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HSTS Preload(预加载)是什么?
近日,本站在https://hstspreload.org/提交的HSTS Preload申请终于落地了,这意味着所有支持HSTS并且更新了预载列表的浏览器都能在访问本站时强制使用HTTPS协议(包括首次访问)。这样说可能还是不太好理解,那么我们先从HSTS说起: HSTS(HTTP Strict Transport Security)是一种安全机制,它强制浏览器只通过 HTTPS(加密的 HTTP)来连接特定的网站。换句话说,一旦浏览器知道某个网站开启了 HSTS,它就会自动将所有对该网站的请求升级为 HTTPS 请求,即使用户输入的是 HTTP 地址。 HSTS Preload 是一个预加载的域名列表。这个列表由各大浏览器厂商维护,一旦某个网站的域名被添加到这个列表中,
罗马皇帝、日本首相与韩国总统
从三年前开始读罗马帝国衰亡史,进度断断续续,如今才到第五卷的开头,帝国尚未分裂成东西罗马。我不是历史研究者,仅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罗马帝国衰亡史》是一部可读性很高的书,文笔优美,论述严谨,既有散文的韵律,又有演讲稿的气势,还充盈着旁征博引的学识。阅读此书,就像在浩瀚的海上航行,一边悠然欣赏沿途的胜景,一边翘首以盼无尽远处的陆地。
相比历史维度,我更多将《罗马帝国衰亡史》作为故事来读,帝国的兴衰,就是一个个皇帝的更迭。罗马帝国有两个核心,一个是皇帝,一个是宗教。吉本的论述便是围绕这两个核心来的,每个皇帝的生平与施政,基督教的发展与各派别的纷争。
罗马帝国皇帝是非常危险的职位,不管是正统皇帝还是僭主,大部分都不得好死,且基本死于权力纷争。皇帝一旦得罪了禁卫军,很容易就被推翻杀死;而帝国疆域之大,守戍行省的军队又容易叛乱推立新君,战争过后失败者难免一死。
罗马帝国的皇位传承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养子继承制,二是多帝共治。虽说是养子继承,其实有很多例外,比如图密善、康茂德、卡拉卡拉和君士坦丁王朝的几个皇帝都是先皇的亲子,更别提篡位的情况了。多帝共治最著名的应是戴克里先的四帝共治,东西部各有一位奥古斯都(戴克里先和马克西米安),再各选一人做凯撒(未来的继承人,伽列里乌斯和君士坦提乌斯),此后帝国多次出现东西两帝共治的局势。在戴克里先之前,也有奥勒留、维鲁斯和康茂德三帝共治,塞维鲁之子卡拉卡拉与盖塔共治等先例。
罗马的暴君有名还是明君有名呢?对我来说,应该是暴君更有名,因为中学的美术课本上有很多暴君的头像,如卡里古拉、尼禄、卡拉卡拉等。罗马的明君或能君,给我留下印象的有五贤帝(涅尔瓦、图拉真、哈德良、安东尼和奥勒留)、塞维鲁、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一世。讽刺的是,奥勒留是明君,其子康茂德却是暴君;塞维鲁是明君,其子卡拉卡拉却是暴君,而这两位皇帝都是非常重视家庭的人。
戴克里先在罗马皇帝中是股清流,他终结了三世纪的混乱,为帝国带来了和平;他甘愿与别人分享权力,开创了四帝共治模式;而且他自愿退位,选择过平静的生活。罗马帝国也有不少善终的皇帝,而戴克里先则是含笑而终。戴克里先被后人诟病的一点是对基督徒的迫害,他的后来者君士坦丁一世则成了首位基督教皇帝,而君士坦丁一世的侄子叛教者尤利安则是最后一位非基督教徒皇帝。尤利安身为哲学家,在对波斯的远征中阵亡,统治时间只有三年左右。即使尤利安能统治更久,也无法以一人之力阻挡基督教的洪流。
罗马皇帝的命运让人联想到日本首相和韩国总统,在一定程度上后两者也是高危职业。日本首相更迭频繁,如2012-2018年期间的“六年七相”,现任首相石破茂上任一个多月已经组阁两次。日本首相只是失业,韩国总统则面临牢狱之灾,如全斗焕、卢武铉(调查期间自杀)、李明博和朴槿惠。但与罗马帝国不同,日本首相和韩国总统的命运(除暗杀外)是由民主程序决定的,是公民意志之体现,而非一人一党之好恶。
2024 十月读健康,育儿,黄易……7本
总结
这个月读的阅读主题是健康方面。读到的书,都很好,让人大开眼界。读完易经 我给川普算了一卦
开源嘉年华纪实
上周在北京参与了开源社主办的 2024 中国开源年会。其实相比于有点明显班味的“年会”,我的参会体验更像是经历了一场中国开源的年度嘉年华。这也是在会场和其他参会朋友交流时共同的体验:在开源社的 COSCon 活动上,能够最大限度地一次性见到所有在中国从事开源相关工作的人。
我在本次会场上有两个演讲,分别是 Rust 分论坛上分享的《高性能 Rust 编程:如何减少数据拷贝和并发开销》,以及开源运营分论坛介绍的《商业开源如何重塑社群信任》。本文将简要介绍我的分享内容,以及参会的见闻纪实。
开源社的午后香茗
开源社的所有成员都是志愿者。也就是说,开源社没有任何一个全职员工,所有成员都是依靠对开源的热爱自愿贡献的。我从 2022 年开始志愿参与开源社的工作和活动,从 2023 年开始参与顾问管理委员会提供建议。
今年的 COSCon 正好也是开源社成立十周年的嘉年华,在活动现场作为组织成员有幸收到了开源社准备的一盒普洱茶:
作为一个典型潮州人和饮茶爱好者,这是我本次活动最满意的收获。可以看到,从会场回来三天,每天一颗普洱茶,正好。
主题分享:高性能 Rust
第一天下午我分享的主题是《高性能 Rust 编程》。
我从今年初开始把 Rust 语言作为我的主力编程语言。这主要是我观察到我长期投入的数据系统领域,出现了一个由于云基础设施的崛起带来的创新机会,而这个创新机会的探索者们大多采用 Rust 语言编程和构建生态。于是,我也加入其中。
可惜的是,截止我演讲的前一刻,我的 Rust 代码量仍然以 1% 的微弱差距落后于我早年编写 Java 大数据系统时生产的代码。
不过,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充分体会到了 Rust 生态的勃勃生机,全面投入到生态共建当中,包括:
- 给 Rust 标准库提交补丁,增强标准库的能力:PR-114788 & PR-123600
- 给依赖的 Rust 项目积极打补丁,修复问题和提高性能:POEM-844 & ARROW-6452 & ARROW-6652
- 发起或维护 Rust 生态缺失的开源公共库:Apache OpenDAL & FastLabs & Mea
本次分享的内容就是在这些工作当中积累的经验,每一页 PPT 都是朴实无华地贴代码讲代码(bushi)。主要介绍的两个核心论点:一个是在 Rust 所有权系统下,如何规避常见的由于绕过所有权挑战带来的拷贝开销;另一个是破除 Async Rust 的性能迷思,介绍其远不及完善的应用现状。
目前,关于 Rust 编程的最佳实践,包括工程组织、接口设计和性能优化,还处于一个激烈讨论的环境中。整个 Rust 生态的繁荣和完整程度,我经常把它比作 Java 1.5-1.7 时代,即当今统治生态的类库和软件尚未诞生或方兴未艾。应该说,Rust 生态的广阔天地,大有可为。任何想要赶上 Rust 主导的软件发展浪潮的人,现在上车还为时未晚。
主题分享:商业开源
第二天下午,我在开源运营和开发者关系论坛分享了《商业开源如何重塑社群信任》的主题。
这个话题其实不太应该出现在“开源运营和开发者关系”论坛,而是比较适合一个独立的“商业开源”论坛,即讨论在商业活动中如何利用开源要素创造优势,还有营利性组织如何做出开源贡献以及背后的原因。
我在做这个分享的时候更多像是对自己近年来的思考做一个总结,从开源项目的分类学,商业开源的方法,到商业开源和“开源商业化”的思辨。这大概会导致信息量太大而听众难以接受。
我目前在实践自己分享里提到的商业开源理念,也颇感有趣的看到我对“开源商业化”的批判接连被印证。或许以后我再讲这个话题的时候,就不会像这次一样做一个总纲式的分享,而是抽取一两个典型的案例和瞬间来传播。
开源社的下一个十年
这个话题其实我讲不了(笑)。只是在这里介绍一下我所认识的开源社,它是做什么的以及未来可能会做什么。
近年来,开源社除了一年一度举办 COSCon 以外,还联合其他社群伙伴推出了《中国开源年度报告》、中国开源先锋和中国开源码力榜等报告和评选活动,丰富了开源社作为一个公益团体在开源主题上传递出的观点。
但是,相比起开放源代码促进会(OSI)和 TODO Group 这样,在通用开源和企业开源领域能够提出见解和倡议的组织,开源社在掌握开源话语权这个议题上显得比较弱势。随着中国开源力量的崛起,如何引导各方参与者正确认识开源,在开源环境当中高效协作创新,将是一个无可回避的问题。我热切期望开源社能够发挥自己所在生态位的优势,联合开源社的志愿者,向社会不断输出批判性观点,帮助中国开源茁壮成长。
此外,开源社从去年开始,成立了一系列开源社城市社区(KCC),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杭州、长沙、大连、南京和新加坡等。在一年一度的开源嘉年华之外,日常组织起中华开源的 Meetup 活动,日积月累的提高开源理念在群众当中的影响力。如果任何个人或组织想要在本地聚集开源人办活动,都可以考虑联系 KCC 合作落地。
开源嘉年华:交个朋友
最后,我想以“交个朋友”作为本次开源嘉年华参与体验的总结。
这一次 COSCon 的绝大部分分论坛,都是由开源社和一个或多个合作社群共同举办的,所以才能攒成 21 个论坛的盛况。
在主会场上,我能看到开源公益的从业者分享他们的故事,看到青少年开源开发者介绍自己的作品,看到开源人展现自己多彩的生活。
开源从来都是一个广阔的概念,秉持着开放和合作的基本理念在不同的细分领域创新价值。但是,开源也只是每个开源人生活当中的一部分。本届开源嘉年华的主题“开源新生活(Open Source, Open Life)”,传递出的是开源社一直以来的人文关怀。
希望所有参与开源的贡献者,都能在开源共同体当中认识新朋友,开心开源,在开源生活中收获快乐 :D
读郑永年经济学作品小记
读书小结六
狡猾的细胞:癌症的进化故事与治愈之道
-
我们的身体是一个依赖多细胞合作运行的社会,而癌症就是其中的作弊细胞,它们拒绝合作,只会搭便车,利用和消耗公共资源满足的自己的私欲,无限繁殖,最终导致这个社会的崩溃。
-
我们身体的细胞一直处于一种博弈状态——父本基因和母本基因的博弈、细胞控制和细胞自由的博弈。一方面不能让细胞无限繁殖,另一方面又不能过度抑制细胞生长,唯有在两者之间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
-
我们的生命之树上长满了癌症之果,只要细胞进行繁殖,就可能在演化的过程中出现变异,从而导致癌症。研究发现,生育更多的女性有更高的几率患癌。
-
为什么大象患癌的概率低而小白鼠患癌的概率高?这是不同物种的演化策略。大象体型更大、寿命更长,需要对癌症抑制投资更多资源,但同时也导致它们生长缓慢,繁殖能力弱,而小白鼠则相反。
-
对于癌细胞来说,我们的身体就是它们生存的生态系统,癌细胞在这个系统中进行演化,而我们则在地球生态系统中进行演化。面对人体的免疫系统和其他不利环境,癌细胞想要活下去并繁殖,虽然它们本身是作弊者,但也会产生合作,共同应对恶劣的生存环境。
-
适应性治疗不是要消灭癌症,而是随着肿瘤的变化相应调整治疗方案,简单来说,肿瘤扩散的时候加大用药,肿瘤稳定的时候减少用药甚至停药。对于无法彻底杀死的肿瘤来说,适应性治疗能降低因用药太多而演化出更恶性肿瘤的概率,让繁殖不那么快的肿瘤活着,就是对繁殖更快的恶性肿瘤的抑制。
猪八戒是哪八戒
-
解读《西游记》的小书,讲述神话人物的来历和佛道故事,分析命名和情节的寓意。我没看过原著,更没想过探究背后深意,只是闲读颇有意思。
-
《西游记》宣扬全真教的思想,主张三教合一,反对外丹,提倡内丹。一些人物的名字或外号其实就是炼丹的材料,比如红孩儿是铅、金鼻白猫老鼠精是水银。
-
《西游记》很讲究阶级差别,有后台的妖怪作乱终能平安无事,没有后台的大多横死。孙悟空自称妖怪的外公,也是一种划清阶级界限的说法,既占妖怪的便宜,又不能与妖怪关系太近。
-
《西游记》也有政治暗喻,车迟国讽嘉靖,乌鸡国除了是个王子复仇记,还影射朱祁镇和朱祁钰,宝象国又隐藏着朱棣、朱高炽和朱瞻基的历史,灭法国则揭露了和尚的腐败。
-
另外一些故事则引申到了恋爱、职场等话题:朱紫国国王是渣男,黄袍怪并不是真的爱老婆,小白龙是争夺继承权失败被贬,铁扇公主是失败的精英女性,观音是人力资源管理大师,白骨精是真正的草根事业型女性,等等。
コンビニ人間
-
惠子,一个从小脑回路就与众不同的人,为了不让父母伤心,开始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但始终无法融入社会,用家人的话来说,就是“治不好”。
-
大学时在便利店打工,毕业后尝试找其他工作仍融入不了,还是继续在便利店打工,现在已经三十七岁,单身女性。便利店就是她的栖身之所。
-
休息日和朋友聚会,提到自己的现状,在别人眼中就是异类。
-
白羽是便利店新来的员工,但他来打工的目的是从顾客中找一个结婚对象。白羽认为现代社会和绳文时代没有区别,强大的男性可以任意挑选女性,对群体没有贡献的人就会被遗弃。
-
惠子看到被辞退的白羽无家可归,在便利店外觊觎女性顾客,请他到自己家住。
-
自己家里住了一个男人,只是把这个消息告诉妹妹,妹妹便激动坏了,自顾自话,说姐姐终于“治好了”。便利店的同事听到这个消息,也不再关心商品售卖,一味地谈起惠子的事。
-
妹妹来看望惠子,却发现惠子还是一如从前,哭了。白羽为惠子解围,假装他们是恋人关系,只是吵架了。
-
惠子辞了便利店的工作,人生没有了目标,连作息都不正常了,她的进食和休息,都是因便利店的工作所需。在白羽的陪同下,终于要去面试工作了,进到便利店,看到随意摆放的商品,一下子又恢复了身为便利店员工的本能。
-
面对生气的白羽,惠子说白羽对作为便利店员的她是不必要的东西。惠子的每个细胞都是为了便利店而运转,她要赶快找一个新的便利店工作。
-
有一份正经的工作、结婚生子,这是社会要求的普通、正常和规范。当惠子辞去便利店的工作后,她才真正意识到,便利店是自己真正的归属。
【读书记1511】坂井荣八郎《德国史10讲》
向投资者推荐《股票深度交易心理学》
司徒雷登在华五十年
和很多人一样,知道“司徒雷登”这四个字来源于毛主席的那篇《别了,司徒雷登》。
除此之外,对司徒雷登这个人,我们知之甚少。
前不久,我偶然读到一篇关于当年燕京大学筹建选址的文章,里面提到司徒雷登为了争取一个风景极佳的的地块作为校园,亲自找到陕西督军陈树藩,商量购买事宜。这块地本是陈树藩的父亲打算用来建祠堂的,断不可出售。结果陈树藩不仅应允,而且以极低的价格转让,成为美谈。
看完这篇文章,让我对司徒雷登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人产生了兴趣。究竟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能让毛主席亲自写一篇指名道姓的文章?他与中国的渊源如何?
这些问题在司徒雷登的自传《在华五十年》里都有详细的解答。
所以,我就从孔夫子旧书网购买了一本,前后花了两周时间读完,现在写篇简单的读后感。
司徒雷登的一生,历经多个角色:传教士的儿子、传教士、教育家、外交官。
作为传教士的儿子,他很自然的出生在了中国,从此一生与中国结缘。然而他的主要求学经历又是在美国,这就注定了他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习惯,所有的一切都准确无误的表明:司徒雷登是一个美国人。
作为传教士,他也是合格的。实事求是地说,明清时期的传教士为旧社会中国带来了科学技术和民主观念,是值得肯定的。在传教过程中,他深入民间,体察民情,深感这个国家的落后与愚昧,也切切实实希望通过一番作为改变现状。
作为教育家,这是他的人生高光时刻,也是他最引以为豪的身份。参与创办燕京大学,并长期担任校务长,让他在华传教事业上升了不止一个高度。凭借传教士的身份,他身体力行四处筹款,使得燕京大学在当时有实力成为全国最好的高校之一。充足的经费,优秀的教师队伍,完善的设备,美丽的环境,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先进理念的知识分子,成为那个年代救亡图存的一支重要有生力量。
作为外交官,他无疑是非常沮丧的。关于司徒雷登担任美国驻华大使的那一段经历,可以说是全书最为精彩的部分,他从另一个视角描述了解放战争前夕国共两党的激烈斗争。很可惜,司徒雷登站错了队伍,虽然他跟很多中共官员有不错的私交,但自始至终他都坚定不移和蒋介石及国民党站在一起,维护他们的利益。这也就是为什么毛主席会写那篇著名的文章,因为司徒雷登的确是美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执行者和代言人。那个时代,国民党是中华民国政权的执政者,是受国际认可的官方。二战后,中华民国与同盟国平起平坐,参与战后秩序的维护,接受美国的大量资助。美国希望扶持国民党政权,建设一个和平繁荣的中国。但关键在于彼时国民党虽然坐在正统的位置,但已然腐朽到极致,就连司徒雷登都看到了问题的所在,但积重难返,无法破解。最终,蒋介石丢失了政权,仓皇逃跑至台湾。
司徒雷登和蒋介石私交非常好,这不仅是因为工作的缘故,还因为蒋介石本身就是一个基督徒。
所以,当蒋介石溃败后,司徒雷登的结局是可想而知的。
2008年11月17日,司徒雷登的骨灰远涉重洋被带到了杭州,他的出生地,安葬于半山安贤园文星苑。虽然没能实现他葬在燕京大学的遗愿,但能回到中国,也算是为他一生划上完整的句号。
关于焦虑,迷茫,业力,读书的一些回复
藏传佛教的人体器官制成法器
2024 九月读性别研究,觉醒,跑步,歌德,茨维格,黄易……18本
读书小结五
锌皮娃娃兵
- 入侵阿富汗的战争让苏联陷入泥淖,是其衰落和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上却没有对这场战争的描述。
- 他们怀着成为英雄或为国效力的理想奔赴战场,却成为这场不义战争中的施害者和受害者,要么身体的碎片被装进棺材,要么被视为犯下暴行的罪人回到祖国。
人慈:橫跨二十萬年的人性旅程,用更好的視角看待自己
- 将humankind译为人慈,既为该词的拆解式直译,又可切题,还谐音“仁慈”,当赞为妙笔。
- 作者为了宣扬“人性本善”,似乎走入了另一个极端,要彻底否认“人性本恶”。他立了几个典型的靶子——戈尔丁的《蝇王》、复活节岛的故事、霍布斯的《利维坦》以及几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电击实验、旁观者效应、破窗理论等)——然后再用个别案例和他人研究把这些靶子一一打倒。然而,作者列出的论据却并不是那么有说服力,而是陷入了以具体否定抽象的奇怪驳论境地。
- 为了否定《蝇王》,作者费劲千辛万苦在现实世界中找到了一个类似小说处境的真实故事,然后就说《蝇王》的故事在真实世界是不会出现的,只是戈尔丁恶意的想象,甚至以攻击戈尔丁的人格来证明自己的论点。对人性的解释难道也是数理逻辑吗,以一个反例驳倒一个命题。
- 复活节岛的历史研究是错误的,心理学实验是动了手脚和无良媒体推波助澜传播的。至于那些精心挑选的展现人类的和善、仁慈、友爱、宽恕和团结的动人故事,也可以有别的解释。这差不多就是作者的全部论据了。为什么有那么多证明“人性恶”的实验却少有证明“人性善”的实验呢?
- 作者想要宣扬“人性善”并没有问题,但为什么让全面否定“人性恶”的看法吗,妄图以一种宗教取代另一种宗教?当所有人都成了”人性善”教的教徒,世界就会充满爱与和平吗?
- 我不相信人性善,也不相信人性恶,我觉得先天的人性是空白的,是被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染上了各种颜色。
- 这本书可以结合《人性实验》一起阅读,后者有前者所反驳的所有实验的介绍。
祈祷之海
- 讨论哲学、人性、自我和宗教的科幻小说。
- 科技和医学的进步会湮灭人性吗?
- 一种有趣的未来科技(能够取代人类大脑的宝石——恩多利装置)可见于不同的故事。
- 祈祷之海,是“我”从神的安慰中觉醒的故事。
白鳥の逃亡者
- 女主角是拉cello的天才高中少女,和已婚的指挥家有婚外情;男主角是杀死了妻子和她出轨对象的普通上班族。两人在车站的一次意外相撞,却演绎出了一段彼此安慰和救赎的故事。
- 无聊的小说,学日语的读物。
蝇王
- 事先知道了这是一个影响深远的故事,反而没有带来什么震撼。
- 译文佶屈聱牙,小说本身也有很多刻意的描写,读起来像是一部十八世纪或十九世纪早期的作品,不是很喜欢。
- 最后一章,拉尔夫逃避杰克一群人的追杀时,很有代入感,不自觉地让人紧张起来,为他捏一把汗。
好像老花了
当年今日
- 2024 : 好像老花了
- 2023 : 非典型性秋天
- 2022 : 我们不一样
- 2021 : 身正不怕影子斜
- 2020 : 迷糊
- 2019 : 人各有志
- 2018 : 忙而不乱
- 2017 : 三管齐下
- 2016 : 总会遇到
- 2015 : 初试转压DVD
- 2014 : 我是不幸的幸运儿
- 2013 : GAS10E0102碎碎念
- 2012 : GAS09E01碎碎念
- 2011 : 那不过是个正常境界
- 2010 : 获取并引用WWE图片
- 2009 : 飘过来的灰暗
- 2008 : 照旧上班
- 2007 :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Us
- 2006 : 问心无愧
- 2005 : Graceful Hands
- 2005 : 不是“可有可无”!
- 2004 : 是喜?是愁?
某天,跟往常一样,我半躺着在家里的床上,戴着近视眼镜,拿了一个药盒之类的东西放在眼前,突然发现我什么都看不到,一片模糊。当我把眼镜拿开好像又能看到了,但是当我把东西更加靠近眼睛,又一片模糊。那一刻我才知道,原来近视眼镜是有盲点的。那个盲点对我来说,大概是离眼睛20厘米以内的地方,摘掉近视眼镜之后,盲点会缩短,大概在10厘米以内。
以前我觉得看药瓶上的说明是很简单的事,但现在我觉得那对我来说变得困难了,尤其是在光线不好的地方,无论我用什么样的距离,我都看不清。戴着近视眼镜看不清,不戴近视眼镜也看不清。光线好一点的时候,可能会看清,但是得比较用力看。因为数据比较多,又不得不在一页A4纸里把东西都打印出来,所以也就只能用缩小的功能。缩小的那些字体大概只有正常大小的1/4。就字体的大小来说,肯定要比药盒或者药瓶上面的字体大,但是激光打印机加普通的A4纸出来的效果肯定不如专业的印刷。遇到那些纸质表格,我也得非常努力才能看清上面的字,前提是我有点知道那到底是什么。
我才38岁而已,但我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估计我已经有老花了。我小学四年级开始就已经有了近视,一开始的时候没有散光,后来连散光都有了,现在的我近视老花散光,再加上长期在阳光底下不做任何防护,所以估计白内障也是有的。
老花这个东西是我近期感觉到了。所以当同事把我们共享的表格缩小使用的时候我就得看得很用力,之所以她们得缩小使用,是因为她们在笔记本上操作。高端的笔记本分辨率很高,但是太高的分辨率,字体虽然是清晰的,但是你却看得很辛苦,所以不得不放大。比较老的笔记本属于那种分辨率就那个样了,所以即便用到100%的分辨率,屏幕显示的东西还是不够多,于是她们同样的操作就是把Excel表格缩小显示。我不用干这种事情,因为我尽可能不在笔记本上操作。操作的电脑都是台式机。绝大多数情况下,会在办公室的台式机又或者是我家里的台式机里完成。两个台式机配套的那个显示器要分辨率和显示效果基本上完全一致。这不是什么巧合,是我觉得单位的那个我用得很舒服,所以依照那个款式家里那个尽可能买同款,全自费。
从前我觉得老花这种事情,老人家才有,我觉得我自己的这个年龄,无论如何也称不上是老人,甚至有些中年人也不认同我踏入了他们的俱乐部,但事实就是这么残忍。之所以会发生这种事,是因为过去这些年,我们过度地在电子产品上消耗我们的眼睛,所以我们跟老一辈的人相比,眼睛的老化速度比他们快起码15年。
我可以怎么办呢?当我连很普通的正常大小字体也看不清的时候,大概我也就只能去配老花镜了,然后就是一天到晚不停地更换眼镜。
如果风知道
我经常听人说话,别人付钱让我们听的,或是我们付钱听别人的,亦或是亲密关系里必要的“交谈”部分。所以久而久之,我会在大脑里出现一个习惯性的“系统”,在对方说话的时候,会把对方的每一句话自动归类到不同的信息之中——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谎言、哪些有后期加工的成分、哪些是技巧、哪些是真实的感受、哪些是理性、哪些又是感性……
分类的好处,是我可以保持大脑低功耗的方式,处理大量的无效信息。因为很多时候,人们在谈及感受的时候,会本能地忽略理性思考的部分,以至于他们讲述的内容会分崩离析,只有这种方式才能快速地从对方的话语中找到关键点。
因此,别人付钱让我们听说话的,才真的可以做到完全信息同步的方式处理对方提供的大量无效信息。能在生命中遇到一个理性的聊天对象,本就不是容易的事情,更何况还需要同频彼此的认知,将讨论的事情放在一个框架下进行逻辑推理。
没错,上面这段话是在“装逼”。简单来说就是,我们至少得从一个事件里面找到前因后果,然后理解它发生的原因以及面对问题时的解决方案。我极少会提供解决方案,因为我知道大部分人并不愿意知道解决方案,他们需要的是事件存在时的拉扯感。
举个例子,很多人抱怨原生家庭自己的父母如何对自己“残忍”,其实我们有很多解决方案。把这种源源不断的恨付诸行动,比如断开原生家庭提供的经济支持,甚至是把聆听者当作“父母”,狠狠地抽对方一耳光将这种恨意实体化。但绝大部分的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因为这种仇恨本身就是证明自己还活着的存在感——这种拉扯感的情绪既可以让自己拥有“埋怨”的权利,也可以为自己的“作”找到最终解释权,更重要的是,这种深切的痛即是“活着”。
从对方的描述中找到问题根源、甚至挖掘到当事人自己也不愿意面对的真相,这是我的能力,但极少有人希望得到解决方案——或者他们觉得这件事没必要解决(然后被伪装成“我觉得这件事解决不了”)。这么一段时间来,我只遇到一个主动向我提出“你先别给我解决方案”的人,就是之前提到的那个3P男孩——这个人的故事以后再聊。他拒绝我提供解决方案的原因是他觉得“这是他必须要去体验的过程”。
在这么多“聊天”之中,我找到了某种有趣的现象——从事件本身聊到问题根源,直到最后得到解决方案。“解决问题途径”看上去是一套正常的“流程”,除了刚才讲到很多人不愿意得到解决方案的情形以外,找到问题根源本身也不是件容易事。因为它需要大量的真实信息呈现和同步,甚至还需要当事人对其“真实性”进行质疑和深入讨论。很多人面对一般的否定都难以承受,更别说还要接受他人对自己“真实性”的评价——但之前我提到过,人们对于记忆的篡改是一种心理本能,要对这些记忆的真实性拆解时,本身就会涉及对一个人心理动机的深挖,甚至会让当事人看见未曾见过的真实自己。
于是,从事件到问题根源的“发现问题途径”也变得不那么“友善”,所以人们开始寻求第三种更加轻松的路径——希望通过用一句结论的方式覆盖一个繁杂问题-解决方案体系,我把这种路径取名为“摘要途径”。
摘要途径往往会有一句非常简单明了的话,覆盖一个庞大的逻辑推理过程——例如“男人就是犯贱”。看上去这个结论可以覆盖很多男性的行为,但仅以此来评价男性行为很难说服“我这类人”。比如我花了一整个《性癖纵横观》的篇幅,来解释“男人就是犯贱”这个结论。性癖反馈男性的心理需求,征服与被征服作为能量转换,男性有的时候需要被征服的方式来平衡心理,于是对于被征服的性需求转变成了符号,而丝袜高跟鞋就是符号之一,所以被高跟鞋踩踏生殖器看上去是一个“下贱”的需求,但它背后有一些整个完整的逻辑推理。
当然,这个推理也并不是所有人关心的。
“摘要途径”不仅可以省略复杂的推理过程,也可以规避一些原本不属于自己强项的知识领域,可以让自己轻松地跟那些知识领域强者“平起平坐”——你说的这个理论我懂,不就是男人都是犯贱的嘛。你看,有了“摘要途径”,似乎就得到了一个知识领域的捷径,可以直接得到立马能用起来的结论。
前几天我无聊翻到一本书《风吹哪页读哪页》。本着对这本书标题的尊重,我真的就随便翻了一页读起来。里面的内容很庞杂,但是又非常简单——它在里面收集了从古至今的名言警句,通过分类成不同人生状态、阶段的方式装订成册。每一个摘要都在一眼就能读完的篇幅之中,能够用最短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本质”。它很像心灵鸡汤,但又不全是,因为里面的句子还是很值得深入琢磨,或是因为今天的有感而发而换做了微信签名,跟换头像明志有着一样的作用。
这本书就是非常典型的“摘要途径”,人们在追求的是一种结论上的支持,比如我今天想要出轨,我总得有一个支持出轨行为的声音在背后推我一把。如果这个人是具有权威性的,那我出轨的想法就可以得到古今中外的“担责”。“摘要途径”最大的特点是当事人并未参与其中——如果这个结论是“身边人”提供的,很有可能会在最后东窗事发时,一句“这可是你让我去做的”而把所有责任都推卸出去。因为“发现问题途径”本身,是需要当事人扪心自问,发现自己的“问题”,当事人在参与其中时,如果一味地外归因虽然“没有错”,但是至少对帮助的人来说,这种强烈的外归因行为会让他们失去解决问题的机会,而恰好“摘要途径”就是这个完美的“外归因”。
如果真就跟《风吹哪页读哪页》一样,风能帮你带来所有事情的“摘要”,那人也不至于活得这么痛苦了——这种痛苦不是源自于解决不了问题,而是当我们看了这么多“摘要”之后,人生还可以过得一塌糊涂。这种似懂非懂的信息越多,只会让我们麻痹在无数的结论之中,却放弃了“生而为人”的体验。
否则那些灵修课还怎么赚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