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業自得
读作じごうじとく(jigō jitoku),日语里「自作自受」的意思。即自己的业障、自己所得。
自作自受的「标准」在哪里?如果一个当事人遭遇了某些在外人看上是自作自受的剧情,但是他却觉得这是一种难得的人生体验,难道我们要把这个人绑起来打到他屈服,让他承认他就应该「自作自受」?很显然,期待自作自受结局的仍然是「观众」。
我膝盖上有个疤痕,是小时候摔跤之后结痂没两天我就抠破的代价。当时上药的医生用阻吓的方式警告我,抠破结痂就会留下一辈子的疤痕,但是我又手贱,所以总是时不时地扣上两下,直到有一天我躺在床上抠破了结痂,血喷出来的那一刻我具象化了「自作自受」。
因为第二天我的衣服上、床上、墙上都是血迹,免不了一顿臭骂。但是我自己倒是合理化了这个自作自受的结果——结痂扣掉之后,伤口不痒啦!从此之后,所谓的「自作自受」就跟「油漆未干」一样,我不摸一下我怎么知道油漆干没干。
所以基本上自作自受这四个字的恐吓对我来说已经完全失效了,反倒变成了「买个教训」。
从小到大需要面临的「自作自受」情况有很多,比如「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没钱吃饭没人管你」「你如果这段时间玩过去了,暑假最后两天赶作业就知道痛苦了」「你太早谈恋爱就会耽误学习,到时候想谈恋爱还没人要」「等你到了我们这个年纪你才知道赚钱有多么辛苦」……
不得不说,这些场景预判都是非常好的剧本设定,即五分钟内将主角拉入剧情的「邀请」,比如一个不听话的小男孩突然在一夜之间长大成人,10岁的灵魂带着40岁的人生去体验他期待的「我长大以后一定会怎样」,或者说是父母苦口婆心想让他理解的「自作自受」。
没错,这个「一夜之间」就是好莱坞电影的类型之一了,例如《辣妈辣妹》《重返十七岁》《夏洛特烦恼》《羞羞的铁拳》——这一类型的电影被称之为「愿望成真」。这一类电影之所以受欢迎(我说的是市场反馈,不是您的个人喜好),是因为它既满足了幻想,也会让观众从一开始就带着强烈的「自作自受」预期。
在《凪》里我埋下了这一期的引子——没人喜欢完美的主角,如果他没有缺陷那就很难与观众形成共鸣。比如我前段时间在客厅看过几次片段剧情的《成家》,一群圣母嬲竟然是为了「善良」在帮助剧情里的每一个角色——哈?
那如果是完美的角色,他的每一个选择、每一个行为都会阴差阳错地带来好运,这个时候观众就会期待「陷阱」的出现,否则他的故事何必要「拍成」电影呢?这便是「愿望成真」这类电影的内核:
把主角(也是观众期待的)最迫切的愿望实现之后,会如何?
- 主角是弱者(不完美的)
- 因为同情,所以观众 希望 弱者的愿望被实现;
- 但同时观众 不希望 弱者永远是「赢家」,所以也期待着「自作自受」的发生;
- 主角是强者(完美的)
- 令人 生厌 的同时,又让观众察觉到主角身上的「可悲」与「闪光点」;
- 所以他必须接受「自作自受」,但他从中学会了那些让观众感到 愉悦 的特质;
不得不说,所谓的「剧本结构」,其实就是通过情绪来控制观众感官的过程(我说的是市场反馈,不是您的个人喜好)。想让人们厌恶一个角色的同时,只要稍加技巧,也可以让这种厌恶中带着一丝怜悯,以至于到最后开始同情和理解「坏人之所以变坏」的合理性。前面举例的那四部电影都是「愿望成真」中的一个子类别「身体交换」,即通过交换性别、年龄或是种族等,最终角色学会感恩。当然,这也是最容易出现「正能量自我感动」的烂片的原因。
从剧本跳脱出来,现实几乎不可能发生「愿望成真」的时候,这种场景更容易发生在「睡前妄想症」的情形当中。
从剧本的结构而言,人们对于「愿望成真」的情感又是极其哲学辩证的——我可以接受他愿望成真,但这个成真的代价就是有一段「自作自受」的剧情,让他重新理解自己得到的一切——这想必是我们在童年接受的教育,他们的底层逻辑竟然是一模一样的。
「我可以给你买这个玩具,但是你先要考到100分;如果给你买也可以,但是你如果下一次考不到100分,我会立马收走这个玩具。」——愿望、条件和诅咒。
这便是「愿望成真」的另外两个剧本内核:
- 条件:得到「魔法」要付出的代价,代价 就是在过程中 追求自我;
- 诅咒:既然有「魔法」也有使用魔法后必然遭受的 对等诅咒;
现实虽然没有「魔法」和它引发的「愿望成真」,但剧本里的内核却同样适用。「愿望成真」是一个极其双标的存在,当别人的愿望成真时,就应该按照剧本的结构去引发那些他即将面对的「自作自受」,但自己的愿望成真又不想付出那些对等的诅咒代价。
代价就是代价,它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善良、邪恶、好与坏、对与错而发生本质上的改变。它存在于每一个选项的背后,但是这个代价本身是没有好坏之分的。
如果一个当事人遭遇了某些在外人看上是自作自受的剧情,但是他却觉得这是一种难得的人生体验……
这才是人生剧本里的「愿望成真」。
昨天有人在 Telegram 给我留言,问我剧本创作是否可以完全脱离现实生活凭空创造。我还没来得及回答,这是个很庞大的问题,都说「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但如果完全记录的是生活中那些狗屁倒灶的事,这样的作品可能就身边几个人看完能会心一笑,市场只会觉得「它跟我有什么关系」。
我也试过创造完全架空的剧本,结果很惨,因为陷入到完全主观的幻想之中,就很容易创造出「旅游导览」式的作品,这正好就是下一期想聊的话题。简单来说,所谓的「旅游导览」就是当创作者创造了一个精美巧妙的世界观后,他其实是很恐惧有人(甚至是主角)去毁掉这里的规则。最后就变成了主角在一个幻想世界束手束脚游历参观的过程——不是谁都能如此潜心地完成《荷马史诗》。
影视作品是反馈现实的「期望」,「梦想成真」就是其中一个类别,但并不是因为有了形式才有了公式,而是因为这个公式就是人性的一部分,只是作品将它们毫无遗漏地暴露,成为了最露骨且直观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