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首页

Xiaomi Civi 4 Pro 快速試玩

作者 櫻川 浅羽
2024年3月21日 23:40

Xiaomi 突然宣佈 Xiaomi Civi 4 Pro,宣傳圖的外觀令浅羽感到難以評價。看完發表會後,突然想到小米之家應該會有展示機,於是立即找了一間試玩。

這一次的四款常規配色,除去主打的「春野綠」顏色是素皮配搭(疑似)膠片外,其他都是磨砂玻璃。門店只提供了春野綠和星空黑的展示機,就可惜沒有看到浅羽更期待的柔雾粉和微風藍顏色。除了素皮和玻璃的手感分別外,握持會覺得玻璃版本的更重身一些。此外邊框回歸了初代的金屬材質,但實話講並沒有很明顯的更好(也沒有更差)。

浅羽作爲 Civi 的老用家,看着 Civi 的定位從主打自拍逐漸過渡到主打影像。這一代 Civi 依然重視前置,但卻取消了前置補光燈,算是失去了一個比較獨特的賣點。後鏡頭的部分,這次有了 Leica 聯名,並且有新的主鏡感測器和 50MP 的長焦鏡頭,確實有點小旗艦的感覺。只是功能上,依然不能拍攝 HEIF 的動態相片,比較可惜。

正面的螢幕依然是開槽,但是放棄了大曲面螢幕,只在四邊都做了微曲,並且比前代略寬,比例上終於回歸主流;1.5K 的解析度,也算是合理選擇。這代 Civi 也迎來了雙揚聲器回歸,但依然缺少無線充電。

不知道是否因爲使用了 Snapdragon 8S Gen 3 的原因,這代的售價也大幅度上漲,起售價格都達到了 CNY 2999。不過考慮到小米的 MTK 機種或多或少都有些奇怪的閹割,多交一些「曉龍稅」也並不見得會虧。考慮到這次的名字帶了 Pro 字樣,浅羽也有些好奇後續會不會增加不帶 Pro 的版本。

Xiaomi Civi 3 重點上手

作者 櫻川 浅羽
2023年6月8日 23:18

Xiaomi 新發表的 Civi 3,目前依然只在大陸售賣。抽空去看了真機,所有顏色真機都不錯看,是小米一貫的真機比渲染圖好看作風。Partner 不太喜歡玫瑰紫,反而是奇遇金是近來為數不多好看的金色配色。我們都覺得奇遇金和薄荷綠好看,可能要買的話就會買薄荷綠吧。手感上就是一般玻璃,沒有了以前怦怦粉延續兩代的絲絨 AG 玻璃的絨毛觸感非常可惜。

正面上下邊框的寬度,很多人說大黑邊,浅羽自己就覺得還算能接受到。正面雙打孔也是為了放下兩枚規格不錯的前鏡,加強自拍。沒有雙揚聲器,應該也是為了遷就前置雙鏡;但是浅羽平時基本用不到揚聲器,也可以接受。

主打的前鏡頭自拍還是好用的,這次提供了兩種風格可以切換,預設是質感膠片,也可以選擇自然清新。浅羽試用下來,覺得膠片模式整體色調偏紅,保留了皮膚的細節,而且顯得五官更加立體。但是目前美顏功能依然存在不少問題:

  • 兩個模式都為了營造立體感而對高光和陰影的部分著墨過多,導致鼻子兩邊和脖子都看起來髒髒的;
  • 對洋紅色的加強也顯得過度,顏色傾向於溢出;
  • 妝容提供的選項裡,有的感覺用力過猛、有的又效果不明顯,而且有的妝容選項會讓周遭環境也變色,感覺更接近濾鏡。

其他部分主要是可以單獨開補光燈(前代強制同時開啟補光環),以及超廣角鏡頭可以錄製 4K 影片了。不過如果切換到人像模式,就不能使用超廣角前鏡拍攝了

後鏡頭廣角這次用上了 Xiaomi 13 同款的 IMX890,不過超廣角還是僅僅限於解決有無問題。浅羽對比了人像模式與 Xiaomi 13 的全身人像模式,由於場景光線較為充足,質素上差距不大,但 Civi 3 在測光傾向上有點偏暗。不過 Civi 3 對膚色的處理更偏紅潤、更好看,而且對皮膚也有做適當修飾。很好奇夜景人像表現會如何,實話說 Xiaomi 13 的夜景體驗不是很好。

MediaTek 天璣 8200 也被詬病,但實話說效能夠用,滑淘寶不會 lag(說的就是你,Redmi Note 12 Pro )。發熱狀況肯定是有,但應該說不太嚴重,考慮到天氣都能接受到。客觀來講,從日常主力使用角度考慮,Civi 3 是替換 Civi / Civi 1S 很不錯的選擇了。

海信 Hisense A5 Pro E-ink 手機使用心得

作者 櫻川 浅羽
2023年3月19日 16:57

先前發表的文章中提到:

浅羽的主要手機是 Hisense A5 Pro,它主打一塊電子紙螢幕,在戶外有絕佳的可讀性。對於浅羽來說,不出門時則將它當作傻瓜機(dumb phone)使用,大部分時候無需理會它;而出門在外時,它可以滿足最基礎的聯絡、地圖和支付需求,並且充電一次可以使用 3-4 天,無需特別計劃出門時間然後提前充好電。

截至文章發表,浅羽使用 A5 Pro 已經近一年,更覺得它就是手機做爲工具應該有的樣子,也分享一下使用心得。

TL; DR:

  • Pros
    • 簡單而全面的功能;
    • E-Ink 的陽光下可讀性和雙穩態特性;
    • 系統提供了大量的針對性客製化;
  • Cons
    • 未有提供雙色溫前光燈;
    • 系統未消去全部動畫;
    • 全域刷新不夠主動導致殘影偏多;

「細 mon 旗艦」的 A5 Pro

說到 E-Ink 手機,海信並非是第一次做了:

  • A5(掌閱 F1),前代,採用了 Micro USB 接口;
  • A5 Pro CC,彩色电子墨水版本,犧牲的是畫面清晰度;
  • A7 系列,7 吋顯示器版本,太大太重了,且取消了 NFC,浅羽就沒考慮去入手嘗試了;
  • A9 系列,有可調色溫背光,加入線性馬達,外觀也變得現代。

回到 A5 Pro ,它外觀非常樸素,官方提供有黑、白、墨綠三色,浅羽則是選擇白色。手機背面是細磨砂的塑料材質配上一顆鏡頭、一顆補光燈,中間(相比前代)增加了一枚指紋辨識器,沒有高級材料、沒有花哨暗紋,回歸了最原始的智慧型手機的感覺。整面則是主打的一片單色 E-Ink 顯示器,沒有異形設計、沒有窄邊框,只有出廠就貼好的一張磨砂保護貼。浅羽自己是十分喜歡這樣的感覺。

針對 E-Ink 調整,但沒有完全調整好

針對這片 E-Ink,A5 Pro 在系統中做了許多調整。

首先下方增加了一個顯示控制面板,提供四種顯示模式可選,分別是清晰、均衡、順暢、極速:「清晰」模式是四者中解析度最好的模式,但是畫面的反應速度卻是最慢;「均衡」是對比最高的一個模式,有時它的可看度甚至比「清晰」還要好,這也是浅羽最愛用的模式;而使用「極速」則可以看 GIF 動畫甚至一些影片,當然前提是如果真的有需要在 E-Ink 上查看動態內容的話。四個模式可以隨時切換,也可以在系統設定中針對不同應用自動切換不同模式,同時還可以設定使用輸入法時自動切換到「極速」模式。其次是補光燈部分,除了自動和手動亮度外,還提供了「關閉」和「黑夜」(即超低亮度)兩個選項,只可惜受限於硬體未有提供雙色溫前光燈

系統內建的應用都使用了高對比度的黑白框線風格圖示,同時針對(部分)第三方應用有覆蓋同樣風格的圖示。因應 E-Ink 的特性,系統介面本身也大量使用白底黑字的高對比度風格,並且內建應用都去除了過渡動畫。可惜的是,動畫去除得並不徹底,比如輸入 SIM 卡 PIN 碼、使用 NFC 配對藍芽時依然還有一些動畫,同時一些第三方應用也會固執地顯示華麗的動畫,並在螢幕上留下一團團殘影。本質上,海信並沒有完全重新爲 E-Ink 設計一套新系統,而是在儘可能保留原先 Android 的 UX 的前提下改造 UI,使其更適合 E-Ink 顯示──比如說,擷取螢幕就可以發現,很多的圖示依然是彩色的;相機拍出的照片也依然是彩色的。

海信官方對 A5 Pro 的定位是一款「閱讀手機」,因此也提供了許多輔助功能試圖改善閱讀體驗。比方說專門的「閱讀模式」,打開後可以延後通知、降低鈴聲音量;「單頁捲動模式」,開啓後會在捲動完成手指鬆開時才一併刷新畫面。可惜的是,浅羽幾乎沒有測試出有什麼應用程式中可用。全局音量鍵翻頁是沒有的,不過解決翻頁問題還可以選擇啓用「滑動指紋辨識器翻頁」;這個在 Pixel 上被浅羽不屑一顧的功能,現在成爲了在第三方應用程式中翻頁的最佳方式。在指紋辨識器上上下滑動,也可以做到一次翻一頁的效果;雖然應用程式內還是會顯示動畫,但是翻頁距離固定,效果會比觸摸滑動好一些,不過無法支援橫向滑動。直接觸摸指紋辨識器但不滑動,還會觸發手動的全域刷新,這在使用 KOReader 等閱讀器時非常實用,尤其是考慮到 A5 Pro 即使在「清晰」模式下全域刷新也很不主動。

爲了發揮 E-Ink 雙穩態的特性,A5 Pro 還導入了「截屏便籤」功能,可以在鎖定螢幕後甚至關機後繼續顯示螢幕擷取畫面,用來顯示名片一類的也很合適。如果沒有需要顯示的便籤,也可以選擇內建的隨機詩詞、單詞作爲鎖定螢幕,每種鎖定螢幕也有一些設定可以調整,客製化程度較高。或者乾脆在鎖定螢幕上顯示大時鐘,這樣就可以直接放在桌面當擺件了。關機以後亦可以保持顯示特定的圖片。當然,也可以選擇關閉自動鎖定螢幕,保持顯示某一個應用程式,也不會額外耗費多少電力。

不夠 Hi-Fi 的「音樂手機」

除了閱讀,海信 A5 Pro 主推 Hi-Fi 音樂功能。作爲 E-Ink 下比較合適的娛樂方式,海信在硬體方面使用了一片 AKM AK4377AECB 作爲 DAC,同時還給了很多連線的可能性:NFC 和支援 LDAC 的藍牙功能,保留 3.5mm 耳機接口,同時 USB Type-C 也可以接駁數位音訊裝置,搭配大部分耳機都不是問題。不過聲音質素則只能稱一般般,內建的 Hi-Fi 模式開啓後也只是覺得音量更大了(或許是推力更大了?)。

內建的音樂應用程式也頗爲實用,播放浅羽音樂庫中的 AAC 和 FLAC 檔案都沒有問題,可以根據標籤分類選歌、顯示歌詞,不過尚缺少 ReplayGain 功能。得益於手機不怎麼樣的效能,播放音樂時續航表現也令浅羽安心。打開音樂程式、隱藏導航列、插上耳機,這就是一支簡單好用的隨身聽。

一切能用就好

海信 A5 Pro 在其他硬體的規格上都中規中矩(甚至可以說是落後),但可用度都不低。前後兩枚鏡頭正如官方宣傳的「前置識別,後置掃碼」,搭配可以用來做支付認證的指紋辨識,基本上做到了安全和方便兼顧。不過遺憾的是僅僅採用了轉子馬達。習慣了不錯的線性馬達之後,振動觸感真的非常差。不過倒也不是墊底──畢竟還有採用了線性馬達、但觸感更差的小米 Civi。

比較有特色的是左側是「墨智鍵」,支援自訂短按、雙擊兩種操作,可惜的是長按只能選擇是否使用語音助手。浅羽把短按設定成全局刷新(如果畫面太髒了可以按一下),點按兩次設定成清晰/流暢模式切換。另外,「墨智鍵」和右側的音量鍵同時按下,可以開啓或者關閉前光,不小心在深夜關掉了前光時尤爲實用。同時系統也支援在來電時一律開啓前光,避免低光狀況下的手忙腳亂。

好的工具

一旦習慣了 E-Ink 的缺點,就可以盡情享受 E-Ink 帶來的優勢。

E-Ink 的陽光下可讀性在戶外非常實用,這使得 A5 Pro 在外出時是非常好用的工具。選用「清晰」模式顯示地圖,抑或是選用「流暢」模式查看和回覆訊息,自然光照成爲了優勢而非影響閱讀的阻礙;而且可以保持顯示地圖或音樂等等,而無需太擔心耗電問題。在展示條碼的場景下,E-Ink 同樣好用;不過對於非雷射讀取的條碼辨識器來說,可能需要打開前光輔助辨識。

最大的問題是充電:習慣了新近機種的快速充電後,會覺得給 A5 Pro 充電很慢很慢;好在受惠於不算高的配置和 E-Ink,充電一次能夠使用 3-4 天,勉強讓充電速度不再是大問題。浅羽乾脆貼了無線充電貼,有空就用無線慢慢充電,還能順便當作桌面座鐘。

總的來說,這支手機足以被稱爲好用的工具。其他的方面——就交給更大的螢幕、甚至其他的媒介吧!

早知道,還是……原道醬 / YD30 簡單試聽

作者 櫻川 浅羽
2023年1月23日 16:21

「早知道,還是原道」的梗不知道什麼時候突然就開始流行,到現在甚至都有些過氣了。這一系列耳機的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原道品牌平板的配件耳機,所以習慣上就稱為「原道耳機」。不過現在想買到貼着「VIDO 原道」品牌的的款式似乎不太容易,容易買到的是 NiceHCK 的品牌的「原道耳機」。關於這個品牌有說法是:

NiceHCK 是福兰声的经销商,闹掰了以后福兰声才出来自立门户的。所以 NiceHCK 前期卖的和后期卖的应该不是同一个作坊出来的。

其實浅羽一直想感受流下「悔恨之淚」的感覺,最近偶然又看到了透明粉色配鍍銀線的款式,就當交「粉紅稅」買下了 3.5mm 無麥版。

經過這幾年的發展,這款耳機不僅包裝不再簡陋,甚至還擁有了耳機娘「原道醬」的插畫形象。除開有點精美味道的紙盒外,包裝裏甚至還有一張原道醬的卡片。除此之外還給了一黑一白兩對實心海綿套,以及證明自己不是三無少女產品的合格證和保證書。

耳機本身當然就是 MX500 的公模沒得跑的。透明粉色的顏色實際上很偏玫紅,不過浅羽原本以爲戴着會很顯眼,實際上全部被側髮遮住了完全看不到(笑)。這麼看,長髮的話其實買什麼顏色都無所謂,尤其是不用擔心自己喜歡的顏色戴起來合不合適。鍍銀線看起來就很有 Hi-Fi 的感覺,據說透明線是新版,音質都會好一些。

按照慣例,曲庫依然是浅羽聽什麼就有什麼、環境依然是浅羽在哪裏就是哪裏,依然是不會有嚴謹的試聽,只有感受。因爲沒有配中空海綿套,所以浅羽直接用了自己的備件。本來接了 amp 想認真聽聽,後來覺得這麼做不知道是在侮辱誰。所以最後是用 xDuoo X3II 和 HiBy R2 + HiBy FD3 的組合。首先低頻的量是很大的,相對地高頻就被壓制了,整個聲音聽起來偏悶。不過繼續聽下去,中頻很飽滿、厚實,非常適合聽一些人聲和器樂。不過,整體的聲音還是很糊的;甚至不用過多的樂器,單一樂器只需要旋律複雜一些,聲音就會混雜成一團。比如一些鋼琴曲,編排較複雜的部分,低音就會混著中音,以致無法分辨。至於什麼聲場、定位,整體人聲不能說貼不貼耳,只能說聲音根本就在大腦中間,而伴奏是分佈在兩耳旁的——這個價格,聲音均勻就不錯了,對吧?

在這種偏下盤的氛圍中,聲音聽起來很溫暖,其實非常適合睡前聽聽催催眠;可惜浅羽長期佩戴這個造型的耳機還是會耳朵痛。另外,這樣的聲音,在馬路邊聆聽的時候,可以很好地保持低音部分不被車流的噪音掩蓋,聲音反而聽著更加「正確」。

如果要總結的話,YD30 絕對不能用來發燒入門,只能是有經驗了當個玩具笑一笑。但是相比其他類似的選擇呢?比它價格幾乎翻倍的潛韻 25 也並沒有更好,而更高價位的潛韻 39 則完全不是一個聲音走向。可以說,雖然大家的聲音都有各種各樣的缺陷,但百元以內,YD30 也可以稱得上的是物有所值了。加上相對多彩的配色和原道醬自己代言自己,倒也不妨一試。


原道醬的裙子有點似曾相識,浅羽好像也有一條類似的。不過這個量真是只能羨慕了……話說回來,如果裙子沒有口袋、原道醬的兩隻手也都沒有拿着的話,音源難道是綁在腿上的?

ThinkPad X1 Carbon Gen 9 簡單體驗

作者 櫻川 浅羽
2022年11月24日 06:04

用了三年多的 ThinkPad X1 Carbon Gen 6 的電池鼓包了,雖然續航時間下降不明顯,卻把整個 D 殼都撐了起來,連螺絲都壓制不住,無奈只好換了 Gen 9。浅羽收到的這台是定製配置的版本,CPU 爲 Intel Core i7-1185G7,配備 32GB RAM 和 512GB SSD,生物辨識方面有帶 Think Shutter 的 IR/RGB 相機和電源鍵指紋辨識,非 WWAN 版本。

這一代 ThinkPad X1 Carbon 有 1.13kg 重,比起前兩代略爲重,但比起 Gen 6 來說基本是一致的。這比起 LG Gram 來說當然還有一定距離,但浅羽也可以舉出一個反面例子:搭配智慧型摺套連鍵盤(Smart Keyboard Folio)的 12.9 吋 iPad Pro(實測重量爲 624g + 413g ≈ 1.3kg)。

外觀上差別也不大,不過終於不是反貓咪的吹爪爪設計了!這一代的出風口放在了轉軸下,還因此而放棄了 one hinge 設計。同時還在 D 面設計了一條膠墊來提高筆電平放時的傾斜度B、C 面 180 度開合的傳統藝能也是同樣保留的,不過由於底部墊高的存在,所以下半部分始終會保持一定的傾斜度。螢幕方面,尺寸維持 14 吋的前提下比例變成了 16:10下巴的長短終於沒有那麼驚爲天人了。比例的變更加上窄邊框設計也使得外觀上更偏方正──當然,和 4:3 時代的飯盒比不了。這代的 Think Shutter 可以和 IR/RGB 共存了。就是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有 1080P 的攝影機,這對於 video call 的幫助還是很大的。

開機做一些設定,發現 UEFI 新增了圖形介面,也支援滑鼠操作;但是浅羽不喜歡,好在還可以換回 Simple Text 模式。鍵盤方面,按鍵高度方面是有肉眼可見的降低,但是神奇的是沒有感受到明顯的鍵程變化,打鍵感維持了相對一致。Think Point 沒有變化。觸控板變得更寬了,連帶着觸控板的左右按鍵也變得更長了。不過這一代的觸控板在 Windows 下竟然無法靠內建驅動程式驅動,而沒有驅動程式的狀況下完全不能使用!如果不是熟練使用各種小紅小藍小白點的老用家,恐怕要頭痛了。倒是 Fedora 下無需額外設定可以直接使用。指紋辨識整合到了電源鍵上,同時電源燈號也充當了指紋辨識的提示燈號,同時擁有白、綠、黃三種顏色。指紋辨識的靈敏度比較一般,浅羽基本上都需要嘗試兩三次才能成功辨識。

效能方面,浅羽沒有詳細測試。新平臺有 4×2 個框框,加上較高的主時脈,應付日常的圖片後製自然是沒問題的。內建的 Iris® Xe 應付一些簡單的遊戲也是可以的,中間 partner 拿去玩了幾天 Europa Universalis IV,解析度設定在 4K 還是無法流暢運行,降到 1080P 後基本就沒有問題了。當然畢竟不是「遊戲本」,就不要認真和隔壁 Ryzen 去比了。滿載的風扇聲音也不小,但是比起 Gen 6 的高頻噪音來說還是略好,沒有刺耳的高頻,中頻飽滿,更加豐滿悅耳一些

揚聲器意外地很不錯,這一代配備了 4 揚聲器,C 面兩個 0.8W 揚聲器,D 面還有兩個帶音腔的 2W 揚聲器。高音不甜,中音勉強準,低音也完全不沉;但人聲交談的話總算是勉強可以聽的。

總體來說,這代除了 16:10 顯示器外基本上都是常規迭代。但是細節方面的一些完善和提升對於浅羽來說還是比較受用的。可嘆的是 Lenovo 爲什麼非要給 WWAN 版專門單獨開模,簡直是一點升級空間都不想給用家留了。

配件和貼紙

浅羽把指點桿帽直接從 Gen 6 上取下裝到 Gen 9 上了,完全可以通用。

貼紙這一次沒有選擇 dbrand,而是找了據說是代工廠的一家店。店鋪內有包括 Swarm、Camouflage 在內的各種 dbrand 同款貼紙,同時也可以做 logo cutout。實際收到後,浅羽發現貼紙的材料應該是同款,但開模方面還是存在不小的公差,考慮到和 dbrand 的價格差距不算大,所以也很難說值得。

浅羽這次就要求做 ThinkPad 的 logo cutout,這樣還可以保留 A 面的狀態指示燈號。另一邊的 Lenovo logo 則是完全遮住,不過這代的 Lenovo logo 有一個下陷,浅羽乾脆就在中間貼了點奇怪的東西「自由之光」。

貼上一點「自由之光」

自行改裝

拆後蓋看了一下,RAM 焊死,没有空余插槽,甚至连 WLAN 模組都是焊死的,整机只有 SSD 可以替换。非 WWAN 機種,出廠沒有預置 WWAN 模組和天線;同時Lenovo 有單獨開模,機身上也沒有 SIM 卡槽開孔。不過拆開後蓋後可以看到 SIM 卡托盤還保留着,WWAN 接口也留空。

這代留給自行改裝和升級的空間已經基本沒有了,不過「可維護性」倒是依然很好,大部分組件靠螺絲(而不是膠水)固定──雖然也不知道有什麼可「維護」的就是了。

加裝 WWAN

根據 TP 非官方情報站站長所說:

這是因為 X1 Carbon Gen9 的 WLAN Only 機種,整個 C Cover 都由鎂合金打造而成,即使加裝了 WWAN 天線,也想辦法塞入 SIM 卡了,WWAN 無線訊號卻會被鎂合金材質所屏蔽掉!至於 X1 Carbon Gen9 的 WWAN 機種,在 Palmrest 兩側前緣部位,也就是下圖中對應 WWAN 天線的部位,都改用玻璃纖維(GFRP)材質了,以利無線訊號收送。

ThinkPad X1 Carbon Gen9與X13 Gen2簡測心得(上) | TP非官方情報站

應該說,本來只需要付出購買 WWAN 模組和天線的成本現在還要加上換掉 C 殼的高昂成本了。不過如果只是收訊較差的話,其實不改可能也「能用」。先前在 X1 Carbon Gen 7 上體驗過 LTE 連線,感覺非常用。有機會的話的話也會在 X1 Carbon Gen 9 上試試看,不過至少要等浅羽決定好買 4G 還是 5G 模組之後了。


(附頁爲筆電詳細規格)

在 Proxmox VE 上使用 LXC 建置 UU 加速器

作者 櫻川 浅羽
2022年8月24日 02:39
  1. 入手 Linksys WRT1900AC 作爲 AP,刷 DD-WRT 固件
  2. 闖入聯通定製烽火 HG220G-U(WO-36)
  3. 也許是最折騰的(隨身)迷你伺服器:計劃
  4. 也許是最折騰的(隨身)迷你伺服器:軟體
  5. 也許是最折騰的(隨身)迷你伺服器:裝機
  6. 在國科大(UCAS)宿舍配置 IPv6 穿透
  7. 斐訊 K3 上車,開啓 Telnet、刷已 Root 版官方固件和 Merlin
  8. 使用 bind9 建置混合 DNS(Response Policy Zone)
  9. 斐訊 K2T 開箱與動手艹(動手玩)
  10. Huawei B315s-936 4G LTE CPE 開箱與動手玩
  11. 透過 VLAN 從不同出口獲得 IPv4/IPv6 地址構建雙棧網路
  12. 關於半夜艹貓的這檔事:中興 ZTE ZXHN F677V2 ONT 設定橋接
  13. 修復 OpenWRT 上 Clash(OpenClash)影響 Port Forwarding 的問題
  14. 在 OpenWRT 上正確開啓網易 UU 加速器
  15. 在 Proxmox VE 上使用 LXC 建置 UU 加速器

網易的 UU 路由器插件支援 Merlin、小米路由器和 OpenWRT。但是如果沒有支援的路由器如何使用呢?開 VM 是最簡單的方式,先前也分享過一些技巧。容器作法也已經有現成的工作可以使用。不過在 Proxmox VE 上還可以使用 Linux 容器單獨運行 OpenWRT。

建立 LXC 容器

OpenWRT 現時已經提供了官方的 rootfs,直接下載就可以使用了。不過由於 Proxmox VE 上的 LXC 作業系統類型未有預設 OpenWRT,所以需要在命令列下建立容器:

export CTID=2000
pct create ${CTID} \
    /path/to/storage/template/cache/openwrt-21.02-amd64.tar.xz \
    --hostname openwrt-uu
    --rootfs local-lvm:1 \
    --cores 1 \
    --memory 512 \
    --arch amd64 \
    --ostype unmanaged \
    --unprivileged 0
pct set ${CTID} --net0 name=eth0,bridge=vmbr0,ip=manual

注意:由於容器後續需要使用 TUN 裝置,所以需要是特權容器--unprivileged 0)。至於其他部分則是看需求而定。

然後爲容器新增 TUN 裝置,編輯 /etc/pve/lxc/${CTID}.conf 加入以下行:

lxc.cgroup2.devices.allow: c 10:200 rwm
lxc.hook.autodev: sh -c "modprobe tun; cd ${LXC_ROOTFS_MOUNT}/dev; mkdir net; mknod net/tun c 10 200; chmod 0666 net/tun"

此時容器已經準備好,可以啓動了。

設定網路

啓動容器後,OpenWRT 預設是從 DHCP 獲得 IP 位置的,並且預設的網路介面劃定爲 WAN 區域。由於 UU 加速器需要 br-lan 接口,爲了方便後續設定,編輯 /etc/config/network 以調整 OpenWRT 的網路設定:

config interface 'loopback'
	option proto 'static'
	option ipaddr '127.0.0.1'
	option netmask '255.0.0.0'
	option device 'lo'
	option ifname 'lo'

config interface 'lan'
	option type 'bridge'
	option ifname 'eth0'
	option proto 'static'
	option ipaddr '{{UU_LAN_IPADDR}}'
	option gateway '{{UU_LAN_GATEWAY}}'
	option netmask '{{UU_LAN_NETMASK}}'

同時編輯 /etc/config/dhcp 關閉掉接口上的 DHCP:

config dhcp 'lan'
        option interface 'lan'
        option ignore '1'
        option ra_management '0'

重新啓動容器,然後安裝 UU 路由器插件及第三方的 LuCI 管理介面:

opkg update
opkg install ca-certificates kmod-tun
opkg install uugamebooster luci-app-uugamebooster luci-i18n-uugamebooster-zh-cn

出於保險考慮,可以禁用掉防火牆之類的無關服務:

/etc/init.d/firewall disable
/etc/init.d/odhcpd disable

最後開啓 UU 加速器:

uci set uuplugin.uuplugin.enabled='1'
/etc/init.d/uuplugin enable
/etc/init.d/uuplugin start

使用 UU 加速服務

在 DHCP 伺服器上,爲遊戲主機下發特定的設定檔,將閘道器和 DNS 設定為容器的 IP。同時,在手機上的「UU 主機加速」應用程式中綁定路由器插件前,需要將手機閘道器和 DNS 也設定爲容器的 IP;綁定完畢後,可以改回原來的設定。設定完成後,打開「UU 主機加速」應用程式即可看到裝置出現,正常操作加速即可。

第三方的 LuCI 管理介面
第三方的 LuCI 管理介面

閱讀更多

斷捨離 | 再見,如果你不那麼 Pro:紅米 Redmi K40 Pro 一年經驗談

作者 櫻川 浅羽
2022年7月23日 22:33

儘管大家對於紅米 Redmi K40 系列褒貶不一,但其熱度無疑是足夠的。整個系列之中,定位最低的 K40 (在一系列優惠之後)是最受歡迎的。但是定位夾在中間的 K40 Pro 則在核心部分有諸多升級:

  • SoC 由 Snapdragon 870 更換爲 Snapdragon 888
  • 主鏡頭由 IMX582 提升到 IMX686 感測器(f = 1/1.89)
  • Wi-Fi 6E

整體來看,除去 SoC 的升級外,其他方面可感知的改進不多。但考慮到 SD870 無法兩張 SIM 卡同時 5G 駐網,再加上 K40 在發表之後一時竟難以購買,浅羽最終還是選擇了「比較 Pro」的 K40 Pro。

浅羽是將 K40 Pro 作工具機用,主要解決電話、簡訊、地圖和支付功能。從這個角度出發,K40 Pro 應該說該有的功能都不缺,而且重量控制尚可;至於飽受詬病的塑料邊框,實際的質感也並不差,並且外觀上可以做到無斷點。K40 Pro 全系列都是使用了側邊指紋辨識,對於浅羽這種老索狗 Sony 老用家來說很是得討喜。側邊指紋辨識的好處之一是有準確的位置標識,並且兼顧靈敏與準確,實際體驗比 Xperia 的指紋辨識還是好不少。號稱「最小」的前鏡頭打孔確實很小,且周圍沒有額外一圈黑色區域;相比之下,小米 11 系列、小米 10S 和小米 Civi 反而都沒有做到。

當然,作爲一款「廉價」機種,K40 Pro 也有不少缺點──甚至可以說拿着好的硬體做着極差的體驗。首先是飽受詬病的 SD888 發熱問題,以 K40 Pro 上的散熱自然是無法完全發揮其效能。不過浅羽對於 K40 Pro 的定位就是電話支付機,極少使用它玩大型遊戲,倒也還算流暢。這當然同時也得益於宣傳的「三星 E4 AMOLED 硬性螢幕」的 120Hz 刷新率。不過,這片螢幕也僅有 1920×1080 的解析度,無硬體 DC 調光功能,久看易累不知是否於此有關;系統中也有原色顯示功能,但對於外部色溫的測定不準確,容易忽冷忽暖

背面的一片霧面處理的玻璃算是外觀上的一大賣點,但是非常不耐刮擦容易劃傷。浅羽剛拿到幾日就在擦拭灰塵時就不慎刮出幾道淺印,好在後來貼了保護貼後就看不出來了。而且有了好的先天條件卻沒有無線充電,有線充電也只給到 33W 的功率,應該是受限制於定位了。好在 NFC 和紅外都完整保留,這也算是小米(紅米)手機的保留項目了。

框內爲擦拭灰塵時不慎刮出的淺印

最後在相機的方面。廣角加上超廣角的組合僅僅是保證能影到相,兩顆鏡頭都沒有 OIS,所以低光下基本也不用想什麼。另外,主鏡頭是 64MP(日常使用開啓 4-in-1 拍攝 12MP 相片),浅羽用得更多超廣角的畫素卻只給到 8MP。倒是附贈一顆 5MP 微距镜头頗爲有趣,用來拍攝細緻的貓咪皮膚紋理還是很好用的。浅羽其實對這部份不太在意,因爲影相還是用相機或者 instax 比較多,手機嘛可以記錄到就好了。

至於最終換掉它的理由也很樸素:強迫症浅羽不太喜歡螢幕上打孔……然後機緣巧合就換了屏下鏡頭的手機。閒置之後,浅羽開始思考給 K40 Pro 換個系統當作玩樂機,結果發現選擇寥寥無幾(截止 2022 年 2 月──是的,這篇網誌拖了半年);對比之下,去掉 Pro 的 K40 選擇則多了不少。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應了不同機種的熱度差別。最終在新舊手機的過渡期結束時候,還是決定「手機不需要可以給有需要的人」,最終以首發價 45% off 轉讓了它。

最後看一眼(沒有本體的)全家福

如果是 K40 代表的是極致的 C/P 值,對比之下 K40 Pro 就顯得有些尷尬了。背負了 Pro 之名的它既要做得更好、卻處處受限於品牌定位不能做到最好。這種「帶着鐐銬跳舞」的做法,不但考驗着廠牌如何做取捨,更考驗用家如何說服自己去接受一些不完美。也許想真正接受這樣的不完美,只有把付出的代價和期望都降低——比如,如果 K40 Pro 沒有那麼 Pr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