思——本来周末博客的阅读量就会下降,大部分的上班族终于有两天休息,他们为什么不去找点上班摸鱼以外的事情来做?至于修改器,这个根本就不用预测,任何一个游戏,只要人们想,都可以找到“捷径”。


游戏作弊有很多“理由”,而且都非常合理。

为了体验“剧情”,所以要省去“肝流程”的部分;游戏机制设置“不合理”,所以需要通过辅助以获得更好的“游戏体验”;游戏体量过大“浪费时间”,所以我需要工具来“节约时间”;游戏体验在后期“重复性”太强,所以需要通过修改的方式增加游戏“趣味性”……

我整理了自己玩过的游戏,买过“修改存档”服务的,一个是《动物森友会》,把它从捡垃圾的游戏直接变成了“建筑游戏”;另一个是《创之轨迹》,在最后通关之后实在懒得再肝到二周目结局,所以直接买了修改存档至全成就的服务,就为了看看创之轨迹的看板娘到底是谁。

我修改游戏的目的,如果修改行为是“前置”的,那我是为了完全性地更改游戏属性,就如同一些人会将《上古卷轴V:天际》通过加入裸体mod变成“色情游戏”一样;如果修改行为是“后置”,特别是在游戏完成之后再进行修改的,我是为了在体验剧情之后节约时间,完成特定的成就或结局,否则我又需要通过二周目的方式玩相同剧情、走相同迷宫、看相同的对白,唯一的惊喜来自于“咦?原来这里还藏了个宝箱啊。”


如果借由“犯罪构成要件”的方式来拆解“修改器”使用的目的,它何时介入似乎就可以说明“主观动机”——需要解释一下,使用修改器并不属于“犯罪”,希望大家不要被这些看似贬义的词给刺激到了。我问了身边好几个玩《黑神话》且使用修改器的人,七个人里有六个人说的都是刚才我提到的那些理由,唯一一个人承认《黑神话》太难,给了他强烈的挫败感,就算去看别人的通关视频也没办法缓解这种挫败感,所以自己干脆用了修改器。

于是,我把找个人的“原因”去追问了那六个人,一个人骂了我是傻逼,另外五个人否定是自己能力原因,而是游戏机制设置不好,导致他们“应该”使用修改从而获得更好的游戏体验。

除了“修改器何时介入游戏”是一个构成要件外,现在需要追加一个要件——“内外归因”。游戏开发商是非常好的“外归因”通路,设计不合理、体验性不好、内容重复等等,却又是一个非常个人的“标准”,这两个结合就会巧妙地出现一个被包装成“外归因”,但是并不是人人都认为“设计不合理”,当这个标准发生冲突的时候,原本推卸给游戏开发商的“外归因”就很难成立,极其容易引发两个游戏玩家的尊严之战。

当这个没有标准的“外归因”不成立时,一些人仍然会坚持自己使用修改器的理由——“我就是觉得这个游戏设计得不合理”。这个“内归因”和他们的尊严一样,也非常容易被击破——“那你干嘛还要玩?”

“因为我花钱了。”

“那问题不在游戏,而是你认为这个钱是沉没成本。”

“傻逼!”

以上是那句“傻逼”由来的真实原因。


我是一个对“只有自洽没有他洽”行为非常敏感的人,所以可能会出现这种穷追猛打的情况,因为“为什么要使用修改器”的逻辑仍然是不通的。

当然,这里需要着重解释,使用修改器的人,并不都是“抵消挫折感”这样的“内归因”,人们仍然可以坚持“游戏就是设计不合理”的“外归因”,当自洽无视他洽的时候,自然就是“关你屁事和关我屁事”这样喜闻乐见的剧情。

所以,如果你是坚持“游戏就是设计不合理”观点,已经完成自洽的修改器玩家,下面的内容奉劝你不要再读下去了。


现在,玩游戏使用修改器的构成要件是“介入时机”和“内外归因”。“外归因”是一个非常固执的要件,只要人们认定就很难再讨论下去。回到我自己,我在为《创之轨迹》购买修改服务的时候,是因为有很多成就需要二周目才能完成,这是日式RPG最心机的地方。突然想起来,还有一个游戏我买过修改服务——《宝可梦朱紫》,日式收集类RPG很喜欢搞“限定”,《宝可梦朱》和《宝可梦紫》有分别的限定宝可梦,需要收集齐所有的内容,就需要激活“社交功能”,通过和朋友交换的方式获得对应的限定内容。为了集齐所有图鉴,我和老婆不得不购买修改服务(当然问题也出在我们,早知道我们应该分别买朱紫。)

当图鉴收集齐全后,会得到相应的成就,并且开始后续的剧情。从构成要件来看,修改器的介入是在游戏“后期”,目的是突破游戏设定的“社交功能”,从而获得全成就。这个逻辑是通顺的,核心原因是我们通过修改的方式获得了“即时满足”,缩短了更多的游戏、社交时间。

同样在《宝可梦朱紫》这个游戏里,有一个设定是宝可梦最多只有1/2048的闪光率,要获得所有宝可梦的闪光形态,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还有运气),所以购买修改服务变成了最快捷的捷径。我在使用修改得到的宝可梦时,会尽量避免使用闪光形态,一是我知道它很难得到,二是我不希望被看出我在使用修改宝可梦。但是在一些社交场合,比如团战时,常常会看见中国用户会更喜欢使用闪光宝可梦,将其作为一个“展示窗口”以表示自己获得了更难获取的宝可梦。一旦对外展示,这更像是一种“成就满足”,是当事人可以获得他人所无法得到的成就。(即使这个成就是修改来的)

好在,宝可梦的游戏规则是允许“修改”的,因为所有宝可梦本身有一个能力值的上限设定,玩家通过正常游戏能够将宝可梦提高到最大值,和人们通过购买“修改”获得的库存转移宝可梦都是一样的,所以当有1v1对战环节时,这些宝可梦只要没有出现“违法数值”,都允许使用的。

这便是第三个构成要件——“修改内容是否超过游戏平衡规则”。


所以,《黑神话·悟空》的修改器,是否超过游戏平衡性就一目了然——当然,人们仍然可以坚持这是在“优化游戏”而不是“修改游戏”。

很久以前,帮助一对因为“梅西和C罗”吵架的情侣,拆解过吵架的底层逻辑,在这里刚好可以介入

1、男性为什么会在意他人对喜好球星的评价。男性是富有攻击性和竞争性的,所以足球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游戏”。而一些男性会如此喜欢一个球星,是因为他将这个男性的能力移情到了自己身上,认为自己喜欢的球星就代表了自己的能力。所以,当你在否定一个男性喜好的球星时,就同样伤害到了对方的“自尊”。越是在生活中缺少自我认同和他人认同的人,这种自尊的防备心就会越重;

2、女性为什么会喜欢球星。除了颜值,还有一种是对雄性动物战斗表现的“好感”,这是人类作为生物的本能。所以女性在表达对一个球星喜好的时候,并不是优先从理性分析的“技术层面”入手,而这一点与男性看足球时的逻辑是不同的,因为他们需要表现出对足球的足够了解,才能在雄竞中获胜,所以他们往往会装得非常理性,去分析一个球员。所以当你在用喜好,去评价他的“尊严感”时,冲突就发生了。

游戏,特别是第一视角的RPG游戏(或操控单人),很容易形成强烈的代入感——我即是这个角色。所以当角色失败时,这种挫败感会比一般游戏更加强烈。比起“心疼角色”,尊严同步成为更强烈的驱动。甚至当游戏有了“竞争意识”,例如排行榜、通关进度、成就系统之后,原本抽象的尊严便有了“标准”。特别是男性玩家,在这种有标准的尊严之战里,就会更加在乎结果的输赢或是能力的体现。


好了,这里终于可以图穷匕见了。当游戏角色通过尊严与玩家同步之后,角色的行为会成为玩家的“反馈”,无论的是他帅气的外观,还是他行云流水的动作,他能跳、能飞、能上天、能入海,都会成为同步的一部分,以满足具象化的尊严。

这个时候,角色在游戏里屡屡失败,如果玩家是一个习惯性“外归因”的人,他会找到任何借口来维护游戏角色尊严,进而开始试图使用“修改器”来获得超越游戏平衡性的能力。当游戏角色通过修改器获得“准神”的能力,在游戏里大杀四方时,这种快感和操纵感又可以反馈给同步的尊严感,从而成为一种微妙的“自我效能感”——我有像神一样的能力,可以完成一切困难的关卡。

当然,这是好事,生活中如果是一个处处听命他人的人,他如果拥有一个这样可以当神的通道,是对他心智的一种平衡,不至于被挤压出心理疾病。

这是使用修改的第四个构成要件——“玩家是否与游戏角色形成了尊严同步”。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使用修改器所有的构成要件,均可以成为寻找“人生”捷径的构成要件;但是修改器的功能均无法在“人生”被实现。

容易被忽视的两件事

作者 dimlau
2024年8月25日 18:05

小时候听故事,结局总是皆大欢喜,故事里的角色「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幸福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不曾在故事里见过。于是等到稍长大些,便认为所谓幸福生活,或许比艰难险阻要无聊得多吧,才以至于担心讲出来太枯燥。当我在生活里终于领略了快乐,想把它长久留住,才知道故事里避而不谈幸福,是因为它需要时常自省、用心经营,如此琐碎复杂,不适合放进故事里。

在另一些故事里,刻骨铭心地痛过之后,转眼已过多年,那些曾经撕心裂肺的伤痛,似乎只给故事中的角色增添了胸襟与智慧。以前我会对此耿耿于怀,为什么像是什么也没发生过,为什么没在最悲伤的那刻一死了之;忿忿然以至无暇多想,故事里的人是怎样扛住苦痛活了下来。现在想来那是怎样的时光啊,除了忍受,再无他法;也正因没别的应对,在外人眼里才像是只在转瞬间。

fin.

悉达多

作者 dimlau
2024年7月18日 15:46

黑塞这本《悉达多》开篇不久,写到悉达多不无嘲讽地说佛陀的「学说中最优秀的成果,我们早就品尝过了」,我就开始觉得有些讨厌。随后,这位悉达多又多次表现出对人、对事、对世界运行的方式的蔑视,仿佛他已经看透了一切,众人皆醉他独醒,但现实是,他一次次以为自己的内心什么死去了、什么新生了,然而还是会一次次重蹈覆辙。随着阅读进度增加,书本像是会聆听,把我心里的那些蔑视和嘲讽,逐个化解。从某个段落开始,悉达多从天赋过人的年轻婆罗门,变成了芸芸众生中的一个,然后又从这样的一个普通人,更具体些,成了我自己。芸芸众生值得同情,而我自己,我当然是想说我能理解。不过,当我想说能理解的时候,当我想说读懂了《悉达多》的时候,不正是回到了它的开篇吗?就像是在说这本书的「学说中最优秀的成果,我们早就品尝过了」。

悉达多年轻时就离开了家,几乎经历了一生的时间,在老年时,因为自己的孩子的离开,才终于想起当年自己的离开或许也给自己的父母带来了痛苦。可见,有些事情,宏大的学说当中根本没有提及;但这些事情正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便不谈这些疏漏之处,学说本身也无法代替经历和体验,读书,的确有时候让我感受到内心有什么东西死去了、有什么东西获得了新生,有些东西融入了血液成为我的一部分,但是当我遇到具体的事件,能否被这些所学指引着去行动?能否坚定地遵循指引而没有精神上的痛苦?我没有答案,只能去把人生过一遍。

fin.

高考热

作者 xrspook
2024年6月30日 08:13

当年今日

高考的时候,总会有各种各样的信息蹦出来,现在的状元文化相对来说没那么火爆了,再也没有知道高考成绩之后,各大媒体就报道哪个省份的状元是谁、拿到了多少分、他平时是怎么学习的、他有什么兴趣爱好,还有他的家庭环境是怎样。这些东西都被弱化了,因为那些状元和准状元的成绩都会被屏蔽,但屏蔽这种事情只是对大众而言的,对学校的内部人士来说,所有数据还是那么的红果果,各种各样的渠道都会让那些信息在故意和不故意的时候泄露出来。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也就只能这样才能主动的暴露出他们的虚荣心,比如一个普通的学校,突然出现了一个高考成绩屏蔽生,他们怎么可能让这个消息一直封锁呢。对其他传统名校来说,这个普通学校的学生消息有没有公布无所谓,反正跟我自己的学生没有关系,我只关心我自己的学生有多少个是排名省100以内,还有有多少个成绩是被屏蔽的。对普通的学校显然就不是这么回事了。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五十年都不曾出现过一个屏蔽生,突然来了这么一个。怎么可能不大事宣传一下呢?哪怕可能那只是一个很大的巧合。虽然这种巧合也不过是屏蔽跟前多少名以内的巧合而已。屏蔽生的学实力绝对是排名在多少以内的。一个突然本来排名500开外的人突然成为屏蔽生这种事情我感觉几乎不会存在。有多少个屏蔽生,在省100名以内有多少个学生这些都是炫耀的资本,都是招生的时候打广告的内容。虽然这些学生的名字通常不会被暴露出来,但是无论是学校的老师还是学生的同学,大家都是心里有数的。老师可能会被强制签一些保密协议,不能说出那是谁,学生自己又或者是学生的朋友家人会不会忍不住,这就很难说了。

我觉得最清楚这些屏蔽生到底是谁的人大概是国内那些最知名的院校,清华北大抢人这种事情是一直以来的惯例。学生还没查分,还不知道分数,甚至可以说,查分的系统还没上线,他们已经收到信息,主动跟屏蔽生联系。对我们这些路人甲来说。我们是绝对等不到清华北大的电话。万一我们等到了,那肯定是一个诈骗电话。屏蔽生收到的时候他们惊讶又紧张,那些是之前他们不曾考虑过的,所以即便他们在高考的赛场上是所向披靡的顶尖高手,但是在应对这些事情上面,他们幼儿园都没有毕业,所有刚刚参加高考的人都不会是毕业生。突然收到这些学校的邀请,有时我会觉得那些屏蔽生挺可怜的。他们当然有权选力选择到底读哪一个顶尖大学,但在被各种诱惑说服之下,他们做出的那个选择是不是他们真心想要的那一个呢?不是说他们的智商不足以让他们自如地应对这种问题,而是人在某些情况之下,不免也会出现一些感性上的波动。做出来的选择就可能有所不同。可能如果没有那些干扰的话,到底报考哪个学校,可能他们会抛硬币决定,但因为某些外力的说服,在选择哪个学校上面就变成了是某个唯一的选择。这就意味着他们所遇到的那些人那些事可能都会因此不同。毕竟人的一生不仅仅是学习,学习生活工作的时候遇到的那些人,会对你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当年你能选择A和B学校,但因为某些外力,你选择了A学校,但如果时间可以倒流的话,会发现原来如果选择B学校那条任务路线,你很快就能遇到你命中注定的那个人。完美地把人生的余下的东西完成。但是在A学校里面,你可能就找不到那么完美的人,又或者是花了很多时间才遇到的那个完美的人。人生不可能因为后悔而机会选择走第2遍,但也不能否认,如果有命中注定这种事情,这种情况的确会发生。

高考之后,有各种考研考博考公考证,还有工作之前经过各类笔试面试筛选审核……如果把这一切都考虑在内,高考只是个进入高难关卡的起点而已,潘多拉宝盒才被刚打开呢!

半百碎语

作者 xjb
2024年6月5日 09:45

今天是农历的4月29日,芒种节气,我刚好满50,无论我愿不愿意承认,都到了年过半百的年龄。

1.身体的衰老,已经慢慢开始,比如时常要去医院修理下老化的零部件,让身体保持健康,已渐渐成为生活的主要课程之一。每天还能跑5、6公里,跑步坚持了10年,体力不及10年前了,不过也不觉得很费劲。每天跑一跑,让内心安静,让身体愉悦。

2。睡眠还好,躺床上就能睡着,不过比较早醒,再也无法享受到睡懒觉的愉悦了。当然,也不能熬夜了,否则几天都缓不过来。想当年,年轻的时候,通宵写程序、刷剧、玩游戏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3.略懂“知天命”的含义了。人这一生固然要去奋斗,去拼搏,但人生的起起落落,顺境和逆流,机遇、环境和社会大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比如过去40年的改革开放和国家高速发展,为我这样平凡人提供了非常多起点很低的机会,让我能踏上这个时代的节奏,安生立命,走到今天。感谢这个时代。

4. 在这个短视频的时代,通过视频了解这个世界算一个比较快捷的方式,当然这个方式也是时间的黑洞,慢慢读书成为了一种比较保守而传统的选择。我觉得到了50岁年纪,应该慢下来,慢慢地看书,慢慢地思考,慢慢地跑步,慢慢地看世界的景物,慢生活,活在此时,不急匆匆地向前赶,是一种比较适宜的选择。

5.50岁只是一个时间点,一个岁月的标记,只要健康不出问题,未来还有很长的时间去做事,去学习。做事,是让自己活得价值感,找到生活的意义,学习,是探索那些自己的未知,找到人生的新乐趣。

这个世界如此精彩,我还不老,充满好奇,依然对这个世界兴趣盎然。

The post 半百碎语 first appeared on 守望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