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链与有罪推定
好友发来一个八卦说是创作「素材」,是一个网红与别人的色情聊天内容。但我很快发现里面的逻辑 bug,现有的证据如下:
- 聊天内容是网红与他人的文字性爱对话,虽然里面有照片,但照片未出现纹身,无法指向当事人;
- 另外两则自渎视频也没有实际证据指向当事人,未出现过纹身;
- 网红的裸照,暗示特定纹身存在,但裸照与聊天内容毫无关系;
- 网红照片里的手指与自渎视频的手指对比。
于是这个证据链是各自指向一个证据,但证据和证据之间毫无干系。唯一的所谓「关键性」证据,仅仅只是「手指很像」。这件事本身没有值得聊的地方,但这样的证据链可以推出结论,倒是值得玩味。
不单单是这样的「瓜」,还有一些认知推导的方式,也是将前因后果单拎出来似乎都是合理的,但为了要将两个毫不相干的结论桥接起来,也都会找到一个「手指很像」的推理结构。这个「手指很像」首先是以联想、贴标签、先入为主的形式呈现:
- 我个人不认为这件事情是这样的;
- 问题不在我,而在他人;
- 哦,是他啊,那他就会说这样的话;
- 既然我这样觉得,就一定还有其他人也会这样觉得。
因为证据链很弱,所以我对所有的结论存疑,但就算如此也会有另一套推导系统:即当事人是一个会拍裸照的人,所以他是一个「骚货」,所以他会做出这件事情是合理的。那么「手指很像」的证据也是合理的。很显然,这并不是一个符合证据的推测,但因为它已经涉及到「质疑动机」的层级,所以事情本身已经成为了当事人的自证陷阱。如果再追加当事人为了金钱去勾引对方这样的「付诸阴谋论」,那么一个很难再被破解的「类证据链」就形成了。
出现这种情况最直接的问题,在于事件本身是建立在对当事人「有罪推论」的基础上的,所以无论是否有新的证据,其证据都将是支持当事人有罪的结论——当证据不足,就通过怀疑动机的方式将证据偏向定罪本身。
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个「二极管」问题——即我认为证据链不足,而有罪推论已经定罪,当我们的观点不相同时,他们会认为我的推理是不合理的——那么问题来了,证据链不足是否就已经宣告当事人「无罪」了?
如果这个弯能绕过来,那问题就没有那么复杂了——证据链不足代表的是无法定罪,也有可能这些证据确实指向了当事人实际行为,只是他们在形式上不构成证据链罢了。那到底是「定罪」还是「无罪」?看吧,问题就在这里,因为有罪推论会认为证据都指向的是罪名,但「无罪推论」是优先考虑证据链是否完整,否则「疑罪从无」。于是「手指很像」有了动机推断、有罪推论的变形:
- 如果你认为你的观点是正确的,那为什么没有人支持你?
- 我的观点被更多人支持,所以我的观点是正确的;
- 我比你更有经验,所以在这件事上你的观点不具备参考意义;
- 他就是这样带节奏的;
如果结论被提前假设,在推导的过程中,就会自然而然地存在确认性偏差的可能。
比如这两天参与携宠旅游时,有人认为狗就是「畜生」,所以送狗上学的结论就是「狗无论送不送去上学都是畜生」的结论——以至于当大家需要理性讨论送狗上学的目的是什么时,对方的结论无论如何推导到的都是「畜生没有必要上学」。
但事实上,送狗上学的核心是让狗进行基本礼仪的训练,就跟小孩子需要学会「可以」和「不可以」一样,而不是通过上学为「畜生」赋予「人」的属性。
很显然,如果对方咬定了「狗是畜生」这个结论,那无论再多的证据链都无法颠覆这个结论,这个时候证据链本身就会被那句「手指很像」给轻易颠覆,这个时候「手指很像」就变形成了更强烈的拒绝讨论、圈层认同的确认性偏差:
- 我看到的事实就是这样,我不认为你说的观点是对的;(但事实是全面的吗?)
- 书本上就是这样说的,你挑战颠覆知识吗?
- 你不要代表我,反正我不这样认为;
- 你这么激动做什么,被我说到痛处了吗?
- 你支持他吗?所以你也不是什么好人;
自此,比证据链更标准的死循环出现了,即康德在《判断力批判》里提到的三种逻辑谬误:
- 将动机推断等同于证据;
- 将价值判断等同于事实;
- 将主观偏好集合为集体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