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首页

黄粱梦

作者 dimlau
2024年10月14日 11:55

黄粱梦、南柯梦,人生如梦,耳熟能详——名利过眼云烟,不要执迷不悟。不过前几日翻书,读到芥川龙之介也写过一篇《黄粱梦》,借了黄粱梦出处《枕中记》中的故事背景,只不过在芥川笔下,卢生并没因为黄粱一梦而放下执着与热情,而是目光炯炯地说「唯因是梦,尤需真活」。

眼下的生活让人充满无力感,许多人都接受了无奈陷于「垃圾时间」的命运,选择「躺平」。人生原本就不只是追求别人口中的上进,躺平未尝不可。或许也可以趁着这个机会重新理一理头绪,怎样才能活得真正让自己满意。「人生在世,要活得无愧于说:此生确曾活过。」

fin.

独立思考

作者 dimlau
2024年10月8日 12:46

前几天店里有两个年轻朋友聊天时起了点小争执,都认为对方是被洗了脑,而且都劝对方要学会独立思考……悄悄旁听他们对话的过程是很有乐趣的。不过我在心里也开始思考,到底什么才是独立思考呢?如何才能做到独立思考?

其实我有时会觉得思考这个词被神化了,多么独特的能力似的——不过或许这也说明思考的稀缺吧。而我希望每个人都知道,思考并不是凭空诞生又独立存在的能力,也不是上天赋予给了少数人的。谁都可以思考。要评价中国正在和已经发生的一些事情,我们要做的是把事实真相、来龙去脉,一件一件挖掘出来,摊开在眼前,结论和观点,不需要什么高深莫测的思考,可以说自然而然地就会浮现出来。

说回独立思考这个概念吧。限于能力,很多概念我总结不出,只能用排除法来接近。我现在知道的是,独立思考虽然强调独立,但固执己见肯定也不算独立思考,听取别人的观点并且去了解不同观点背后的依据,为自己的独立思考搜集材料怎会嫌多;抱着结论不放肯定也不算独立思考,随着我们搜集、整理、归纳资料的能力和收获的变化,结论难免会有不同,保持开放的心态去认识这些变化也该是独立思考的一部分吧。

fin.

1500亿、被拉黑、100块、信息的核查与使用

作者 张智勇
2024年9月26日 01:06

今天一张图被广泛传播,标题是「民政部、财政部部署为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要求10月1日之前发完,涉及金额是1547亿。——首先,我对这个事情举双手支持,并且倡议力度再大一些,虽然说肯定不会发给我。

![WechatIMG7543](https://p.btfan.com/i/2024/09/25/66f42681d1f58.jpg)

## 然后我做了几个事情

1. 以我的经验看,图片是真的,事情是有的。我快速想了一下,觉得可能会利好拼多多,逻辑是:向困难群众发1500多亿,困难群众较大概率会在拼多多花掉这笔钱,所以利好拼多多。立刻就买了100股,价格109.4元。立刻的原因是两点:一是静态下市场已经反应了拼多多的股价也就是说起码没有理由跌;二是必须早于市场行动才能获益。

2. 但我有一个疑惑和一个疑问。疑惑是:9月25日说要发1500亿,10月1日就发完,可能吗?疑问是:这个政策是今年才有的吗?如果是体现了怎样的逻辑(这个问题其实很重要)?

3. 然后我就去了解信息,三个途径

1. 微博上搜,结果搜到一个微博的文章,有个图,上面有个信息「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共有1.61亿名学生获得资助,资助金额达2922.7亿元人民币(约合410亿美元)。」我觉得绝大多数人看到的第一反应是感动,我的第一反应是「1.61亿?」中国是14亿人啊,考虑钟型分布,学生总数能有多少?撑死3亿?也就是1/2的学生都要被资助???

![image-20240926005422097](https://p.btfan.com/i/2024/09/26/66f4403fb60cf.png)

如果是1.6亿这个数字的话,从数量级我大概能对应的是义务教育学生数(后来查了下,2022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是1.59亿人,忍不住给自己点个赞 👍),所以我就随手回复了一下「1.61亿获得资助,是说9年制业务教育的成本吗?」。因为这是个小插曲没解决我的疑惑我就去忙别的了,后来回微博,看到有人回复「这里说的是特困群体里的2023年有1.61亿学生获得资助,9年义务教育应该不止这个数吧」。这就更扯了对吧?我本来是想回复「1.6亿贫困生,我国得有多差啊?」,然后发现被博主拉黑了,顺便看了下,还是个22万粉丝的爱国大V。我就释然了。。。

PS. 后来忙完了随手查了下,实际口径是:1.61亿**人次**。次!次!次!——我有点怀疑做那个图的人和他的受众也不知道什么是「人次」。

![SCR-20240925-sjy](https://p.btfan.com/i/2024/09/26/66f4396e06153.png)

2. 找信息源。迅速解决了疑惑。信息源是: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04/content_6952749.htm

然后,大部分人看到这个信息源的反应应该是「鉴定属实」,我的第一反应是,嗯? 「2024年04月10日」?

![](https://p.btfan.com/i/2024/09/26/66f4395b2da6e.png)

那为什么突然9月26日来炒作这个事儿?你说呢?当然我不是反对这个事情啊,我也不反对炒作。

3. 在群里问「是第一次吗?」但没回复,还好我不是只有一个正经的群,另外一个群的人迅速告诉我:其实去年也是发这么多,大概率是每年都发这么多。然后直接扔了个链接过来
http://www.npc.gov.cn/npc/c2/c30834/202309/t20230901_431394.html

![image-20240926004103274](https://p.btfan.com/i/2024/09/26/66f43d1fcee01.png)

4. 发现这个事情和我理解的不一致,所以迅速把前面买的拼多多卖掉了,价格是109.59,微赚100多人民币。其实主要是交易纪律,发现搞错了,不管盈亏都要处理掉。

—-

## 总结一下

1. 怎样对信息建立正确的反应,对信息的敏感(例如1.61亿贫困生),怎样验证信息。
2. 怎么理解、发挥信息的价值,以及有错就改。
3. 理解有些爱国(恨国)大V是什么货色。

就两起针对日本小学生暴力事件谈一下评论的立场、角度、逻辑

作者 张智勇
2024年9月22日 14:03

针对苏州、深圳无业凶手杀害日本学校小学生一事(一例未遂误杀国人),网络上有汹涌的评论,大V、自媒体们大抵是谴责的,回复的评论者分为两派,一派是支持谴责,一派是「杀得好」「作者是日本走狗」。

本文不讨论具体观点的是非,而是试图拆解评论本身,当评论者参与评论时,他们是基于什么立场,站在什么角度,以怎样的事实和逻辑,在评论什么?

## 立场、换位思考、代表

我觉得一个有效的讨论方式是提问:「如果你是联合国秘书长,你怎么看这个事情?」「如果你是中国的领导人,你怎么看这个事情?」「如果你是一个企业家,你怎么看这个事情?」「如果你是一个失业者,你怎么看这个事情?」「你是你,你怎么看这个事情?」

> 立场可以粗略分为4个层次:世界的人类的,国家的民族的,群体的、个人的。
>
> 其中,评论者可能同时属于多个群体,例如:女性、妈妈、失业者。例如在深圳案,这个角色在群体角度可能就会矛盾,作为女性,她切身处地的害怕自己孩子也会遭受类似的事情,很恐慌;作为一个失业者,她可能觉得自己的失业是日本人造成的,所以仇恨日本人。

首先,即使我们不具备换位思考的能力,只要尝试都是有益的,而且**我提倡评论者都先说明自己的立场**,虽然我也不做不到。有时候我会发现即使在一些都是企业家和投资人的群里,对类似于是不是应该打击某些行业都会有不同的声音,也会有质疑:你作为一个企业家持有这个观点是不是背叛了自己的身份?其实就是说评论者未必是站在自己的企业家或投资人立场上。

其次,**换位思考不是强行代表**,换位思考是倡议「理解」不同的群体,而不是「绑架」群体。反而,越有换位思考能力的人,越不会在评论中说「我代表14亿中国人」,他知道他代表不了。你代表月亮消灭我,月亮同意了吗?

核心在于:第一,不同立场的群体,利益、诉求是不一致的。第二,不同立场的群体,其诉求也会受其他群体的影响。比如,你要和我交朋友,那我自然欢迎,但你要和我做对手,我坚持要做朋友是不是自取其辱?

最后,**人可以背叛、超脱自己所属的群体**,背叛就不举例了,超脱例如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某个角度,引起转发的日本父亲的信,里面传递出来的就是超脱,他超脱了一个父亲,超脱了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当然,这种超脱我做不到,谁要这么对我家人,我肯定杀回去。

> 这里会有个问题是:日本人杀了几十万中国人,是不是要杀回去?满族杀了更多汉族,是不是应该灭了满族?我的基本观点是:国家、民族维度的仇恨本质是恐慌,但这里不打算讨论深入讨论这个问题。

再加一句,我的个人感受是:

1. 大家都会有自己个人的立场,也会自然的理解自己所属的群体的立场;
2. 文化水平越高的人,接受信息越全面的人,可能就越会有一种「普世价值」,也就是会站在地球、人类的角度看问题,他们可能会喜欢说「作为一个人」。当然,有时候「普世价值」被认为是「西方价值」。
3. 大V们经常批判一些人喜欢宏大叙事,其实我的理解就是文化水平低的人,反而会喜欢使用国家、民族的立场,他们可能会喜欢说「作为一个中国人」。

> 我记得看过一个玩笑,有学生看历史书说类似于蛮族如何如何,觉得蛮族很坏,然后发现自己就是蛮族。

可能我的用词会显得有一些偏向,例如文化水平低可能会显得的像贬义词,但我实际表达的是:这就是一个现象。

## 角度、应然与或然

我觉得一个有效的讨论方式是提问:「当你提出一个观点时,你是觉得一个事情应该这样,还是觉得这个事情不应该但会是这样?」

比如说,你希望中日之间应该打一仗吗?不应该;可能会打起来吗?可能会。

这段的意思是,很多评论者,包含大V,自媒体,评论事情的时候,大都是「应然」角度,但**这个世界很复杂,应然可能是对的,但世界不一定会按照「应然」走下去。**

> 题外话:我觉得对很多国人提另一个问题「你觉得应该打台湾吗?你觉得会打台湾吗?」答案是:应该、会。甚至我猜测很多可以改为大多。

## 能力、事实与逻辑、口号

我喜欢的评论是基于事实和逻辑的,但这很难很难,我甚至发现很多大学生、白领都不具备基本得鉴别事实的能力和逻辑能力。这句的很多我也猜测可以改为大多。

下面这句我不用猜测,我相信绝大多数中国人一定是:他的三观不是通过事实和逻辑建立的,而是「**被硬生生的浇灌进去的**」,基本的表现就是:只会戴帽子、只会喊口号。比如:走狗。汉奸。臭老九。

你要问:为什么?不为什么。

### 关于事实

这个其实不用展开讲了,例如信息茧房,抖音上说的还能有假?众所周知有图有真相,这一类讽刺很多了,但没用。我其实觉得最关键的是:**人们其实不想知道事实**。屁股永远是大于事实的。

### 关于逻辑

我之前经常跟我的下属们讲我总结的「ABC分析法」,就是想得出一个结论,最好是有三句话且要求每句话都要经得起推敲,比如,不是「今天天气不错,所以要买雨伞」,而是「今天天气不错,我的雨伞坏了而且晴天雨伞便宜,所以要买雨伞」,第一句是A直接到C,会很突兀无法讨论;而第二句则很清晰?并不是说只要ABC就一定是对的,而是ABC很容易发现讨论的分歧在哪里。

后来我发现我说的ABC分析法就是**三段论**。我倡议所有人都学习一下三段论:

> 三段论推理是演绎推理中的一种简单推理判断。它包括:一个包含大项和中项的命题(大前提)、一个包含小项和中项的命题(小前提)以及一个包含小项和大项的命题(结论)三部分。三段论实际上是**以一个一般性的原则(大前提)以及一个附属于一般性的原则**的特殊化陈述(小前提),由此引申出一个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结论)的过程。
>
> 比如著名的“苏格拉底三段论”:大前提: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结论:所以苏格拉底是要死的。

## 利己主义,坏、蠢、无私

我觉得所有的利己主义者都是可以理解的,举个例子,你是一个无业者,都快活不下去了,你提议:把许家印抓起来,把他钱分了,很好。当然我是否支持你是另一回事。这是第一段中,站在「国家、民族」立场上的人该考虑的事情。

一个人,或者说自媒体吧,但凡能写几千个字来说一个事情,大抵是有产者,是改革开放的既得利益者,是中日友好的获益者。所以在他们的文章下,会容易出现一些粉丝的惋惜的评论:你怎么这样,你看看你,就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个评论是对的。

站在我个人的立场,应然角度,我要谴责凶手:杀害日本小学生会破坏中日关系,中日关系破坏可能会增加战争可能性,战争会威胁我和我家人的生命威胁。这是我谴责的逻辑。

站在投资者的立场,应然角度,我要谴责凶手:杀害日本小学生会破坏中日关系,中日关系破坏即使不发生战争,也可能会导致经济受损(实际上事情发生后,已经有一些日企要求撤出中国了),可能会带来资本市场的恐慌,经济差和市场恐慌都会导致我亏钱。这是我谴责的逻辑。

站在国家的立场,应然+必然角度,我要谴责凶手但理解对日本的仇恨:虽然不希望但中日关系可能会受到破坏从而可能会发生战争,如果发生战争那些仇日的人确实更有可能脑子一热上战场,抵抗越强胜利可能就越大我的家人就越安全。这是我「理解而不认同」的仇恨有两面性的逻辑。——我说理解而不认同是因为,我觉得国家强大才是安全的基础,而不是让日本觉得如果你要来,你将面对10亿恨得牙痒痒的义和团。这里面还有个问题是,如果发生战争仇日的人是不是一定会上战场,我其实也是不知道的。

接下来的问题是:支持凶手,对你的利益是什么?

当然,其实,特别是对于三观是被浇灌的人来说,让他搞清楚支持凶手对他是有害还是有利,是很难的,他大抵是做不到的。但可以做个推论:

如果支持凶手,你觉得对你有益(即使实际上未必),但对大部分人无益,也就是损人利已,那你就是坏。

如果支持凶手,你觉得对你没有利益,对别人也没利益,也就是损人不利己,那你就是纯粹的蠢。

如果支持凶手,你觉得对你没有利益,但对更高维度的群体有益(当然如果实际没有,那也还是纯粹的愚蠢),也就是损己利人。那那就是无私。

我鼓励无私,谴责坏,对蠢就是哀其不幸恨其不争。

## 最后

基于以上,作为一个受过教育的有产者,全球化受益者,我的评论视角如下

| | 世界、人类 | 国家、民族 | 创业者、投资人 | 个体 |
| —- | ———— | ———————————————————— | ————————– | ———————- |
| 应然 | 世界和平 | 期待和平,提防战争,提升国力、反对仇恨 | 呼吁和平、反对仇恨 | 呼吁和平、反对仇恨 |
| 或然 | 仇恨不可避免 | 仇恨不可避免,仇恨教育(或然意思是可能会这样,不等于我会认同) | 仇恨不可避免,注意投资风险 | 仇恨不可避免,安全第一 |

苏州、深圳杀害日本小学生事件折射的世界局势变迁

作者 张智勇
2024年9月20日 22:22

本来标题是「谈谈苏州、深圳杀害日本小学生事件」,只是想理一下对具体这个事情的凌乱的想法,结果写着写着就扯远了,变成了梳理对世界局势、不同文明的思潮变迁的凌乱想法。后面这个话题我一直没敢开始,但既然扯到了就说一下,当治疗拖延证。

## 事件

2024年6月24日,嫌疑人周某某(52岁,外来无业人员)在公交站台持刀伤人,事件造成3人受伤,包括2名日本籍公民和1名中国籍公民,其中中国公民胡友平因伤势过重不幸离世。苏州市追授她“见义勇为模范”称号。

2024年9月18日,嫌疑人钟某(男,44岁,汉族,无固定职业)持刀杀死深圳日本人学校一名10岁学生。犯罪嫌疑人2015年因涉嫌破坏公用电信设施被东莞警方取保候审,2019年因涉嫌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被深圳警方行政拘留。

## 首先我肯定是谴责的

在我所能接触的媒体里,也都是谴责的。

评论里倒是常见「日本人啊,那没事了」之类的;如果有境外IP也谴责凶手,那也不意外的会有「美利坚枪击每一天」「加麻大」;但都是粉丝不满百的账号,你都能想到他们每天都在看些什么视频。

我的理解是:

> 双方谴责的都是没有人性,一方是杀害孩子没有人性,一方是为日本人没有人性,所以为日本人辩护也没有人性。

## 当我们谴责时,我们在谴责什么?

我看到一个自媒体有意无意的说,今年在日本,1个17岁中国籍的留学生被杀害,抓了5个人,但是日本、中国都没有什么报道。虽然该自媒体也说反对,但我觉得他想有意无意的表达,日本人不是更凶残的杀害中国人吗?为什么你们对杀害日本人这么愤慨?

我查了一下该事件,简单说是:中国留学生宋某(日文名齐藤宇川),2月4日说去朋友家玩,5日被发现溺亡,之后有5人被逮捕,其中2个被控伤害,1个是21岁无业日本人,1个人是18岁菲律宾少年;还有3个17岁少年被控监禁(其中1个巴西人)。

可见这并不是,或至少不能被直接认定为基于国籍仇恨的杀人事件。

并不是说,不基于国籍的仇恨就不该谴责,或者说如果不是杀害外国人就不该谴责。

而是,可以提出一个问题:

普通的命案会让你担心演化为几万、几十万的死亡吗?不会。

但是,基于国与国之间的仇恨,可能会引发几万、几十万、甚至几百万人的死亡。

远的不说,哈马斯对以色列的仇恨所进行恐怖袭击,后果如何?

即使战争离我们稍微远一些,实际发生的,深圳事件后,一些日资公司加速撤离中国,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吗?

这部分我想了下,感觉还是可以想的很明白的,其核心是:个体的仇恨,对应的仇恨目标有限,所以不会演化会群体的恐慌,而群体的目标无限,所以可能会归类到该群体的,都会恐慌。也就是:

> 显性的仇恨目标群体有多大,灾难就可能有多大。

## 冷处理不是最差的,但我希望了解凶手的动机

有评论说,不要期待两案凶手会被美化为「民族英雄」,至少政府不会宣扬,大概率会冷处理,这是显而易见的。

但我更希望看到的是

1. 明确判决。这个应该是可以做到的。
2. 庭审其动机。这个我确实挺好奇。但想了想,大概也会有个头绪,如果真的听这些人的自白,感觉还是大概率会尴尬的。

## 仇恨的两面性

大部自媒体(此处特别排除媒体,我觉得是个人和机构的区别)谈及此事的时候,都会批判仇恨教育,觉得是仇恨教育的必然结果。我同意这个假设。

但我的观点是:仇恨教育也未必一定是错的,至少在当今的世界局势下未必是错的。

一个问题是:中日之间会有一战吗?我觉得小概率会的,这个小概率我可以把时间限定未来50年。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如果中日交战,可能会上战场的是什么人?

反日当然不是现在才有,包含很久前的砸日本车,类似于这样的事情,有评论会说「如果打起来了,这些人敢上战场吗?」,我觉得,这些人未必一定敢上,但我,肯定不敢。我觉得大部分自媒体也是指望不上的。

当然,就我个体来说,如果爆发战争,我可能会更担心国人,而不是担心日本人,这是另一个话题了。但,从整个中国的立场,当然还是希望能有更多站起来抵抗的。

## 不能期望恰到好处的仇恨

问题在于,我们很难期望仇恨是恰到好处的,该爆发的时候爆发,该克制的时候克制。我们很难要求「所有人」对日本的仇恨都恰好控制在:需要的时候你可义无反顾的走上战场,但平常你不能砸车、你不能砍人;当然,法律是一条底线。

在两个事件中,我是后来才发现一个共性:「无业」。当然,原则上,只有两个人不该认定为「共性」的,只能说是一个暂时的假设。而且,当今社会,无业只能说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不能因为一个人无业就给贴上负面标签。

但是,无业又杀人,那假设他们失业很大因素是自己的愚蠢不为过吧?我不敢确定也无法理解(所以前面会好奇动机),但也假设他们是把自己的不幸归罪到外国特别是日本,那是不是更进一步的愚蠢?

对这种蠢货,能要求他准确的找到该对他的不幸负责的人(大概率是他自己)吗?

有些话是上不了台面的,但我假设啊,假设。

我们不能期望恰到好处的仇恨,所以没有办法提前控制,比如我们没有办法把仇恨控制到不杀日本人,但我觉得,杀日本人是一个锚点,连续发生两个这样的事情,意味着失控了(假设),是需要收一收 ,当然,也许有些人觉得恰到好处。

## 知识越多越反动?

在支持凶手的人眼里,谴责凶手的大抵可以归类到「反贼」,可能他们现在也喜欢用成语「倒反天罡」。

如前所说,但凡能用超过100个字来评价这个事情的,基本都是谴责凶手的。能写超过100个字的,大概率是教育水平比较高的,大概率是有能力多渠道获取信息的(相对于信息茧房),大概率是独立思考能力更强的,也,大概率是财富水平比较高的。

他们看到的多,想的多,就不会那么沉迷于一元价值观,不会只用一个词来给人戴帽子;他们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就不会那么期望砸掉一切。所以,如果不一元价值就是反动,那确实可能是知识越多越反动。——突然理解为什么要反「臭老九」。

## 煽动仇恨是全球趋势,不是中国特色

当然,我不是反对和平,我是觉得,没有任何理由相信世界会持续和平下去。

自媒体一直在自我反思,说是我们煽动仇恨,但实事求是地说,境外对我们的仇恨恐怕也不遑多让。

实际上,仇恨我觉得已经是全球趋势了,不然,俄乌、以哈、刚刚地黎巴嫩BP机事件是凭空发生的?

推特上的极端主义者一定要比微博上多。

## 互不信、不和解

实际上,我认为整个世界的思潮已经发生了明显的不可逆(20年内?)的转向。这种转向,确实可能是低学历网民群体掌握话语权导致或者至少加速的。

这种转向,我目前的观察可以归纳为两个「不」。

> 互不信:国家和国家互相不信任,由合作伙伴转变为假想敌,一切责任都在美方(这句不是开玩笑,一切可能夸张,但美国确实不是什么好鸟)。

> 不和解:我之前看中美电影,一个发现是热门影片高分影片,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和解。与自己和解、与父母和解、与敌人和解。。。有一个梗是央视的小品不论怎样的冲突,最后都是「包饺子」。但现在呢,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影视作品的和解其实越来越少了,我不和解!和解的本质是互相理解,我们现在不需要互相理解的,外国人都是坏的,男人的都是坏的,资本、老板都是坏的。

## 不是地图炮,让我意外的广东IP

可能样本很小,我看了几个相关微博的评论,发现不少支持凶手的言论来自于广东的IP,这个是让我有所意外的,因为我会下意识以为仇日最严重的地方会是经济落后的区域。除了广东外,感觉江苏IP也很多,相比而言,因为「南京」,我会对江苏的仇日更理解一些。

之所以说这个话题,其实也是前面说了两次的,凶手都是底层、都是无业,愚蠢+没有什么可失去的,可能是行凶的重要因素。而广东按理来说,比例应该更少一些。

## 经济学家可以轻飘飘的说比较优势,对于劳动者来说就是沉甸甸的:失业

但我又想,一个可能的因素是:仇恨不是来自于没有,而是来自于失去;仇恨不是来自于我没有,而是别人有。在广东、江苏,可能确实更容易面对这样的情况,失去工作,看到别人的豪宅豪车。。。

同样,美国人对中国的仇视来自于哪里?至少我看的普遍的解释是:铁修地带事业的工人认为中国人抢了他们的工作机会。

> 比较优势理论是李嘉图1817年提出的,在劳动力市场,中国劳动力价格低就是比较优势,所以企业把生产转到中国,但李嘉图可以轻飘飘说比较优势,资本家可以按他说的做,对于具体的劳动来说,可能就是沉甸甸地失业。

当然,我也算资本家,我不是说资本家不该追求降低成本,对资本家来说,不降低成本是不道德,但在整个实际、社会来说,这就确实会成为一个问题。

## 世界会更好吗?不会。本质是经济周期

在我写此文过程中,深圳被杀害日本人的爸爸,传出来一封信,大意是仍然会致力于促进世界和平。我当然是倾佩这样的人,我也希望中日能永远和好下去。我不信。

2012年,日本宣布钓鱼岛国有化,爆发反日游行,一位青年用U形锁砸坏日系车,一个生肖周期过去,砸车终于升级到杀人(当然,群体行为和个体行为还是不同的)。

我觉得世界不会更好有两个因素:

1. 经济的信心变差。一个基本的假设,如果两个凶手不是失业,会不会两个事情不会发生?进一步,如果更多的失业呢?会带动两国关系如何演变?
2. 国际关系变差。由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到他老师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小国之间已经升级到热战,大国之间还停留在经济的竞争,我们应该期望大国永远保持克制吗?

## 生产力不会倒退,但生产关系会

虽然经济形势不好,但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可能一切具体的国家外,大部分国家,包含我们中国,吃饱是没问题的。

人们说,历史总是再重复,但科技不会倒退,科技不会说你发明里芯片,明年突然不会了,科技只会进步。

本质上讲,科技不会倒退,生产力自然也不会倒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嘛,中国生产力高就是生产力高。

但生产关系会倒退,制造业回归美国,生产一部手机的成本降低了?没有,反而大大的太高了,但,美国愿意接受这样的生产关系。

> 因为科技和生产力是冷冰冰的,是理性的;而生产关系是文科的,是感性的,是要考虑自由和平等的平衡的。

我之前提到过,我们中国人很喜欢说民主,也以为自己要的是民主,其实我们真正要的是自由。我也经常会把民主和自由放在一起比较。但,后来,特别是看了《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我发现我虽然一直知道「平等」这个词,但对他的重视程度太弱了。西方世界的主题其实不是民主和自由,而是自由和平等。

但我觉得我对平等思考还是很浅的,已经很发散了,就不再继续发散了。

## 没有办法,只有选择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这本书,很多人推崇,但我实在是看不进去,我大概理解的内容是:历史决定论是不对的,历史其实是被很多偶然因素影响的,例如希特勒。

在未来,真正影响世界如何走的,还是那些最能有影响力的人,在可视范围内,目前,我持悲观态度。

我们作为个体,没有办法,只有选择。

我们只能自己去思考历史向哪里去,观察已经走到哪里了,然后想自己该怎么办?

在这个方面,我觉得我还是很迟钝的,但有一点是,至少在可视的时间内,我不会考虑移民去日本。原因就是我害怕,今天日本人在中国的遭遇,就是未来中国人在日本的遭遇(当然,我不是说我们在先,如果要说因果,现在的事件确实也可以关联到中日战争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只是具体到现在的事情,确实是杀害日本学生是我们先的,不排除对面也有但我不知道)。

Wayback Machine:是时光机,也是我心中的赛博墓碑

作者
2024年9月20日 01:45

你可能听说过这么个网站,每时每刻都在对整个互联网的所有网站进行记录。尽管互联网实在是太庞大了,这个记录也是选择性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确实是个非常好的存档网站,以及时间回溯机(以下简称时光机)——如它的名字一般。 今天要讲的主角就是Wayback Machine(因为它的域名,也有人叫作Web.Archive) 既然要说到这个时光机,那当然也就可以顺便将雪猫社的过去搬出来,Wayback Machine就记录了雪猫社在建站初的模样。你可以点击此处访问最初的雪猫社(可能需要自备魔法) 挺有意思的不是,一开始本站的设计就是一股仿企业的风格而不是博客。给人一种好像高级游戏工作室(实际上压根没人听说过)的感觉,后来这个页面还被我拿来当成学习前端的过程展示。只是页面本身就已经由主题决定了,我自己改动的部分特别少。再后来……?

来源

说几句延迟退休

作者 张智勇
2024年9月16日 01:42

## 人们对延迟退休的关注方向彻底错了

首先,对于「延迟」我不反对,除了反对毫无意义外,因为人均寿命增加,即使一切不变,也需要拿出来更多钱。所以,实际上,世界各国都在延迟退休。

有一个评论是:如果在国外如何如何,而国人只是疯狂转发梗图。我其实对梗图也不反对,总不能不让苦中作乐或者讽刺。

我反对的绝大多数梗图,都是类似于幻想65岁还在工作的场景,就是讽刺都讽刺不到点子上。延迟退休的重点根本不是你多少岁还在工作(除非你是体制内且相信铁饭碗一直存在),否则你工作到60还是80没人管你。

> 延迟退休的重点是要少领36个月的退休金。
>
> 延迟退休 ❌ 延迟发放退休金 ✅

但还是一开始说的,我觉得少领也没什么不对的,因为你(人均)会多活几年嘛,可能实际领的还更多了。

## 真正值得讨论的是什么?

1. 体制内外的退休金差异;
2. 当前退休金制度的可行性(不谈公平性)。

以上两个问题我其实也都不了解,不了解的原因是我觉得去了解也没啥实际意义。但如果有深入分析文章的欢迎推荐一下。

基于我浅薄的理解说一下:

1. 我其实觉得没什么不公平的,说白了是体制内正规缴纳,体制外会各种逃避。人们在年轻时候在乎的是手里拿到多少,老了才会紧张;或者说,人们其实应该对比的是一辈子可能能到的钱(现金+退休金),但年轻的时候选择的时候,会更关注此刻拿到的钱。我其实觉得这个问题的核心是让劳动者们真正理解我们的福利制度,但这很难。

2. 这个制度我大概的了解是:退休金一部分来自于你交的钱,一部分来自你你退休时年轻人当时交钱,相当于年轻人供养你(所以现在退休老干部活的可舒服了,因为现在年轻人多可以为他们贡献);我不知道世界其他各国是怎样的制度,但我整体感觉这样的制度是不合理的。

两个博客聚合网站的放弃

作者 张智勇
2024年9月13日 02:56

世界上大概一共有2620只大熊猫,我之前估了一下,中国现存的独立博客数量可能不超过2000个。

有几个博客聚合网站试图收集这些博客,博客圈、博客志、中文独立博客列表、MoreRSS、Findblog等,其中「有且只有两个」光听名字就不一样的,一个叫积薪,一个叫川流 —— 最近他们都放弃(最初我想用倒下这个词)了。

> 题外话,这两个名字都很有匠心,我很喜欢。
>
> 积薪的感觉是每一个博客都是微不足道的木柴,积聚起来就可以生成熊熊的火焰;
>
> 川流则是每个博客都是微不足道的水滴,汇集起来就可以川流而不息。
>
> 我光从名字就能感觉到这两个网站的主理人的期望和优雅。自然,也能理解是怎样的失望让他们决定放弃。
>
>
>
> 此外,毫不意外的,除了名字,这两个网站也是唯二的页面有设计感的。其他基本都是简单的列表。

我很喜欢这两个网站,但不使用,原因很简单:其他博客聚合站都是无选择的收集,而这两个网站的主理者有自己的态度,也就是会选择他们认同的博客,而我不希望被他人的选择影响。

> 我个人觉得「有态度」三个字就能解释为什么这两个网站决定放弃。

## 积薪的放弃

#### 事件

1. 在一个博客聚合站(简称W站)的微信群,积薪的主理人M问W站主理人:「为什么置顶了某一篇文章(本文不引战所以不列出了,而且我发现我作为当时在场且参与的人,刚刚才打开涉事链接。。。),他就是个冷静版的小粉红。整天阴谋论和大旗」。

2. 另外两个重要参与者出场,H说「粉红点不好吗?还有人要反?」,Q说「难道这个群里全都要发恨国党的文章才可以吗?你们这样的思想很危险啊」。M回应「原来不能诋毁吗?我下一篇就要诋毁」。后面就吵起来了。

3. 我恰巧当时也在,就说了三句,一句是「一是百花齐放,二是不要戴帽子」,二句是「我更支持M,因为反对声音太少」,三句是「不建议和小孩(此处指H,因为我当时看H的发言感觉TA应该是初中生最多高中生,过了几天发现刚高考完)吵,影响人家高考」。

> 解释一下
>
> 1、、群的聊天有两个很大的缺陷,一是都是零碎的,很难系统说清楚观点,二是很容易上头。我是自始至终没上头(局外人、观察者嘛),但我一开始的两句,特别是第二句,会产生误会。
>
> 「百花齐放、不戴帽子」是我鼓励的,百花齐放就是允许不同的声音,不戴帽子就是不要给发出声音的直接扔个帽子上去,这样有两个问题,其一是很难用一个词完全代表一个人,其二是给人戴上帽子基本接下来就是打倒他了。
>
> 我接下来的第二句其实可以作为第一句的补充,「反对声音太少」所以要鼓励,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百花齐放,否则就会只剩下一个声音。但我前一句「我更支持M」可能就会让人疑惑我支持是这个人的观点还是这个人说话的权利?例如M说他人「小粉红」是不是也算戴帽子?他质疑把文章置顶,是不是也在试图不让别人说话?——显而易见,我支持的是M说话的权利,反对他「也」不让别人说话。但在当时的分为下,我是理解可能被误认为支持M这个人和M的观点。
>
> 2、我说的「不建议和小孩争吵」,原因是我觉得成年人怎么吵都没关系,而对于初、高中生来说,他的知识包含涉政知识主要是来自于教材和课堂,而这些知识是需要考试的,如果和他争吵的话,可能会对他的考试产生不良影响。
>
> 但我其实更应该说不建议和「学生」争吵的,把「学生」换为「小孩」是因为我只是隐约感觉H是个初中生或者高中生,而学生还包括大学生及以上——我觉得和大学生争吵是没关系的。但不管他是什么学生,对我来说都是个「小孩」,所以就用了这个词。
>
> 无论如何,这个用词确实体现了一种傲慢的态度,所以H后来一直拿这个事情怼我,我也是理解的,而且也跟他道歉了。

4. 后面就是乱七八糟的争吵的,在我看来就是毫无逻辑,废话满天飞那种感觉(随便看了下,涉及在中国敢晚上出门、核废水等)。因为我算阅历比较多,所以对于几个主要人物的认知、逻辑水平还是有判断的。抛开王八拳部分,我是觉得一个讨论还是很重要的,就是他们问M怎么定义「小粉红」,但我的感觉是M这时候已经陷入偏激情绪了,以我对这个人的逻辑水平的判断,他其实可以很好的阐述自己的观点,但他说「小粉红就是支持XX但又不是既得利益者的」——我只能明确表示我反对这个定义。

> 我对「小粉红」这个词没有兴趣,但如果直接让我下意识给个定义,我的定义会是「只有立场,拒谈事实和逻辑,对异议者一律打倒。」
>
> M在说涉事博客是「小粉红」时,同时传了该博客的一张图,那个图有一段大意是「为什么有些人亲日,因为拿了日本的钱」。在我看来,这个图确实能体现毫无逻辑和事实,这和是否支持XX以及是否有既得利益是没有关系的。

5. 中间穿插了我个人不喜欢的环节,主要是来自于Q,他干了两个事,一是去M的博客考古,挖出来一些文章,来证明M是因为在中国不得志,所以变成恨国党;二是,他直接把M给举报了。这两个事情我都很不喜欢。
6. 整体而言,整个讨论就是对M的批判会,除了H和Q之外,其他大部分人也都是在批判M,M在群攻之下,也应对失措,最终离群而去,之后就关闭了积薪。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他写的关闭积薪的文章。

### 感触

对于整个事情我也是有感触的,主要感触是:失望。

首先,像我这样看书、接触国内外信源比较多的人,对于一个事情的态度其实不太能直接用好不好、爱不爱来简单的二分,可能最能代表我的政治主张的是刘瑜的《可能性的艺术》,就是:他现在就是一个可能性之一,不一定更好,但也不一定更坏。所以,我的失望不是针对多少人是小粉红,多少人是恨国党。

我的失望是来自于,我对中文独立博客这个群体,还是有期待的,我期待的是什么?有独立的思想,有基本的逻辑。然而并没有。

## 川流的放弃

如果说积薪这个事情,我自己在现场,也了解各方,那川流事件,就属于我好奇而无法理解的了。

### 事件(基于川流首页的信息)

1. 川流收录了G的博客,G通过研究找到了川流主理人Y,发了个邮件质疑并要求取消收录,邮件确实不太客气,有这样的语句「贵站的未告知直接收录是非常非常没礼貌的行为,并且这种行为非常自大。我不认同且反对贵站的规则,请将我的博客删除。」

2. Y看到这样的邮件有些不爽,回复内容大概是「你很没礼貌,我会删除,希望你好好说话」,Y最后的回复是「没人在乎你的想法」。

3. 川流直接把原川流网站下掉,在网站主页说了这个事情,并直接晒了两个博客(除了G外,还有TA的一个朋友——用TA是因为我看G的好几篇博客,暂时还不清楚TA的性别);这个事情我所有的信息都来自于这个页面,我去看了G的博客,完全没涉及这事。

4. 在川流网站的说明里,除了G的邮件,还有一个事情,呃,这个就和积薪一样了,G也直接使用了强大的考古能力,把川流的两个主理人给挖了出来——其实真不难。并且,示众了。

5. 前面说过,我不访问川流的,所以这个事情今天才知道,是在上段说的微信群有人提及的,对这个事情,该群大部分人是表示对G的行为不理解,普遍的看法是如果不想别人收录,就不要提供RSS(PS.我不认同这些观点),但也有很理解G的,就是上段提及的H,他的观点是「RSS和robots是一样的,属于君子协议,不告而取是有待商榷的」。呃,这里就不讨论逻辑了哈。

### 感触

我不了解川流的主理人为什么决定关闭川流来晒两个人(区别是G直接晒了川流主理人的实名,川流是晒了博客网址),可能也和积薪的主理人一样,因「失望」而「不值得」。如果是这样原因的话,我其实会支持积薪一些,因为对于这两个事情,积薪事件我的情绪也是「失望」,而川流事件,我的主要情绪是「好奇」。

这个事情确实让我产生强烈的兴趣,特别是对G的兴趣,我很想了解最好是理解G是一个怎样的人,TA为什么会做这个事情,以及为什么这样做(指辛辣的质疑、冷漠的语气)。

我目前的猜测是这样的

1. 首先,我猜想G是不是把博客作为树洞,TA虽然会写一些东西,但不希望被别人看到,但我觉得这个猜想不成立,因为实际上有很多树洞类的工具。第二个猜测是:G的博客定位是以文会友,或者TA会主动把博客介绍给自己的朋友,或者TA希望可能的朋友主动找到TA,但不希望别人把TA推荐出去。第三个猜测是:TA就是觉得伦理、道德、法律之类的角度,收录博客就是不对的。我自己的话倾向于第二个猜测,但也可能是第三个,如果是第三个就是我了解但无法理解(就是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个认知)了。

2. 我试图了解G是一个怎样的人,看了几篇TA的博客,目前只能说:是一个不普通的人。一是,对于这样的个体和群体我是有很大很大好奇心(非负面,纯社会学系学生的好奇),想了解,但完全不了解;二是,我自己会有一些很浅的观察和认知,但感觉他们内心比较敏感,所以这里就不说这些很浅的东西了。可能会离线写一些观察。

## 共性和反思

我之所以想写一下这两个事情,是因为我觉得偶然中有必然,巧合中有共性。

1. 两个网站被放弃,都是由异见者导致的,只是积薪的异见者是主流,川流的异见者是非主流(但极其强大)。但都是体现了当前社会的割裂。

2. 考古、挖坟成为异见者的常规技能,这可能也是越来越多人,特别是公众人物(假设相比发起攻击者,积薪和川流的站长也算是公众吧,世俗意义上,应该也是更成功?),越来越不敢说话的原因。这当然是我讨厌看到的。

3. 异见者通常觉得自己是正义的,觉得自己在替天行道。

4. 可能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至少是网络社区的戾气。

5. 以上可能是不可逆的。

6. 必须了解不同的群体和思潮,一是一个社会学爱好者的自觉,二是感受社会变化的方向和速度;还有,必须谨言慎行(那我为啥又要写这些呢?)。

## 最后

1. 类似于这类的观察,我尽量不代入我自己的三观,但肯定做不到客观。具体到这两个事情,我唯一明确反对的是「举报」这个行为,这个行为使得讨论变得不「安全」。就像当初王兴被举报(印象里还没到举报的程度),导致王兴关闭自己的饭否。如果只有一个声音,也未必对所有人都是不好的。但我不喜欢。

2. 我只是想从社会学角度,来发表一下自己的观察,对各方没有好恶判断(相比好恶的判断,我更关心是什么?为什么?——但我确实觉得尽量不要挖坟、尽量不要举报,多看看历史,文革里那些举报、打人的,有很多也被更狠的举报、殴打),请不要挖我。谢谢。

SMB共享奇葩问题:明明密码对,就是报错?

作者
2024年8月30日 23:07

今天我解决了一个史诗级难题(不是)。 明明SMB共享设置没有任何问题,但是特定的某台电脑就是一直在提示:”用户名或密码错误“。反复检查了114514遍也没有用 服务器是Ubuntu Server下的最新版SMB v4,客户端是Windows11。一切都严格按照安全规范进行,没有空密码也没有map to GUEST,总之就是你没有账户密码就什么都看不到的那种。 如果你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那可以先按照这个思路进行: 我逐一排查了以下的可能性: 以上问题都排查过了,简述如下: 那我是怎么解决的呢? Win键+R调出运行窗口,输入Secpol.msc后回车,然后会弹出一个本地安全策略窗口 Windows本地安全策略→本地策略→安全选项→网络安全:LAN管理器身份验证级别 选择”仅发送NTLMv2响应。

来源

写在阅读量破万之后

作者 青山
2024年1月28日 00:22

写在阅读量破万之后 - 第1张图片

在1月27日晚上10点10分左右,微信公众号上一篇文章阅读量破万,对于我来说是一个不足一提的里程碑,从2020年3月19日注册公众号以来,这是第一篇阅读量破万的文章,但说它不足一提,是因为借了微信红包封面的东风。

关于微信红包封面,不做过多介绍,具体可以看《2024年的微信红包》,这是对公众号创作者的一种激励,我更想分享在出现第一篇破万阅读量文章之后的一些思考。

写在阅读量破万之后 - 第2张图片

写公众号还是写博客?

我先不回答这个问题,先聊一聊我对公众号和博客的认识。

2018年,我开始写博客,但在此之前就对微信公众号有过了解,而且非常希望注册一个公众号,打造成自己的园地,写我想写的内容,然而当时的我未满18岁,在注册时身份验证那一关过不去。

直到成年之后,注册了名为“人间漫话”的公众号,渐渐发现自己对它并没有以前那样浓厚的渴望,与我的期待不太相符,例如没有留言功能、一天只能群发一篇、读者少、编辑器难用等等,久而久之,这个公众号仅作为同步博客文章的平台。

这是平台的问题吗?固然有平台自身的原因,但我认为更核心的是自己有没有写作的想法。后面接触到博客,折腾各种花里胡哨的主题、插件,到头来发现自己写的内容并不多,即使有留言功能、有读者评论、编辑器也挺好用。

经常有人问写公众号还是写博客,不用急着选择,无论什么平台,先开始写吧,当自己能长此以往地写下去时,再来做决定。

写热点还是写自己?

我先回答这个问题,写自己。热点永远也追不完,与其追求一时的热度和流量,不如创造长远的价值,追着热点写作,不如让自己成为热点。

内心非常痛恨标题党,除了吸引眼球,毫无价值,一篇文章如果需要花里胡哨的标题做吸引,那我认为它的内容基本可以不用花时间阅读。紧追热点的内容大部分也是如此,除非有非常独特的观点和思考,不然也只是千篇一律的内容农场。

何为写自己?我的理解是,写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能够为自己或者读者带来长远价值的内容,能够长期创造价值的内容,热点内容显然不属于这一范畴。

什么内容能给自己带来长远价值?答案不唯一,例如我们写博客的人每年年末都会写的年度总结,Pseudoyu槿呈等人的周报或电子报,再比如说我们看完一本书、一部电影之后写下的读后感与观后感。什么内容能给读者带来长远价值?答案也不唯一,例如 Austin 在前段时间写的《2024年1月15日开户香港汇丰(HSBC HK)与中银香港(BocHK)记录与攻略》,陈仓颉在换新手机之后写的《一加 Ace 2 Pro 使用体验》,再比如我之前写的《如何订阅一个博客?》与《如何搭建一个博客?》等等。有时候写下一篇文章是无心插柳,但它会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长大成荫,我们无法及时地、亲自地看见它们带来的价值,但确实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他人。这便是我理解的为自己或读者带来长远价值的内容。

是金子总会发光,有价值的内容总会被别人看到,通过搜索引擎阅读到你的内容,通过朋友的分享阅读到你的内容,不用追着热点写作,自己也能成为热点。

博客圈前段时间在讨论“如果写博客是为了自己,还要不要发出来”,我无意参与这类讨论,但也写了一篇无关紧要的文章《互联网生存法则:别把自己太当回事》,这个问题重要吗?我觉得不重要,参与讨论有意义吗?我觉得没有意义,那看看就好。

写还是不写?

前面铺垫了这么多,还是要回到最初的问题,写还是不写?

我一直认为写作是自己的一个兴趣爱好,小学三年级第一次写作文,在课堂上被老师表扬,后来从初中开始写日记,高中写博客至今,我不喜欢考场上有各种条条框框的作文,对这方面也不专业,事实证明它只适合作为一个兴趣爱好而存在。

如果你是为了追求热点和流量而写作,那我建议不写,去应聘小编职位更合适,如果你有与我类似的兴趣爱好,那我建议你写,虽然这可能是一段漫长的旅程,但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漫长又何妨?

写博客也好,写公众号也罢,会有收获的,至于收获什么,你只有写了才知道。

自发秩序、后入者最佳决策、规划和控制

作者 张智勇
2024年7月24日 00:06

最近在看《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主要的启发是「平等」二字,但之后再说。

书中提到哈耶克提出一个「自发秩序」的概念,举了乡间小路、语言、法律这3个例子,以乡间小路为例,大意是一开始,田野上并没有路,每个通过这里的人,都会走一条自己认为最好的路线。一条路线只要有人走过,别人就更有可能沿用这条路线,当然后来的人也可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新路线。过路的人多了,田野上就会浮现出一条反复被人采用的路线,这条路会变得越来越清晰,最后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乡间小路。

这个概念让我想起很早之前让我产生疑惑的一个问题。

之前上班开车在五环上,穿梭在车流里,经常会想:五环很长,车很多,在同一个时间点,例如早上,可能整个五环上的所有车道都是车跟着车,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人们不是同一个时间在同一个地点上到五环?为什么人们不统一在中间车道行驶?

虽然可能挺无聊一个思考,但没有在其他地方看到解释,后来想通了这个问题,我当时大概有一个概念是「后入者最佳决策」。

大意是,每一个时间每一个地点,都有先入者、后入者,最先的人先做他的最佳选择,之后的人依次再做最佳选择,例如1个人先在一环住下来,不论当时他是怎么选择的,对他来说,当时就是他的最佳选择;然后,后面的逐渐填满一环,再后面的后入者再做他的最佳决策。这样,每个人的最佳决策形成一个动态的秩序。

最终车辆填满五环的每条车道也是一样的,最先上五环的人,随便选,后入者,如果车道被前面的挡住了,就换个车道,依次类推。

所以我的观点是:自发秩序是个结果,原因是后入者最佳决策(也可以说是依次决策)。

哈耶克认为,「自发秩序」是最好的秩序,其实是有点市场经济的意思,其原因我觉得也是我说的后入者最佳决策,因为:为什么是最好?原因就是每个后入者都是基于他自己的情况的最佳决策。

但同时,后入者其实也是要受到规划和控制的影响,例如他可以任意选择在哪买房子租房子,但前提是房子先盖出来(可能搁以前确实是自己随便找块地自己盖),所以,在哪里盖房子实质就得要规划好,规划和控制引导后入者的决策,例如北京发展望京,但如果规划不好,那就是灾难,这样的例子很多了,希望千年大计不会成为这样的灾难。

被偷走的时间都去哪了

作者
2024年7月23日 00:36

很多人都有感慨过:“时间怎么过得这么快?”、“一眨眼就几年过去了”之类的话。对我而言,这种感觉也挺强烈的,尤其是现在。 对我而言时间流速最慢的可能是小学时期吧,感觉每堂课的40分钟都是漫长的,即便是下课的十分钟休息时间也能干很多事。为什么上了大学后就感觉时间不耐用了呢?工作后更甚,以前一堂课(40分钟)的时间好像只够我打两份文件,或者说早上恰个早餐泡个咖啡就已经40分钟过去了。 之前偶然看到过一个很有趣的,关于时间的流速和思考的关系: ——思考越活跃,时间的感知就越慢 可能这也是为什么发呆能够让人跳过一段时间,没睡够后的“小睡一会”闭上眼就是几十分钟到一俩小时。 难得的休息日让人想要进步(我太想进步了bushi),但平时7点多就能出门上班的自己却不能在休息日的10点前获得精神饱满的一个早晨,说到底或许是社交能量耗尽的后果。

来源

思考的乐趣: 为什么自行车一般没有后视镜, 而摩托车则有?


思考的乐趣

有一天早上送弟弟上学的路上,我问弟弟为什么自行车一般没有后视镜,而摩托车则有。弟弟想了一下很快的给出了答案:因为自行车速度慢,Biker可以回头看,而摩托车则速度较快,回头比较危险。

顺便说一下,剑桥由于地势很平,所以骑自行车的很多(其中很多人是骑自行车通勤)。

借此,我和弟弟说,得经常思考/动脑一下,多问一下为什么,特别是要挑战以有的事物,比如较为Senior的程序员/工程师,则要经常Challenge一下设计。弟弟很有这么方面的潜质,感觉他以后也很有可能是个程序员/工程师。

为什么 自行车一般没有后视镜,而摩托车则有?

以下是ChatGPT-4o给出的答案。

自行车和摩托车在设计和使用上的不同导致了它们在是否配备后视镜方面的差异。以下是一些关键原因:

速度和交通环境

自行车:通常在低速行驶,平均速度在10-25公里每小时之间。骑行者通常在城市街道、公园和自行车道上骑行,这些环境通常有较低的车流量和较慢的速度。因此,骑行者可以通过转头来查看后方情况,安全性较高。
摩托车:速度较快,平均速度通常在50-100公里每小时甚至更高。摩托车通常在高速公路和交通繁忙的道路上行驶,后视镜能够帮助骑手在高速度和复杂交通情况下随时了解后方车辆的动态,从而做出安全的决策。

稳定性和控制

自行车:骑行者通过转头查看后方时,通常不会影响稳定性和控制。自行车相对较轻,速度较慢,转头动作不会导致骑行者失去平衡。
摩托车:摩托车速度快,车身重。骑手如果频繁转头查看后方,可能会影响平衡和控制。后视镜使骑手能够在不转头的情况下查看后方,从而保持车身稳定。

车辆设计和规范

自行车:设计相对简单,没有太多的强制性安全配件要求。后视镜并不是标准配置,主要是因为自行车的使用环境和速度不需要强制安装。
摩托车:设计较为复杂,并且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法律法规要求摩托车必须安装后视镜,以提高道路安全性。

用户需求和习惯

自行车:骑行者习惯于通过回头查看来了解后方情况,后视镜对他们来说不是必需品。
摩托车:由于速度较高和行驶环境复杂,骑手需要随时了解后方情况,后视镜是他们的必需装备。

综上所述,自行车和摩托车在速度、行驶环境、车辆设计和用户需求方面的差异决定了自行车一般不配备后视镜,而摩托车则需要配备后视镜以确保行驶安全。

本文一共 859 个汉字, 你数一下对不对.
思考的乐趣: 为什么自行车一般没有后视镜, 而摩托车则有?. (AMP 移动加速版本)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文到微信朋友圈
75a5a60b9cac61e5c8c71a96e17f2d9c 思考的乐趣: 为什么自行车一般没有后视镜, 而摩托车则有? 教娃 教育 生活 育儿
The post 思考的乐趣: 为什么自行车一般没有后视镜, 而摩托车则有? first appeared on 小赖子的英国生活和资讯.

相关文章:

  1. 按揭贷款(房贷,车贷) 每月还贷计算器 去年给银行借了17万英镑 买了20万7500英镑的房子, 25年还清. 前2年是定率 Fix Rate 的合同 (年利率2.49%). 每个月大概是还 700多英镑. 有很多种还贷的计算方式, 定率/每月固定 是比较常用的. 简单来说就是 每个月交的钱是...
  2. 智能手机 HTC One M9 使用测评 虽然我对手机要求不高, 远远没有像追求VPS服务器一样, 但是怎么算来两年内换了四个手机, 先是三星 S4 用了一年多, 然后 Nokia Lumia 635 Windows Phone, 后来又是 BLU, 半年多前换了...
  3. 在英国给孩子换学校的经历: 孩子离开了村里的小学 由于搬了家, 孩子上学得提前半小时出门了, 因为早上堵, 也得开车半小时才能到. 之前在 Fen Drayton 村庄上小学, 早上8:45学校门开, 9点敲钟孩子排队依次进入教室, 我们由于在村里, 只需要提前5分钟出门和孩子一起走路就可以了. 现在一下子早上变得很匆忙, 得叫孩子起床, 做早饭,...
  4. 同一台服务器上多个WORDPRESS站点的一些设置可以移出去 我自从把所有网站都挪到一处VPS服务器上 就发现很多事情省事很多 可以同时管理多个网站 包括 WORDPRESS博客. 比如我有四个WORDPRESS博客 然后我就把通用的一些资料给移出去 移到 HTTP或者HTTPS都不能直接访问的文件夹里这样就更安全许多. 文件 wp-conn.php 存储了 相同的数据库资料. 1 2...
  5. 公司请的专业摄影师 公司来了新的CEO管理之后,很多事情都不一样了, 特别是一些公司对外形象的事情就特别的在意, 比如公司网站用上SSL.现在公司还有空闲的位置,请速来(钱多人不傻). 一月份出差回LUTON,刚好公司请来摄影师给高层管理照像放网站上的,于是我也凑了凑热闹(但是却还不够资格被放在公司网站上),不过没关系,放这里也差不多. 人到中年, 沧桑感强了些. 更新更新: 同事用他NB的单反给谢菲尔得办公室的人也拍了一组这样的照片.看起来很不错, 很专业,灯光,道具应有尽有.我已经用在了LINKEDIN页面上,立马高大上. 本文一共 230 个汉字, 你数一下对不对. 公司请的专业摄影师. (AMP...
  6. Leetcode 的在线调试器 最近 leetcode 刷题网站出了一个在线调试器. 个人感觉非常好用. 因为我平时是用 IPAD+蓝牙键盘来刷题, 而在 ipad 上是没有集成的IDE的, 对于调试来说, 只能很原始的让函数退出一个值, 然后尝试不同的输入来发现问题. leetcode在线调试器的好处 理论上来说, 你可以直接在浏览器里解决任何一道...
  7. 在英国开车的简单介绍/英国开车上路需要准备什么? 在英国合法上路需要有: 有效的驾照; MOT 车的年检; 路税 (Road Tax);还有最重要的汽车保险; 四者缺一不可. 千万不要有侥幸心理, 因为警察现在都高科技, 都能扫描车牌就能知道你合不合法. 不合法直接拦下来轻则罚款, 重则扣车上述法庭. 驾照 在英国可以用欧盟的大部分驾照,...
  8. 优化设计 个人主页 并且 PageSpeed Insights 双项 100分 坛子的个人主页 www.tanzhijun.com 不错 很适合个人主页的模板. 而且是手机友好. 于是我照着把 我的主页改了改. https://steakovercooked.com 并且做了几点修改: 0. 使用 google mod_pagespeed 把 JS,...

我们,是什么

作者 dimlau
2024年7月3日 21:13

第一次对「我们」这个词产生厌恶感觉是多年前在网络上看到张绍刚在他主持的一档节目里纠正归国的留学生:要说我们这儿,而不能说中国。隐约感觉,在一些人心里,要先表衷心于「我们」,之后才能陈述事实。

这种观念逐渐盛行,在网络上和人交流就变得越来越困难。妳说和平的时候,这些人会说我们有仇未报;妳说有差距的时候,这些人会说我们未来可期;妳说现代社会只有尊重知识产权、私产得到保护才能创新科技,这些人强调可不光我们有侵权;妳说某些国家之所以基础设施老旧有一部分原因是没法一个人拍板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些人质问妳,承认我们正崛起、别国已没落,就这么难吗?于是我把「我们」的面目看得更清了些:「我们」耽于过去、迷于未来,却让它的每一员苦在当下;「我们」自傲那些被强加的、嘲讽那些未拥有的,还令它的每一员无力创造那些属于自己的。没有哪个人真正属于「我们」,「我们」总留些说辞可以借由着把某个人踢出队伍痛打一番。成为「我们」的方法,就是服从「我们」。

妳真的希望加入那样的「我们」吗?不如从今天起,观察眼前每个具体的人,带着爱与包容而不是恨和苛责;尊重彼此的同与不同,分享已知,弥补无知;踏在此刻坚实的大地上,避免过去的不幸再发生,亲手创建更好的未来。然后或许以一个幸福的个人的名义,为我们共同的美好生活喝彩。

f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