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首页

老照片

作者 xrspook
2025年2月25日 08:31

当年今日

因为小米Civi 1S又出现了未知黑屏,所以出现黑屏的那一天,我把小米Civi 1S的图片都复制出来。过去几年我都有这个习惯,把那一年的照片全部都剪切出来,存到电脑里。电脑里的照片已经囤了好多年,从我开始入手佳能A620数码相机开始至今。我入手佳能A620的时候是大二,那是我用大一的奖学金再加了一点钱买的。大二时的电脑跟现在的电脑肯定已经不一样。之前的那些照片,我刻录到了光盘里,然后我又把它们从光盘里又拿了出来,放到了现在家里的那个电脑里。家里现在我用的那台电脑,好像是2012年组装的,三系的i3,硬盘好几个。一开始的是一个1TB的机械硬盘,我觉得不太够用,然后又搞了个2TB的机械硬盘。第三次是因为我要装win10,那台电脑的性能好像也能跟得上win10的节奏。所以我又买了一个固态硬盘,用来做系统盘。2012年的电脑,当时内存只有4GB,后来我又加了一条一样的进去。8GB的内存仅仅用来工作还是可以的,几乎不会卡顿,但是如果要打开很多个浏览器,应该就不太行了。以前开电脑,我会微信、QQ都挂在上面,现在我只会挂微信。如果不需要沟通,甚至连微信也不会打开,因为那个会影响速度。

当我把手机上的照片放到家里那台电脑上的时候,我顺便把我库存的照片看了一下,感觉挺感慨。最早的那个文件夹我也不记得是几年了,里面放了个视频,大概是我从光盘里拷出来的。那个东西不是我做的,应该是我表哥做的。里面的内容是亲戚带着外婆游宝墨园。我估计那个光盘刻的是VCD格式,所以用电脑播放器打开那个时候的视频马赛克非常严重。为什么我觉得那是表哥制作的光盘呢?因为除了宝墨园的视频以外,还有一些广州江边的景色,是在沿江路那边拍摄的。

我一年一年往后翻,发现除了刚刚入手数码相机的时候,我照得比较多,后来就基本上没有怎么照了,尤其是家人的生活,但起码一开始那几年我还是有照的。现在回看那些,真的觉得,时间怎么就过得那么快呢?以前照片里的那个孩子已经成了大妈,照片里面的那个大妈大叔已经成为了阿婆阿公。家里一切好像都没什么变化,只是陈旧了一些。之所以说陈旧了,是因为灯光好像暗了一些,插座好像没那么好插了,水龙头可能会漏水,光管的支架出现了铁锈,墙壁有些部分可能会开裂又或者掉皮。回看当年的照片,会让人觉得自己是不是穿越到现在来的,为什么我觉得照片里的那个场景就像是昨天的事情呢?

让我觉得有点心痛的是我几乎没给外婆录过视频,唯一录的那个是外婆快去世之前录制的。录制的时候觉得很残忍,录制之后看也觉得很残忍,而现在,我甚至不敢打开那个视频。为什么我居然没有一个快乐的视频?大概因为我快乐的时候,觉得根本没有必要做录制这种事情。录制是为了多年以后能有个快乐的念想。观看的时候。人已不在,真的能快乐起来吗?

或许以后的AI可以根据静态的照片给我创造还原出一个动态的录像。

黑屏之后

作者 xrspook
2025年2月19日 08:18

当年今日

在小米Civi 1S又出现了在解锁的时候黑屏,必须插上充电头才能重启之后,我又去研究了一番之前我已经研究过,但是隔了好长一段时间都没有结果的事情。那时我觉得已经等不到结果了,或许有一天,我希望HyperOS那边会说,已经修复的那个指纹解锁不知道为什么就会出现黑屏的问题。但实际上,我感觉这个东西从来都没有出现过,因为谁都没办法重现那个黑屏,当你拿着手机去检查,最后出来的结果就是什么问题都查不到,但就是会随机黑屏。通常情况下,维修的人会给你刷一个系统,然后完事,但说不准那个系统什么时候又挂了。我遇到的情况是根本就没有等到HyperOS那边说有修复的补丁。出现指纹解锁的时候出现黑屏,这个状态不仅仅是小米Civi 1S的专属 ,红米K系列或者小米数字系列也有很多同样的遭遇。

这一次当我又去查找黑屏这个问题的时候。发现不久前在小米社区上。小米13Ultra的用户很多都遇到了这个问题,最后都必须重启才能解决。有些人已经把这个重启当作家常便饭,不仅仅是小米13Ultra,小米15,刚刚出的新机也有这种问题。一开始我以为那只是大家在抖音上抹黑小米15所以才这么说的,后来发现,在小米社区上也有很多,如果他们觉得这是抹黑的话,估计管理员会主动删帖,实际上没有。小米15的黑屏更加无语,那是任何场景都可能触发。小米13Ultra可能不插充电线也能长按电源键重启,但小米15就只能先插上充电线,然后才能重启。我不确定小米Civi 1S是不是长按电源键时间足够长了就能重启。以前当我的指纹解锁导致黑屏以后,一开始我是用插充电线重启的,后来某一次我发现,只要长按时间足够长,也可以不插充电线重启。所以这些黑屏到底是什么情况呢?为什么手机的某个核心部件突然就挂掉了?怎么那么脆弱呢?我自己用过7台小米或者红米的手机或平板。除了小米Civi 1S出现黑屏这个状况以外,其它从开始使用到寿终正寝都不会出现在解锁的时候突然黑屏,又或者用着用着就黑屏。红米Note7的确在最后的时候会用着用着就自动关机了,那是因为电池跟主板都已经不行了,不是现在我所遇到的黑屏问题,现在遇到的黑屏问题是手机重启之后发现电池是正常的,手机也没有问题,但你就说不准那个黑屏什么时候会来。

再次遇到黑屏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的考虑要不要把我的备用手机跟主用主力手机换一下,把红米Note11 5G换成我的主力手机,那个机子跟小米Civi 1S相比,的确性能不足,但稳定,而且电池的续航也比较好,因为它的CPU很一般,因为它的天线很阉割。慢是会慢一点,但起码不用我每天都为这个黑屏问题担惊受怕。但我真的要放弃小米Civi 1S作为主力手机吗?其实除了这个以外,我还有第二个选择,就是直接换一台新机,然后用换机的方式把所有资料都从小米Civi 1S上挪到新机。小米Civi 1S一旦屏幕点亮,就不会有黑屏的问题,所以哪怕给他们去检查,也不可能检查得出有毛病,所以那台机子理论上如果以旧换新,能换个好价钱,但是我真的要以这种方式告别小米Civi 1S吗?最重要的是,现在的小米手机里,我还没有一款特别心仪的。

说起黑屏问题,是不是都做过小米换机这个操作呢?所以是不是在换机的时候带进了某些信息导致跟系统本身不匹配,所以出现黑屏呢?

小米15黑屏的用户有的说可能是自动光亮度导致的bug,所以我直接关掉了小米Civi 1S的自动光亮度调节。我不知道这个能挺多久,我不知道下一次黑屏会什么时候袭来。

警惕背后的那只手——读和菜头《重开博客》有感

作者 林海草原
2023年11月19日 10:49

说来惭愧。前不久我才知道和菜头已重开博客,而这已经是6个月之前的事情了。作为十几年前便开设了独立博客的博主,当时的博客圈很少有人不知道和菜头。


先说说我对和菜头仅有的了解。

2011年,我从一本讲述Linux日常使用的书的配套光盘的视频中看到了一个网站《槽边往事——比特海日志》,这就是和菜头最广为人知的博客。

就在那段时间,我发现他其实还有两个开设更久远的博客,内容是同步的,在2009年底全部被“隔离”了。有其他独立博客记录了原因:当时他点评了一个社会新闻。具体是什么新闻,时隔十余年我已经不记得了。那时,他的文章后面会附上一句话和一张图,巧的是这张图我因为很喜欢便保存起来了,如今贴在这里,一起回味。

和菜头在没有被“隔离”的博客上发布的内容与另外两个博客同步。根据页面版式、302跳转链接、页脚的电话号码等信息,我推测这个博客托管在了罗永浩创建的牛博网上。这个网站对近些年走入博客圈的博主来说应该都很陌生。想当年,牛博网上群英荟萃,也正因如此,牛博网被强制关闭,服务器被迫迁移,随后也被“隔离”;老罗在国内服务器重新开设了“嫣牛博”,将其定义为“阉部落”。2013年夏天,老罗关闭了牛博和阉牛博,但《槽边往事——比特海日志》一直保留着。几年后,打开《槽边往事——比特海日志》,页面提示数据库空间已满,博客倒下。

和菜头曾经利用Feedburner(后被谷歌收购)提供邮件订阅,该服务通过抓取RSS更新,自动向订阅的电子邮箱发送新的内容,无需手动操作发送过程。我的邮箱收到的这些邮件,至今依然保留着。

几年前,和菜头转战WX公众号。然而,他的写作风格却在写公众号不久之后就变了。

和菜头在2011年7月23日的文章(互联网档案馆同步链接)当中提到:“我的实名并非和菜头,而是赵得柱“,不知道这是不是他的真实名字。


当我看到《重开博客》以及2020年注册的新域名所发文章《1587》,我深有感触。自从我2016年12月29日重建博客以来,对于他提到的问题,我也被影响过,我也思考过。这些问题,我将直接引用“槽边往事”的内容叙述,并在引用之后,讲述自己的思考。对我来说,能够支撑到今天,靠的是一种更猛烈的坚持,这种坚持除了要求自己坚持思考和写作之外,也是在坚持一些“反抗”。

博客算是网络近现代史上的一款老产品,在中国早已经式微。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让人们大规模地转移到App里去,不再写长文,而是以发短文字、图片和视频为主。所以,博客在中国已经完全过气,而我这样的行为应该算作是一种复古。

类似的事情,包括我在内已经有无数的人曾经提起。

对不少人来说,不仅仅是“不再写长文,而是以发短文字、图片和视频为主”,而且连阅读长文的能力都已经退化甚至丧失。打开一篇长文之后,心浮气躁之下草草看两眼就关掉,只愿意阅读包含图片和视频的短文。

这一点,在独立博客圈表现同样非常明显。在一些以记录日常为主的博客中,包含着很多图片的短文,下面的评论就有很多;而我的博客当中,上千字甚至两三千字的长文下面评论数则少得可怜。

每家大公司建立起一个平台,把内容和用户全部集中在自己的App里。

他们习惯了打开App,并且将这种动作视为上网本身。

这些App通过这些方式实现了流量内循环——利用用户的人际关系进行捆绑,并限制外链、限制跨平台分享。APP内包含着无数不透明且动态变化的“红线”,于是靠标题党和谣言组成绝大部分内容,将人们推进“娱乐至死”的怪圈中。

有些人将这种现象视为国内互联网发展的“趋势”,似乎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时代发展“潮流”。而我却不这样认为。

我认为,国内互联网背后有一只“手”,无时无刻不在操纵这一切,有意将国内互联网创造成这个样子,目的很明确:让绝大多数人愈发心浮气躁,进而丧失逻辑思维和思考能力,成为一名只能被动接受由他们编撰(抑或是杜撰)的一切知识、思想和情绪的机器。这个目的对哪些人利好,懂的都懂。

只不过,总有那么一戳人是例外。

只使用手机上网的人,和同时使用台式机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人,完全是不同的两类人。简单说起来,只会用手机上网的人不大适合阅读,他们的行为习惯是快读扫读,然后就要留言发表看法,并且喜欢在留言区里骂人。会使用电脑,熟练进行Web上操作的人,毫无疑问眼界要相对宽广一些,多少见识过一点世界,这些人还保留有阅读的习惯,也知道讨论的形式和规则……这样的读者群和这样的讨论,一旦产生之后就可以保留在互联网上,可以为搜索引擎所查找,于是就对所有人提供了永续的价值。

根据我的经验,将“会使用电脑,熟练进行Web上操作的人”都描述为“眼界要相对宽广一些,多少见识过一点世界”过于绝对,但是,这类人确实要比“只使用手机上网的人”在阅读和讨论方面有太多的优势。

海浪撞击海岸的鸟瞰图。
田野的鸟瞰图。一条道路穿过右上角。

不知道您是否听说过上面图片中的两本书。奥威尔的书描述了人们出现“对真实世界认知能力的毁灭,更是人自我意识的毁灭”;赫胥黎的书描述了“科技并没有令社会的人民精神进步,反而让社会文化倒退”。现如今,二者都存在,并且是二者的有机结合。

背后的那只“手”,有足够的能力对这两类人分别施加类似于两本书中描述的“法术”,拿捏的恰到好处,无懈可击。

和菜头在文章中还提到:

十五年前,我是用WordPress架设博客,购买了独立域名,委托朋友帮我购买了虚拟机。唯恐访问速度慢,唯恐国内读者看不到,唯恐搜索引擎优化不足,唯恐博客界面难看。为此我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申请过ISP,替换过不知道多少套模板,用了许多种性能优化插件。

我可能还要考虑是不是在GitHub上架设一个静态博客,是不是要在Typecho和Hexo之间做选择?因为blogger和WordPress已经不是最流行的了,用起来不够前卫。

我也有一部分相似的经历,而我折腾的更多。

2016年12月底重建博客之后,我花费了很多时间折腾。我折腾过TypechoZblog PHPMovableType阮一峰的网络日志使用的程序)、FlatpressGhost(自托管)、PivotX(已停止开发)、Farbox 2.0(折腾的掉头发,再也不玩这个了),以及一些我已经记不住名字的程序。我还尝试建立Jekyll、Hexo和Hugo三类静态博客。最新又想折腾Halo程序,但我没有闲置的VPS了,也没有足够的闲暇时间。

我自己的博客使用的程序,从2011年到现在,经历过WordPress、Jekyll、Zblog PHP和Typecho之后,又回到了WordPress。现如今,Litespeed环境,无论是开源的OpenLitespeed,还是针对单个网站免费的Litespeed Enterprise,都对WordPress和其他一部分PHP程序提供了足够的优化,速度丝毫不差。WordPress使用起来难度最低,有足够的、完善的资料可供独立查找。因为,在简体中文圈,在那只“手”的操纵下,有很多人的戾气非常重,他们喜欢嘲讽求助者,而不是帮助求助者。最好的办法,是独立查找资料,询问可靠的人,而不是有求于那些嘲讽者。

图片来源:OpenLitespeed官网

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平台看样子能够持续稳定地存在下去?以及今天才存在的特色问题:如何让一篇文章成为互联网上的文章,而不是App的内部文章?也就是说,它可以被搜索引擎找到,被他人简单容易地跨平台引用和链接,让我明晰地看到trackback和feedback。

你看,独立博客上的文章不就是互联网的文章吗?

我在文章中添加了对其他内容的引用和链接,都是跨平台的。


我的博客,并不像“槽边往事”一样拥有流量。反之,正如上文中提到的,评论数少得可怜;在inoreader和feedly的订阅量远少于以短文、丰富的图片为主的日常记录博客,也远少于记录较多但思考较少的博客。

要知道,“不再写长文,而是以发短文字、图片和视频为主”的现状,对那只“手”的操纵者而言是好事,可对我们呢?我意识到,我们被这只“手”操纵而丧失了重要的东西,影响的是我们自己的一生。

因此,我要“反抗”这只“手”制造的所谓“潮流”。

我不仅要多读书,多观察这个世界的不同角落,多记录,多思考,并且要保留自己写作长文的能力,增强自己写作长文的动力。因为在写作长文的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积累的思考通过一定的逻辑记录下来,不仅记录了世界最真实的样子,而且还锻炼了那只“手”试图抹杀掉的能力,这二者都很有价值和意义。

我的棱角,并没有全部被这只“手”磨平,有些反而更尖锐了。

我那受罪的心脏(下)

作者 林海草原
2023年11月11日 10:59

(1)

在我抵达出差目的地的次日,5月11日,清早起来,忍着缺觉引起的头痛,我用手机记录下了外面银装素裹的风景。对于本省其他地方的很多人来说,哪怕天空中只落下几片雪花,落在手上立刻化成了水,都足以让他们兴奋不已,更何况这样的雪景,像洁白的哈达。

snow
雪景

这一天,本地人穿上了羽绒服,我只穿了加薄绒的外套,身上感觉到凉但可以接受。我穿的鞋并不保暖,因此我的脚很冷。在飘荡的雪花中,我开展了早就该做的工作。

大学老师,即便不搞科研,也要做服务社会的工作,这就是其中之一。无奈因经费有限,我能做的还是太少了。在这个过程中,随手收集的素材,脱敏之后是可以用于日常的教学中的。

牦牛场
牦牛养殖场,机械设备为TMR车

这天晚上,在复方丹参滴丸、通心络胶囊的作用下,我一夜睡了大概三个小时,醒了四次还是五次,每次醒来都有窒息的感觉。实际上,这天完成工作以后,我试图去当地药房购买抗高反药物。药房工作人员拿给我的药,主要成分为丹参、人参、水蛭等,与复方丹参滴丸、通心络胶囊的主要成分相同,我便没有购买。

针对缺氧引起的失眠,我在药房买了褪黑素,但我没有服用。我这样做是因为存在顾虑:

睡眠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心跳减慢,呼吸减弱的表现。氧气稀薄除了会导致植物性神经紊乱造成失眠,还会导致身体保护机制被触发而醒来,醒来后身体可以加快呼吸减轻缺氧造成的负担。以通过服用褪黑素的方式进入睡眠,如果在缺氧时没有及时醒来,可能会造成急性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进而导致我客死他乡,我的生命只能换来一纸讣告。

几个月之后的十月底、十一月初,我出现数次失眠,服用了4次褪黑素。然而,褪黑素完全抵抗不了身体代谢紊乱造成的睡眠障碍,无法让我安心入眠。我终于知道,5月上旬时我的顾虑是错的——即便当天我吃了褪黑素,我依然是无法入睡的。

褪黑素
褪黑素

5月12日,星期六,我选择了返程。返程的路途,走了一整天。去程我蹭同事出差时的包车,返程我独自乘坐客运班车。返程的路上,乘坐车辆不需要走路,我可以感觉到脚的冰冷;虽然连续失眠,但坐车时却睡不着。

寒冷、饥饿,伴随着失眠引起的头痛,这一整天的路程让我非常难受。晚上到家时,顾不上吃东西,先去睡了一会儿。就在这一天,川西的泸定县发生了地震,有人问我是否有震感。地震发生时我所在的位置距离泸定有四百多公里,没有感觉到地震。

(2)

星期日这一天,除了很困之外,还能感觉到头晕,有时胸口似乎有针扎的感觉。

周一上班后,除了正常上课外,还需要补出差时落下的课。这一天开始,我说话没有任何力气,身体也变得非常虚弱。学校要求讲课时全程站立,我尽量遵守要求,并且我尽量用能发出的最大声音去讲课。

星期三上午,我说话的力气恢复了一些。当天下午没课,我吃过午饭便立刻赶往市区的医院。考虑到缺氧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治疗过程需在多个科室重复挂号,靠各种仪器的检查复杂且耗时,于是准备寻求中医的帮助。在下午医生开始上班的时间,我恰好赶到,排在了下午第一号。漫长的治疗过程,从这一刻开始了。

医生将手放在我的脉搏上时,立刻说:“你这心肌缺血也太严重了!”

医生问我,是否有心绞痛症状。我并没有明显的心绞痛,只是胸口有针扎的感觉。医生表示,这就是心绞痛,只是症状很轻,再严重的话不一定挺得住。

医生说,他去年冬天去了一趟我去过的地方,自驾。下车后立刻突发心绞痛,一手捂着胸口,直接昏倒在地上。半个小时后,他自己苏醒过来,经过穴位按摩等方法进行自我抢救后,立刻开车返回。

当天,我在医院遇到了我的学生,是我身为辅导员带的自己班级的学生。她们三人和我一起等待医院煎药,医生在没有患者时出来和我们聊天。医生对其中一位学生说:“你也心肌缺血。”我说:“我比她严重吧?”医生说:“你那严重太多了好吧?”学生和我说:“你上课时说话虚弱我们都听得出来,感觉到了你身体出现了问题。”

(3)

医生周五下午不上班,周末不上班,法定节假日不上班;我的课很多,当时所在学期只有每周三下午能前往复查,但前提是周三下午没有提前安排其他工作。

医生每次给开6付药,理论上吃12天。医院药房工作人员用煎药机熬药时,水加少了,按量封装后只有8天的量。吃了大概8天中药,并在6天后的周三下午,我进行了第一次复查,心脏功能有所恢复,随即又吃了8天中药。在我的记忆中,我应该没有再去复查,主要是下面三个原因。

出差回来时,我发现自己感染了新冠,虽然中医可以通过针灸和中药为我快速降温,但我已经浑身无力,发热超过39℃但还必须坚持上课,只能在课后选择在学校附近的二甲医院输液治疗。从感染新冠,到开始发热并治疗,持续近三周时间。

6月份,因为很奇怪的突然发热,在学校附近的医院住院检查。通过CT检查发现——去年12月份新冠感染已经导致我的右肺出现纤维化,面积不大,不可逆转;十多年前因为喝酒导致的重度脂肪肝,前几年转轻,但现在又变成了重度。这次奇怪的发热,从CT检查没有查出可引起发热的脏器病变,经实验室检查排除了新冠和流感,推断可能是普通感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

从5月中旬开始直到期末,本就忙碌的工作变得更加忙碌,无数的事情蜂拥而至。很多外行人都以为“老师除了上课就没有其他工作了,清闲且年入几十万”,实际情况与此当然完全不一样,我无力解释,也懒得解释,不相信我的解释的人始终都不会相信。忙碌的工作,加上时好时坏的身体,这期间的日子过得像噩梦一般。

(4)

暑假期间我回了老家,利用整个假期时间备课。身为火车迷的我,只去拍了一次火车。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在下一个假期拍车后再撰文讨论。

本学期开学半个月之后,我再次前往复查。医生问我:这个假期你有没有感觉到身体不舒服?我表示,我确实有形容不出来的难受,不影响生活,但还是有一些困扰。医生说,这就是了,你的心肌缺血还没好。

于是,这个学期每隔15~30天我便去开中药,继续调理心脏、肾脏和肝脏功能。医保卡余额早已刷空,因为门诊治疗只能使用个人账户余额。并不是药很贵,而是因为每个月进入医保个人账户的金额少得可怜。

(5)

肾脏、肝脏功能导致的身体异常状况,与心脏问题导致的状况有交叉,本文暂不讨论肝肾功能问题,我只把心脏问题引发的症状大概说一下。

高原反应引发的是心肌缺血。心肌缺血是心脏本身的循环血量减少,造成心脏缺氧影响心脏功能的疾病。

由于心脏功能受影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胸闷、气短、心慌心悸、易疲劳等表现。还会出现心绞痛。心绞痛症状轻微时,表现为胸口有针扎的感觉;如果严重了,表现为心脏所在位置的前胸和后背出现疼痛,肩膀疼痛。

心肌缺血还会导致失眠,或者睡着后夜间频繁醒来。当然,我这里提到的“夜间频繁醒来”不包括被尿、屎等憋醒,和包括但不限于声音吵闹、强光刺激等第三方原因造成的睡醒。心肌缺血可导致夜间醒来一次到数次,然后难以入睡。这在我身上表现非常明显。

医生给我用的药主要是丹参,而不是西洋参。使用丹参提取物制作的“复方丹参滴丸”,是治疗急性心脏病发作的重要药物,并且在1996年进入美国针对美国人种开始临床试验。当然,我使用的是丹参饮片(即初步加工或经过炮制后,直接用于配方的中药),并不是提取物。经过几次调理后,身体症状大幅度改善。

丹参饮片
丹参饮片

(6)

川西地区唯二的产业是旅游和藏猪牦牛养殖。由于川西海拔高,空气中氧气含量少,前来旅游的人们会因身体情况的不同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简称高反。高反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浑身无力、头晕、失眠等。轻度的高反可使用氧气罐吸氧减轻症状;严重的高反可以前往医院吸氧,我出差目的地的县医院吸氧费用在人民币30元/小时。

在去往目的地的路上,途经几条编号不同的国道。部分国道上存在一个问题:几十公里范围内手机没有信号。有一部分人看到我说这句话,第一反应一定是:

  • “怎么可能?你在抹黑谁呢?”
  • “不是说喜马拉雅山上都有信号吗,有些海上都有信号,国道上怎么可能没有信号?”
  • “我只知道美国无人山区没信号,我们国家怎么可能有这种情况?我们国家不是哪里都有信号吗?”

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呢?我们几位同事手拿不同运营商的手机号码,不同品牌的手机(含苹果手机和国产大品牌安卓手机),经过观察我们发现——在县城,四家运营商都有信号;在远离县城的有很多人居住的镇甸或村庄,移动、广电有信号,联通、电信没有信号;在有极少数量的人居住或无人居住的地方,四家运营商都没有信号;这些信号分布特征与手机品牌和操作系统无任何关系。

有一个搞笑的事情,有一条国道的一个转弯处有一个使用太阳能供电的移动铁塔,我们距离它有一百多米时,移动和广电突然有信号了,远离铁塔一百多米后信号又消失了。这种在无人区路边的铁塔,在途经的几百公里国道上,只发现两个。

对旅游或出差的人来说,极少有人有足够的医疗和急救知识储备,甚至整车人都是这方面的小白。当这些人在没有手机信号的地方因高反发生紧急情况,通过手机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该怎么办?如果恰好此时他们所驾驶或乘坐的车辆出现故障,又该怎么办?

行好事,求多福。

注:为把事实描述的尽可能严谨,本文中一些与主旨无直接关系的铺垫文字的篇幅有点大,敬请谅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