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首页

独立博客自省问卷15题

作者 陈仓颉
2024年10月14日 14:45

WordPress 要是可以 @ 别人点名提醒就好了。源:独立博客自省问卷15题 雅余

1. 你的博客更新频率是多少?

当前接近月更(比一个月多点),从写独立博客起,频率从三四天一更到周更到月更、半年更甚至年更,这种变化与工作生活节奏有关,也与心理健康和情绪有关。不过从未对自己设限,已经完全不在意自己更新的频率是否有其他博友高,也不在乎文章质量是否有价值,只要自己开心,那就什么都好。

2. 你的博客上次更新是什么时候?

2024年8月12日写了一篇七月观影,也算不上新文章,而是维基里的观影记录整理。

3. 你的博客文章是原创的吗?

所有文章均是原创(书摘除外,顾名思义,这类文章都包含原文内容),是原创的“原教旨主义者”,反对一切抄袭、剽窃和洗稿。小胡提到 AI 部分,在2024年的当下,我还是不愿意在自己的输出场所发布 AI 生成内容,更多的是辅助自己了解某些事物。

4. 你觉得自己的文章对他人有帮助吗?

能起到帮助当然好,我注意到自己一些技术相关文章能够帮助到互联网上的陌生人,这会带给我非常大的情绪价值。而我在其他博友的文章中学到远远大于自己所能帮助到别人的,换句话说,我付出极少的成本获得极高的收获,这样一想我反而感到有些愧疚,没能给互联网带来更多贡献。

5. 你上次换博客主题/程序是什么时候?

据博客关于页面考,2020年12月10日是我有记录以来第一次更换主题,到2023年5月之间更换过8次主题,这之后没有更换过任何主题,在可预见的未来也不会更换主题。

从2015年写独立博客开始,博客程序始终是 WordPress 没有改变过。

6. 你上一次倒腾博客主题代码是什么时候?

很少倒腾博客主题代码,上一次是2024年9月18日修改 functions.php 文件增加禁止俄语垃圾留言函数,具体内容是:

//禁止俄语垃圾留言
function BYMT_comment_ru_post( $incoming_comment ) {
$ruattern ='/[А-я]+/u';
if(preg_match($ruattern, $incoming_comment['comment_content'])){
err( "Пожалуйста, не спамьте." );
}
return( $incoming_comment );
}
add_filter('preprocess_comment', 'BYMT_comment_ru_post');

收到垃圾俄语评论的情况有所缓解。

7. 你会对博客主题进行二次开发?

不会。

8. 你多久打开自己博客自我陶醉一次?

频繁时一天多次,少时一个月三四次,取决于文章更新频率。

9. 你近期对自己博客域名有什么感受?

非常满意当前域名,长期都不会更改。这个名字跟随我的互联网生涯已有21年。

10. 你每天都会看网站的流量统计吗?

每月看一次 Google Search Console 发来的上月搜索结果表现,能发现一些古老的文章重新被搜索到,出现奇奇怪怪的搜索关键词,都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11. 你通过博客的广告赚到钱了吗?

没有。博客不是我用来赚钱的工具。我也不喜欢博客通过弹窗、文中插入广告等方式破坏阅读体验。

12. 你去浏览别人的博客/网站主要为什么?

增加见识,了解熟悉的博友近况,解决技术问题,学习文章结构设计和文笔遣词造句。

13. 看到别人分享了一篇文章,你打开第一反应是什么?

读完文章内容,观察博客设计风格和思路,查看博主关于页(如有),查看博主其他文章或页面/网站。文章若特别有价值,还会分享到社交媒体。

14. 你觉得博客哪方面更重要?

自己开心最重要,尽量少与人争论,多开放心态,多站在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尽量排除偏见,从不认同的观点里汲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和知识。

15. 近期通过写博客有哪些新收获?

让博客多一篇文章便是最大的收获 观察到熟悉的博友成长,是最大的收获。


其他博主对雅余的响应:

七月观影

作者 陈仓颉
2024年8月12日 14:50

这个七月看的影视剧较平时多,有一些对自己比较重要的需要记录一下。顺便补上前两个月的观影记录。

抓娃娃 死侍与金刚狼 洛基第二季 黑袍纠察队第四季 谈判专家 海关战线

抓娃娃

3.8/5 Successor

继两年前的《独行月球》后,再看沈腾马丽组合。跟往常一样,没有做任何电影内容的准备直接观影,主要动机是身边看过的朋友都发来好评,并且有一种喜剧重新站起来的趋势。电影英文名 Successor 很有趣,想起美剧继承之战 Succession。

电影的设定挺特别,迎合当下许多热点问题,例如鸡娃、家教、儿童隐私、霸凌等等。由于是非常本地化的故事,因此我觉得这部电影可以称之为喜剧恐怖片,披着喜剧的外衣但细想让人心发凉。特别是家长无死角监控部分,使我感到背后一阵寒意;另一个场景是沈腾穿过墙的暗格拿到马继业藏起来的日记那一幕。讽刺的手法也很巧妙,故事中的三位家长人物(父母和奶奶)以爱之名让全面接管孩子生活,不断灌输诚信之美又不断干着欺骗之事,几乎是一种反向教育。在第三幕男孩马继业发现真相后,他的情绪没有完全崩溃,不知道是他心理素质过于强大还是在多年的“教育”下训练出这种大心脏。

喜剧部分延续沈腾马丽的风格,基本上三分之二都在爆笑,我所在的场次笑声几乎没有停下来过。笑点的质量设定没有特别出戏的地方,大多自然又巧妙,满足开心麻花一贯以来的水平。不知道未来能不能像《夏洛特烦恼》那般留名喜剧史,但这个酸楚内核和比较完善的综合质量,起码使观众在两个多小时里笑得开心。

缺点都是喜剧常见,例如世界过于架空,许多设定和故事情节经不起细究,包括但不限于:主角家庭的富裕程度(印象中从未提过沈腾财富来源和所从事工作,因此沈腾一直强调的让马继业接手家业就显得空中楼阁),全方位监控需要的成本(物力、人力、合规等方面),马继业在成长过程发现一切虚幻的概率(在学校这种小社会,能发现自己家庭问题的几率太高了,电影中竟一路顺利成长到高考),老院子和现代社会的割裂(相隔至少30年的生活习惯)等等,但作为一部喜剧片,所有不合理的设计都可以理解为为喜剧服务,但是本片的内核又过于现实,导演和编剧想表达的思想没有很好地表达出来,使得电影观感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奇怪。

结局马继业复读一年考上体校,参加比赛又被空瓶子吸引,这是我觉得结局处理最大的败笔。

抓娃娃这个名字也挺中式恐怖的。

死侍与金刚狼

4.5/5 Deadpool & Wolverine

—涉及剧透—

爽,很爽,非常爽!简直是漫迷过大年,一对二十多年的戏里戏外好友在大荧幕上呈现,小量删减和贯穿整个X战警系列、金刚狼系列、死侍系列甚至部分漫威电影宇宙系列(包括洛基剧集)以及部分漫画原著的大量彩蛋、吐槽和致敬,让我这个半吊子影迷和漫迷从头爽到尾,笑声没有停过,该感人的地方十分动情。换句话说,这部电影很死侍,也很金刚狼。

优点不必多说,除了上面提到的彩蛋外,还有在大陆院线很罕见的R18级血腥暴力镜头,大量疼痛和血浆都几乎原味呈现(尺度与死侍1和2以及所有金刚狼电影持平,甚至更甚),两个角色的设定也放大了这种暴力。不过观影过程还是能明显感觉到有些地方删减的痕迹比较明显,事后搜索发现大陆院线上映版本会比国际版少两分钟(128min vs 126min),根据网上看过两个版本的网友反映,删减的两分钟大部分是更加血腥的动作戏和一些可能的黄色场面。毫无疑问,电影上线流媒体必须要收藏一份。

另外对于迪士尼的漫威、隔壁华纳的 DC 的吐槽非常犀利,以至于让我恍惚中觉得影片上下文中的 TVA 就是现实中的漫威高层:我想 prune 谁就 prune 谁,哪个英雄/IP 不赚钱了我就 prune 掉,哪个英雄呼声高票房高我就从虚空捡回来,然后再给你拍一部电影。金刚狼是如此,前些天把小唐尼请回来饰演复联5、6的毁灭博士也是如此。在我看来,死侍与金刚狼更像是“我明知道现状已经很烂了,那我就用现状的烂来做文章,整一个大活让喜欢我们的大伙都开心开心,顺便满足我们的心愿”,最后出来的结果万幸还挺棒,如果不带脑子去看的话,真的可以收获巨量快乐。

不过优点也仅限于此,剩下的缺点仍旧是超英电影常常出现的那些:故事老套,逻辑缺陷,人物塑造较扁平,配角工具人,最终大战平淡。但是特殊的地方也因为是死侍和金刚狼,电影中看似不合理的逻辑和动机,在这个角色下又显得那么合理。最终大战反高潮,正物质和反物质的结合会使人直接消失,但是死侍+金刚狼两个治愈因子拉满的角色联合起来,双双活下来又显得特别合理。TVA 的设定在洛基两季剧集中已经描绘成熟,整个多元宇宙危机和这个机构都出自康之手,然而随着戏外演员问题,漫威已经扔掉未来康的设定,换成毁灭博士,不知以后的故事会怎么圆。

电影里出现的以往角色,最让我惊喜的是美国队长霹雳火、刀锋战士和亨利·卡维尔版本狼叔,还有塔图姆的牌王。霹雳火出来那段我整个人都要笑背过去,尤其是死侍酝酿半天等他说出那句 Avengers assemble,结果一开口变成 Flame up! 差点一口水喷出来。刀锋战士出来时惊讶不已,这位26年前出现的超级英雄,比X战警和托比蜘蛛侠更早的超级英雄,一度是最拉风的荧幕形象,也是我最喜欢的吸血鬼电影系列(超过黑夜传说系列和暮光之城系列)。塔图姆的牌王项目筹备十年流产,没想到能在这部见到他的真实形象,还说了一句好笑又让人唏嘘不已的台词:我好像生来就在虚空。

这是漫威近五年以来最好看的影视剧之一。死侍在其中起到最大的作用,其次是金刚狼,然后是凯文·费奇。没他的漫威实在是不行啊!

洛基第二季

4.5/5 Loki Season 2

MCU 已经有太久没有出现这么好看的一部影视剧了。自第三阶段结束以来,好看的影视剧屈指可数:第四阶段的《旺达幻视》、《洛基》第一季,《月光骑士》勉强算上,电影更是全面扑街;第五阶段的《银河护卫队3》和这部《洛基》第二季。超英电影大势已去,隔壁 DC 在华纳的骚操作下不断重启,这边漫威高管和制作组像被下降头一样。能有一部洛基2,还得感谢这个系列的编剧麦可·沃尔德伦,他曾经担任过《瑞克和莫蒂》的编剧。

第二季的故事紧接着第一季,女洛基 Sylvie 在时间尽头一刀捅死征服者康遗留之人,从而使得多元宇宙失控,展开第二季的故事。这一季前几集的故事较为枯燥,文戏非常多,大部分时间在讲述时间小姐、拉芙娜和康的其中一个变体 Victor Timely 的故事,给到洛基的故事线并不长。但后三集渐入佳境,修复时间隐力的主线剧情很抓人,洛基通过在时间变异管理局的各类事件,终于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神,人物弧光极其完整,又能使人共鸣。

演员们的表演依旧上乘,主要角色超强发挥:抖森的洛基、欧文·威尔逊的莫比乌斯,以及梅杰斯的康变体:遗留之人、Victor Timely。尤其是梅杰斯,作为演员人不行,但是业务能力真的相当出众,与抖森的对戏让我感叹不已。

特效制作方面保持第一季水准甚至有所提升,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最后几集人类和世界面条化的场景,优雅、唯美又恐怖,还有时间隐力和时间之树的部分,都是 MCU 剧集里最好的特效之一,甚至堪比电影。服化道依旧上乘,整个时变局的布景都很用心,仿佛一个真实存在的机构,加上摄影部分特意的做旧,是复古未来主义的绝佳展现。

《死侍与金刚狼》已经上映,为了接上故事,特地赶在上映前补完洛基2,其实已经晚了半年。

黑袍纠察队第四季

3.5/5 The Boys Season 4

时隔两年,黑袍纠察队终于更新,前面的剧情已经忘记得差不多了,开场就简单回顾了一下过去发生的事,但我仍未想起休伊跟纽曼之前有那么深的感情羁绊。

这一季非常慢热,前三集有大量时间都在讲述主要角色的故事,补充来源,加入一些新角色,有讨喜的有讨厌的,但主线几乎没有推动过。一整季支线一大堆,包括但不限于休伊的父母、法国佬和喜美子的纠葛和过往、母乳的家事等等。每每讲到这部分剧情,我就觉得有些烦躁。主线部分是祖宝和纽曼的权力之争,暗线是祖宝和屠夫对莱恩的影响、屠夫的癌症/超能力和幻象、纽曼对女儿佐伊的保护和新英雄智者对大局的运筹帷幄(实际上并没有)和其他角色如新玄色、鞭炮女和深海等等。这部分的推动特别慢,有时看完一集仔细一想,一个小时的剧本其实删删减减剩半小时也不会对剧情产生多大影响。

到了第四集终于开始进入小高潮,祖宝回到成长之地,即一个黑暗的实验室,这一集几乎是祖宝演员安东尼·斯塔尔的个人秀,把那种邪恶、不可捉摸、笑面虎的压迫感展现得淋漓尽致,甚至可以竞争一下视帝。在这个小景别和其他出色演员的配合下,这一集算得上本季最喜欢的一集,戏剧张力拉满,完善了祖宝的成长弧光。

后面印象比较深的是农场疯羊戏、黑袍总部战斗戏份和拯救美国总统戏份,还有休伊和纽曼之间溢出屏幕的CP感,我想他俩之间是真实情侣身份影响表演了,休伊和星光之间没有什么来电,即使有床戏也没看出多少火花,而休伊纽曼之间仅仅是隔空打个电话或者见面两三句加一个眼神,就能感受到演员/角色之间的羁绊,也是一种很特别的感受。

除此之外,本季就没有再留下太多印象,对了还有深海给智者做前额叶切除术部分,那简直是黑袍这么多季以来最恶心最重口的一幕,恶心程度甚至超越电锯惊魂系列。实在不想重温那部分剧情。主线推动太过缓慢,预计精简下来就是两部电影的长度,整体不如第三季质量。

谈判专家

3.5/5 Crisis Negotiators

能看到刘青云、吴镇宇、刘德华、苗侨伟们一起飙戏,总是非常快乐的,电影本身的质量有时并不是决定性因素。这一部谈判专家翻拍自1998年的经典《王牌对王牌》(《谈判专家》又名也是《王牌对王牌》),基本上80%复刻了原作,一些本地化的修改和结局的改编,扎实的剧本和演员的表演让电影能高过及格分。但是邱礼涛近年来的电影在人物塑造和电影节奏方面的老问题还是时有出现。

剧情结构和原作基本相同,事件换了个地方发生,人物小传稍稍有些变化,但是影响不大。我更加喜欢原作的结局,处理得相当高超。而本作则改编得与时俱进,更加保守也某种程度上更符合香港的情况。刘青云和吴镇宇两位主演的表演都非常优秀,但在我心目中,刘青云超过原作的萨缪尔·杰克逊,吴镇宇则距离凯文·史派西差些火候。看完这部电影我的第一感觉是想把《王牌对王牌》再翻出来看一遍。后来复习《王牌对王牌》,才发现差距依然肉眼可见比较大。

海关战线

1.5/5 Customs Frontline

很烂,非常烂,从电影开篇第1分钟开始就有不祥的预感,这个预感一直持续到电影结束。邱礼涛的又一大作,今年(本月)居然看了两部,《谈判专家》因为原作剧本扎实,因此没有烂到哪里去。很遗憾,这部很烂,莫名其妙的人物设定和动机,稀烂的剪辑,糟糕的台词,毫无想象力的场面,疲惫的动作戏和追车戏,没有逻辑的反转,整部电影几乎全靠张学友的演技在撑着,尽管他饰演的角色也没有完全立住。谢霆锋和刘雅瑟(的角色设定和演绎)是灾难。林嘉欣也许因为是与张学友对戏,人物虽然工具化严重,但未到灾难的程度。1分给学友哥的演技,0.5分给谢霆锋在动作戏上的用心(虽然无用)。

我不明白,为什么这部从各种意义上都是烂片的烂片,以及上一部这么烂的消失的她,三号厅检票员工这个公众号给出的评价都是优秀的?

三号厅还能写出这种破文章来吹这部电影?

买不到就自己做!「困ります」ボタンDIY记录

作者 KotoriK
2024年6月25日 16:41

最近刷小红书的时候老是看到这个。正好雪先生@yuki 去日本现充,就拜托他去DAISO看看有没有机会碰到。然而雪先生去的DAISO都没有… 然后一天晚上(11点半)雪先生给我发这个照片: 给你图 你看看来做个适配手机的 非常环保减塑 那既然都这么说了,为了地球母亲!开干! 技术选型很简单。既然要节能减排,那么就将它贯彻到底,在保障开发体验的前提下怎么小怎么来。自然动辄几百K包体的React是不必考虑了,于是选用了最近也在学习的Astro。在三小时的激爽爆肝后,请看!传输大小仅7.7kB的绝赞第一版!(所有阶段展示都是部署在Vercel上的大陆不一定打得开请见谅) 作为POC,这一版的语音试着调用了TTS API。TTS虽然是最省空间的方案,但由于各操作系统与浏览器的实现不一样,效果不能得到保证,

来源

《富兰克林自传》书摘

作者 陈仓颉
2024年5月26日 02:12

我最早在和菜头的《把自己安放妥当》这篇文章中得知《富兰克林自传》后开始阅读,开了个头不久便搁置,直到近期才一口气读完。书的内容分为四部自传+两封信+一篇《致富之路》+一份年表,其中每一部分的自述连续性非常强,可以作为小说去阅读。本杰明·富兰克林客观上的叙事、主观的意见和注释部分富兰克林本人和编者的补充丰富了细节,基本可以对富兰克林童年时期到宾夕法尼亚州驻英代理时期有一个大致了解,各处提及各领域详尽的内容也是一种珍贵的史料。

本书的译者蒲隆先生非常有趣,在翻译中大量使用接地气的词语,若非文中到处出现的人名、地名和官名,读来颇感出自中国人之手。本书除了内容扎实以外,流畅的阅读体验也是一个加分项。在富兰克林的叙述中,我感受到他拥有作为一位全才所能拥有的所有美好品格,包括自律、能力出色、决心、诚信、节制、正义和谦逊等。在书中他也从不回避曾经犯下的错,以一种非常真诚的姿态向大家诉说,并且毫无好为人师之感。读罢全书,我对富兰克林的认识有所加深,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仍是他在所有生活实践中反映出来的坚定人格,以及践行这些人格能够产生的结果。富兰克林不仅是开国元勋,同时也是一位熟练印刷商、出色的老板、项目合伙人、发明家和作家以及一部分哲学家等,在这些身份背后的本质,是一个博爱且知行合一的实用主义者。


富兰克林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家,也不是这种哲学(实用主义)的创立者,但他的思想行为莫不体现出这派哲学重视实验、实效、实用的三大特点:思想产生行为,行为必有效果,要研究思想的正确与否,与其从思想本身来辩论,倒不如看它行为的效果如何。

富兰克林关于打磨文章的方法:

我发现自己词汇贫乏,或者做不到招之即来,运用自如,我认为要是我坚持写诗,这些缺欠就可以避免,因为为了合律协韵就不断需要用意思相同、长短不一、声音多变的词,这就会逼着我为这些变化而苦苦搜索,而且也会让我把那些变化牢记心头,最后使我完全将它掌握。于是我找了几个故事,把它们改写成诗歌。过上一段时间,等我把原来的散文忘在脑后时,我又把诗歌还原成散文。有的时候,我还把我写的要旨打乱,过几个礼拜,再努力将它们排列成最佳的顺序,然后造成完整的句子,再联句成篇。这样做可以教会我理顺思绪的章法。

富兰克林辩论时喜欢保持谦逊谨慎的态度:

每当提出可能有争议的观点时,我从来不用“肯定地”,“无疑地”,或别的使一种意见有武断气息的字眼;而宁可说,我心想,我恐怕一件事情是如此这般,由于某种理由,在我看来,或我倒认为它如何如何,或者我想象事情如何如何,或者如果我没有弄错的话,事情就是这样。当我需要反反复复坚持自己的见解并说服人们相信我时不时地鼓动宣传的措施时,我相信这种习惯对我好处极大。由于交谈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信息或者获取信息,使人心悦或使人信服,所以我希望善意明达之人不要以武断自负的方式说话,而使行善的力量减弱,原因是用这种方式往往使人反感,容易造成对立,使我们专靠语言达到的这些目的——即提供或获取信息或者提供或获取快乐——一一泡汤:因为如果你要提供信息,在你提出自己的见解时,一种武断教条的态度可能招致反驳,也阻碍了坦诚的关注。要是你希望从别人的知识中获取信息和改进,同时又坚决用目前的观点来表达自己,那么谦虚明达之士由于不爱争辩,也许就听之任之,让你坚持错误,不思悔改好了;如果采取这种态度,你就很难指望让听你讲话的人心悦,诚服,达成你所期望的共识。

我给自己立了一条规矩,克制一切跟别人针锋相对的言论,和我自己的武断说法。我遵照我们共图社的老规矩,甚至不许自己在语言中使用表示确定看法的词语;诸如肯定、无疑之类,代之以我心想、我的理解是,或我认为一件事情如何如何,或者这事情我眼下觉得如何如何。

不过我认为这种做法不太明智,因为经过我长期的观察;这些爱争长论短、反驳辩难的人做事一般都不走运。他们有时候能获得胜利,但永远也得不到友善,而友善对他们则更有用处。

我热爱与友辩论,但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能保持谦虚谨慎,时而上头并被情绪控制,究其原因是忘了开启辩论的目的为何。我应该对此更加精进一些。

富兰克林知行合一的品质和对诚信的重视:

这时候我开始一笔一笔清还我替印刷所背的债。为了确保我作为一个生意人的信誉和人格,我处处留心,不仅要实打实的勤奋节俭,而且在面子上也避免有相反的表现。我衣着朴素;从不到娱乐场消闲鬼混;我从不出去钓鱼打猎;的确,看书有时候使我忘乎所以,误了正事;不过这种情况非常罕见,又十分隐蔽,没有引起物议:为了证明我不是个甩手掌柜,有时候我把从商店买来的纸张用手推车推过大街小巷送到家中。这样一来,人们认为我是个勤奋、发达的青年,买东西按时付款,进口文具的商人拉我做他们的客户,别的商人提议给我供书代销,我的事业顺风顺水。

谁若一次施恩与你,必将二次施恩与你,其乐意之情为受恩于你者所不及也。这也表明冤仇宜解不宜结,冤冤相报弊无穷。
… 为人做事能信守这一准则,人们就会有口皆碑,不愁找不到新工作,做不成大事情。

在工作和事业方面,富兰克林依然做到知行合一且执行力极强,万事做好充足的准备,并且尽力不辜负合伙人。小成本创业,从理论到实践都保持正确的态度,这也是一种难得可贵的品质:

发现这种小征集有大好处,我又建议把这种共享图书、互利互惠的局面进一步推广,办法就是创建一所会员制收费图书馆。我拟了一个草案和几条必要章程,再请一位契约起草专家查尔斯·布罗克登先生将全部内容改写成正规的协定条款让大家签署;按条款规定,每个签署人必须缴一定的款项以购买第一批图书,然后一年缴一次费用来添购图书,那时候费城读书的人为数寥寥,我们大多数人又穷得丁当响,所以经我多方奔走才勉强找到五十来个人,大部分是年轻的商人,愿意缴纳这笔每人四十先令、以后每年十先令的专款。我们就靠这笔小小的经费开张了。

跟工匠们商谈,购买材料,监理工程,这样一些操心费力的任务全落在了我肩上,我倒是干得兴致勃勃、有滋有味,因为它没有妨碍我的私家商务,原因就在于前一年我有了一个又能干、又勤奋、又诚实的合伙人大卫·霍尔先生,他的人品我了如指掌,因为他已经给我打了四年工了。他把印刷所的全部管理事务从我手里接过去,定期给我分红。我们的合伙经营持续了十八年,双方都非常成功。

由此得来的结果是:

然而公众却认为我是个闲云野鹤,总是抓住我为他们效力;政府的各个部门几乎同时都给我强加了某种职责。总督把我拉进了治安委员会,市政当局把我选进了市议会,不久又当了市政务员会委员;全体市民又推选我代表他们担任地区议会里的议员。


在本书中段,富兰克林提到他著名的十三条美德训诫,时隔两百多年依然是所有人能尝试拥有的美好品质,不分种族肤色、年龄、性别或宗教信仰。

  1. 节制。 饭不可吃胀。酒不可喝高。
  2. 缄默。 于人于己不利的话不谈。避免碎语闲言。
  3. 秩序。 放东西各归其位,办事情各按其时。
  4. 决心。 决心去做该做的事情,做就做到心想事成。
  5. 节俭。 不花于己于人没有好处的闲钱,杜绝浪费。
  6. 勤奋。 珍惜时光。手里总忙有益之事。剪除一切无谓之举。
  7. 诚信。 不害人,不欺诈。思想坦荡,公正;说话实事求是。
  8. 正义。 不损人利己,伤天害理的行为永不沾边,利公利民的应尽义务切勿放手。
  9. 中庸。 避免走极端。忍让化冤仇。
  10. 清洁。 身体、衣着、居所,不许不干不净。
  11. 平静。 不可为小事、常事或难免之事搅乱了方寸。
  12. 贞洁。 少行房事,除非为了身体健康或传宗接代;千万不可搞得头脑昏沉,身体虚弱,或者伤害自己或他人的平静或声誉。
  13. 谦卑。 效仿耶稣和苏格拉底。

富兰克林对以上美德有一个分类顺序:节制 -> 缄默 -> 秩序 -> 决心 -> 节俭和勤奋 -> 诚信、正义、中庸、清洁、平静、贞洁、谦卑。我简单设想了一下自己的排序,没有细想,比较粗糙:缄默 谦卑 诚信 正义 勤奋 决心 中庸 秩序 平静 清洁 节俭 节制 贞洁。细想的话许多美德都不知道应该放在哪,哪一个美德都不应当放在最后……


关于本书结尾的《致富之路》,是富兰克林贯彻其一生的原则的总结,以一种鸡汤的形式道出。与其说是致富之路,不如说是自我管理和为人处世的经验之谈。践行这些原则未必能够成为本杰明·富兰克林,但一定比不践行这些原则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且更接近成功。

懒惰抽我们两倍的税,骄傲抽我们三倍的税,愚蠢抽我们四倍的税,税务局长们即使允许减税,也不能替我们减轻或交纳这样的一些税。不过咱们听听忠告,也许还有办法。自助者天助,穷理查在他1733年的历书中就是这么说的。

怠惰犹如铁锈,耗损精力快过劳累。而常用的钥匙老是发亮,穷理查就是这么说的。可是倘若你热爱生命,那就别浪费光阴,因为光阴正是构成生命的原料,穷理查就是这么说的。我们在睡眠中度过的时光未免太多!忘记了睡着的狐狸抓不住鸡,人在坟墓里将会睡个够,穷理查就是这么说的。我们在睡眠中度过的时光未免太多!穷理查说得好,浪费时光一定是最大的挥霍,因为他在别的地方告诉我们:光阴一去不回还。而我们所谓的时间足够,总是证明时间不够。那就让我们起来行动,行动还要得当。通过努力我们将多做事,少困惑。怠惰使万事艰难,勤勉使一切便当,穷理查就是这么说的;起得晚就得整天奔波,到天黑还赶不完自己的工作。懒惰走路慢腾腾,穷困赶上快如风,我们在穷理查的历书上读到的就是这样。他还说,必须人逼事,勿让事逼人。睡得早,起得早,富裕、聪明、身体好。

今日事今日毕,因为你不知道明天有多少障碍,这就使穷理查说:一个今天抵得上两个明天。他还说,如果你明天非干不可,还不如今天把事做完。


最后是富兰克林一些散发着人生导师魅力的言语:

人和人有天壤之别,年长难保事事谨慎,年幼未必处处唐突。

跟自己必须朝夕相处的人交恶是愚蠢透顶的。

由于我们享受着别人发明带来的巨大好处,我们有机会用自己的任何发明为别人服务也应当高兴,而且应当无偿地、慷慨地去做。

人的幸福,因撞到千载难逢的大运而得者为数寥寥,由日积月累的小惠而生者比比皆是。

2024年内容创作多一些,内容消费少一些

作者 尚磊
2024年5月21日 00:24

下面这个视频值得反复多次观看,其中有很多值得借鉴学习的创作思路。对我来说,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建议就是别沉浸在收集各种资讯、消费各种网上内容上,不要满足于在为未来的创作作准备。消费内容很容易,创作内容很难却更有价值。我们现在消费的内容已经太多了,改投入更多时间开始真正的创作了。输出、创作这个过程才是更有意义和价值的。

当然,要开始真正的创作很难,别想太多,先让创作启动起来,无需好高骛远,无需求全责备,思考起来,写起来,不用等到自己成为某些领域的专家再去做分享,把学习、思考的过程分享出来,不断积累,不断关联相关内容,不断编辑优化,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就会把一些问题真正思考清楚,通过分析,和自己、与他人都会有更多的交流发生,也会不断有惊喜发生。

这虽然是一个Youtube上的英文内容的视频,但借助现在很多好用的翻译工具,比如浏览器插件“沉浸式翻译”,我基本也可以理解和抓取视频中的大意。所以,对于非母语的线上内容,我也应该在翻译工具的辅助下去大胆的阅读、理解。另外,这个视频的评论区也值得关注,借助Youtube提供的翻译功能,我也能从评论区获得进一步的信息。

克服创作初始障碍的一条重要策略:把想法快速记录下来,避免灵感流失,为后续创作积累素材。对我来说,DayOne 和 Logseq 就是快速记录的绝佳工具,我希望我未来的创作能更多的从这两个工具上开始,DayOne 更多记录个人生活和工作方面、相对私密的一些记录和感想,而Logseq 则更多的把一些内容结构化、利用链接和标签更好组织起来。

    • 视频标题:How to Start Creating in 2024 with the Curation Method
    • 视频链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qwvgjFyz7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qwvgjFyz7U
    • 视频摘要:这个视频介绍了如何使用策展方法在2024年开始创作,提供了克服初始障碍的最佳策略。

    美慧艺术培训中心招生

    作者 美慧
    2023年10月27日 12:06

    艺术体操,最优雅的运动,是一项追逐美与优雅的运动,她不仅仅是小女孩的专署,她也是每个女人都可以受益与享受的福利。
    美慧艺术培训中心新西兰唯一一家华人艺术体操培训中心。美慧,前艺术体操运动员,新西兰认证艺术体操教练/裁判,曾在中国和新西兰主要俱乐部任教,教学经验超过十年,擅长双语教学,提倡因材施教快乐高质量教学,希望每个女孩子都可以享受和受益于艺术体操。
    抱歉让大家久等啦,明年开始我们全面复课啦!

    开设精品小班制(六人封顶)/VIP私教课两种模式,”质量至上”为宗旨,专注精品,真正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每种课型10次一期
    🍭儿童班对应School term,少儿班有初级班(5-7岁零基础)和中级班(7-10岁,有基础)两个班型,每个School Term开班,还有少量名额,报满为止,之后不再招生。
    🎯私课根据需求目标量身定制课程,已约满,不再招生
    💃成人课每期一个成套,根据学员喜好选择器械音乐编排,无需有基础,满三人可开班
    喜欢和愿意学习艺术体操的五岁以上女宝宝,青少年,成人小仙女均接受报名,欢迎有兴趣的朋友私信我。报名需要试课,面试通过后择优录取。

    课程地址: 575 Albany Highway, Albany, Auckland 0632


    欢迎大家咨询想了解艺术体操或我们以往上课视频欢迎移步视频号
    VX: MeihuiArtAcademy
    期待遇见更好更美的你🌹

    绿箭侠

    作者 陈仓颉
    2024年4月9日 13:52

    You Have Failed This City!

    Arrow

    时隔多年终于把大学时期未看完的 CW 台柱子看完了,前后历经约半年,看完大结局后有一种恍惚感。在《绿箭侠》和绿箭宇宙(Arrowverse)其他剧集热播的那些年里,隔壁 MCU 正在大杀特杀,12年《复仇者联盟》,14年到16年连续交出《美国队长2》《复仇者联盟2》《美国队长3》几部佳片,到18、19两年两部复联3和4达到漫改电影的巅峰;华纳的 DCEU 则不断陷入各种高层纷争,烂片频出。华纳把版权下放给 CW 后,终于能放开手脚大干一场,在没有多少支持和预算的情况下,给出一个高于及格分的剧集。

    凭印象写下绿箭八季以来所有大反派:Malcolm Merlyn 梅林,Deathstoke 丧钟,Ra’s Al Ghul 雷肖古,Damien Darhk 达克,Prometheus 普罗米修斯,Cayden James 黑客凯登,Diaz 迪亚兹,Emiko 惠美子,Anti-Monitor 反监视者。支撑至少一季(半季)的反派应该就是这些,其他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五季的普罗米修斯(蔡斯)和第二季的丧钟,我甚至喜欢蔡斯更多些。在我心目中,只有丧钟和蔡斯让奥利弗吃瘪并怀疑人生的,尤其是蔡斯,直接让奥利弗说出自己出道时只管杀人的原因:我享受那种快感。剧集在此时回忆部分恰好放到奥利弗在俄罗斯时的黑暗操作,把一位黑帮分子剥皮,安纳托利问他为何做出这种行为,奥利弗的回应是:我在练习。第五季直接把绿箭侠这个角色拉到一个新高度,用一种陌生的视角去审视这样有着黑暗面的超级英雄。

    其他反派则受限于各种原因无法发挥更多,例如第三季的雷肖古,作为蝙蝠侠几十年来的伟大对手,与蝙蝠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CW 主打绿箭侠,于是在很多情况下把绿箭侠作为一个光明一点的黑暗骑士来打造。因此在剧中,雷肖古这个角色只能限制在“星城已经无药可救只能完全摧毁重建”的典型反派和“你再如何厉害我都是你师傅不可能超过我”的范围内。也因为这样的设定,导致雷肖古的死和刺客联盟成员的战斗力有各种程度上的削弱,以至于在有些场景显得有些弱智。另外就是复活之泉的设定在后期变成绿箭侠团队成员死了又活活了又死的工具泉,失去原著中的稀缺和神秘感。与雷肖古相关的还有塔利亚,作为雷肖古的女儿,蝙蝠侠的一任情人、达米安的母亲,有着复杂背景的迷人角色在第七季中成了绿箭侠的工具人,用来越狱和寻宝。


    前三季算一个小单元,绿箭侠解决每一季一个大事件,每一次大事件都几乎摧毁星城 Starling City,每一季都伴随着身边重要人物的死亡。直到第三季结束,奥利弗·奎恩 Oliver Queen 带着挚爱费里斯蒂 Felicity 离开星城。

    绿箭侠人称小号布鲁斯·韦恩,其实漫画中并非如此,但是 CW 的剧版有意往这个方向塑造:Oliver Queen 就是 Bruce Wayne,白天花花公子晚上行侠仗义,家族企业非常有钱,所在城市星城对应蝙蝠侠的哥谭,都是民风淳朴的小芝加哥。绿箭侠身边有一位青梅竹马 Laurel Lance 即黑金丝雀对应布鲁斯的 Rachel Dawes,一位忠诚的跟班小弟 Roy Harper 外号武器库对应蝙蝠侠的罗宾,一个正义凛然的警官 Quentin Lance 兰斯警长对应 Jim Gordon 戈登局长。从架构上看,绿箭侠确实是小号蝙蝠侠,我在看剧过程中时常把他和蝙蝠侠相比较,但是仍有涉及英雄内核的不同之处,也是最有意思的地方。

    关于不杀原则,这一点在蝙蝠侠身上讨论众多。在漫画动画和大多数真人电影故事里许多哥谭后遗症因这条原则而起,在故事外,DC 靠着这条原则续写蝙蝠侠各个魅力反派的新故事。在绿箭侠身上却不同,关于杀不杀坏人的问题,绿箭侠经历过多次思考。在剧中,绿箭侠困在炼狱岛上的五年(以及这期间离开岛屿的时间),绿箭侠经过磨练成为超级英雄的第一步就是杀人,在岛上的困境和离开岛屿去香港的历程已经杀人无数,甚至还有不少使用酷刑的行为。这是绿箭侠/奥利这个角色的根,即一个超级英雄光明的背后已经有被隐藏起来的黑暗面,重点在于如何平衡黑暗面和光明面。这三季主线基本围绕这个核心母题在奥利身上探讨。

    在星城刚刚出道的绿箭侠,借着父亲留下的小本本疯狂屠杀,不论是 BOSS 还是小弟,都是一箭毙命,没有商量的余地。这是最莽也是最爽的英雄时刻,不用背负任何责任,即使同时作为法官和执法者。在奥利眼中,坏人必须死,才是对邪恶最大的惩罚。随着这个身份的深入和民众的反应,绿箭侠被当作邪恶义警(Vigilante),而不被认为是一个 Hero。与警方的交恶让奥利陷入思考,他改变行侠仗义的方式,变得更加蝙蝠侠,把司法权交还给警方和法院,慢慢与警方关系缓和,形成微妙的合作关系。

    然而邪恶不会因此停止,因为没有杀死坏人,通过各种方式重出江湖的恶棍给星城带来更多混乱,迫使奥利思考一个问题:”What have we accomplished?” 他的原则并没有带来一个更加和谐稳定的星城。典型的反派如梅林、The Count 和忍者大师雷肖古,在必要之际干净利落下死手。不得不说天降正义要比蝙蝠侠的不杀原则要爽快得多。


    第三季隐隐透出剧本要烂的趋势,到了第四季一烂到底。第四季的魔法反派 Damien Darhk 达克在法术和体术、策略和智慧都优于绿箭侠的情况下,屡次放过后者,动机我只能理解为填满23集的要求。本身应该放在中城的反派来到星城是全面碾压,但是在结局中却被毫无逻辑地剧情杀,我看了是一脸懵逼,想学习黑暗骑士崛起却只学到了表面,甚至连表面也没有学习好。这一季带来的结果是白月光劳蕾尔(虽然角色并不怎么讨喜,却是奥利弗少有的共同成长的伴侣)被一刀捅死,好不容易塑造起来的一个角色,正要展开属于自己的剧情,这样一刀无让我有些疑惑甚至愤怒。

    第五季是我最喜欢的一季(有意思的是第五季在豆瓣上评分倒数第二低,只有7.1),不仅贡献出我心目中堪比蝙蝠侠的小丑的反派:Prometheus 普罗米修斯,还深入探讨了作为超级英雄(不仅仅是绿箭侠,还包括两位黑金丝雀、斯巴达、野狗们),在城市中是逾越法律和道德的私刑者还是守卫正义的执行者这样深刻的母题。其中第八集回忆杀赚满眼泪,与上一季逝去的劳蕾尔告别的桥段相当感人,也是只有长达百集的电视剧(第五季第八集正好是绿箭侠第一百集)才能做到如此感人的情节;第十七集把剧情推向高峰,即上面提到的,奥利弗在蔡斯的肉体精神双重攻击下承认自己享受杀戮快感,是奥利弗成为绿箭侠以来第一次对自己身份的否定(即便后来了证伪兽性压制人性),而后蔡斯把包括奥利弗儿子威廉在内的所有亲近的人扔进炼狱岛,季终蔡斯对自己脑袋突然的一枪和炼狱整座岛屿的爆炸,使得绿箭侠第五季摸到神剧的地板。


    很遗憾,第六季没有接上第五季的神结尾,全员生还适合剧情未来发展但削弱了岛屿爆炸的杀伤力。第六季的重点放在团队内部矛盾和分裂以及一个反派团队,这个反派四个人我只记住了两个,前期老大是一个毫无物理战斗力的老年黑客凯登,到了后期被一个小混混出身的野心家迪亚兹刺死,我几乎完全忘了凯登案是如何解决的,风头基本被迪亚兹抢走,这是本季编剧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没有抓到主线核心。一方面让奥利弗成为星城市长,紧接着主角团内讧,试图表达关于义警行为准则的探讨和与普通人身份的切换难题,市长和义警身份的互相切换,让主角团之间的吵架戏又臭又长,也没有起到多大作用,反而让城市更加腐败低下,迪亚兹趁机猥琐发育,机会一来就夺走黑帮老大地位。第六季第十九集专门留给迪亚兹一整集的时间讲述他的故事,单独拎出来还挺不错,战斗戏把迪亚兹拍成 John Wick,但是安插在整个剧集里,就突出人物性格前后矛盾,风格不统一。由于以上这些问题,加上主线不清晰、支线乱七八糟(其中还有奥利弗和迪哥二人谁当绿箭侠的争论),导致这一季观感特别差,看完也没有记住什么,只记得迪亚兹成为黑老大,奥利弗被捕入狱,然后迪亚兹要在下一季继续活跃。还有影响最重的问题,就是迪亚兹这号反派,相比前几季的反派(丧钟、雷肖古、普罗米修斯)太没逼格了,严重拉低了绿箭侠的档次,这样一号人物还扯皮了两季多。

    第七季前半段奥利弗在狱中的故事线,评分特别高(豆瓣8.1,仅次于第八季的9.0),我不是特别喜欢,也许是联动集出现太多以及时间线混乱的原因。这一季还加入了未来线,讲述几个老英雄和他们的后辈的故事,重点放在了长大后的威廉和奥利弗女儿米娅身上;此外还有新的拍摄手法,例如头几集的纪录片形式和某集致敬《土拨鼠之日》《明日边缘》这类时间循环电影。出狱后的奥利弗对阵同父异母的妹妹惠美子,故事不好不坏,至少主线没有崩离太远,也解答了头两季的一个伏笔。此外,奥利弗在不同场合与身边亲友战友一个个告别,仿佛也在向观众告别,直到季终出现的那个墓碑,提前预告奥利弗将为了更大的危机牺牲自己,用了整整一季来铺垫。


    这个危机就是最终季的无限地球危机,联动了另外四部 CW 剧集,这些联动看得我脑袋发懵,许多剧集不看接不上故事,看了又感觉浪费时间。我没有对这些联动集留下太多印象,印象最深刻的联动都在早期:不死野人和地球X,有趣又不失严丝合缝。无限地球危机不仅故事线混乱、特效糟糕、叙事降智,最后已经分不清到底是哪部剧集,英雄过多也使我很难融入剧情,看着容易走神,全靠一些角色的个人魅力支撑。好在奥利弗的故事本身还是优秀的,从第一集便开始致敬第一季的老角色和老故事,情怀直接拉满,我很难不会想起大学在宿舍第一次点开绿箭侠的那个夜晚。仅凭这一集,第八季就配得上9分,因为观众能明显感受到制作团队对绿箭侠的理解和对老观众的尊重。另外就是最后一集的一次长镜头闪回,是绿箭侠八季以来最优秀的动作戏,让人目不转睛。

    2012-2019,这八年来许多小孩长大成人,许多学生变成螺丝钉,许多年轻人步入中年。奥利弗从一个花花公子富二代成长为拯救城市、甚至整个(多元)宇宙的超级英雄,优秀的后辈接过他的衣钵,继续战斗下去。这样的叙事在2024年已经显得非常老套过时,但我仍偶尔怀念崇拜超级英雄的时期,和曾有着英雄史观的自己。活在大小银幕的超级英雄时代已经过去,新的时代不知何时才会到来。

    三体问题

    作者 陈仓颉
    2024年3月25日 23:02

    一个周末的时间品鉴完网飞三体,有三体腾讯剧版珠玉在前,网飞三体就像一坨。原著1.5本的剧情压缩到8集(一集60分钟)的剧情里,意味着大量情节的损失和魔改,其中最大的问题在选角和内核上。

    叶文洁这个关键角色,成长过于扁平化,剧本删掉许多关于叶文洁心理和世界观变化的过程,加入无用又难受的吻戏(跟白沐霖和伊文斯都有),无论青年还是老年叶文洁都没有表演出那种对人类未来绝望的淡然和对三体人来临的向往,反而突出了愤怒、怨恨和刻薄这种负面情绪的气质;汪淼是女性这还是小事,但是她跟罗辑关系暧昧;罗辑是个没事抽大麻的黑胖,毫无原著罗辑的浪子气质,这是我最无法接受的选角;程心早早出现,圣母气质一如既往,但是在有限的剧情里显得没有原著那么令人讨厌,可能是时候未到;章北海是一个印度裔军人,从设定到选角都与印象中的章北海格格不入;还有云天明的角色,直到群星计划那集我才发现原来这家伙是云天明,并且早早把脑子发射到太空里。

    比较能接受的选角只有王饰演的大史和洋葱骑士坎宁安饰演的维德。并且网飞为了叙事节奏和方便,把所有主要角色都集中在一个时期,我很难理解汪淼、罗辑、程心、云天明、维德这几个人互相认识,ETO 相关剧情完全删去,这样设定的结果简化了剧情,但是显得三体人入侵这种跨越全种族的几百年的史诗仿佛是几个人的小圈子里发生的事情一样,三体的内核因此丢失,全人类共同对抗三体人的宏大叙事没有了,人类内部的斗争和博弈显得像过家家。

    优点其实也是缺点的反面,网飞的制作、布景、摄影、打光、运镜和构图等硬件水平都比鹅版好了不少,三体游戏的呈现整体还不错,尤其是脱水和浸泡部分。但是压缩剧情的问题也同样出现三体游戏里,原著里汪淼独自攻关游戏关卡,破解三体难题,这部分剧情是全书的关键之一,是三体人来地球的动机,网飞版把游戏简化至极,把攻关人物换成程心和胖汪淼(也有可能是沙瑞金),程心的核心目的莫名其妙变成拯救一个小女孩(考虑到这是程心倒也合理),游戏在莫名其妙中草草结束,维德莫名其妙进来,结局连 ETO 杀手的角色也因不明原因进入游戏,整个三体游戏部分突出一个莫名其妙。

    宇宙闪烁和古筝行动这两个关键剧情也被鹅版的呈现完全压制,宇宙闪烁的演绎形式让全世界人都看到了,而非原著中熟悉宇宙学的科学家使用高清检测仪感知,并且网飞版闪烁效果极其粗糙,像是实习生花一下午时间学习 AE 后制作出来的效果,这般处理导致这个事件所产生的影响走向完全不同的路线(从提速剧情发展的角度是可以理解的),闪烁的原因变成智子展开包裹住地球(展开部分效果还算过得去,天空之眼比较惊艳),原著中并不存在这一描写,并非所有人类都在这个事件后得知三体人的存在。

    古筝行动就是灾难。这个行动的准备过程几乎没有,两句话草草带过,原著中各个国家和精英互相之间的智慧输出和互相揶揄十分有趣,鹅版这部分还原得相当漂亮,网飞版受限于剧本长度完全舍去,从结果来看,就是英国人自己搞定的。特效方面,船体被切割的表现形式渲染十分糟糕,有一种三流网游的廉价感,仿佛学动画三年但由于预算不足和机器配置不佳导致这个结果;在内容上,给审判日号上安放了本不应该出现的学校和小孩,可能是为了表现出伦理冲突?伊文斯在临死前还能把核心数据带走却不摧毁,这个动机非常不符合逻辑。汪淼观察审判日号被切割的心理煎熬和考验,冈萨雷斯完全没有表演出来,这一部分完完全全被腾讯版张鲁一碾压。张鲁一在这部分的表演是第一档的。

    还有一些细节让人感到疑惑甚至不适:

    • 开篇文革批斗戏份,大标语写的是【打倒社会帝国主义】,这个标语本身在历史上存在过,但使用时间是中苏交恶时期(1969年),而非剧中的1966年,更匹配当时的标语应是【打倒美帝国主义】或者【打倒走资派】,片方甚至不用“苏修”二字,而是从那么多标语里选中一个最冷门的,令人十分疑惑,很难不从一些特别的角度思考动机;
    • 三体人在原著中有官方英文名称:Trisolarans,然而在整部网飞剧集中都使用 San Ti 这个拼音译名,完全不相信片方不知道三体人有官方英文名字,毕竟审判日号、智子等都使用了相应的英文名称;
    • 在古筝计划中,女汪淼提了一句人类制造的原子弹最终导致广岛事件,这很难让人不想起《永恒族》里相关的桥段,从什么角度想都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 叶文洁在暮地跟罗辑的对话,原文是关键的伏笔,直接让后者推演出黑暗森林理论,而在网飞三体中,叶文洁对着黑罗辑讲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地狱笑话,具体内容是爱因斯坦在天堂拉小提琴被上帝打蛋蛋……我无法理解当时当下的叶文洁会一脸严肃说出这么一个笑话,放在任何场景里都显得无比突兀和莫名其妙。

    总之这是一坨巧克力味的屎,是一个糟糕透顶的内核被甜蜜的糖衣包裹。 相比之下腾讯版已经过去一年仍然让人回味其中的亮点,特效方面包括宇宙闪烁和古筝行动的展现,王子文、陈瑾老师、张鲁一和于和伟们的表演,一些还原原著和锦上添花的对话,都使得腾讯剧版在各个方面都是比网飞版更优秀的作品。造成这种差别的关键因素,在于一位有着充分的尊重,和另一位不自知的傲慢。

    Logseq这样用-我在Logseq上撰写了2K个页面

    作者 尚磊
    2024年3月19日 23:47

    一、Daily Notes

    Logseq 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它的日志模式(Journals) 。按照日期排序,除了能够查看当前日期,可以向下滚动,查看临近日期的日志。这种”时间线”主页设置,非常便于回顾、翻看之前的日志。这也是我使用 Logseq 最主要的场景。目前,Logseq 就成为我撰写工作和生活日志(Daily Notes)的主阵地。

    我的生活和工作就在Logseq 上。

    配合 Logseq插件:Journals calendar ,可以更方便的利用日历视图跳转到对应日期的Daily Notes。

    二、没有顾虑的随时随地记录

    大部分内容都可以放在每天的 Daily Notes上,以大纲层级的基本架构快速记录、展开、条理化,不需要思考分类,随手也可以加上双链或相关标签,可以很好的组织信息。

    碎片化记录,结构化思考,系统化整理

    放在时间线上,所有笔记内容也和日期时间关联了起来。日后可以方便的“按图索骥”,快速回到笔记记录和整理的场景之中。

    三、区块是笔记的最小单位

    区块(Block),Logseq 更基本的笔记单位,颗粒度更小,给撰写、整理和发现笔记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借鉴卡片盒笔记法的基本原理,把笔记写小一些,每个page 有诸多独立的区块作为内容单元,这样也方便结合Logseq插件:随机页面来进行随机的回顾、整理和优化。

    四、图片插入

    一些图片可以上传到我自己的图床,比如七牛云,然后再插入Logseq ,也当成1个区块来管理。当然,也可以直接插入Logseq,图片可以拖动右下角的三角标记来调整大小。

    我选择上传图床主要不想让Logseq 的库文件不要过于臃肿,另外在macOS上使用iPic上传图片到图床也是非常方便的,也方便复制页面内容发不到博客不需要二次上传图片。

    五、聚焦&隐私

    Logseq 以区块为基本单位,所以在日常工作的时候,其实可以点开具体的某个层级的区块(点击这个层级区块前面的小圆点就可以),作为工作区,这样一方面更加聚焦,一方面也能更好的保证隐私,不用担心身旁的同事看到我不想让他们看到的内容。

    六、各种类型内容的存放逻辑

    小写作,直接体现在 Logseq的时间线上

    大写作,形成文档,拥有独立的Page

    碎片内容,有回顾必要的,在时间线或某些Page中添加记忆卡片(FlashCard)的标签

    七、添加注释

    在Logseq的相关内容中可以方便的通过coment::语法添加注释,这样可以给笔记添加新维度的内容,复制的时候也方便做排除。

    八、快捷键

    Logseq 对于键盘操作非常优化,有很方便的各种快捷键,可以减少键盘和鼠标之间的操作跳转,对于效率控来说是非常友好的。比如:

    • t+l 开启关闭左侧边栏 t应该表示toolbar 了应该表示left
    • g+h 返回首页 Go Home 的缩写
    • command+k 搜索

    九、插入在线文档的链接建成更丰富的文档索引库

    有一些文档还是适合在飞书文档或Notion 上编写,第一时间把文档或文档区块的分享链接同步到Logseq ,并打好标签,这样通过Logseq 可以很好的和飞书文档中的内容发生联动。让Logseq 成为我一切文档内容的总索引。通过Logseq 内部的双链系统更好的挖掘各类内容的价值。

    基本的思想是能放Logseq 的就放到Logseq里,不方便存放的,也至少存放一个链接🔗

    2024春节观影

    作者 陈仓颉
    2024年2月17日 23:15

    今年的春节档是中国影史最高票房(80.2亿,截止2月17日),我观看了其中三部电影。《熊出没·逆转时空》不是我感兴趣的类型因此没看。有趣的是还有四部退档,《红毯先生》没来得及看。万幸这次观看的三部电影在我的标准里均超过及格分,没有碰到像去年《消失的她》那种屎。

    热辣滚烫

    2024-02-11 YOLO

    就像剧本里讲的那样,贾玲至少赢了一次。她饰演的是一个无限趋近于演员自身态度的角色。

    戏外,我相当佩服贾玲能在一年之内减肥100斤。这个元素被片方拿来营销,引起不少自媒体的反感,在电影上映之初就对电影毫不吝啬批评,把贾玲塑造成一个为了商业利益无所不用其极的商人。我寻思电影本身不就是商业活动吗?她选择减肥作为营销手段,在我看来没有任何问题。我因为上映两天后两极分化极其严重的评价吸引去看这部电影,我的观后感是合格的,优点和缺点一样很突出。但是缺点并不会掩盖贾玲的意志和付出这两个客观事实。这两个事实在事实上便足以激励人。

    剧本方面有明显的亮点和缺陷。亮点是讲故事的节奏相比《你好,李焕英》更加成熟有度,许多桥段和剧情处理有明显的贾玲风格,包括对反转技巧的使用和在合适的地方煽动观众情绪。剧情本身有一些笑点融入相对自然,比过去几年一众沈腾电影都要更自然些。缺点也很明显,人物塑造过于脸谱化,为了突出主角的成长,几乎所有配角都是扁平工具人,为了主角成长而服务,并没有完成各自的角色弧光。另外在第三幕高潮部分,对升格技术的使用过多,显得该处太拖沓,一定程度破坏剧情前面聚集起来的情绪。结尾的处理没有过于套路,而是处理得更加现实,这一点加分。

    综上所述,电影戏外的故事占据太多叙述空间,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电影的缺陷。但电影本身是合格的,我的观后感较为舒适,在剧情中也感受到触动。很遗憾过于突出的商业营销引起不少潜在观众的反感,直接流失这部分票房,否则我想票房还能再高上一些。

    飞驰人生2

    2024-02-12 Pegasus 2

    这是一部最不韩寒的电影,也是全面超越第一部的电影。《飞驰人生2》最小化韩寒的特点,突出剧本和人物塑造,段子和金句克制收敛,最终电影完成度非常高。

    先从大场面和特效说起。最后赛车场面相比第一部质感提升一个层次,更复杂的路面和天气状况,更多元的赛车视野,多到看不懂的赛车专业术语(韩寒本身是一个国内顶级专业拉力赛车手,在这方面基本不用担心),以及“幽灵车”的出现让我这个从小玩赛车长大的小孩心里一惊,又感到温暖。幽灵车相关的故事有些十分感人,《飞驰人生2》为这些感人的故事再增添一笔。电影的第三幕有一个细节,当主角团队正式完成参赛的所有检测项目后,电影直接转场到正式赛事的一部分,中间去掉从准备到上场发车的全过程,这是一个很聪明的处理。

    角色的完整弧光是本片的一大亮点。沈腾贡献出也许是生涯最佳表演,完美诠释张驰这个中年失意男子的角色。剧中的几大高光时刻均有沈腾完成:主角赛车团队解散的夜晚,独自一人开着车在练车场上绕圈然后大意翻车,张驰解不开安全带拿不到手机,在原地倒吊着嚎啕大哭,同时电台放着运动员光荣退役的信息,这一段表演感染力极强,我忍不住眼眶湿润;另一个高光时刻是在赛事回收车厂,见到自己五年前的赛车残骸,再看到自己丢失不见的铅封,五年来所有的不解、不如意和委屈都在此时爆发,但郑恺饰演的赛事负责人冷冰冰的问他:“你不是说你尊重规则吗?”张驰的回应简单有力:“我是尊重规则,但是它他妈的得公平啊!”这一段的表演十分完美。另外还有一段和魏翔饰演的叶经理的对手戏,在碰撞实验现场,又是阶梯,又是那首光辉岁月,只不过角色和位置互换了:在第一部中,站在上面的是张驰,叶经理在下面,叶经理首先喊出“今天只有残留的躯壳!”这一部中变成张驰喊出,等待叶经理的回应。叶经理愣在原地,最后冷笑一声说,“问谁又能做到呢?”让人唏嘘不已。

    剧本的节奏把控到位,笑点丰富但不刻意,这是一个伟大的进步,摆脱了过去韩寒电影金句合集的缺点,成熟不少。电影中的笑点呈现大多数非常自然,不会让人出戏又恰到好处,影厅经常响起哄堂大笑。几个配角没有像隔壁《热辣滚烫》那样纯粹为主角成长服务的纯工具人,而是有各自的弧光。出场不多但是重要的辛厂长(贾冰)、天才车手厉小海(范丞丞)、老搭档孙宇强(尹正)和记星(父王)都没有给剧本拖后腿。其中孙艺洲饰演的驾校学员/领航员刘显德贡献出超多笑料,甚至在彩蛋中贡献全场最佳。

    缺点方面,大赛的过程主角光环过于明显。在所有硬件条件都不支持的情况下,主角团硬是靠着运气和开挂度过所有难关,完成最终心愿,即使在对手下阴招的困境下也能无伤通过,冰雹天气超出物理规律的驾驶,有些许机械降神之感。对于一些情节的处理过于理想化。另外是范丞丞的演技实在难堪大用,在几场与沈腾的对手戏中完全没法看,没有接住沈腾的表演,这是为数不多出戏的部分。最后是不是缺点的缺点:片中几乎没有女性角色,我是看完电影才发现这一点。

    结合刚看的《热辣滚烫》,电影第三幕有一处情节处理(电影手法和思想表达)几乎与热辣滚烫的一处处理一模一样。

    电影的内核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找回梦想的实现。相比《飞驰人生》中稍显纯粹的理想,《飞驰人生2》更落地,更现实,几乎整部电影前中期都是认命和妥协的过程。电影想要告诉我们,遇到类似现实困境,处理的方法有许多种,可以不懈追求、可以躺平,可以换一条赛道,也可以像电影中那样,“我尝试过无数次,机会只会出现在其中一两次”,然后在机会出现的时候,用力抓住他,其他的都不重要了。毕竟贵为天才车手小海,他的梦想不过是在巴音布鲁克的赛场上,有一辆赛车的后车窗能贴上自己的名字而已。

    第二十条

    2024-02-17 Article 20

    老谋子继《坚如磐石》后的又一部电影。主题很正确,立意也很好,演员们飙戏很投入很爽。重点戏份是雷佳音、马丽和陈明昊在车上吵架的戏,建筑工地顶层赵丽颖的戏,高叶和雷佳音在检察院办公室的戏和雷佳音的高潮戏份。这部电影有很多狂飙中的老熟面孔,看的过程总会跳戏到狂飙里。高叶的演技差点火候,时不时看出狂飙里大嫂的影子,妆容和角色性格都有些相似。张译饰演的张主任总有一股警察味儿,不知道是我刻板印象了还是张译的演绎出了问题。最惊喜的演员是赵丽颖,完全摆脱小花的桎梏,把一个坚强的母亲饰演得很动人。另一个是范伟,我花了很长时间判断刘老头子这个角色是不是范伟饰演的……

    电影的问题比亮点要多些。节奏方面,电影用三线叙事,但是在第一幕和第二幕里三线基本互无关系,分不清主线或者支线与主线脱离,找不准电影想要表达的核心故事线,一直到第三幕结尾才交织。个人认为在节奏上的处理有一点问题。表演方式方面,雷佳音、马丽的演技都很好,但是在大部分吵架戏里,他们的演出方式偏喜剧甚至喜剧,虽然内容是生活化的,但是刻意的台词经常让人出戏。好笑是很好笑,但似乎和本片的主题内核不太贴切。但是开片能看到开心麻花有参与,也可以理解。还有一个问题是煽情部分,在一些情节到达情绪顶点时,为了煽情而做的处理(更外放的表演、更动情的 BGM 等)显得格格不入,不知道是我的原因还是电影处理的原因,怎么看都不太像老谋子的手笔。

    最后要感谢昆山龙哥案,没有他,中国的正当防卫法条还要再落后十年。片中的台词有几句我很喜欢:“做正确的事要付出代价,但不能因为付出代价就不做。” “我们判的不是案件,是别人的人生。”


    另外我还看了一些线上电影,其中有正式上映的也有国内没上映的。

    目中无人:以眼还眼

    2024-02-10 Eye for an Eye

    2022年谢苗的目中无人是继《绣春刀》之后又一部拍出自己独特味道的古装武侠片。时间设定在唐朝末年,然而剧情中许多地方都刻意避开反映时代背景的元素。就是简单的捉刀人(打手/赏金猎人/雇佣兵)复仇的故事。

    第二部延续第一部故事简单直接、短小精悍的特点,重点依然在放在动作戏上。第二部的故事较第一部更加丰富,小孩张小渔(杨恩又)的加入让几个主角有了完整的人物弧光。杨恩又小演员很有灵性,表演给电影加分,故事没有拖后腿,甚至在一些情节中起到超强辅助的作用。

    动作戏和镜头调度方面一如既往优秀。一对一或一对少数动作戏完成度非常高,拳拳到肉,动作设计有新意,镜头调度和剪辑没有喧宾夺主但是观感上佳。缺点还是同样明显:群动作戏偷懒成分很高,第一部受限于预算,群动作戏用蒙太奇的方式演绎,效果不算特别好但是及格,但是第二部的群动作戏(结尾2vs300部分)以同样方式处理,但观感上变成“这就打完300个了?”一定程度上起了反效果。好在一对一动作戏仍然十分优秀。

    养蜂人

    2024-02-01 The Beekeeper

    久违的杰森·斯坦森动作爽片。我对这种动作电影的剧情几乎没有多高要求,只要流畅讲完一个故事就可以,这部电影很好地完成了这个任务,并且节奏紧凑,毕竟时长只有105分钟。这么短的剧情里想要塞入许多内容是不现实的,剧组非常机智把所有剧情都服务于【复仇】这条主线,其他内容一笔带过,没有任何深入探讨(也没有意义)。主角和配角的动作戏爽快干净利落,没有一丝多余的废话,突出一个“正义执行”。剪辑起到优秀的锦上添花作用,整体看下来,不会记住任何剧情,但是会记住一些设计出彩的动作桥段。


    接下来会补看一部春节档遗珠:《年会不能停!》,已经在B站上线。

    《海王2》与 DCEU 的终结

    作者 陈仓颉
    2024年1月10日 00:30

    12月23日去看了 IMAX 版本的《海王2:失落的帝国》。影院配置拉满,时间选得刚刚好。这是我在 DCEU(DC Extended Universe,DC 扩展宇宙) 中给作为 DC 粉丝的自己一个交代。

    温子仁执导,海王杰森·莫玛、海后安珀·赫德、妮可·基德曼、弟弟奥姆帕特里克·威尔森和黑蝠鲼(抱歉演员名字太难念)悉数回归,剩下的角色除了一位印象较深刻的韩裔科学家之外,再无印象(以及一只大蟑螂)。这些其实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温子仁、莫玛和制作团队给这一部 DCEU 最后上映的电影一个体面的结束。《海王2》剧情上无功无过,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主要角色人物弧光合理发展;制作上特效到位(尤其是海底世界全景亚特兰蒂斯和失落的帝国:涅克鲁斯),BGM 没有第一部那么惊艳,但也不至于不及格。我相信这些都是温子仁和莫玛的大力把控才能避免《海王2》沦落为《正义联盟》(院线版,非导剪版),或者《猛禽小队》、《沙赞2》、《蓝甲虫》那种垃圾制品的原因。

    电影的结局让我和朋友们一脸懵,为防止剧透,此处用此形容:结局是米其林三星大厨在你面前花一小时精心做好一道菜然后反手倒进垃圾桶的那种美感。除此之外,关于电影内容没有什么好说的了。它只是一部中规中矩的超级英雄片续集,没有与其他超级英雄有任何形式上的关联,在强大的戏外纠纷作用下,能够生产出来的最好作品之一(另一部是《闪电侠》)。虽然这部电影没有出现本蝙(两年前莫玛放出和大本的合照表明),剧本也一改再改,上映日期变动七八次,但好在没有把海后安珀的戏份完全删除,这个角色对于海王本身是至关重要的。尽管在成片中可以在许多地方见到许多剧本剪辑拼接的痕迹,以及安珀本人时而不在状态,与其他演员之间没有产生很强的情感关联。但是这些因素,放在现在这个阶段都已经不再重要,以后再也没有 DCEU,没有选角如此完美,底子如此扎实的好牌能被打得稀烂。实际上在6月份的《闪电侠》中,DC 宇宙已经被官方重启,以后称为 DCU(DC Universe,DC 宇宙),《海王2》在其之后上映完全是因为高层和两个制作人(主要指滨田沃特和滚导)的骚操作,把好好的金子整成一坨。


    回望始于2013年6月《钢铁之躯》的 DCEU,出道即巅峰,十年前的电影即使放到现在的超英电影里也是无懈可击。选角上,亨利·卡维尔的超人,AA 饰演的路易斯,凯文·斯科特纳饰演的养父,罗素·克劳饰演的生父,每一个选择都是神来之笔。导演是扎导扎克·斯奈德这是他的第二部超英电影(第一部是《守望者》),编剧、监制和故事都出自诺兰之手(另一位是大卫·高耶,《刀锋战士》系列、《黑暗骑士》系列编剧),还有配乐汉斯·季默大师,强大的阵容让这部电影几乎不可能出现大问题。在这样的阵容下,电影在叙事、特效、动作设计、角色成长方面几乎是超英电影难得的巅峰。结果证明,成品在票房上大成功,反应虽褒贬不一,但是一下子击中我的心。现在仍然时不时把原片翻出来细细拉片回味。

    接下来华纳和 DC 开始着急了,因为隔壁漫威已经搞出第一阶段五部 MCU,尤其是2012年的《复仇者联盟》更是爆杀当年其他所有电影,第二阶段的《美国队长2》和《银河护卫队》已经打得火热。高层想着第二部电影直接上蝙蝠侠大战超人(再加入神奇女侠)这种爆点,于是在《钢铁之躯》上映后短短数月便开始紧张制作《正义黎明:蝙蝠侠大战超人》。这一部和下一部《正义联盟》在两篇旧文中(Wonder Woman: DC影业的翻身之作?一个让我看不懂的正义联盟)有所提及,不再赘述。

    这之后开始走下坡路,在成品方面从《自杀小队》到《神奇女侠1984》再到《蓝甲虫》,完全看不懂华纳和 DC 到底在干什么,电视剧只有一部《正义使者》,所幸成品还算优秀(滚导的骚操作虽然多,但是认真制作一部相对独立的影视剧还是时有佳作),然而被迫取消的影视剧项目有足足17部之多;戏外高层各种明争暗斗以及和各演员之间的纠纷把项目搞得似一盘散沙。后期能拿出来的作品,可能只有《扎导版正义联盟》、《黑亚当》和《闪电侠》。

    《扎导版正联》与院线版几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剧本,长达四个小时的剧情分为六个章节,如同单元剧般讲述了一个6集的超高信息量的故事。理性分析,《扎导版正联》并非完美甚至有不少欠缺之处,但是给这部电影赋予更高意义的是 #ReleaseTheSnyderCut 运动。这个运动起自超过18万人签名的导剪版线上请愿书,演员、导演以及剧组成员的支持,加上一些人员与华纳和流媒体高层的接触,最终促成了《扎导版正义联盟》的完成。本片播出之日,DC 粉丝过大年!

    《黑亚当》的彩蛋出现了亨利·卡维尔的超人。遗憾的是,预想中的超人 vs 黑亚当不会再出现,至少巨石强森这个版本的黑亚当战斗不会再有。这部电影让人印象深刻的除了巨石强森对黑亚当的演绎,其次便是漫改宇宙中为数不多的左翼运动描述。《闪电侠》也是一路跌跌撞撞,早在2013年便宣布计划2016年上映,然后一路推迟到2023年,期间换了6任导演、9任编剧和5任制作人,以及数不清的演员变更,电影的开发制作本身比电影剧情还要跌宕起伏。好在最终成品从各个方面都过得去,除了结局和彩蛋中恶心了一下观众和老演员,其他都算得上及格。至少在这些年来的漫改电影中值得一看的选项。

    沙赞系列、自杀小队系列和蓝甲虫没有提起的必要。以后再无 DCEU,隔壁 MCU 自第三阶段结束以来就没出过几部好东西,漫改电影宇宙已经进入黄昏期。我的关注重点也就慢慢从漫改电影转移到独立剧集和其他类型电影去了。

    从《笔记的方法》中学到的笔记的方法

    作者 陈仓颉
    2023年11月28日 00:29

    flomo 两位作者刘少楠和刘白光的新书《笔记的方法》于十月底发布,我用一个多月时间边读边实践,总阅读时间接近6个小时。仔细读完全书,获得一些心得和可以马上实践的纲领。感谢小胡同学的赠送。

    本书开宗明义说明记笔记的最终目的:增援未来的自己。书中始终围绕这个核心思想,通过三个部分来描述这一点:怎么用笔记、怎么记笔记,以及怎么获取高质量信息,另外用一个章节的篇幅讲述记笔记的心法,把记录笔记这件事分为术和道两个方面。这样的顺序非常适合边读边上手实践,但是作为读后感,顺序可以稍微打乱一下。两位作者比较克制,除了在书中穿插的案例提到器(flomo)以外,只有一个小章节介绍了自己开发的笔记工具。我在阅读之前以为作者会从器出发介绍笔记的方法,惭愧惭愧。

    记录笔记的真正顺序应该从书中的第四部分《心法篇》开始。核心思想是:以我为主,持续不断。笔记首先是给自己看的,持续下去才能产生质变。拉长时间来看,这个过程是不断优化笔记行为以及内容的过程。

    为了理解什么是增援未来的自己,书中提了一个直指核心的问题:现在记录的笔记是否对未来的自己有益?从这个问题出发,我们能够思考一下这些小问题:

    • 我未来成长的大方向是什么?
    • 我要积累什么方面的知识?
    • 我应该把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我能够投入多少成本)?
    • 为了最主要的领域,我应该放弃什么领域?
    • 我能够把记录下来的知识应该到什么场景?

    这几个提问下来,基本把我不知道记什么的问题解决了。

    想清楚这些问题以后,接下来必须去实践。用作者的话来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知与行的距离。理论上,理论和实际是一样的;实际上,理论和实际并不一样。” 因此为了真正达成我们的目标,我们需要做到知行合一。作者提供了一个思路来解决知行合一的问题:设置提问机器。所谓提问机器,是一个记笔记的驱动器和指南针,用来保持所记录的笔记在能够增援未来的自己的路上。客观环境是一台优秀的提问机器,它能给人指明方向,并且提供实践的机会。毕竟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我所用,只有实践才能把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在真实环境中,提问机器能提出一个个具体的问题,把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从这个意义出发,提问机器最大的价值在于“提出一个长期又具体的问题”。

    根据我的经验,工作中产生的问题最为具体,同时兼具实践性。如果在工作中不写工作日志,那会是相当大的损失。书中的第二部分《记录篇》详细讲解了这一部分。

    有了起手式,接下来便是持续不断执行下去。作者提供了一个思路:设计一套激励系统。这个系统能够控制记录笔记时的主观意愿、设计客观环境和根据价值观管理时间。这三点的目的是为了控制欲望和押注在正确的事情上。在浩如烟海的知识管理文章里,本书作者提出了一个新颖的思路:控制每日记录笔记的上限,而不是下限。这样可以保护“欲望的火苗”,从而能够达成持续记录的目的,而不会因为一下子满足而泄了气。除此之外,在大方向上设置大于一个领域(记录笔记的对象),在一个领域卡壳时灵活切换至另一个领域,这也是保护火苗的一种方式。最后,在一个比较高的时间范畴(日、周或月)观察自己的可支配时间,根据自身意愿把精力押注在不同事情上。这样的押注反映出一个人的价值观,愿意把时间花在什么事情上,ta 就会趋向于成为那样的人。

    什么是在实践中学习:躬身入局,承担明确责任,感受切身痛苦,直面具体问题。

    有了道,接下来就是术。术分为两个方面:如何记录笔记和如何使用笔记。

    如何记录笔记

    记录笔记的最终目的是增援未来的自己,对于记录笔记这个过程就是信息预处理。简而言之一句话:先思考,接着用自己的语言记笔记,然后重复这个过程。笔记在这里作为思考的媒介。书中用了一些理论来解释为何要用自己的语言记笔记,例如费曼学习法和必要难度理论,具体到实践上,我已应用费曼学习法有一段时间,对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非常显著的作用。

    在笔记内容方面,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不知道应该记什么】的问题。书中给出了几个方向:这个灵感很棒,这个信息很有用,这个感受很美好。这些内容同样适合记录,仅有公开与私密的区别。根据费曼学习法,如果能在经过思考后用自己的语言记录获取的信息,那么这个信息极有可能成为适用知识。从这个角度出发,笔记内容通常都是非常个人化的。笔记不会是百科全书,也不会是使用手册,而是为我所用的知识。

    具体到可以记录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反直觉信息,引起情绪波动的事情,实战经验。

    获取反直觉信息的条件是学会逆向思考和拥有好奇心。二者有其一或者皆有之,均容易发现反直觉的信息,这种信息能够对抗思维惯性,有时会开启新的思路。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开始记录引起情绪波动的事情,试图达成书中的目标:通过长期的情绪记录和环境来找到引起情绪波动的规律或原因。但是在实践中,我几乎情绪一直在波动,于是笔记长成了日记的形状,干脆我在 eDiary 上继续写日记好了,这样也能提供一个将来反思的地方。

    实战经验如上所述,我会用各种形式记录下工作日志,包括文字、表格和图片等。这对我的工作进步帮助非常大。笔记的目的除了输出文章,还有解决现实问题、影响现实世界。我想这也是影响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对于工作记录,我未来还有一个改进方向:记录重大决策的思考过程和结果。缺失的部分正在阻碍我继续精进我的业务能力。

    对他人有用与否是后话。为了方便快捷记录这些笔记,一个趁手的工具就显得很重要了。我重新开始审视 flomo 这款工具,并应用到生活和学习上。

    书中花费大量篇幅分析标签、文件夹和分类方法。原则只有一个:适合自己。分类方法是很主观的,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全凭个人需求,没有固定范式。判断一个笔记系统是否适合自己的方法,在于其能否增援未来的自己(找到想要的信息方不方便,笔记之间的联系是否密切有效)。对于正在寻求笔记系统的人来说,本篇会很有帮助。

    书中另外总结了记录笔记容易出现的几个误区,据我的经验,最大的误区在于形式大于内容。什么工具、方法论、笔记系统都是次要的,内容本身是否对未来的自己有用才是笔记应该具有的意义。

    如何使用笔记

    记录完笔记只是开始,让笔记真正为我所用,需要在记录之后去优化它。优化包含两个方面:精炼笔记内容和持续回顾。根据书中的说法,回顾是对抗遗忘曲线的最好方法。核心原则是找到有价值的信息的增量。

    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未来的自己更好调用笔记(核心依然是增援未来的自己),精炼的过程也能顺便锻炼自己的内容提炼能力和思考能力。精炼和回顾的核心是要思考,思考我为什么要记录这个笔记,什么是值得记录的,什么内容不值得记录。回顾的过程中联系笔记上下文、建立笔记(不同领域)之间的连接(记录这个笔记的动机、这个笔记之前和之后记录的相关笔记),还能加深笔记的印象,对于当时比较模糊的知识能够逐渐提炼出主干,对知识的结构理解更加清晰。

    在这一点上,我常常犯一个错误,就是把笔记做得又臭又长。根本原因是不敢放弃不重要的内容,也很难判断出哪些是重要的内容。我现在会以一周为周期,回顾上一周做过的所有笔记进行删减。输出也同样,任何形式的内容都值得一再精炼和删减。

    如何获取高质量信息

    这一篇也相当重要,决定了摄入的内容是否有营养,能否在未来帮助到自己。书中仍然是说明获取信息的道和术。不过我认为这是一个特别主观的项目,不同的人对于不同信息的需求不同,摄入的来源也不同。但道是可以相通的。我重点尝试理解获取信息的道。

    一个客观现实制约着人类获取信息:人不能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无限的知识中去。庄子就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博客副标题 “以有涯随无涯” 不过是激励自己满足求知欲的方式)。因此,设定自己在某个领域获取知识的边界就尤为重要。

    通过具体问题来指导自己获取具体的信息,这样不会让自己陷入漫无目的的知识汪洋中(除非本来就想这样)。

    获取信息的过程需要保持质疑之心。具体到信息源上,注意对绝对词汇提高警觉(例如绝对、一定、必然、永远、所有等,这一招对当前自媒体环境特别有用),然后对信息源进行事实核查,对文中表达的观点进一步思考:ta 说的对不对?有没有实践意义?有没有适用的场景?

    以上三条原则的根本目的在于把握获取信息的主动权。

    另外是两个容易在获取信息时陷入的误区:信息成瘾和信息茧房。信息成瘾是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在大量摄入信息时,我们需要时常提醒自己,到底是对【获取信息这个行为】本身成瘾,还是对信息本身的质量成瘾?

    信息茧房是一个更庞大的话题,需要单独一个篇幅来分享。书中点到即止。

    关于获取高质量信息的术,书中讲解非常详细,有许多真实案例辅助。浓缩几个我认为最重要的核心观点:减少非客观、缺乏事实验证、挑动情绪的、只能带来情感舒适的信息源;增加书籍(文本)以外的信息源,例如线下的环境和人;多重角度看待信息源。在看待信息源时,先精确定义概念再进行讨论,否则后续的思考和讨论毫无意义。


    后记

    《笔记的方法》是小报童的一个专栏集结成书,原来叫做“知识资产”(后来我才知道本书就是原来的“知识资产”,即 flomo 101 的完整内容),这个过程是一个作者和读者持续互动的新鲜有趣的项目。我没有参与其中,但是从作者后记看,不论是专栏的普通读者还是作者自己,参与的过程都是学习的过程。在获知本书之前,我一直在持续阅读 flomo 101 的《笔记方法》部分,获益良多。出版成书后,内容更加系统,并始终从普通用户的角度出发介绍朴素的方法。这是这个时代稀有的互联网精神。

    一加 Ace 2 Pro 使用体验

    作者 陈仓颉
    2023年11月14日 01:46

    在购买一加 Ace 2 Pro 之前,我已经使用过五款一加手机。原本在红米 K60 Ultra、iQOO 11s 和 iQOO Neo 8 Pro 之间选择,但一加 Ace 2 Pro 临近发布,各方面硬件和外观功能都符合我的需求,价格便宜,加之我已经习惯一加独有的设计,便不如直接继续使用一加。发布会后没有犹豫多久并决定选它,8月23日开售1分钟之内下单完成(16GB + 512GB 钛空灰 ¥3399),第二天早上到手使用至今。

    外观方面,后置影像模组继承一加11系列的丑陋马桶盖设计。因为材质有所升级,所以看多了也就习惯了,甚至觉得还有一点好看。面板使用曲面屏,虽然上一台用的 一加 8T 是直屏,但回到曲面屏也没有太多不适应,反而很惊喜能回到丝滑的返回操作手感。屏幕尺寸来到 6.74 寸的 FHD+(数码圈常称的【1.5K】)刷新率 120Hz,重量也因此达到 210g,比当年用过最重的一加 7 Pro 还要再重一点点。然而因为配重更科学,拿在手上并没有明显的坠手感,圆润的边框和圆角设计使其手感特别好。屏幕用上中置挖孔设计,相比一加 8T 的角落挖孔更和谐,起初不太适应,用久了便忽视了挖孔,比任何刘海屏或灵动岛都更好看和实用。屏幕面板来自京东方,色域很广,支持 ProXDR 显示,有些照片开启这个模式后特别好看。

    一加祖传三段式开关重新回到 Ace 2 Pro 上,是属于一加的灵魂。8T 之后有几代取消了这个设计,引来怨声一片,终于在一加11回归并继续延续下去。这一次一加把三段式开关放在机身左侧,音量键放到机身右侧,由此带来的缺点是快捷截图操作(音量减 + 电源键)无法任意手完成,只能左手持机的情况下食指和中指绕过机身背部到机身右侧按下两个按钮这样别扭的姿势完成。于是我渐渐习惯上用 ColorOS 系统的侧边栏功能截图。因为机身左右侧按键排布改变的关系,我起初常常误操作,例如在想调节音量时按到电源键直接息屏。除此之外,这次的三段式开关没有前作那么扎实,而是有点松松垮垮,容易在尝试拨到震动时拨到静音。

    这一代的影像系统我没有特别留意,可能已经到了【退烧】时期,给我一台过得去的手机,我随时可以掏出来拍拍拍,不那么在乎市面上最强的影像旗舰。虽偶尔羡慕身边朋友用上拍照超强的手机同时只用来扫码,不过很快就能放下这个执念。CMOS 用上 IMX890,是一加11同款 CMOS(IMX766 的升级款),比一加 8T 上的 IMX586 强上一大截。默认 0.6x 1x 2x 三个段位,均是等效 35mm 焦距。实际体验下来能够满足我日常拍照需求,能拍一些普通的风景和人像或有意思的人文街拍,但拍不了超远焦段或者超级夜景,也拍不了高解析的超广角或超细腻的微距。就现在拍的三四百张照片而言,我是满意手上这个影像系统的,不功不过,偶有惊喜,配得上这个马桶盖模组。我最喜欢用的是 2x 这个倍率,拍出来的照片干净、好构图又不失细节。拍照如同写作或者笔记一样,就应该无压而享受。


    一加 Ace 2 Pro 的 SOC 是一代神 U 高通骁龙 8 gen 2,性能超强同时能耗优秀(在 8 gen 3 和 天玑9300 出来之前确实如此),日常高强度使用既不发热也不卡顿,这是一加的长处(现在也许是 OPPO 的长处)。最大的体验是后台应用保留数量和保留时间大幅提升,经常出现前一天晚上打开的应用第二天起来仍然在原页面并且能继续使用。我开启了 ColorOS 的内存拓展功能(存储空间拓展为运行内存)并拉满至 12GB,总内存达到 28GB(仅理论),早已不再在意应用保活问题。

    充电是一绝。150W 超级闪充,5000mAh 的电池容量,支持 45W PD,不存在任何电量焦虑的可能。实测十七八分钟能从零充到满,平时剩余 10% – 20% 的电量15分钟左右充满,就是看书一章节或者看一个中视频的时间。外出带上 PD 充电头,基本上也能在半小时左右充满。晚上充电有充电保护,平时充电满速充满,对于手机这种设备我不是特别在乎电池寿命,不如在有限的使用时间里发挥其满载充电功力,享受使用手机的每个当下。

    其他方面,震动马达很舒服,配合 Gboard 输入法打字哒哒哒的快感依然在。指纹模块是屏下超薄光学指纹,比短焦指纹好太多,并且位置很符合人体工学,解锁速度想闪电一样。极少出现解锁失败,反而是在系统层面会有指纹识别失效的情况。专门为湿手做过优化,在手指沾水的情况下也能正常操作屏幕。外放效果比一加 8T 优秀,但不知与其他手机相比如何,外放功能较少使用。缺点是屏幕亮度自动检测偏暗,偶尔需要手动拉高一点亮度。手机尺寸在特定场合下会突出过大和过重,即使当前市场上几乎都是又大又重的手机。没有在手机上玩游戏的需求,因此也不清楚游戏表现如何。


    前段时间手机摔了一次,没有摔碎屏幕或者背壳,而是出厂膜有点破损。我找一天路过 OPPO 旗舰店,和店员简易交谈,我发现我能终身免费更换出厂贴膜(机器上显示一年三次,实际上无数次),有一台机器可以当场把需要的手机膜尺寸切割出来,店员再上手贴好,整个流程下来只用十分钟。我使用数码产品以来很少体验过官方服务,这一次让我印象挺深刻。

    2023 国庆观影记录

    作者 陈仓颉
    2023年10月7日 15:39

    这个假期把想看的院线三部电影都看过了,没有留下太多印象,因为各种原因也没有优秀的电影。这一年下来还是好看的电视剧比电影更多些。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

    志愿军:雄兵出击

    国庆假期看的第一部电影选择主旋律,由于导演是陈凯歌所以观前极大拉低预期,电影看完后还是符合较低的预期的,比两部长津湖的观感更好些。

    这本电影把抗美援朝战争的起因和前期经过讲得比较清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讲清楚也不容易),本片文戏和战争戏各占一半,勉强达到了一个平衡。文戏部分包括中央和军方几个高层领导,后期参加联合国议会的访问团,美军方以及一部分朝鲜方角色,在角色众多的情况下没有显得太乱,战场战线和战斗情况复杂,但电影仍然把几个主要角色立住了,不像两部长津湖中分不清具体角色和角色之间的关系。

    演员们的演技都过关,甚至带资进组的陈飞宇表现竟然还可以,没有拖其他演员后腿,也没有因为是导演亲信因此多了很多无用戏份,剧情安排是合理的。最大的亮点来自黄晓明饰演的三十八军三师师长江潮,演出效果几乎让人认不出来,而且意外地好,我所在的这一场有不少观众花了很长时间才认出来这是黄晓明。另外很出彩的演员有王砚辉饰演的彭老总和王骁饰演的三十八军军长梁兴初,以及魏大勋饰演的毛岸英。顺带一提,教员和儿子之间的感情在电影里演绎得挺感人。然而唐国强老师饰演的教员总是太过霸气,缺乏一种亲民感,也许是这个剧本要求这般饰演吧。

    战斗场面比较血腥,断手断脚屡见不鲜,甚至还出现匕首插眼睛和穿透脖子的特写。各种血浆是一点没省,该飙血就飙血,该焚烧就焚烧,子弹打中人以后出现的血雾也有真实感。我所在场有小孩子,能注意到当血腥场面出现时,小孩的好奇和身边家长的惊慌都表现得很直接哈哈哈哈。非军迷看不懂具体战术策略,但作为外行没有看出明显 bug。战斗场面的升格使用稍显过多,有些剧情为了煽情而升格很合理,但是整部电影下来似乎用得太多了,反而起了反效果。

    剩下的大多数都是缺点。例如剪辑稀碎,不论是文戏还是战争戏,尤其是电影前半部分,总会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剪辑,文戏讲到一半突然跳到战争戏,战争戏打到一半突然跳回文戏,观感非常不佳。怀疑是电影为了缩减时长不得不做出的调整,毕竟本院线版本已经达到141分钟,不算短了。不过在后半部分似乎调整过来,剪辑恢复正常,也有优秀的平行蒙太奇出现。然而电影戛然而止,还出现了没见过的角色,后面一查才知道原来志愿军是三部曲,这部雄兵出击是第一部。

    另外是特效部分。开头火车镜头出现,我还以为是电影厂 logo,直到车厢里教员和周总理出现才发现已经是正片部分……战斗机也同样,非常明显的电脑 CG 痕迹,仿佛没有做渲染一样。希望接下来两部续集能把特效做好一点。

    莫斯科行动

    一部非常典型的邱礼涛商业动作片,该有的动作元素一股脑给你凑齐,包括枪战、开车(汽车、摩托车)追逐戏、美女工具人、一个正到不能再正的反派和一个邪得不能再邪的反派,在十分扁平的主要角色下演出一场90年代背景的无脑剧情。

    刘德华是主要角色中唯一有属于他的魅力的,并且角色弧光较为其他角色都更完整。一个亦正亦邪的人物,在不同时期都做出符合角色设定的选择,并有合适的动机以及刘德华本人精湛的演技将其合理化。

    黄轩很努力演出一个疯批角色,然而碍于外在形象和演技底子,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是一个表演用力过度的、有若干莫名其妙行为动机的(甚至在角色设定本身就疯批的情况下)扁平无比的反派。例如他花了那么心思构建的偷盗计划,中间付出的成本远远超过中间的支出(包括人员、枪支弹药、一辆大飞机),违反经济学原理。

    正派主角张涵予的角色比疯批黄轩还要扁平,一个伟光正的、不会犯错误的跨国警察,在抓捕黄轩和刘德华的过程没有付出过多代价,并且有各个领域和身份的高人协助,几乎顺顺利利地完成任务。

    文咏珊近几年在不同电影里美得千篇一律,基本上都是美女工具人角色,在之前的烂片《消失的她》里也是如此。出场和下场得都很突然,人物动机的转变生硬(在一处关键情节,黄轩以及他的小弟动机更加离谱,简直是大型 PUA 现场,完全为了推动情节而编),没有给观众留下除了外表以外的印象。

    总体而言这是一部充满商业元素的无脑动作片,优点是动作戏编排比较过瘾,然而有部分动作戏超出物理规律,枪战戏更是乱上加乱,几乎不存在用心的编排和调度,怀疑邱礼涛在片场压根没有想好后期剪辑该如何处理拍出来的素材。不带脑子看,可以体会到一些视觉冲击,在电影结尾收获些许感动,除此之外再无亮点,远不如前两年的《拆弹专家2》。

    坚如磐石

    Under the Light 老谋子的惊悚悬疑片,从海报发布开始就在期待的一部电影。可惜由于审查原因,院线版被删改得七零八碎,能看到不论是故事走向还是人物发展甚至关键剧情都有各种不同程度的修改,惨烈程度堪比当年娄烨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不过从这个残缺品看来,能感受到老谋子想表达的权钱交易和阶级差距带来的矛盾冲突,即使是这个院线版本,部分暴力场景和一些台词也已经是近几年院线能看到的最大尺度,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浓缩版的《狂飙》。这部电影在气质上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大陆黑帮片,有别于传统的政治反腐片或警匪片。

    本片在摄影上有强烈的赛博朋克风格,随处可见的霓虹灯牌,浓烈的高饱和度的红色和蓝色,光影的运用带来大面积的黑暗,一些比较罕见的摄影角度都有独特的记忆点。看后回味总是能想起一些特别的场景,例如那座桥,那个邮轮,酒店和摩天轮。在玩弄影像风格方面,张艺谋一直有一套的。

    主演方面,整部电影全靠于和伟和张国立两个人撑着,出彩的配角有李乃文和陈冲。年轻阵营里的优秀演员雷佳音和周冬雨受剧本影响太大都只是堪堪合格,并且在有些剧本里弱智般的台词和不合时宜的笑点冲散了好不容易立起来的严肃气质。两个关键角色林博洋饰演的杨晓薇和陈童饰演的黎莎拖累其他演员的表演。于和伟的高光时刻几乎占满整部电影,最高光时刻出现在第一幕火锅戏(雷佳音被完全压制)和第三幕处决女婿(孙艺洲被物理压制)以及酒店房间反杀杀手。张国立受限于剧本删改,角色定位和口音被重新处理,许多剧情因此没有得到合理发挥,但是在第二幕车上和于和伟的对戏非常精彩。陈冲说出了这部电影的题眼:士农工商

    这部电影还有一个优点:暴力情节完全为了剧情和人物服务。在于和伟两场处决对手的戏份里,剧情把准备到处决的过程完全清晰一步步展现出来。尽管有不少删减,例如处决女婿的戏份(五下减少为三下,有明显剪切痕迹);第二场酒店反杀杀手的戏份更是有了犯罪动作片的质感(暗杀前紧张气氛的营造,不同角色的第一人称视角,能表现当时场景的第三人称视角运用,暴力发生时的突然和发生后的收尾工作)。在第三幕的一段剧情中,周冬雨面对暴徒先是鸣枪警告,之后见无效便毫不犹豫地开枪,一枪接着一枪干倒四五个,直到突然被其中一个暴徒割喉倒地,血液喷溅。这一幕甚至让人感到特别意外,这是国内院线电影非常少见的演绎方式,就这样赤裸裸展现出来。没有升格,没有特写,就这么突然发生了。我希望国内电影涉及相关情节多多采取更加合理的表现形式,例如这一部中的处理。

    剧情方面如同第一段所言,没什么可说的。不过要说这个国庆假期最值得回味的电影,那只能是坚如磐石了。


    GT赛车:极速狂飙

    Gran Turismo

    部电影的片名起初让我摸不着头脑,因为我想象不出来一个游戏能如何改编成一部电影,评分还能超过7分。上一部看过的游戏改编影视剧是《最后生还者》(这部是极少数成功案例),再往前还有《刺客信条》和《波斯王子》(两部典型的失败案例)。我心目中赛车相关的电影最好的是《极速风流 Rush》 和《极速车王 Ford v Ferrari》,速度与激情系列不属于这个行列。而这一部《极速狂飙》能排在第三。不得不提大陆翻译,只要赛车相关的电影除了【极速】这个词没有别的词可以用了是吧?

    说回电影。这个本子基于现实事件改编,看电影之前没有提前做任何了解,从电影开始到结尾我都觉得事情本身相当离谱:日产公司的一位市场营销主管 Danny Moore 组织了一场在模拟游戏 GT 赛车中获得最高排名的游戏玩家的 GT 赛车学院,让游戏玩家接受训练并参与真实赛车比赛与真实赛车手在世界著名赛车场同场竞技的故事。如果不是基于真实事件改编,我会觉得编剧的脑洞极大。然而现实故事确实是这么发生的,主人公 Jann Maerdenborough 至今参加过超过200场比赛,已经成为一位真正的赛车手。

    电影制作相当精良,应该是类剧情片/传记片的最高规格。电影中能看到真实的赛道、各个大厂的赛车和各种改装、品牌赞助,在比赛场景几乎是现实比赛的一比一还原。游戏场景和现实场景的灵活切换是影片的一大亮点,例如影片开始 Jann Maerdenborough 在房间里游玩 GT 赛车,他坐在椅子前手握仿真方向盘的场景,一点点切换至想象中真实比赛的场景;以及电影后期他在真实比赛中,一点点切换至房间里游玩 GT 赛车的场景,让我浑身起鸡皮疙瘩。游戏比赛和现实比赛有着同等的紧张刺激感,也许是赛车这个题材本身自带的魅力。

    缺点也很明显,本子主线不明确,支线太多,男主角和女主角的感情线毫无意义,两个大事件(GT 学院训练和比赛、参加真实比赛)重点不足,花了大量笔墨在参加 GT 学院之前,真实赛事中的两场(纽博格林和勒芒)节奏太乱,观众抓不到重心,不知道电影具体是想表达什么核心思想。整部电影看下来,有好几个剧情点是我以为电影要结束了,结果一看才到一半或者三分之二。如果把这个本子分为三到五集,或者上下两集也许节奏感会更好一点。例如这样安排:

    1. Jann 游戏成绩第一被选中
    2. Danny Moore 组织 GT 学院的过程
    3. GT 学院训练的故事
    4. Jann 首次参加真实赛车比赛
    5. Jann 赛场上受伤跌入低谷
    6. 重返赛场并在勒芒取得第三。

    其中1和2可以双线并行,Danny 和日产管理层的冲突更激烈,另外着墨更多 Jann 的恩师 Jack Salter 的过去,让二者在当前故事线产生更多火花。

    当然这是我的一家之言。我的个人是成片糟糕的剧情叙事节奏影响了本来非常优秀的剧本底子和制作水平,有点可惜。

    伸冤人3

    I asked if you’re a good man or a bad man. You said you didn’t know. Only good man would’ve said that.

    Enzo

    五金侠的最后一部(也许是),质感相比前两部有了质的飞跃。第三部相比前两部有了更深一层的拷问,电影始终专注于这个问题:我是一个好人还是一个坏人?

    但我觉得剧本有些头重脚轻。第一幕起了一个非常好的头,第二幕矛盾冲突很深刻又给予正反派主角足够的动机,然而到了第三幕几条线索汇合后的处理显得有些草率。本身伸冤人系列是一个动作片,但是这一部更加接近一部黑帮犯罪剧情片,更多笔墨放在完善小镇的背景故事里。动作戏分减少到系列最低,毕竟丹泽尔·华盛顿已经68岁,本身也不是动作演员,无法像史泰龙那么能打,但是靠运镜和剪辑还是延续了装逼侠的水平。整个好莱坞能把逼装得让人如此信服的也只有丹泽尔·华盛顿了。这一部的装逼内容除了限定秒数内杀人和先礼后兵以外,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第一人称视角杀人】和【雕塑作品和杀人过程交叉剪辑】。

    电影的调色、摄影和镜头调度在开篇便让人眼前一亮。在摄影中同时做到低饱和度和高光比,精巧的构图,美轮美奂的西西里半岛和古老小镇 Altomonte、淅沥小雨,早晨、傍晚和夜晚时分不同的气质,许多场景都能直接截图作为壁纸使用。由于小镇的调性和剧情需要,电影节奏非常缓慢,缓慢得不像一部动作片,前半部分几乎都是在剧情中度过。BGM 达到了适配剧情、不喧宾夺主的效果,看完之后还会十分回味。

    丹泽尔一如既往贡献高水准演技,与其对戏的是达科塔·范宁,时隔19年再次合作(《怒火救援》2004),遗憾的是戏份不够多,在剧本上对推动剧情起到的作用少。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看到两人再坐在一起,那种感受还是挺奇妙的。在我心目中范宁还是一个十岁小女孩的形象,作为 CIA 探员刚出场时相当不习惯。让我想起权游电视剧,第一季时二丫就是个小女孩,到了第八季出场已经是一个成年人形象,然而作为观众还是很难适应。

    伸冤人3仍旧是一部商业动作片,有着一部动作片常有的缺点,但导演和制作团队显然加入了一些自己的审美,使得第三部有与前两部差别较大的风格,但也延续了这个系列的精髓。有前两部观影经历的值得一看,没看过前两部的推荐看完前两部后再看第三部。“五金侠”称号出自第一部。

    在多邻国无压学习法语100天

    作者 陈仓颉
    2023年9月9日 14:32

    今天(9月8日)是我在多邻国 Duolingo 上学习法语的第100天。当前的数据统计:

    这100天里,我最大的心得是感受到无压的新语言学习过程,没有强制考试,也没有面临具体考核的压力。唯一感受到紧迫感的机制可能来自等级排名。多邻国课程安排与大部分科班课程有较大不同。

    课程安排和学习内容

    多邻国的课程结构从大到小为:阶段 – 部分 – 单元 – 题目,每一种语言都有特定的课程设定。例如法语分为四个阶段(初入密林、挑战山地、横渡险滩、勇者无敌,还有隐藏的第5阶段),每一个阶段分为若干部分,每一个部分有6至10个单元,每个单元有15至20个题目(或称练习),其中单元是每天学习的最小单位,只有完成了一个单元才算完成一次学习,然后根据单元类型获得不同的经验。我当前已经到达第7部分。法语课程的第一阶段有8个部分,但到了第三阶段就有高达33个部分。

    每一个部分有一个“部分指南”,这里会告诉用户这个部分即将学习到的重点语句和语法点,在看不懂具体的单元内容时,通常翻看部分指南就能搞明白。举两个例子,法语中的阴阳性是一个难点,第7部分指南会告诉用户“我的”这个词阳性为 mon,阴性为 ma;第5部分的题目里出现“在”这个词的 à 和 en 两种用法,我搞不明白,于是翻了翻部分指南,指南中解释道 à 用于城市,en 用于国家。这样下来,我在过关时碰到这类问题,翻阅部分指南就能避免一头雾水。

    在每个单元中,具体的学习有选择题、连线题、填空题和听力题等,在网页端还会多一个跟读练习(在移动端反而没有,这有一点奇怪)。在目前的阶段里,学习内容还是比较简单的,从最简单的单词和句子开始,一步步培养阅读、听力和语感。与在学校中跟着教科书按部就班从字母拼写、音标发音开始学习不同,在多邻国学完前几个单元之后,感受如同已经踏入这个语言的大门。这是一种巨大的激励,这种激励会在学习过程中一直持续正向反馈。

    根据官方给出的信息,多邻国会根据用户学习进度和效果调整课程,以及针对每一个用户个性化定制学习计划。在用户方面,用户可以更改每日目标,分为基础模式、休闲、正常、好学到密集模式,每日经验从1到50皆有,根据自己的计划灵活调整。在后端,多邻国根据用户过往学习的效果指定复习的内容,例如某些单词或者语法经常出错,在复习单元中会重复出现,直到彻底学会这个知识点为止。在练习集模块中甚至还错题本和专项复习(听力、口语),不过需要付费。

    挑战和道具

    多邻国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大量吸收了游戏的机制和特点。除了上面提到的激励机制,还有特别挑战、快闪挑战、每日特别任务等。这些挑战会随机出现,完成后的奖励通常是经验和宝石或者其他道具。在每天的学习里,我几乎没有错过任何一个挑战,只要出现就必然参加,由此可以获得丰厚的经验,对我而言经验是最重要的激励机制,它能保证我持续学习下去,具体下一节细说。

    宝石可以用来购买红心。红心是有限资源,免费用户只有5个,但付费用户有无限个。红心最主要的作用是错题机会,答错会扣掉一个红心,一旦错了5次,当天便不能再学习单元,只能通过宝石购买红心或者通过做练习恢复。一次练习有十几题,做完一次练习只能恢复一个红心。因此,在这个机制下,学习单元的过程会更加审慎而不是随意乱答,保证每一次完全答题获得额外奖励,并且保住5个红心。

    宝石还能用作筹码,作为连胜的赌注:保证7天连胜,投入的宝石赢回双倍。这是比较明显的赌博性质,对于特定人群应该能够产生很大激励,但我对其比较无感。另一个宝石购买的道具叫做连胜激冻,能够给你一次一天不学习也不中断连胜的机会,我因参加过许多小挑战,已经获得上限5个,但从来没用过,因为其他机制保证我每天都会学习。

    我最喜欢做的是快闪挑战,因为经验收益最丰富,每一次能有80经验。如果碰上做完一个单元随机获得“接下来15分钟经验翻倍”的 buff,再加上完美答题奖励,一次快闪挑战里能获得高达三百多经验,是所有练习和挑战中收益最高的。

    每日特别任务就像 RPG 网游的日常活动,种类分为固定任务和随机生成任务,比如今天我的每日挑战任务是:获取50经验,4个单元达到至少80%正确率,在4个单元里连对5道题。我很难抗拒这种把每日任务做完的设定,我相信有网游经验的朋友大多如此。固定任务通常有获取 X 经验和学习 X 小时这类,能够作为当日最低限度的学习时间。这也变相激励用户每天都去学习。

    在完成一个单元之后,用户可以再过一遍单元晋升传奇,能够获取40或80经验,也是收益非常高的项目,还能把知识点记得更牢些。如果碰上经验翻倍则高上加高。我在获得经验翻倍 buff 之后,必然会在15分钟之内完成一次传奇挑战、一次快闪挑战和一次新单元学习,这样能让自己在排行榜上升许多位。

    排行榜和连胜成就

    排行榜是激励我每天在多邻国学习的核心设定。如同游戏中的天梯榜或段位榜,基本能大致反应你的效率和成果。每一周的排行榜随机分配近似学习程度的30个用户,排名根据用户当前获得的经验值动态刷新,一周结束后更新一次段位并重置经验值,总经验值在前五名的晋升下一等级,后七名滑落至上一等级,其他的保持原位置不变。多邻国中有10个等级、4个难度阶梯,用【金银铜牌】、【蓝红绿宝石】、【水晶、珍珠、黑曜石】、【钻石】来区分。

    我本周达到黑曜石级别,花了很多时间只能堪堪维持在第十三名左右,排行榜上的头几位已经是四五千经验以上了,而最初在金银铜牌阶梯时的排行榜上的用户经验不过两三百,在不努力刷题的情况下每一两周都能晋升一个等级,这一周只能维持在黑曜石。此时的我应该调整策略,把重心完全放在学习质量上,而不是花太多心思刷排行榜。我有时会怀疑排行榜会不会大部分都是机器人。

    多邻国的排行榜是可选项,用户可以一个人专注学习内容而不参与排名,这一点非常好评。有些用户会同时学习几个语言,使用不同设备参加不同挑战,让自己能在排行榜一骑绝尘。不过我想那已经背离学习语言的初衷了。

    另外就是连胜成就机制。7天是一个小连胜,在30天、60天、100天、125天等等直到365天都有连胜成就。连胜的奖励有道具、新图标等,但是对我来说,填满连胜日历才是对我最大的奖励。

    其他

    多邻国是多平台应用,包括两个移动端和 web 端,没有找到客户端的选项。我最常用的是在移动端,app 放在手机首屏最显眼处,每天固定在晚上学习,偶尔在中午。在100天后这已经形成一种习惯和肌肉记忆,不打开刷一遍题就浑身难受。

    在这段时间的使用中我发现多邻国的一些问题。例如在账号方面区分了国内版本和国际版本,但是在官网或者 app 中没有明显提示信息。在国内版本注册的多邻国账号不能设置邮箱地址,也不能修改用户昵称,要在国际版本中才有这个选项。我曾经有一个旧帐号,但是一直碰到登陆不上、注册新账号又提示邮箱已使用的错误,网上查询一番后才发现有如此设计。

    两个版本主要在一些无伤大雅的功能上有所区分,例如网页端国内版本没有排行榜和每日任务,也不能邀请好友;移动端的国际版本没有当天复习内容模块,网页端却两个版本都有。这些对于学习本身没有太大影响,但是总觉得有些别扭。

    法语有一些特殊字母,所以需要专门的输入模式,就像中文的拼音输入法。我在手机上常年使用 Gboard 输入法,只要在设置里添加一个法语语言并开启建议栏就能轻松输入。有一个小细节,在需要输入单词的题目里,Gboard 会自动识别为法语输入法而不会是英语或中文,不知是多邻国的设定还是输入法本身如此智能。Gboard 的法语默认是 AZERTY 键位布局,区别于 QWERTY,导致经常输入错误,于是切换到 QWERTY 布局。电脑上就没这么方便了,没有合适的输入法,折腾一段时间后暂时放弃在电脑输入法语的想法。

    总结

    起初使用多邻国学习法语是出于一时冲动,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想学习一门新语言,但是没有动力和信心走多一遍学习教材的路径,毕竟曾经有买了标日只学会了五十音图和两句日语的经历。又想起多年前曾经听说过多邻国 Duolingo 这个应用,不如直接下载下来,然后随意注册一个新账号(这是无法修改昵称和邮箱的原因),选择法语后就直接开始学习第一个单元。结果竟意外地有些轻松,又有些学到新知识惊喜。也许是有英语基础,法语学起来比想象中轻松许多,也没有一个明确目标,因此在三个多月的学习过程中最大的体验就是无压。在没有压力的前提下能保持一个轻松的心态,收获常常超出预期,学习效果也会更好。这种经验我想也可以应用到其他领域。

    奥本海默

    作者 陈仓颉
    2023年9月3日 21:47

    We knew the world would not be the same. A few people laughed, a few people cried, most people were silent. I remembered the line from the Hindu scripture, the Bhagavad-Gita. Vishnu is trying to persuade the Prince that he should do his duty and to impress him takes on his multi-armed form and says, “Now, I am become Death, the destroyer of worlds.” I suppose we all thought that one way or another.

    J. Robert Oppenheimer

    今天看了期待已久的奥本海默,我选择了最近能找到的最高规格 IMAX,只是可惜坐在比较偏的角落。电影本身还是熟悉的诺兰味,星光璀璨,不少有头有脸的奥斯卡名角仅仅出场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例如奥斯卡影帝拉米·马雷克、加里·奥德曼(他饰演的杜鲁门总有一种丘吉尔的感觉)金像奖最佳导演肯尼斯·布拉纳、小绿魔戴恩·德哈恩、杰森·克拉克等等。侧面说明诺兰在好莱坞的号召力有多强大。

    基利安·墨菲苦等20年,终于在诺兰电影里出演主角了!而且完成度相当高,电影中有不少篇幅都在描绘他那双迷人、透明、脆弱的蓝色眼睛,一个隐忍、有点神经质和自毁倾向、集坚定和犹豫于一身的天才科学家形象出现在观众眼前,有科学的理性主义也有人文主义,更不用提跟随其一辈子的左翼倾向(我怀疑这一部分因素以及涉及广岛长崎核爆的部分是得以在国内上映的原因)。他在电影中常常抽着烟,让我回想起一战后伯明翰潮湿的空气和煤炭的味道。

    奥本海默剧本为三线叙事,分为奥本求学/成立曼哈顿计划前期、洛斯阿拉莫斯时期和安全听证会时期,前者着墨较少,牵起所有剧情的是安全听证会这一条线。核爆是电影商业宣传的卖点,但是放在剧本里反而不是最重要的那部分,仅仅在第二幕中表现了一次三位一体核爆过程,倒数过程十分紧张刺激,诺兰痕迹特别重。然而电影结束后反而对听证会的过程回味无穷,因为诺兰特有的非线性叙事特征,总是忍不住想把故事按照时间线重新串起来。诺兰为了观众能够更好地区分时间线,把部分时期用黑白影像来展示,但是这并没有帮助到什么,因为即使是同一个时期同一个场景的叙事,诺兰也打乱打乱线性叙事……这已经有些矫枉过正了,也是诺兰的老毛病。

    电影的高潮在第三幕,前两幕打乱的所有线索在一场戏里交织,尽管这是一场文戏,但由于文本密集度和 BGM 的加成使得精神高度集中,让观众的紧张感提到嗓子眼。片中还有几处非现实的核爆场景是点睛之笔。另外作为反派的小罗伯特·唐尼在本片演技爆表,完全洗脱钢铁侠的形象(其实本身就是一个优秀演员),虽然外形不够还原路易斯·施特劳斯,但影响不大。马特·达蒙饰演格洛夫斯将军,也没有杰森·伯恩和土豆宇航员的影子。

    电影第一幕出现了许多次微观层面的原子展示和宏观层面的宇宙形象,通过短暂几帧的方式呈现,据悉原子展示竟然也是实拍,诺兰这个人是真的不放过任何可以实拍的场景,包括第二幕的核爆场景也是实拍,不过效果尚且及格,展现得没有想象中那么震撼,但因实拍加成不少。

    电影的缺点集中在 BGM 和角色部分,大部分时间的 BGM 都恰到好处,然而第三幕高潮时的 BGM 太大声,有点喧宾夺主了;女性演员在剧本中可以展现的剧情太少(这也是诺兰电影的缺点),佛罗伦斯·皮尤饰演的奥本小三琼和艾米莉·布朗特饰演的奥本妻子(在历史上)明显有更多剧情可以表达角色魅力,然而仅有后者在安全听证会上有小高光时刻,其他大部分时间都是作为工具人推动剧情。

    值得一提的是皮尤和墨菲的床戏,似乎去掉这部分床戏也没有对剧情产生任何影响,我本以为是这一段有重要剧情无法删减,然而国内上映的版本通过特效增加一件小黑裙(不得不说这个特效做得真好,以假乱真)和裁切画面的方式处理,这是我无法理解的地方。

    总体而言,我喜欢奥本海默这部电影,在我心目中的诺兰电影里能够排在前三位。观影前适当了解当时的背景故事,对于顺利观看电影会有不小帮助。

    碟中谍7

    作者 陈仓颉
    2023年7月17日 16:32

    期待已久的碟中谍7终于上映,按照顶配 IMAX 观影。时长163分钟是系列最长,观影结束后最大的问题也出现在这里。以下是一点观后感。

    距离碟中谍6已经过去5年,中间因为疫情导致上映时间一拖再拖,中间放出过不少拍摄现场物料,其中最吸引人的是摩托飞车技+低空跳伞,实拍特技永远是商业电影最大的必杀技。这部分情节出现在电影第三幕后期,当这一场景出现时,全场都屏住呼吸,看着阿汤哥加速、起飞、起跳、调整姿态、打开降落伞,最后落地(严格来说不是地),光是这一幕就完全值回 IMAX 的票价。

    紧接着这一幕之后又是一个特技,男女主角的火车脱险戏。这一场戏比飞车和跳伞更加紧张刺激,即使动作设计借鉴了无数前辈(光是我想起来的就有四五部,还有成龙相关的电影),然而诚意实在太足,尤其在观影后得知这一场竟然还是实拍,我对汤姆·克鲁斯的电影人身份更尊敬一分。从电影开始到结束,或者说从这个系列的第一部开始到最新的第七部,我感受到阿汤哥对电影事业的热情丝毫未减,对观众的尊重同样丝毫未减。

    电影虽然是两部曲中的上部,但是完成度很高,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不像隔壁家人侠),没有特别严重的逻辑 bug,让人完全沉浸在故事里享受一场视觉盛宴。系列的紧张刺激感、动作场面、长途跋涉、间谍操作、任务失败、祖传反转,该有的元素全都有,还增加了不少笑点。

    优点已经说完,剩下的就是缺点了。涉及少量剧透,但不影响观影。

    首先最大的问题出现在节奏上。碟中谍7/8按照上下部背靠背制作,7这么离谱的电影时长塞入了大量文戏,就我的观感而言,文戏的编排出现重大失误,尤其第一幕的文戏过于冗长且失去重点,台词语言戏剧感强烈,不太符合系列前作的风格。第二幕的城市追车戏也是过长,长到以为很多地方就要结束结果还没有,继续追逐。这一段笑料还不错,但是已经多到影响电影本身的气质,有些场景恍惚看到的士速递、王牌保镖、赤焰战场甚至死侍的影子。最后是跑步戏,超长的跑步戏是碟中谍系列的标配,用得好时效果就超好,比如第三部中的西塘长跑,第六部的天台长跑(这一段镜头调度太完美了)。这一部的长跑出现太多次且有些无意义,例如机场戏 mission abort 之后在机场屋顶的长跑,跑了一会就切到下一个场景;在第三幕威尼斯的长跑,有一定意义但是仍然显得有些过长。

    动作戏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在打斗场景里,动作的编排设计和执行相比第五六部相差太多,不知是不是因为动作指导不再是杨亮(未经验证),桥上 Ilsa 和 Gabriel 的动作戏以及结尾 Ethan 和 Gabriel 的动作戏观感都很拉跨,远逊第四部的酒店群战、第五部 Ilsa 的桥底单挑杀手或第六部的厕所大战。在第七部中,动作戏就像70年代回合制编排或者优雅舞者跳双人舞。

    最后就是角色弧光和动机问题。有些角色的与前部设定产生较大冲突。Ilsa 作为英国顶级特工,在这一部战斗力大幅下滑,甚至做出许多不符合角色动机的决策,导致非常让人难以接收的结果;白寡妇这个角色在第六部相当亮眼,然而在这一部依然被大幅度降智,一个菜鸟也能轻松打败她。

    另外一个新角色,新女主角十分不讨喜。她既不符合 IMF 小组成员的气质,也代替不了任何一个仍在或者曾经存在过 IMF 里的成员(从第一部到第六部),角色的转变直到第三幕才开始,而且非常生硬,用了一种很偷懒的方式(与 Ilsa 相关)来让角色成长,没有说服力。从商业角度而言,这是一个新旧演员更替的必经之路,但是相对来说处理得没有漫威电影宇宙(复仇者联盟4、银河护卫队3)好。

    总的来说,碟中谍7仍然是商业动作片的天花板,甚至没有之一。它在商业性和艺术性之间达到了很好的平衡,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制作人和主演汤姆·克鲁斯。如开头所说,阿汤哥对电影事业的热情从未减弱,对更高更强更难的动作特技的追求亦如是。这个系列1到3在找发展路线,然后到了4找到了准确有效的定位,第五部起固定导演和编剧,一路下来,始终保持稳定高质量的输出。

    这是我等影迷最喜欢看到的结果,因此只要阿汤哥继续拍下去,我就会继续给他的作品买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