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首页

无家的概念

作者 ONO
2024年10月14日 11:00

和朋友聊起一个话题,什么情况下会感觉自己已经“无家”了?

刚好,前几天在《王权与契约》里留了一个可以继续讨论的点——中国的土地权模棱两可,但恰恰我们又非常讲究“家”这个概念。房子就变成了“家”的具象化,以至于对房子的需求支撑了中国政府财政收入巨大占比。房产泡沫化是也得以预见的事情——当然,今天不讨论有关政治的话题。

如果从“物理层面”来讲,家可以拥有各种形式的“覆灭”:

已经没有一个可以被称之为家的地方可以回了呢?比如老家已经被砸了,上班租的房子还是别人帮忙签的合同,交的房租,相当于住着别人的房子。


我跟妻子有一个朋友,英国留学回国,在上海以人才引进的方式获得上海户口,父母也帮她在上海买了地段不错的二手房,算是在上海节约了一个最大开销。每次回上海,我们都会和这位朋友聊起是她的近况,吐槽工作、抱怨人际、八卦职场,我总是会在聊天结束前问她同一个问题——你现在回到你自己的房子时,还有“回家”的感觉吗?如果这种感觉没了,就要考虑“换个环境”休息一阵了。

所谓“回家”的感觉,其实有一个最好的判断指标。“家”这个具象化的空间,并不是直接给人“快乐”的感觉,而是让我们有一个心态上的转变——在职场压力、人际复杂、旅途劳顿终究会给人一种负面情感“我为什么会这样?我该怎么办?”,而当你进入家的范围时,你会开始思考“我接下来要做什么?”

这是一个从被动转变为主动的情绪转变,我们在“家”的具象化空间之中,还保持着“主动权”,可以支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也就是说,无论是无意识还是刻意地,我们都在努力地将家这个空间剥离出一个与日常工作对冲的属性,哪怕是桌上的一盆绿植,它都象征了“家”这个概念的存在。否则你回到出租屋,里面的布局跟办公室一样,杂乱的桌面、嗡嗡作响的电脑、喝完还没来得及扔的咖啡罐头……这里显然完全丧失了“家”的概念。


从神经学的角度来讲,人类很快就可以适应熟悉的事物,神经元对重复且可以预判的信号会渐渐停止做出反应。同时,家也是我们睡眠的地方,人类的睡眠关系到激素水平以及“安全感”的获取,家又和安全感挂钩。当对于“家”的熟悉,和对于“工作环境”的熟悉是两个模块时,我们就拥有足够的“家”去对抗和释放“工作环境”带来的压力。

这里面就会出现另一种极端——尿地盘。我是一个典型喜欢尿地盘的人,以前还在坐班的时候,我会在入职第一天就把工位摆满属于自己的东西,以此来标记“熟悉感”。这个做法并不是为了“全情投入”工作,而是用熟悉感的方式来对抗压力。不过反观那个时期的日常生活,我还和父母住在一起,原本就没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所以这种尿地盘的行为发生在了办公室工位上。

现在我有属于自己的家庭和家的概念,如果再让我去坐班,我的工位一定会做到最大化的简约,简约到就算今天离职也没人知道。因为“家”这个概念已经完全构建了一个空间感,我不再需要在外界寻找归属感。

所以,我才会问朋友那个直接的问题:你现在还没有回家的感觉。如果“家”的模块不存在时,她自然没有了释放压力的来源。这个家不需要像尿地盘一样堆满自己的东西,哪怕是最简单的布局,只要我可以在里面支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那这个“家”的具象化空间还得以存在。(当然,最重要的是保证高质量的睡眠)


我小时候会被丢到不同的亲戚家过暑假,亲戚一般不会给我房门钥匙,理由是怕我弄丢。会给我钥匙的,我都会拒绝——成年后我才意识到,这种潜意识的拒绝动作,是在拒绝将这种寄人篱下的地方认为是“家”。对我而言,最开心的日子是每周五可以被父母接走,回到自己那个真正的“家”,

绕了一圈,再来解答最开始那个“物理”概念——我不认为家是因为物理变化而丧失的,哪怕是租来的房子,如果当事人把它认定为是“家”,他也可以在里面做各种“尿地盘”的行为。只有当人认定一个空间属于“家”这个概念时,家才会存在。哪怕是睡在桥洞下面的流浪汉,他如果不把这里认定为“家”,就不会在这里囤积他拾荒来的物品,我甚至还见过在遮风挡雨的“避难所”里用塑料瓶种了花的流浪汉——而那株花就是他在这个空间里一个关于“家”的象征罢了。

当我们不再认定所在空间是“家”这个概念时,或者说这种概念是在无意识中丧失时——家的物理环境和工作环境逐渐融为一体,那我们就会陷入到“无家”的状态。当然,在这种“无家”概念里,最痛苦莫过于你的精神还在认可,但物理上已经完全被摧毁且再也回不去了——例如战争。

另一些“无家”状态,是因为牵绊的目标设定有误——例如其乐融融的血缘关系构成的大家族,人们总有一天会分道扬镳,特别是当家族里的“大母神”去世之后,这种牵绊会瞬间瓦解,与其同时倒塌的还有“家”的定义。

现在,反过来可以理解那些在私家车里面放茶海和盆栽的中年大叔了吧——那是他们逃离婚姻的第二个“家”。

You go, giving up your home.
Go, leaving all you’ve known.
You go, giving up your home.
Go, you are not unknown, you are not alone.
You are not unknown, you are not alone.

Linkin Park——《Not alone》

去西村

作者 xrspook
2024年10月8日 16:21

当年今日

国庆假期的第6天,我和我妈又是很晚才出门,因为不知道要去哪里。哪里才会不多人?哪里才不用坐那么久的车?广州的那么多地方,向南向北我们都去过了,但是我们却很少向西。沿着东风路一直向西,过了流花湖公园,然后我就不知道那边区域了,我们去得极少。某天我在大众点评上无聊刷的时候,发现好像说西村也是有些好玩的地方。这里说的好玩,并不是因为那里有什么娱乐设施之类的,而是有一些我喜欢的东西,比如某些工业遗址。

接着,我找到了增埗公园。那个公园在陆地板块的最西边,旁边就是石井河。我们从地铁8号线的西村站下车,出到地面就看到了一个口袋公园,墙上介绍了西村这个地方,我感觉那可以说是民国时期的工业区,而海珠区的工业大道沿线算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工业区。民国时期的广州,我几乎不了解,但就在10月6日,我们出门之前,凤凰卫视的某位节目,说到了红军被迫转移,说到了广东地区,说到了陈济棠。河西村那一片的工业就是陈济棠那个时候搞起来的。之前我妈从来没有跟我说过外公以前经常说,陈济棠时期最好,大家都能赚一些钱。我对民国时期的广州几乎完全不了解,唯一有点印象是通过电视剧《珠江人家》。学校里学回来的历史没有说过广州的近代史到底怎样。我只记得从前外婆说过她富有过,她也穷过。富有的时候,家里开了个小店,还请了几个小工。外婆也说过,手上的那些钱一夜之间全部都变成了废纸,我感觉她说的是军票。在看《珠江人家》之前,我对军票是什么毫无印象。

从地铁的西村站D出口出来,马上就看到了协和学校,看到了那学校的多门,几十米就一个。我们沿着西增路一直向前,然后转到了福州路,中间有一段叫南京路,那里还有个南京路大院,门楼上面的那些字是某种篆体,我和我妈根本分辨不出那到底写的是什么,只知道那个地方戒备森严,门口说着不让停车不让照相。福州路走得差不多就到达了增埗公园。增埗公园很好认,因为有个门楼。对山园是增埗公园中的一部分。对山园是陈济棠时期某个大官的私家别墅。据说对山园的设计是完全按照中山纪念堂来的,被称作翻版中山纪念堂,我对建筑不怎么了解。增埗公园除了民国时期风格的别墅建筑以外还有工业时期的产物。在接近石井河的地方保留了两个二十几米高的水泥桶。增埗公园很小,只是一个社区公园,但是这个公园蕴含的历史价值,显然非常深厚,但出于某些原因,他们没有直接把那些通过图文的形式介绍。

增埗公园出来以后,我们沿着河边往回走。增埗公园南门对面是一个很大的工地,因为某些原因他们没有把厂房的框架结构拆掉,后来我才知道,那原来是广州市光华建材机械厂,现在那厂子应该不复存在了,估计要改建成创意园之类的东西。找增埗公园的时候,我们路过一个叫原创元素创意园的大门。后来我才知道,那就是广东饮料厂。广东饮料厂是那最早的称呼,后来改组为广州饮料总厂,然后又改名为广州啤酒厂,最后广州啤酒厂与生力啤酒强强联手,成为了全国首家中外合资啤酒企业,广州生力啤酒有限公司。你或许对广东饮料厂的产品没什么印象,但说起广式菠萝啤,大家一定会非常有印象了。广东饮料厂是民国时期华南地区首家啤酒厂。因为当时的汽水、啤酒都靠近进口,价格非常昂贵,一般人喝不起,所以当时的省政府就拨出巨款建立广东饮料厂,与洋人争夺市场。现在的原创元素创意园总体感觉有点破败,尤其是跟广州其它风生水起的创意园比起来,以至于不搜索资料,我还真不知道,原来有这么一个厉害的存在。如果外婆还在,我猜她一定能记得一些广州饮料厂的产品,说不准她和外公当年用来养家谋生的小驳船也曾经为那家厂拉过货。

于是这就带出了另外一个疑问,为什么作为一个广州人,在我所经历的学校教育里面,从来没有给我讲述过这么一段广州历史呢?

王权与契约

作者 ONO
2024年10月6日 11:00

早起遛狗,听到两个年轻女性的聊天,颇有意思。

女性A问女性B:“你儿子呢?”
女性B:“他奶奶那儿呢。”
女性A:“放假过去玩啊?”
女性B:“不,他们养着的。”
女性A:“你不管啊?”
女性B:“我管不着啊,高考多少分考什么学校都被他们家规划好了。”
女性A:“是不让你带孩子吗?”
女性B:“我不管,我费心巴力地养到高中,娃儿说想学画画我肯定愿意,但是他们家一句话就可以把他拉去考公务员,我懒得去跟他们吵这个架。”
女性A:“但是那毕竟是你娃儿啊。”
女性B:“现在是他们的了撒~”

我目测那个年轻女性大概三十出头,能这么“看得开”的我倒是头一次见。


另一件事,看上去跟这段对话没有太大关系,但是有相同的底层逻辑。

原本国庆有活动安排,参加一个小众文化的创意集市。我们跟会展公司、会展公司跟商圈管理者早就签署好了契约,结果在临近国庆假期之前,政府突然决定要收回商圈的区域用作自己的“宣传”工作。就算契约已经放在了区政府领导的桌案上,他也可以一句话认定这份契约并不成立,需要重新签署。政府也倒是“客气”,说要研究一下如何安排,但他们的宣传口径早就发布了整个国庆假期将在商圈举办的活动。最后当然是契约无效,这种临时变动或许对商户来说很头大,但对这些会展公司而言,或许早就习以为常了。

在合同里,我们把这种政府行为导致的“合同失效”通通涵盖进“政策变动”,且政策变动又跟“不可抗力”并列。虽然文字游戏是将它们拆解成两个含义,但事实上他们均属于“不可抗力”,它比台风的轨迹还难预测,甚至可以是在活动前一天突然变动。光是这一个合同条款,就可以让签署者提心吊胆,且投诉无门。

当在法学领域,这样的合同失效原本是可以商讨违约赔偿事宜的,比如我们为了这个会展定制了道具、提前购买好了材料等等。但在实际运用,往往就用一句“大家都不容易”更糊弄过去。


奶奶收回孙子人生轨迹的权力、和政府不顾契约精神收回地段的权力,本质上没有区别,因为他们都从根源上改变了“物权”的属性——孩子是母亲的“产权”吗?或许在成年之前,家长都有类似的“儒家孝道”授予权力,甚至很多人在成年之后仍然受到父母的支配。当这个“产权”被更换为“这是我们张家的孩子”时,母亲对这个“产权”当然没有了绝对控制权,奶奶可以作为这个家族的大母神完全凌驾在规则之上,她既能控制自己的儿子,也能控制儿子染色体制造的另一个“儿子”。

至于商圈的“物权”所有,只不过是看谁的级别更高,谁就有占有“物权”的资格。

我是法学出身,在学习《宪法》时最想弄懂的一个章节,却被老师最快速地跳过——“土地所有权”。不会展开讨论的这一章,浓缩成了《宪法》的第十条:

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一切使用土地的组织和个人必须合理地利用土地。


讨论“土地所有权”的核心不是“买卖”,而是保证不会发生“最极端的可能性”。你在一片看似私有制的土地上建起了自己可以容纳半辈子的房子,有一天国家可以通过强制征收的方式收回这片土地,当着你的面拆除你修建的房子,你却没有任何反抗的依据——因为《宪法》规定土地就是属于国有和集体的。

当然,这件事也不允许被讨论,因为它是在“质疑”《宪法》。

《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北山》反应出了那个时期古中国的土地所有权状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过后来也有“专家”表示,这一句被“有心人”给曲解了,并不是指天下的土地都是归王权所有,毕竟人们还可以自由买卖——我相信这个“专家”也是没多少逻辑能力的,土地可以买卖和土地所有权这是两个概念,他甚至想用土地的买卖自由用来解释土地在人们手里也是“自由”的,从而证明了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那他妈的到底是谁在颠覆《宪法》啊?第十条明明说的是土地归国家和集体所有。


在这里,并不能下定论这样的物权的对与错,只是你会发现,这样的“物权”早就深刻在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是奶奶对孙子“人生”的控制权,政府对商圈的契约拥有一票否决权,哪怕疫情期间那些破门而入进行消杀摔死宠物的事件也是如此,我们当然不会想到“物权”这件事,因为它在发生之后就已经被“这是在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这样红底金字的横幅给涂抹了——都不需要在网络引战,只需要告诉这栋楼的居民,他们家的宠物感染了新冠,如果不消杀,整栋楼都不会解封——试想一下,这栋楼投票破门而入消杀宠物的比例会是多少……

因为没有“物权”这个概念,他人被存放、依存、共生在这个模糊“物权”上的私有财产,在偷换概念之后都可以成为牺牲的筹码,直到这把刽子手的刀悬在了自己脖子上,这时候才想起那段话——

“即使是最穷的人,他在自己的小屋里也敢于对抗国王的权威。屋子可能很破旧,屋顶可能摇摇欲坠;风可以吹进这所房子,雨可以打进这所房子,但是国王不能踏进这所房子,他的千军万马也不敢跨过这间破房子的门槛。”

William Pitt

养生视频号的补肾文案是用宠物食品广告改出来的

作者 石樱灯笼
2024年10月2日 18:58

省流:吃猫粮能补肾


老妈每天定时定点的开视频软件看养生视频号,说是能答题赚钱,看一天答完且答对所有视频后面的题后,能给最多5毛钱。家里好几个亲戚全都看,过节要是聚在一起,一个屋子里几台手机最大音量外放这些视频,相当撼天动地。

这些视频内容无非就是随便揪个养生话题,然后上来恐吓听众,说假如你心不好,那以后就会得心脏病,然后照着网上的烂文案念上几个小时个稿,大讲特讲心脏病患者家庭有多痛苦,有多惨,花了多少钱,治不好病,活不好命,连累家庭,一个人遇生不能,遇死不得,一家人生不如死,有多惨就讲更惨,有多吓人就讲更更吓人。至于如何预判自己是否有心脏问题,他不讲。专业医学内容,江湖骗子可能连字怎么念都不认识。至于如何预防和保养,视频最后会推荐给你 专业纯天然 的保健品,而且限时限量限购,限时下单还能买一箱赠一箱,机会从速,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然后是语音连线环节,定时几个老太太操着一个奇怪的口音语音连进来,进来一定:

  1. 先感激大夫;
  2. 讲自己以前有多惨;
  3. 讲自己吃了这个药之后身体恢复得很好;
  4. 讲自己上次只买到半个疗程的还是托人高价全价买的,询问现在还有没有机会再买。大夫赶紧说现在又有一批货了还是半价赶紧下单货到付款。

模板和以前一样。基本还是以前收音机广播的医药保健骗局,后来又上到地方电视台。现在地方广播应该已经黄没了,多数地方电视台也都是总播放这些骗局玩意越作越烂,一个一个发不出工资开始倒闭。唯一的不同点就是电话连线变成手机语音连线了。当然了,大部分都是预先录制好的,偶尔也会来真的,只不过野人连进去对面也是照着对应的话术文案念稿的。

 

铁打的平台,流水的骗子……铁打的骗子,流水的平台?反正各个平台一直很欢迎骗子,骗子也是各个平台一直流窜。


今早我妈那手机声音那个大,一个所谓的大夫正坐在手机里,在那讲补肾,一个补肾能讲一个多小时。

什么补肾能降低血糖血脂,高血糖高血脂会使得脑血管心血管肾脏血管啥的损坏,你得了心血管疾病,那你就有可能不能自理,家里人要不就放弃自己的生活来照顾你,要不就花大钱请保姆,现在请保姆的钱可不便宜啊,而且你拉屎拉尿,外人不愿意,就算是你亲儿子亲女儿也不愿意啊,这一块能讲十多分钟;补肾能明目,能提高视力,老年人大部分都有视力问题,什么青光眼白内障玻璃体浑浊,眼睛一旦看不见了,那就不能自理,那就得(前面那堆屁话再讲一遍,我就不复制粘贴了),都是肾功能出问题导致的;补肾能滋养头发,老年人头发发白掉头发就是肾不好,频繁染发也对肾不好,这一块也能讲十多分钟;然后讲补肾能增加骨密度,骨密度低容易导致牙齿疾病,老年人牙齿松动甚至脱落就跟肾健康有关,你说你牙没了,好不容易退休了有钱了不用上班了,结果吃不了好东西,这不白瞎了么,白白工作一辈子,多惨呐,这一块能再讲十多分钟,无非把缺钙文案改成肾亏文案;然后补肾能缓解便秘,很多人日常便秘,就是肾功能缺失导致的,什么这个药那个药都吃了,不仅没吃好,那些药品还都是化学品,最后不仅肾不好,还把肝吃坏了,然后再便秘十多分钟;补肾还能增加皮肤弹性和光泽,老年人脸上总长斑,这都是肾功能下降导致的,你脸上要是有斑,那都是肾功能出问题导致的;最后补肾还能提高人的生殖能力……

嘶……这帮骗子又不是不知道你的受众的平均年龄是65周岁的老年人,提高65周岁老年人的生殖能力干啥?响应国家政策再生个二胎三胎?然后让孙子管比自己还小的娃娃叫叔?

反正这帮骗子像拉裤兜子把裤子拉开裆了一样,每个关键词都能扯开讲十多分钟废话,几个关键词加一起就能有一个多小时。

 

其实我听到一半的时候就觉得,这文案太过于耳熟,就仿佛自己看过一个完全一样的广告一样。

  • 平衡血糖血脂→均衡营养
  • 提高视力→保护视力
  • 滋养头发→滋养毛发
  • 牙齿松动脱落→牙齿疾病
  • 便秘→促进大便成型
  • 生殖能力(???)

这不是 猫粮/狗粮 的广告吗?

 

我还真就看到过很多宠物饲料广告讲过,因为现代人养猫养狗很难有精力照顾好宠物猫狗的健康饮食,所以很多没经验的饲主养出来的宠物猫狗经常出现 肥胖问题,视力问题,脱毛问题,牙齿问题,排便问题。而对于这些没有条件的家庭,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调节饮食,吃有营养的猫粮狗粮作为营养调节,而不是人吃啥剩饭剩菜就喂猫喂狗,至少高油高盐的人也得少吃,猫猫狗狗更要避免吃。

vlcsnap-2024-10-02-16h56m38s016

虽然一般猫粮狗粮的广告最多也就2分钟,但基本上,均衡营养,保护视力,滋养毛发,巩固牙齿,促进排便,基本都齐了。随便在网上搜一个宠物饲料,基本这些宣传关键词都一个不缺,宣传用语也都差不多,基本算是宠物饲料的标配功能。

然后这些养生骗子把猫粮狗粮的宣传文案改了关键字,就拿到补肾上了。当然了,也可能不是猫粮狗粮的,毕竟一般家庭养宠物是不会想补宠物的 生殖能力 的。可能文案也不是专门针对猫猫狗狗的广告文案,可能是其他牲口的饲料。

 

所以结论就很明显了,养生视频号的观点是:

吃牲口饲料可以给人补肾

The post 养生视频号的补肾文案是用宠物食品广告改出来的 first appeared on 石樱灯笼博客.

WP搬家策略

作者 xrspook
2024年8月30日 19:44

当年今日

现在WordPress服务器供应商的服务期限大概到今年10月就满了,所以在那之前,团长是应该带着我搬家的,今年早些时候我们已经讨论过这个问题,因为他已经忘记了账号密码,所以常规的搬家步骤不没办法实现,因为根本进不了后台,导出不了数据库,同时也不能把我挂在上面的网站拷贝出来。今年4月的时候,我已经折腾了一番,用的是一个WP的插件(All-in-One WP Migration),那个东西可以在WP后台的界面把网站所有数据全部导出。导出的那些数据被压缩成一个文件。那个文件通过他们网站上面的某些工具,可以在线浏览里面的内容,也可以下载工具安装之后把它解压出来。但即便都解压了出来,那个东西的结构跟WP网站本身还是有一定区别,所以我猜他们没想过用户会把数据导出来以后,通过手工搬家的方式,把数据库挪到其他地方。比如在新的服务器那里,首先进行一个数据库的导入,然后把网站解压的内容复制到新的服务器。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上面说过,文件加压后的结构跟WP网站本身是有点区别的,但我并没有研究过差异在哪里。有区别就意味着直接搬过去肯定会遭殃。所有人都知道服务器上传文件的大小是有限制的,有可能服务商对你进行了限制,也有可能是软件进行了限制。所以这个插件还卖了一个功能,他们可以把超大的压缩文件上传到你的网站上。你完全不需要考虑文件超限,做不了任何事情。这么高端的操作是付费服务。如果人人都可以轻易地自己挪动,这个付费也就毫无意义,他们也就无法靠这个东西生存下去了。如果网站的数据超限了,但又不想给钱,他们还是给出了一些调整的方案,但这些步骤对小白来说有点复杂,但是对我这种不怕折腾,只要能免费的人来说,完全是可行的。主要步骤分为两个,第一个是在我WP的文件里插入某些语句,但即便这样插入了,也不能保证上传一定不超限。因为还有服务商那边的门槛,所以必要的时候还是要跟服务商沟通一下。在测试搬家这个问题上,我用过两个方式,一个是纯粹的导出导入,第二个是在导入形成网站之后,再导出那个网站的数据库文件,接着把那个网站的网页文件复制到一个新的地方,然后把数据库文件另存为一个新的数据库文件并修改网址,最后把新的网页文件指向新的数据库。之所以做这么无聊的测试,是因为万一服务器那边无论我怎么修改,就是不让我直接导入大文件,我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搬家。我20年数据的整个文件不到600MB,而数据库文件只有70多MB。不让600多MB的文件上传,我觉得这是有点可以理解的,但是70多MB的数据库文件,我感觉还是可以成功导入的。如果能实现,我很折腾的第二个方案就意味着我可以把网站从线上搬到线下,然后进行一个普通搬家的流程。之前说过,之所以得这么折腾,是我没办法直接访问现在那个网站的后台,折腾一番以后,实际上我就是把网站线上的后台搬到了线下。

这两年来写了很多的VBA+ADO+SQL,所以我在 phpmyadmin里看到数据库和SQL的时候,我感到了默默的亲切。当我在那里测试SQL语句的时候,发现那个速度实在太感人了。70多MB的SQL文件用Notepad++打开,大概13万行。我要更新里面的某些东西,那是眨眼就能完成的事,跟用Excel处理的速度相比,专业的数据库真的太伟大了。

星期三就已经找过团长,但到星期四下班的时候,他还没回复我。通常情况下不会这么长时间都没反应的,大概他出差了吧…

One Bag Travel

作者 bigfa
2024年8月28日 16:20
Peak Design Travel Backpack 30L
Peak Design Travel Backpack 30L

本包是遭到了椒老师的恶评,不过我在调研多个后最后还是选择了这款 30l 的 travel bag。我并没有买过其他双肩包,所有本文无对比,只是分享此款双肩包的实际使用感受。其实国内 onebag travel 是个伪概念,绝大多数人并不适合,原因也很简单,很少有长期旅行的机会,偶尔旅行一次时间也不会太久,不管是背包还是带箱子其实都没什么差别了,包这个东西也就通勤还能讨论下了,所以 edc 要比 onebag travel 火太多。

本人在 reddit onebag 组群潜水多年,一直在学习别人的背包经验,搭配在大脑里演变了无数次。毕竟自己曾经的梦想就是 citizen of the world,如今自认为人生下半场已开始,虽尚不能达成以前的梦想,但至少也要尝试起步,毕竟后面可能真的就没什么机会了。

其实我一开始选择的是 Prada 和 LV 这种奢侈品牌,功能性背包并不是我的第一选择,后面经过长期挣扎,还是选择了 Peak Design 这款,核心原因是我本身已经是 Peak Design 生态重度用户,有很多 Peak Design 的配件,和这个包完美适配,另一点就是相对于一些专业功能性背包,这款包更加硬挺一些,个人还是比较喜欢有型的背包。

目前我最多装了 4 天的衣服,不过只适合夏装,毛衣厚外套这种肯定不行的。我个人使用目前还从未满载过,满载重量应该在 13kg 左右,目前二三十次出行,基本上都是半载的状态。去日本的时候我也只背了这一只包,少量购物还是可以胜任的。使用这个包的前提是一定要搭配 Packing cube,如果单独使用这个包,那绝对是灾难。

Peak Design Travel Backpack 30L
Peak Design Travel Backpack 30L

我目前搭配了一个中号的 Packing cube 和 tech pouch,洗漱包我之前买了个小号的,楔形的设计虽然体积小了不少,但是容量不太够,还是退掉了,现在用的是一个纪梵希的赠品,因为是方正的,容量还可以,但是无分区,暂时对付用了。

我并没有买相机内胆,一般出门就是数码相机一机一镜,镜头有个圆筒收纳包,机身可以放在数码包里。如果不带数码相机,数码包可以容纳一台拍立得还是三盒相纸。

Pros

27 ~ 33L 的体积还是比较完美的,不卡重量的情况下登机无压力,45L 版本则有无法带上飞机的风险。实测还是可以轻松放在座位下面的,不过本人是国航金卡,大部分时候都坐在第一排,包基本还是放在行李架上的。

在买这个包之前,我使用了一阵子机长箱,也无需托运,大大节省时间,双肩包比下来,唯一的优点就是在酒店退房这段空档可以背包进行游览,或者游玩地点不适合返回酒店,背包的机动性要远高于箱子了,拖着行李箱 City Walk 真的很不方便。

搭配 Peak Design 全家桶收纳井井有条,非常方便。Packing Cube 有两种 size,而且有分区设计,此包最多可容纳一个中号和两个小号。

其实相比登机箱,双肩包实在是没啥优点,我相信绝大部分人都不太需要这种机动性。

Cons

这个包算是硬壳的,所以自重比较大,这也是为啥我没买 45l 的原因,二者价格非常接近,但是 45l 要重一斤。

椒老师恶评的电脑夹层位置我倒是觉得还好,我一般没有路上开包的需求,到目的地之后再开盖也没啥影响,另外就是过安检的时候不需要开盖即可把 laptop 拿出来,个人能接受。但是这个翻盖的设计让我摔了一只镜头,因为之前没用过翻盖包,在萧山机场过安检的时候忘记拉好拉链,背起的时候东西直接全都掉出来了。

电脑夹层在翻盖上
电脑夹层在翻盖上

两侧的袋子还是略小了一点,本人没有单独的水杯,放一瓶水还是没啥问题的,部分大水壶可能略有压力。我日常是带伞出行的,插上去的时候稍显不变,之前有个小折叠伞丢了,目前的是弯把,有时候坐地铁会钩在地铁杆子上。

Peak Design Travel Backpack 30L
Peak Design Travel Backpack 30L

Quick access 区域较小确实有椒老师说的问题,护照夹、备用手机、耳机再加上一包纸巾基本上就满了。之前我还担心这个区域的安全性问题,后面发现有个简单的卡扣可以让拉链穿过去,这样就没那么容易打开了。

Quick access
Quick access

另外就是背带的调节不是很顺滑,并且经常卡不住,包装好东西后又比较重,每次都要重新调节很不方便,还有就是多余的部分无收纳。

最后一个缺点就是这包没有排汗设计,夏天背这个包在外面走一会后背就湿透了,可能大部分双肩包都有这个问题,但这款包本身材质较厚,虽然外置了单独的背板,但夏天真的是灾难。

Conclusion

此包还是比较大的,虽然日常背着不违和,但是作为通勤包体积还是大了一些,重量也不怎么友好。本包是可以搭配腰带的,本人也买了一条,但最终选择退货,装上去之后发现这个东西比较鸡肋,而且收纳起来不是很方便,加上我很少有满载的时候,目前还不太需要这个东西。

另外就是前面写的,此包有过一次事故,在过安检的时候忘记拉拉链,摔了一支镜头啊,真的非常心痛,但是翻盖确实又要方便不少,后面我每次背的时候都会检查拉链有没有拉好了。其实这件事是发生在我的使用初期,出门还是想带多支镜头的,如今不管去哪里,数码相机我都是一机一镜了。

总体来说,如果你不是 Peak Design 全家桶用户,完全不需要考虑这个包,也没有必要为了这个包强行去配置全家桶,Peak Design 的配件还是非常贵的,一套下来可以说非常不值得。但反过来如果你已经是 Peak Design 用户,那此包用起来还是比较舒适的。

目前经过中度使用,我还是想买一款 Prada 或者 Rimowa 的尼龙双肩包,一两天的出行背这个包负担还是有点大了,我能接受带着此包出行,但是背着这个包到处走的话负担还是太重了。

只有河南 戏剧幻城

作者 JiaYin
2024年8月6日 23:16

这次暑期的河南自驾之行,除了到访河南原本的传统景点,比如少林寺、白马寺、龙门石窟、包公祠等等以外,让我比较印象深刻的是位于郑州东面,中牟县的一个叫做“只有河南”的戏剧幻城。没去之前,我就在点评上看到过帖子,当时觉得,这应该就是个人造景点吧,原本并不在行程的计划之中。那天原来的计划是结束少林寺的参观后,就开车去开封了,没想到开封暴雨,预定的酒店打来电话说积水已经到小腿肚了,让我们谨慎前往,于是我们决定在中牟县暂住一晚。第二天感觉也没必要匆匆前往开封,于是就来到了这个戏剧幻城。

这块地方很有意思,是一个由15米高的巨型墙体组成的巨大正方形,每一条边长328米。到达以后首先是一个巨大的停车场,停车免费。游客过了检票区后,就会看到这成片的庄稼地,东西伸展也差不多是328米,种在城墙前面,烈日炎炎,玉米地周围还不断喷着水雾,为游客降温,这片百亩庄稼地真的就很河南,一眼望不到头,据说这片土地一年两季庄稼,麦子和高粱,入口处有个斜角,像是城墙开了一个巨门。

城墙内由21个不同大小的剧场或者人文主题空间组成,通过56个迷宫般的格子院落连接,用表演的形式讲述着河南的过往,包括天子六驾、与苏轼有关的河南、与曹操有关的河南、解放前闹饥荒的河南,中原米字型铁路定型发展的河南等等,非常新颖的人文艺术表现形式。

在这些大大小小的剧场中,有三个大剧场,每天的入场门票会包含其中一个大剧场的演出,我看的是火车头剧场的演出,讲述的是饥荒时期,一个铁路站长的故事,这个剧的剧场表演是沉浸式的,跟着剧情的变化会移动4次到不同的场景里观看,第一个剧场是圆形的,观众站立在中间,演员则是在周围的一圈圆形的高台上表演,声光电的把握真的很极致,令我感到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感觉。下图第一张照片就是偶然抓拍的,这其实是三个演员,在圆形的高台上表演,前面有一块纱幕,灯光和投影打上去的视觉效果,特别好看。一圈圆形的舞台布局,让演员可以跟随着投影奔跑一圈,加上声光电的巧妙融合,即便是站着观看,也毫无负担。第二张照片则是另一个场景,铁幕隔开了饥饿的人群,为了可以要到一些粮食种子,兄弟之间来回拉扯,难舍难分。这场演出有40分钟,看着还挺有意思的。第三张照片是最后一个场景,观众此时是移动到了一个类似影院的空间内,落座后面前就是一个正规的舞台,舞台上种满了麦穗,通过自动的机械装置表现河南人走出了饥荒的阴霾,种植粮食,繁衍生息的意味。

说起来我也是看过很多剧,包括这几年比较流行的沉浸式戏剧,这个火车头剧场的表演还是让我觉得挺震撼的。这里除了三个大剧场以外,还有好多15-20分钟的小剧场,也很有意思,只是人有点多,排队需要挺多时间,一天根本看不完所有剧场的演出,这里还特别周到地准备了实时更新的小程序,可以看到表演场馆的排队情况,我觉得这东西做得不比迪士尼的差。

除了剧场以外,一些小方格里还有很多人文元素,似乎让河南人都多了份情结。比如刻有“不要忘了河南的土”的巨型土墩,还有刻满河南省所有县市乡镇名称的墙,以及硕大的“我是河南人”五个大字,非常大胆和出挑的表现手法。

夜幕降临,这里又是另外一番景象。灯光的映衬显得格外耀眼,坤台和乾台变成了夜场灯光表演的秀场,张家大院也在上演露天的宴请,虽天气炎热,但大家都站着观看,兴致高涨。更出彩的是,白天高15米的城墙,到了晚上就变成了一块长328米的天然的巨型屏幕,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投影其上,美哉、妙哉!

非常难得的是,这里的餐饮价格和外面市面上的价格几乎相同,破除了主题公园餐饮价格翻倍的怪圈,而且好吃,非常不错。在我游玩过的所有主题乐园里,从来没有见过像这家一样,餐饮价格如此接地气的,而且品类繁多,各地的口味这里都能吃到,主题乐园的餐饮思路我觉得都可以学学这里。另外,观众引导之类的指示牌也都非常清晰温馨,一种友好的氛围随处可见,确实颠覆了我对河南的一些固有的印象。

我们在这里待了将近12个小时,我感觉还意犹未尽,网上查了一下,这里是河南知名企业建业集团耗资近60亿投资兴建的,并且邀请了王潮歌来制作策划的整个剧场作品,2021年6月6日开幕,难怪有些“印象系列”的影子。只是时间不多,于是我们只是玩了一天,这地方值得二刷,以后再有机会去河南,我应该还会再去,很不错的体验,高分推荐~。

七月自驾

作者 JiaYin
2024年7月21日 21:02

为期九天的暑期自驾之旅圆满结束。

这次自驾出发前对目的地的选择摇摆不定,起初想去江西长沙一线,后来又担心旅途太远和频繁下雨会令孩子们觉得无聊,最终保守决定去南京周边,没想到路上大家兴致越发高涨,于是临时决定开去河南。

这一路,走过扬州、南京、洛阳、登封、中牟、开封、蚌埠、常州,每个城市乡镇都各具特色,全程2675公里,其中7/14一天行驶780公里,大多数时间使用100公里/小时自动驾驶,毫不费力,也打破了个人自驾单日行驶里程的最长记录。

每座城市的博物馆都建得大气恢宏,每个地方的知名景点都各有千秋,越发期待有生之年和所爱之人一起自驾走遍中国的每一座城市乡镇,领略不同的风土人情,赞叹五千年华夏文明!

偶遇岭南园林的泰斗

作者 xrspook
2024年6月24日 16:40

当年今日

昨天说到我跟我妈去了东莞可园,遇到的某些东西让我觉得挺惊喜,其中一个就是现在的可园扩大了面积,出现了好几个湖,我不知道那些湖是不是连通的,还是说直接分开。在我印象之中,之前去的时候,那里没有湖。挖些湖不算太难,只要你有地方,总能挖出来。广州好几个公园里的湖都是人工湖,都是挖出来的。从历史资料看来,以前的可园是有湖的,但是可能后来因为某些原因湖被侵占了、被填上了,用作其它用途了。可园的湖里面有大鲤鱼,也有很多其它各种各样的鱼。每个湖里面都好像放了一对黑天鹅。除了黑天鹅以外,还有白色的鸭子,好像也有狮头鹅。其它景区的鱼听到人声就会涌过去,余荫山房的鱼尤为夸张。之所以这么厉害,是因为水面离堤岸很接近,那些鱼游过来直接就把口张开向上,非常夸张。清晖园里的鱼也一样。相对而言,可园的鱼也会游过来,但是不会反应那么热烈,显然它们也是被常常被过度喂食的,因为鲤鱼真的很胖,但就鱼的密度来说,可园算是很克制了。古建筑区我没有看到卖鱼粮的地方,但是可园博物馆的入口有卖鱼粮的摊子,5块钱两包鱼粮,简直把我惊呆了,哪有那么便宜的鱼粮,哪怕是广州的一个不知名的公园,鱼粮估计也要5块钱一包,如果到了知名的景区,10块钱一包也是完全正常的。可园博物馆官方卖鱼粮5块钱两包实在让我太震惊。我跟我妈转了一大圈离开,又绕回可园古建筑区收费处外面的门口的时候,那个小店的价格更加把我们惊呆,2块钱一包,5块钱三包。难怪可园博物馆里5块钱两包也几乎没有人光顾。当然了,我说的那个很便宜的价格,是可园外面的某个小士多。

佛山梁园、番禺余荫山房、顺德清晖园都没有把自己称作博物馆,为什么可园的票上写的是可园博物馆呢?因为除了古建筑区以外,他们真在那一片地的附近建了一个博物馆。那个博物馆里,我第一次听说建筑设计师莫伯治。进而发现,原来他是岭南建筑的泰斗级人物。几乎可以这么说,广州近代的很多著名建筑,都出自他之手,比如广州著名的园林酒家泮溪、北园和南园。我从小就听说这些园林酒家,我去得最多的那个是南园。因为外婆家离南园很近,几百米就到了。小时候的我觉得其它喝茶的地方都太低端,我只喜欢南园,但是跟广州酒家的相比,南园又没到那个级别,但就海珠区那一边的各大酒家酒楼来说,南园我觉得是最特别的,也是我最常去的。之所以觉得特别,是因为它里面的风格跟其它的酒家酒楼完全不一样,那是一个园林酒家,古色古香,小桥流水,很多假石山。你甚至可以踩着石头过一条小溪,当然你也可以安全地走石板桥。我小的时候,南园酒家里还有猴子和孔雀,但是后来这些动物都没有了,只剩下各个湖里各个溪里的鲤鱼。南园酒家有林中林跟园中园,现在的这两个部分跟我小时候记忆中的样子已经有点不一样了,因为几年前南园进行了新升级改造。我小时候最经常去的是2楼的大厅,要去那个大厅,首先要上楼,然后穿过一条走廊,那里面到处都是五颜六色的满洲窗,有些很大区域不是用来做生意的,那里放了一些红木的家私让人觉得很雅致,如果是现在的商家,绝对不会浪费那些空间,但我印象之中的南园就是这样,与其说那是一个吃饭的地方,不如说我们到了某个古建筑里游玩兼天饱肚子。从满洲窗望出去,南园的每个角落看到的风景都不一样。一直以来,我都不知道南园原来是1962年才建起来的。南园的设计者就是莫伯治。莫伯治是东莞麻涌人,毕业于中山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以前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广州的这些著名园林酒家到底是什么时候建好的,到底是谁设计的,当我知道这些以后,我真的由衷佩服。现在,每当说起著名建筑,通常你会听到华南理工大学的何镜堂团队。莫伯治他不仅仅设计了园林酒家,白天鹅宾馆、白云宾馆、白云山庄旅舍,西汉南越王博物馆、麓湖路的广州艺术博物馆都是他设计的。这些建筑都很有名。我从小就见到了,但是我却不知道原来它们都出自东莞的设计师。神一般人物,我们一直都生活在他的作品周围,为什么我从来没听说过这号人物,我妈也没有听说过?为什么居然会这样?

可园博物馆也是莫伯治设计的,博物馆里面有一个展厅,专门介绍莫伯治,另外两个展厅也是跟岭南建筑有关的。在这些展厅里面,我第一次看到了广州竹筒屋的平面图。高中的时候,我们的那个研究小组做的是西关建筑的研究。在文献资料里,我们就听说过竹筒屋,但只是看到过文字上竹筒屋的描述,我们没有进去过,也没有看到过平面图,所以其实当时我想象不出那到底是怎么一个状态,这一次我终于看到了平面图,也终于明白为什么竹筒屋要称之为竹筒屋。

广州的城市规划展览中心里有非常多关于广州建筑的各种资料。在里面你能多次看到何镜堂的名字,我跟我妈去过那个展览中心,但我们好像在里面就没有看到过莫伯治的名字。如果莫伯治不是东莞人,如果他是广州人,估计那个展览中心里面用很大一片区域介绍他的个人生平及相关作品。

莫伯治为广州留下了很多重要的建筑,但为什么广州却几乎把他“隐身”了呢?可园给我和我妈最大的惊喜是让我们认识了莫伯治。

故事之为故事

作者 dimlau
2024年6月19日 13:40

直到去年之前我都不知道有位克罗地亚裔荷兰作家: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不知道这样说是不是能为自己的孤陋寡闻找点借口——名字那么拗口,又来自不那么被人熟知的国度;稍微动下脑子就意识到这个借口其实只会让自己显得更孤陋寡闻,因为这位作家书里写的可也是我所熟悉的世界,她写中国的民间传说、写日本的稻荷神、写谷崎润一郎……

当然,很合理,毕竟她是作家我是读者,作家必须要涉猎广泛,故事之为故事,就是要摄入、消化、再产出。正如在她《故事之为故事的故事》里提到的,本雅明关于世界文学的一段话:

世界文学就像一条鲸鱼,身边聚集着一群吸盘鱼,像老练的海盗一样。它们附在鲸鱼的身体上,吸食鲸鱼皮肤上的寄生虫。鲸鱼同时是食物、保护和交通工具的来源。如果没有吸盘鱼,寄生虫就会在鲸鱼的身体上定居,它的身体就会散架……我对自己的文学才华不抱幻想。我是一条文学上的吸盘鱼。我的使命是维护鲸鱼的健康。

fin.

梦四十二

作者 大致
2024年4月26日 13:40

下班时天阴得厉害,看起来要下雨的样子,新来组里的老宋热情地邀我搭他的顺风车回家。
路上,他问我:“大致你是哪里人?”
我说:“本地啊,旅顺和大连交界的地方。”
他又问:“是英歌石吗?”
我说:“对啊。不过英歌石是个镇,我老家的村子里镇中心还有3里地……”
他说:“到了。”
我本能地下了车,跟他说了再见。
然后我就懵逼了,你没事拉我回老家干什么?

遂四处寻找回家的车站。
转啊转啊,就转到了茔地边上。
老远就瞄见了我爷爷的大哥的大儿媳妇,也就是我的堂大娘。我跟她不熟,不想跟她寒暄,返身往回走。
结果她biu地一下就出现在我身后,还很热情地跟我打招呼:“是大致吧,你回来给你爷爷上坟啊?”然后就拉着我直奔太爷爷的墓碑。
烧香斟酒压纸磕头,不在话下。
然后又拉着我给大爷爷和四爷爷,以及大爷爷和四爷爷的儿子们磕了一圈。
大娘:“唉?你爷爷的坟啊?你爷爷的坟哪年迁走的来着?”
我:“我爷爷的坟,2008年就被我迁到市内了啊!”
大娘:“那你回来干什么?”
我就更懵逼了,是啊,我磕一圈头是为什么啊。

终于找到了车站,等车。
两个车站相隔30米。一个站上有小30人,另一个站没人。我想,反正回市内只有一条路,来啥车上啥车,我到马栏子换乘就完了呗。
没人等的那趟公交先来。
上车。有座。刚拐过一个弯,这车忽然脱离了主路,顺着乡间的土路一路狂奔,随后钻了两个山洞。
到站,应该是终点站,我跟着车上的人一起下了车。
我tmd又回到了单位门口。

醒了。


  • (1):地球球花演邦女郎的时候已经是五旬老太了,不在讨论之列
  • (2):本作日版发售后3天,任天堂的下一代掌机NDS在北美上市
  • (3):本作两个流行的汉化版都有大问题。一个D商汉化版不能正常存档,另一个汉化版切换到饺子开始的中间几个人物后会死机。
  • (4):五人分工:辽冀鲁,津京,江浙沪,闽粤桂,深圳+长江(武汉)
梦四十二》采用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破袜子』期待与您交流。

英语口语大赛和搬家

作者 老王
2024年4月22日 22:32
小王子参加了主题为“潮in湾区∙进莞Fun肆”的东莞市英语口语大赛,并成功晋级复赛。在复赛阶段,积极准备,自己查阅资料并撰写演讲稿,还请教了英语老师进行修改和指导。虽然最终未能晋级决赛,只获得了二等奖,但积极态度和准备还是值得表扬。

上博四楼陈梦家

作者 王隐
2020年1月4日 18:29

来北京前去了趟上博,想看看家具,还有家具的主人。

即便工作日,上博人也不少。我排队入场,直奔四楼明清家具馆。

里面桌子,椅子,吸引力不大,我甚至觉得如果不是第一次来上博的人,很难专程来看。

当然,我对博物馆的情结也止步于某种「实证」,看到一本书,一部电影或是一段音乐谈到某个物件,自然想实地考证,和现实做个比对。

四楼人不多,或是缺少一楼青铜器的「阵列感」,人们总是稀罕不常见的物件。从明清家具的样式来看,对好仿古的今人来说,并不稀奇。

我看展,爱看前言。毕竟自己算艺术外行,前言作为展览少有的文字「导读」,就算看不懂接下来的艺术,文化,也好靠「导读」对展品来龙去脉懂个大概。

image-20191224231117306
上博四楼家具展前言

前言也点明了我此行的目的——陈梦家,赵萝蕤夫妇。

「你去走廊找找!」

四楼家具馆布局简洁,一大间,分为明清两个场馆。

48D27CF8-27D2-48A4-92FE-49928E72BF1B_1_105_c
明清家具馆

不过,在尝试自己找寻一番陈的家具无果后,还是不得不求助于工作人员。

我先问了明场馆的工作人员:「请问,陈梦家的家具在哪?」

他告诉我在清场馆,我随即问了清场馆的人,又告诉我在明场馆。

我跑回明场馆,问了另外一个人同样的问题。

「在走廊。」

走廊?我显然没搞清他的意思,或者说我没搞懂「走廊」这个词在展馆到底处于怎样的地理位置。不过他的手势,我看懂了,指着场馆外面,意思让我出去看看。

他的回答让我更加疑惑,我随后问了一个年长些的工作人员,他告诉我陈的家具不是无偿捐赠,所以展品没有标记名字,他也不确定具体是哪个,不过他可以肯定是在明场馆。

锁定了范围,就要借助互联网。

手机搜了几个关键字,看了几个链接,依照新闻中的图片,开始比对。好在大部分家具都能按图索骥地找到。

9E607E59-5CD0-4107-A6D5-63002055BA2B_1_105_c
黄花梨木五足内卷香几
69A308AA-770B-4978-AC98-C84187866274_1_201_a
黄花梨木圆后背交椅
E374D51E-4C9D-431C-98B5-3EE3465A3F0F_1_201_a
黄花梨木霸王枨条椅
29C114B0-7C39-4ED7-930C-2ACE58A04044_1_201_a
家具搭配展出

家具平淡无奇,如果陈梦家一生也能如此就好了。

陈梦家其人

了解到陈梦家,也是靠《甲骨文》一书,陈作为主线人物贯穿全书。

《甲骨文》借殷墟考古为背景,何伟带着他对陈梦家身世的疑问,展开叙事。

他找到了当年参加殷墟挖掘的考古学家石璋如,写下《一滴泪》的巫宁坤,上博原馆长马承源,百岁老人周有光,妻子赵萝蕤胞弟赵景心,举报者李学勤……

朋友,同事,亲戚,家人,政敌应有尽有。

或许只有通过这些人,他才能搞明白,这样一位学术泰斗的曲折一生。

陈梦家考古出身,是中国研究甲骨文的重要人物。其妻子赵萝蕤北大才女,曾翻译过惠特曼的《草叶集》。

钱穆晚年《师友杂忆》曾言:

有同事陈梦家,先以新文学名。余在北平燕大兼课,梦家亦来选课,遂好上古先秦史,又治龟甲文。其夫人乃燕大有名校花,追逐有人,而独赏梦家长衫落拓有中国文学家气味,遂赋归与。”

来北京后去了趟国博,国博一楼有甲骨文展,按照它的说法,中国甲骨文研究涌现过两次大的思潮,分别有两批代表人物。

第一批甲骨文奠基人以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为代表,今人谓之「甲骨四堂」。

7A740D37-220E-4226-89C6-398AEF0BE110_1_105_c
甲骨四堂

第二批奠基人,今人谓之「甲骨五老」,陈梦家就在其中。

6FF90F29-3A2E-4965-879B-C6732CFF3D86_1_201_a
甲骨五老

从照片上可以看到,陈梦家最年轻,仍能看出青年时的飒爽。

遗憾的是,这样的国宝级知识分子未得善终。

1955年,百花齐放后的一年,肃反开始,陈被自己的助手举报有经济问题,贪污公款。两年后又被打成右派,定性为“章罗联盟”,紧接着十年浩劫,陈不堪受辱,于1966年自缢身亡。

「我不能再让别人当猴子耍。」

陈不仅学问上难有匹及者,而且才情、性情浪漫,陈是新月派诗人,师从闻一多,不好拉帮结派。

陈在写下甲骨学巨著《殷虚卜辞综述》后,拿了巨额稿费,在美术馆附近的钱粮胡同买了房产,这就糟了人嫉妒,各种举报纷至沓来。

李学勤当时作为他的助手,也是举报的一员。

除了政治上的诬陷,李学勤还对陈的《殷虚卜辞综述》做了学术上的贬低。

史学家杨宽反问:

为什么在政治上对他进行陷害的同时,还要贬低他的学术著作的价值呢?事实上,(《殷虚卜辞综述》)学术著作的价值是有目共睹的,历史将作出公正的评价。

李学勤后来解释说当时自己受了考古研究所的压力,必须要写这种东西。

加害者与受害者,前者总是让人难以同情与理解。

最后,就像太平湖的陈年水墨,陈带着古典知识分子的体面与讲究离开了,享年55岁。

赵景心,强拆之下

其实,上博家具馆前言写到的「上博2000年斥巨资征集了陈夫妇的家具」并不准确,也有误导之嫌。

陈1966年离世,妻子赵萝蕤1988年离世,2000年卖给上博的其实是赵萝蕤的弟弟赵景心。

陈生前也曾要求将收藏捐给上海博物馆,不过赵景心夫妇后来将其26件家具以1000万元人民币转让给了上博。

赵景心晚年也并不顺达,他在北京的四合院岁数「比美国还老」,当时面临强拆威胁。

不过,两次诉讼,赵景心均已失败告终,包括当时的文艺界也向社会呼吁,保护文化名人赵紫宸及其女赵萝蕤的故居,老舍之子舒乙也曾为其发声,但仍未抵挡得住挖掘机的铁铲。

2000年,这座明末清初的小院,就此拆除。在这儿的东厢房,赵萝蕤完成了惠特曼的《草叶集》和艾略特的《荒原》翻译。也是这一年,赵景心决定将陈梦家家具卖给上博。

北京市美术馆后街22号院现为中医医院

何伟其人

在杨显惠和章诒和笔下,这样的悲情故事并不少见。

人在接受这些故事时更多是一种无力感,不是对受害者境遇的无力,而是对自己想象力的无力。

但这类故事看多了之后,也会逐渐麻木。血淋淋的现实虽然可怕,但禁不起反复冲刷。

不过,作为「中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甲骨文》还是能于麻木之中刺痛读者,除了苦难叙事之外,还多了一层追问——一种不习以为常的追问。

近年,上海译文引入不少优秀外国作家写中国的书,他们旅居中国,记录所看、所行、所感,有的幽默,有的落寞。

比如《东北游记》里的迈克尔,中国人对他好奇,为此,他只好每次都条件反射地主动打招呼:

美国人,属鼠,身高一米八六。

上海《长乐路》,几代人命运的曲折交错,读完故地重游,倒是能找到一些凄凉。

B84CD5C9-CF3E-4259-9E4D-2373488BE876_1_105_c
《长乐路》中的锦乐花店

很多人觉得,外国人写中国写的好,是因为其特殊的外来视角,譬如王路谈天赋的一篇文章认为:

如果让他和美国作家比写美国题材的作品,他未必能胜出;如果让他和中国小城居民比对中国小城的了解,他也不能胜出;但如果用英语,以美国人的视角写中国小城,他就胜出了:一般美国作家写不了,中国小城居民也写不了。那这样的作品,非得由他来写不可。

何伟首先是个文化人,其次是个西方人。他确实具备这样一种「外来视角」来看中国,从而发现,对比,呈现。

但这样的归因会不会太简单?照这么说,我们写美国,巴西是不是也有特殊视角,更能鞭辟入里?

其实,优秀的文学作品,关键还是在于能否打动人心。

巴金在《随想录》提到:

我认为打动人心的还是作品中所反应的生活和主人公的命运。

从涪陵纪事,寻迹长城,到甲骨文,何伟对中国的了解越来越充分,足以支撑他对陈梦家宿命的追问。终曲《甲骨文》借助多线叙事,看似零散,实则以点带线,串线成珠,从陈梦家的朋友、亲人、敌人多角度还原出一个立体人物。

对于一个已经对那段苦难熟悉到麻木的人来说,如果一个作者还是能通过类似的题材打动你,这说明作者具备很强的历史还原能力, 以及对主人公悲欢的深刻见解。

除了外来视角,还有什么?

我不相信一个人如果只是具备「外人视角」,就可以讲好异国故事。中国三部曲背后一定有其他更值得探究的成因。

先来看看何伟本人好了,普林斯顿大学英文系出身,后来又在牛津大学研习英国语文与文学。正统科班出身保证了写作专业性。

其次是良好的家庭教育。何伟的父亲是社会学家,他从小就跟随父亲学会了一套社会学研究方法:「要会采访,会讲故事,对什么人都感兴趣,才能和人打成一片,当一个好的观察家。」

何伟有很强的主动和人交流的能力,尤其是知道如何不让别人误会自己的诚意。在《寻路中国》中,体现最为明显。包括他和三岔村民魏子淇,企业家,租车公司老板的交流都能看出。

何伟敏锐的观察力,同时可以帮助他洞悉周遭的某种奇特运行机制:

在中国生活中很多事情都要打制度的擦边球。其中最基本的真理就是,事后原谅比事前许可要简单得多。

这种敏锐的观察力其实还受到了父亲的老师——牛康民影响。

60年代,何伟父亲在匹兹堡攻读社会学博士学位,当时有一位老师叫 peter new (牛康民),何伟自述,其英文名彼得·海斯勒正是源自这位老师。

image-20191226232511698
牛康民和何伟

何伟回忆,这位父亲的老师嗓门洪亮,很喜欢讲故事,爱说话,爱观察。

值得一提的是,从牛康民身上,我们还可以一窥当时中国变革下的动荡起伏。

牛康民的爷爷牛尚周,1872年作为清政府第一批官派留美幼童赴美国留学,后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1880年回国。1886年(光绪十二年)牛尚周撮合妻妹倪桂珍与当时被派往中国传教的宋嘉澍,并由此成为了宋嘉澍的连襟。

“牛尚周”的图片搜索结果
最右为牛尚周

而宋嘉澍正是民国著名的宋氏家族家祖,子女有宋霭龄、宋庆龄、宋子文、宋美龄、宋子良、宋子安。

牛康民的父亲牛惠民,1928年,牛惠民与兄弟牛惠霖一同创办上海骨科医院,成为中国最早的骨科医院。

image-20191226233558202
中间为牛惠民

上海骨科医院原址为岳阳路190号霖生医院。

878C7053-5624-4B8E-AD6A-0AEB1252FF70_1_105_c
霖生医院旧址

何伟坦言,自己从牛康民身上得到的中国认知是模糊,间接的,更重要的是其沿袭下来的社会学观察本领。

良好的家庭教育,科班的写作训练,自由的思想,洞悉的观察,以及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推动着他落笔于巨大变革下的细微变化,他的书里,不是巨头公司,也不是帝王将相,而是他的学生们、农民魏子淇、考古学家陈梦家。

至于外来视角,有多重要?本土视角难道不能更好地叙述?

还是说当我们仰望高手时,已经忘了自己的崇拜之情是出于认可与欣赏,还是对自己视角僵硬,思维局限所产生的懒惰,骄傲而找的借口。

信息的通货膨胀

作者 王隐
2019年6月9日 12:54

奥威尔谈到小说衰退的原因在于:

小说因为受到大肆吹捧反而丧失了存在。你问任何一个有思想的人,为什么他「从来不看小说」,你往往会发现,归根到底,那是因为腰封评论家写的那种令人恶心的陈词滥调。

甲写了一本书由乙出版,再由丙在丁周刊上写了一篇评论。如果评价不好,乙就会抽回广告,因此丙就不得不吹捧「令人不能忘怀的杰作」,否则就要丢饭碗。

所以,腰封评论家大多不能说真话,如果不是付钱要他写评论,他一句也不会写,而且几乎毫无意外,他能写的唯一真话将是:此书引不起我任何感想。但是,会有人出钱要你写这种东西吗,显然不会。

腰封评论家必须为一本对他毫无意义的书炮制大约三百字的文章,通常,他先把故事情节做一番简述(这无意中向读者泄漏了他根本没有读过此书),然后再说几句捧场的话。

一个扣人心弦的激情故事,一部震撼心灵的精彩杰作,一部令人不能忘怀的史诗,足可以与语言本身长存不衰。

尽管都是赞美之词,却如妓女的笑容一样没有价值。评论家不得不在一台没有尽头的形容词阶梯上不断往上爬。

遗憾的是,小说评论的「升级」现象,如今越来越常见,甚至入侵信息领域,标题作为一条信息最直观,最高度的概括,首当其冲受到侵蚀。

通货膨胀与信息之海

从货币角度来看,标题党的本质在于语言文字的通货膨胀。原来1块钱能买的东西,现在要花10块才能买到。人们接受语言描述的阈值在提升,而语言描述事物的能力在衰退,同时又没有更精准、更有力的词被造出来,所以,我们词用的越来越大,也越来越不值钱。

这种语言的通货膨胀绝对不是中文所独有,全世界最流行的英语,贬值率更高。

Great 取代 Good,Wonderful 取代 Great,Incredible 取代 Wonderful,Awesome 也随处可见。

英语评价体系的贬值或许和西方人的「客气」离不开关系,你做完一件事,他说你 Good,其实可能只是 Just so so 的级别,但是他们觉得需要客气一下,自然 Good 原有描述精度就下滑了,从而拉着比它更大的形容词下滑。

语言有通货膨胀,按理说也有通货紧缩,不过这种紧缩更多以一种谨慎或不愿意让人轻易发现的意愿传播,比如在给某产品的软文中,好的地方自然可以大书特书,不好的地方只好一笔带过,说某某功能实现较可,很有可能潜台词是交代读者这里不能说太细,建议读者从通货紧缩角度来理解,即一般等同于较差的意思。

当然了,无论中文还是西方语境,语言的通货膨胀绝对不是因为「客气」这么简单,而在于腰封评论家对一般作品的较高评价,提升了底层作品的评价基准,同时也提升了所有作品的评价基准。

他们为何要对底层作品较高评价,原因在于写小说的门槛在降低,从事小说行业的人在增多,为逐利而作的小说也越来越多,但这些产业化、标品化的小说并不具备可变现的上乘质量,所以只好找各类吹鼓手做腰封评论,确保销量,不至于回炉重造,印好的书压成纸浆。

在当下互联网的信息流动中,这种现象更为明显。

我们现在每天接触到的信息大概要比古人几月甚至几年接触到的信息还要多。这得益于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完善,信息的硬件池子得以越做越大,里面能装的信息也越来越多,它也早已从信息之池泛滥成信息之海,再随着技术进步带来的信息高速流动,这片信息之海更加波涛汹涌。

信息货币化

除了高容量、高流动之外,信息之海的另一特点就是信息「货币化」。人们发现,为他人提供资讯、角度、观点可以获得收益。按理说,你为他人提供信息增量,扩展他人的某些未知,获得收益无可厚非。

但正如大多腰封评论家的谄媚不是出于本意,而是满足行业其他环节的下放要求。发现信息可以挣钱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开始争先恐后的涌入信息海洋,每天生产大量的信息,寻找挣钱机会。

从供需关系来看,供给方大量涌入,如果没有匹配足够的需求方,很容易造成供需失衡。人有限,精力有限,而信息无限。这样一来,信息之海就成了需方市场。

过载的信息总要找到足够多的宿主,才能成为他们向广告主耀武扬威的资本,这样一来,信息提供方之间必然有一场恶战。遗憾的是,这场恶战并未以「质量战」为前提开打。

信息时代,时不我待,但如果是一个后信息时代,信息到处过载,从稀缺性角度来看,大多数信息则不再值钱,对于信息需求方来说,自然不会将大部分信息当成重要决策的关键参考,他们会信任更稳妥的信息渠道,比如朋友,家人,接触到的行业中人,或者新闻联播。

剩下的信息对他们来说,就没那么重要,更多是消遣价值。信息提供方确实可以将精力放在提升信息质量上,但是值不值得做,就是一个成本问题。如果只是消遣性的信息,更具性价比的方式则是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猎奇、劲爆、绝密、罕有,这些词汇自然占领了信息传播的高地。

当然也不必悲观,任何时代都会有高追求的信息提供者,他们不盲目追求瞳孔,而回归质量。但这也不代表他们要优于标题党,而仅仅是个概率问题。

瞳孔陷阱与感官馒头

可事已至此,想打质量战的信息提供者,也未免要落入瞳孔陷阱。一个恶意竞争的环境,大部分人在追求如何吸引人注意力,身处其中的任意个体都无法逆这样大的趋势。一个馒头卖5元的时代,你再没办法用1元买到。

不仅是信息提供方,信息接受方也深受其害,他们就像药物成瘾者一样,对于过量用药已经无法自拔。他们不关心馒头是卖1元还是5元,而是馒头越大越好。

馒头越做越大,到最后你已经说不清是做馒头的人刻意为之,还是吃馒头的人胃口在变大。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长时间,高频次地接受感官馒头肯定有害,这种不可逆的损害体现在自己很难再接受低刺激的信息。

但高质量的信息往往不会有过多刺激环节,因为信息的第一要义是从交换不同层级认知出发,信息本身没有传播上的义务。高刺激信息(比如标题党)大多是对人们预期的欺骗,作为信息头阵的标题往往可以拟的很大,它们或是造谣生事,或是断章取义,放大局部事实,抱着写到就是赚到的心理得过且过,这本质上是对信息传播的滥用。

关掉水龙头

正如新闻在这个时代的衰亡一样,我们从互联网接触到的新闻其实早已失去了原先新闻的某些特质,退化为「资讯」,而仅仅保留新闻「新」的概念。

如果从这一角度来说,看新闻就显得没什么价值,并且浪费时间。因为现在信息传递的方式从以前人们主动获取变成了被动获取,「推送」一词很好地描述了这层关系。所以,我们其实并不需要担心错过某些要闻,因为就算你逃过了各种资讯提供者的推送,你身边的朋友也会通过社交媒体表达他们对某要闻的看法,从而让你间接知道某要闻的发生。所以,漏看新闻在这个时代已经不存在了。我们真正应该考量的是,如何关闭尽可能多的信息水龙头,来筛选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5G开始兴旺,各种畅想应运而生,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4G还是3G,对于普通人来说,最明显的还是对信息传递上的感知:从图文、音频到视频,网速越来愉快,资费越来越低,信息生产与传播的门槛逐年降低。但信息作为「互通有无」层面的意义也逐渐被消解,而更多基于泛娱乐化,信息逐渐成为打发无聊时间的下等工具。

可控核聚变或许短期不会实现,但可以预见的是,科技的进步一定会催生更多信息梭麻的流行与占位。

专业

作者 dimlau
2024年2月20日 17:19

前阵子偶然翻视频的时候看到一段古董收藏爱好者大骂鉴定专家的视频,感觉有些匪夷所思。我还没堕落坚决拥护专家地位的程度,不过还是感觉一些爱好者执迷太深。总结下来,藏家往往爱着眼于和差的、假的东西对比,自己手上的东西更好;而从业者则更自然地和更优的、真的东西对比,发现手上拿的东西有何疑点。藏家为了印证自己的发现,自然也去做了一番研究,然而却总爱带着预设的结论去找证据,结果当然就是反复「证实」自己是对的;而从业者的鉴定依据则要更系统和全面,史料、美学传统或者制式等等,尽量摒除预设结论去论证。

或许不该用藏家/爱好者、专家/从业者这种听上去对立的名字来描述两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不管是谁,什么职业,什么背景,任何人其实都可以做到自我怀疑、不断论证、接近真相。在这个过程里持续前行,就叫专业吧?

fin.

春节电影集

作者 陈仓颉
2021年2月26日 21:24
这个春节假期,电影院涨价幅度特别大。我对电影票价不敏感,依然感受到票价意外之高。期待了很久的电影终于能看到,我非常开心。

唐人街探案3

5.5/10

但其实期望很大,失望更大。在18年的春节电影观后感《唐人街探案2》里,已经说到2相对于1的探案部分大大削弱,到了第三部直接削成了光皮果肉。喜剧部分也显得很糟糕,除了电梯部分实在精彩,其他方面都完全没有过去的灵性。

本身第二部已经有颓势,第三部又延迟一年,加上上映前网剧的火热,大众对3的期望已经拉到天花板。对于我个人,我把这个系列定位成悬疑和惊悚,完全因为第一部的惊艳。如果我把它当成爆米花喜剧片,可能观感会好些,但实际看下来,真的,观感,非常差。

充斥整部电影的下三路低俗梗、谐音梗,退步到弱智级别的推理(完全背离本格推理的基本要求),工具人化的王宝强和托尼贾,继续开挂的刘昊然,最后揭秘的Q,都能用失望二字概括。

剧情走向全面崩溃,几乎毫无关联的两条剧情线,没有逻辑可言的推理和低能的警察办案手法,崩裂的叙事节奏和笑点堆砌,没有下限的广告植入,对于一部合家欢来说也许是合格的,但已经背不起“悬疑片”的名号,也让我对期待已久的“唐探宇宙”失去兴致。

张子枫小妹妹被这个剧本害惨了。演技都救不了的剧本。

亮点是几位日本演员的演绎。长泽雅美、三浦友和的表演硬生生把糟糕透顶的剧本演出了日剧的精彩,甚至染谷将太短短十分钟的表演都完全压制对面的刘昊然。任重而道远啊,年轻的中国演员。

就两个字,失望。


刺杀小说家

6.9/10

我被这部电影的预告片吸引。一方面场面很美很强,有一种用心制作特效之感;故事也是我感兴趣的类型,在国产电影里相对有新意;最后是雷佳音。

电影确实如同预告片那样,场面宏大、壮丽,细节丰富,也有很多有趣的彩蛋。故事很好理解,但是逻辑没有完备,许多电影前期留下的坑没有填上,一些情节的走向有为了推动剧情而推动剧情的嫌疑。这使得在观影过程中会有一定程度的出戏,本来营造得挺好的氛围,因为一个动机,突然让人一皱眉:为何路阳在这个时候写出了这个走向?

剧本以外,角色的塑造也不是特别让人信服。主角关宁的背景介绍有点虚,还有超能力的设定代入感不足,小说里的陆空文塑造还可以,但是演技跟不上剧本,显然是路阳自己的投射;于和伟老师的李沐扁平化,企业、过去的恩怨和刺杀小说家的关联和说服力都不能讲通,导致电影背景有玄学感。杨幂的图灵完全成为工具人,转变生硬,这次真不是大幂幂演技不好,是拿到的剧本没法演好;赤发鬼造型上压迫感很强,但战斗力没有看起来那么强,台词有点离谱。

对了,还有前期佟丽娅的角色,我就不知道她出现的意义在哪。

路阳很想放很多隐喻在电影内,用心看可以发现。不过出于审核需要和环境限制,有些隐喻只是露一点皮,隔靴搔痒,看得很不痛快。

除了以上这些缺点,这部电影可圈可点,主要集中在特效和美术上,节奏把控和剪辑转场都很舒服。看得出来路阳和剧组的野心是想打造一个小说宇宙(片尾彩蛋明示),但是太多重心放在特效上,使得剧本打磨不够精细。这是一部精美的特效片,及格的剧情,糟糕的人物塑造。希望未来国产电影能反过来,特效不用精美,剧情讲得通就行,而特效只是锦上添花的。


你好,李焕英

7.3/10

贾玲的用心之作,这部电影使她从小品演员一步晋升为国内一档女导演。我冲着沈腾去看的这部电影,又有点担心沈腾会像在羞羞的铁拳里只出场20分钟,这部里戏量充分,没有被坑。

前半段喜剧成分很足,笑料丰富,虽然有些地方生硬,有些小品感,还有点刻意,处女作做到如此已然超出预期,上半部分是笑得非常快乐的。观影后我查询了一些背景信息,原本 你好李焕英 是贾玲的小品,打磨了十多年成为一部电影,在不知道这个背景的情况下,这个剧本不像小品拓展而来,而是从一开始就是电影剧本。

后期大煽情,非常煽情,整个影厅都是啜泣声。剧情确实特别感动,但在那一部分的处理还是略显稚嫩,想表达快要溢出屏幕的感情,用力过猛起到了反效果。特别是贾玲长达10分钟的慢动作泪奔镜头,充满喜感(贾玲非常抱歉我真的不想笑)。这个部分有更好的处理方式,但贾玲选择了这一种,使得铺垫了整部电影的感情最后一刻稍显失守。

瑕不掩瑜,浓郁的情感让瑕疵都显得无足挂齿。第一步院线电影有这样的水平已经出乎意料,至少出乎贾玲的意料。截止2月26日,你好,李焕英 的票房已经接近46亿,中国影史第四,贾玲对电影的预估票房是15亿,超出预期两倍有余。

又有点遗憾,这部电影后,观众对贾玲的期望已经大大提高,这对她的下一部电影风评是一个隐患,毕竟这个题材是独一无二的。


人潮汹涌

8.2/10

刘德华、肖央、饶晓志这三个名字放在一起,我无脑买票。

改编自日本电影《盗钥匙的方法》,但是改动成分不多,情节几乎完全一致,经过本地化,加上饶晓志个人风格的演绎。我特别喜欢饶晓志的前作《无名之辈》,黑色喜剧风格浓重,回味无穷。人潮汹涌 也延续了这样的风格,味道浓郁到不用看演职员表也能猜出个大概。

电影里有特别多向电影行业致敬的桥段。我印象最深的,是电影里饰演 《流浪星球》导演郭帆 的《流浪地球》导演郭帆,看到刘德华饰演的周全龙套剧情杀青后,给了后者一个大大的拥抱,然后说,

感谢你为中国电影行业做出的贡献。

我想这是郭帆和饶晓志发自内心想说的。

行业劳模刘德华是主演和监制,肖央转型成功,这部电影的下限特别高。春节期间观影体验最好的就是 人潮汹涌 了。很可惜排片太少,宣发也不够,截止2月26日,票房还不到 你好,李焕英 的一个零头(3.89亿)。身边去看这部电影的分为三种,一种是主创粉丝,一种是买不到热门电影票的,还有一种是热门看完闲得慌的。恭喜这三种人,在这个不太让人满意的春节电影院收获一丝温暖。


《新神榜:哪吒重生》没来得及看,比不上前年的《魔童降世》是板上钉钉的,不过制作周期比后者长,设定也有点意思(中国神魔小说 + 赛博朋克),有机会要去院线下线前支持一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