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KAIX.IN

为什么读书

作者 dimlau
2025年1月1日 21:10

咖啡馆历来会在开年做些活动,今年是搞鼓励大家多阅读的活动。活动开始之前感觉有必要解释一下为什么读书、为什么一个咖啡馆要做读书活动。

能讲出许多读书的好处,比如说从书中接触未知进而去了解未知,又比如在有限的生命里感受无限……我因阅读受益,但我不喜欢这个逻辑——为了好处而读书。读书不为什么,可以读就去读。非要按照这个句式回答的话,那么读书就是为了不去做明知不好的事。刷短视频妳知道不好,为什么不用那个时间来读书呢?颓丧着自怨自艾妳觉得不好,为什么不把那个功夫用在读书上呢?我们这里不是讨论什么事好或不好,只是说,妳觉得不好的事情,就可以不去做。读书正好可以填补那些空出来的时间。明知不好却无法止步,这是我最无法接受的说辞,其后往往还会跟着「人总要吃饭」之类的废话。NO!NO!认为错的事就不要去做,这是基本,然后才有资格谈尽力去做对的事——妳认为错的就不做,这本该简单,所以追求真理,在行动之前就有何为真理这个问题需要仔细探究,所以显然是更难的事业。

扯远了。我从来没有野心或信心改变世界。但另一方面我始终坚信每个人都能或多或少影响周遭。于是就希望组织简单的小游戏、小活动,能对那些尚在迟疑的朋友有些鼓舞作用。读书活动当然就是其中之一。

fin.

夜晚的潜水艇

作者 dimlau
2024年12月30日 21:16
题图

首先是被陈春成的想象力吸引住了。小时候我也是会对着阳光下的灰尘发呆的小孩,多久没有那样自顾自地幻想了呢?想象力当然是会退化的,即便刻意凝视灰尘发呆,也会发现,再也没法长时间地专注于构建一个每粒灰尘皆为星球的宇宙了。

但是——不排除是因为羡慕嫉妒作者的想象力才会这样觉得——他偷懒了,肆意挥洒想象力已经足以折服读者,所以就少了些让人感觉到辛苦的、笨拙的、真实的东西。绚丽的想象力构建出另一场更动人心弦、更跌宕起伏的邂逅,却始终没能渗透进王子和公主平淡的婚后生活里去。甚至在某些篇幅妳会感觉作者把想象力用在了为接受按部就班找理由,而我这个挑刺儿的读者,总还是期待着看到平凡日常里开出的花。

尽管如此,让我评分的话:5/5。为无拘无束的想象力喝彩,为全情投入的感受干杯;这样我们就不会永远活在遏制感受、抹杀灵感、限制自由的世界里。

fin.

是咖啡;是饮料

作者 dimlau
2024年12月24日 19:43

咖啡毫无疑问是一种饮料;但咖啡馆里卖饮料还是卖咖啡,依然是个值得讨论的话题——不是从原教旨主义的角度。想起聊这个,是因为前几天有客人问拿铁和短笛有什么区别,我说拿铁和短笛都是浓缩加牛奶,只不过比例不同,其他诸如卡布奇诺(曾经风靡如今少有问津)、澳白之类,也是类似的概念。客人接着又问起我店里没有的橙汁美式、生椰拿铁之类新名词,然后感慨:咖啡的种类太多了。

卖饮料的咖啡馆,产品种类自然多样:加咖啡的橙汁、加咖啡的椰汁、加咖啡的石榴汁草莓汁……卖咖啡的咖啡馆也可以有不同的产品种类:单份、双份、拿铁、短笛、澳白、dirty……前者是在探索咖啡与不同食材的和谐拼搭,后者则致力于呈现咖啡细致的口感层次。只要原料优质新鲜,能打动饮者味蕾,咖啡馆没有必要千篇一律。服务小众还是大众,是个人理念和定位的问题。作为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应类型的咖啡馆。在提供纷繁口味的饮料店里苛求极致口感,纯属给自己添烦恼,而在专做咖啡的店里抱怨菜单上只有咖啡与牛奶的组合,此番纠结也不必要。

fin.

谜探路德维希

作者 dimlau
2024年12月21日 14:48
题图

到年底了,最近却不停看剧,可见咖啡馆经营大受经济环境影响。这不,刚看了部英剧:《谜探路德维希》。除了贯穿剧集的主线情节,每集一个推理故事。幽默有趣,推理也还精彩,不过算不上太严谨,比如几乎所有罪犯都很配合地坦白罪行……好吧,这样轻松的剧最适合晚上临睡前看一集,不烧脑,好入眠。

哦,剧中某一集里出现了题图中的谜题;我凭印象画的,不过不影响解谜,如果有影响也是因为我画的时候心里有答案所以让谜题变得更简单了。许是剧情提到「横向思维」提醒了我,看剧时我几乎和剧中人同时想到了答案。但把这张图上传给各家AI——Claude、ChatGPT 之类,我只有免费账号——结果是,它们对已知条件的分析都有一套,但是就在临门一脚揭晓答案的时候,妳会发现它们的推理,从方向上就错了,所以没办法给出合理的答案。看来 AI 的推理能力还是不太行吧?

fin.

未来

作者 dimlau
2024年12月18日 18:38

用了几个晚上,看完了日剧《不合适也要有个限度》。昭和与令和,两个时代的行为思考方式如此不同。三四十年后,我们会活在什么样的社会当中?很难想象。但是,时代和人——保守一点说,至少——是相互影响和塑造的。去思考超越时代的事情或许很难,但是去爱身边具体的人却是确实可以好好去做的事情。而且,这样我们就至少可以期待未来的时代会更好。

剧中这段情节记忆犹新:父亲纠结要不要告知女儿即将死亡的消息;最终决定隐瞒,一起穿越时空去看了那个原本没法看到的未来。人终有一死,或早或晚,说什么都于事无补,或许父母能展示给子女的最好的事物,是希望、是榜样。立足当下,满怀希望,憧憬着成为更好的自己,此生确曾活过,足矣。

fin.

夜晚的潜水艇

作者 dimlau
2024年12月30日 21:16
题图

首先是被陈春成的想象力吸引住了。小时候我也是会对着阳光下的灰尘发呆的小孩,多久没有那样自顾自地幻想了呢?想象力当然是会退化的,即便刻意凝视灰尘发呆,也会发现,再也没法长时间地专注于构建一个每粒灰尘皆为星球的宇宙了。

但是——不排除是因为羡慕嫉妒作者的想象力才会这样觉得——他偷懒了,肆意挥洒想象力已经足以折服读者,所以就少了些让人感觉到辛苦的、笨拙的、真实的东西。绚丽的想象力构建出另一场更动人心弦、更跌宕起伏的邂逅,却始终没能渗透进王子和公主平淡的婚后生活里去。甚至在某些篇幅妳会感觉作者把想象力用在了为接受按部就班找理由,而我这个挑刺儿的读者,总还是期待着看到平凡日常里开出的花。

尽管如此,让我评分的话:5/5。为无拘无束的想象力喝彩,为全情投入的感受干杯;这样我们就不会永远活在遏制感受、抹杀灵感、限制自由的世界里。

fin.

是咖啡;是饮料

作者 dimlau
2024年12月24日 19:43

咖啡毫无疑问是一种饮料;但咖啡馆里卖饮料还是卖咖啡,依然是个值得讨论的话题——不是从原教旨主义的角度。想起聊这个,是因为前几天有客人问拿铁和短笛有什么区别,我说拿铁和短笛都是浓缩加牛奶,只不过比例不同,其他诸如卡布奇诺(曾经风靡如今少有问津)、澳白之类,也是类似的概念。客人接着又问起我店里没有的橙汁美式、生椰拿铁之类新名词,然后感慨:咖啡的种类太多了。

卖饮料的咖啡馆,产品种类自然多样:加咖啡的橙汁、加咖啡的椰汁、加咖啡的石榴汁草莓汁……卖咖啡的咖啡馆也可以有不同的产品种类:单份、双份、拿铁、短笛、澳白、dirty……前者是在探索咖啡与不同食材的和谐拼搭,后者则致力于呈现咖啡细致的口感层次。只要原料优质新鲜,能打动饮者味蕾,咖啡馆没有必要千篇一律。服务小众还是大众,是个人理念和定位的问题。作为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应类型的咖啡馆。在提供纷繁口味的饮料店里苛求极致口感,纯属给自己添烦恼,而在专做咖啡的店里抱怨菜单上只有咖啡与牛奶的组合,此番纠结也不必要。

fin.

谜探路德维希

作者 dimlau
2024年12月21日 14:48
题图

到年底了,最近却不停看剧,可见咖啡馆经营大受经济环境影响。这不,刚看了部英剧:《谜探路德维希》。除了贯穿剧集的主线情节,每集一个推理故事。幽默有趣,推理也还精彩,不过算不上太严谨,比如几乎所有罪犯都很配合地坦白罪行……好吧,这样轻松的剧最适合晚上临睡前看一集,不烧脑,好入眠。

哦,剧中某一集里出现了题图中的谜题;我凭印象画的,不过不影响解谜,如果有影响也是因为我画的时候心里有答案所以让谜题变得更简单了。许是剧情提到「横向思维」提醒了我,看剧时我几乎和剧中人同时想到了答案。但把这张图上传给各家AI——Claude、ChatGPT 之类,我只有免费账号——结果是,它们对已知条件的分析都有一套,但是就在临门一脚揭晓答案的时候,妳会发现它们的推理,从方向上就错了,所以没办法给出合理的答案。看来 AI 的推理能力还是不太行吧?

fin.

未来

作者 dimlau
2024年12月18日 18:38

用了几个晚上,看完了日剧《不合适也要有个限度》。昭和与令和,两个时代的行为思考方式如此不同。三四十年后,我们会活在什么样的社会当中?很难想象。但是,时代和人——保守一点说,至少——是相互影响和塑造的。去思考超越时代的事情或许很难,但是去爱身边具体的人却是确实可以好好去做的事情。而且,这样我们就至少可以期待未来的时代会更好。

剧中这段情节记忆犹新:父亲纠结要不要告知女儿即将死亡的消息;最终决定隐瞒,一起穿越时空去看了那个原本没法看到的未来。人终有一死,或早或晚,说什么都于事无补,或许父母能展示给子女的最好的事物,是希望、是榜样。立足当下,满怀希望,憧憬着成为更好的自己,此生确曾活过,足矣。

fin.

高烧梦

作者 dimlau
2024年12月13日 13:32

小时候每当发高烧时做的梦内容多半都是奔跑,在热烈的色彩斑斓的世界里奔跑,每一步都踩在又软又陷的物质上,使不上劲又重若千钧;或者是陷入分形时空的梦,自己处在时空中心,分不清是在无限放大还是无限缩小,宇宙裹着粘稠的热量,扑面而来或是飞驰而去,眩晕到半梦半醒。

我以为梦是很私人的事情,千奇百怪各不相同,刚知道原来人在高烧时做的梦竟然是类似的。妳的「高烧梦」是什么样子?

fin.

使用自己的域名

作者 dimlau
2024年12月9日 12:08

在 RSS 阅读器里读到一篇介绍「博主」的文章,点开链接跳转到了一篇微信公众号里的文章,从头翻到尾也没有发现作者的博客链接。我不确定只在微信公众号里写文章能不能被称为博主,我是说,其实妳做不了主,不是吗?被删除、被禁止关注、被封禁……妳可能觉得这些事情不会落在自己头上,但是比这些措施更温和地排挤和压制,时刻都发生在妳身上,总之妳要写它们希望妳写的内容才能在那里生存。这就是为什么我永远鼓励还在写文章的朋友们把文字存放到自己可以掌管的空间。

自建博客的确有不少困难需要克服,甚至有时会影响妳写作的心情。那就选择一个给妳足够多自主权的服务提供商,在妳想要迁移时可以不受阻碍地导出自己的数据。所以,不管是自建博客,还是使用现有服务,拥有一个自己的域名吧,这样就算是更换服务商,妳的读者依然可以通过妳自己的域名找到妳。

fin.

2024.12.04 11:43

作者 dimlau
2024年12月4日 11:43

年轻时会用特别确信的语气介绍朋友:我最了解她,她就是如此那般的人。年纪越长,越来越不敢说自己了解谁。朋友轻描淡写地表达无所谓的时候,我总会想,这话里几多艰辛。年轻时总感觉世界不懂我,满怀理想抱负,可怜无人识,于是对人对事总带着些恼怒。经历过、沉淀后,才恍然,人各有其志,不必乞人识。若能为后来的人举起一点微光,才算赎了年少轻狂。

fin.

2024.12.01 15:45

作者 dimlau
2024年12月1日 15:45

V 这种角色能被推崇,一直让我感到很恐怖,可以说是我能想到的头号「老登电影」了。
能意识到 V 为啥本质上就是一个虐待狂,里面的女性角色只是虐待狂的自恋性幻想投射,才算是真正从本质上剔除了自己灵魂深处的极权种子。
ziwendong:

我没法说认可这个评价;它把电影对英雄和反英雄的矛盾塑造、对革命行动道德困境的思考,全都一巴掌拍平了。似乎这些不是电影所探讨的内容似的。不过,如果能让更多人去找电影来看的话也不错,毕竟《 V 字仇杀队》的电影条目在豆瓣根本都搜索不到了,而娜塔莉·波特曼饰演的角色艾薇到底是工具还是主体、V 是个人还是象征,需要妳看过才能有自己的见解。

fin.

2024.11.28 23:19

作者 dimlau
2024年11月28日 23:19

开咖啡馆的第二大好处——可以随意安排作息时间,这几天暂时失效了。因为楼上楼下的邻居都在装修,8点钟机器开始轰鸣,老小区红砖楼板的结构随之颤抖。解决办法就只能是我自己早睡一会了。我没去打听,仅凭瞎猜,大概反正也不买新房了,索性春节前把老房子装修一新算是提高生活品质吧。这个不太好评价,虽然我对未来的经济环境预期不佳,不过一般人总不至于倾家荡产去搞装修;把钱投在日常生活里,倒比这个时候搞投资要好得多。说到投资,有朋友跟我说看到好多新店开张,怎么还能讲经济环境不好呢?此言可就差矣,君不见这许多人,要么是原来的生计眼瞅着不行了才换条道儿试试,要么是想安顿但从毕了业就从来没机会安顿下来,误以为开家小店或许是条出路……真心祝福,但我实在乐观不起来。向来后知后觉的老街坊们都像是有了勒紧腰带的觉悟,那些在经济活动中活跃敏感的市场消费主力,还能热情高涨地持续支持新开的店铺吗?

fin.

博客二十年

作者 dimlau
2024年11月22日 12:55

不准确,但差不多。我还是在 RSS 阅读器里接连看到几篇「写博客 X 周年」的文章才想起自己写博客有二十年了——转瞬即逝。我写第一篇博客文章大概是在 2004 年 5、6 月份,初时无从下笔,便把动画课拉片时看的一部短片改编成了两段小故事。但是后来几次更换域名、服务器,导出、导入的时候有些损失,加之每次做这种搬迁的工作难免要回顾旧文,看了感觉羞耻的古早文章也删掉了一部分。现在难说有没有后悔的情绪,不过应该不会再做这种事了。完全不是不舍得再删,其实全部归零也无妨,只不过,删删减减,像是还在修补颜料早就干裂的自画像。

扯远了,但不算跑题。写博客当然是一种写作,不管是像我这样写自己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还是写技术博客记录心得、制作教程。写作总归会让写作者从日常不自觉的行为和思考模式里跳出来,去和读者对话,哪怕读者就只有自己。妳会用写作,尝试着和读者沟通,挑战她也好、说服她也好……就连哪些留哪些删,这个动作,或者决定全然不删,这种态度,其实也都是沟通的一部分。或许正是二十年里的无数次和自己的沟通,让我接受了曾经的自己,找到了想成为的自己。

fin.

今天我喝了什么咖啡

作者 dimlau
2024年11月18日 12:04

要不要增加一个专门记录每天喝了什么咖啡的页面呢,不少博客有 TIL 页面,我这个就叫 TID ……种类繁多倒是有趣,但是又担心回顾时发现每天都喝那么多,会产生负罪感。不过既然想到了,今天暂且记下一笔:

手冲咖啡冲泡器材

冲泡方案:粉水比 1:16,水温86,砂糖颗粒研磨,萃取总时长 2 分 30 秒。咖啡豆信息:

金标瑰夏村

fin.

住宅区的两人

作者 dimlau
2024年11月16日 13:41

最近胡乱翻豆瓣,想找部剧来看。接连看到好几条评论,表达的含义类似,是说:很难理解日剧里的角色,比如《重启人生》的角色为什么重生好几次还是和相同的人做朋友,明明看上去也没有什么事情让她们建立起特别深厚的友谊,生活环境也没怎么发生大的变化;《住宅区的两人》也是,做了大学老师、插画师,为什么还待在原来的生活区,努力地学习工作不就是为了改善生活环境吗……

我不了解日本,甚至不了解这些影视剧的创作背景,不过抛开这一切,我们还是可以说,人的追求何必千篇一律?有些人觉得搬到大城市去是改善生活,有些人觉得背井离乡其实不是个好词。有些人一起经历过大风大浪,但是不知什么时候什么事也会走散,有些人莫名其妙的认识了,就平平淡淡伴在左右几十年。在讨论其他问题之前,其实一直有个被忽略的问题:我们能不能接受并且尊重他人的不同。

关于街坊邻里也写过不少次了,有必要声明一下:我不是要粉饰现状;岁月静好可以当作人生追求但远未完成,它同样需要争取、维护,甚至说更需要加倍付出努力才行。因为若是一心只想拼搏进取、进大厂、住大房子、换大城市,我倒不认为这些是绝对错的,但妳得承认这样很容易就成了牛马。但若是把理想定为住在小社区,结识有限但具体的人,过自得其乐的小生活,代表着妳是笃定了想做个普普通通的人,而做了人,妳就会想做公民了。做公民,这条路肯定是更难的。


《住宅区的两人》S1E1截图
《住宅区的两人》S1E1截图

《住宅区的两人》我才只看了一集,作为咖啡师,我不会像剧中的阿奈这样冲咖啡,注水太靠边缘的话,水流会不参与萃取而直接流走,闭着眼睛数秒而不观察粉层状态也会导致……啊,我真扫兴,自己在家做的话,妳会喜欢这种低萃取率的咖啡也不一定。人生只有一次,怎样都试一下怕什么呢。

f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