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当上和尚了
前两天做了个奇怪的梦,梦到自己当上和尚了。
神奇的是梦里当和尚需要证书,按我当时拿到正式和尚证书的心情,应该是申请了很久很久才终于拿到的,证书没有具体印象,大概是一张A4纸横着对折那样,整体是暗色风格,是暗褐色还是暗蓝色,里面贴着我的大头照,其他没有印象了。
这证书还是附近的西禅寺颁发的,但梦境经常串台,又好像是鼓山上的涌泉寺颁发的,寺外看着像这家,拿到和尚证书后进入寺门像另外一家,可能都去过,梦里景象就重叠了。
更神奇的是,进了寺庙后,饭点时间发现吃不上饭,因为和尚太多了,真正的“僧多粥少”,前面的吃完后面的就没了。这一下,原来拿到证书时喜悦的心情一下没了,这没饭吃以后咋办?膳房的掌勺和尚和我说的啥也不记得了。
人挤人的寺院里,我好像还看到比我先拿到证书的领导同事,不知道为啥大家都想拿到证书出家当和尚,我也不知自己是为啥,梦里就觉得高兴。
醒来后我和孩子他妈说了这个梦,她指着二胎八个月的儿子问了我一句:那你当上和尚了,有没有看到这个小和尚?我这一想,好像真没有,印象中拿到证迈入寺门之前身边好像是有人和我一起的,但是是谁记不起来了。就好像周星驰演的唐伯虎进入华府大门的那一刻,心里只有“秋香姐,我来了!”
我连头发有没有剃光都想不起来了,好像不是重点,就记得拿到和尚证书时的喜悦,吃不上饭时的担忧,和看到人山人海时的震惊了。
当上和尚了
前两天做了个奇怪的梦,梦到自己当上和尚了。
神奇的是梦里当和尚需要证书,按我当时拿到正式和尚证书的心情,应该是申请了很久很久才终于拿到的,证书没有具体印象,大概是一张A4纸横着对折那样,整体是暗色风格,是暗褐色还是暗蓝色,里面贴着我的大头照,其他没有印象了。
这证书还是附近的西禅寺颁发的,但梦境经常串台,又好像是鼓山上的涌泉寺颁发的,寺外看着像这家,拿到和尚证书后进入寺门像另外一家,可能都去过,梦里景象就重叠了。
更神奇的是,进了寺庙后,饭点时间发现吃不上饭,因为和尚太多了,真正的“僧多粥少”,前面的吃完后面的就没了。这一下,原来拿到证书时喜悦的心情一下没了,这没饭吃以后咋办?膳房的掌勺和尚和我说的啥也不记得了。
人挤人的寺院里,我好像还看到比我先拿到证书的领导同事,不知道为啥大家都想拿到证书出家当和尚,我也不知自己是为啥,梦里就觉得高兴。
醒来后我和孩子他妈说了这个梦,她指着二胎八个月的儿子问了我一句:那你当上和尚了,有没有看到这个小和尚?我这一想,好像真没有,印象中拿到证迈入寺门之前身边好像是有人和我一起的,但是是谁记不起来了。就好像周星驰演的唐伯虎进入华府大门的那一刻,心里只有“秋香姐,我来了!”
我连头发有没有剃光都想不起来了,好像不是重点,就记得拿到和尚证书时的喜悦,吃不上饭时的担忧,和看到人山人海时的震惊了。
成都的烦恼
最近几天气温像过山车样飙升到三十几度,终于进入夏天了。在成都待了几十年,还是没太适应,尘都对于鼻炎敏感人群不太友好。
非鼻炎患者可能很难理解,那种不定时连续打喷嚏,鼻子痒眼睛痒,喉咙老是感觉卡起卡起的,然后开始不停地流鼻涕,不停地擤鼻涕,头就会晕,晕了没法工作,整个人萎靡不振。最尴尬的还是吃饭的时候有时候会忍不住就来几个喷嚏,刚吃在嘴里的饭菜喷得到处都是,别提多尴尬了。这感觉真是生不如死。
为啥成都的鼻炎患者那么多?
为啥成都的鼻炎患者多呢,我搜集资料整理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地理环境限制
盆地地形限制了空气流通
从地理上看,四川盆地受西面横断山脉、北边大巴山、东面巫山、南面云贵高原四面包围,成都正好位于四川盆地中央低凹处,四周山脉环绕导致空气流动性差,污染物、粉尘及过敏原极易滞留。
湿气与粉尘叠加刺激
盆地内常年湿气弥漫,天上经常有厚实的云层遮蔽,太阳少多阴雨,下边就阴冷潮湿,冬春季寒冷、夏季又闷热,所以本地人为啥要吃辣椒、花椒,要吃火锅,就是为了去湿寒。湿气叠加各种来源的粉尘悬浮,持续刺激鼻黏膜引发炎症。
2.气候的影响
冷湿空气刺激
湿冷空气易引发鼻黏膜血管收缩和炎症反应,有的人回个老家,或者周末去近郊的青城山、都江堰,鼻炎都会好很多。比如我以前离开成都到深圳后症状明显缓解。
温度波动频繁
季节交替时昼夜温差大,鼻腔黏膜对温湿度变化敏感,易出现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在成都经常可以见到这样搞笑的场景:穿短袖的和穿羽绒服的擦身而过,互相骂了一句SB之后各自远去。
输入性粉尘较多
今年春天就从外蒙古吹过来的几次风沙,穿越几千公里,川渝地区都受影响。
气候越发异常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最近几年气候变得越发异常多变且难以预测。风雨雷电随机切换,也模糊了季节的界限。
这些其实都说明自然环境对人,特别是对这个鼻粘膜,确实是有明显的干扰作用。
3.空气污染与过敏原增加
工业与交通污染
城市化建设进程中使空气中的粉尘增多,加之空气不流通,悬浮在空中的粉尘就多,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等导致空气中颗粒物(PM2.5/PM10)浓度升高,直接刺激呼吸道。要知道成都已然是 2000 万人口的超大城市。
化学过敏原增多
各种洗涤剂、装修材料、化妆品、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成为诱发鼻炎的潜在因素。
4.植物花粉高发
春季花粉密集
得益于绿化覆盖较广,成都及周边地区春季柏树、柳树、杨树等植物花粉随风扩散,成为主要过敏原。这点应该不是主要的,比如秋冬天那花粉应该少了吧。
风媒传播范围广
花粉颗粒微小,易通过风力扩散至城区,与尘螨、霉菌等室内过敏原共同作用,加剧过敏反应。
5.体质与生活习惯
过敏体质
遗传因素及免疫系统过度敏感导致部分人群对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反应强烈。
生活方式改变
长期室内活动、过度依赖空调等习惯,降低鼻腔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新冠疫情对体质的影响
很多人的反应新冠疫情后身体状况尤其是免疫力大不如前。
如何预防过敏性鼻炎?
对于外部环境我无法改变,只能从自身方面找原因。
关键是吃遍中药吃西药,用完喷剂用药膏,吃药的时候有点用,一停药又会复发。
于是我问 DeepSeek 像我这种情况如何预防过敏性鼻炎?AI 给我的回复很简单:增强免疫力
还有:
-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每周保持 3 次以上适度运动(如游泳、瑜伽)。
- 饮食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 C、E 的食物,避免辛辣、酒精及已知过敏食物(如海鲜、坚果)。(不是说去湿要吃辣么?!)
如何改善免疫力?
我很想知道如何改善免疫力?AI 老师给的建议是:
改善免疫力需结合饮食、运动、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综合调理,具体措施如下:
一、饮食调理
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E和锌的食物:如橙子、苹果、坚果、绿叶蔬菜等,增强抗氧化能力与免疫细胞活性。(每天都在吃啊!)
补充优质蛋白:通过鸡蛋、牛奶、鱼肉等食物维持营养均衡,促进免疫系统修复。(鸡蛋牛奶不喜欢吃,牛奶和鱼肉也贵,吃不起。)
避免过敏原与刺激性食物:减少海鲜、辛辣食品的摄入,降低免疫系统异常反应风险。(现在已经吃得很清淡了好吧!)
二、运动与体质增强
规律锻炼:每周进行3-5次适度运动(如慢跑、游泳、瑜伽),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提高代谢和免疫力。(关键是很难做到规律。)
耐寒训练:用冷水洗脸或清洗鼻部,增强黏膜对寒冷和病毒的适应能力。(这个可以有。)
三、生活习惯优化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 7-8 小时睡眠,维持免疫系统正常节律。(这点很靠谱!)
控制环境因素:使用空气净化器减少室内污染物,保持湿度40%-60%,降低过敏原暴露。(这点没条件,只能尽量不扫地。)
四、特殊护理与医学支持
鼻腔清洁:每日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清除过敏原和病原体,减少局部炎症。这个感觉没必要,洗不好反而会加重病情。
药物辅助:在医生指导下短期补充多维元素片或匹多莫德等免疫调节药物。
中医调理:通过按摩迎香穴或服用苍耳子等中药,辅助改善体质。(这个太贵,同志们,现在中药真的好贵啊,一幅中药一百多,关键是一百多打个水漂,泡都很难冒一个。)
注意事项
免疫力提升需长期坚持,避免过度依赖单一方法。若存在鼻炎等慢性病,建议优先控制原发病,减少免疫系统负担。(这等于没说。)
适合鼻炎患者的运动有哪些推荐?
吃不起咱运动还不行么?于是继续让 AI 给推荐一些适合鼻炎患者的运动推荐。
结合成都等地区的环境特点及鼻炎患者的需求,说是以下运动可通过改善呼吸功能、增强免疫力及缓解炎症等方式帮助缓解症状,具体分类如下:
一、有氧运动
慢跑
通过加快呼吸频率和深度,促进鼻腔黏膜血液循环,减轻充血和水肿,长期坚持可改善鼻塞、流涕等症状。
建议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避免在花粉或污染严重时段进行。(那你说啥时候跑?)
(慢跑试过,一是没时间,二是没条件,三是跑不动,总有理由。)
游泳
增强心肺功能,提升鼻腔黏膜适应能力,但需佩戴鼻夹减少呛水风险,并选择水质清洁的泳池。
适合每周2-3次,每次不超过1小时。
(没条件,你以为家家都有大游泳池,还是泳池是自家开的?)
骑自行车
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呼吸新鲜空气时需注意避开过敏原高发区域(如春季花粉季)。
(这个到时可以有,共享单车也不便宜)
二、低强度舒缓运动
瑜伽
通过腹式呼吸法锻炼呼吸肌,改善鼻腔通气功能,同时缓解压力、减少情绪诱发的鼻炎发作。
推荐练习树式、猫牛式等舒缓动作,每日20-30分钟。
(谁给展示一下这动作)
太极拳
动作柔和连贯,配合呼吸调节气息,增强鼻腔黏膜抵抗力,适合中老年或体质较弱者。
(有没有大宗师肯教一下的?)
三、呼吸专项训练
吹气球/深呼吸练习
增强呼吸肌力量,改善鼻腔通气,减少分泌物滞留,每日可进行10-15分钟。
(我要去买气球)
鼻腔清洁辅助运动
运动后配合生理盐水冲洗鼻腔,清除过敏原及分泌物,降低炎症复发风险。
注意事项
环境选择
避免在花粉、粉尘或PM2.5浓度高的区域运动,优先选择清晨或雨后空气清新时段。
(这里是尘都,你觉得啥时候合适?!)
强度控制
以轻微出汗、不感到疲劳为宜,避免剧烈运动引发过度换气或黏膜干燥。
个体适配
慢性鼻窦炎患者可侧重游泳、瑜伽等低强度运动;急性发作期应暂停运动并就医。
通过规律锻炼结合环境规避,鼻炎患者可逐步提升体质,减轻症状反复。
亲测对过敏性鼻炎有一定效果的方法
(不是广告,对你不一定有用,仅供参考)
- 如果非常严重,吃药也不管用,就去专科打消炎针
- 消肿之后吃中药调理;
- 早晚注意保暖,出门注意带口罩;
- 平时练习武当八段锦和易筋经。
- 还有哪些有经验的读者你来补充吧!
骑行
引
探索一个城市,最初会借助公共交通。那是一种点线点的方式,「线」是公交车的轨迹,「点」则是我下车后探索的区域。
我会慢慢熟悉那些步行探索的区域,但往往无法将这些「点」正确连在一起。
长期居住,我则会尝试骑行。因速度变快,需要更仔细的观察四周,不知不觉中收集了很多信息,逐渐将原先零散的点,连起来,并不断扩展。经常会惊讶于:原来这两个地方离得这么近呀!
骑摩托车旅游和其他的方式完全不同。坐在汽车里,你只是被局限在一个小空间之内,因为已经习惯了,你意识不到从车窗向外看风景和看电视差不多。你只个被动的观众,景物只能呆板地从窗外飞驰而过。 骑摩托车可就不同了。它没有什么车窗玻璃在面前阻挡你视野,你会感到自己和大自然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你就处在景致之中,而不再是观众,你能感受到那种身临其境的震撼。脚下飞驰而过的是实实在在的水泥公路,和你走过的土地没有两样。它结结实实地躺在那儿,虽然因为速快而显得模糊,但是你可以随时停车,及时感受到它的存在,让那份踏实感深沉印在你的脑海中。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骑自行车给我的感觉也是类似的,这一个月,数次被落日的景色折服,停下车慢慢感受。
二手自行车
除伦敦外,英国的城市体量与国内不同,城市化程度也不同,没有那么多高楼大厦,自然风光很充足。呆过的几个城市,30分钟的骑行距离,都足够横跨核心城区,很适合骑行通勤。
国内买二手自行车,我只知道闲鱼和转转。而这里除了有类似闲鱼的 Gumtree 和 eBay。还有一些民间组织,如 Broken Spoke Bike Co-op 和 OxBykes。二手自行车店也很多,并有自己的网站,如 Stuart’s Bikes。
Broken spoke 会回收废旧的二手自行车,翻修,然后再销售。每周更新一批自行车,价格不算最便宜,但每辆车都调整到了可使用的状态,所以风评不错。我目前所住民宿的房东,恰好在这里工作。攀谈过程中了解到,Broken spoke 不仅和修理自行车,还能学如何修。
OxBykes 跟地方和大学有合作,借用校方和公共设施的部分停车位销售和租用自行车,价格便宜。缺点是大部分自行车都风吹日晒,折旧很厉害。自行车平时会被租用,我本来想购买的那辆自行车,就没有被正常送回。
修自行车
我自行车的刹车和变速器有些问题,想到房东的建议,就报了 Broken spoke 的培训班。老师先检查了车子的状态,然后跟我商量修理方案,并教我如何修理。
修理过程比我想象的费时,实操的时候有很多小技巧,帮助我更快将刹车片调整到合适的位子。
自行车是我很熟悉的交通工具,但第一次带着维修的视角观察它的结构,让一切变的新奇而有趣。开始了解《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在聊什么。修理常用的交通工具,确实会形成新的联系。这个过程,打破了黑箱,让我开始真正了解,并信任它。
它的身上有我维修而留下的印记。
一名没有受过训练的旁观者只看到修理人员所付出的劳力,就以为他最主要的工作在于劳力。事实上,这正是他最轻松也是工作上最小的一部分,他最重要的工作就在于仔细观察和精确思考,这就是为什么技术人员往往显得沉默寡言,甚至在做实验的时候有些畏缩。
一个人在修理摩托车的时候,对车子的了解分分秒秒都在改变,因而得到了全新认识,其中蕴含了更多的良质。修理的人不会受限于传统的做法,因为他有足够理性的基础拒绝这些思想。其实不再是静态的 ,它不是让你决定是要去奋战还是打退堂鼓的思想,它们是会跟着你成长的思想。所以具有良质的事实,它的本质不再是静态的,而具有爆炸性的威力,一旦你了解了这一点,就永远不会被卡住。
我猜想拥有更深刻的了解就会对螺丝有新的评价。如果你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上面很长一段时间,那么你可能会发现,螺丝并不只是属于某一类物体,它更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如果你再深入研究,就会发现螺丝并不单单只是螺丝,它代表了一组功能。于是你原先被卡住的现象就会逐渐消失,同时也消除了传统理性的模式。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结
学校所在的区域叫 Headington,大概含义为「高地上的定居点」,顾名思义,每日通勤需要爬一个大坡。
刚开始骑行的时候,根本上不去,只能下车推一会。之后不知是力气变大,还是学会使用变速器了,开始能慢慢捣鼓上去。
骑上去的那天,真的很开心。

喜欢英国的小城市,没有高楼大厦,大片的草地,马儿自由的拉屎睡觉。

我们为什么吃不了苦了?
这个问题来自于这一次的旅游经历。
家里两只狗上学的宠物公园组织携狗旅行,想着不用自己开车去带两只狗去海边玩玩,我跟妻子也就报名参加了。心想着15小时的车程都扛下来了,旅游参加点所谓的集体活动也算是旅游的一部分。但就是这种所谓的想要合群,我们发现了自己身上的问题——我们为什么吃不了苦了?
因为酒店就在海边,开门就能去沙滩,所以一大早就有人组织要去海边赶海。我们不想搞得一身都是泥,所以没有参加;因为酒店离市区很远,需要驱车一个多小时,所以大家又开始报名要借用旅游大巴送至市区。我们虽然去了,但计划是找一个宠物咖啡厅待到回程,期间就把各种想要吃的当地特色小吃、想采购的以外卖的形式点单到咖啡厅;晚上又组织要去租船夜钓鱿鱼,我们因为担心奶子(家里的狗……)晕船,所以也没有参加。
总之,我们就是非常怕麻烦和吃不了苦,所以也深深地灵魂拷问了自己。
于是,这里就出现了两个需要从逻辑上重新梳理的问题:
- 不合群是否会对群体里的人造成困扰?
- 吃不了苦是因为什么?
同样是旅游里发生的事情,在借用大巴车去市区采购那天,同行的还有其他几位狗狗家长,他们到市区也是为了吃当地小吃和采购物资,原定计划是2点在下车点集合。但是我们原本提前找好的宠物友好咖啡厅并不接待宠物,我们临时换了一家可以带狗的海鲜餐厅。因此就无法准时坐上返程的大巴车,但当下我们也及时在群里反馈,让大巴车按时出发,我们为了不耽误行程自己选择打车回酒店。
这件事有造成「困扰」吗?如果说困扰是他们去市区吃的是螺蛳粉,而我们在带着狗吃蒸汽海鲜,这种对比让人感到「困扰」,那我认。但是我们并没有因为个人的计划去打乱其他人的计划,比如说非要让一车人等我们吃完饭回程。再说租船夜钓的事,这也并不是提前按照人头约定好的契约关系,而是临时组队,没人参加也并不影响其他想要参加的人的计划。
所以我必须得承认,旅行这样的事情,我并不可能将同行者看作「我们」,甚至都不是为了要合群的「大家」。我也很喜欢这种以需求模块作为活动组织的方式,即是否要用车去市区、是否要租船夜钓、是否要去海鲜市场等等,不参加的人并不会影响需求模块的执行。
对等地,如果在这样短暂建立的陌生人关系里,有人在群体里出现了情绪问题,我们也不会以「我们」或是「大家」的身份去帮忙处理情绪。既然大家的目的性和需求不同,并且活动本身是可以选择自由活动的,那么在这样的组织架构里,我必然会离那个情绪黑洞远远的——那如果她非要用她的情绪来裹挟所有人,比如长途驱车时,在服务区发脾气赌气不上车耽误所有人行程,那这他妈才叫「困扰」吧!
所以这里出现一个问题,我是一个非常看重「我们」的人,又不希望自己被「大家」所道德绑架。因此「我们」的构建条件对我来说非常苛刻,一旦构建完成,所谓的「拎得清」就成了默契的部分。在此之前,我依然会在短暂的群体里做那个「拎得清」的人。
那如果真的是所有项目都计划好,捆绑式的需要大家集体活动的旅游,很显然我们根本就不会签订这样的旅游合同。我们会提前拒绝捆绑成「大家」的模式,如果这个时候真的有人站出来,指着我们的鼻子骂,说我们怎么这么不合群,大家都开开心心出来玩的,一起集体活动怎么样了——你瞧瞧这还是人话吗?这不就是强制把对方捆绑成「大家」,无视他人作为「个体」应该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那这样行程的模式才是最大的困扰吧——这里就需要稍微带一下「主体性」里的一部分。往往在群体里以强烈的控制权掌控整个团队的人,他们的主体性大部分是依附在群体结构里的,一旦群体里出现了质疑、反对、违抗的行为,对他们来说都是对「脆弱主体性」的冲击。那么换一个视角,对于这样热心主持,认为大家好不容易出来一趟应该整整齐齐参加活动的人,遇到我们这种不合群的人,也确实是一种「困扰」。
拆解了「合群」的事,「不能吃苦」的事就好解决了。
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宠物咖啡厅,于是就打车去了更远的、会导致没办法准时坐上回程大巴的海鲜餐厅,这应该就算是「不能吃苦」吧?是不是正常的,就应该为了符合大巴车的规定,就在大巴车附近随便找一个没有空调、又可能不好吃的小馆子将就一下,顶着30几度的烈日带着狗,非要挨到大家约定的时间,以证明自己是「合群」的——那这算什么?吃得了苦吗?
非要把自己捆绑在群体之中,因为害怕脱离群体被人排挤,而不得不选择更为麻烦的、自虐的、甚至是违背自己需求的事情,如果这是「能吃苦」,那么按照「证明A是对的,B就是错的」逻辑谬误——很显然我们这种无法融入群体,甚至会做出与群体决定相违背的事情(比如两人两狗在蒸汽海鲜的包房里面吹着空调、喂狗吃着海鲜、还把所有要采购的物资都通过外卖送达),那这样的行为就可以通过对比的方式认定为「吃不了苦」。如果是这种逻辑,我也得认,因为这是别人的惯性思维所致,我们无法修改其标准。
那要解决的是我们自认自己「吃不了苦」吗?
显然,这中间还缺了一个条件,就是「必须得」这样吗?既然我选择了自己打车回程,我就不用遵守按时定点上车的约定,那我还必须要在原地顶着大太阳跟个傻逼一样配合大家的时间吗?所以从「吃苦」这件事里面分出了「契约精神」和「选择权」。
我必须得承认,「契约精神」就意味着我为了完成约定,哪怕是下刀子,我也需要履行契约,这个过程如果我逃走了,被冠上吃不了苦的罪名,我倒是认的。
那如果每个人在没有被强行捆绑进群体(甚至是自我捆绑),「选择权」就意味着我明明有更好的选择,那这就不是「吃不了苦」了,而是没有必要「找罪受」。
以及,天上如果真的下刀子了,契约是不能他妈得意思自治的吗?被砍得全身是伤到底是在感动谁啊?
就此,看似我解决了两个自问自答的问题,但实际上这是两个非常容易发生自证陷阱的问题,即别人用「合群」和「精致利己主义」来捆绑你的时候,以上的逻辑闭环便是解套的过程。
- 关于合群
- 我有什么选择权吗?远离被强制捆绑的群体,除非你希望加入;
- 分清楚群体是「我们」,还是「大家」,还是「我跟你们」;
- 弄清楚合群的目的是什么?
- 我可以选择脱离群体,若会对群体造成影响的,要提前避免或提供解决方案;
- 关于吃苦
- 先分清楚什么是「吃苦」,什么是「找罪受」吧!
- 契约关系里可能存在「吃苦」的,先通过意思自治进行协商,若不行则评估自己是否能够接受所谓的「吃苦」条款;
- 若拥有选择权,我他妈选择「不吃苦」怎么了?别人要吃大粪都跟我没关系;
以上,总结了一下解套思路,最后还需要提醒自己一个社交关系里的事实,接受自己被讨厌这件事,本身也和主体性相关,即:
你又不是人民币,为什么大家都要喜欢你。
巨头的新战场:AI 编程 IDE(暨 字节 Trae 调用 MCP 教程)
一、引言
本周,我要加写一篇文章。
因为 AI 编程 IDE 突然成了热门,国内外都有大事发生。
先说国外,OpenAI 要用30亿美元收购 Windsurf。
这个消息太惊人。Windsurf(前身叫做 Codeium)的历史很短,发布至今两年多,市场份额也不高,居然值这么多钱!
OpenAI 最新一轮融资(今年3月)不过400亿美元,现在一下子要拿出30亿去收购,看中 Windsurf 哪一点呀!
OpenAI 自己没有编程助手,所以唯一的解释是,它要收购 IDE 打入 AI 编程市场,这个市场对它很重要。
二、MarsCode 更名 Trae
再看国内,字节也有大动作。
它旗下的编程助手,最早是 MarsCode 插件,后来又多了一个独立的 AI IDE 产品 Trae。
本周,MarsCode 宣布改名为 Trae 插件,不再作为独立品牌发展了。
以后,字节的 AI 编程助手,将只有 Trae 这一个品牌,分成两种产品形态。
习惯传统 IDE 的用户,可以加装 Trae 插件;想要更好 AI 体验的用户,可以安装独立的 Trae IDE。
这个消息公布的同时,Trae 新版本也一起发布,加入了重磅的新功能(后面会详谈)。
可以看出,字节是下了决心,整合了产品,准备在 AI 编程工具上发力了。
三、AI IDE + MCP
为什么国内外的巨头,在同一个时间,不约而同都看上了 AI IDE?
我猜想,答案是 MCP 的出现。
有了 MCP 以后,AI IDE 可以扩展外部能力,从而无所不能,这让它成为巨头的必争之地。
下面,我来解释 MCP 是什么,怎么在 Trae 里面调用。大家看了,就会理解为什么 MCP 这么重要。
四、Trae 的简介
我选择 Trae 来演示,主要因为它是国产软件,有中文界面和文档,并且完全免费(国外产品都需要付费)。
前面说过,Trae 分成插件和 IDE 两种形态,它的 IDE 又分成国内版和海外版。这些产品的功能基本一致,就是内置的 AI 模型不一样。
国内版:内置 deepseek R1、V3、v3-0324 和 doubao 1.5 pro 模型
海外版:内置 Claude 3.5、3.7,Gemini 2.5 pro,GPT-4o、GPT-4.1 模型
我建议使用国内版,因为海外版的内置模型经常需要排队,很浪费时间,而且可能还会通信不畅。
不过,这两个版本都支持自定义模型,你可以提供密钥,接入你指定的模型。所以,版本的差别也不算很重要。
顺便提一下,Trae 这个词的意思是"The Real AI Engineer"(真正的 AI 工程师)。我以前总是以为 Trae 的意思是 True Ai。
五、Trae 的新版本
Trae 的 MCP 调用功能,是从新版本 v0.5.0 开始加入的。
没安装的朋友,可以去官网下载新版。已经安装的朋友,请检查一下版本。
它的界面这一次简化了,聊天框和 Builder(项目生成)合并成一个对话框(下图)。所有跟 AI 的对话,都在这里输入。
上图中,左下角多了两个按钮:"@智能体"和"#上下文"。这就是本次新增的核心功能。
至于 Trae 的基本用法,这里就不提了,可以看以前的文章。
六、调用智能体
MCP 调用的入口,就是上图左下角的"@智能体"按钮。
如果想要扩展 AI 的功能,就要使用这个按钮。因为 AI 模型的本质只是语言模型,自身的功能是有限的,必须通过外部应用(智能体)来扩展功能。
点击"@智能体"(或者输入@
),就会弹出一个对话框,显示目前可用的智能体(下图)。
可以看到,Trae 内置了两个智能体:"@Build" 和 "@Builder with MCP"。
其中,"@Build"用来让 AI 生成一个可运行的新项目。
@Build 俄罗斯方块网页小游戏
输入上面的命令,就会生成一个 HTML 文件,打开就是俄罗斯方块小游戏。
另一个内置的智能体"@Build with MCP",就是用来连接 MCP 服务器。
七、MCP 是什么
我先解释一下,MCP 是什么,很容易理解。
我们知道,AI 模型通过连接外部应用,来扩展功能。每个外部应用的接口,都不一样,如果要接入10个应用,就要写10种接入代码,非常麻烦。而且,要是换一个模型,可能所有接入代码都要重写。
有鉴于此,Anthropic 公司在2024年11月提出了 MCP 协议。外部应用只需要支持这个协议,提供一个 MCP 接口(又称 MCP 服务器),那么 AI 模型就可以用统一的格式接入,不需要了解外部应用的接入细节。
所以,MCP 可以理解成一个 AI 与外部应用之间的适配层。对于 AI 来说,只要安装某个应用的 MCP 服务器,就能接入该应用,不用写任何代码(除了少数的配置项)。
由于 MCP 解决了 AI 应用的接入痛点,诞生至今仅半年,已经变得极其流行,就连 Anthropic 的竞争对手 OpenAI 公司都公开支持,网上开源的 MCP 服务器项目已经有上万个。
八、调用 MCP
现在就来看 Trae 怎么调用 MCP。
点击 AI 标签栏右上角的齿轮图标,弹出一个菜单,选择菜单项 MCP。
它会跳出一个 MCP 的标签页(下图),点击底部的"+ 添加 MCP Servers"。
Trae 内置了 MCP 市场,提供一些常用的 MCP 服务器。如果里面没有你需要的,可以点击"手动配置",添加你自己的 MCP。
为了便于演示,我选择第一个服务器 Puppeteer,让 AI 可以调用无头浏览器。
鼠标点击 Puppeteer 的名字,会进入该开源项目的主页,可以查看一下它提供的内部命令(即能力)。
上图中可以看到,这个 MCP 服务器提供 puppeteernavigator(打开指定网址)、puppeteerscreenshot(截图)、puppeteer_select(选中页面元素)等内部命令,供 AI 模型调用。
用户不需要记住这些命令,只需了解它有哪些能力就可以了。
接着,点击它后面的加号,添加该 MCP 服务器。
这个 MCP 带有"轻松配置"标签,表示不需要任何设置,可以直接运行。
所有自己添加的 MCP,默认都放在内置的智能体"@Build with MCP",所以可以通过这个智能体来使用。
在 AI 对话框里面,选中智能体"@Build with MCP",然后输入下面的命令"打开 https://www.baidu.com",试试看新安装的 Puppeteer 服务器。
正常情况下,Trae 会让你选择一个项目文件夹,然后就会打开一个浏览器窗口,显示百度的首页。
这就是 MCP 的作用。AI 本来没有能力控制浏览器,但是现在就可以通过 MCP 来控制。
接着,可以给出一些更复杂的命令,比如生成截图,也能顺利完成。
这就是调用 MCP 的基本流程。你还可以把添加的 MCP 服务器保存成智能体(下图)。
然后,通过你起的名字,调用该智能体(下图),从而连接指定的 MCP 服务器。
九、上下文功能
除了 MCP 调用,Trae 的本次更新,还加强了上下文功能,这里也简单提一下。
所谓上下文,就是额外提供的信息,帮助 AI 模型思考,来完成任务。
通过#
号,可以调出上下文菜单。
从上图可以看到,可以提供的上下文,包括额外的代码(code)、文件(file)、目录(folder)、工作区(workspace)。
本次更新多了两个选项,"Doc"表示额外的文档。
点击"添加文档集",就可以添加文档目录,作为 AI 模型的上下文。
另一个选项"Web",表示用网上信息作为上下文。这为 AI 提供了实时联网能力。
上图的实时天气问题,AI 只有具有联网能力,才能回答。
十、总结
有了 MCP 调用和联网能力,AI IDE 就具备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不仅仅是编程工具,而成了一个无所不能的 AI 控制台。
那些大公司一定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愿意投入大量资源,去做这个产品。
我认为,在 AI IDE 里面调用 MCP 服务器,将成为近期软件业的热点,值得大家重点关注。
(完)
文档信息
- 版权声明:自由转载-非商用-非衍生-保持署名(创意共享3.0许可证)
- 发表日期: 2025年4月22日
周报 #92 - 数码产品 Porn 与断舍离
前言
本篇是对 2025-04-15
到 2025-04-21
这周生活的记录与思考。
这周的主基调是处理工作、调整作息与学习;去了安吉 DNA 数字游民公社找朋友,或许考虑过去住几天;感觉最近由于 AI 有关的各种新概念、模型、框架有些过于繁杂,稍有些 burnout,于是重新在 Things 里制订了一些学习计划;久违地追了一些新剧;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事。
数码产品 Porn 与断舍离
我之前是一个很极端的数码产品和软件工具爱好者,或许也是因为从小到大虽然生活无虞,但我们家的习惯是并不会有很具体的叫“零花钱”的概念,日常没办法存下什么钱,也不会因考得好或是什么而得到奖励,所以小时候即使是想要一个并不昂贵的玩具也需要省很久。
当时很羡慕我表哥的一台 Nintendo Game Boy Advance SP,很经典的那款翻盖带背光的游戏机,可以插卡带玩口袋妖怪(现在的宝可梦),每个游戏都通关了好多遍;当然,随着年龄增长与喜好的变化,后来想要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正值智能手机兴起,也想要一台当时刚刚推出的诺基亚 5230;包括高中之后同学的 iPhone 4 和 NDS 游戏机也都让我心动。
但这些都一直没能如愿真正拥有,甚至似乎成为了一种执念。
直到大学后实习、创业和工作,经济独立了,似乎开始有些报复性地看各种数码评测,也陆续拥有了新款高配 MacBook Pro、Mac Studio、iPad、iPhone、Sony 相机、Switch、Steam Deck 和各式键盘,会把所有的包装盒堆在我的书架和衣柜上的空间里,看到就有一种很强的满足感。
有时候觉得或许自己并不是真正想要这些东西,开箱所带来的新鲜感与兴奋感往往转瞬即逝,随即则需要买更多东西来维持,像是陷入了一种数码产品 Porn,是对曾经没办法拥有的自己的一种补偿,只会带来严重的娱乐/生产力过剩。
前段时间在筹备结婚和搬家,开始“变卖”家产,卖掉了大部分使用频次不高的设备,腾挪出了桌面空间,也减轻了许多心智负担,发现自己的心态已经经历了许多转变,当自己想买一个新设备、产品时,似乎又能够回归最原始的理性思考逻辑了 ——
我的需求是什么?它能否满足我?
最近用了四年的主力机 iPhone 13 坏了,几乎离不开充电线,也经常开不了机。
原本一直想着能够苟到今年秋季 Apple 新品的发布去买个海外版,虽然对新的设计和功能也没多少兴趣,至少能用上 ESIM 和 Apple Intelligence。但总归是得解决或是过渡一下,于是去闲鱼上淘了一个 iPhone SE3,折腾了一番迁移后发现够用但屏幕有点小,也稍有些卡顿,作为主力机还是有点勉强。
于是又给 19 年买的的 OnePlus 7 Pro 重新开了机,虽然和 iOS 生态差异很大,却也刚好契合我逐步想只把手机当作基础通讯工具的习惯,而且惊奇地发现其实也很够用。想起来当时买它也并不是因为缺一个手机,而是被它的真全面屏、屏下指纹和升降摄像头的设计所惊艳到,作为备用机服役了一年多就闲置了。
重装了一下发现之前刷的氧 OS 2022 年底就不再更新了,停留在了 Android 12,但完全没觉得缺什么功能,反而感觉很流畅,似乎其实六年前的旗舰就已经完全足够满足我现在的需求了,还能抢先用上 Folo 安卓版 🤩。
之前在讲 Chromebook(也已经卖了)的时候提到过:
我其实有很多高性能设备,日常在用的 M2 Max 的 MacBook Pro,由于性能和续航达到了一个很不错的平衡,导致我即使出门在外也随时都能打开来进入工作状态,甚至爬山和散步都会背着,有时候其实并不能很放松地出门或是陪伴身边的人。
其实设备性能已经过剩到并不会制约自己的效率,反而是需要刻意的约束来让我的目光更多转向周遭。
我发现“刚刚好够用”甚至比现在各种虚高性能的产品更为让我心动,于是逐渐开始追寻断舍离与“复古”,这或许也是一种目光投射、心理甚至是生活中心的转变 ——
我不再是那个需要用一堆数码产品包围自己来填补内心空虚的小男孩了,我的生活中有了爱人、猫和更多有意思的人和事,我已经拥有了童年时梦寐以求的 GBA SP 游戏机了。
有趣的事与物
输入
虽然大部分有意思的输入会在 「Yu's Life」 Telegram 频道里自动同步,不过还是挑选一部分在这里列举一下,感觉更像一个 newsletter 了。
我把 Telegram Channel 消息作为内容源搭建了一个微博客 —— 「daily.pseudoyu.com」,可以更方便浏览了。
视频
剧集
Readwise Reader+”沉浸式翻译”:阅读外文内容的绝佳工作流
将想要阅读的外文内容加入到Readwise Reader 中,在浏览器中使用“沉浸式翻译”这样的浏览器插件,把收藏的外文内容逐行翻译成中文,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选取自己喜欢的内容添加下划线和笔记。
这样,无论是原来的外文内容,还是翻译后的内容,都可以作为笔记加入Readwise 中。可以在日后再对笔记内容进行阅读、回顾,添加更多的感悟、标签,制作闪卡……这样,更多非母语的优质内容我都可以在Readwise 中阅读并沉淀起来,这样就很符合我的阅读和做笔记的需求了。
2025年3月24日03:58:45

写作从Notion开始
Notion 是一个不错的笔记应用,更是一个适合写作并分享到网上的应用。我现在写长文的阻力太大了,很难开始,又很容易终止。
Notion 上写作,相对容易一些,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可能很多是很短的内容,但其实也没关系,那些写不长的就能写多少写多少吧,别强求。那些能写成长文的,在记录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成长出来了。开始,更重要。阻力要小一些,顾虑要少一些,多记录,才有惊喜。
此外,Notion 也有很好的内容管理、项目管理的支持,也有AI的加持,为写作赋能助力的空间更大。所以,之前在WordPress 、微信公众号上的写作,可以考虑先从Notion 开始,有好内容在Notion 上产出了,再转移到WordPress 、微信公众号上,也是不错的。
很多事情,成与不成,可能很大原因就是要看从哪里开始——那不如从容易的地方开始。
2025年3月24日04:03:40
墨问便签正成为历史
墨问便签这款产品,最初是用来做 demo 的,试试小程序的能力。另外,有一点纪念之前做的锤子便签的意味,就取了个名字,叫墨问便签。

没想到这个小产品慢慢有了生命,形成了社区,小程序的能力可以承载图文、音频、视频和订阅等很多功能,于是 demo 转正,我们在 2023 年 10 月 28 日正式发布了墨问便签 1.0。
时至今日,墨问便签早就跳出了便签的范畴,有了 AI 和社区属性,未来我们肯定会做 Web 版本。所以我想给它一个独立的名字,就叫墨问好了。事实上墨友们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这么叫的。
二爷说,批准。这等同于 TheFacebook 改名为 Facebook。
毕竟,
Google 原名是 BackRub
Apple Computer 改成了 Apple
TheFacebook 改名为 Facebook
墨问便签改为墨问,一切就算是对了。
这么地吧,
撒个花[庆祝][庆祝][庆祝]
https://note.mowen.cn/note/detail?noteUuid=jbJv5KSkoUPQfmFWVhY1o
2025年4月22日
居然没有香炉?!
当年今日
- 2025 : 居然没有香炉?!
- 2024 : 垃圾晋升机制
- 2023 : 智能生态链
- 2022 : 再一次48分钟
- 2021 : 笔头上墨器神马
- 2020 : 字典还能这样玩!
- 2020 : 字典转元组
- 2020 : 写得过于简单了吧
- 2019 : RUN NOTE
- 2019 : 潮湿天
- 2018 : Populele的连接潜规则
- 2017 : RUN NOTE
- 2017 : 揩油星巴巴
- 2015 : 输出
- 2014 : 阴沉沉的你我
- 2013 : 鸭梨大的周日晚
- 2012 : 因祸得福的拜山日
- 2011 : 不是怀旧的错
- 2010 : 或失踪一个月
- 2009 : 第一次,最后一次
- 2008 : PS,要命啊!
- 2007 : 爱上图书馆
- 2006 : 木头人123
- 2005 : Writing in English (publish on weekend)
- 2005 : 生活需要审视
这个清明节最后的步骤在2025-04-20家庭的祭拜活动后终于圆满结束。根据我妈的表述,过了这一波以后,2025年的烦心事算是都过去了。首先是春节,然后是清明,余下的那些相对来说的只是小打小闹。
在我记忆之中,第一次参加家族的拜祭已经是在小新塘。我已经不记得第一次参加是在哪一年,反正肯定是在外公去世之后。外公去世之前我没参过加过家族的拜祭。据说以前是在铭恩园,但因为某一年开始,不让某一个时间段的继续放在那里了,所以就迁到了现在的小新塘,也就是中华永久墓园。但让我觉得有点不可理解的是,既然要把老的那批清掉,为什么我爷爷奶奶就没有问题呢?可能当时的政策是老的那些也不是一定要你清走,但是不允许新的那些再放在那里了。
现在小新塘的那个拜祭要集合三房人,最大的那帮人已经有比我小一辈的了,但我的那房,我依然是最小的那个。虽然实际上也有比我少小一辈的人,但好像他们就没有出席过,我不知道近两年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以前我们这帮人,折腾那些点香骨灰之类的操作是我跟表哥一起干的。当他有了两个小孩以后,这些事做得越来越少,近两年直接没有出现,于是我的这房人管理那些取放骨灰点香点蜡烛之类的事情变成完全是我一个人的工作。每一年我都跟我妈说不要买那么多香,点起来很困难,更郁闷的是香炉就那么大,插不进那么多,插得太密会有着火的风险,尤其是当香跟蜡烛靠得很近的时候。
今年的小新塘简直绝了,依然收取20块钱每张的租赁桌子费用,但是桌子上却没有了香炉。广场那么大的一片区域,默认是普通祭拜区,不是无烟祭拜区,但他们故意不留香炉给你,而你又没有任何准备的话,能怎么办呢?如果是这么统一的设定,他们在预约的时候就应该声明这种有点强制性把普通祭拜区变成无烟祭拜区。这没道理,实际上增加大家的经济负担。虽然桌子还是20块钱每张,但因为上面没有香炉,于是拜祭者还得偷偷找那些保洁人员租赁香炉。为什么要偷偷摸摸搞这种创收呢?他们完全应该在预约的时候就告诉我们今年不提供这个东西,又或者是建议大家进行无烟拜祭。如果大家依然要进行普通拜祭的话,要自备器具。预约的时候没写,新闻报道的时候我不知道有没有说,反正我妈不知道。但也不是所有人都不知道,因为有些人是带了比较齐全的东西过来的,又或者说不算很齐全,但是可以看得出是早有准备。有人切了两大块冬瓜,香和蜡烛就插在冬瓜上面。有些人插的是白萝卜,更多的人实在没办法,就只能把香跟蜡烛插在苹果上,苹果是他们带过来的祭品之一。如果祭拜的人很少,这样也没有问题,但关键是如果人很多香很多,这根本做不到。这就导致了我妈不得不偷偷找那些保洁人员租赁香炉。我觉得那些香炉实在太小,根本没办法,所以我就一边走一边看别人到底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后我在垃圾桶里翻到了一个煮煲仔饭的瓦煲,那是之前的人用完丢掉的,我把上面的红色香脚拔掉,然后拿去二次利用。
我妈依然是那个忙前忙后的人,从运动能力来说,好像还挺不错,但我能明显感受到她的记忆力真的是越来越差了。真不知道他们老一辈这些人还能再来几年。
杂记-20250422
Bake dinner
在 Airbnb 住两个月后,我们终于租到房子,搬到了新家。
新厨房的烤箱很不错,便开始尝试 bake dinner,仅用烤箱做饭。每次备完菜,撒点盐,放入烤箱 20min 左右即可,很省事。
我比较喜欢的烤蔬菜是:番茄、菜椒、西葫芦、洋葱、土豆和口蘑。
另外,Happy Easter~
早上去研究所拿东西,看到 reception 变成了这样了,吓一跳!

晚饭烤了 Easter 传统的羊肩,很不错!

再分享一些日常!





【读书记1550】《易中天中华史:从春秋到战国》
作为价值投资者应该具备哪些能力
受害人「有罪推论」的前提是什么?
有人让我聊聊「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失德失范实名举报」的事儿。其实吧,事儿不是大事儿,而且明理的人都知道这件事里面的「逻辑bug」,比如当事人为什么要保持两年关系后,才曝光此事,或者说两个人有非常漫长的「交往过程」,甚至当事人从这样的关系当中得到了「利益」,那到最后东窗事发的时候,却可以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
毕竟我是法学出身,会本能地对「施害人」进行无罪推论,也非常反对一上来就对「受害人」进行有罪推论的。但这件事情本身充满了太多盲点,而且仅凭当事人一方说辞,很难还原事件真相。
所以伴随而来的,就是网络对于这个「受害人」的有罪推论,比如他跟教授之间本身就是保持了长时间的同性情侣关系,可能在后期因为「分手」甚至是「分赃不均」而发展到了揭老底的地步。中国人很擅长通过「谁弱谁有理」的方式来无条件地支持弱者,但这件事情本身又有违背公序良俗的成分,比如里面涉及了中国社会并不承认但是客观存在的同性恋群体、师生恋,甚至是通过师生恋之便得到了教育资源的「特权」等等。这件事情最后很有可能会被压制,通过让「受害人」也闭嘴的方式得到平息。
但是这里,我可能会提出一个疑问:这个用PPT控诉「情人」的学生,真的是受害人吗?
谁弱谁有理,是大部分时候中国人用来断案的重要依据。例如女性以自己的贞洁作为担保,控诉一个男性对自己实施了强暴的案子,从古至今都是「相信」女性一方的指控的,因为她们已经用了一个几乎可以评价自己一生的「东西」来指认凶手。
至今,法律仍然是这样保护女性的,认为女性单方面控诉男性存在强奸行为,在立案阶段优先考虑女性的说辞。
那么,一个男性在控诉被另一个男性「强暴」的时候,刑法第236条强奸罪并不承认男性作为客体被强奸的法律事实,所以这件事很难用「谁弱谁有理」来作为最初的评判标准。因此这次的PPT小作文,很难让整个社会达到「共情」。
再者,PPT的内容本身是一厢情愿的表达,但同时又在陈述单方面的「事实」。但是一部分人习惯性地「质疑题干」——比如当时所用语言习惯不是自己认为的「规范性」而怀疑当事人的表达能力。于是从「质疑题干」开始游走至「质疑动机」。
因为这件事,我收集了网络和身边一些朋友的观点。发现,几乎学生思维的人会咬着「动机」不放,甚至会被非常好地伪装成对当事人一字一句的拆解。用自己对于表达能力的标准去覆盖他者的「意图」,这几乎快要进入到「付诸阴谋论」的最低认知层级。
当然,不是说学生思维就低级,而是对于这件事的评价,如果要采用质疑题干、动机甚至是辅助阴谋论的层级,那干脆就不要法律了,大家都他妈做网络法官得了!
不过在聊天的过程中,我也得到了一些很「中立」的(可能又会被认为是「没有主见」的)观点,但我觉得它非常符合法理——有人觉得,既然要分析这件事的真相到底是什么,那就要看谁是最后的「受益人」。
虽然说「谁弱谁有理」分出的对与错,一定是让弱者变成那个「受益人」,但也有例外情况,因为我们在用最标准化的博弈论讨论这样的关系对垒。看上去这是一场零和博弈,即学生控诉了老师,老师得到了处罚,学生得到了社会的同情与支持。很显然,如今这场社会游戏进入到了非常微妙的囚徒困境,即学生也开始被人怀疑其「动机」。
那与其讨论谁是「受益人」,我觉得应该从头讨论起谁才是「受害人」,或者说「他到底是不是受害人」。
很显然,这个「受害人」在两人保持所谓的情人关系时,确实从中得到了很多「好处」。那这些好处是否构成了受害人身份的丧失?显然不是,就比如婚内强奸,两人就算结了婚,但在婚内违背女性性自由也算强奸行为。但是我刚才说了,男性不构成强奸罪的受害人,所以这条法理线是说不明白的,更何况这个男生是「自愿」的而非被胁迫发生性关系。所以,当受害人身份无法坐实时,就会出现刚才提到的囚徒困境,以至于人们会开始寻找通过受害人有罪推论的方式使其达到平衡——总不可能让你过河拆桥了还能得到好处?
那受害人觉得自己是受害人,但是社会层面又无法认同「受害人」身份(甚至再发展下去,法律其实也不会认可他的受害人身份,但当事人受到处罚,是因为他实际的行为,而不是「施害」)这两件事的断层到底在哪里?
举一个我身边的例子,我有一个朋友,在结婚前原本母亲答应给她的丈夫1万元的红包作为改口费,但在婚宴举行前「临时变卦」,于是朋友和母亲爆发了争吵。朋友认为这是「承诺好的事情」,特别是要给自己未婚夫的红包,这种变卦会让自己颜面扫地;但母亲认为,这笔钱是自己答应,但又不是说一定要给,因为现实问题就是她拿不出这么多钱,是不是做女儿的也应该为自己的母亲再三考量。
两人的争吵发展到最后就变成了「你这是要弄死我」。
从法律来讲,这件事最大的问题,在于那「1万元」的红包是不是契约?那么就看你站在了谁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比如当事人已经认为自己就应该拿到这1万元,甚至已经规划好了这1万元要成为蜜月旅行里订高级酒店的费用,那是否意味着它对于新人双方是非常重要的?
在法律上,这样的收益看上去很符合「信赖利益」的条件,但实际上所谓的信赖利益是我为此付出了「成本」,而不是这本来就是我的「既得利益」。比如,我和你打算签署一份制造协议,但由于事情紧迫,你需要我先生产,再在交付的时候完成合同的签署。结果当我投入生产之后,你认为费用不合适,单方面解除了与我的合作。在法律层面,我为了这份「要约」提前投入生产的成本,这是我对契约签订的信赖所致。
如今,这份利益被抽走,而朋友在这个过程中已经付出了她的「期待」,这看上去很符合「信赖利益」,于是因为信赖利益受损,算不算是「被害」了?特别是当这种信赖利益又和既得利益混淆之后。通过道德绑架的方式要求对方必须履行「合同」,一旦违约自己就是受害者身份,这件事本身就是学生曝光老师的底层逻辑。
所以,当人们开始对学生进行有罪推论时,我本身认为是合理的,因为学生这个角色在这一次的事件中,并不是「受害人」的角色。但是学生有罪吗?我个人觉得仍然没有,因为这仅仅是一场利益博弈的闹剧。
既然老师受到了惩罚,学生就不应该受到「惩罚」吗?
很可惜,法律确实无法对学生进行「复仇」,因为老师被处理这件事本身已经符合了信息被披露之后的处罚结果。因为没有进入到「审判阶段」,这件事情无法从老师嘴里还原真相,所以这不是一起纠纷,而更像是一起「自爆行为」,即我出卖了我的隐私,控诉了另一个人的隐私。
出卖隐私这件事本身就是一种「代价」,只是它的层级远远不够网友们所期待的「反转」罢了。
既然法律无法将这一场陷入囚徒困境的博弈推至纳什均衡,即非零和也非双赢的博弈结果,所以「审判权」必然会交给「社会」。既然无法透过法律进行法律人格的死亡,但是社会可以制造社会人格死亡。
所以我并不觉得如今的「网暴」是不对的,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对错,这是必然的平衡结果。因为他是一个既得利益的非受害人形象,在真相被层层包裹的情况下,社会会做出第一次非对等判决,想让他接受社会性死亡的部分;若再有反转,乌合之众又可以重新调整判决结果——即谁弱谁有理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