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首页

《悲情城市》观后感

作者 hillway
2024年10月13日 11:50

不少人提到过《悲情城市》,里面有梁朝伟,却一直都没有看过。最近想看电影,就想起了它,先上豆瓣看下评分,竟然有9分之高。

刚开始观看才发现电影中讲的话都听不懂,又去找中文字幕。以前看台湾的电影都是国语发音,不用字幕也能听懂,没想到这部电影却这么另类。

电影主要讲了两个家庭。一家兄弟四个,分别是文雄、文森、文良、文清,文森一直没出现,文清是个聋哑人。一家是兄妹两个,分别是宽荣和宽美。宽荣和文清是朋友,经常小聚,宽荣针砭时局,文清和宽美相识。文良招惹了黑帮,被打傻。文雄手下和黑帮手下斗殴,文雄强出头,被打死。宽荣和文清去台北「闹事」,文清被抓,宽荣逃走。文清被放,回去继续经营照相馆,文清和宽美结婚。宽荣被抓枪毙,文清又被抓走。

电影中的人物很多,看的时候好多人不知道是谁,直到最后看了演员表才恍然大悟,比如大哥的妾爹和妾哥。好多情节没看懂,后来看了别人的讲解才知道电影的背景是「二二八事件」。台湾的「二二八」以前也听说过,但了解不多,这次结合电影和解说才明白台湾的本省人和外省人、本岛人和外来政府的矛盾。

电影中的人物穿着很时髦,即使放在现在也不过时,说明七十年前的本岛人的生活过得很不错。

电影里的梁朝伟很青涩很帅气,但是演的是个聋哑人,交流只能靠写字,写的又很慢,看得很着急。Jasmine说,可能梁朝伟不会说国语,所以让他演哑巴。后来看了电影解说,确实如此。

老大文雄脾气火爆、满口脏话,既然那么痛恨老爸赌钱,为啥又跑去死对头的场子里赌博,意气用事丢了性命。

这是一部历史电影,节奏很缓慢,一段走路、一首歌就能用几分钟,没什么戏剧冲突,可能「不好看」,但值得一看,后劲大,看完后不会让你觉得浪费了时间。

《姥姥的外孙》观后感

作者 hillway
2024年10月8日 19:21

看到“姥姥的外孙”这几个字,完全不知道讲的是什么,如果不是看到豆瓣评分那么高,估计也不会看这部电影。我觉得台湾的“金孙爆富攻略” 和英文“How to Make Millions Before Grandma Dies‎”的译名技高一筹,名字更能够概括电影的主旨。

这是一部泰国电影,讲的是华人家庭的故事,讲述了老年人的孤独和患病后的痛苦,中年人无法照顾老人的无奈,重男轻女的财产分配观念。电影中有太多的中国文化的元素,比如土葬和祭祖、拜观音、重男轻女、春节和戏曲,时不时冒出的潮州话,家长里短的生活和我们很接近,看的时候觉得很亲切,就像讲我们身边的故事。电影的节奏很缓慢,就像《海街日记》一样,讲的都是些简单的日常生活,但又不是无聊的流水账,剧情如涓涓细流打动人心,看得很感动很动情。

电影的剧情如下:姥姥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一个成年外孙,平时自己住,子女们只是周末过来聚聚,十分寂寞。后来姥姥得了癌症,外孙为了获得遗产去照顾她。最后姥姥把房产给了不成器赌性成瘾的小儿子,外孙心灵受伤,气愤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回报。后来外孙调整好心态,把姥姥接回家照顾,直到姥姥去世。外孙意外得知自己的银行账户有大笔存款,原来是姥姥一直给他存下的,内心再次崩溃,想念姥姥的好,给姥姥买了块风水宝地。

整部电影的基调是悲伤的,看起来很压抑,姥姥对两个儿子无脑地包容,忍痛穿大儿子买的不合脚的小鞋,知道大儿子一家人都没有想过她时,为他辩解:「他有家人,他必须先为家人着想。」小儿子偷她存下的钱,她也没有生气,还把房子给他抵债。她去找哥哥要钱买墓地,抱怨当时爸妈分遗产时自己什么都没有分到。哥哥却说那是父母的决定,而且当时她也在场同意。妈妈小的时候为了补贴家用早早辍学,长大后任劳任怨地照顾姥姥,为了带姥姥看病特地将工作改为夜班。后来随口抱怨道:「儿子继承遗产,女儿继承癌症。」剧中的女人为了家人无私付出,自己作为重男轻女家族的受害者,之后又成为这种制度的维护者。

看完电影在想,这样的故事我们到处都是,为什么外国能拍出来我们自己却拍不出来?现实中大多数的老人几乎没有遗产,如果末尾姥姥没给外孙留下大笔存款,孙子的内心会怎么想?

干了很多很多很多事

作者 xrspook
2024年10月3日 08:55

当年今日

国庆假期的第1天,感觉做了很多事。首先是起床时间,比平时假日早了一点点。8点平时吃药的时间,我就起来了,直接就按掉了8点半吃药的老总,接下来完成了blog的发布,完成淘宝支付宝任务,这一切都做完了以后,才9点多一点,然后就吃早餐。10点的时候有一个招行的还款红包要抢,所以做完那个时间的任务以后,我开始剪头发,这次剪头发比上一次更快,只用了大概45分钟。不用纠结的地方是两侧头发的处理,直接上推剪推到一定高度,大概差不多就这样,衔接的地方直接用牙剪处理。相对于后面来说,侧面的头发还是花费了比较多的时间才处理完毕。后脑勺部分推剪上去,这次我处理得比以前高一点,所以衔接部分好像有点麻烦。反正我要的效果就是硬边不要太明显,其他部分不会有坑坑洼洼的感觉就可以了。我感觉45分钟给自己剪头发基本上已经是我的极限。刘海处理是直接剪平了以后再做碎剪处理,以前我还会把头发搞起来再用牙剪,现在我直接用牙剪过去,哪里长就整了一下,所以为什么速度会更快,确实有原因。

剪完头发以后去洗澡,然后差不多到吃午饭的时候发现之前买炒饭的那一家兰州拉面又重新上架了,炒饭还是12.5元。唯一的问题就是要自提,如果不直提的话,还得加4块5,我这么抠门的人,一定会选择直提。因为那是一家兰州拉面,所以卖的所有东西都是牛肉的,但我爸不吃。我买了一个牛肉炒饭和一个牛肉水饺。赤岗路的后半段全部都是吃的,但是却不知道给我爸买些什么,于是就继续往大塘方向走,到才富面家那里给他买了一个鲜肉云吞面。吃过午饭以后就赶紧催促我爸去移动沟通100的门店把电话卡换掉。那个需要换的电话卡其实已经发现好几个月了,之前一直没叫他去干,因为天气太热。10月1日气温已经下降,外面太阳很好,风也很大,我爸依然不愿意出门,但我还是强迫我爸一定要把电话卡给换掉。硬拉着我爸一起过去是很有必要的,不知道我爸耳背还是怎么样,反正营业员说的话他基本上听不清,所以我又得把那些话全部都得重复一遍。大概两个多月之前,我就发现他的电话卡是坏的,但是10月1日我爸才跟我说,他怎么发现一直没有收到短信。电话卡坏了,怎么可能收到短信呢?微信之所以可以,是因为用的一直都是用家里的WiFi。话费每个月都交,我爸居然好几个月都没有收到过短信却这一点都不上心。再过几天他就要出去同学聚会,带着个手机,然后又接不了电话,在没有WiFi的地方,微信毫无用处,所以就逼迫着我一定要让他把电话换掉。因为换电话卡需要身份证和人脸识别,所以必须他本人去做。

搞定我爸的电话以后我就赶紧跟我妈去万胜广场看电影。大概在电影刚开售的那天,我就已经买票了,买票的时候,我是那个时段那个放映厅的第1个。实际上,当我们观影的时候却发现那个场次那个放映厅有很多人。各种年龄的人都有,但估计年纪最大的那个可能是我妈。电影院提前10分钟就把人给放进去了,知道字幕还剩下几秒钟才播完的时候才亮灯。在我印象之中,已经好久没遇到过这么好的事情了,通常一开始前5分钟才放你进去,字幕出来马上亮灯,于是大家就开始离场,想看的人看不到后面的东西,那些搞卫生的人有时候也会主动赶客人。过去好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所以我们已经很久都没来过万胜广场的万达影院。

电影结束以后,刚好是晚饭时刻,就去了对面保利广场的七鲜,转了一圈以后发现熟食区很便宜,所以直接晚饭就在那里解决了。要了一盘蟹,一盘拍黄瓜,还有一盘炒饭。我已经不记得自己已经多少年没吃过蟹,这一次算是满足了。吃过蟹就像之前已经吃过榴莲一样。

七鲜出来我们还赶到了下渡路的盒马奥特莱斯,买了5块钱两包的吐司面包,三个早上的早餐又解决了。

这些事情如果放在平时,肯定不可能一天干完,但这个十一感觉很神奇。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

作者 hillway
2024年9月25日 19:14

《美丽新世界》描绘了未来的世界的样子:没有疾病,没有痛苦,没有衰老,没有争斗,没有父母,没有子女,没有道德约束地肆意纵欲,人们各司其职,食物应有尽有,每个人都道德高尚、快乐无边。

未来世界的人们都是试管婴儿,从瓶子里培养,出生之前就被标记成三六九等,决定了以后的工作岗位。他们都是同卵多胞胎,生活在同样的环境,接受着同样的教育,做着同样的工作。

这样的世界看起来井然有序、和谐稳定,直到文明世界外的一个野人闯了进来,这个人从小没有受到睡眠教学法的灌输教育,没有受到「制约」,不懂得游戏规则,不喜欢感官电影,反感没有限制的交媾,认为麻索是毒药。他看着像蛆一样的的多胞胎,想去解救他们,想让他们获得自由,却受到了他们的攻击。后来,野人离开文明社会独自生活,他要神,要诗歌,要独立,要思考,要感受到肉体的痛苦,感受到生命的存在。

《美丽新世界》让我们看到了未来世界的一种可能,社会高度发展,科技和医疗水平高度发达,消灭了一切丑陋的、罪恶的东西,同时也消灭了艺术,限制了科学,人们不懂得什么是美丽,什么是善良,只是按部就班行尸走肉般生活,靠麻索麻痹精神。这样的世界看似美丽,实则丑陋不堪。

《局外人》读后感

作者 hillway
2024年9月19日 22:36

《局外人》是一部中篇小说,一百页多点,几个小时就能看完。它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写的是男主的日常生活,下部写的是被控谋杀的庭审过程。对比起来,我更喜欢上部,语言精炼,故事精彩,下部显得冗长和乏味。

读的时候总让我想到王小波,语言风格相似,总觉得主人公是王二,特立独行的做派,冷眼旁观可笑的世界,正直、独特,不惧惹人非议。

小说一开始说男主的母亲死了,他和母亲在家里无话可说,因为负担不起看护费用,于是把母亲送去了养老院,只是偶尔才去看望,最近的一次还是一年前。他觉得这对他俩都好,双方都得到了解脱。守灵的当晚只是坐在棺材外边,没有亲眼告别,葬礼上也没有一滴眼泪,按部就班犹如局外人。葬礼回来第二天就去看电影和约会,完全没有痛苦。这些看起来在道德层面值得批判,此人没有亲情观念,没有尽孝,更没有守孝。但法律审判不了他,他依然我行我素,不过正好失手杀了人,被抓住了审判。审判庭上一直认为他没有爱心,心肠恶毒,蓄意杀人,危害社会,理应该被重判,正义才会彰显。他在被告席上坐着不能说话,觉得他们很可笑,谈论的都是和案件没关系的东西,他感到了厌烦,恍恍惚惚总是走神。最后就是因为他对母亲的恶劣态度,判他斩首示众。

看完小说很佩服男主这种与众不同的处事风格,以自我为中心,不在乎别人「死活」,若是没遇到人命官司,大概也能过得潇洒自在。话又说回来,天气炎热使身心烦躁也不能是夺人性命的正当理由呀,成年人应该有一点儿自制力吧。

《华丽人生》读后感

作者 hillway
2024年9月17日 22:31

看到豆瓣上伊坂幸太郎的《华丽人生》的评分很高,于是就看了起来,看完后却很失望,不是我喜欢的风格。原以为是推理小说,没想到一点儿推理的情节都没有,没有侦探,也没有警察。

这部小说的特色是杂乱的时间线,几条看起来毫不相干的故事分别发展,作者讲完这个讲那个,每次都是戛然而止,我很不喜欢这样的叙述方式,看起来很不过瘾。随着故事的发展,才发现这些时间线是相互衔接的,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小说中主要写了不理解父亲的青年、失意的画商、杀人未遂的心理咨询师和找不到工作的失业男人,分别写了他们逐渐成长的内心世界,最终找到了苟活在世上的「三观」。

看的时候觉得书中不合理的地方还不少,比如能瞬间移动的小偷,被易容的死尸,汽车撞到的死尸,粗糙的谋划杀人方案。

这部小说的布局设计得过于明显和生硬,为了让小偷和老同学相遇,故意描写得像小偷被抓了现行,后来又突然反转,看起来不太真实。

人生多艰,世间疾苦——《逆行人生》观后感

作者 hillway
2024年9月8日 00:27

带着孩子去电影院看了徐峥主演的电影《逆行人生》,看的时候一直担心让小孩子看这种反映现实社会的电影会不会太早,转念一想,让她们了解生活的不易说不定可以端正一下学习的态度。电影结束,Jasmine问我,这部国产片不是烂片吧?她知道我一直都对国产片不屑一顾。我说,绝大多数是,这部不是。

电影的剧情很简单,讲的是名校毕业的程序员中年失业,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父亲住进ICU,女儿上国际学校交不起学费,还要每月还高额的房贷,被迫当了外卖员。刚开始不适应,拉不下脸,脾气也不好,总被打低分,差点就不干了。后来为了赚钱养家,为了给父亲治病、还房贷,又看到有的骑手拼命赚钱为了给孩子治白血病,有的骑手拼命赚钱给人还债,有的骑手带小孩一起送外卖,痛定思痛后振作起来拼命工作,最终当上了「单王」,还上了当月的房贷。电影这种先抑后扬的讲法和早期香港电影很像,生怕它会落入俗套,还好并没有照此发展。后来男主没有办法总是这么拼命(为了当单王,被车撞得满脸是血,还坚持送到——这段有点夸张和煽情),一家人卖掉了房子,女儿也没去上国际学校。最后有个彩蛋,男主业余写的送外卖程序被一个大厂看中,将要被录取——我觉得这可能是男主做的一个梦吧。电影用极普通的方式讲述了中年人被生活压迫得喘不过气来,用群像的方式展现了世人的艰辛。

这些年经济下行,中年失业的人普遍从事「铁人三项」的工作:外卖员、快递员、滴滴司机。新闻里总是夸大这些行业的收入,痛斥作为读书人的孔乙己们脱不掉长衫。这部电影却用现实的方式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即使脱掉长衫也没那么容易生活,更不可能赚大钱。叫外卖的就那么多,送外卖的人再多也只是相互竞争,你抢了别人的蛋糕,别人就会少了蛋糕。「世界之味苦涩,人生即为磨难。」

不同世界的人

作者 xrspook
2024年9月2日 11:01

当年今日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灰姑娘遇到了王子这种事情,大概也就只能在童话里出现。第1个是贬义,第2个是美好的梦想,但实际上结果只能是跟贬义的一样。

在电视剧《风犬少年的天空》里,其中有一对情侣,就属于那种级别不相称的恋爱。河里的虾和海里的虾能生活在一起吗?恋爱这种东西,真的不仅仅是喜欢那么简单,不是喜欢就可以超越一切,现在我正在看爱奇艺的迷雾剧场的其中一部电视剧《错位》,里面也说到了这个问题。在美好的童话里,低级的是灰姑娘,高级的是王子。这两部电视剧里低级的是男性,高级的是女性。男性从小就生活在不太好的环境里,除了努力他们没有任何法宝。他们的爱人从小就生活在优越的环境里,家里很有钱,也很有地位,即便遇到问题,身边的人总会想办法为她解决。风犬的女主简单一点,错位的女主霸道一点,但是不可避免的是这两种之前完全生活在两个世界里的人,他们的价值观不一样,他们喜欢的东西不一样。在风犬里,男生好不容易请女生吃饭,结果女生选了必胜客,埋单的时候,男生简直傻眼了。他搞不懂为什么吃个饼饼要那么多钱。在错位里,男生觉得是宝的那些妈妈从家里带过来自制的泡菜,在女主的眼里,那就是一些奇怪味道的肮脏东西。男生可以让自己习惯女生高贵的环境,但是男生永远都不会忘记自己从前那些视为珍宝的东西,而那些东西在女生面前不值一钱,甚至是唾弃的。我不知道有多少男生愿意为了优越的生活而否定自己从前的全部。肯定会有这种人,但是我觉得更多的人在遇到这种事情的时候,一定会百感交集。有自卑,有生气,但这些都不能在女生面前表现。作为一个一开始就是低下人设的人,你没有那个底气让高贵的女王接受你的价值观,但放弃自己的价值观,完全重新学习另外一种,难道这就是他们想要的人生?

攀高枝这种事,我从来就没想过。一直以来我都觉得那是非常辛苦的事情。虽然我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但是可能对另外一些贫穷的家庭来说,我也算是高枝,所以如果别人想攀我的高枝,我该怎么办呢?这让我想起了周日我看的一部香港电影《年少日记》。里面的一个观点是因为男主不希望再看到心爱的人离自己而去,所以他宁愿一开始就不建立这种关系。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理解这种感觉,反正我是明白的。当外婆离开的时候,这个想法更加是突然被放大。我没有男朋友、没有老公、没有孩子,所以我不需要承受他们离去所带来的痛。这些都是我可以选择的,但是理论上不得不看着父母离开,这个是我无法避免的。有些人拼了命,要建立某种关系,但像我这些人好像是拼了命尽量不要建立关系。

爱是舒服的,爱也是痛苦的,为了不承受那个痛苦,我选择直接不享受那个舒服。

《悉达多》读后感

作者 hillway
2024年9月1日 23:23

Jasmine借了一本书,名叫《悉达多》,我之前没有听说过。她介绍说这本书很出名,豆瓣读书TOP250里面排名很高,评价很好。后来她看了开头就看不下去了,我看这本书才150页,劝她说,这么短的小说即使难看,忍着看很快就能看完了。

今天周日,想起这本书既然评价那么好,于是就看了起来。读过的体验和《小王子》有点像,书中的道理好多没有看懂。我所看懂的故事内容如下:

高贵的婆罗门之子悉达多表明光鲜,但内心苦闷,精神没有得到满足,离家去森林里跟着三个沙门苦修,学到了「摒弃自我」的本领。学习了三年后,悉达多觉得「脱离肉身」只是短暂的「麻痹自我」,跟着老沙门没法达到涅槃。于是离开老沙门,去寻找佛陀乔达摩。听过乔达摩的一节经课后,他决定离开,觉得「没有谁能够通过讲经传道获得解脱」,也就是跟着佛陀学习也没法成为佛陀,这时他已经懂得有些事情要自身体验,别人教不得。他到城市里遇到妓女,向她学习情爱之道,又向迦马斯瓦学习经商之道,慢慢入了凡尘。经历过凡夫俗子的生活后突然惊醒,决心继续思考。在河边遇到船夫瓦苏德瓦,和他一起生活,学会倾听。后来莫名得到儿子,又突然失去儿子,痛苦让他学会了放下家人,停止与命运抗争,停止烦恼痛苦,懂得了顺应生活,「融入了统一」。

我对佛教不了解,我觉得讲的好像是精神救赎的故事,如何理解周围的世界和人,如何获得精神的解脱。书中让我觉得惊奇的是,身无分文只会「思考、等待、斋戒」的沙门,竟然能迅速敛财,发财之道如此简单。

书中的大部分理论集中在最后几页,也就是悉达多得道以后,摘录如下。

凡人的生活和烦恼

现在他理解他们,理解并分享他们那并非有思想和认知主导的生活,而是仅仅有本能和欲望主导的生活。一个母亲对自己孩子盲目的爱,一个自负的父亲对自己独生子的愚蠢而盲目的自豪,一个贪慕虚荣的年轻女子对珠宝首饰、对男人赞赏的目光盲目而疯狂的追求,所有这些欲望,所有这些幼稚的表现,所有这些简单、愚蠢但又极为强烈、极为活跃和极为顽固的欲望与贪求,现在悉达多已不再觉得幼稚愚昧了。他看出人们就为这些活着,就为这些忙碌终日,四处奔波,相互攻击,彼此争斗,吃不完的苦,受不尽的罪,没完没了地烦恼。可他却因此爱他们,在他们的每一种激情和每一种行动中,他都看到了生活,看到了那种生气勃勃的、坚不可摧的精神,看到了梵天。在盲目的忠诚、盲目的刚强和盲目的坚韧方面,这些人可爱又可敬。他们无所欠缺,学者和思想家完全不比他们高明,只是除了一件小事,一件唯一的区区小事:就是意识,就是对一切生活的统一性的清醒认识。悉达多有时甚至怀疑,对这认识、这想法是否能评价这么高,它是否没准儿也是思索者的一种幼稚表现,也是思考的俗人的幼稚表现呢?总之,在其他所有方面,凡夫俗子都与智者贤人不相上下,常常甚至还远远胜过他们,正像在顽强而坚定地完成必须完成的行动方面,动物有时还会显得胜过了人类一样。

人容易受目标的约束

“一个人探索的时候,”悉达多说,“很容易眼睛只盯住他所寻找的事物,结果就什么也找不到,什么也不能吸收,因为他总是想着要找的东西,因为他有一个目标,便受到这个目标的约束。探索意味着有一个目标,发现却意味着目光自由,胸怀坦然,没有目标。可敬的人呀,你也许事实上是个探索者,因为你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却看不见某些眼睛跟前的事物。”

智慧是无法传达的

不是开玩笑。我讲的正是我的发现。知识可以传达智慧却不能。人可以发现智慧,可以体验智慧,可以享有智慧,可以凭智慧创造奇迹,却不能讲述和传授智慧。这便是我年纪轻轻时已经预感到,并驱使我离开了那些老师的发现。我发现了一个思想,果文达,它是我最好的想法,可是说出来你又会以为我在开玩笑或者胡说八道。它就是:每一个真理的反面也同样真实!也就是说:一个真理如果是片面的,那就只能挂在嘴边不停地讲,不断地形诸文字。能够让人思考和能够言说的一切,通通都是片面的。一切都片面,一切都是局部的,一切都缺少完整性,都缺少圆满和统一。乔达摩佛陀讲经时谈到这个世界,不得不把它分为轮回和涅槃,分为虚幻和真实,分为痛苦和解脱。没有其他办法,想传道就只有这一条路。然而世界本身,这围绕着我们和在我们心中的实际存在,从来也不片面。从来没有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或者整个轮回或者整个涅槃,是完全神圣的或者完全罪恶的。只是看起来像这个样子,因为我们让虚幻慑服了,以为时间是什么实在的东西。时间并非实在,果文达,这我一而再,再而三地经历过。既然时间并非实在,那么存在于现世与永恒之间,痛苦与极乐之间,以及恶与善之间的分野,也就是虚幻的错觉了。

没看懂的一段理论

一切罪孽本身就蕴含着宽恕,所有小孩本身就蕴含着老人,所有新生儿都蕴含着死亡,所有濒死者都蕴含着永生。没有一个人可以从另一个人身上看出他在自己的路上走了多远,强盗和赌徒有望成佛,婆罗门则可能成为强盗。在深沉的禅定中,有可能忘掉时间,把一切过去的、现在的和将来的生活通通视为同时,于是一切都善,一切都完美,一切都附属梵天。因此,我觉得存在即是善,死即是生,罪孽即神圣,聪明即愚钝,一切肯定皆是如此,一切都只需要我的赞成,我的同意,我的欣然接受,因此对我来说都好,都只会促进我,决不会伤害我。我以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体会到,我非常需要罪孽,需要肉欲,需要追求财富,需要虚荣,需要最可耻的绝望,以学会放弃抗争,以学会爱这个世界,不再拿它与某个我希望的、我臆造的世界相比较,与一种我凭空想象的完美相比较,而是听其自然,而是爱它,乐意从属于它。

王小波《白银时代》读后感

作者 hillway
2024年8月29日 20:04

在读《1984》《动物农场》和《美丽新世界》的时候,我总在想国外的作家没有真正的生活体验却能写出这样的故事,按理说我们的作家应该更专业才是,什么时候也能出这样的作品呢?读了王小波的《白银时代》,我知道王小波就是这样的作家。

白银时代包括《白银时代》《我的舅舅》《2015》《2010》等作品,未竟稿里的《大学四年级》《黑铁时代》《黑铁公寓》和这种风格一脉相承,写的都是未来的世界,充满着混沌、荒诞、颠倒和不合理,却越看越发现似曾相识。

《白银时代》我看了两遍,看得似懂非懂,看来自己的功力尚浅,以后还要再读。和第一次比,这次读懂了什么是「白银时代」。作者是这样说的:「将来的世界是银子的」——「在热寂之后。」——「在热寂之后整个宇宙会同此凉热,就如一个银元宝。众所周知,银子是热导最好的物质,在一块银子上,决不会有一个地方比另一块更热。」——「白银世界的人蒙神的恩宠,终生不会衰老,也不会为生计所困。他们没有痛苦,没有忧虑,一直到死,相貌和心境都像儿童。」这个白银的世界和我们梦寐以求的世界如此之像,不过书中的人物却生活得了无生趣,一切都要按部就班,工作和生活都要循规蹈矩,连夫妻生活也要被安排,还要事后汇报。男主在不停地写小说,不过每次写完都会发现审稿后的文字和最初的版本一字不差——这说明这个世界是一成不变的。突然男主的一位女手下过腻了这种生活,要出去体验生活,却遭到了生活的毒打——「手脚被竹篾条拴在笼栅上,嘴也被栓上了,不能讲出大逆不道的语言。」

《未来世界》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主要写《我的舅舅》,双线叙述,分别讲了舅舅和小姚阿姨、舅舅和F,用的是现实主义写法。下篇写的是《我自己》,因为写的文章被吊销了历史学家和作家的执照,被抓去改造,先是做建筑工人,后又被安排写作,用的是魔幻主义的写法。

《2015》写的是一个作画家的舅舅,被吊销了执照,被抓去习艺所进行思想教育,又被押到碱厂进行劳动教育,在碱厂和女管教过上了没羞没臊的男砸女管的生活。

总的来说,《未来世界》《2015》和《白银时代》相比,故事更紧凑,更容易看懂,可能因为那时的世界荒诞的程度更低一些吧。

三个男孩的春梦

作者 ONO
2024年8月14日 11:17

《抓娃娃》不同,《从21世纪安全撤离》并没有让人“破防”的桥段。但是可以预见它还会是一个两极分化评论的电影——它没有在讨论任何一个“根正苗红”的话题,也没有在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在讨论一个形而上的哲学命题——自由意志和宿命论。

准确来说,《抓娃娃》和《从21世界安全撤离》是同一种剧本类型——人生变迁。前者是“穷”人变富,后者是重返十八岁。只是这是一部反向重返十八岁的故事,三个十八岁的少年看到了三十八岁的人生,于是决定在当下的时间节点去改变未来的结果。而整个故事形成的环形结构,因为与十八岁的心智挂钩,热血得像是一场“三个男孩的春梦”。

同时,这又是一部符合“诺维柯夫自洽性原则”的时间旅行故事:即未来既定,无法通过改变过去的方式改变未来。除非这是一个双向的因果,比如得知未来一定会遭遇难缠的劲敌,为了战胜他就必须要回到过去开始“训练”自己——所以时间线就可以形成闭环。

为了不剧透,但我又想点到为止——其实这是一个“重返十八岁”的故事,而不是“穿越未来”的故事。


Instagram上每年到某个时刻都会突然开始流行“重返十八岁”的游戏,用一张今年的照片对比十八年岁或是十年前的照片。(这种活动往往都会在占星学里“水星逆行”的日子进行,因为人们普遍开始怀旧。)“十八岁”是一个美妙的节点,只有当人们再也回不去的那一刻,才会意识到这个节点的美好(当然也有不美好)。

但所谓的美好和不美好,一定是因为有一个对标的标准才会体现出来,所以换一个思路,如果觉得十八岁非常美好的,会不会意味着此时此刻并不美好?当然,这没有诅咒的意思,这只是一场根本无法回溯历史的时间穿越游戏。

我大学的时候很喜欢收集同学的“梦”,有很多人的梦都跟高中有关,有关于学习的也有关于情窦初开的。大部分的“学生梦”里,都会有一个回溯的情感——他们希望回到那个时候,有一个简单的关于分值的标准、人与人的关系简单到只需要通过整天并肩而行一起吃饭一起学习即可。一些人希望回到学生时代,是因为那个时候是他们最有“掌控感”的时刻,成绩、人际、恰到好处地与父母形成的叛逆关系。在这些收集的梦里,“快乐”和“无忧无虑”是常常出现的词汇,学生时代更像是一个岁月静好的时期。

我也曾一度怀念过学生时代,在#羞耻心计划 的记事本里,还有和朋友的“交换日记”,彼此说着些不知天高地厚的畅想,毕竟那个时候不需要自己赚钱也不需要在乎明天怎么过。如果单纯以这个作为标准,那成年人的世界确实“不美好”——标准变得越来越多,考卷的分数不再有用,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无法受控于己的分数——颜值、财富、才能、人脉、巧舌如簧……想要再找到一个像学生时代的“朋友”也变得越来越难……

需要强调的是,这并不是一个反推成立的逻辑——你如果常常梦见“学生时代”,并且渴望回到那个时候,就能推导出你现实是一个“失败的人”——我可没有这样说。


电影里有一个“命题”我很喜欢——当你意识到未来并不美好,你会安分守己地从此刻开始等待那个“并不美好”的未来到来吗?这个“命题”和“算命”颇有异曲同工的妙处——未来既定的“宿命论”和试图改变未来的“自由意志”冲突时,你是接受宿命的安排,还是从此时此刻开始违背宿命将自由意志发挥至最大?

但是这个伪命题的乐趣就在于,所谓的“美好”和“不美好”是因为他们一体两面的存在,才有了对比,未来一定“不会美好”会不会就是一种既定事实?因为学生时代的“标准”是全员统一的状态,好跟坏对与错都是因为那个分值所判定的,但成年人的世界这个标准就此失效,失去标准就意味着那些好跟坏对与错的参照物也消失了——我至今单身,所以我开始去寻找那些婚姻不幸福的人;我婚姻平淡,所以我开始去寻找那些在婚姻中被戴绿帽的人;我被戴绿帽,所以我开始去寻找那些被戴了绿帽子甚至还帮情夫养了半辈子的非亲生孩子的人……“参照物”越是被细分,个体就越是变得渺小和忽略不计——因为到头来,你的不幸也是别人参照的一部分。

要是回到学生时代就好啦——我的分数比你高,就足以说明一切……


我接触过一些“停滞发育”的案例,因为在学生时代受到过青春期式的毁灭打击后,他们的心智停留在那一刻,以至于在成年后思维仍然保持学生时代的逻辑,非黑即白的观念、极度厌男或厌女、被现象牵着思维逻辑。例如,一个女孩子一直是老师身边的“小红人儿”,她为老师做眼线,遭到全班同学的排挤。后来她被自己喜欢的男生言语羞辱和欺负,以至于她接受到了青春期时期尊严、情感和自我认知的三重打击。自此她的心智停留在了学生时代,成年后,她是一个极度厌男恐男的女孩子,极其渴望被关注,因为害怕被人看穿所以总是在碎碎念自己内心的旁白,总是唉声叹气,习惯性地否定和抱怨,成为人际关系里那个随时可能塌陷的情绪黑洞。

很难说,青春期的那一刻到底是否“美好”,但此时此刻所有的“不美好”都有了一个可以回溯历史的点,就跟“原生家庭”的游戏规则一样,所有的失败从此都有了一个“兜底条款”,这是一个看似非常向内的“外归因”,因为历史不可更改,所以未来也无需折腾。

这便是《从21世纪安全撤离》里有趣的“命题”——既然历史和未来都是既定的“宿命论”,那“自由意志”又在这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不美好”的童年必然带来一个满身疮孔的未来,那重返十八岁又有什么意义?那如果这是一个反向的设定呢?未来如果并“不美好”,那从这一刻开始要不要让接下来的“十八年”变得更有意义?

那如果这些标准都被拿掉呢?没有分数、没有对错、没有好坏、没有善恶、甚至没有“过去”和“未来”,那你又因为什么活在此时此刻的当下?


“当你意识到生命本无意义,就可以赋予它任何意义。”

“丢掉自由,就是自由的方法。”

七月观影

作者 陈仓颉
2024年8月12日 14:50

这个七月看的影视剧较平时多,有一些对自己比较重要的需要记录一下。顺便补上前两个月的观影记录。

抓娃娃 死侍与金刚狼 洛基第二季 黑袍纠察队第四季 谈判专家 海关战线

抓娃娃

3.8/5 Successor

继两年前的《独行月球》后,再看沈腾马丽组合。跟往常一样,没有做任何电影内容的准备直接观影,主要动机是身边看过的朋友都发来好评,并且有一种喜剧重新站起来的趋势。电影英文名 Successor 很有趣,想起美剧继承之战 Succession。

电影的设定挺特别,迎合当下许多热点问题,例如鸡娃、家教、儿童隐私、霸凌等等。由于是非常本地化的故事,因此我觉得这部电影可以称之为喜剧恐怖片,披着喜剧的外衣但细想让人心发凉。特别是家长无死角监控部分,使我感到背后一阵寒意;另一个场景是沈腾穿过墙的暗格拿到马继业藏起来的日记那一幕。讽刺的手法也很巧妙,故事中的三位家长人物(父母和奶奶)以爱之名让全面接管孩子生活,不断灌输诚信之美又不断干着欺骗之事,几乎是一种反向教育。在第三幕男孩马继业发现真相后,他的情绪没有完全崩溃,不知道是他心理素质过于强大还是在多年的“教育”下训练出这种大心脏。

喜剧部分延续沈腾马丽的风格,基本上三分之二都在爆笑,我所在的场次笑声几乎没有停下来过。笑点的质量设定没有特别出戏的地方,大多自然又巧妙,满足开心麻花一贯以来的水平。不知道未来能不能像《夏洛特烦恼》那般留名喜剧史,但这个酸楚内核和比较完善的综合质量,起码使观众在两个多小时里笑得开心。

缺点都是喜剧常见,例如世界过于架空,许多设定和故事情节经不起细究,包括但不限于:主角家庭的富裕程度(印象中从未提过沈腾财富来源和所从事工作,因此沈腾一直强调的让马继业接手家业就显得空中楼阁),全方位监控需要的成本(物力、人力、合规等方面),马继业在成长过程发现一切虚幻的概率(在学校这种小社会,能发现自己家庭问题的几率太高了,电影中竟一路顺利成长到高考),老院子和现代社会的割裂(相隔至少30年的生活习惯)等等,但作为一部喜剧片,所有不合理的设计都可以理解为为喜剧服务,但是本片的内核又过于现实,导演和编剧想表达的思想没有很好地表达出来,使得电影观感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奇怪。

结局马继业复读一年考上体校,参加比赛又被空瓶子吸引,这是我觉得结局处理最大的败笔。

抓娃娃这个名字也挺中式恐怖的。

死侍与金刚狼

4.5/5 Deadpool & Wolverine

—涉及剧透—

爽,很爽,非常爽!简直是漫迷过大年,一对二十多年的戏里戏外好友在大荧幕上呈现,小量删减和贯穿整个X战警系列、金刚狼系列、死侍系列甚至部分漫威电影宇宙系列(包括洛基剧集)以及部分漫画原著的大量彩蛋、吐槽和致敬,让我这个半吊子影迷和漫迷从头爽到尾,笑声没有停过,该感人的地方十分动情。换句话说,这部电影很死侍,也很金刚狼。

优点不必多说,除了上面提到的彩蛋外,还有在大陆院线很罕见的R18级血腥暴力镜头,大量疼痛和血浆都几乎原味呈现(尺度与死侍1和2以及所有金刚狼电影持平,甚至更甚),两个角色的设定也放大了这种暴力。不过观影过程还是能明显感觉到有些地方删减的痕迹比较明显,事后搜索发现大陆院线上映版本会比国际版少两分钟(128min vs 126min),根据网上看过两个版本的网友反映,删减的两分钟大部分是更加血腥的动作戏和一些可能的黄色场面。毫无疑问,电影上线流媒体必须要收藏一份。

另外对于迪士尼的漫威、隔壁华纳的 DC 的吐槽非常犀利,以至于让我恍惚中觉得影片上下文中的 TVA 就是现实中的漫威高层:我想 prune 谁就 prune 谁,哪个英雄/IP 不赚钱了我就 prune 掉,哪个英雄呼声高票房高我就从虚空捡回来,然后再给你拍一部电影。金刚狼是如此,前些天把小唐尼请回来饰演复联5、6的毁灭博士也是如此。在我看来,死侍与金刚狼更像是“我明知道现状已经很烂了,那我就用现状的烂来做文章,整一个大活让喜欢我们的大伙都开心开心,顺便满足我们的心愿”,最后出来的结果万幸还挺棒,如果不带脑子去看的话,真的可以收获巨量快乐。

不过优点也仅限于此,剩下的缺点仍旧是超英电影常常出现的那些:故事老套,逻辑缺陷,人物塑造较扁平,配角工具人,最终大战平淡。但是特殊的地方也因为是死侍和金刚狼,电影中看似不合理的逻辑和动机,在这个角色下又显得那么合理。最终大战反高潮,正物质和反物质的结合会使人直接消失,但是死侍+金刚狼两个治愈因子拉满的角色联合起来,双双活下来又显得特别合理。TVA 的设定在洛基两季剧集中已经描绘成熟,整个多元宇宙危机和这个机构都出自康之手,然而随着戏外演员问题,漫威已经扔掉未来康的设定,换成毁灭博士,不知以后的故事会怎么圆。

电影里出现的以往角色,最让我惊喜的是美国队长霹雳火、刀锋战士和亨利·卡维尔版本狼叔,还有塔图姆的牌王。霹雳火出来那段我整个人都要笑背过去,尤其是死侍酝酿半天等他说出那句 Avengers assemble,结果一开口变成 Flame up! 差点一口水喷出来。刀锋战士出来时惊讶不已,这位26年前出现的超级英雄,比X战警和托比蜘蛛侠更早的超级英雄,一度是最拉风的荧幕形象,也是我最喜欢的吸血鬼电影系列(超过黑夜传说系列和暮光之城系列)。塔图姆的牌王项目筹备十年流产,没想到能在这部见到他的真实形象,还说了一句好笑又让人唏嘘不已的台词:我好像生来就在虚空。

这是漫威近五年以来最好看的影视剧之一。死侍在其中起到最大的作用,其次是金刚狼,然后是凯文·费奇。没他的漫威实在是不行啊!

洛基第二季

4.5/5 Loki Season 2

MCU 已经有太久没有出现这么好看的一部影视剧了。自第三阶段结束以来,好看的影视剧屈指可数:第四阶段的《旺达幻视》、《洛基》第一季,《月光骑士》勉强算上,电影更是全面扑街;第五阶段的《银河护卫队3》和这部《洛基》第二季。超英电影大势已去,隔壁 DC 在华纳的骚操作下不断重启,这边漫威高管和制作组像被下降头一样。能有一部洛基2,还得感谢这个系列的编剧麦可·沃尔德伦,他曾经担任过《瑞克和莫蒂》的编剧。

第二季的故事紧接着第一季,女洛基 Sylvie 在时间尽头一刀捅死征服者康遗留之人,从而使得多元宇宙失控,展开第二季的故事。这一季前几集的故事较为枯燥,文戏非常多,大部分时间在讲述时间小姐、拉芙娜和康的其中一个变体 Victor Timely 的故事,给到洛基的故事线并不长。但后三集渐入佳境,修复时间隐力的主线剧情很抓人,洛基通过在时间变异管理局的各类事件,终于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神,人物弧光极其完整,又能使人共鸣。

演员们的表演依旧上乘,主要角色超强发挥:抖森的洛基、欧文·威尔逊的莫比乌斯,以及梅杰斯的康变体:遗留之人、Victor Timely。尤其是梅杰斯,作为演员人不行,但是业务能力真的相当出众,与抖森的对戏让我感叹不已。

特效制作方面保持第一季水准甚至有所提升,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最后几集人类和世界面条化的场景,优雅、唯美又恐怖,还有时间隐力和时间之树的部分,都是 MCU 剧集里最好的特效之一,甚至堪比电影。服化道依旧上乘,整个时变局的布景都很用心,仿佛一个真实存在的机构,加上摄影部分特意的做旧,是复古未来主义的绝佳展现。

《死侍与金刚狼》已经上映,为了接上故事,特地赶在上映前补完洛基2,其实已经晚了半年。

黑袍纠察队第四季

3.5/5 The Boys Season 4

时隔两年,黑袍纠察队终于更新,前面的剧情已经忘记得差不多了,开场就简单回顾了一下过去发生的事,但我仍未想起休伊跟纽曼之前有那么深的感情羁绊。

这一季非常慢热,前三集有大量时间都在讲述主要角色的故事,补充来源,加入一些新角色,有讨喜的有讨厌的,但主线几乎没有推动过。一整季支线一大堆,包括但不限于休伊的父母、法国佬和喜美子的纠葛和过往、母乳的家事等等。每每讲到这部分剧情,我就觉得有些烦躁。主线部分是祖宝和纽曼的权力之争,暗线是祖宝和屠夫对莱恩的影响、屠夫的癌症/超能力和幻象、纽曼对女儿佐伊的保护和新英雄智者对大局的运筹帷幄(实际上并没有)和其他角色如新玄色、鞭炮女和深海等等。这部分的推动特别慢,有时看完一集仔细一想,一个小时的剧本其实删删减减剩半小时也不会对剧情产生多大影响。

到了第四集终于开始进入小高潮,祖宝回到成长之地,即一个黑暗的实验室,这一集几乎是祖宝演员安东尼·斯塔尔的个人秀,把那种邪恶、不可捉摸、笑面虎的压迫感展现得淋漓尽致,甚至可以竞争一下视帝。在这个小景别和其他出色演员的配合下,这一集算得上本季最喜欢的一集,戏剧张力拉满,完善了祖宝的成长弧光。

后面印象比较深的是农场疯羊戏、黑袍总部战斗戏份和拯救美国总统戏份,还有休伊和纽曼之间溢出屏幕的CP感,我想他俩之间是真实情侣身份影响表演了,休伊和星光之间没有什么来电,即使有床戏也没看出多少火花,而休伊纽曼之间仅仅是隔空打个电话或者见面两三句加一个眼神,就能感受到演员/角色之间的羁绊,也是一种很特别的感受。

除此之外,本季就没有再留下太多印象,对了还有深海给智者做前额叶切除术部分,那简直是黑袍这么多季以来最恶心最重口的一幕,恶心程度甚至超越电锯惊魂系列。实在不想重温那部分剧情。主线推动太过缓慢,预计精简下来就是两部电影的长度,整体不如第三季质量。

谈判专家

3.5/5 Crisis Negotiators

能看到刘青云、吴镇宇、刘德华、苗侨伟们一起飙戏,总是非常快乐的,电影本身的质量有时并不是决定性因素。这一部谈判专家翻拍自1998年的经典《王牌对王牌》(《谈判专家》又名也是《王牌对王牌》),基本上80%复刻了原作,一些本地化的修改和结局的改编,扎实的剧本和演员的表演让电影能高过及格分。但是邱礼涛近年来的电影在人物塑造和电影节奏方面的老问题还是时有出现。

剧情结构和原作基本相同,事件换了个地方发生,人物小传稍稍有些变化,但是影响不大。我更加喜欢原作的结局,处理得相当高超。而本作则改编得与时俱进,更加保守也某种程度上更符合香港的情况。刘青云和吴镇宇两位主演的表演都非常优秀,但在我心目中,刘青云超过原作的萨缪尔·杰克逊,吴镇宇则距离凯文·史派西差些火候。看完这部电影我的第一感觉是想把《王牌对王牌》再翻出来看一遍。后来复习《王牌对王牌》,才发现差距依然肉眼可见比较大。

海关战线

1.5/5 Customs Frontline

很烂,非常烂,从电影开篇第1分钟开始就有不祥的预感,这个预感一直持续到电影结束。邱礼涛的又一大作,今年(本月)居然看了两部,《谈判专家》因为原作剧本扎实,因此没有烂到哪里去。很遗憾,这部很烂,莫名其妙的人物设定和动机,稀烂的剪辑,糟糕的台词,毫无想象力的场面,疲惫的动作戏和追车戏,没有逻辑的反转,整部电影几乎全靠张学友的演技在撑着,尽管他饰演的角色也没有完全立住。谢霆锋和刘雅瑟(的角色设定和演绎)是灾难。林嘉欣也许因为是与张学友对戏,人物虽然工具化严重,但未到灾难的程度。1分给学友哥的演技,0.5分给谢霆锋在动作戏上的用心(虽然无用)。

我不明白,为什么这部从各种意义上都是烂片的烂片,以及上一部这么烂的消失的她,三号厅检票员工这个公众号给出的评价都是优秀的?

三号厅还能写出这种破文章来吹这部电影?

等到了

作者 xrspook
2024年7月31日 09:07

当年今日

上个周末终于在爱奇艺上免费看了电影《九龙城寨之围城》。之前一直没有看,因为即便是黄金会员也要收费,所以我就等。通常国产电影等上一段时间就会免费,但是进口电影可能一直都得付费,但话说回来,我感觉自己已经很久都没看过外国电影了,印度的除外。本来我就不怎么看欧洲电影,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对那个东西彻底没有了兴趣。之所以这样,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本来我就不是漫画迷,什么蜘蛛侠、超人、美国队长之类的东西,对我一点吸引力都没有。为什么以前会看美国电影呢?大概因为以前看外国电影都是在明珠台,他们播什么我就看什么,没挑,但是他们却极少会播美国以外的电影,日韩的几乎没有,泰国的也是,欧洲的算是极少数。再往后到大学的时候,学校的FTP是个神一般的存在,那里有无数的电影资源,所以也不管那么多,反正都看了。虽然非常有可能看了以后又忘了。之所以明珠台不播美国以外的电影,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他们自己的翻译对英语以外的那些语言不太熟悉,在英语翻译方面他们非常到位,但是他们有没有西班牙语、德语、法语的翻译呢?这个估计我就得打个问号了,因为当时我默认明珠台和国际台都是英语电视台,当时我没有考虑过,是否应该称呼他们为外语电视台,那么那个外语就可能不仅仅是英语了。那个时候有段时间,有线电视转播过来的明珠台信号用的是双语的那个声道,所以我看的那个电影可能还是经过明珠台粤语配音的。看印度电影的那几年,基本上看的都只是印度的电影,感觉挺有意思。关键是那些电影通常挺长,两小时算短,一些经典的款式通常是三小时起步。

过去也看了不少香港电影,香港电影之所以被我看到,多数都是从喜剧片开始,但实际上我又不怎么喜欢喜剧片。当那些片子一遍又一遍被播放的时候,其实我挺烦躁的,每到过年就会播放《家有喜事》系列,周星驰的那些电影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在播放。香港的动作片一向都挺够意思,但实际上我看过的并不太多,成龙系列看得也不多,尤其是早期的成龙系列,比如《警察故事》系列,我也从来没有完整看过《英雄本色》系列。还记得当我还是个小学生的时候,翡翠台或者本港台早上会播粤语残片。为什么会称之为粤语残片呢?小时候我从来没有问过这个问题,反正那些电影相对于现在的来说颜色不大好,特效比较假,但是打起来的时候还是挺过瘾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粤语残片完全消失了。为什么以前经常播现在彻底又不播了呢,是因为那些片子实在不适合在高清频道播放吗?不过话说回来。我小的时候,国内的电视台翻来覆去白天播放的通常也只有《西游记》。

如果我知道某部片子只要足够耐心就能等到免费,我不会在网络平台上付一分钱。

《动物农场》读后感

作者 Jasmine
2024年7月29日 12:28

继村上春树的《1Q84》之后,近期读了乔治·奥威尔《动物农场》。

第一阶段是里甲农场的动物在几头猪的带领下赶跑农场主并实现自治。老少校是生活在里甲农场里的一头种猪,他认为农场动物的悲惨生活源自人类的暴力,“人是唯一光消费不生产的生物,强迫动物工作,只把最少的劳动成果还给他们充饥,剩下的则通通归自己所有。动物们过着悲惨的生活,不得寿终正寝。”老少校认为只要把人类推翻,动物们就能过上美好的日子。在临死前,他号召全体动物起来造反,提出“所有人类都是敌人,所有动物都是同志”的观点,带领动物们一起合唱《苏格兰的牲畜》,歌声让其他动物陷入极度激动的状态。老少校去世之后,另外两头猪雪球和拿破仑继承了他的遗愿,将老少校临死前的讲话改造成一套包括七大纪律的动物主义思想。造反很快取得成功,整个夏天农场的动物就像机械表的发条那样不知疲倦的工作着。里甲农场的主人琼斯先生被赶跑了,动物们翻身做了主人,将农场改名为动物农场。

第二阶段是动物农场内部发起“政治斗争”,拿破仑赶走雪球,变成唯一的领袖。由于拥有较高的智力,雪球和拿破仑为代表的猪们担当了领导其他动物的“重任”,并在牛棚大战中成功挫败了琼斯先生的复辟进攻。雪球拿出了修建风车的全套方案,带领动物们畅想农场的幸福美好未来,而拿破仑则从开始就宣称发对修建风车。随后,和拿破仑意见相左(利益相悖)的雪球在政治斗争中败北,一出生就被拿破仑驯养的带着铜项圈九条大狗把雪球赶出了动物农场,拿破仑变成唯一的领袖,并到处散播雪球是罪人、叛徒、危险人物,有着很坏的影响力,把农场风车倒塌等事故原因统统归结于雪球蓄意已久的报复,增加动物们对雪球的敌对仇恨情绪。农场里的”底层动物”如马,奶牛,绵羊,驴,山羊,母鸡,鸭子等辛勤劳动,奋力建设代表美好未来的风车,经过几番磨难,风车终于修好,但动物们的生活却始终没有改善,甚至变得越来越差。

第三阶段是猪和人类因共同利益结成同盟,猪已经不再属于其他动物的行列。为了改善经济状况,拿破仑把农场的木料卖给了瘦田农场的弗里德里克,结果因为收到假币而跟对方发生了战争。动物农场虽然取得了胜利,但风车却被摧毁了,只能艰难的再次重建,在这个过程中大权在握的拿破仑逐渐废除动物主义的七大纪律,《苏格兰的牲畜》被封杀,改为诗歌《拿破仑同志》“拿破仑同志啊,你就是那天空中的太阳神”,风车被命名为拿破仑风车,动物农场重新更名为里甲农场。“我们有理由怀疑雪球的秘密特务现在就潜伏在我们当中”,通过几场政治运动屠杀处决的一些敢于表达不同意见的动物,经过大清洗,拿破仑建立了至高无上的权威独裁地位。农场充满血腥和恐怖的氛围,但很多动物的记忆力却很短暂。农场颁发了新的规定:“如果猪和其他任何动物在路上迎面相遇,其他动物必须让路。”最后,猪学会了用两条后腿走路,甚至还跟以狐狸林农场的主人皮尔金顿先生为代表的其他人类农场主把酒言欢,看到这个场景的其他动物则面面相觑,再也分不清人和猪有什么区别。

只要把人类推翻,动物就能过上美好的生活?赶走农场主后,这些被猪鼓动造反的动物们的确感觉到心情畅快,工作效率提高,每一口食物都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快乐。因为那是真正属于他们的食物,是他们为自己生产的,而不是刻薄的主人施舍给他们的。在他们看来,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们自己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而不是为了一小撮游手好闲、偷盗成性的人类。猪将牛奶和苹果据为已有,作为一个转折点,拿破仑逐渐变的专横而残暴,在此之前动物农场的确曾经有过短暂的幸福生活。但在此之后,由于猪认为比其他动物高级,而其他动物不加质疑的任何这种观点,动物农场的动物们就再也没有轻松愉快的日子了,当然猪和狗除外。

冬天十分难熬,粮食短缺,很多动物们分到的口粮很少,忍冻挨饿,除了农场的常规劳动和重建风车,他们还要给小猪盖学校,工作量逐渐增加,他们像奴隶般卖命劳动,仍旧不惜力气和牺牲。农场似乎越来越兴旺,但动物们却没有越来越富裕,动物们普遍吃不饱,在稻草上睡觉,在池塘里饮水,在田里劳动,冬天要挨饿挨冻,夏天饱受苍蝇骚扰,年老的动物已经想不起来和之前相比生活是好是坏。他们认为,就算吃不饱也不是因为要养活残暴的人类,就算他们很辛苦,但至少也是为自己而劳动。身为动物农场的成员,这些动物们没有放弃希望,没有失去光荣感和优越感,因为他们仍是全国唯一有动物拥有和管理的农场,这些动物们觉得他们当中没有用两条腿走路的生物,全体动物都是平等的。比较愚笨的动物根本记不住七大纪律,猪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浓缩成一句话:“四条腿好,两条腿坏”,宣称同样蕴含着动物主义的精髓。绵羊们特别喜欢这句话,牢记在心,每当在田野里休息,他们往往会连接连绵的叫上几个小时从来不会厌倦。

“动物不能对同类实行专制统治,无论是孱弱还是强壮,是聪明还是愚蠢,我们都是兄弟动物,不能侵害任何其他动物,全体动物都是平等的。”公平需要经济和身份的平等。经济上是有多少付出就应该得到多少回报。身份上则是不管男女老少,富贵贫贱,肤色种族,籍贯出生,职位高低,聪明愚笨,美丽丑陋,所有人格(动物格)都应均等。然而平等和专制却是一种恶性循环的关系。经济上的不平等的根源是专制,而专制的根源又是身份上的不均等。有些造反或革命最终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社会变革,而只是换汤不换药的权利变革。动物农场推翻了人类的“剥削”后,那些没有独立思想、缺乏记忆力的动物们仍旧在被“剥削”,甚至实际生存状况更差,只是更换了“统治阶层”,纯属“底层动物”的“一厢情愿”。

关于动物农场的纪律。最初订立的七大纪律具体内容为:“一、凡是两条腿走路的就是敌人;二、凡是四条腿走路的或者有翅膀的就是朋友;三、动物不得穿衣;四、动物不得睡床铺;五、动物不得饮酒;六、动物不得伤害其他动物;七、全体动物是平等的。”随后,第四条更改为“动物不得睡有被单的床铺”,第五条修改为“动物不得饮酒过量”,六条修改为“”动物不得无故杀害其他动物“。到最后七大纪律都被抹去了,只剩下一条纪律:”全体动物都是平等的,但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加平等。“这些纪律被篡改或增加几个字,看似文字游戏,背后都是猪的利益和欲望使然,作为统治阶层的猪最终篡夺了革命的果实,和“底层动物”渐行渐远。通过种种手段,拿破仑篡改历史,篡改主义,甚至篡改动物们的集体记忆,实现农场动物的阶级分化,狗被驯养为替他维持独裁恐怖统治的工具,也因此跻身依附权力的既得利益阶层。拿破仑的一堆孩子们全部接受特殊的精英教育,而农场里新出生的其他动物则全都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机会。

关于动物农场的几个动物。农场最让人心疼的动物是拳击手。他是拉货车的公马,从早到晚不停工作,总是出现在任务最繁重的地方,有时候整个农场的活好像都落在他强壮的肩膀上,力气好像有其他动物加起来那么大。为了完成修建风车等任务,他和一只小公鸡约好每天早上在其他动物起床前提前把他叫醒,然后在正常的开工时间之前自愿到需要帮忙的地方去劳动。拳击手作为最忠诚的信徒,几乎没有自主思考的能力,从不缺席集体会议。他对每个问题每次挫折的回答都是“我会更努力的工作”,这已经变成他的座右铭。后来又多了一个信条:“拿破门永远是正确的。”后来,拳击手在战争中受伤,蹄子的裂伤迟迟没有痊愈,而他连多休息一天都不肯,也不让别的动物知道他有伤在身,认为这才是英雄本色,只有在夜里他才私下苜蓿(一匹母马)承认那只蹄子实在疼的厉害。苜蓿和本杰明(驴)都劝他别那么卖力劳动,“马的肺是经不起那么折腾的”,但拳击手不肯听,他只剩下一个愿望,就是在退休前看到风车落成。 拳击手忍着饥饿长时间劳动,意念坚定从不动摇,但是其他动物还是发现他的外表出现变化,毛发没从前那么亮,壮实的后腿似乎有些萎缩。当他绷紧全身肌肉,拖着沉重的大石头,他会显得很吃力,看上去好像纯粹靠完全的意志才能站得住。终于在夏天的某个黄昏,拳击手摔倒了,躺在地上爬不起来。当拿破仑获悉农场最忠诚的劳动者遭遇不幸之后非常“悲伤”,安排把拳击手送到威灵顿的医院接受治疗。拳击手满心期待着等康复好,再活三年,能够到大牧场的角落过上安详的退休生活。最后,大货车乘着动物们白天劳作时(掩人耳目)把拳击手运走,本杰明发现货车上写着“马匹屠宰和熬胶商,经销皮革和骨粉”的字眼。当天晚上,从威宁顿来的杂货商货车运来一个大木箱,传来玻璃碎裂的巨响,动物们都不知道拿破仑从哪里弄到的钱,又给自己买了一箱威士忌。

本杰明能够识字,保持着清醒,洞悉拿破仑的阴谋,有着阻止拿破仑极权统治的可能(智力方面和猪还是有差距),但他和造反前没什么变化,认为谁统治都一样,干起活来依旧又犟又慢,从不偷懒,也从不自愿多做额外的事情,对于造反和随之而来的各种后果,也没有任何看法。他记得漫长一生中的每个细节,知道过去的生活不比现在好,但也不比现在差,知道挨饿、辛劳和失望是永远不变的生活规律。他唯一的一次的发声是为了挽救好友拳击手的生命,但为时已晚。而拳击手是有力量推翻这个残酷的极权统治的,他却愚昧而不自知。通过拳击手和本杰明两个动物,能直观体会到无知、受教育程度低的“底层动物”是如何被煽动和统治的,有能力反抗的动物从未弄清楚他们真正的敌人是谁,而保持清醒的动物却无动于衷。

拳击手没有等到退休,而农场里其他的动物实际上也从来没有真的退休。将农场划出一角供老年动物使用的话题早已不再被提起。其他动物在工作中也是各尽所能。不过也有例外,比如猫的行为就很古怪,每当有活要干,猫就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他会失踪好几个小时,然后到开饭时间或者傍晚工作结束时再露面,而且还装作什么事都没发生过。

拿破仑身边除了驯养的狗,还有尖嗓客(公猪)。他口才很好,能将黑的说成白的,很擅长舆论造势,消除“误解”,平息议论,四处奔走做动物们的思想工作。如动物们发现牛奶和苹果搅进了猪食,尖嗓客能找出冠冕堂皇的理由,说很多猪是很讨厌牛奶和苹果的,吃这些东西的唯一目的是维护健康,已经得到科学的证明。作为脑力劳动者,承担管理和组织农场的重任,日夜为动物们的幸福而操劳。虽然牛奶和苹果吃进猪肚,但全体动物都获得了好处。如动物们怀疑大货车将拳击手运走屠宰,尖嗓客则到处游说声情并茂说二手货车没有及时涂掉旧的名字,纯属大家的误会。

这是一本寓言故事,篇幅不长,情节简单,语言生动简洁,而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却丰富而深远,具有超现实主义意义。即使创作距今已近百年,书中很多场景仍旧鲜活。相信每一个读过的人,都会在书中这些“底层动物”身上,或多或少找到自己或他人的影子。是逆来顺受、还是奋起反抗?是革命成功、还是被镇压屠杀?是无自主意识?幡然醒悟?还是始终保持清醒?同一人的不同人生阶段随着阅历和经验积累,也可能像不同的动物。

关于本书序言和作者思想。除了1943年的《动物农场》,作者乔治·奥威尔的经典作品还有1948年的《1984》。他被称为超越时代的政治预言家,一代人的冷峻良知,曾被视为危险的异端,以先知般笔调勾画出人类阴暗的未来。他在1945年为《动物农场》写的序言《英国的出版自由》,抗议这部小说在寻求出版过程中遭到的不公平待遇,并提出“是不是每一种观点,无论他是多么不受欢迎,甚至是多么愚蠢,都有资格被听到?”的问题。他认为几乎每个英国知识分子都会觉得应该说“是的”。然而答案往往是“没有”。作者认为,凡是触犯到主流的正统思想,言论自由的原则就会崩溃。只要组织化的社会继续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审查就将永远存在。保卫民主就是彻底摧毁思想的独立性。在作者看来,用一种正统思想取代另一种正统思想并不是进步。

穷养孩子未必出息——《抓娃娃》观后感

作者 hillway
2024年7月22日 22:03

刚看了沈腾和马丽主演的电影《抓娃娃》,看之前没看过介绍,不知道讲的是什么内容,所以在看的时候也没有心理预期。看过后觉得这是一部合格的电影,剧情简单、笑料百出(有时过于明显略显尴尬),看起来很轻松,但是深度不够,是那种一笑而过的电影。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孩子的教育,沈腾为了孩子可谓煞费苦心,本身是个「富爸爸」却要装成「穷爸爸」,给孩子打造了一个「家徒四壁」的环境,雇了一堆人扮演成邻居街坊处处为孩子服务,给孩子定了考上北大清华的目标。首先,我觉得这种教育方式是一厢情愿,艰苦的环境不一定就能促进学习,也可能会适得其反,不然清北早就挤满了农村孩子。其次,富裕的环境并不一定就是美丽的陷阱,不一定对孩子就没有好处,金钱可以提供更多的资源,更好的教育环境,有钱也可以让孩子体验更多的人生经历,比如海外留学、环游世界、跳伞马术等贵族生活。再次,既然那么有钱何必在国内卷教育,世界上比清北好的学校还有很多,大可以放眼世界。

我也是个教育的外行,不懂如何教育孩子,有时也会对孩子歇斯底里。我觉得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当充当「导师」和「朋友」的角色,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引导孩子,培养他的兴趣,让他能够自由发挥、自由成长。我认为「以身作则」的榜样的作用很大,会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部电影中破绽很多,尤其是老奶奶打篮球那段显得太假了,而且周围的演员演的也不真实,男主早就应该看出破绽了才对。可能这是导演有意为之,让我们更清楚的看到这个荒诞的世界。

观影中总让我想起《楚门的世界》的里的情景,生活在人为铸造的一个虚假的世界,人生被规划,处处受监视,犹如一个巨大的牢笼。

没有坏人的成人童话

作者 ONO
2024年7月18日 21:17

很喜欢那种评价两极化的电影,比如沈腾、马丽主演的《抓娃娃》。

之所以喜欢两极化评论的电影,是因为各说各有理,但又各自破对方的防。为了不剧透《抓娃娃》,本文就暂时不讨论剧情结构和不合理的地方——对很多低分评价的观众而言,他们会揪着“不合理”将电影批判到死。我倒觉得这个电影的不合理并不是因为它在反馈现实,而是描绘了一部成年人的童话故事,童话故事要讨论的并不是“合理性”,而是“现实破防”。


两极分化的评论,成年人的尊严还没被补齐,又被下一代人破灭

看电影的时候我看开玩笑,打低分的观众会不会是因为本想带着孩子来接受“教育”,结果看完电影后反倒是被孩子问了一个:“爸爸妈妈,我们家有这样有钱吗?”一个成年人可以在一部电影里破两次防,一次是他们到最后也没有得等到自己的父母告诉自己家里其实是“殷实”的,第二次是回到现实的时候还被满心期待的孩子灵魂拷问了一番。

当然,这是玩笑,就算真的如此破防也没人敢于承认。

叛逆期的孩子会开始讨论和幻想一种可能性——其实自己家很有钱,只是因为为了锻炼自己而伪造了一个“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教育环境。直到这个成年人不得不接受现实,将这个无聊的幻想变成越来越飘渺的童话剧情。

电影本身是“人生变迁”的剧本结构。这一类的剧情,往往是带有强烈的“期待感”——穷人变富、富人变穷、男人变女人、孩子变父母。当神迹发生,主角要去经历他从来未曾想过的生活,从一开始的笨拙到后来的得心应手,他总能从中收获些什么——兜兜转转一整圈,最后故事想要告诫大家的是——你原本的生活才是满足的,那才是你真正的生活,而那些所谓的“变迁”只会让你更加珍视曾经拥有。

是吗?我看未必,至少现实来看是未必的,如果有一天你真的获得了一大笔财富,哪还有心思去搞这样一出剧本结构的人生?有总比没有强吧!

但悲惨的是,电影是电影,但现实还是现实,这一次要破防的竟然是两回合。


现实和童话的区别在于,现实没有“如果”,但童话可以允许成年人讨论任何“如果”

如果有一天,你真的获得了一大笔财富,你会如何?

在童话世界里,“如果”可以被设定成各种可能性,“如果”越荒谬,它的杀伤力越低越有趣;反之,“如果”越现实,它便拥有了可怕的杀人诛心的能力。如果你获得了一百万会如何,对一些人而言这件事并不难,但有一天人们意识到这个“如果”在别人那里易于反掌,而在自己这里是一种童话般的如果——这便是现实的杀伤力。

我看了看豆瓣两极化的评论,其中就有人提到了这部电影是“残忍”和“恐怖”的——这样的教育是不合理的。然而,这种不合理是建立在童话世界的“如果”基础上的。如果一个富人用穷养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能否“成功”?显然,这种讨论是在用抽象去解释具象——抽象的富来构建的“穷”式教育。这显然不合理啊!

富人要为了孩子,也沦为“穷人”;而富人的孩子在被当作穷人的孩子对待和欺辱的时候,富人的父母真的能做到袖手旁观?至少在现实,这一切很难实现,这是不合理的原因,也是人们绝对不愿相信的“非现实”。

现实有没有这样的人,我们不得而知;但现实里你我是怎样的人,我们心知肚明。

之所以我称这部电影是成人童话,是因为它在讨论一个很多人在年幼时期,因为穷富攀比在心里萌芽的那个奇怪的“如果”——“如果我家是有钱人,而我现在过的日子只是在考验自己”。而当这个想法被具象化成艺术形式时,它带来的羞耻感和无奈感会变得更强。因为谁都知道,这个“如果”在现实未曾实现,而故事里的“如果”又太不合理。


童话世界没有坏人恰恰才是最恶狠的坏人

儿童童话的核心不是在于故事有多少教育意义,而是里面一定得有“好人”和“坏人”,这是最直观的教育功能,也是小孩子最容易接受的对世界的认知模式——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直到这套系统在成年人的世界不再适用。

当然,还有很多成年就算在成年之后仍然用着“对与错”的认知系统看待世界。我很喜欢开心麻花的剧本结构,因为很公式化,所以不用动脑子。因为是喜剧,好与坏在故事里不再是重点——喜剧的灵魂在于让人笑着哭。所以当坏人不坏,好人也有他不完美的一面时,一个人的人物的弧光才会完整。

这部电影没有任何一个坏人,所以有人觉得,最大的坏人应该是沈腾饰演的父亲一角。因为他在用一个“错误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关于“错误”,在前半部分已经讨论过,而他是不是坏人?这可不好说,一个富得流油的人非要用极端方式穷养自己的孩子,这确实招人恨——招人恨自然就是坏人。

一部作品没有好与坏,它还能够成立吗?就像是童话故事《红舞鞋》里面,没有任何一个好人和坏人,就是一个小姑娘穿上了逼着她不停跳舞直到累死的舞鞋。这是我小时候觉得“最恐怖”的童话故事,因为它里面没有坏人——坏人是那双舞鞋?但自愿穿上它的不就是小女孩自己吗?

当故事没有了“坏人”,就没有了为结局买单的“恶”和让人同情怜悯直到皆大欢喜的“善”。因此,主角无论作出任何选择,都将由自己负责,再也无法怪罪到一个“坏人”的头上。

在剧本里,有一个关于主角行动的设定规则,叫做“不得不做”。如果一个主角被卷入一场事故中,他的行为是“可做可不做”的时候,他的动力是不够的,故事就会变得“贫乏无聊”。比如一个妻子发现丈夫外遇的证据,她可以质问对方也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过一辈子;但如果是丈夫和情妇外遇的途中,在游轮上被绑架,而处理这场绑架案的谈判专家正是妻子,她还能选择不做吗?不,她不得不做!

沈腾饰演的父亲一角的“恐怖”,就在于他逼着自己的孩子一次又一次地“不得不做”,孩子几乎没有选择权利,但并不是所有的童话故事都是王子和公主过上了没羞没臊的生活,也有王子选择了弑父。

但可悲的是,故事里的王子就算不接受父亲的安排,但他还是个“富二代”——这就是童话故事的邪恶之处。


原生家庭的枷锁不过是成年以后最大失败的最终兜底

生活毕竟不是剧本,“不得不做”很多时候是我们的二次加工。大多时候,逃避也是一种选择,而为了美化逃避,才粉饰成了“我那个时候不得不这样做”。

我接触过太多原生家庭的案例,明明可以自己选择离开,可以切断代际诅咒,但最后这些人还是选择“留下”,满嘴忠孝仁义麻痹自己。而我常常会逼问他们一个问题:你现在离开原生家庭,你最大的顾虑是什么?

他们绕来绕去都是那几句“我对他们有责任”,接着我会问,如果你真的离开,你有足够的积蓄和能力能养活自己吗?他又绝口不提此事,因为他们到现在还住着父母的、花着父母的、吃着父母的、但是嘴里时时刻刻都在嚷嚷着原生家庭对他的迫害。

前段时间录了一期新节目,话题就是“原生家庭”。我们从诸多案例中都看到了同样的点——很多人把原生家庭当成了“兜底条款”,当自己的人生过得不如意时、情路坎坷时、心理扭曲却又不愿意面对时,原生家庭成了最适合的“坏人”——就像是童话世界里的那个最终的Boss一样,住在最高的巫师塔顶,只要一个响指就可以在塔尖召唤风眼席卷他的整个世界。

电影里被穷养的孩子,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被欺骗的那一刻,他想要寻找真实的世界,但难道说他小时候那些穷养的经历都是假的?这件事会变得极其割裂,因为父亲的行为是错误的,但回忆又是快乐真实的,难道要用父亲的错来否定全部的真实经历吗?从童话世界回到现实世界,这又成了最不合理的设定。

然而,这个割裂,就是那些把原生家庭当做“兜底条款”的人最残忍的童话——父母是错的,但他的回忆确实又留存着那些开心的片段——如果要否定全部,就要否定自己的一切,然后这个割裂就像是伤疤一样,被自己撕开证明曾被伤过,然后又等着它自己愈合,等着下一次再被撕开。

但是,妄图一句“对不起”就可以解决原生家庭造成的前半辈子的问题,这比童话里的巫婆召唤风眼的咒语还要离谱吧!

谁都知道答案,但揭穿就意味着童话破灭,所以才宁愿活在一个全是坏人的成人童话里。

王子啊,从此过上了都是别人伤害自己的悲剧人生~

一个人的战争——《1917》观后感

作者 hillway
2024年6月22日 22:46

好久没有看战争类型的电影了,这次独自一个人,找来颇受好评的《1917》,静下心来慢慢地欣赏,享受了两个小时的视听盛宴。我觉得好的战争电影,不仅是宏大的战争场面,震耳欲聋的狂轰滥炸,众志成城的的冲锋口号,拼的你死我活的血性意识,而且应该有深入人心的,让人反思反省的,富有个人意识的鲜活个体。《1917》就是这样好的一部电影,看完之后「余音绕梁」。

这部电影几乎没什么大的战争场面,情节很简单,就是派两个人到十几里外的地方送一封信,这封信关系到1600个士兵的生命。两个人就单枪匹马地出发了,经过铁丝网、废弃的工事阵地、废弃的房子,镜头的调度看起来如身临其境,好多地方看起来很揪心,都不忍心看下去。生怕他们两个人(之后变成了一个人)会正面遇到敌人,被敌方的狙击手射杀,不小心踩到地雷,被追击的敌人射中,在河水里淹死。

他们俩对待敌人又是那么仁慈,第一个人试图救敌方的飞行员,肚子上被捅了刀子,流血过多而死。第二个人遇到敌人后,捂着对方的嘴, 让他不要大喊大叫,没想到松开手之后,对方就叫了起来。

电影大多数时候都聚焦在一个人身上,只有他一个人在战斗,看起来好孤单。看完电影,让我看到了战争的可怕,不仅有流血,还有对意志的摧残。为什么会有战争,人类为什么要受这样的苦,和平多美好啊!

埃勒里·奎因《Y的悲剧》读后感

作者 hillway
2024年6月28日 14:02

《Y的悲剧》比《Z的悲剧》好看很多,情节更紧凑,推理更严密,故事很吸引人,为了看到凶手是谁,想赶紧看完,整个阅读过程很舒服,但是看完之后还是会觉得推理过程有些牵强。

作者设计了一个完美的作案场所和每个房间的布局,像迷宫一样。又设计了一个存有毒性物品的化学实验室,为凶手提供了便利的作案材料。太完美了显得不太真实。

看过小说,我有几个疑点:

1.老太太到底是怎么死的,一个曼托琴拍到脸上因为有心脏病就被吓死了?

2.老太太到底有什么传染病?让整个家族变得不正常。看起来像是遗传病,会传给子女,但怎么又能传给丈夫,让丈夫死了?书中说是可怕的细菌,但是细菌又不会遗传。我觉得这一点交代不明。

3.老太太去世前立了复杂的遗嘱,涉及到财产分配,我还以为是因为财产问题引起的凶杀,没想到根本不是。这份遗嘱很奇特,有多个继承选项,让几个继承人去选择,但是书中并没有交代最终是怎么选择的。

4.本书的最后十几页交代了凶手整个的作案过程,著名神探最终锁定了凶手是一个孩子,于是良心纠结,迟迟不揭发凶手。但是凶手却突然死了,到最后也没看明白是怎么死的?

5.小说中警察就是一个摆设,什么用都没有,侦破按键全靠一个私家侦探。按理说凶手作案总归会留下一些蛛丝马迹,而且小说中凶手几次三番作案,不至于什么有用的发现都没有吧?

6.私家侦探的权利太大,竟然让驻守在还没有结案的现场的警察都撤掉(包括一位防止食物被投毒的专家),最后发生了一个小孩被毒死,私家侦探不必为这件事情而负责吗?

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读后感

作者 hillway
2024年6月20日 20:00

在读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前,我已经抱了不好读懂的想法,之前在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不朽》时看得很痛苦,故事情节不连贯,作者讲着讲着就发散了出去,讲了一堆的理论,等回来继续讲故事时,我都接不上了。可能我已经习惯了他这样的写法,也可能这部小说本身的故事很精彩,这次读《生活在别处》觉得很好,很快就看完了。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吸引我的地方是,书中描写了与我们目前生活相似的生活和制度,我想看看主人公在那样的环境下是怎样地生活和挣扎的。

这部小说的时间放在1940年代,男主和妈妈家是资产阶级,后来遇到了社会主义改造,家里的商店被充公,但住的别墅竟然还能继续住下去,生活也没多大的影响,该上大学上大学,该当工人当工人。

男主的妈妈是个「儿宝妈」,从小溺爱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认定孩子是诗人,在他身上寄托了很大的希望,对他的生活进行着无微不至地照顾。有极强的控制欲,生怕儿子抛弃她。

男主小的时候很乖,长大了很想表现自己,积极融入新的社会,厌恶旧的社会和制度。为了出名,先是写各样的宣传标语,后来写诗向杂志投稿。之后遇到了一个长得丑,自己并不喜欢,但很好控制的商店服务员女朋友,渐渐地厌倦了,于是就抛弃了她。用现在的看法来说,男主就是一个不成熟的渣男。后来被一个漂亮的女人抛弃,患病而死。

这部小说故事还算好看,人物不多,主要讲述了男主的成长和思想的变化。书中有大量的诗歌,我没怎么看懂(我不喜欢读诗),不过觉得以下的论述很有意思:

在诗歌这片领地上,所有的话都是真理。诗人昨天说:「生命就像哭泣一样无用」,他今天说:「生命就像笑容一样快乐」,每回都是他有道理。他今天说:「一切都结束了,在寂静中沉没」,明天他又会说:「什么都没有结束,一切都在永恒地回响」,而两句话都是真的。诗人根本不需要证明;惟一的证明就取决于他的激情的程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