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首页

读书小结十一

作者 Juby
2025年3月30日 17:26

癌症楼

从死亡边缘逐渐活过来的政治犯,又恢复了对生活的希望,然而在流放制度的强压下,即使身体康复,自由还是那么遥远,面对向自己释放好意的女医生,身份的差距是难以逾越的鸿沟,科斯托格洛托夫最终选择独自回到了流放地。他那桀骜不驯的性格,也只在病房里才有显现,在社会制度面前个人无力反抗,只能希求一点微不足道的幸福。

而小官僚鲁萨诺夫,在放下虚张声势的架子逐渐适应医院的环境和治疗后,又要因政治环境的风吹草动而担惊受怕——曾被自己举报的人获得释放后会不会来寻仇。然而鲁萨诺夫最终却潇洒地出院了,不是无法治愈的出院,是否也暗示着正义的制裁不会到来。

小说里出现了很多人物,深入刻画的却没有几个,有的只有一个名字而无下文,有的描写不足或戛然而止,多少有点硬伤。小说的政治意味和道德思考显然高于文学本身,毕竟读索尔仁尼琴,就是读苏联社会的阴暗一面。

二手时间

人们对苏联解体有什么样的看法,苏联解体后的人们又过着怎样的生活,从对一个个普通人的访谈中,从一个个家庭和爱情故事中,我们能看到苏联解体后社会的分化和割裂,民族、宗教之间的矛盾和仇恨。

有人怀念苏联,有人恨苏联,新一代人已逐渐忘记苏联,然而苏联的阴影却没有散去,民族之间互相残杀,经济被寡头掌控,政治没有实现民主,底层人民的生活依然悲惨。

我的骨头没有忘记

面对母亲无休止的责打,认为是自己做得不够好,反而更努力讨母亲的欢心。想用自己的懂事维系家庭的完整、唤起父母的爱,但这对不爱自己的父母来说无济于事。这就是作者的童年,也是作者患上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原因。

确诊之后,作者开始了真正的治愈行动。她确认自己的童年经历是真实的,也探究家族历史——父母的不爱自己或许来源于他们自己的创伤。在找到适合的心理医生后,作者终于能够直面自己的内心,不再苛求讨好式的完美,懂得了伤痛和折磨的区别,允许自己有负面情绪。一切都在一场完美而感人的婚礼中结束,作者终于有了爱自己的家庭,也发现自己有很多好朋友。

爱是疗愈心理创伤的良药,但知道如何接受爱、如何爱别人,才是最重要的药引。

2025 二月读地球科学 设计理论 文学小说 传记 佛经…… 10 本

2025年3月5日 01:17
过去的一百年,人类的科技飞速发展。我们的对世界的认识,也突飞猛进。对比90年前写就的《46亿年的地球物语》和最近的《地球的故事》,能看出人类对目前已知的唯一的生命栖息地–地球–的了解,有了长足的进步。然而,还有许多谜题要解开。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地上地下,均没有前进多少距离。即便睁开双眼,宇宙就涌入脑海,人们还在为眼前的利益而争斗。 有时,有些想不明白,人类写那么多书,从中都学到了些啥?睁着眼睛,看似眼神明亮,实际上还不如睡着的时候好些。 残思飘忽意徘徊
孤舟探幽感人怀
落花流水怜君远
斜月三星载梦来 祝愿今夜无人失眠。

2025 一月读科学史 心理学 宗教 育儿小说…… 11 本

2025年2月12日 19:44
历史有两种:一种是记录发生了什么,一种是基于事实的阐发,解释,重建。 有时候,很难将两者分清。比如,记录什么不记录什么,本身就是一种基于某种视角的重建。 有时候,我们所相信的事实,其实是编造的故事。而,编造者是自己。也正因如此,我们才会深信不疑。

为什么读书

作者 dimlau
2025年1月1日 21:10

咖啡馆历来会在开年做些活动,今年是搞鼓励大家多阅读的活动。活动开始之前感觉有必要解释一下为什么读书、为什么一个咖啡馆要做读书活动。

能讲出许多读书的好处,比如说从书中接触未知进而去了解未知,又比如在有限的生命里感受无限……我因阅读受益,但我不喜欢这个逻辑——为了好处而读书。读书不为什么,可以读就去读。非要按照这个句式回答的话,那么读书就是为了不去做明知不好的事。刷短视频妳知道不好,为什么不用那个时间来读书呢?颓丧着自怨自艾妳觉得不好,为什么不把那个功夫用在读书上呢?我们这里不是讨论什么事好或不好,只是说,妳觉得不好的事情,就可以不去做。读书正好可以填补那些空出来的时间。明知不好却无法止步,这是我最无法接受的说辞,其后往往还会跟着「人总要吃饭」之类的废话。NO!NO!认为错的事就不要去做,这是基本,然后才有资格谈尽力去做对的事——妳认为错的就不做,这本该简单,所以追求真理,在行动之前就有何为真理这个问题需要仔细探究,所以显然是更难的事业。

扯远了。我从来没有野心或信心改变世界。但另一方面我始终坚信每个人都能或多或少影响周遭。于是就希望组织简单的小游戏、小活动,能对那些尚在迟疑的朋友有些鼓舞作用。读书活动当然就是其中之一。

fin.

2024 十二月读美国史 小说…… 4本

2024年12月31日 01:06

总结

2024年的最后一个月的阅读,交代给了美国历史。 读了两本通史,一本是保罗·约翰逊的《美国人的历史》,坎里克·方纳 的《给我自由!》。中间,穿插的是美国独立战争后建国的那几年的历史,由约瑟夫·J.埃利斯写的《缔造共和》。 比较起来,方纳是自由派,约翰逊是保守派,埃利斯因为研究的是开国元勋们,而很少在作品中表现出政治倾向。

读书小结十

作者 Juby
2024年12月29日 20:41

《罗马帝国衰亡史(6)》,这一部分讲的是西罗马帝国之覆亡、蛮族之建国以及前后延伸更长一段时间内的基督教发展——修院生活、汪达尔人对正教之迫害、阿里乌斯派之消亡。

这段时期的历史

霍诺留陨身后,东部皇帝平定西部内乱,推瓦伦提尼安三世即位,其母普拉西狄亚是迪奥多西大帝之女,实际掌权。

埃提乌斯和卜尼法斯不和,致使阿非利加落入根西里克带领的汪达尔人之手。根西里克成为与阿拉里克和阿提拉齐名的蛮族首领,据有地中海的控制权,捭合纵横,长期为患罗马帝国。

阿提拉是匈奴人的国王,并统一临近部族,权势熏天,威胁和进犯东西两个帝国,而帝国以贡金苟且求和。阿提拉不满足于此,但进犯高卢与意大利的行动终被埃提乌斯阻挡。

待阿提拉崩殂,瓦伦提尼安三世却鸟尽弓藏谋杀埃提乌斯,自己不久亦遭反噬被部下谋杀,西罗马帝国陷入混乱,此后二十年有九位皇帝丧命或垮台。最终,奥多亚克在意大利获胜,废除了皇帝,西罗马帝国灭亡。

高卢、西班牙和不列颠俱被蛮族占领,克洛维在高卢建立法兰克王国,西哥特人被法兰克人击败,地盘收缩至西班牙,萨克逊人入侵不列颠。

西罗马帝国灭亡的一些原因

罗马军团沾染佣兵恶习,威胁皇帝的权威和统治,致使军纪废弛,在利益面前毫无忠诚可言。

双重统治损伤帝国实力,东西帝国离心离德,内部倾轧,对对方的存亡漠不关心。

基督教的引入,使民众尚武精神进一步丧失,教会敛财,不同教派视若仇敌互相迫害。

罗马帝国狂妄自大,不知道面临的危险到何种程度,也不知道有哪些敌人,北方和西迁的蛮族此起彼伏,前赴后继,终将西罗马覆灭。

部分摘抄

任何战争不论说得多好听,都是对人类和正义的永久性摧残。

战争法则之所以阻止约束全国性的掠夺和屠杀,是基于两项有实质利益的原则:一是温和的征服行动或许可以获得永久的利益,二是顾虑到对敌国的恶性破坏,有朝一日会引起对自身的报复行为。

罗马的君王残酷而又荒谬,没有能力保护臣民对抗国家的敌人,对于臣民武装起来实施自卫也投以不信任的眼光;运用复杂而武断的征税方式,征收令人民无法承受的重税;多如牛毛而又相互矛盾的法律,不仅晦涩难明而且令人无所适从;只重形式的司法程序,不仅冗长得令人生厌而且花费甚巨;法庭的审判只讲关系,罔顾正义;普遍的贪污腐化增加富室豪门的影响力,扩大平民百姓的灾难和不幸。

城市都已到达罗掘俱穷的程度,岁入最主要的来源是罚锾和籍没,而一个公正廉明又爱民如子的政府,不会使用这种杀鸡取卵的手段。

每个修道院中都挤满了出身卑下的平民,他们从教会所得远超过他们在尘世所做的牺牲。农民、奴隶和工匠可以凭借这一光荣而安全的圣职,逃脱贫穷和卑贱的处境。而且僧侣表面看来生活清苦,但习俗的影响、公众的赞扬和暗中违反教规,使得难以忍受的环境能够得到缓和。 罗马的臣民无论是本人还是财产,都要负担不公平而且过度的税赋,只有通过成为僧侣的方式来逃脱帝国政府的压迫。那些怯懦的青年宁愿到修院去苦修,也不肯过危险的军旅生活。有如惊弓之鸟的各阶层省民,在逃脱蛮族的伤害后,可在那里找到安身立命之地。足够编组成很多军团的人力都躲藏在宗教的圣所里,也就是这些可以纾解个人困苦的因素,在减弱帝国的力量和强度。

这种自动的殉道活动必然逐渐摧毁心灵和肉体的感受能力,也很难想象这些严酷折磨自己的宗教狂热分子,会对其他人类抱有任何深厚的情感。每个时代的僧侣,无论在哪个地区,都同样以残酷无情见称于世,很少会因个人的友谊改变严峻的冷漠态度。这一切完全由宗教的仇恨所煽起,就是这种绝不怜悯的狂热心态,才赋予了宗教裁判法庭令人发指的神圣职责。

基督教的发展以两次决定性的光荣的胜利为其标志:首先是运用宗教的力量控制罗马帝国的公民,他们不仅见多识广,而且过着奢华的生活;接着降服黩武好战的西徐亚和日耳曼蛮族,他们覆灭了罗马帝国但却信奉罗马人的宗教。

国家的气数通常依赖偶然的机运,后来伟大的法兰西能够诞生,归功于哥特国王的英年早逝。他的儿子阿拉里克是无依无靠的襁褓婴儿,反观对手克洛维却是野心勃勃的勇敢青年。

读书小结九

作者 Juby
2024年12月21日 12:06

雌犬

本以为是小说集,其实是一部完整的小说,由一篇较长的《雌犬》和几个很短的故事组成。

《雌犬》的主人公是达玛丽斯,一个贫穷的中年女黑人,想要生孩子却一直不能怀孕,和丈夫罗赫略的关系已经疏远。她收养了一只小母狗,取名是给未来女儿的名字。母狗几次离家出走,还怀孕了,达玛丽斯对母狗的感情也由曾经的溺爱逐渐变成了讨厌甚至憎恨,最后在母狗撕碎了小尼古拉斯的窗帘后,达玛丽斯亲手勒死了它。

达玛丽斯没有父亲,母亲外出打工,她寄住在舅舅家。小尼古拉斯是邻居家的儿子,达玛丽斯小时候和他一起去海边玩,看着他被海水卷走再也没有回来。

被指控杀死丈夫喂食猎豹的女人,雇佣达玛丽斯和丈夫为他们做工的老夫妻吉恩和罗莎,在短故事里写了他们的爱、恨与悲哀。

短故事的第一个《沙子》,或许是我遗漏了细节,没看出它与主体故事的联系。

盲眼钟表匠

这是一本捍卫演化论的科普书,作者详细解释演化论的内涵,厘清演化论不同流派的观点,批驳演化论论敌的说辞。

演化论是唯一能够解释复杂生命何以存在的理论。生命的复杂不是随机突变一步到位的,而是通过累积选择和天择实现的,这也是演化论的核心。演化是一个连续而漫长的过程,表现在微观上是基因的突变和复制。需要说明的是,只有部分基因的突变是适应性的,大部分基因突变是中性的。

为了说明单步骤选择和累积选择,作者设计了一个程序,让人印象深刻,不得不服膺演化论。一棵简单的二叉树,每次只突变一步,经过许多世代的累积选择,最终形成让人难以预想的形状。

在解释演化论和批驳反演化论时,作者也用简单的数学推论来增强说服力,面对天文数字,读者自然就明白那些看似有道理的理论是多么荒谬。

在这个世界上还是有很多人不相信演化论,无论有多少支持演化论的证据摆在他们面前,这些人就是不愿相信。而有的媒体也在侦听反演化论的声音,但凡学者有不明确的言论,就会被媒体曲解放大,拿来攻讦演化论。

读书小结八

作者 Juby
2024年12月13日 20:37

哲学家都爱了谁

虽然作者说了一番冠冕堂皇的话,还是不能改变这是一本汇集小报故事的书。爱情和婚姻是一个很吸引人的主题,作者试图从哲学家的爱情与婚姻经历中找出他们理论的来源,又反过来以他们的理论解释其在爱情与婚姻中的选择。可惜的是,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太过微薄,没有足够的论据可以成书,于是只能看到作者的牵强附会,难免流于肤浅和流俗。

罗马帝国衰亡史(5)

在狄奥多西及其儿孙统治时期,异教信仰(多神论和偶像崇拜)几近灭亡,其中的原因有:

  • 皇帝对基督教的支持,明令禁止异教信仰及其一切活动、拆毁神庙偶像等;
  • 得势的基督教会利用各种手段迫害异教;
  • 异教徒组织松散,没有统一严明的组织形式,各地信仰的神也都不同;
  • 异教信仰缺乏理论支撑,更多依赖祭祀、神庙等活动或实体承载,被禁止和拆除后信仰没有寄托;
  • 神庙的拆除、偶像的破坏,让异教徒的信仰崩塌,神在危机面前甚至不能自救何况救人。

狄奥多西是最后一位全罗马帝国皇帝,他两次统一帝国:第一次是击败马克西穆斯,并将西罗马交由瓦伦提尼安二世统治;第二次是击败尤金尼乌斯和阿波加斯特斯,取胜不久便病亡,将西罗马交给次子霍诺留统治,东罗马由长子阿尔卡狄乌斯继承。

狄奥多西的两个儿子都是软弱无能之辈,阿尔卡狄乌斯的儿子狄奥多西二世也是软弱无能之辈,作者用极短的篇幅便概括了他四十多年的统治——无为而治,实际上这段时期更重要的统治者是其姊普尔喀丽娅。

这段时期三个重要的权臣:西罗马帝国的斯提利科,东罗马帝国的鲁菲努斯和优特罗皮乌斯。前者可谓忠臣,却被佞臣构陷处死;后两者是奸臣,侍宠弄权,为非作歹,终没有好下场。

西罗马不仅无力管辖不列颠、高卢和西班牙诸行省,斯提利科死后,意大利也被阿拉里克率领的哥特人肆意入侵,罗马三次被围。但霍诺留的统治却还能维持下去。

摘抄:

每一个罗马人都有权提出公开控诉,狄奥多西在位时首次设置宗教检查官,这个名字真是让人无比痛恨。

依据可信的证据,我们能够断言狄奥多西在位时,罗马帝国的奢侈腐化,比之君士坦丁甚或奥古斯都时期,都更为可耻而荒唐。

士兵软弱畏战,使自己和国家全都失去防护的能力,怯懦和懒散可说是帝国败亡的直接原因。

一个奴隶国家的主子只要不把暴虐偏执的行为施展到极限,即使经常滥用绝对权力,民众也会随时为他的仁慈而欢呼。

专制的暴政可以让人在保持身份的情况下运用卑劣无耻和气量狭窄的手段…

一个明智的大臣必须善于利用君王的习性,将其当成强韧而无形的锁链,把帝王牢牢束缚住,像俘虏一样掌握在手中,因为善变又疲软的君主,会趁着大臣不在时,把他的功勋一笔勾销,至于恩宠的丧失更不在话下。

但狄奥多西的儿子在怠惰和慵懒的日子里度过一生,把自己当成宫殿的俘虏和国家的来客,对国家的存亡抱着事不关己的漠然态度,一再忍受蛮族的入侵,最后终于遭到颠覆,而他就像一个旁观者坐看西部帝国灭亡。这28年的统治形成一部惊天动地的历史,但根本无须提到霍诺留皇帝的名字。

专制的权力可以取人性命而无须审判、抹杀功绩无需证据,不辨忠奸的司法无法使后代子孙心服口服。

即使霍诺留如此对待这样一个过去曾尽力保护他的童年和捍卫他的帝国的人士,但后代子孙仍不屑责备皇帝的忘恩负义,这可说是对霍诺留的最后一次羞辱。

蛮族忠诚的附庸一直受到帝国的忽视和压迫,一旦蛮族恢复对帝国的敌意,立刻再度获得尊敬。

2024 十一月读军事,觉醒,黄易……7 本

2024年12月4日 22:07

总结

黄易的《日月当空》从十月开始看,看到 11 月份,一共 18 册,花了六十几个小时。算作一本。觉得他的武侠连载,都在给他的第一本武侠《破碎虚空》重开时空,重写故事。 战争。人类真是爱打仗。赢了要战备,输了更要战备。要么是在打着,要么是在准备下一回。永远是总有个地方在打。打着打着,历史就出来了。 于是,总觉得,外面有什么需要拯救。开了宗教,普度众生。开了博物馆,在一个文明或文化失落之前,保留其物质信息。一面彼此消灭,一面彼此保留。 于是,一面看着这一切,一面惊奇不已。

读书小结七·渺小一生

作者 Juby
2024年12月3日 23:11

这本书讲了一个漫长而悲戚的故事,以上大学为界,主角前半生遭受的是极致的恶,后半生遇到的是极致的善(唯有一次例外)。友谊和亲情能否化解他心中的恶魔?我们在大部分的篇章里看不到希望,等到终于迎来曙光,作者却制造了一个俗套的意外(是的,唯一能让他放下芥蒂的人车祸死亡),之后再也无人可以拯救他。

我花了21小时才读完,这本书真的太长了,或言冗长,我相信一定可以写的更简洁些,那些巨细靡遗的生活片段完全能够缩减。除了哈罗德给威廉的信三章以“我”为叙事者,其他章节都是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写每个人的经历和感受,从而出现了太多的“他”,一不留神就会弄错他指代的是谁,甚至有的地方让人无法分辨。

故事从四个大学舍友说起,威廉是瑞典移民的儿子,马尔科姆是非裔美国人富二代,杰比出自小康的海地移民家庭,只有裘德身有残疾且对自己的身世讳莫如深。他们研究生毕业不久,前途黯淡迷茫,但他们的友谊似乎牢不可破。交待完四人的背景,马尔科姆和杰比逐渐退出舞台,裘德是主角,威廉次之,而两人的友谊也是最深的。在后面的故事里,当深感被抛弃而染上毒瘾的杰比侮辱裘德时,威廉会为了裘德而与杰比绝交,四人的友谊出现残破,再也无法复原。

故事里的四个人都获得了成功,杰比是著名艺术家,马尔科姆是著名建筑师,威廉是著名演员,裘德是著名律师,从吃不上饭租不起房到拥有花不完的钱。

虽然获得了成功,裘德却从未肯定过自己,他永远活在过去的阴影中。虽然作者在前面的很长篇幅中吝啬于透露裘德的过往,但从一些片段里仍可以推断出,裘德在小时候被性侵过。裘德后半生遇到的唯一一次恶——交了个面对裘德的病态会对他拳脚相向的暴力男友——让他深埋的过往又重新活过来了,而新的伤害也像鬣狗一样对他穷追不舍。裘德选择了自杀,也揭露了他幼年的经历。

裘德出生便被遗弃,被修道院的修士捡去,长大后遭受虐待和性侵,跟随卢克修士出逃后又沦为后者的情人和男妓,被警察解救后在少年之家继续遭受虐待和性侵。

裘德自杀被救,一直是异性恋的威廉在陪伴他的过程中,竟对裘德萌生爱情,两人最终成为情侣。对做爱恶心的裘德,为了报答威廉,不愿说出自己的感受,一味地顺从对方。为了宣泄情绪,裘德仍然采用卢克修士教他的方法——割自己,每当情绪波动时裘德都会这样做。威廉想要拯救裘德,想要他停止自残,两人在试探、争执和爆发中终于推心置腹,裘德主动讲出了前半生的后半段故事。

裘德从少年之家出逃,以自愿与司机性交的方式搭乘卡车来到了波士顿,因性病累倒在路边,被名为特雷勒医生的人带回家,给他治病和食物,却囚禁着他。裘德的病好后,同样被特雷勒性侵,裘德试图逃跑未成功。等对裘德厌倦后,特雷勒医生竟然开车碾过了裘德。

裘德从小遭受非人待遇,即便遇到了三个好朋友,遇到了待他如子并真的收养了他的大学教授哈罗德,遇到了一群对他无私付出的朋友,裘德仍然无法敞开心扉,无法忘记过去。他一直活在一种恐惧中,恐惧这些朋友和亲人知道了他的过往就会离开他。他也一直活在一种病态的自我厌恶中,认为自己是丑陋的,是不洁的,是不值得的。

哈罗德和朱莉娅夫妇的亲情无法拯救他,威廉或许也不能真正拯救他。威廉死后,裘德更没有活着的意义,他的第二次自杀如愿了。

这本小说写了一个被幸福包围的人却始终困在创伤的牢笼里的故事,无论幸福的力量多强大,却始终打不破这层牢笼。这是讽刺还是事实?创伤的力量如此强大,哪怕是几十年始终如一的爱也无法感化,不禁让人胆寒,对待儿童更要慎重。

忘我、热爱、痛苦、禁欲、社会分裂、自我和解

2024年11月20日 20:53

结语:生命是一场选择

本周写了好几段碎碎念。把一周以来的碎碎念,组合成一篇文章,并不容易。 从忘我到热爱,从痛苦到禁欲,从理性到感性,试图从中寻找出联系和意义,其实是徒劳。 用第三只眼睛看问题,问题往往消解。 把碎片交给读者,也许,他们自己会取一些,作为材料去编织自己的意义,反衬自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