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否因爲使用了 Snapdragon 8S Gen 3 的原因,這代的售價也大幅度上漲,起售價格都達到了 CNY 2999。不過考慮到小米的 MTK 機種或多或少都有些奇怪的閹割,多交一些「曉龍稅」也並不見得會虧。考慮到這次的名字帶了 Pro 字樣,浅羽也有些好奇後續會不會增加不帶 Pro 的版本。
海信官方對 A5 Pro 的定位是一款「閱讀手機」,因此也提供了許多輔助功能試圖改善閱讀體驗。比方說專門的「閱讀模式」,打開後可以延後通知、降低鈴聲音量;「單頁捲動模式」,開啓後會在捲動完成手指鬆開時才一併刷新畫面。可惜的是,浅羽幾乎沒有測試出有什麼應用程式中可用。全局音量鍵翻頁是沒有的,不過解決翻頁問題還可以選擇啓用「滑動指紋辨識器翻頁」;這個在 Pixel 上被浅羽不屑一顧的功能,現在成爲了在第三方應用程式中翻頁的最佳方式。在指紋辨識器上上下滑動,也可以做到一次翻一頁的效果;雖然應用程式內還是會顯示動畫,但是翻頁距離固定,效果會比觸摸滑動好一些,不過無法支援橫向滑動。直接觸摸指紋辨識器但不滑動,還會觸發手動的全域刷新,這在使用 KOReader 等閱讀器時非常實用,尤其是考慮到 A5 Pro 即使在「清晰」模式下全域刷新也很不主動。
爲了發揮 E-Ink 雙穩態的特性,A5 Pro 還導入了「截屏便籤」功能,可以在鎖定螢幕後甚至關機後繼續顯示螢幕擷取畫面,用來顯示名片一類的也很合適。如果沒有需要顯示的便籤,也可以選擇內建的隨機詩詞、單詞作爲鎖定螢幕,每種鎖定螢幕也有一些設定可以調整,客製化程度較高。或者乾脆在鎖定螢幕上顯示大時鐘,這樣就可以直接放在桌面當擺件了。關機以後亦可以保持顯示特定的圖片。當然,也可以選擇關閉自動鎖定螢幕,保持顯示某一個應用程式,也不會額外耗費多少電力。
海信 A5 Pro 在其他硬體的規格上都中規中矩(甚至可以說是落後),但可用度都不低。前後兩枚鏡頭正如官方宣傳的「前置識別,後置掃碼」,搭配可以用來做支付認證的指紋辨識,基本上做到了安全和方便兼顧。不過遺憾的是僅僅採用了轉子馬達。習慣了不錯的線性馬達之後,振動觸感真的非常差。不過倒也不是墊底──畢竟還有採用了線性馬達、但觸感更差的小米 Civi。
外觀上差別也不大,不過終於不是反貓咪的吹爪爪設計了!這一代的出風口放在了轉軸下,還因此而放棄了 one hinge 設計。同時還在 D 面設計了一條膠墊來提高筆電平放時的傾斜度。B、C 面 180 度開合的傳統藝能也是同樣保留的,不過由於底部墊高的存在,所以下半部分始終會保持一定的傾斜度。螢幕方面,尺寸維持 14 吋的前提下比例變成了 16:10,下巴的長短終於沒有那麼驚爲天人了。比例的變更加上窄邊框設計也使得外觀上更偏方正──當然,和 4:3 時代的飯盒比不了。這代的 Think Shutter 可以和 IR/RGB 共存了。就是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有 1080P 的攝影機,這對於 video call 的幫助還是很大的。
開機做一些設定,發現 UEFI 新增了圖形介面,也支援滑鼠操作;但是浅羽不喜歡,好在還可以換回 Simple Text 模式。鍵盤方面,按鍵高度方面是有肉眼可見的降低,但是神奇的是沒有感受到明顯的鍵程變化,打鍵感維持了相對一致。Think Point 沒有變化。觸控板變得更寬了,連帶着觸控板的左右按鍵也變得更長了。不過這一代的觸控板在 Windows 下竟然無法靠內建驅動程式驅動,而沒有驅動程式的狀況下完全不能使用!如果不是熟練使用各種小紅小藍小白點的老用家,恐怕要頭痛了。倒是 Fedora 下無需額外設定可以直接使用。指紋辨識整合到了電源鍵上,同時電源燈號也充當了指紋辨識的提示燈號,同時擁有白、綠、黃三種顏色。指紋辨識的靈敏度比較一般,浅羽基本上都需要嘗試兩三次才能成功辨識。
效能方面,浅羽沒有詳細測試。新平臺有 4×2 個框框,加上較高的主時脈,應付日常的圖片後製自然是沒問題的。內建的 Iris® Xe 應付一些簡單的遊戲也是可以的,中間 partner 拿去玩了幾天 Europa Universalis IV,解析度設定在 4K 還是無法流暢運行,降到 1080P 後基本就沒有問題了。當然畢竟不是「遊戲本」,就不要認真和隔壁 Ryzen 去比了。滿載的風扇聲音也不小,但是比起 Gen 6 的高頻噪音來說還是略好,沒有刺耳的高頻,中頻飽滿,更加豐滿悅耳一些。
浅羽是將 K40 Pro 作工具機用,主要解決電話、簡訊、地圖和支付功能。從這個角度出發,K40 Pro 應該說該有的功能都不缺,而且重量控制尚可;至於飽受詬病的塑料邊框,實際的質感也並不差,並且外觀上可以做到無斷點。K40 Pro 全系列都是使用了側邊指紋辨識,對於浅羽這種老索狗 Sony 老用家來說很是得討喜。側邊指紋辨識的好處之一是有準確的位置標識,並且兼顧靈敏與準確,實際體驗比 Xperia 的指紋辨識還是好不少。號稱「最小」的前鏡頭打孔確實很小,且周圍沒有額外一圈黑色區域;相比之下,小米 11 系列、小米 10S 和小米 Civi 反而都沒有做到。
當然,作爲一款「廉價」機種,K40 Pro 也有不少缺點──甚至可以說拿着好的硬體做着極差的體驗。首先是飽受詬病的 SD888 發熱問題,以 K40 Pro 上的散熱自然是無法完全發揮其效能。不過浅羽對於 K40 Pro 的定位就是電話支付機,極少使用它玩大型遊戲,倒也還算流暢。這當然同時也得益於宣傳的「三星 E4 AMOLED 硬性螢幕」的 120Hz 刷新率。不過,這片螢幕也僅有 1920×1080 的解析度,無硬體 DC 調光功能,久看易累不知是否於此有關;系統中也有原色顯示功能,但對於外部色溫的測定不準確,容易忽冷忽暖。
至於最終換掉它的理由也很樸素:強迫症浅羽不太喜歡螢幕上打孔……然後機緣巧合就換了屏下鏡頭的手機。閒置之後,浅羽開始思考給 K40 Pro 換個系統當作玩樂機,結果發現選擇寥寥無幾(截止 2022 年 2 月──是的,這篇網誌拖了半年);對比之下,去掉 Pro 的 K40 選擇則多了不少。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應了不同機種的熱度差別。最終在新舊手機的過渡期結束時候,還是決定「手機不需要可以給有需要的人」,最終以首發價 45% off 轉讓了它。
如果是 K40 代表的是極致的 C/P 值,對比之下 K40 Pro 就顯得有些尷尬了。背負了 Pro 之名的它既要做得更好、卻處處受限於品牌定位不能做到最好。這種「帶着鐐銬跳舞」的做法,不但考驗着廠牌如何做取捨,更考驗用家如何說服自己去接受一些不完美。也許想真正接受這樣的不完美,只有把付出的代價和期望都降低——比如,如果 K40 Pro 沒有那麼 P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