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证陷阱能挖多深?
最近有一位从博客找到 Telegram 的创作者(我姑且称之为是创作者,因为他和我聊天的内容都是围绕着创作)。很可惜,我本想着今天来整理跟他的聊天记录,结果没想到他已经把我们彼此的聊天记录给删除了。
他找到我,是因为我在博客的文章里,提及过我曾坚持过 500 日写作,总计完成了 170 万字,他帮我做了一个数学题,即每天平均要完成 3400 字,这件事情本身值得质疑。所以他实际用另一种逻辑陷阱让我回答了几个看上去毫无干系的问题:
- 我那时在做什么工作?
- 我那时每天什么时候安排写作?
- 我那时创作的内容是什么?
这是非常标准的「自证陷阱」的套路,因为这些问题会扯出更多的需要自证的内容。所以我用另一个方式让这个自证游戏变得更具有「参与感」。

我给了他一张截图,证明当初的《∞》坚持到了第 1700 篇文章(每天 3 篇,即 566 天左右),总计 1,741,300 个字。参与感的部分,就是让对方选择 1 到 1700 里的任意三个数字,我将这三个序号的文章内容展示出来。同时,如果该数字前后的内容是属于「系列」的,即当天的文字内容在聊一个话题,或是在完成同一部小说,他可以选择是否要看「关联性」的证据。
于是下一个自证陷阱出现了:如何证明这些内容的时效性?
因为当初的坚持写作并不是按照「日记」的形式,它和 2022 年坚持的每日写作不同,它没有一个「宏大叙事」作为背景线索,所以我能轻易地证明 2022 年每一天的坚持写作与社会正在发生的疫情闹剧的关联性。
所以我把自证游戏上升了一个层级,我需要自证「结果主义」。
我承认我无法证明时效性,就算里面确实提到了一些明确年份,但他仍然可以觉得我这是临时修改的,因为无法判别文章在「宏大叙事」里的关联性。所以我建议开始讨论「它们为什么没有被发表」。
果然,他掉入了我预设的圈套,开始质疑我为什么从未「发表」过。
我解释了当初在 LOFTER 的创作,以及最后因为敏感词审查注销 LOFTER 的情况。接着,我将这个「结果主义」的陷阱引至更难自证的「动机陷阱」。他果然开始质疑起我的动机:他显然不相信一个创作者会毅然决然地删除自己 170 万字的创作内容,以及在现在有了独立博客之后这些内容也没有再发出来,这「不符合」创作者的动机。
见他掉入圈套,主动权就回到我的手上:
以下内容我只能尽力回忆起我们的聊天内容,我对自己所说的内容记忆比较深刻,因为它本身是预设好的逻辑陷阱,关于对方的回答我只能大概还原内容。如果当事人有幸能看到这里,也可以从你的视角还原客观事实。
「你为什么觉得创作者就一定不会删除已创作的内容?」
他认为那是「作品」,是创作者的心血,它们本应该公之于世,才能体现出自己创作的价值。
「那也就是说,你赞同《写博客是为了自己就别他妈发表出来啊》的观点?」
他认为博客性质不同,别人想写什么那是别人的事。
「那我作为创作者,把已经发表的文章删除了,是否也意味着这是我的事?」
他认为这个逻辑说不通,因为我既然在博客炫耀了 170 万字的结果,那就应该证明其真实性,也应该接受他人的质疑。
「炫耀这个赛道我们先放一放,先回到我作为一个创作者是否拥有删除已发表文章的权力。」
他认为那是我的事,但是质疑我的真实性是他的事,不冲突。
「那如果这个时候,有人在自己的博客装逼,我是不是也有质疑其真实性的权力?」
「那如果对方认为这是他自己的事,发表出来的文章也是为了自己,那我是不是可以质疑你别他妈发出来?特别是还要被各种博客聚合网站抓取并公开出来。」
「除非你觉得这就是创作者和普通人的区别,创作者发表出来的文章就是希望被看见、应该被质疑的,而普通人的博客就是经不起被质疑?」
他认为这是当事人自己的选择,跟别人如何看待没有关系。
「那我们可以质疑那些博客主发布内容的真实性吗?」
他认为没必要,那是别人的成果。
「那你质疑我成果的原因是什么?」
「这个时候,再回到炫耀这件事,你既然觉得我是在炫耀,那我现在证明了我有实际的资格可以炫耀,那我帮你引导至动机层面,质疑我的创作动机有问题。」
「那你质疑我的到底是内容,还是质疑我的创作动机?」
「推荐你质疑创作动机,因为它对我甚至是每一个创作者来说是无解的。比如之前就有人质疑我的动机其心可诛,所以我创作的内容不值得一看。」
他认为这是别人的权力。
「那这样的质疑可以作为定义别人成果的依据吗?」
他认为不能,但同时切换了赛道,认为我写的东西太过激进,并不适合公开发表。
于是我们的赛道又被换到了「感受」层面,是因为他觉得我的内容过于激进。一旦进入到「感受」层面,就会进入到比「证明动机」还要困难的领域,即「唯主观不可破」。他只要咬死「就是不喜欢我」的结论,这个时候无论何种证明都将是越来越深的「自证陷阱」。这也是大多数情况下,吵架吵崩的根本原因:一旦就事论事被「感受」带偏进入到「唯主观不可破」的领域,那就不可能再有解决问题的机会,因为大部分的事情都变成处理「不同频争吵」。
本着「参与感」贯穿始终,我最后给了这位朋友两个选择:
- 我们双方同意立刻停止聊天,因为我们现在再聊你主观世界的事情,我无法扭转你对我、以及我的作品的看法;如果可以,你可以继续关注我的博客,如果有观点上的交流,我们随时可以在这里进行;
- 我单方面希望结束我们现在的聊天内容,因为我无法扭转你的主观;如果你想继续聊天,我可以回复「认输」的聊天内容单方面结束我们的聊天内容,这样也让你来找我聊天这件事有个闭环;
结果,他没有回复我,就发生了最开始提到的,他删除了我们彼此的聊天记录。
以上,就是如何脱离自证陷阱,以及为对方设下主观陷阱的流程,总结一下:
- 脱离自证陷阱
- 避免回答毫无干系的问题;
- 回到问题本身,你需要我「证明」什么?
- 在证明的时候保留部分数据/内容,而不是全部公开,否则公开的数据很有可能会引发新的自证陷阱;
- 将自证陷阱引导至「动机陷阱」;
- 动机陷阱的陷阱
- 质疑动机是对「个体」的质疑,将「个体」拓展到「群体」,迫使质疑动机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
- 东风破,你比东风还要破。都已经被质疑动机了,承认自己「烂」反而无敌;
- 质疑质疑动机的动机;(字面意思)
- 避免深陷唯主观不可破的领域
- 如无法就事论事,一旦进入「唯主观不可破」的领域,及时抽身,不要妄图改变一个人的主观认知;
- 比起「讨好」对方,不如联合「敌人的敌人」;
- 你又不是人民币,为什么人人都要喜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