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首页

学术、酒吧、醉了

作者 Dayu
2024年10月14日 19:52

学术酒吧

前段时间去了次上海的学术酒吧,叫街垒 Bunker,定期会准备一些社科人文类的活动。

去之前,我的理解是「一群人在酒吧讨论一个主题」。去之后发现这个活动更像是「在酒吧办的学术讲座」。这种学术酒吧活动其实更接近于 TikTok 上很火的 PowerPoint 之夜,一群年轻人围绕一个主题准备比较轻松的演讲。

演讲的内容,一般话题性比较强,吸引眼球。讲者似乎是海外留学背景的居多,算是一个业余爱好。

我去的那场内容还挺有趣,但情绪大于严谨,会聊一些她并不能掌握的话题,听得内容又恰好是我有些了解的,就有点头大。也可能讲者之前喝酒,有点醉了。主持人的水平要好一些,帮着圆了圆场。结尾部分有简短的问答环节,我会更喜欢这个部分。

趣味性要高于国内的部分课程,如果能再严谨一点,做本科生的科普讲座挺好。

酒吧不强制要求消费,这挺好的,但确实有一些「学术」溢价,比上海普通精酿酒吧的价格要高不少。

我感觉自己从小上课的时候,就有心理上的负担,即开口回答、讨论,就一定要「对」。没有很多自由讨论的氛围。学术酒吧特别好的一点是,让越来越多的人敢于开口了。

酒吧这种场所,做酒吧辩论,可能会比酒吧演讲要有趣的多。

醉了醉了

之前有跟英国老师和同学去过酒吧,风格差别挺大的。

英国是有酒吧文化的,一般校内就有两三家酒吧,下课之后偶尔会去聊聊天。桌子比较小,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感不是那么强,聊得话题也轻松一些。

聚餐的时候不会约一个很具体的时间,先到的喝 1、2 轮,聊一会,等人到齐再去吃饭,然后再喝 2 轮,最后再去酒吧喝到深夜。

慢慢会聊到学术相关的话题,能听到一些八卦内幕,一些他们对政策的看法。几杯下肚脸红之后,确实会感觉互相之间的关系变好了一些。

跟英国的好友聊起过酒吧文化这个话题,英国酒吧其实对他们来说也挺贵的(但其实比上海酒吧便宜很多),但本地的学生奖学金比较丰厚,毕业后慢慢还就行,所以大部分人有钱有时间去社交。另外,pub quiz(酒吧团队答题活动)每周会举办几次,在欧美很流行,吸引很多人参加。

前几天在看 Welcome to Wrexham,一个小足球队的纪录片,能感觉到欧美的体育赛事有一种很深的社区感。镇子上的人聚在一起支持自己的球队,无论这个球队是否有世俗意义的成功。而这些体育赛事也和酒吧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顺着酒吧这条线,感觉能看到很多当地人的生活习惯。

朋友也聊到,酒吧文化在英国也是一个比较传统的活动,现在年轻人慢慢也不那么积极了。一部分原因是经济下行,但奖学金没有涨很多,学生的消费力没有以前强了。另一部分原因是学生们没有那么在乎社交了。那时候,感觉他有些伤感,感觉他想起了曾经一起喝酒聊天的朋友们,还有年轻的自己。

A: 真学术酒吧都是拎着白酒分酒器打圈。
B: 一看就是大导带出来的。

  • 小红书评论区

国内的酒文化,一般是餐桌+白酒。我不爱喝酒,量也一般,参加的不多。

酒桌上都是长辈,就比较难放松,且有种不知道该聊什么的感觉,只能一杯下肚,都在酒里。

大大的桌子,总感觉很难聊天。

我身边的同辈之间很少会约喝酒,记得本科毕业的时候,全班男生说要疯狂一下,结果也没喝掉几瓶啤酒。

参加国际会议的时候,有英国老师一起,感觉他们对中国酒桌文化还挺习惯的,也挺爱喝白酒,比国内的老专家还能喝。

那时候,感觉国内外酒文化的差异其实也没那么大,开心就好。

跨学科

酒吧讨论挺容易停于表面,但其实很适合跨学科交流。就比如我去参加的这种社科讲座,最该去的不是人文社科的学生,他们沿着大学科的脉络总会学这些知识。倒是很适合理工农医的学生参加,国内学科之间的壁垒有些过于严重,多扩宽自己的视野很有好处。

我心里理想的适合学术讨论的酒吧:

  • 价格亲民
  • 离学校近
  • 讨论氛围自由友好
  • 跨学科的包容度
  • 有 Pub Quiz
  • 有好喝的 Cider

Too good to go、Olio 和惜食魔法袋

作者 Dayu
2024年9月26日 12:32

Too Good To Go 是一个旨在减少食物浪费的软件,与餐馆、咖啡店、超市和酒店等合作,推出可预订的临期食品盲盒。每次得到的食物是随机的,按当日店铺销售情况而定,运气好的时候 5 英镑能收获价值 20-40 英镑的食物,够两三个人吃。

2020 年回国的时候,没有在国内找到类似的服务。

最近刷小红书的时候发现了趣小袋和惜食魔法袋,似乎都是从 2022-2023 年之间起步的。尝试着用惜食魔法袋在上海浦东搜了搜,还真搜出了好几家。距离在 1-3 km 之间,走路去比较远,骑个共享单车刚好。其中比较有欲望去的是 Morebox、七分甜、小桃园和多乐之日。市区里店铺更多,品牌和质量也更好一些。

昨晚预约了多乐之日,19.9 块钱,2110 开始可以取货。我是 2120 到的,食物已打包好,直接取走即可。盲盒里有三样面包:蒜香法棍、抹茶红豆面包和抹茶欧包,原价大概要 50 块左右。刚好做第二天的早饭。蒜香法棍用空气炸锅加热一下,味道还可以。另两款则味道一般。

IMG_1446.jpeg

喜欢 Too Good To Go,一部分原因是我以前学的是 Food security,关注可持续发展议题;另一部分原因是英国物价太高,偶尔贪点小便宜,挺开心的。

这两部分也恰好是 Too Good To Go 商业模式能成功的面子和里子。

面子就是品牌,其理念需要被大众接受和认可。里子则是公司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根本。理念型的东西,值得被提倡和宣传,但不能反人性。贪点小便宜是消费者的需求,希望自己买到的东西是「划算的」。是否真的划算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感觉和体验。对餐馆来说,塑造环保品牌、处理临期食品、引流,也是他们的需求。所以,即使是临期食物,如果给消费者提供的是不良体验,则得不偿失。

Olio 是一款和 Too Good To Go 理念类似的软件,主要关注超市里的临期食物。特殊的地方在于 Olio 的食品分发是以志愿者的形式完成的,并且为 0 元。所有人都可以申请成为志愿者,审核成功后,志愿者前往超市领取食物,然后上传食物照片在软件上,并分发给其他人。志愿者的福利是:可以先留下一部分自己想要的食物。

很多超市里过期的食物,其实是最佳品尝日期过期,而非不能食用。如果掌握了鉴别食品安全性和储藏食物的能力,那么 Olio 很适合你。

过去,人们是通过经验判断食物是否能吃。而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们其实丢失了这种经验的传承,转而通过日期标签确认。这样的好处是很难吃坏肚子。弊端则是「离食物更远」了,对食物的认知在改变,变成了通过数字(钱)换取的物品。我第一次触摸农场里的牛羊,还是跟着学校课程一起去的。城市里的消费者,其实大多没有接触过塑料包装下食物本来的模样。这样确实很简单方便,是直接的消费关系,但似乎对世界的认识,变的也更单一了。

「入世」就是认识世界多样性的过程,这其中丰富的实践经验,会反复与自己过去的社会文化经验相冲突,思考和平衡这些矛盾,就是一点一点重塑着自己的内心世界。

记录

2024.09.29 石窑面包盲盒的质量很好,推荐! 19.9 有四个面包:红豆、香肠、起司和盐可颂,味道不错。

做中国的 M&S:奥乐齐

作者 Dayu
2024年9月23日 19:51

M&S

小时候偶尔会跟妈妈去南京西路的玛莎(M&S)逛逛,两层楼,一层是衣物,一层是日用品和零食,店面很大。那时觉得 M&S 作为日用品商店是偏贵的。2016 年的时候突然关门了,清仓折扣的时候还去兜了一圈,买了点饼干零食。

后来发现英国也不都是大型 M&S,一层楼的中型店铺更多些,销售日用品、食物和新鲜果蔬。自营产品的质量很好。

回顾着看,M&S 来的太早了,闭店之后刚好是上海经济发展比较好的阶段。很多上海居民的消费习惯都在 2015-2019 年之后改变了很多。疫情后,虽然有消费降级的趋势,但山姆反而更火了。如果逛超市的体验能很好,那么似乎没那么有必要逛商场了。

奥乐齐

奥乐齐在英国的定位是高性价比,与联华相似,品质和体验不如 M&S,坚守着自己的市场份额。

在中国,它的定位则是精品社区超市,更类似于 M&S,有质量还不错的烘焙区、自营产品和鲜食。很少在繁华商圈开店,集中在人流量集中的居民区。

2015-2019 给我的感觉是混乱上升的,到了平台期之后,大家才缓过来,重新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

奥乐齐则刚好在 2019 年进入中国,旁观着山姆和盒马的大战,随着上海消费者生活习惯的变化,慢慢成长。

奥乐齐是在疫情后铺开的,品类比传统超市少了很多,自产自销,控制成本。店铺规模是 M&S 在英国最常见的那种,800 平米左右的中型超市。偏欧美的主产品结构,很适合上海消费者市场。

奥乐齐的自有产品占比很高,看网上的数据,能达到 70%,盒马和山姆则在 30-35%。这其实和山姆的策略很类似,选优质的产品,但更注重自己品牌营销,并进一步增加了自己的议价能力。

另外,值得肯定的是奥乐齐的本土化经营模式,越来越多的新自有产品是很有中国特色的,比如万年青、盐水棒冰…

附近奥乐齐开了之后,我们家去山姆的频率都变低了一些。

M&S、奥乐齐和山姆,有一个共同点「很好逛」,综合购物体验不错。

最近挺喜欢看「教别人怎么开便利店」的视频,那位讲师很重视香烟、快递和饮料。香烟无法线上销售,快递能吸引年轻人,饮料则是日常解渴的刚需。这几款商品是引流的,消费者会就近购买,并连带着消费其他货品。

线上经济的火热,带来的是实体店关闭潮,怎样将消费者引导到店内将是一个长期的课题。这些超市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好的体验」和「社区化」。基于社区,培养小中心的消费习惯,感觉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其实没那么多消费者需要去大商场。

写这篇文章之前,我觉得 M&S 如果 2019 年入华,可能是另一番景象。写完之后,发现不是这样的,奥乐齐的供应链体系很成熟,定位也比 M&S 入华的时候,清晰的多。

鱼生

作者 Dayu
2024年9月22日 14:26

去年开始,感觉上海卖鱼生的餐馆多了起来,甚至一些偏江浙菜的餐馆也有这道菜。刷 B 站和小红书的时候,也发现越来越多的美食博主会特意尝试鱼生。

鱼生一般用淡水鱼制作,而生食淡水鱼和华支睾吸虫病(肝吸虫病)有密切的相关性。早期症状不明显,长期感染有会造成永久不可逆的肝损伤,且伴随肝癌风险,感染人数近几年还在不断上升。

大部分寄生虫病在欠发达地区的感染率较高,但华支睾吸虫病在高收入地区和人群中的感染率更高。很多当地人甚至会一边吃抗寄生虫药,一边吃鱼生。这种文化现场很有趣。

前几天刚好和瑞金和中疾控的老师聊了食源性寄生虫病相关的话题。瑞金医院疫情后接诊病人中华支睾吸虫病的病例数确实明显上升,急性症状居多。

这些病人大多是上海的常住居民,大部分在旅游时尝试了鱼生,回沪后开始有急性症状。肝吸虫病急性期的临床表现多样化,易误诊,很多病人转诊了好几家医院才最终确诊。

少部分在上海有吃生鱼片(非鱼生)的习惯,但选择的是较为廉价的外卖。由于海鱼不会携带华支睾吸虫,所以很可能是不良商家使用虹鳟替代了三文鱼。值得消费者警惕,在卫生条件比较好的餐馆食用生海鱼。

这些病人住院后都表示再也不吃鱼生了,因为同病区大多是晚期肝病的患者,症状非常严重,日夜呻吟。甚至有一个肝吸虫病人住院期间,同病房有多位重症患者去世。

在上海一般使用广谱抗寄生虫药-吡喹酮治疗,但有比较强的副作用,需要在医生观察下使用。多次除虫后,急性期治愈率接近 100%。广州使用的则是另一种药物-阿苯达唑,这种药物的驱虫效果不如吡喹酮,但副作用较小。在大规模驱虫项目中,比较容易被群众接受。这两种药物可以混合使用,理想状态下可以兼顾疗效和低副作用,但目前缺乏相关资料佐证。

我本人平时也吃三文鱼,但一直不敢碰鱼生,因为除了急性肝吸虫病,慢性肝吸虫病才更值得担心。患者感染后长期都不会有明显的症状,但虫卵会不断堆积,长期损伤肝脏,等察觉到相关症状时,已经偏晚期。

-20℃ 以下冷冻 24 小时,可以杀死大部分寄生虫。但这又与鱼生追求鲜食的文化传统相违背,比较难被当地人接受。

另外,粪检阳性是肝吸虫病检查中重要的指标,但识别和鉴定需要深厚的医学检验水平,过去的检出率比较低。这两年人工智能粪检设备普及后,检出率明显提升。很多寄生虫病都会慢慢变成罕见病,但依旧会有零星的患者感染,没有相关经验的医生会很难做出正确的医疗决策。人工智能则可以保留一部分经验,辅助临床做出决策。

购物随想

作者 Dayu
2024年9月11日 17:36

以前想买一些不那么小众,但也不那么大众品牌时,我可以挺自信的选淘宝上价格比较低的商铺购买,甚至可以去闲鱼看看二手,有没有合适的。

但最近几年,市场环境变化的很快,Bose、AER、Bellroy、Freitag、Keen 等品牌的盗版也层出不穷,reddit 也开始有很多讨论帖。

逛闲鱼的时候发现「普通卖家」越来越少了,职业卖家越来越多。相信有一部分职业卖家是有优质产品的,但更多的不那么敢相信。甚至很多都是顶着卖二手的旗号,用接近正品二手的价格卖盗版。

很多是顶着代工厂旗号的半假货,五金件可能是真的,但面料和做工都无法保证。一些基础材料的产品还好,盗版正版质量差别不大。特殊材料的差别就很大了,良心点的把进口面料换成国产的,降一些强度,不良心的就直接换个便宜的材料。但大家愿意花钱,买的就是这些功能型的材料。

结果就变成,我现在不敢买淘宝和闲鱼的东西了… 然后看看国内旗舰店的价格,又比国外同产品贵的多。这些也非刚需,不如攒一攒直接去国外买,或者等打折的时候海淘。

消费欲望再次降低。

走个神

在心理默默吐槽以上这些的时候,刚好在逛山姆,它的选品策略很有趣,对一些小品牌,他可以比较强硬的拿低价格的货品。而一些大品牌难议价的产品,山姆则选择定制一款「新产品」。这款产品有新的包装,也是新生产的,但一般是旧的款式。性能不会比新款差多少,但价格低了不少。

这样的擦边球,让多方都以为自己获益了。

回来回来

又开始想之前盗版的话题。

他们找到了一个很有趣的赛道。

  1. 从一个自带流量的高质量国外品牌入手,这个品牌不能太火,容易惹火上身;
  2. 最好没有国内代理商,或是国内代理商的价格比国外高很多,营造一种似乎是海淘回来的产品的感觉;
  3. 原产品价格要稍贵一点,这样大家会自发的去找低价格的商家;
  4. 伪装自己是中国代工厂,给人一种「低价买正品」的感觉;

这些盗版的产品,其实质量也都不差,甚至某些细节还挺好。

但质量和功能不是体验。

夏天来北海道的话,玩这些!

作者 Dayu
2024年9月9日 12:26

这次的旅行攻略大多是跟着小红书做的,发现小红书上有些精致的信息其实是旅行社做的,推荐的部分合在一起,刚好成团。

如果看普通用户的攻略,又会发现一个问题:大部分人不会说这些景点的缺点。

我这次在北海道呆了 10 天,聊聊自己的体会,下次夏天来北海道会怎么玩。

札幌

札幌的美食比较多,商场也热闹,值得逛 2 天,但没必要特意去景点。大通公园、札幌电视塔在逛街途中都能逛到。

白色恋人工厂不推荐,北海道好吃的点心太多。小樽的商业街和札幌 JR 站旁大丸 B1 的美食街都有大量甜点品牌聚集,可以稍微买一些尝尝,心仪的产品到机场买也来得及,还能退税。

有空闲的话可以去日本的北大(北海道大学)散散步,有一个校内的博物馆。

札幌的户外产品挺多,让我这个门外汉开了眼,比较推荐的是:

  • 秀岳庄,在北海道大学旁边,东西很多很齐全,打折少。
  • Sapporo Factory,品牌全,有很多打折的产品,但个人觉得打折的都不是很好看。
  • PARCO,有一层户外的产品很多,Keen 的折扣力度挺大。
  • Saro(Stellar place 三楼),选品挺不错的。
  • Patagonia 札幌奥莱店,R2 techface 在人民币 900 左右,C1 在人民币 250 左右,比国内便宜很多,也是札幌最便宜的。缺点是颜色和款式少。

另外,Jins 的眼镜在日本买很划算。Stellar place 四楼的店面很大,还有很大一篇阅读区,有摄影集和画册。

洞爷湖

很适合度假的景区,湖边的景色很好,从札幌到这边有点远,住一晚的话稍微有点折腾。

下次再来的话,会考虑住 3 晚。环湖徒步旅行 or 骑行一圈,然后泡泡湖景温泉,看看书。这样的行程比较适合安静的人。

缺点是湖边的住宿比较贵。

神威岬

超预期的好看,很适合自驾和徒步旅行,周围应该有很多徒步线路。

非自驾的话,可以在携程等 app 上报一个单日团,从札幌出发。这样的团一般还会包括小樽。

小樽饮食和景色一般,属于正常的日本街景。适合爱吃甜品的朋友去,六花亭、LeTAO、北菓楼都有很大的店面,特别是源于小樽的 LeTAO,有 5、6 家店。

不推荐

考虑到路程和体验之间的平衡,美瑛、旭川、富良野这些区域都不推荐

如果是第一次来日本,还是更建议走东京、京都、大阪这些常规线路,景点更密集,体验更好。

后视镜、地下和箭头

作者 Dayu
2024年9月8日 22:03

后视镜

在这次北海道之行中,我注意到日本许多出租车都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后视镜设计——后视镜安装在车前引擎盖的中央位置。

这样的设计使司机在观察后视镜时,扭头的角度小了很多,大大减少了与乘客视线接触的角度,从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误会。

除了出租车,偶尔也能看到一些私家车也加装了这种后视镜。所以这样的设计可能还能消除一些视觉盲区,提高行车安全。

感觉这是一个很「日本」的设计,不知还有没有其他国家有类似的习惯。

IMG_1043.jpeg

地下

在北海道札幌街头闲逛的时候,发现札幌城区的地下简直被掏空了,从札幌站到大通公园之间至少四五站都有地下人行线路相通。地下空间很大,从饮食到购物应有尽有。

这样的设计可能是考虑到北海道的冬天常年积雪,行人通行不易,所以优化了地下通行的区域。

不仅是积雪城市,随着气候变化,可能未来对地下空间的需求会越来越高。今年上海的夏天,就很需要这样的地下空间。

箭头

北海道马路上方,总能看到一些红色白相间的箭头,指向地面。

北海道冬天雪大,道路常会被覆盖,无法分辨道路的边缘线,而人行道边有凸起的部分,对行人和车辆都会有危险。所以这样设计,避免交通事故。

除此之外,北海道的消防水栓也会在高出挂一个醒目的指示牌。可能也是为了应对积雪而设计的。

真是很有北海道特色且好看的交通标志设计。

R0000960.jpeg

订阅制搜索引擎: Kagi

作者 Dayu
2024年7月21日 00:21

背景

过去,我常用的搜索引擎是 Google 和 SearXNG。SearXNG 的检索速度总是稍慢一些,因此对于较简单的查询,我会使用 Google。

不过,要想舒适地使用 Google,就需要安装很多插件。

Enshitification

“Enshitification”是一个近年来流行的术语,用来描述某些在线平台或服务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变得低质量或不再符合用户需求的现象。Leo 将其总结为四个阶段:

  • First, they are good to their users.
  • Then they abuse users for business.
  • Finally, they abuse business customers.
  • Then they die.

谷歌目前在搜索领域还是领先的,但处于 Enshitification 的第二和第三阶段之间,用户利益被牺牲以满足商业客户和公司的利润。使用搜索引擎越频繁,越会被这些「噪点」所干扰。

Google started off as a library. Its now a shopping mall.

I’m not so upset about ads at the top as I am about the fake articles and irrelevant search results. I can’t find what I”m looking for anymore, even after scrolling past the ads.

Anyone else remember Google’s former motto … “Don’t Be Evil”?

Kagi

虽然这两年是大模型的时代,但通过频繁使用 Perplexity 和 Phind 等 AI 搜索和总结服务,我愈发意识到我真正需要的是更高效的搜索引擎,而非简单的总结信息。这些功能仅能帮助我泛读一个领域,但深度不够。

Kagi 是一个不以广告为盈利模式的订阅制搜索引擎,我关注了很长时间,并在今年 5 月份开始正式使用。

如果你想了解 Kagi,可以访问 Kagi Blog

Kagi 的主要特点:

  • 无广告,内容农场少;
  • 独立的网页评分系统;
  • 全面的隐私政策,无追踪;
  • 全球基础设施,低延迟,国内无须翻墙即可访问;
  • 有免费的 AI 功能,比如 FastGPT 和 Universal Summarizer;
  • 中文检索准确度不错;
  • 提供 API;
  • Orion – 为 macOS 和 Kagi 打造的浏览器;
  • 和 Wolfram 合作,增强检索功能,添加小组件;
  • 目前有 20,000 名订阅者,并在今年 5 月份实现盈利,进入稳定发展阶段;
  • Kagi 是一个 Public Benefit Corporation (PBC),这意味着 Kagi 致力于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也为公众利益做出积极贡献;
  • 吉祥物可爱。
image.png

试试看?

如果想尝试 Kagi,建议先从 Starter 版开始(300 次检索额度)。我尝试一周 Starter 版后,就发现自己用超了。然后,我评估了每月的检索频率:约 1400 次,如长期使用确实需要更高级的套餐。

并且, Kagi 的检索质量让我很满意,这一个月我没有启动过 Google 和 SearXNG,颠覆了我多年的使用习惯,很令人惊讶,于是决定订阅一年。

个人订阅的费用比较昂贵,所以我选择的是家庭版,共可容纳 6 人,每人每年的费用是 261.46 人民币。

CleanShot 2024-07-13 at 23.48.34@2x.png

如果你每月的搜索引擎检索次数在 1000 次左右,且检索结果的提升真的能让你更开心,那么 Kagi 值得尝试。

Kagi 目前对科研领域的优化还比较弱,地图功能也并不好用,订阅制的价格更会让大部分人望而却步。

付费搜索引擎目前仍是,且长期会是一种奢饰品,谈不上性价比,也不适合所有人。

免费搜索使互联网民主化,并且永远是必要的。

Kagi 代表的是一种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检索理念,也是 Google 过度商业化后部分用户必然的需求。

Google 的商业化路径无疑是成功的,Kagi 的订阅制则是另一种可能性。目前也有很多其他有趣的搜索引擎,但我会更信赖跑通商业模式的那个,意味着它的发展将会更可持续。

Kagi 相关技巧请访问:Kagi 使用技巧

看见附近:摄影爱好者们

作者 Dayu
2024年7月10日 17:46

2020 年我初次接触「街头摄影」,恰好遇到了淮海路上的富士 XSPACE,一个特别的摄影空间。

这里每周都有 1-3 次摄影相关的讲座,不仅限于相机操作和调色,还有很多关于摄影哲学的讨论,例如,林叶老师的系列讲座。以前只要有时间就会报名。后来,越来越多的老师也参与进来,包括韩力、Nafis 和吴晓隆老师,他们的内容也非常精彩,是不同于商业摄影的趣味性。另外,一些已成名的摄影师如果在 XSPACE 办展,往往也会举办一次讲座。B 站上有部分讲座的录播,但现场的感觉更棒。

参加过一次韩力老师负责的街头摄影外拍活动,他和 XSPACE 的工作人员会带着十几个摄影爱好者在文庙旁的区域闲逛,交流的摄影思路。很适合刚接触街头摄影的朋友,活动中结识的朋友至今仍保持联系。

第一次外拍时的作品

最喜欢的还得是 XSPACE 的图书馆,选书品味很出色,经典与新锐兼备,总能找到打动你的内容。如果有时间,我可以天天来。

以前为了看书,我还会自备白手套。最近 XSPACE 重新装修之后,图书馆准备了一次性的手指套,更贴心了。

新展馆分为上下两层,将销售区和摄影文化区分开。摄影文化区包括教室、展区和图书馆,空间变的更充足了。

上周,逛完下楼的时候,碰巧遇到两个爱好者正讨论要不要上楼,好像有些累了打算直接回家。当时我内心的想法是:快上楼,你们不知道自己会错过了什么!

交个朋友

作者 Dayu
2024年5月1日 18:06

想跟我聊聊天,又或想分享些故事给我,可以通过下面的窗口预约和我的对谈,也可以邮件预约(hi@anotherdayu.com)。

这将是一次 1 对 1 的线上语音聊天,不会开启视频,不会被录制。

我希望这是一个朋友间轻松的聊天,请选择你最舒适的形式,可以坐着,也可以躺着,只期望背景别太嘈杂。

我可能会找一个安静的小公园,带着耳机,散着步,完成这次对话。

预约后请发送一个关键词给我,下面有过去聊过的话题列表,可以聊一样的,但更推荐选新的关键词。

北京时间「周六 1300 pm -2000 pm 之间」可选,预计持续半小时到 1 小时。请务必在预约时留下您的邮箱,如有特殊情况,会邮件告知。

回顾

  1. 鹏鹏,主题:漫无目的。
  2. Bruce,主题:工作、未来和博客的价值。相关博客:与朋友聊天——大宇篇.
  3. ZCY,主题:读博意味着什么?
  4. 守夜,主题:重启博客和中英工作环境差异。
  5. 不周,主题:朋友啊朋友。
  6. yao young,主题:洪水、小项目和未来。
  7. 仉素生,主题:网友见面、movement 和谷子。
  8. Mark,主题:毕业后的生活和思考。
  9. HS,主题:在科研和生活中找到自己。
  10. Mia,主题:寻找新的不确定性。

捐赠

作者 Dayu
2024年4月30日 15:29

大家的浏览、评论和转发已是对我最好的鼓励。

如果您觉得我的原创博文对您有所启发或帮助,也非常欢迎您通过捐赠的方式进一步支持我的创作。

衷心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注意事项

  • 不推荐大额捐赠。
  • 将定期整理和发布捐赠名单,如有遗漏可给 hi@anotherdayu.com 发邮件告知。
  • 部分平台不提供支付者信息,如想列出您的名字,或对列出的名字有要求,请在备注中填写或邮件告知。
  • 出于隐私考虑,如支付者名字可能是真实姓名,将默认以首字母显示。

微信或支付宝

信用卡和储蓄卡

支持国内银联信用卡和大部分国外的信用卡和储蓄卡。

引荐奖励

  • 平时常用的机场是 FLYINGBIRD,全 IPLC 专线,解锁 ChatGPT 和 Netflix 等,节点包括香港、台湾、新加坡、日本。最大的优点是无设备数限制。使用我的邀请码注册并第一次充值,我可以获得10%的引荐奖励。邀请码: https://fbinv02.fbaff.cc/auth/register?code=OTtY

捐赠名单

2024 年

  • 白平衡,5 美元
  • 哇酷哇酷,5 美元
  • Spike,10 美元
  • Coffee,5 美元
  • Hi,5 美元
  • 红日,6 RMB
  • z-lib, 6 RMB
  • 匿名,100 RMB
  • DrPika,5 美元
  • pickupnight,5 美元
  • 小西瓜,5 美元
  • 槭樹,9 RMB

2023 年

  • 匿名,9 RMB
  • Xk,8 次,共 400 RMB
  • Ffy,0.8 RMB
  • Zm,99 RMB
  • Zhp,1 RMB
  • XX菲,10 RMB

2022 年

  • Australia Banana,6 RMB
  • Scarlii,10 RMB
  • Xk,2次,共 84 RMB
  • Zm,18 RMB
  • 匿名,6 RMB
  • 匿名,100 RMB
  • Jack,1 RMB

轻博客

作者 Dayu
2024年4月29日 14:28

“Slower paced, quieter and thus less demanding on one’s attention. It’s not about chasing likes or followers, or posting quick takes.”
— Paul Robert Lloyd

轻博客平台介于微博和博客之间。依旧以 RSS 为主要订阅渠道,但外观和内容更简洁。

轻博客具有一定去平台化和去中心化的特点,创作者选择了轻博客平台,就拒绝了算法,内容多了些真诚和细腻,社群氛围往往也更平和友善,少了很多冲突。

选择了轻博客平台,也远离了商业化,没有广告,没有变现和流量的压力,不追求点赞和粉丝,更坦诚的寻找志趣相投的朋友。

轻博客少有复杂精美的外观,更关注内容和阅读体验。

小众,也意味着多元,人们分享着自己那些有趣的爱好和体验,反而利于形成共鸣和深度连接。

轻博客不追求独立博客(Independent Blog),没有复杂的搭建和使用手册,注册后直接开始,聊聊自己的日常。

BearMicro.Blog 是其中比较经典的平台。

Bear 的 TrendingMost recent 页面可以认识一些新面孔。但 Bear 没有内置留言区,见字如见人,又何必蜻蜓点水般寒暄。

前段时间挺热门的 My App Defaults 就是从 Micro.Blog 社群发起的,借此机会认识了很多有趣的人。

CleanShot 2024-04-29 at 10.09.18@2x.png

另外,write asTelegraMontaigne 也是很有趣的轻博客平台。Write as 和 Bear 这些比较相似。Telegra 则轻到极致,不用注册,署名即可发布。Montaigne 可以使用 Apple Notes 搭建轻博客。

其实博客也可以很轻,如一天世界61,大多是短文。

既然选择了博客这种难以商业化的表达方式,不如轻松一点,不再限制自己,享受这个过程。

Instagram 和 Flickr

作者 Dayu
2024年3月21日 14:52

背景

近期,Stephen Shore 决定离开 Instagram。他曾询问 Perplexity 如何取消 IG 账户,完成整个流程后,Perplexity 补充到「离开 IG 可能对用户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Stephen 评论:这就是人工智能的智慧吧。

IG 近些年的体验确实有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推广贴,信息流也从时间排序变成了算法排序。像 Shore 这样的热门用户,还会收到大量的垃圾信息。

CleanShot 2024-03-21 at 14.15.10@2x.png

我使用 IG 的频率也在变低,但一直没有合适的替代品,因为有很多我喜欢的街头摄影爱好者在 IG 上默默的发着自己的内容。

Flickr

Flickr 可能是一个潜在的替代品,这篇文章介绍了为什么 Flickr 可能是最适合摄影师的网站

以下是我翻译的内容:

  1. 每张照片都有唯一的 URL 页面,包含关于照片的元数据。另外,Flickr 可以显示不同尺寸的图像,包括原始高清版。
  2. Flickr 允许无限存储。随着照片库的增长,永远不会耗尽空间或收取更多费用。
  3. 无广告。
  4. 开放的 API。
  5. 有社交元数据,允许他人与照片互动。
  6. Flickr 由 MacAskills 运营和管理,该公司还拥有 SmugMug。 Don 和 Ben MacAskill 是摄影师值得信赖的朋友,他们拥有数十年管理在线照片网站和社区的经验。他们对摄影和摄影师怀有深深的敬意,并表示希望在未来尽可能长时间地帮助保存 Flickr 档案。他们最近帮助建立了@flickrfoundation,该基金会致力于永远保存重要的作品。他们是有思想、善良、正派的人,你可以信任他们来拍摄你的照片。
  7. Flickr 允许使用多种许可证来处理您的照片,可以保留所有权,也可以使用各种知识产权共享许可证。
  8. Flickr 有一个很棒的摄影师社区。
  9. Flickr 已经运营了 19 年,很多网站来来去去,但 Flickr 依旧存在。这也意味着 Flickr 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高度组织化的可搜索照片数据库之一。
  10. Flickr 为每个用户提供了自己的个人资料页面。此页面包含您选择突出显示的照片以及您在 Flickr 上最喜欢的照片。

Flickr 的免费版本可以上传 1000 张照片,对于业余摄影师已经足够了。上面的优点有部分是付费版功能,比如无广告、无限储存、高清图片。

我不会离开 IG,因为那上面有太多朋友,我的链接:https://www.instagram.com/another_dayu/

但未来我会尝试使用 Flickr: https://www.flickr.com/people/dayugogo/,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起试试。

孤单而不孤独

作者 Dayu
2024年3月7日 13:33

今天在 Instagram 上刷到了 Tommy Emmanuel 的新动态。想起 2019 年听他的指弹演奏,座无虚席,但迟了半个多小时才开场。暖场嘉宾说是出现了紧急医疗情况,但没有说具体原因,默默开始演奏。嘉宾的的风格和 Tommy 不同,舞台感很强,特长是同时弹奏两个吉他,热情洋溢。

Tommy 上场时能感受到全场那种克制的喜悦,少有欢呼,满是期待。当时,好像弹了 Angelina,没有弹我最喜欢的 Papa George。演出最后,弹了尚未发行专辑中的单曲,很惊喜,老爷子说是从电影中汲取的灵感。

过了一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指弹大师 Tommy Emmanuel 右手无名指受伤。联想到那天的「紧急医疗情况」,老人家很可能是带伤出演的。

忆起这段故事,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止演奏会,还有回家时走的夜路。那是远离学校的陌生街区,平日少有机会去,演奏结束时已是深夜,街上空无一人,稀稀落落的下着雨。我带着耳机,在街上晃悠,偶尔跟着节奏转个圈。那一刻,我不止沉浸在音乐中,更多的是享受那刻孤单而不孤独,自由的感觉。

最近有些焦虑,怀念起那时的从容。

q8Y7parlELgxJR4.png

空中 Wi-Fi 体验

作者 Dayu
2024年3月1日 17:15

东方航空机上Wi-Fi

最近尝试了东方航空国际航班的 Wi-Fi 服务,往返两段航程刚好体验了标准版和尊享版。

全旅程标准版是 150 元或 7500 积分,全旅程尊享版是 258 元或 12900 积分。我刚好有足够的积分,所以往返都是通过积分购买的。

使用流程:飞机起飞后,开启飞行模式,连接 CEAIR-WIFI,自动跳转或打开浏览器输入 www.muflyer.com ,按提示操作,输入上网口令。

标准版+手机

从上海飞英国阶段,使用的是「标准版」,手机连接(iphone 14)。起飞后尝试多次,无法正常连接, 1h 之后终于成功。

网络很不稳定,且质量不高,大概有一半的旅途可以访问网络。

  • 使用微信文本聊天很顺畅,发送图片就比较缓慢。
  • 无法访问外网,如 Twitter 和 Telegram。尝试使用 VPN 访问,连接质量会变得极度不稳定,偶尔能收到 Telegram 上的消息。
  • 可以访问网页,图片多的时需加载很长时间。
  • 在 B 站上看视频的体验不佳,加载一会,可以看一小会。

之前也体验过东方航空国内航班的机上 Wi-Fi,个人感觉比国际航班要稳定很多。

尊享版+电脑

从英国飞上海,使用的是「尊享版」,电脑连接(MacBook Pro m2pro)。

返程的时候想看些资料,所以花光积分购买了尊享版,以为能有更稳定的体验,但飞行全程都没有连上网络。尝试了:

  • 使用多个浏览器,Firefox 、Chrome、Safari
  • 关闭浏览器的所有插件
  • 清空浏览器缓存
  • 在舱内多个位置尝试连接
  • 重启两次电脑

这些都没能让电脑连接上网络。

空姐咨询了相关部门,说电脑连接过 VPN 也会导致空中 Wi-Fi 无法正常连接,需要清空浏览器缓存。这部分难以理解,且我已经一个月没有使用过这类产品。

随后我尝试了手机(iphone 14),成功连接。所以,这个连接问题似乎仅限于电脑端,或是苹果电脑。不知道大家的体验如何?

标准版的连接质量很差,除了能跟家人保持联系,进行不了其他娱乐活动,下次航程我不会再购买。

尊享版的网络质量仅比标准版好一点,能语音通话但不能视频通话。如果电脑连接不上,对我而言也没有购买的必要。

我以后应该不会再购买空中 Wi-Fi,老老实实下载几本电子书和电影消磨时间。

不知道其他航空公司的 Wi-Fi 体验如何?

时差 Time difference 和 Jet lag

作者 Dayu
2024年2月29日 22:41

背景

从中国到欧洲有 8 小时的时差,总会感觉去的时候比较容易调整,而返程很困难。特别是新冠期间回国的留学生,很多都觉得调整时差很困难,有的会持续一周以上。

从上海到英国调整时差,更像是熬了个夜,晚睡了 8 小时。而从英国到上海是要我们早睡 8 小时,或是晚睡 16 小时。这两种都困难的多。

由此,跟女友聊天时,我提出了一个假设,就是从上海到英国是 8 小时时差,而从英国回上海应该是 16 个小时时差,所以返程会更疲倦。

她皱着眉头表示难以理解。

这个假设很有趣,但确实不准确。

时差(Time difference)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与飞行方向无关。因此,无论是去程还是返程,时差都是一样的,不会因为飞行方向不同而有所变化。

所以我的假设是错误的,但又有继续思考的空间。

时差反应(Jet lag),也称为时区变更综合征,是一种生理现象,发生在跨越多个时区旅行后,因为人的生物钟(内部时钟)与目的地的当地时间不同步而引起的。

在中文语境中,我会将 Time difference 和 Jet lag 都称为时差,也因此提出了错误的假设。

Jet lag

时差反应与生物钟相关。生物钟是一种内在机制,控制着睡眠-觉醒周期、体温、荷尔蒙分泌等多种生理过程,它们在大约24小时的周期内自然波动,这被称为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

生物钟主要受到位于大脑中的视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 SCN)的控制。SCN 位于下丘脑,接收来自眼睛视网膜的光信号,根据这些信号调节生物体的昼夜节律。SCN 通过控制激素分泌(如褪黑素)、体温、以及其他信号,来调整生物体的生理状态,使其与外部环境的周期相匹配。

简单地说,生物钟通过感应日间的光照和夜晚的黑暗,来调整我们的睡眠-觉醒周期以及其他与时间相关的生理过程,使我们的身体能够适应24小时一天的自然周期。

这也解释了留学生在新冠期间回国,为何倒时差很困难。回国后留学生需要室内隔离一定时间,这段时间中如果一直拉着窗帘,那么生物钟将无法正确调整我们的生理状态。

假设

正确的表达应是:

人类的生物钟自然倾向于略微超过 24 小时,大约 24.2 到 24.5 小时,这个现象被称为「昼夜节律自由运行」。

人体的生物钟略长于24小时,因此向西旅行导致一天的长度延长,更符合人体的生物钟,相对容易调整。向东旅行缩短了自然日,需要身体提前适应,这与人体生物钟的特性不太匹配,因此更难适应。

Struggling

那么应该如何调整时差反应呢?

这个网页计算器能提供一些帮助: https://jetlag.sleepopolis.com/ 。在网页中输入起飞时间、出发城市、抵达城市、抵达时间等后,就会给出建议。

CleanShot 2024-02-29 at 22.03.17@2x.png

从英国返回中国,最好提早 3 天开始提前入睡。上飞机后就将手机和手表调整到目的地城市的时间,给自己心理暗示。

飞行期间: 喝大量的水(避免喝茶、咖啡或酒精),吃水果。朋友提到过一个小技巧:长途飞行期间轻断食 16 小时,然后在目的地城市恢复正常饮食日程,会有助于帮助调整时差。

抵达后: 喝大量的水,如果需要,可以小睡 20 分钟。然后,根据光照时间,逐渐调整睡眠和外出时间。

一定量的户外运动和适度口服褪黑素也能帮助调整时差反应。


往返欧美几次,这次是调整起来最困难的。或许是因在英国的生活太开心,我还没有做好准备,依恋着那边的时间。

做个好梦哟,

Dayu

2024年2月29日

2023,这一年发布的文字就是我的年终总结

作者 Dayu
2024年1月1日 15:18

总览

2023 年,我发布了 82 篇博客,平均每周至少发布一篇。

这一年共有 152,841 名来访者,267,073 次访问,平均每天有 731 .71 次访问,使用 RSS 订阅的人数约为:400 人左右

CleanShot 2024-01-09 at 12.35.28@2x.png

随着读者数越来越多,我得到了很多正反馈,是我更新的动力,感谢大家这一年的陪伴。

把博客作为灯塔是串联自己想法,内心的灯塔。也是寻找志同道合之人,面向外界的灯塔。

除去「工具性」的文章,访问量最高的是 《2023 年还在写独立博客的人》,评论区有很多博客作者的留言,写下了自己的体会。

自己比较喜欢的是:

界面

这一年间,博客界面没有很大的改动,微调了一些配色和排版。个人风格趋于稳定,变的更专注内容和表达。

我使用的是 WordPress + Blocksy,默认界面就简洁好看,并保留了很多自定义的可能性。让我这种不会前端代码的用户,有了实现内心想法的可能性。
CleanShot 2024-01-01 at 14.05.27@2x.png

其他

从 21 年开始,和同系好友一起运营了微信公众号 Epihub,现在读者数有 3679 人。分享的是流行病与卫生统计相关的资料。今年组织了第一次线下聚餐,去的是复旦邯郸路校区附近的 Labamba,价格适中,味道不错,还有飞镖、桌球、桌上足球这些小项目可以一起玩。

年初的时候,和 VeryJack 一起建了 Telegram channel:走来走去 Roam around。到今天,读者数刚好过了 1000 人。这里发布的消息更随意,适合常用 Telegram 的朋友关注。我们博客的内容也会同步推送到 Channel 中。

年末,开始写一份不定期发布的内容策展:PIVOT,分享自己阅读的有趣内容。

Twitter 里会写一些日常的碎碎念,是一个和博客中不一样的 Dayu

2024

24 年会是忙碌的一年,要准备毕业答辩,还要找工作。纠结了很久从业方向,到现在还是迷茫。

好在一直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虽然走的很慢,但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前行着。

祝各位好运,新年快乐!

地图导航

作者 Dayu
2023年12月20日 17:16

最近新加的群里,朋友们在聊国内几家地图导航产品的优劣。给车子充电的时候,我也闭上眼睛思考了下自己这一年的体验。

到 2023 年,百度和高德机动车导航的综合体验已经很接近。双方的差异在于对不同地域的适配程度,有的地方百度好用,有的地方高德好用。大型城市两者都会优先适配,可以放心使用。

偏航后重新规划路线,感觉高德会稍快一些。高德上我一般听于谦老师导航,而百度可以录真实人声合成导航语音。当时拉着女友录了 100 句,花了半个多小时(辛苦她了)。初版还有些机械感,在「趣味语音」中设置「称呼风格」为温柔后,体验好了很多。

前段时间在上海用了几天 Google Maps,是可用的程度。导航质量确实不如国内厂商,但少了开屏页、广告和悬浮窗等,使用体验很好。比较令人惊讶的是,偶有一些路段优化的比百度和高德好,比如到我家的一条捷径,是从旁边商业街停车场过去的,如果走主路就要绕一小圈。百度和高德都会导航主路,而 Google Maps 在第一次导航的时候,识别出了这条捷径。我所在的小区是 17 年左右建成的,所以谷歌服务虽然大部分退出了中国,但导航部分一直有更新,且会根据用户行驶轨迹优化线路。

Apple Maps 用的是高德数据,且操作界面简洁美观,所以熟悉路段我会使用苹果地图导航。小技巧:使用 Carplay 停车后,地图上会标一个停车点,配合 Apple Watch 找车位很方便,但在地下车库中精度不高。也尝试过在车内放一个 AirTag,地库中的精度仍很差,还是要记住车位号。Apple Maps 比较大的缺点是不能单独调整地图语言,系统语言是英文,导航的时候就要看英文路名,难受。

特斯拉自带的导航与 Apple Maps 展示的信息量差不多,早期比较难用,但最新版本的体验已和 Apple Map 一致。

复杂路段中,Apple Maps 和特斯拉地图还是不如高德和百度。他们都支持车道级导航,在高架和隧道系统多的城市很好用,会显示 3D 车道指引,信息更充足好辨认。

高德和百度支持的智能红绿灯读秒在部分城市可以接入交管平台,而大多数地区依赖大数据,所以精度因地区而异。特斯拉最近更新了基于视觉模型的红绿灯识别提示音,简单路段很准,但个别复杂路段还是会出错。

无论是高德还是百度,车机版都比 Carplay 版更新的慢,很多新功能不支持,比如车道级导航,车机版一直都不支持。

我现在一般熟悉路段用 Apple Maps,复杂路段用高德。想女友的时候,会用百度导航一段时间。

英文独立博客社群

作者 Dayu
2023年12月15日 16:04

背景

如果你想要一个「去中心化平台」,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创建自己的网站。

前段时间参加了一个小活动: App Defaults,这是一个博客作者们的主力软件清单。我使用 OPML 文件订阅了所有博客,发现其中大部分都是 Micro. Blog 的用户,而在这个社群中类似的项目是会定期举办的,是博客作者们了解彼此的桥梁。

最近回到 App Defaults 主页,发现他们还有新更新,收集了所有博主写的文章,并把其中互相关联的外链可视化。每个节点都代表着一篇博客文章,而每条线则表示该博客文章中包含的链接,指向其他的博客文章。花了点时间找到了自己(红圈处),并在附近看到了小胡同学

独立博客就像一块块孤岛,飘在互联网中。连接起来,才是它真正的模样。

CleanShot 2023-12-15 at 13.27.11@2x.png

如何找到英文独立博客

想到中文独立博客也有很多类似的项目,但我对英文独立博客的了解还很少,大多是以内容为导向了解到新的博客网站。Eric Murphy 最近的一期博客 Independent Websites and Where to Find Them,刚好讨论了如何如何找到有趣的独立网站。

他提到了 Webring(网环),这是互联网早期阶段寻找同类型网站的一种形式。先将自己的网站提交到一个 Webring 社群,再将一个特殊的导航链接放在网站底部,浏览者点击此链接即可跳转到一个社群内的随机网站。国内也有类似的优秀平台:开往 和  十年之约

Eric 推荐的 Webring 社群:

浏览这些 Webring 社群的过程中,发现国外不仅有综合类的 Webring,还有很多细分领域的 Webring,比如 Psycho Helmet Webring,很有趣。国内我所知的都是综合性的 Webring,内容更多样,但经常会看到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比如开往中有高比例的程序员群体。如果我对该领域不感兴趣,阅读体验就会比较差。

CleanShot 2023-12-15 at 15.55.25@2x.png

Wiby 是一个小众网站检索引擎,但仅收录提交页,检索效率较差。

Blogroll 提供了博客的检索服务,并展示最近更新的文章,中文博客类似的有 BlogFinder川流积薪

Eric 最喜欢的方式还是 Links Page,即建立一个网页,然后收录那些你感兴趣的网站,可以是独立博客,也可以是资源网站。我们常用的 「友情链接」应该也属于这个类别。个人最喜欢是:Everything I Know,内容非常丰富。

image.png

网上冲浪真的好杀时间,看完 「Independent Websites and Where to Find Them」 之后,我就跟着这些 Webring 和 List 到处逛,几小时一下子就过去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