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首页

许久未见

作者 dimlau
2025年4月14日 13:37

因为中年人莫名其妙的忙碌——不知道具体在做什么,总之找不到空闲时间——常光顾的一家面馆得有阵子没去了。昨天太太去帮我带了一份手擀面回来,我在店里狭小的休息间里吃面时突然想:面馆老板会不会也闪过一些念头,就像我看到许久未见的老顾客那样?她们在忙些什么、过得怎样、又是如何找到了生活中的闲暇再次光顾?城市中的每个人,都有我看不到的具体的生活。

fin.

从猫箱观察

作者 xrspook
2025年3月19日 08:20

当年今日

因为周六的时候在家里,所以过上一段时间我就会打开微信小程序或者街猫APP,看一下我楼下的那个街猫箱子的状况。有时候看到的是猫,有时候看到的是人。跟周日比起来,周六出现的猫比较多,因为周六的那个架空层几乎没有人,外面大风大雨,大家都不愿意出门,大家都宁愿躲在家里,但周日不下雨了,所以大人小孩都出来活动。楼下的那个小操场都是人,过道也是人,架空层同样是人,有修自行车的、有跳绳的、有打羽毛球的,还有我不知道在那里做什么游戏的。那么多人,猫出现的概率当然不高,所以相对于周六来说,周日几乎没有猫。

我过上一段时间就会忍不住去看,所以我也会看到那些喂猫的人。周五跟周六晚上22点-23点我都看到了一对年轻的男女一起过来,女的在旁边看,男的手里估计拿了一小袋的猫粮。他把猫粮投放在街猫那个箱子摄像头看不到的区域。我不确定那到底是固体的猫粮,还是流体的猫条。有一天早上我又看到了他俩,女的手里拿着一瓶汽水,好像是玻璃瓶的,她蹲下来跟猫玩,男的在一边看。

周六傍晚,我偶然进入直播间,看到有一个黑猫在箱子里,但是猫粮的那个位置没有货,我赶紧投喂了一把,接着那只黑猫就基本把我投喂的粮都吃完了。我只能说基本吃完了,因为他们通常都不会吃得一粒不剩。接下来出现了一对男女,男的戴着一个手套。他把猫粮投喂口的那些余下猫粮全部都收拾干净,也把猫箱乱七八糟的那些猫粮也收拾干净了。我不确定那些猫粮他是丢掉还是怎么样,反正镜头看不到。全程都是那个男的在操作,女的在一边看着。我猜他们应该是猫猫侠和运营小哥。因为基本上我家楼下的那个箱子基本上说谁谁谁刚打扫了一次卫生,都是同一个人,是一个女的。他们搞卫生的时候,那些猫也在,那些猫跟他们很熟,直接过就过去粘人,但因为他们在工作,所以有时候就不得不把猫先挪开,但即便这样,猫还是很热情。显然,只是我不熟悉他们,猫实在太熟悉他们了。

他们搞卫生之前猫箱里面有一个。纸皮空盘子,在搞卫生的时候那个男的把那个盘子拿走了,我不确定他把盘子丢掉还是怎么样,反正在猫箱的镜头范围之内,看不到那个盘子了。难道正如猫箱上面所写的,他们不希望别人私自投喂?

他们搞卫生,把放料口的猫粮清理得一粒不剩,接下来又过了一段时间,我看到放料口那里放了大半盘猫粮,里面除了普通猫粮以外,还有冻干。那些猫粮的款式跟街猫那台机投放出来的那些是不一样的,那台机器同放出来的猫粮深色一点,透明塑料盒子放进去的那个浅色一点。一开始我对猫粮的份量没有任何概念,但后来我用家里的厨房秤对我自己的猫粮进行了定量称量以后发现30克猫粮只是小小的一包而已,体积跟永旺的饭团差不多。所以塑料盒子里面的猫粮可能不只半斤。猫粮放了很多,很多猫也在那里大快朵颐了,基本上可以这么说,我家附近出现的那些猫那天晚上基本上都去美餐过了。据说那些猫粮里面拌了药,因为投放者知道其中一只大橘猫估计感冒了。那天晚上,大橘猫的确来了,而且跟平时相比,来得早了一些。早和迟倒不是我观察出来的,而是关注那个猫箱的人的经验交流。

要我这个一毛不拔的人在这个喂猫的问题上发花钱比较难,但是我是却是一个习惯了做任务的人,做完APP上的任务,一天就能投喂一次。

被归纳迭代统治的世界

作者 Liyun
2024年2月19日 11:09

在这个AI快速改变世界的时代,园主已经从一开始被GPT表现出来的潜在智力的震撼,到现在对于层出不穷的图像视频音频AI工具有点审美疲劳了。去年的时候和朋友们感慨,在归纳和演绎之间,这个阶段归纳的力量远远超越了演绎。算力的突破仿佛像《三体》中描述的突破智子封锁一样,让可以被计算改进的模型都深深享受着巨量数据带来的断层优势,层出不穷地展现着未来的可能性。

AI模型之外,很多产业也都被基于数据的归纳和快速迭代逐渐颠覆着。shein在快时尚的成功,是千千万万的时尚元素排列组合迭代出来的。时尚爆款可能是玄学,但只要样本量足够大、选择足够多,就一定会出现几个爆款,然后只要快速跟进就可以吃到一波流量红利。类似的玩法不仅仅局限于快时尚,但凡是“义乌制造”可以连夜复制出来的消费品,都可以用这个打法。譬如手机壳,原型相对固定,考验的是设计师的创意和流行元素变化。看一个纪录片说,人们平均一个月换一个手机壳(可能是北上广的消费数据),那么消费者对于新意的渴望就成为显而易见的需求。

从文字,到图像,到视频,到落地成为一件工业制造品,快速迭代的可能性充分地考验着人们的贪心。行业之中的人们各司其职, 努力地优化着每一个可以减少成本或者提高效率的环节。那些看似玄学的艺术和非理性,最后也没敌过归纳和迭代的降维打击。

毁灭吧,消费主义快点变回极简主义吧,要不园主实在是跟不上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了。毕竟这人脑子还是习惯基于演绎的思考,重新训练到归纳的角度有点超出人脑算力和记忆存储的局限了。以有限对抗无限,怪不得庄子说,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附录:看到一个纪录片《这货哪来的》(B站的?)来的灵感,把这些观察串联了起来。

我们在反对微博「访客记录」时到底在反对什么?

作者 小饿
2023年11月5日 21:06

近日,微博在会员功能板块中新增「访客记录」功能,一下子桶了马蜂窝,炸出很多妖魔鬼怪。

反对者大多以侵犯用户隐私权为由,对微博一顿炮轰。

在持此观点的人看来,访客记录功能侵犯的「隐私权」是用户自由浏览的权利,我可以自由翻看某一个微博账号的所有发布内容和评论区,但你平台不可以告诉博主我进行了浏览。

事实上,访客记录是微博原本就有功能,只不过最近才开放给普通用户[1]

其实,想知道谁访问了我的空间,不一定需要访客记录,现实世界里其实有很多可以借鉴的方法。

人就是这样狭隘的动物,只关心自己看到的,那些潜藏在事物本质里的东西,即使危害更大,也漠不关心。

或者说,人只能看到自己认知以内的东西,对认知以外的事物熟视无睹。

「访客记录」这种功能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早在QQ盛行时代已经存在,谁访问过我的QQ空间,通过访客记录一目了然,时至今日,用户也只能开通黄钻才能查看。这也没听说过有大规模的反对声音。

访客记录更早来源于网站的流量统计系统,比如友盟+、CNZZ、百度统计等平台,每个宽度账号都有一个IP地址、每个用户终端设备也都有MAC地址、设备编码,站长在网站页面里嵌入统计代码,就可以精确查看每个访客的设备配置、地理位置、访问的时间、访问的内容……根据这些统计内容,优化网站的内容运营。这些信息的收集,网站访客是毫无感知的。

再比如,很多APP都会收集用户的信息,包括用户的个人信息、位置信息、通讯录、输入设备……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可以精准地为用户画像,可以更加精准地进行营销和广告推送,实现更大价值的流量变现,甚至有些企业会直接通过售卖用户隐私信息来赚钱。你不同意收集,那就不能使用APP。这也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反对声音。

而微博说要开通访客记录功能,就有一大批人跳出来反对了。

既然访客记录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功能,在技术上也并非是一家垄断,那为什么微博推出访客记录就遭到了用户大规模的抵制?我们在反对微博「访客记录」功能的时候,到底在反对什么?

国民软件抖音也有访客记录功能,为什么没有遭到用户的反对?让我们研究一下抖音的访客记录开放机制。

抖音的访客功能需要用户自己打开,一旦打开系统会提示:

·访客记录中仅展示同样已授权的用户
·开启后,你访问他人主页也将留下记录
·你可以随时在访客设置中关闭授权

——你想查看谁访问了你的主页,你必须也让对方知道你访问了TA的主页这项记录。再反观微博的访客记录政策:

·面向SVIP和VVIP用户开放
·内容仅对博主本人可见,且不论访客是否关注,博主都能看到这些访客,并且还能按照全部、关注、粉丝、非粉丝和认证用户分类查看
·SVIP用户还可以管理自己的访问记录

——谁买了会员就能查看自己主页的访客记录,而且还可以删除自己访问其他用户的记录。

对比之下,不难发现,在微博上谁交了钱谁就可以查看其他人的脚印,而且交了钱还可以擦除自己的脚印;抖音是你想查看其他人的行踪,你必须公开自己的行踪,不用掏钱,免费!

用户反对微博访客记录,其实反对的是权限不对等、政策不公平。

在当下信息社会,这样的不对等、不公平现象还很多。

此前有新闻报道,湖南岳阳三荷机场的公共停车场禁止特斯拉进入,机场方面给出的解释是特斯拉哨兵模式会24小时远程监控周围环境,存在泄密风险。消息一出,即刻引起舆论的热议,讨论更多的就是公平问题,既然特斯拉已经在中国正常渠道销售,为什么仅仅三荷机场一处要禁止入内?

其实,早在2021年7月国家安全部门就下发过,各市局单位要限制特斯拉驶入跟停放于办公场所,且要求工作人员禁止在车内及车周围讨论与工作相关事宜,已购买的特斯拉需要登记备案。[2]

无独有偶,在体制内,公务员、事业单位的人员也被告知禁止使用苹果手机。

很多人不解,明明特斯拉、苹果手机可以合法合规在中国销售,却为何要禁止使用?这也反映了权限不对等、政策不公平。

表面上看,这些都是「个人隐私」,个人的自由,事实上,这里面涉及的「个人隐私」已经包含了国家层面的公共安全。众所周知,特斯拉的数据储存在美国,车辆进入涉密单位后周围环境监控瞬间传输给美国情报机构,存在严重泄密风险。苹果手机更是以安全性著称,某些官员被调查后,公安机关从国内调集多款破解软件都无法解开官员的苹果手机,只要官员不打开手机,在证据链上就欠缺,从某种程度上就能逃避一些调查,给反贪腐工作的进展带来障碍。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这么认为,舆论反对侵犯隐私本质上也是反对不公平。

媒体经常拿用户隐私大作文章,用户真的对个人隐私特别看重吗?在互联网时代,以免费使用产品换取用户隐私,是世界通行的方案。这是一个权宜之计,因为互联网公司需要盈利。假设我付费使用互联网产品,你互联网公司要100%保护我的个人隐私,可以吗?基本上不可能,因为一个普通用户根本无力承担互联网产品空间租用、宽度管道的占用成本。

而互联网公司通过跟品牌商合作,就能平衡互联网产品运营成本、甚至盈利。可以说,互联网广告都是靠出卖用户隐私赚钱,互联网公司靠各种形式包装用户隐私卖给品牌方带来巨大的溢价,同时也带来了互联网商业的繁荣。

当下的互联网企业,只要存在广告分发业务,无一不在兜售用户隐私,禁止出售用户隐私绝大部分互联网公司就会倒闭。

于是,才有了禁止过度采集用户个人信息的相关法律条款。我只是使用了一下你的产品,而你把我的个人信息打包出售,这个价格远远超过了普通人能想到的数目。

这不是很神奇吗?


  1. 这里的普通用户指除微博运营人员之外的人。
  2. 该传闻并未得到相关当事部门的正式确认。

[新坑]通用人工智能

作者 Liyun
2023年11月4日 13:37

为了写下这个标题,我打字都要抖一抖。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 这一年被炒的太火热了,我好像一个迟到的来蹭流量的似的。硅谷每几年都会有新的一波热点,追热点死得很惨的人一片片,我还是多少费了一番功夫,才觉得这不是又一个转瞬即逝的热点,而是一波新的技术革命的开端。

最近种种原因吧,花了不少时间精力来了解和思考这个领域,理论、技术和商业应用层面都有(我怎么这么牛,打脸冷静一下)。虽然前面法语的坑还没填上,但我还是想先挖个坑,要不要开个频道专门聊一下AGI和其他这一波AI技术的革新呢……哎,再挖个坑,这次可以用英文法语中文三种语言讲这个话题哎,想到这里觉得自己好厉害的样子(再打脸清醒一下)。

让我这个周末冷静冷静,再来看自己是不是又一时冲动了哈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