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首页

性与爱是可以分开的吗?

作者 ONO
2024年8月18日 12:55

跟博友聊起“开放式关系”与“忠诚度”的问题,加之3P事件还有后续,那这事儿就值得聊一聊了——性和爱是可以分开的吗?如果可以,那开放式关系和忠诚度的问题也都跟着解决了。

3P的后续事件,是朋友跟男友坐下来好好谈了谈。男友觉得他对两个人的关系还是有感情,所以愿意跟之前的炮友断掉。但好巧不巧,朋友在这段时间其实也单独约过炮(出于“等价报复”目的),于是他对内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负罪感。这段关系应该如何进行下去?

——Previously on 3P

这里需要强调一件事,不同性向的恋爱关系并没有本质区别。男性对于性的表达是直接和结果导向的,当两个男性在面对性时,容易发生大家口中的“乱搞”桥段。但这个行为并不能反向证明“正常性向的人”是“正常”的。之前在《嫖客最害怕的是妓女做了一桌饭菜》出现过非事实讨论,仅辱骂同性恋群体的评论,我没有审核通过是因为觉得这个证明逻辑很蠢。


“哎,人类的感情真是个麻烦的东西。”

爱是一个没有标准的事情,特别当你意识到它可以引发几乎所有“情绪”的时候,它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逻辑”。泛心理学里,认为人类的情绪可以归类为27种:钦佩、崇拜、欣赏、娱乐、焦虑、敬畏、尴尬、厌倦、冷静、困惑、渴望、厌恶、痛苦、着迷、嫉妒、兴奋、恐惧、痛恨、有趣、快乐、怀旧、浪漫、悲伤、满意、性欲、同情和满足。任何一种情绪只要搭配“爱”都可以创作出一篇场景小说。(于是我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奇怪的刻意写作目标)

但爱的产生又可以简单到只需要一面之缘的“一见钟情”。它从诞生到消亡,没有固定程式、又可以裹挟任何一种情绪催生出刺激大脑触突的各种激素。人类可以主动关闭这个通道吗?显然不能,就跟我们无法真正控制情绪一样,它会诞生和消亡就会有“熵”。爱和打喷嚏一样,都是藏不住的,它不仅仅关乎于“交配”,剥离原始属性后,现代社会对于爱有了更多的分支——哪怕是嫖客躺在妓女怀里哭诉也是短暂的爱,因为那一刻嫖客从妓女那里不仅获得了性满足,也获得了大量的情绪价值。

同样,性也在渐渐剥离原始属性,开始“越玩越花”(关于性欲的复杂程度请移步《性癖纵横观》)。

好,这个时候,我们将杂念清除,回到你尽可能想到的“远古时代”——无论是神话时代、盘古开天、草履虫、whatever,你觉得爱和性谁更早地出现在了“元概念”里?

原始社会,在城垣系统出现之前,繁衍是排在部落最高的议程的事情。就跟玩帝国时代一样,任何玩家都是在安排农夫伐木采集之后,就需要进入城镇中心生产村民。人口意味着部落拥有更多的“劳动力”去捕杀猎物、生育繁衍——这恰好就是男性和女性各种分担的工种。随着部落壮大,人口数量出现第一次瓶颈,一个人怀胎十月才能生下孩子,但是十个人凑在一起也没办法一个月生个孩子。于是,“劳动力”无法再单靠缓慢的自然生产作为支撑,资源短缺就会引发掠夺——性资源也成为关键资源之一,因为他们关系到可以带来更多的生育机会。就算那些被俘虏却无法归顺的男性被处以极刑,他们不过是染色体的携带者,换一个男性也可以在其他部落抓来的女性身体里制造新生命……

那个时候有“爱”这个概念吗?显然没有,性才是支撑部落运作最为关键的要素。抢来的媳妇被关在山洞作为性资源,其他的男性不听话就处以极刑——但是如果女性也不听话,是不是就意味着繁衍无法延续了?那个时候可没有法律这个概念,强奸不过是繁衍手段的一种。但是如果女性还是不从呢?于是那个时候人类意识到了人类社会第一个“爱”的概念,并且还利用了它——他们用杀死女人养育的孩子作为威胁,迫使女性归顺新的部落,获得庇荫得以养育自己的孩子。

跟所有动物一样,这个“爱”或许是人类世界上最早地被定义和利用的——由催产素造成的爱。


“性就像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一样。”

“现在,我们宣布,有一个新规定,要求人们只能跟一个人吃饭,只能喝他递给你的水。”——婚姻法。

我们先来聊聊只允许跟一个人吃饭喝水的情况——社交单配偶制。即在动物界指伴侣一同生活,在如栖息环境、食物等基本生活资源运用上互相扶持(关系不涉合两者有否发展性行为或繁殖配偶),在人类能比喻为单配偶婚姻关系;

动物界可以常见很多终身一夫一妻制的动物,例如黑颈天鹅、繁殖季节的帝王企鹅、安康鱼等。但是很可惜,动物实施一夫一妻制并不是因为“爱”,而是因为“父本照顾”、“资源分配”和“社会结构”三要素的共同作用。

  • 父本照顾:繁殖后,雄性动物对后代同样拥有保护、养育、教育等行为;
  • 资源分配:个体无法获取全部生命所需资源,需要通过与配偶合作的方式更高效地获取;
  • 社会结构:某种动物社会结构或行为,导致动物拥有单配偶的习性;

人类之所以通过宗教或法律也开始实施单配偶制,也是因为人类社会进入到了符合上述三者情况的文明社会——社会大分工让资源不再难以获取,通过劳动力换取资源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底层逻辑。为了避免资源不平衡引发的“原始战争”,用法律承认一夫一妻制,是为了避免出现寡头主义的资源倾斜状态。至于父本照顾——再说吧,现代社会有太多家庭都是丧夫式教育……

两个人不可能平白无故地进入婚姻,至少得有一个参照物——于是,“爱”就成了一个被普遍公认的标准——但是至于什么样的爱是可以步入婚姻的,事实上还是没有标准;同时,进入婚姻又同时涵盖了“繁衍后代”的模块,这是原始的关乎于性的模块,所以“爱”和“性”就这样通过一个现代文明的规则给结合在了一起。

因为“爱”没有标准,但是“性”却拥有参照——你跟我发生性关系、你在面对我时可以快速兴奋勃起、你背叛我跟别人发生性关系、你在面对我的时候渐渐失去了兴趣每次都用“我有点累”作为借口……

“性”拥有参照物,用它来解释“爱”这个无标准的行为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所以才会出现,你出轨了,你不爱我;你对我不再有性趣,你也是不爱我了。爱和性就是在这一刻变成了一个整体,相互成为标准,以证明一个根本没有标准的事情在自己心里的预期。


“这个世界上对爱绝对忠诚的人啊,多半是脑子有病。”

性趋于原始性,而更高形式的爱是一个文明进化的产物。但是他们又都因为人类的大脑而被赋予了“概念”。

性和爱由大脑的不同区域主导,但也会有相互重叠的情况。一般来讲:

除了刚才讲到的因为催产素产生的,母亲对孩子、饲主对宠物的爱以外,越是玄幻的、关乎于“浪漫”和“激烈”的“爱”,往往和伏隔核有关,它关系到爱带来的“幸福感”,当多巴胺通过触突时,会在伏隔核将爱与“奖赏”、“成瘾”联系起来;另外,海马体也会参与“爱”的构建,通过记忆和学习,让人们在回忆中不断地分泌多巴胺;虽然说“爱是盲目”,但是前额叶皮质也会参与“爱”,特别是当两个人的感情趋于稳定,面对重大抉择、或是其中一人情绪失控需要被安慰时,前额叶皮质可以很好地提供理性支持;另一些是在带来“恋爱酸臭味”的区域,例如尾状核,会在恋爱初期高度活跃,通过亲密行为、秀恩爱的方式满足大量的奖赏机制。

主导“性”的大脑区域会有所不用,一般来讲会和下丘脑相关,这是直接作用于性欲的处理系统;而处理情绪的杏仁核会以影响情绪的方式刺激大脑,进入到兴奋状态。这个例子就是在《性癖纵横观》里常常提到的黑丝作为一种性癖时,是通过模拟场景后带来的情绪刺激,进而造成性欲大爆发;还有一个区域,让性跟“满足”这件事直接挂钩,那就是以前也提到过的腹侧被盖区

当腹侧被盖区活跃的时候,单一的性行为或是性对象,并无法满足大量的奖赏激励信号。也就是说,这个区域在努力地寻找更多刺激方式,来获得奖赏机制。简单来讲,一个人的忠诚度跟这个区域直接挂钩,除非这里受损,单一的性行为和性对象就已经可以带来大量的多巴胺以满足奖赏机制,否则人类是不可能被轻易满足的——性本身就是一件食髓知味的事情。

如果“性忠诚”作为“爱”的检验标准,显然“腹侧被盖区”要和“前额叶皮质”打一架才行。所以我见过一些极端案例,比如不允许自己男朋友看黄片打飞机,她们觉得这就是一种性背叛——拜托!我每次看到穿越剧女主穿越回古代,要求男主一辈子只能爱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我也是一样的态度。

我很难说自己到底支持哪一边,但相对肉体出轨,我确实更难接受精神出轨——毕竟参与爱的大脑结构里还包括了“前额叶皮质”,这个区域至少来说还是理性的,如果真的要选择精神出轨大概也是经过了非常理性的考虑,才会觉得“我需要从另一个人身上获得爱”。“性”是很难让前额叶皮质介入,除非是因为前额叶皮质被爽到之后,出现了颅内高潮,从而引发了性欲。


“我宁愿你一辈子都骗我,也不要告诉我你精神出轨了。”

这是我在录制一档男女感情观节目的时候,从一个“渣男”嘴里说出的话。我们很惊讶这句如此纯情的话可以从一个生活不检点的人嘴里说出来。

如果我们把“爱”与“性”拆分来看,就很好理解了。他将“爱”理性化后,就会发现前额叶皮质和腹侧被盖区在“爱”这个课题下的极致矛盾感——他无法限制对方对于性的渴望,但精神必须是理性地认同跟自己在一起并且想要生活下去,否则基础是不存在的——除非他们只是炮友关系。

反过来,从炮友关系变成情侣关系,就是出现了一个先后顺序的逻辑bug,性关系带来的和谐感要远超过爱,因为性是即时性、可视化、存在特定标准的(爽到没有)。误将性关系视为“感情基础”,就会跳过前额叶皮质的理性思考,当冷静下来之后,这条“从炮友发展成情侣”的通路就会成为心结——他会不会跟其他炮友也会一炮钟情,那我是不是要限制他跟炮友的来往?

用性作为爱的交换、甚至是惩罚,是很多情侣关系最终都会走向的奇怪诅咒——就是因为他们一开始,是用性作为了爱的基础,所以这个基础就反向成为了证明爱是否还存在的关键——你表现好,我就跟你上床,不是因为我想跟你发生性关系,而是因为你得证明你爱我。

操,这跟训狗一样!

如果按照这样推论,那“性忠诚”岂不是就成了伪命题,因为每个人的腹侧被盖区在没有受损的情况下,都有可能做出出轨的行为,那是否意味着“爱”也荡然无存。

回到我刚才提出的思考——如果“爱”是经过了前额叶皮质的深思熟虑,而作出了精神出轨的决定,那是否意味着忠诚度也随之归零?“性”显然是一个难以受控的家伙,主导性的大脑没有哪一个趋于跟“理智”有关,否者不会出现扫楼、拥挤地铁里射人家短裙上这些超脱理智的行为。所以我们必须得承认“性”是很难被约束的,过分压抑的性欲,虽然不会全是出轨,但也会转化成攻击性、男性能力衰弱的代偿(比如钓鱼)等等。

当我们交由理性判断时,会进入到跟打完飞机之后一样的“贤者时间”,冲动会被压抑,重新思考我“该不该”的问题。当这套系统也被突破的时候,才真的覆水难收——精神出轨比肉体出轨可怕多了啊!


“你可以乱搞,但是你得通知我一声。”

我很难向“保守”的人解释开放式关系。因为当性和爱没有被拆开理解的时候,性作为爱的标准之一,就需要“忠诚”这个显性的形态作为依据。

我接触过很多保持开放关系的夫妻、同性情侣,他们都非常强调“告知义务”。但是告知和接受又是两回事,所以单单履行告知义务并不是开放关系的关键因素——更关键是他们已经将“性”与“爱”作出了分离,所以能够接受对方跟其他人保持性关系、甚至是恋爱关系。他们并不是追求持续地忠诚,而是当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是享受当下的状态。

我跟妻子也聊过这件事,我们支持开放关系,并且需要有告知义务。但是至少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没有“实施权利”,我有认真分析过这件事——难道是因为我们铺陈公开地聊过之后,这件事情变成了“暴露”状态,所以没有了“偷”的刺激感?

首先,我们之间没有约束条款,特别是对性忠诚的约束条款;其次,我们之间达成了“爱”的定义,我们认为两个人生活在一起、努力创造更多的有趣经历、成为彼此的情感支撑、将两人的亲密关系从“我和你”变成“我们”,所以实时同步情绪、想法也是关键的事情;另外,我们接受性忠诚是不存在的,特别是在腹侧被盖区没有受损的情况下,且我们现在不希望通过损害对方大脑结构以获得忠诚度——因此,我们通过了“爱和性是分离的”这个议案——以上,都是前额叶皮质的功劳,我们在理性地分析这件事,并且达成协商。

“性”不受控,我们便在“爱”这个课题上理性思考,因此我也同时选择了暂时不“出轨”的决定,因为我要通过理性决议这件事,否则我无法说服自己。

显然,性忠诚不再是“伪命题”,而变成了“选择题”——我不是在用这个条件去约束对方,而是因为我理性对待感情之后,(暂时)选择了性忠诚。但是这股性能量不会平白无故地消散——所以我进而转化成了写作、阅读、思考、说教、甚至是毒嘴别人、见不同的人拆解他们……通过满足理性前脑而获得生理满足。

以上的前提,是需要在理性平等的状态下,两个人去探讨“爱”和“性”这两个议题,最终确定双方是否能够将“爱和性做到分离”——否则,后面一切基础还是会建立在一个没有标准的事情之上,性成了唯一可以证明爱存在的标准。

写了这么多,终于可以洗白我没有在宣扬“开放式关系”了吧……


另,很多人说到一夫一妻制,都会举例古希腊时期,说如此古代的文明就在用如此“先进”的东西,说明一夫一妻制是“正确的”。提醒大家一下,古希腊时期是非常流行“美少年”的,这些名义上一夫一妻制的达官显贵甚至是平民百姓,在一天结束后,会去大澡堂跟不同的美少年发生性关系哦~

社交关系最“爽”的部分是最后的鞭尸行为

作者 ONO
2024年8月11日 23:07

没想到啊,没想到!《怨妇和渣男总是成对出现》的故事还能继续。

当时为了解决“姐妹撕逼”的事情,他们建了一个群,群里面吵架看上去是在“还原真相”,但核心还是释放情绪。那个群在情绪发泄完后就及时解散了,原本以为这件事就此告一段落,但它的影响仍在持续。直到今天,两“姐妹”又在公共群里爆发了争吵,吵的内容并没有升级,甚至跟当时她们在群里吵的内容雷同。


我把这种“明明已经吵过的话题,反复拿出来重新争吵,看上去是在吵当下的话题,但所有的心结都来自于一个历史事件的行为”称之为“社交鞭尸”。诚如字面之意,是因为其中一个人已经是一具“尸体”,他无法反驳无法自证甚至再也得不到信任,才有鞭尸的快感——因为死人不会说话,就算开口说话了,也需要再次背负了一身的罪名被推上过火刑架重烤一遍。如何让烤焦的肉更美味呢?那就需要更多的“佐料”,所谓佐料,就是上一次吵架完之后两个人的关系又如何发展、经历了什么、越想越想不通的心结就变成了更大的情绪,然后一口气地撒到尸体上面。

一般来说,符合“社交鞭尸”的,往往需要一个“过错方”,因为过错方的天然劣势,就自动变成了“尸体”,只要曾经的社交关系里受伤的那个人没有走出来,就可以随时成为“虐待狂”进行鞭尸,且只要掐住那个过往的点就可以顺利成章地发泄情绪。不仅仅是社交,很多已经发展成虐恋的亲密关系也常常有鞭尸行为——男方出轨,双方没有分手,男方出轨的事实就成了随时可以被女方拿捏的罪过,无论未来吵什么架,是不是男方的错都可以回到这个最初的原点,然后女的歇斯底里、男的下跪、乐此不疲、天长地久。

但是“鞭尸”行为本身会因为强烈的重复性,会让人觉得乏味,如何把老方法玩出新花样呢?那就要在“吵什么”上下点功夫。


一般来说,人们在吵架,特别是亲密关系里的争吵都在吵些什么?

1、两个人在为“解决方案”吵架;例如情人节你要加班但是我希望你陪我看电影。

2、两个人在为“情绪价值”吵架;例如你最近越来越不关心我了。

3、两个人一个在寻找“解决方案”而另一个在索取“情绪价值”;这是很多情侣吵架翻来覆去、死去活来的根本原因,因为他们在永远吵不到点上,甚至还会扯出越来越多的东西。

4、两个人从一个具体的事件吵到了形而上层面;例如你为什么不倒垃圾?我觉得你根本没意识到这是我们的家,我觉得我们真的不适合在一起。(群友建政时吵到了人身攻击的层面,就是因为进入到了捍卫尊严的层面)

很显然,如果人们都是按照1或2的方式吵架,矛盾很快就会被解决,矛盾没有了、问题解决了,自然就没办法继续鞭尸了。所以想要持续鞭尸,就要学会3和4的吵法。一个人提供“解决方案”,另一个人索要“情绪价值”,对方被逼急了就会无奈地问“我到底要怎么做你才会高兴”,这句话简直就是为“鞭尸”量身准备的——“这是你搞出来的事情,现在你来问我该怎么做”;相反,对方因为反复鞭尸被逼急了,也会变得情绪化,想要继续鞭尸,就要保持冷静,变成那个纠缠“解决方案”的人——“你现在还有情绪了?难道这件事情一开始不是你造成的吗?”

“社交鞭尸”享受的就是持续保持上位者的身份以获得被关注、拉扯感、甚至是自我圣洁化。


如果你是那个被“鞭尸”的人,想要破局也很简单。

吵架是需要时时刻刻同步你们在吵什么,当对方开始无理取闹的时候,迫使对方确认此时此刻你们到底是要讨论事情的“解决方案”还是优先来“安抚情绪”。否则这个架是永远吵不完的,一旦当对方切换赛道或绕开,就必须要再次同步“我们到底在吵什么”。不过,如果对方确实只是想要“鞭尸”,那你就要重新考虑,这段关系存在的价值是什么?如果仅仅是因为你可以被反复“鞭尸”让对方有存在感,那这段关系对你而言并不是健康的。

另外,吵架上升到形而上问题,那就不要继续吵下去,而是两个人来讨论这个哲学问题是如何一步步诞生的,往往都是一个非常历史的心结没有解开,而累计成了大问题。


“社交鞭尸”之所以让人“成瘾”,因为这是一个难得有明确靶向、且“尸体”很难反抗的情绪发泄通道。它跟拳击打沙包不一样,因为沙包不会给你反馈,但是“尸体”可以,他逃走了可以被我拉回来、也会因为我的情绪而煽动情绪、他如果开始冷静地讲道理那我可以通过情绪发泄让这个架无休止地吵下去。特别是当这些争执是在微信群、聚会上的时候,当有了外人的见证,“尸体”和“虐待狂”的身份就可以得到更多关注,就可以让更多人知道“尸体”的罪证。

这样的不平等关系保持越久,就越是让人着迷——我在惩罚他、我在享受我的道德绑架、我在期待人们看清他丑陋的嘴脸、我希望他身同感受对我造成的伤害……

但是别忘了,“任何能量都是守恒的”——不平等的关系也会有它该有的平衡出口,当这一切发泄完毕之后,见证者会突然意识到谁才是那个“弱者”——这是人们对争吵最直观的感受和判断,而且人们会倾向于和稀泥的方式去调整平衡,于是渐渐的,见证者会让“鞭尸”的戏码回归到平衡的游戏——他们同情“尸体”,开始渐渐意识到“虐待狂”才是那个歇斯底里的人……


“爽吗?”

“爽过了也要付出代价。”

黑箱人格——每一场独角戏都要无视他者用尽全力

作者 ONO
2024年8月8日 13:18

之前在《怨妇和渣男总是成对出现》提到过女性特质的“黑箱”,因为帮一个朋友梳理感情问题,突然看到对方也是一个巨大的“黑箱”,所以想把这件事拿出来展开讲讲。

面对“讨厌”这件事,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还有“黑箱”。男性讨厌一个人,是全然的,甚至是可以做到无视。而女性就算是再讨厌,嘴上都可以冠冕堂皇出花儿来。

女性特质之所以喜欢“黑箱”这件事,是因为不确定性必然导致对方成为“下位者”,因为他们要时时刻刻去猜这个人真正的意图,否则就会因为出错而导致对方情绪化。女性对男性有天然的“评判权”,母亲对儿子,妻子对丈夫,她们可以直言不讳说自己的儿子学习不行,自己的丈夫做爱不行。所以,这种天然的评判权会具象化成一种“上位者”的形象。但是儿子总有长大的一天,丈夫也总有一天会摸清自己的套路而麻木——这个时候“黑箱”固然成了维系“上位者”地位最好用的手段。黑箱越多,就越不容易被猜透,猜不透就有了“发怨”的支配权,这就是所谓的“怨妇”。

——《怨妇和渣男总是成对出现》

这位朋友的“黑箱”,是他4月份就已经发现对方出轨,然而他没有在第一时间戳破真相,而是花了4个月的时间渐渐去完善他得到的“证据链”。我很好奇,问过这些“证据”的最终作用是什么——是提出分手?显然他又做不到真正的一刀两断,所以就拖到了现在。两个人终于有时间来当面谈判的时候,对方问他什么时候知道的,他老实回答从4月份就知道了,对方得知此事后,第一反应是“恐怖”

试想一下。男女吵架,在为一个当下的小事情吵架。这个时候女的说“你知道我为什么生气吗?因为我知道你一年前出轨”,这个男的绝对会觉得恐怖,因为他们在吵一当下的小事,但是女的拉高到了一个谁都下不了台的高度,而且从一年前的出轨积攒到此时此刻因为一个小事情点破的情绪,可想而知得有多大?

当然,有一些人站出来说,此时此刻的自己早已经没有了情绪,所以后面发生什么也无所谓了——这就是“黑箱”,而且是黑箱系统里最可怕的模式。


“黑箱”有两种,一种是“等着你来猜”,另一种是“你要说什么我早就知道了所以我懒得猜”。前者就是女性特质最常见的为了维系“上位者”身份的模式,当你需要去猜我真实感受和意图的时候,你必然就会对我施以关注和给予情绪价值;后者不需要你猜,因为真的“不需要”。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内心无时无刻在上演“独角戏”,对方没有接过自己递过去的水杯,或是在自己靠近的时候对方微微地撤走了手肘,对他来说都可以无限放大成一个“结论”——对方讨厌自己。这类“黑箱”的加工过程并不需要“求证”,即向当事人确定他的真实意图,而是根据自己内心戏的逻辑直接得出一个具体的结论,这个结论往往会带有强烈的情绪性,当情绪达到峰值时,就会形成一股强烈的对内攻击。

我接触过一个案例,当事人是一个典型的“黑箱”,会在内心上演完整的“可能性”。有一次,他因为赴约即将迟到,所以他用尽全力赶到现场。期间他没有联系任何人,因为他觉得“守时”很重要。后来他由于匆忙在路上摔了一跤,一瘸一拐地出现了。最后的结论是:“我为了不迟到,只能跑,结果路上摔了一跤。”这句话的要素是一个递进的逻辑关系——我为了不迟到,这是在为了你;但是我为了不迟到而摔了一跤,所以这也是你应该承担的“责任”。于是这个人把“这一跤”当做了某种资本,在未来的某一次争吵中,就变成了“我曾今可是为了你摔过一跤”。


如果是“非黑箱”的人,迟到前多半会联系对方同步信息,这一点跟向当事人“求证”是一件事。因为没有同步信息,任何信息的加工就变成“黑箱”单方面的行为,最后因此而爆发争吵,很有可能就变成了“我就是这样觉得的”,而把对方的话全部堵死。反过来,“黑箱”也很害怕“被确认”。我的博客常常有匿名私信和留言,因为信息不全,他们在表达的某个有强烈情绪的言论时,我并不清楚原本的底层逻辑,所以会反问一句,结果就会被认为我是在“抬杠”——其实,大部分的“玻璃心”就是一种“黑箱”表现,因为没人知道他们会因为什么被惹怒,而当要进一步交流时,他们会缩回内心的那方舞台上,开始上演没有观众的独角戏。

因此,要打开一个人的黑箱,是一个费时费力且不讨好的工作,除非当事人自己开始意识到自己什么时候会进入黑箱状态,并且产生了对内攻击的情绪,想要停下这股力量,就需要借助他人——向对方“求证”。


“黑箱”是如何诞生的呢?

这并不是一个与生俱来的能力,是后天在生活中作出的“调整”。比如我过去也是一个“黑箱”,因为我从小需要跟不同人接触,特别是女性特质爆炸的阿姨们。她们无时无刻都在抱怨,充满负能量的谈话最后往往都会变成“谁可以通过她的悲情故事获得最多的关注”——特别是当这个群体里有散发性魅力的男性时(当然不是我,我那个时候还是小孩),这些阿姨之间的雌竞会更加明显,而我就是这种环境里观察人类,从而变成了非常善于识别情绪、讨厌情绪、甚至是讨厌自己也有情绪的人。但是情绪事出有因,也不会凭空消失,我无视它们甚至是故意压制这些情绪,渐渐地就变成了“黑箱”的底层代码。

一旦识别到亲密关系释放的过度情绪,或是自己产生了情绪之后,黑箱会驱使我本能地逃避,缩进一个被压缩成奇点的核里,试图关闭所有接受通道。好在,这些核最终都会爆炸,比如爆炸在了创作灵感上、或是忍无可忍和对方大吵一架、扇自己耳光让自己通过痛觉恢复理智、暴食、纵欲……这就跟壁球一样,你用最大的力气扔往墙壁,自然也会得到一个回馈最猛的回弹。这跟压力有所区别,压力其实有解决办法,只是看当事人愿不愿意面对;但是黑箱里加工的情绪并没有解决办法,甚至就是因为没有解决办法才让人有“活着”的精神痛觉。于是,让自己更“苦”就成了乐趣——例如祥林嫂。


我的“黑箱”是在童年经历中诞生的,也有类似变形的,例如童年因为父母工作忙碌,自己被丢到不同的家庭过暑假。寄人篱下的孩子总是需要“看人眼色”活,所以久而久之这种能力就变成黑箱的一部分:我可以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来推导他的真实想法。

还有一些“黑箱”是在成年后的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比如跟一个情绪化的对象过日子,对方可以因为任何一点小事吵架。为了平衡,另一方只能渐渐压抑自己的情绪,变成那个调剂者。但是这些情绪并不会凭空消失,所以就变成他黑箱的一部分,从而有了一些特定的黑箱程序,例如“对方没有吃我拿给她的零食,她是不是又生气了”,然后进入到了一种自然防备的状态。


最后,需要提醒大家,“黑箱”并不觉得自己是“黑箱”,就算你提醒对方,如果对方不愿意面对事实,仍然将你的建议也再次黑箱成“你是不是对我有想法”,那这件事情几乎等于无解。因为“黑箱”有非常完整的自洽系统,而要毁掉自洽系统最直接对方方式,就是让他亲眼看到事实真相——但这对于长期没有“他恰系统”的人来说,又太过残忍了。

除非,有一天他们突然意识到,自己出演的每一部独角戏,事实上都是希望有一个观众能看见时,当唯一的观众站起身来鼓掌时,他才愿意谢幕。

情绪上头和博弈思维

作者 ONO
2024年7月29日 15:40

休假一周,特地没有动脑子,结果还是发生了必须要动脑子的事情。

休假期间,助理和民宿发生了不愉快的争执。起因是民宿赠送的咖啡配套了坚果,助理在坚果里吃到了已经烘干的蛆。于是和民宿老板发生了争执,认为酒店提供的餐点有问题。


这件事之前,还有另一个我本以为没必要记录下来的事情。

前段时间去吃烤肉,在烤肉店点单的乌龙茶茶壶里倒出了蟑螂,餐厅工作人员得知此事后,假借去给主管确认的同时,销毁了有蟑螂的茶水。我要求店长解释,并交还问题样品的茶杯和茶水。见我咬着这件事不放,店长随即改口,说自己也未曾见过这杯茶,只是得知发生了此事。于是第二个漏洞被我揪住,我要求店长把擅自处理茶水的员工叫来,需要问清楚她的动机。店长以需要联系老板、需要再次确认又把我们晾在一边。牌当然要一张一张出,才有打牌的乐趣。于是我出了第三张牌,茶壶里又倒出了另一个蟑螂卵鞘。我让店长当面确认,以防再被销毁。最后,已经出餐的餐食免单,而我需要拿到发票,明确告知对方我需要在食品安全部门投诉此事。见免单已经不奏效,又想送代金券……熬了半天,店长终于打来了已出餐的发票,到最后还在玩小九九——她并没有把乌龙茶打印在小票上。我一眼看出,又让她回去重新打印……

事情的结果是我投诉到了食品安全部门。我当下并没有想要1000元的“赔偿”,1000元的获利对我来说是收入,但是对于这件事情并没有彻底解决。于是,赌谁先开口说这“1000元”的事,就成了这场游戏的斡旋筹码。显然,赔偿1000元,是当天值班的员工来承担这笔钱;而食品安全部门介入后,要惩罚的金额远超过1000元。老板显然是懂玩这场游戏的人,否则他不会让当天值班的店长故意打印一张没有“乌龙茶”的小票。


如果我赌店长被老板告知了赔偿的事宜,并且由她自己承担赔偿,她一定不会主动提1000元的赔偿。就跟那个端走问题茶水的员工一样,她以为不需要为自己的越权行为负责,那我就让她知道要为SOP漏洞买单的是公司所有人。结果我赌对了,店长没有提赔偿的事,放任我去走了投诉流程。

当然,故事说到这里,必然会有圣母出现:“他们也只是打工的,何必为难他们”。

对,所以我走了流程,而没有主动索要那1000元的赔偿,这就是博弈。


换到助理遭遇的事情,一开始我听到这件事的发生,脑子里第一个出现的词是“按兵不动”。这不是一个“伤害等级”的事情——对于餐饮业而言,食品安全对其而言是“10级伤害”;而对于酒店服务业而言,如果不是酒店系统自己配制做的餐食,一个免费赠送的坚果里吃出了虫,对其而言是“1级伤害”,因为酒店只会承担“保存不当”的责任,如果这个虫是在烘培过程中就已经存在,那供货商就是最终的责任承担方。

很显然,想要用“免费赠送的坚果里有虫”就获得“酒店住宿免单”是很难形成必然关系的。毕竟“酒店住宿全免”是一个“10级伤害”的结果,这中间还缺少了必要的“流程”。

结果,助理一上来就以核武器级的态度跟对方发生了争执,用了“10级的伤害”口吻,导致对方像是在看神经病一样,觉得助理过于上纲上线——举个例子,当你跟一个人发生正面冲突时,明明只是口角上的争执,结果对方从怀里掏出了一把刀,出于本能反应你是逃跑,还是站在站在那里敞开双手说:“你捅死我啊,我就不信你敢捅死我。”

你只有在确定对方不可能捅死你的时候,你才敢站在那里,比如对方拿的是一把小学生的萝卜刀。助理逃出了“10级伤害”的尖刀,对方当然要逃走,甚至还把助理当成“神经病”。当对方不被尖刀恐吓时,站在主动地位的角色会一下子陷入被动——发生冲突之后,我们还要继续在民宿住一个晚上,甚至当天还要在民宿吃三顿饭……如果对方真的气不过在饭菜里“加料”,我们成了完全在明处的被动者。


为了让“1级事件”促成“10级伤害”,就需要回到底层逻辑去思考。酒店服务业最害怕的是什么?显然不是免费提供的坚果里出现了昆虫,这只是一个民宿,又坐落在山野之间原本昆虫就多,不像五星级酒店有培训系统背书,且这是一个供应商造成的事件,想要用这个萝卜刀“捅死”民宿是很难的事情。如何将这个“1级事件”叠加到“10级事件”,显然是需要步步为营的。

比如,开始找这个民宿的“安全瑕疵”,服务业最害怕的是人身伤害事故——那么就从2级找到10级就好啦。当下,我就在酒店找到了好多,例如于是没有贴小心地滑的标志、开放式浴缸没有用玻璃胶粘合在地面、露台的景观池里长满了青苔且没有小心地滑的标志、玻璃护栏长久修饰已经松动……这些细节都可以促成一个更高级别的人身安全事故……那个时候想要促成“免单”再轻松不过。


所以我们问助理,你到底想要促成什么结果,是对方给你道歉、还是重新赔偿你一份餐点、还是免单住宿费用,这是不同级别的伤害,自然就要不同等级的“事件”来一步一步促成。结果她自己也没有想好,只是因为当下情绪上头,一定要在第一时间找到发泄口,好把自己吃到虫的恶心情绪传递给另一个人,所以才用了“10级伤害”的口吻恐吓对方。情绪上头完全打乱了后面博弈的计划,自然也就变成了互相伤害不到的游戏——就算助理把这些数据整理成文,发布在大众点评和小红书,对方都可以通过买水军的方式操纵简单舆论。

当然,烤肉事件里,我也会去大众点评发评论,但不再是以“个人”的口吻,而是当我投诉完毕后,我将会得到“回执”,且我在投诉12315的时候点选的是“公示”投诉及处理结果,有了这个公示内容的截图,投诉就从“个人”变成了“官方”。


以上,就是简单的“博弈思维”,但务必要摒除最开始的情绪上头,否则没办法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找到正确的“底层逻辑”。

之所以要学会博弈思维,是因为你可以随时换回成对方的玩家身份将这个游戏玩到淋漓尽致。

如果你是烤肉店的负责人,明知道对方是想要索赔1000元,那你如何博弈?

很简单,带他去医院做全面检查,搞到半夜三点,等到结果——因为要我赔偿,就必须要拿到“依据”……

博弈的刀啊~可是双刃的~

提高学习力的三个维度

作者 xjb
2023年8月13日 20:12

学习是一件辛苦而逆人性的事,快乐学习恐怕只是一种虚妄。就算苦学,也未必有好的学习效果,那是否有比较科学而有效提交学习力的方法呢?《学习力脑科学》这本书提供了三个维度的思路,值得借鉴。

是那三个维度呢?就是作者讲述的学习力三元模型:认知力,情绪力,环境力。“成功的学习,需要多方面因素的配合,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认知、情绪和环境三者力量达到平衡、和谐,并能相互促进”,三元合力就是学习执行力,换句话说三者决定了学习能力和效果。

在这个模型里,执行能力是核心,辅以三股相互影响的重要力量:认知力、情绪力和环境力。每股力量都有可以拓展的外延(图1–1中用虚线表示),可以随着个人学习能力的提升和经验的积累,逐步拓展其影响的领域和范围。比如,以环境力为例,学习者个人所处的人际环境,可以从其所在的家庭,扩展至朋友关系、学校和其他单位及社区等。认知、情绪和环境这三股力量之间环环相扣,说明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三者的外延可以拓展,但结构上不会松散,共同形成一个强大的学习支持系统。

认知力

认知力就是通常说智商,包括注意力、记忆力、元认知能力,规划管理能力等,它反映了学习者的一种胜任能力。

对于记忆力,作者做了比较详细的阐述,也给出了不少提高记忆力的方法,比如联想记忆,注重笔记。有关记忆力同时可以参考《考试脑科学》里知识点。

本书特别关注了“注意力”,它是有效学习的先决条件。“信息的泛滥造成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注意力的匮乏”,同时“牛津大学心理学教授安德鲁·普日比斯基(Andrew Przybylski)提出了‘错失恐惧症’(fear of missing out,FOMO)的概念,即人们通过频繁看手机,刷微博、朋友圈等社交媒体来提升安全感,因为害怕自己错过什么重要的信息而落伍,也进一步带来人际沟通障碍等负面问题”,注意力的涣散导致认知的匮乏。”

如何有效改善注意力呢?作者给出的方法是:快速定位,足够集中,尽量长久。快速定位就是快速定位学习目标,不要有太多的目标,太多反而会分散注意力,一段时间只有一个目标。足够集中就是“在对的时间,做正确的事,并且做到极致”。“尽量长久”就是延长专注时间,避免错过关键信息,这里作者推荐“番茄工作法”,可以把专注时间从25分钟,一步步延长之45分钟。

情绪力

情绪力是学习者的情绪管理能力,主要处理好面对自己的情绪问题,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合理认识和管理自己的学业情绪。“学业情绪是情绪的重要领域和范畴,它特指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与学生学业相关的情绪体验,包括高兴、厌倦、失望、焦虑和气愤等。” 情绪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学业情绪包括正面积极情绪和负面消极情绪。正面积极情绪主要靠学习的内驱力来推动,内在动机驱动的力量主要体现在人的适应力(成长力)、好奇心和联结力三个方面。而负面情绪了最值得关注的是学习焦虑,特别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考试焦虑,适当的焦虑可以成为学习的压力和动力,但是过度的焦虑就是过度的担心,反而会不利于学习。

对于负面情绪,作者提出的解决方案是"放–管–服"。“放”就是暂时放一放,转移不良情绪;“管”就是管一管,管控情绪的边界,不放任,“认情绪问题的存在,但改变自己的看法,不让情绪的影响越界干扰自己当前的行动”;“服”不是屈服于情绪,而是接纳自己的情绪,承认自己在短期内,不能摆脱负面的情绪,让自己安静下来。

环境力

环境因素包含了学习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环境力这个词比较特别,第一次听到。对于学习来说,大多时候都是强调情绪和记忆,但对环境的要求没有那么重视,但从环境心理学角度来看,环境对学习心理的影响也非常大。

首先是学习环境,作者对学习的环境空间提出了六个原则:
1.学习物品在伸手可及的范围内。
2.学习空间的设计和布置应让学习者“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3.保证舒适性。
4.采用适宜的灯光。
5.控制学习空间中的噪声。
6.保证学习空间的温度在23℃左右。

对于心理环境,“基于特定学习活动构建的依恋关系、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也能调节学习者学业情绪的稳定性和学习动机,进而影响学习效率。通过阅读报告会、读书会等多种形式,将自己的所学、所思、所想与他人进行交流,可以形成更大的学习小组及支持力量。最终,这种日常的、深度的联结,会扩展学习者的视界。”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收获成长,重新认知自我,并学会和他人、世界共处。” 在提高学习力方面,作者不但做了很详细的理论阐述,也提供了非常多实用的方法和技巧,有理论,有实践,非常有借鉴意义。

The post 提高学习力的三个维度 first appeared on 守望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