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首页

繁杂

作者 xrspook
2025年5月2日 08:36

当年今日

22点44,同事把4月最后一天单位的作业数据发出来。理论上在22点30,单位的作业就算结束了,再往前推,实际上大概在21点30的时候,最后一车已经完成过磅,也就是说21点30-22点30大家只是在等待约定的结束时间而已。之前我也试过提前行动,结果是居然在22点28的时候,又来了几台车,他们是压着点过来的,于是我只能把之前已经做好的东西推翻重来。这一次,我不想推翻了,所以我真的是等到了22点30以后才开始行动,在同事把作业数据发出来之前,其实我已经整理好我的那部分了。一直以来我都是这么干的,这需要有非常好的预判,同时也意味着我不是在等待他们发号司令才开始做我的事情。

确认最终数据之后,我又花了一个小时,把接下来的事情做完。那包括核对库存,做各种各样的表,以及之前把已经做好,但没有提交的完成最后的步骤。为什么我会有月末焦虑呢?因为虽然这些事情都很琐碎,但是累积起来得用几十去形容,它们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当你需要报送的东西越来越多以后,除了把那个数据做出来以外,你也得保证它们互相是不打架的,虽然它们都来自于同一个数据源,但是因为某些特殊情况,会有一些意外的发生。比如说一些非典型业务的出现,就很容易导致没有把数据反映上去,又或者没有把某些数据剔除掉。因为类似的东西要报很多,所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有没有漏掉?有时候我会做着做着,突然间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要做什么了,尤其是当我做完一件事,然后被打断的时候。我也说不准这到底是我记忆力不好了还是真的太繁杂了。近几年那些加码的事情得用离谱去形容,以前我只需要管好纸质的东西。现在纸质的东西得管,系统也得管,因为系统的东西实际上是人工录入的,而且系统还一个又一个添上去。纸质的东西也就那样了,但系统的东西,还有一些你预测不到的,比如明明该到你报送的时候了,系统却打不开,又或者没办法转到你需要报的那个表上面,简直让人无语。

到该报报表的时候,报送报表的那个网站打不开是让人很抓狂的。第一次遇到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可能网站出状况了,我等一等,但是等了半天,还是那样。我差点就要找我的上级反映我报不了数据了,但是在反映这个事情之前,我把那个网站在另外一个浏览器里打开,结果居然就开了。谁知道你是什么情况呢?一直我都是用Firefox做那个报表,为什么Firefox现在就是打不开呢?那个系统是浪潮做的,浪潮干的事,什么状况都有可能发生。根据我的经验,这种有些浏览器能打开,有些浏览器打不开,尤其是我经常用的浏览器打不开的状况,通常清除一下这个网站的cookie就好了。结果真如我所料,我清除了那个网站的cookie,网页就打开了。当我跟网友吐槽起我这个差点给上级上报很囧的事情以后,他的回复是实际上清除缓存不应该由我这个使用者完成,而是应该在做网页设计的时候就写好清除缓存的脚本。使用者无论任何时候,只要不是服务器那边挂了,都可以正常访问使用。这证明了,不是我的问题,不是Firefox的问题,又是浪潮不知道哪位干的好事。

又一个月末挺过去了,但这个月末我居然有种其实我也不确定我是不是都干完了,还是说有些事情我漏掉还没做的迷糊。

善良的代价

作者 ONO
2025年4月28日 20:31

老婆在看一部名叫《成家》的电视剧,我一般会在吃饭的时间断断续续地看上一部分剧情。因为对剧本结构比较敏感,所以大差不离地都能猜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剧情。但今天的剧情我实在是「没想通」。

故事大概是一个前会员,在原本的婚介公司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婚姻介绍服务,于是入会了别的婚介公司。这个婚介公司实则利用婚托来诈骗钱财,于是主角所在的婚介公司就坐不住了,跟踪这个前会员、收集婚诈的证据、好心通知前会员,却和前会员产生了误会和矛盾。我实在没明白这个剧情的走向,便问老婆:「这个中间缺少一个关键要素,为什么这个婚介公司不得不帮助这个已经从自己这里脱会的前会员呢?」

「因为善良吧。」

「等会,没有别的要素了?比如他们之间本身还有无法切断的利益联系。」

「就是纯善良。」

「行……吧……」我怎么说也是个写剧本的,看到这种「动机驱动」我也只能帮它找补——这部电视剧就是为了挽救中国社会婚育率的产物罢了。


善良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吗?如果我们按电视剧的逻辑,可能善良仅仅带来的是剧情里必须要有的「误会」情节,一方面观众会期待「命运重锤」落下的一刻,但另一方面会有因为「误会」的扩大给那些善良的角色带来更纠葛的同频感受。

那说点真实世界的善良、以及代价。

下午和前几天携狗旅行的组织者约见聊了聊天,其实就是各自吐槽这次旅游过程中的傻人逼狗。我觉得这件事有必要,因为被这群傻逼折腾之后的负面能量总要找到必要的宣泄口。其实老板娘自己也明白,这样的活动本身就是费力不讨好的,因为她没办法约束参与者的素质标准,所以她只能不停用「小狗开心就好」来洗脑自己。

她或许是个善良的人,所以这样的善良也必然要付出「代价」。

一位带着8岁金毛一起旅行的女性,总共花费3000多的费用参加了这次活动。在入住酒店时,发现自己被安排在了别墅区的二楼,便以自己的金毛年纪大了上下楼不方便为由,要求老板做出调整。协商之后,一个住在标间的人愿意跟她交换房间。安排妥当后,金毛主人转头就要求老板娘退款3000元,理由是自己没有「被安排好」。

当然,这件事如果从契约精神的角度,确实可以以活动组织者没有考虑周全来作为争执点,但要求全款退费并不符合契约,除非这个金毛主人就此退出活动、自己想办法返程,否则她仍然在接受这次活动的服务。


人善被人欺或许有它的道理。

老板娘后来聊了些狗公园的趣事。比如一个狗主人,带着自家狗和邻居的狗一起来狗公园玩耍。结果自家狗把邻居家的狗咬伤,这个狗主人要求狗公园赔偿,理由是这件事是在狗公园内发生的。哪怕是狗公园的老板拿出了当时的监控录像,已经证明是两只狗打架造成的,狗主人仍然可以咬定「监控不清楚不能证明」。

这些事其实都有解法,但就意味着那个「善良」的人必须要脱下自己善良的外皮,在关系里去做那个毫无人情味的「恶魔」。

当然,这一切的定义都来源于别人,善良便于他们欺负,但一旦无法得逞、甚至是被对方反击,那就立马认定对方是邪恶的。但是大部分的人都绕不过一个弯——即当下他人对自己关于善良的评价是最重要的。哪怕是明知道对方就是得寸进尺的人,最好的结果便是达成博弈论里的零和博弈:自己的损失成为对方的利益,到最后也算是维系了那个「好人」的形象。

那这个得利的人,未来还会来吗?来了之后还会再一次地得寸进尺吗?还是说,这一次就干脆做那个坏人,让他滚蛋——就算他未来再来,你还会接待他吗?

善良不一定有代价,但为了善良而选择无法说服自己的伪善,那必然需要承担相应的代价。


算一笔账,看上去「当坏人」是需要承担代价的,甚至有的时候这个代价会导致「社会性死亡」的结果,比如自己无法在一个团队中继续生存,甚至是成为众矢之的。那问题在于,「当好人」就一定能得到「好报」吗?或者说,直到最后上演了农夫与蛇的故事,才有了所谓的「人物弧光」,成为了大家嘴里的那个「伟光正」。

举个例子,昨天我也在朋友圈聊起了「社区蟑螂」的事,朋友问我真希望同时也有「社区杀虫剂」这样的东西——其实有,但前提是「你愿不愿意当坏人」。比如昨天那个肇事的老太太,对自己的家人宣称的都是「我家狗先叫」导致的事故。

我当然不能直接和老太太对峙,她突然躺在地上的威力远比我这个年轻人撒泼耍赖的要强。于是我今早故意绕道了小区聚集老头老太的区域,当他们看见我牵着狗出现时,我便假装一瘸一拐地走过去。他们立马上来关心我,因为他们也是昨天那场事故的见证者。在安慰我的同时,我也散布了一个消息:「老太太到处告状是我家狗惹事」。于是,这群正义感十足的老人们立马站在我这边开始声讨老太太。

这就是「杀虫剂」,没有那么高级,其实就是「人言可畏」四个字。

很显然,有人会站出来指责我,说我一个年轻小伙干嘛和一个老太太过意不去——对,所以我必须承认,这就是「坏人」的行径,但也避免了自己因为善良付出更多的代价。

同时,我并不觉得「算了算了」是错误的,只是我不觉得「算了算了」可以给自己披上一件伟光正的衣服。


那善良的代价到底是什么?

要解释这件事,就必须要承认善良或许会导致一系列代价。但如果有人觉得善良是应该的,且自己所要承担的妥协、退让也是善良的一部分,那与其讨论代价,不如讨论你把愤怒都发泄给了谁?是身边的至亲,还是脚边的小狗。

好了,总结一下善良的代价和路径:

  • 并不意味着善良都会付出代价,而是为了善良而选择无法说服自己的伪善;
  • 为什么要「善良」
    • 不希望发生冲突→确认自己是否是讨好型人格;
    • 需要维护外在形象→别人是因为什么喜欢自己?甚至是自恋型人格;
    • 我知道我会被背叛→这是安全感缺失症的「注定的背叛」,明天会聊到;
  • 为什么不要「善良」
    • 我没有成为那个每个人心目中的「好人」→他们在背后真的会认为你是「好人」吗?
    • 我就是看你不爽→确认自己是否是对抗性人格;
    • 我知道自己需要促成怎样的结果→也需要承担对应的结果和代价;
  • 善良的代价或许不是自己承担的,而是他人代偿的
    • 荣格心理分析学认为,阴影是人无意识或梦中同性但性格与自我相反的人物。即无攻击目标的的攻击性,会在无意识中对自己或无辜者开火。
  • 善良最大的代价,就是你意识到你变得「邪恶」是不用承当那些代价。

爹的高台教化

作者 ONO
2025年4月25日 11:00

吃饭的时候遇到一个「爹」,应该是为儿子庆祝考试成绩,但全程只听到爹对儿子的高台教化。节选一些听到的内容:

  • 人不能成为众矢之的,你知道什么叫众矢之的吗?你知道为什么人不能成为众矢之的吗?
  • 努力有必要,但是不能蛮干,否则我们花这么多钱让你读书,岂不是大家都白努力了吗?
  • 爸爸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已经明白了人不能放弃,一旦有了放弃的念头,你就输了,你知道吗?
  • 妈妈之所以能遇到我,是因为我足够优秀,否则就不会有你了,你知道吗?

爹这个符号很常见,但我也是在今天第一次见到如此没有「男性特征」的爹。可能以下的内容会引起不适,但我需要客观地描述「没有男性特征」这件事。

因为是背对着,他刚落座的时候,我就察觉到了很强烈的「焦虑感」,他会满场控制服务员的行为。他是全场不停输出的人,但他的外在形象和举止十分阴柔,这种阴柔几乎达到了「婆婆妈妈」的层级。我知道这是一种性别歧视,但既然他作为一个「生理爹」的符号,同时又在不停地输出以通过儿子获得「男性尊严」,所以这种割裂感不得不推导出「平衡」以外的点——一个需要通过高台教化的方式获得男性特质,即「爹符号」的男性,其衰弱的能量可能会出现在几个方面:

  • 工作,因为当太久的孙子,需要有一个地方可以持续当爹;
  • 性生活被压抑,这种压抑不是来自于被压抑,而是他作为主动压抑的一方,其具体差别在于:
    • 若是被压抑方,性压抑会转化为攻击性、创造性、强迫症;
    • 若是主动压抑方,例如性无能、性向隐瞒等,则会通过对他人的控制来弥补男性特质衰弱的事实;
  • 因为人体机能的关系,男性也会因为年纪的渐长而出现荷尔蒙减少的过程。男性能力下降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代偿行为」。这个能力不单单是指性能力,也可能涉及自我认同感、被关注程度、家庭地位等等。《性癖纵横观II》

说起这个观察,并不是要吐槽这个「爹」,而是聊聊男性的「表达欲」。我是个表达欲很强烈的人,除了博客,还有播客、剧本和小说创作,因为大部分时间我都在压制自己的攻击性,回退这件事是因为我从小就生活在不善于表达情绪的家庭里。男性长辈都是闷葫芦,女性长辈又都情绪泛滥,常常会以叹气来代替一句原本应该表达清楚的内容,所以大家都需要去猜测叹气背后的真实含义是什么。以至于不善于表达情绪成了男性家庭成员的「生存方案」,即只要我不表达真实情绪,就不会因为自己的情绪引发对方的情绪。

情绪不会自然消解,当被压制时会形成对内的攻击。说个题外话,这就是我家族男性成员或多或少肝功能不好的原因之一。当这种攻击性达到极致,就会需要其他的释放通路,例如创作欲、捣鼓机械、风险投资等等。

我家很少出现说教的场景,因为大部分的说教是母亲这个角色通过情绪裹挟和道德绑架的形式完成的,所以父亲反而会充当那个「听我解释」的角色。当然这是后话了,回到爹的高台教化这件事,如果这些情绪没有通过其他形式的通路给发泄完毕时,就有可能会转而形成强烈的「爹味」。

「爹」会有两种符号,一种是无法违抗的父权,即「权威爹」,另一种是迫使他人遵守的规则,即「说教爹」。

——《我们为什么需要“爹味”?》

之前三番五次提及过一个底层逻辑,即男性的原始动力是「尊严」,结合前一节讲到的能量衰弱的原因,就可以串起来解释了:

  • 「权威爹」的尊严层级更像是通过「谁的拳头更有力」来决定的。儿子自然是弱小于父亲的,哪怕是有一天他意识到儿子已经长成了可以和自己对抗的孩子,仍然可以通过「孝顺」这件事来作为规则层面的压制;
  • 「说教爹」的尊严程度更像是通过「制定规则」来决定的。因为男性特质的衰弱,无法通过拳头的方式对比尊严,则通过说教的方式重新调整规则——你必须听我的,因为没有我你无法在这个世界生存;

很有趣的是,这件事居然是可以反推成立的——即一个男性越是把说教成为寻求「地位确认」的手段,就越是男性能量衰弱,因为如果他有足够硬的拳头,就已经使用力量获得尊严了。


于是,在这个过程中,高台教化就成了「说教爹」非常巧妙的表面伪装。现在需要解释清楚什么是「高台教化」。首先,这是一个「排他性认定标准」,即我认为你的作品是在高台教化,那就是高台教化,因为高台教化本身没有标准,甚至会因为主观喜恶,而觉得对方放个屁都是在讲道理。

所以第一步需要摒弃主观好恶,再来解释高台教化:

  • 高位俯视。这一点本身是相对存在的,但由于个体认知差异,必然会形成暂时的相对高度(但不可否认,认知歧视又确实存在)。
  • 应然判断。休谟认为我们无法从「实然」命题推导出「应然」命题,除非我们可以明确地阐述其逻辑关系。例如,我们无法从「你的文字让我感觉到不舒服」推导出「你的文字毫无价值」;大部分高台教化会采用这样的叙事风格,将一个主观感受与客观事实叠加形成结论,而没有完整地解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 缺乏自我反思。高台教化的观点往往会被伪装成「普遍性」存在,而非「框架产物」;
    • 所谓的「框架产物」是一个人的观点、结论、判断,都是在特定认知框架下产生的结果;
    • 高台教化是将自己框架下的产物,当成了所有人都该遵守的公理或标准;
    • 反之,框架和框架之间的认知差异,也会导致其中一方认为对方的认知即对自己的「定性」,而产生非黑即白的认知,即证明你是错误的,那我就是对的;
  • 权威性。我虽然不反对权威性,但个体的权威性并不能覆盖他人认知,除非这样的权威性已经成为一个乌合之众的「纲领」,否则其权威性是应该接受考验和质询。

当然,上述的高台教化的构成要件本身也有局限性,因为我认为主观先行要比客观标准更重要,比如有的人更喜欢完全的结论先导,或是应然命题的绝对感,或是自我权威对他人在认知、知识储备上的碾压。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说教爹」的高台教化在某些时候也是有「内容」的,只是他的表达方式会让一些人感到不悦。同时高台教化也很容易禁不起「反驳」,但是这个表象也并不能完全否认其内容的「价值」。

总结一下:为什么值得弄清楚「高台教化」这件事:

  • 能用于分析父母、权威者、对话双方的表达姿态;
  • 能用于判断一段话是否试图「说服」,还是试图「压制」;
  • 也能帮助自己反思写作或讲话中是否不小心落入「应然」的结构里。

最终的最终,我认为认定高台教化这件事本身是「主观先行」的问题,如果主观上无法接受,那对方放个屁也是在说教~

无能

作者 xrspook
2025年4月24日 08:17

当年今日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就已经意识到,现在单位的这个领导很无能。作为一把手,在做决定的时候,要不他就是犹豫不决,要不他就只是听信某些人的话。作为一把手、一个把控方向的人,为什么居然会这样呢?于是这也就蹦出了一个疑问,他这个一把手是怎么当上一把手的?这个问题就像是大学时候,我的一个同学在基础化学实验课上面,不小心就问了老师一句:“老师你是怎么当老师的?”他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所有的在场的人都傻掉了,而实际上,他的意思是,老师你不是专业对口师范毕业,为什么最后会到大学当老师?但我上面的那句话不是无心之失,而是我真的觉得实在太无语了。但退一步想,如果不是他过来当我们的一把手,谁能把我们这个一把手当好呢?放眼整个集团公司,真想不出哪个人是靠谱的,在这之前的那个一把手是靠谱的,那也是我们单位第一个真真正正的一把手,之前的那些都是兼的。之前那个靠谱的一把手去了集团公司当副总。之前的二把手去其他单位当一把手,几年之后,也刚刚去集团公司当副总了。这两个已经当副总的人,在我接触到的那些把手里都是靠谱的,但关键是他俩都不小了,几年后就退休,所以除了这两个靠谱的把手以外,集团公司还有哪些中层或者把手是靠谱的呢?我想了半天,没想出来。

近一两年,集团公司的把手连续退休了好几个。书记退休了、总经理退休了,副总经理也退休了。接替过来的那些空降,在完全没有接触过之前,当然不应该作任何评论,但就这一年半的情况看来,没有一个是靠谱的。说道理的时候仿佛头头是道,但干实事的时候,只能用非常离谱去形容。不知道为什么,这些极品会空降到我们这里。现在书记的位置还空着,所以下一个空降过来的将怎么样呢?我已经不敢有任何奢望了。

回到我们单位的一把手。自己有没有这个能力,如果自己没有能力,自己信任的那些人有没有这个能力?你能不能把靠谱的人用好。无论是哪一条都是打叉。这也让我觉得实在太绝了。哪怕你其中一条还行,这个单位也不至于会这个样子。

今天为什么会想起要吐槽他?因为在某件事上他直接歪理,那根本就他幻想出来的事实,并不是这样。如果你不想听我在那里陈述事实,你直接不要叫我过去就好。另外一个就是,在做某些决定的时候,他根本没有全盘考虑,否则在某些问题上,我们不会没有退路。因为总是想打擦边球,不按照规矩来。希望所谓的沟通能解决问题,但现在这个时候没有人会听你解释,没有人会看你的备注,只要你不符合那些条条框框,大家为求自保,是不会理会你的。他自己做的那些擦边球的决定,他还觉得没有问题,这本来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做决定的时候,可能你根本不知道你自己已经触犯了那些条款,下面靠谱的人你不去了解,你觉得你就是对的。如果从一开始,他就听取下面的建议,结合实际情况,很多事情都不会到达没有回旋的余地。别人不想背的锅丢给我们,我们为什么要接呢?坑是他们的,既然他们挖了坑,他们自己就跳进去,跟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是你却把那个坑据为己有了,当作宝贝一样,你以为你扛得住?!

不知道这种糟糕的局面还得持续多长时间。在这期间除了摸鱼看猫、自娱自乐、想开一点,没有其它办法了。

都是三休

作者 xrspook
2025年3月30日 08:34

当年今日

2025年3月的每一周,我都只上了四天的班,然后休三天的假。第一周是因为要去医院开药,接下来的三周是因为2024年的年假必须在3月底之前休完,所以我也就只能每周都请假。如果能明确知道那些要检查的人不来了,理论上可以把假期放在一起休,但显然根本就没办法预测他们什么时候来,所以每次都得等到星期四的中午才决定要上休假的流程。

之所以不可以把假期都堆在一起休,另外一个原因是每天都有省储的业务。如果一周都不在,单据累计起来想想我都觉得很头痛。最快乐的事情肯定是没有检查,也没有省储业务,那么我觉得,我在不在单位都是完全无所谓的。因为也就只有这两个业务是非我不可的,其它开会什么的,本来我就不喜欢参加。一周只上四天班,好处是周五就可以跟我妈出去吃吃玩玩,但坏处是一周四个工作日晚上的锻炼时间就只剩下三个。所以会感觉运动的时间好像不像平时那么分配自如了,什么都很赶时间,尤其是加入了小破车的测试后。这个东西说不准到底要耗多少时间,因为不知道测试的过程要多长时间,也不知道为了测试进行的修理时间得多少。3月结束之后,马上就是一个清明节假期,然后我又得在清明节假期之前再休半天,这半天就得请病假了,因为我不想利用2025年的年休假。

一整年下来,除了去开药的时候一个月可能请一天或者半天的假,其余时间我一天的年休假都没有休过。理论上我可以在过年前后把那些假期都消耗掉,但关键是如果前后又遇到了月末,那么会直接把人给卡死。2025年就是这么个情况,月末发生在春节假期里,所以春节假期一结束,我就得回去,所有凭证、账本、月报之类都得处理。

我觉得现在这份工作把我困得死死了,月末困死了,每一天其实也都困死了。几乎可以这么说,365天或者366天里,没有一天我是从来没有想过工作的。归根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症状况?因为理论上我们这个单位是双休日的,但实际上单位的某些业务又是7天24小时。虽然其实这还算不上是24小时,因为从凌晨3点到早上8点还是有5个小时的停止作业时间。好像我们单位也就只有极少数几次试过24小时连续作业。7天都作业,业务部门人手够了就没问题,但像我这个岗位,岗位设定就是双休日的,但实际上又根本做不到双休日,这个东西就很矛盾。上班时间可能没什么事干,但是下班时间还有很多事需要完成。这种不清不楚的状况,从单位的仓容变得越来越多之后越发明显,尤其是在海港码头开始运营了以后。明明这就是一个7天都得作业的单位,为什么岗位的设置仍然是普通的周一到周五呢?我根本就没办法做到下班时间之后彻底不管这些事情。有时的情况是下班的时间里面需要处理的那些事情比上班的时候还要多。这种矛盾持续存在。我真的希望,自己真能成为那种下班之后就什么都不用管的人。

焦虑会有,但我觉得现在在某些问题上已经稍微减轻了一些。

作死的档案柜设计

作者 xrspook
2025年2月12日 08:25

当年今日

昨天说到,星期一下午下班之前,我基本上已经把办公室的东西搬完了,但搬办公室的事情远远没有结束,因为实际上我们科室是要从三个办公室搬到两个办公室。就办公室的数量来说,之所以是三个,是因为我们有一个跟办公室一样大的档案室,档案室里的东西很多,的确,周一我们已经把我们自己办公室的东西都搬完了,但是档案室里的东西我们一个都没有搬。

之前说到,在一个季度之前,我已经把某些凭证类的东西都存放到其它档案室,但这不代表我就没有东西了。账本报表类的档案,全部都依然在档案室,所以我需要把那个搬到我的新办公室。之前在为新的办公室物色柜子的时候,我就已经计算过。新的那个柜子能放得下我的那些东西。结果从档案室搬出来的那些档案类的东西,的确勉勉强强能放到我新的那个办公室的柜子里,而且没有余地了。之所以说勉强,因为理论上东西是够放的,但那个铁柜有上下两层,下面就只有中间一个隔板,上面那层还有两个小抽屉,就是因为有了两个小抽屉,所以隔板隔开的空间就少了。之前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量的,我感觉那里能放得下正常A4大小的档案盒,但实际上,我又有一些文件会比A4再大那么一点点。说不能塞进去吧?实际上是能塞的,但是就塞得非常勉强。塞进去很痛苦,拿出来的时候也很痛苦,但还不至于会把盒子搞烂。所以设计柜子的那个人到底是怎么想的呢?为什么上面那层要设置两个小抽屉呢,既然要设置两个小抽屉,上面那一层的体积就不应该跟下面那层完全一样,而应该在下面那一层的体积上再加上两个小抽屉的体积。一个铁的档案柜,居然连最经典款的档案盒都放不下,这个就让人觉得有点难以理解了。如果要比较舒服地把那些东西放下,估计就不能竖着来放得横着放,但横着放显然拿取的时候就很不方便。所以还是那句话,既然那是一个档案柜,为什么会设计得连普通的档案盒都难以顺畅地放进去呢?又或者在别人的眼中那个柜子就不是用来放正常A4档案的,可能人家觉得那就只是个书柜,书柜的下层你可以放标准的档案盒,书柜的上层你就放书,因为通常书本都没有A4那么大。我之所以勉强,是因为档案盒实际上要比A4纸大,要大上那么一点点,就因为那么一点点,导致放进去和拿出来都困难。那是一个很经典的铁柜,具体到底有多少年龄,谁都说不清。现在的档案柜还会不会这样呢?我猜应该不会,我觉得现在的档案柜应该不会在里面设置小抽屉,但这又说不准,因为现在那些保密柜除了隔层以外的确还有小抽屉。小抽屉不是个问题,但在一一个大的空间里面起码能轻松放下两层档案盒这个设定不过分吧?

上午当我把档案室的那些档案盒全部都堆到小拖车上的时候,我自己都震惊了。那里一共有四摞东西,每一摞都有我大半个人那么高,所以原来我积累了这么多东西吗?

假休假

作者 xrspook
2025年2月10日 09:28

当年今日

在工作日休假,其实没有想象中好,因为别人在工作,所以你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收到什么工作的微信。有些东西是你不在办公室就完成不了,但对我来说这种几率很低,比如一些问题的回答,我人可以不需要在办公室,但如果要具体修改某些数据,即便我不在办公室,我也得有一台可以接触到那些数据的电脑。以前对我来说,工作日休假就休假了,别人找不到我,干不了活,所以找我也没用。现在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身不由己的状态,无论是在工作日休一天还是半天,都会有这种烦恼。

智能化水平越高这种烦恼就越明显,没有智能化,所有东西都必须现场解决,人不在找我也没用,我也回不来,所以直接就别找我了。但这只是快乐的从前,现在很多东西不仅仅是电脑可以操作,远程可以操作,手机也可以操作,这个事看上去好像很方便,实际上却把人搞得一天24小时都处在压力之中。办公的OA系统手机上可以登录,也就大概点击一下,但是什么时候要点击呢?一天24小时都挂着VPN,然后连接OA吗?我猜那些领导是怎么干的,但我只是个最基层的员工,我为什么也得这样呢?另外一个就是微信,几乎可以这么说,对我来说,微信就是一个办公软件,可能对几乎所有职场的人来说,都这么个情况,微信不是跟朋友、同学、家人的联系,而纯粹几乎只是工作。我的微信除了工作以外,就是看关注的那些公众号发出来的消息,仅此而已。公众号的信息被折叠起来了,看也行,不看也行,但是工作上不得不看的闪烁,每一次微信提醒就会让人觉得紧张,尤其是你在休假别人在工作的时候。有时还真挺怀念从前没有微信之前,在没有加QQ之前工作。如果你要找我,那就打我办公室电话,但我休假了,你当然找不到我。你打我手机,你可以找到我,但是那些资料都在单位的办公室,找我也没用。在我印象之中,以前因为工作找我的电话基本上都是固话,打我手机的几率很低,但是有了QQ和微信以后,尤其是有了微信以后,这种找变得随时随地。

我在休假的时候,在任何一个地方,可能在家里的床上,可能是吃早餐的时候,可能在医院结账交费的时候,可能是在医院做检查的时候,可能走在路上的时候,那些找就过来了。我总觉得为什么我那么长时间一动不动地坐在办公室,你们却不在那个时候找我,总喜欢在这些时间找我呢?相对来说,我休假的时间其实跟工作时间比起来,比例很低。为什么这种烦恼的事情,总是在这种低比例的时候出现呢?我明明有假期在工作日的时候休假,但是为了没有这种烦恼,我选择宁愿不休假,因为休假对我来说,也不是非如此不可的。

有时我会幻想,有一天我不用上班了,我退休了,手机的微信再也没有这些乱七八糟的找,那该多幸福。

不恰当的服务

作者 xrspook
2025年1月26日 08:43

当年今日

剪头发是一个噩梦,但总算最后的结果还不算非常糟糕,起码我个人觉得还不算非常差,毕竟离春节还有一个星期,头发还能长回来一点。一个星期过后,那些3毫米的都大概变成6毫米了。

假期的第二天是一个周五,对别人来说是一个工作日,中午我们选择出去吃。去的是美院的金越轩,之前我们都在客村的金越轩,这次之所以选择美院,是因为同样是工作日的套餐,美院那里的菜色跟客村有所不同。去到那里的时候,店里面坐满了,所以我们去了露天的区域。露天区域,已经有几桌在吃了,没有吃的那些桌子连桌布都没有铺。桌布铺好放上桌号,然后我就马上打出那个已经团购的二维码。半天以后,我都没有发现他们有给我们的桌号下单。后来才被告知,他下错单了,下到别的桌子去了。下错单我就没办法在那个桌号上继续加菜,因为要额外茶位费,点餐之前就必须选择就餐人数。过了好久,店员才终于把我们的单给改正过来,理论上我觉得那里有大众点评打卡收藏送一些小甜品,但关键是我们桌子上根本没有那个牌子,大众点评的那个店也没有显示有那种操作,虽然我知道实际上是有的。

之前在客村的金越轩每一次都把我们一家三口吃撑,但是美院这家好像所有菜品分量都比较少,而且卖相很一般,那个虾仁炒蛋,分量够了,但是摆盘摆在了盘子的一侧,咖喱牛肉味道可以,但问题是里面的料真的少得可怜。除了套餐以外,我们还单点了一个芋头排骨。芋头很好,但是那个排骨有雪排骨的味道,也就是说他们的酱料没办法把那个味道掩盖掉。之前我们在客村也吃过这个菜,没有遇到这种问题。这已经是近期两次在外面吃,我都吃到了雪排骨的味道,第一次在华辉拉肠,第二次是在这里,跟华辉比起来,金越轩的那个排骨的味道还不算非常明显。最大的意外是那个团购的餐饮料其实是可以选择柠乐或者例汤,下单之后他然告诉我例汤没有了,我们到那个店的时候还不到中午13点。他们的团购券使用时间是早上11点到下午16点。例汤这个东西又不是原装炖汤,怎么可以居然没有呢?那家店的出品,我感觉很一般,但跟出品比起来,服务员就更一般了。首先是半天都叫不到人,其次是屡次出现各种问题。最后的结账,我直接扫了桌面上的二维码,然后去收银台那里结账的,因为我感觉如果我在那里等他过来结账,估计等半天都等不到人。上白饭这种事是非常容易的。我们遇到的情况是咖喱牛肉上了,但是白饭半天不来,那么这个菜我该怎么吃呢?

在那个店吃饭有一个小彩蛋——中途来了一只猫我。也说不懂它到底是什么款式,反正底色是白色的,上面有一些黄色的斑纹。第一次知道它出现是因为感觉裤腿被蹭了一下,我没看到是什么,后来我妈说那是一只猫。结果发现它把露天的那些餐桌都巡了一遍,最后选择在一个大圆餐桌旁边坐下,等待被喂食。之所以这样,因为那个大圆餐桌点了三个鱼的菜,我妈说大概那个猫闻到味道了。一开始那个猫很守规矩,蹲在了一个大叔后面,但是可能大叔半天都没发现它,于是它就到大树脚边转了一下,然后叫了几声。通常大情况下,如果大叔没有很嫌弃把它赶走,那么这个猫就算是成功逮到猎物了。果然,大叔喂食了,而且起码三次。第三次的时候,大叔已经把鱼放到地上了,但是猫没发现,所以大叔又好不容易才把猫叫去把鱼吃了。一开始我以为那个猫不吃了,因为它闻了好久,但后来发现,它还是把鱼吃光了。吃光了那一次以后,它就没有再停留,直接消失在了我们的视线范围内。那只猫估计是那家店的老常客了,所以它很懂规矩,也很懂挑人。

美院这家金越轩,我不会去第二次了。

最后的吐槽

作者 xrspook
2025年1月23日 08:04

当年今日

最终决定了周四开始休假,但不是周三晚上就回家,是周四早上,搞完原始凭证,找人签完名,如果可以的话,再上个签报再回家。

要结束所有再回家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实在说不准剩下那些神经的客户什么时候才来提货?1月21日,单位又成交了玉米,有采购也有销售,为什么年前还要干这种事情,实在搞不懂。11月开始到现在的那些操作,至今我都无法明白。能不能消停一下?对我来说,这简直就是奢望。如果数据全部都已成定局我再去干,一切都很简单。但现在所有东西都无法确定下来,就像每天晚上,我都在等着某些作业结束,但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个头。理论上你看到只有6台车应该很快就搞定,但关键是发现一整个晚上都没有操作,直到22点之后,终于开始动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的猜测是那些车需要去码头出粮口才能装货。因为那个仓可能没有侧壁发放,又或者量已经太少了,侧壁发放出不来,所以得用仓底出粮口,于是也就只能走装船的路线。那个时候又正在装船,两个作业是打架的,于是一整个晚上那些车就只能等在那里,等船装完了车再去装。我不知道这到底是什么鬼决定。如果只是一两台车,这么操作还算是可以理解,但明知每个晚上都有七八台车得这么干,为什么就不能把那些粮食预先打到一个缓冲的仓房里面呢?尤其是在没有装船作业的时候,就把那打到缓冲区,实际上的确可以这么操作的,但为什么他们就不这么操作呢?最疯癫的时候这几个仓都需要在码头装货,而码头装船,于是所有东西都挤在了一起。

我想把东西都干完了再去休假,但非常肯定的是这些东西是不可能干得完的。过去这一年,我觉得基本都处在一个疯癫的状态。下半年癫得比较离谱一点,于是我感觉自己已经不知道放松是什么了,唯一让我忘却所有的就只有在运动的时候。运动可以让我暂时放下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但运动的时间每天也就0.5-1个小时,有时甚至没有。吃饭睡觉做任务的时候,我感觉脑子里都是那些琐碎但实际上又不复杂的事情。这个月开始月末的报表又多了一款。那个报表汇总的数据是有必要整理的,但是为什么要以报表这种二维多行表头的方式表达出来呢?这种模式对汇总者来说很不友好,对填写者来说也不友好。之所以设计出这种报表,是因为他们用的依然是从前纸质的那种思路。如果设计者非常明白明细数据与汇总数据之间的关系,那么只需要填表的人提供足够细致的明细数据就行了,不需要让填表人在二维表格的适当位置填写东西。这让我想起了17年前,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李大姐的那种操作方式。她用的就是二维表格,但因为纵向和横向数据都很多,所以她的做法是打印n张A4纸,然后贴起来。我也尝试过用那种方式,但多年以后我意识到,其实这种一维变二维的操作真不应该由人干,应该用数据透视表实现,汇总数据也一样。

工作了多年以后,我深切地明白到,上面的人是不可能不给我挖坑的。

拖人

作者 xrspook
2025年1月22日 08:25

当年今日

本以为周二来的那条稻谷船是省储的,结果突然看到两个新的仓房准备,接着在系统上看到一个不知道什么单位。我隐隐觉得事情不对,仔细查看那条船号,的确那条船本来理论上应该是省储的船,但后来因为某些原因拒收了,所以就变成中转了。让我觉得有点不可理解的是,既然这条船拒收了,为什么我们还要接呢?直接让那条船喜欢去哪里卸就哪里卸,反正不是我的货,虽然我们有仓容的,为什么要接这么一个业务呢,因为存放的那些仓房可能不太适合稻谷。马上又月底了,又或者说是月底还没到龙年的尾巴就到了,中转合同一定签不下来,所以月末的那些报表,该如何反映这个莫名其妙的账呢?

接下来这个农历新年,我该从什么时候开始休息这个问题从上周开始就困扰我。之所以还没有做请休假申请,首先是因为这条稻谷船还没有结束,其次是因为大豆油的结算还没有最终定下来。一开始差的是客户的核对表以及发票,现在差的就检验报告,检验报告什么时候才好呢?这非常难说。其实即便我休假了,在家里依然可以上这个签报,因为我已经把家里那台电脑配置到位。但是为什么我还一直纠结不放假呢?我也不知道,2024年10天的年休假,我一天都没用,之所以没用倒不是因为我没有请假,而是因为那些假用的都是病假单,实际上我又是去医院做看病的事情。现在就只剩下一个季度可以把2024年的年休假消掉。这个春节跨了一个月末,意味着春节过后我不可能继续休,我只能马上上班,然后把那些报表账本之类的东西全部搞定。如果这个春节没有跨一个月末,之前之后我都可以继续休假了,但是2025年不行。

另外一个让我不敢太早提前休的原因是稻谷的客户真的很拖沓,给钱很拖沓,提货很拖沓,最后这几天,突然有点疯狂起来。这种临急抱佛脚的事,只有差生才会干。之前那些小麦玉米客户,是因为粮价不好,这些稻谷客户,每天都只提一两台车,倒不是因为行情不好,是他们的消化能力也就这样了。小麦玉米客户给货款的时候,都是整个标的一起给,1000吨,2000吨,3000吨,甚至5000吨以上,但是稻谷的客户每次给钱就几十吨,那几十吨的货款,还分了很多张银行回单才终于凑出来。疯狂的时候,每天5个以上的稻谷客户提货十几个合同,但每个合同就只有一辆车。变化数得核对、汇总数得核对、汇总数还有不同的汇总口径,每天抄抄写写这些基础信息很耗费时间。一开始的时候,我还有点紧张,但是大半个月过去,貌似我已经习惯了这种节奏。估计一天不来超过10个客户、20个提货单,我都不会觉得有多么了不起。这个是被逼出来的逆来顺受。为什么非得那么累呢?得问集团公司为什么非得12月把2万多的稻谷都销售了,提货时间跨了一个农历新年就意味着估计起码有10~15天的时间是无法提货的,有些时候是我们不上班,有些时候是客户很难找到车让人过来拉货。将心比心,加工厂也要放假啊。

在家其实我也可以处理这一堆的东西,但是想到堆积如山的只是原始凭证,我就会一直纠结到底什么时候休假才比较合适。

欲望

作者 Dr.Drunker
2025年1月7日 11:55
最近热衷于喝红茶,结果对茶具着迷了。家里有两套还是觉得不够,抖音上刷各种壶,逐渐迷失。本来只是爱喝茶,没想到欲望由此扩散,却失去了原本闲适的乐趣。

#高考

作者 Dr.Drunker
2024年6月25日 19:21
想想当年我读的一个农村中学居然还有同学考上北大(上一届)清华(同届)(都是省前三名)、还有若干985、211,再看看身边现在卷成这个样子,真有莫名的不真实感:不知道现在的世界是假的,还是当年那个世界是…

吃好一餐

作者 櫻川 浅羽
2023年2月14日 01:36

吃飯是很麻煩的事情,吃得開心更是件艱難的事情。

過年的時候去 partner 家。本來的計畫是:早上去菜市買好新鮮食材,下午開始準備年夜飯,這樣吃完正餐還可以喝點酒。家裏吃飯的人多,只算大人的話也有八張嘴;但是每人都有一些愛吃或者不吃的食材,所以買菜的時候自然想着多買幾樣。魚、蝦、花螺,加上祭拜用完的雞和一些其他的青菜,也足夠吃好一餐了。結果早早去買了菜,去到家裏,都要等到點了祭祀。午餐隨便糊弄了一下,等到下午,終於開始討論晚上(年夜飯)的菜單了。本來訂好四樣大菜,突然長輩說「晚上不要吃花螺」,追問原因又支支吾吾不說,只說不要吃。不讓吃也好吧,可是提前買的時候不說;現在買完了,海鮮不做預處理也不能久放。還好帶了兩瓶好酒,於是趁時間還早,先做了一碟酒煮花螺,當下酒菜吃(聽起來好像用酒下酒)。

下午的時光倒是還挺開心,有一些輩份近、年齡也相仿的表哥表弟來走動。他們平日不缺好酒好肉,但是聽說有不太常見的日本酒和下酒菜,倒也都小酌幾口。期間也終於陸陸續續開始準備祭祖用的茶、酒、果品、熱食,但最重要的一樣──米飯──卻遲遲不好。約摸又過了半個鍾,米飯才煮好,然後才能正式開始祭拜。淺羽本來以爲這個過程應該也要花些時間,就先去處理食材了。沒成想,幾個小時的等待,結果祭拜 10 分鐘就結束了!聊到晚上的安排,突然又說想 6 時吃飯,但是這個時候已經接近下午 4 時,家庭廚房又缺鍋竈,做菜只能一道一道做,難免時間有些緊迫。

緊趕慢趕,最後終於在六點半時做好了全部的菜品。菜端上桌,結果連一桌人都坐不整齊。大人有的忙着想先把廚具清理趕緊,有的不緊不慢地喝着茶滑着手機,有的在追着不想吃飯的小孩餵飯……難得有坐上桌子的同齡人,但是一直也是鬱鬱寡歡。到頭來,一桌飯菜,其他人稀稀拉拉地來、沒動兩筷子又走了。沒有想像中熱鬧的飯桌,只有就浅羽和 partner 在努力進食。

大人們這麼着急當然也是有原因的──他們急着結束這一天,所以吃飯也只是草草了事,又不停地問着「吃好了沒有」。大家都有點心不在焉,只想著趕緊把年過完,完全忘記了節日歡聚的意義。再好的飯菜,如果趕着時間,也索然無味了。

參加購物節浅羽到底經歷了什麼

作者 櫻川 浅羽
2021年12月29日 03:03

自從京東「618 店慶」、淘寶「雙 11」開了購物節的先河後,「購物節」越辦越多,而且每次都有「預熱」、「返場」,時間越來越長,可以說是「每月一次節,每次一個月」。經過幾年的大力宣傳炒作,購物節的形式也漸漸被大家所認識和瞭解;浅羽也不能免俗,想要薅一把羊毛。

平臺促銷,什麼「秒殺」「限時優惠」已經是司空見慣了,守着螢幕等着零點時分也是家常便飯,不過近年的促銷活動週期拉得更長,也就少了些立減限量搶購。優惠的大頭還是滿額減價;有時爲了享受到優惠就不免要湊單。極端一點如浅羽本貓甚至變成了從按需消費變成了計劃消費,購買品牌產品漸漸地就變成了「等 618」「等雙 11」。除掉急用的必需品,其餘的儘量都在「購物節」時購買,甚至於日用品也選擇在優惠期間大量購買「屯貨」,徹底過成了優惠日曆的樣子。

有些情況則是比較可氣,比如說店家要參加「滿 200 減 30」的活動,原本標價 200 元出個頭的產品,在活動期間內突然做小幅度的減價,以至於不能輕易湊夠滿減。可是眼見稍加一點就可以夠上滿減的門檻,怎麼辦呢?這種時候只好去尋找「湊單品」。久而久之,訂單記錄裏就堆滿了各種幾塊錢的小商品,家裏也堆滿了沒什麼用的小零碎。好在這樣一通操作下來,原本打算購買的商品還是獲得了一定的優惠。也有甚者,爲了不多花一分錢,用隨機商品湊單之後再申請退款,只能說與活動的策劃者也不是無辜的。

希望有朝一日能看到這些平臺有更純粹的促銷活動,而非不停地佈置的「消費主義陷阱」;不需要分享「砍價」、不需要計算湊單,更不用爲了尷尬的紅包每天花費時間在毫無樂趣的「遊戲」上。

From 2020 to 2021

作者 敖天羽
2020年12月30日 08:00

又到了一年快要结束的时间了,趁着 2020 没过,赶紧写一下年度总结吧,还是老规矩,程序员的人生和技术是分不开的,但是追求 WLB 的人的世界不仅仅有技术——还是得分成技术和生活两个模块来说。

工作

大家都知道了,我又又又又跳槽了,从 LeetCode 跳到了 B 站——想当年我也曾经立过一个 Flag:为爱发电?不可能的。——真香。在 LeetCode 工作的后期,感受到了很多和自己职业生涯规划上的和自己技术理念上的冲突,当然也包括了一些管理模式上的不适,因此当时还是比较果断的选择了离开的,不过这也同时让我体会到了一些敏捷开发的雷区、看待技术的角度之类的。当然,如果还有机会,我可能真的就不会考虑小公司了,比身体更累的还是心。

找 B 站工作的时候其实很快,当时前两天约了面试,之后面完,一天电话 Offer,一天邮件 Offer,然后我下午就提了离职;离职当天也是拖着行李箱,说走就走的旅行,还催着 HR 帮忙开一下离职证明,不然赶不上出去玩的飞机,属实任性。

B 站的生活目前来看还是比较愉快的,反正面试的时候我就老老实实说我是抵制加班文化和奋斗逼的,如果想让我 996 那不可能,我做完到点就跑路。当然,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机会与平台,在两家公司的失败经验让我告诉我:写代码救不了业务,人的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所以我也一直在寻找一个 Manage 的机会,而 B 站正好可以让我去尝试,属于一拍即合。

就目前来看,头上还是挺凉快的(今天也掉了一点头发呢),虽然说这样代码写的更少了,但是我相信对于整个团队来说,这应该是有意义的,毕竟一个人再怎么能干,也不可能有时间去解决所有问题,只有带动了整个团队成长,才是真的能干。我认为工作的意义在于你做的事情有没有价值,而自己能创作的价值是有限的,能带动更多的人创造价值的话,才是一个无限的增长。

然后就变成经常在群里不见人影,只有在面试完吐槽两句的模式了,不得不说,面试别人的时候槽点还是很多的,每次我在写面试评价前都要先偷偷跟老板吐槽一番,尤其是在招聘「全栈」的时候。

肖战事件可以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作者 敖天羽
2020年3月8日 08:00

好久没在空领水文了,更是好久没有当喷子了。不过最近研究了不少八卦(其实主要是肖战和孙杨),而对于肖战事件,则是将很多事情推到了风口浪尖。

比如说「墙」,比如说「举报」。

先来说说举报吧,目前网络上普遍将「举报」和「打小报告」划上等价,不过如果真的等价了,我们也就不用在每个网站费力的做上举报功能,而后在请客服来处理这些举报的内容了。

举报本身是一种合理的制度,实际上它让公众有了一个行使监督权的渠道,当你发现有违基本人理、道德、甚至是法律的时候,这都是一项向上反馈的工具,正如古时皇帝微服私访那样,在地域足够广阔,数据量足够大的情况下,光靠少数的管理人员管理肯定是不可行的,这也正是「举报」存在的意义。

实际上,我相信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使用过这个功能,为了维护周边环境,或者说社区环境,就算是英文社区,也有「report spam」之类的功能,这是一项共识。

但是,现在的问题是,举报被人以私欲的行为进行了滥用,而恰巧,某兔并没有分级制度,对于审核的态度是,宁可错杀一千,不能放过一个;加之之前对于其他举报的滥用激起的民愤,大家自然痛恶「举报」这一行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