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首页

没遇到过天才

作者 xrspook
2025年5月1日 12:09

当年今日

小学的时候,有同学自称自己是天才,接下来他会被其他同学嘲笑他只是个天生蠢材而已。是不是天才真有那么重要吗?

我不是个天才,我只是个普通人。在我的求学经历里,我从来没有遇到过天才。有些同学的确要比其他人聪明一些,这里所说的聪明是是指他理解运用某些知识速度比别人快,但还不至于到达显著性差异的程度。有些同学学习成绩比别人好,但实际上如果你观察过他的话会发现他不过是比大家更努力而已。比如高中的时候,尤其是高三的时候,当我只是在应付老师布置的那些作业的时候,那些拔尖的人,自己在不断加码。做的那些考卷是一本一本计算的,所以当我第1次遇到某道题的时候,估计他已经在之前的刷题里见过不知道多少遍。对我来说,冥思苦想都得不到的结果,对他来说可能只是个条件反射,把之前已经知道的东西写出来而已。你或许会问,为什么人家在刷题你不刷题呢?首先是因为我懒,其次是因为我真的没有那么多时间,我的时间才刚刚够和应付老师的作业。因为做老师布置是作业的时候可以把速度提高,同时也压缩了我去运动的时间,所以他们可以不断刷题。这只是在我看到的时候是这么个情况,在我看不到的时候,可能他们刷得更狠。比如不在学校,在家里的时候,有时我会看着那些政治历史之类的卷子看着看着忍不住就睡着了。看的时候已经迷糊,睡的时候当然是什么都没有,所以美其名曰在复习,实际上只是在耗时间而已。在这个时候,估计那些强者正在专心致志刷题。

刷题这种事情,当我只是个初中生的时候,我自己也在干,因为相对而言,我觉得初中时候学校给我的压力不多,所以我主动在其他渠道获取更多的知识,主动遇到更多的题目和题型。那个时候,当我早上坐公交车去上学时,别人看着我拿着课外的练习册刷题的时候,估计他们也觉得挺不可思议,因为他们就从来没想过要这么干。我之所以要这样干,是因为只有我遇到的多了,在之后的测验考试里面,我才不会彷徨。我感觉我初中干的事情跟我高中同学干的事情其实挺类似,但是我实在到达不了他们的程度。如果你再给我一年,或许可以。在我读书的那个年代,复读已经有了,但是我从来没想过要干那种事。我为什么要复读呢?复读我就能考上中大华工吗?我觉得依然不可以。即便我不复读,广外华师华农之类的,只要我不失手离谱就可以。

说来也奇怪,我居然不知道高中时候刷题刷得很猛的那些同学最后去了什么学校。我不知道他们去了什么学校,我也不知道他们当时填的志愿是什么学校。他们比我聪明,他们也比我勤奋,但我觉得他们还称不上是天才。有些对英语很感兴趣,有些是数学的痴迷分子,有些每天不刷化学卷子估计就觉得那天不完整了。外人看来,他们的这种行为有点自虐,但估计他们不这么觉得,又或者是哪怕他们自己也觉得自己有点变态,但是为了能考出好的成绩,他们觉得这样做是必须的,自己克服了那种厌恶心理。

那些传说中的天才,到底是怎样的呢?

把成功说简单,把大傻逼演成了小聪明

作者 ONO
2025年2月25日 10:58

第一个故事,是把成功说「复杂」的案例。但在这里,我称之为是「把大傻逼演成了小聪明」。

曾经吐槽过的一个「播客联盟」,最近觉得更傻逼了。

我算了一个账,我们正在做的播客,差不多快 3 个月的时间,共计发布了 64 篇内容,订阅者在 950 左右,上榜的次数差不多超过十次。在没有推广的情况下,单次阅读量在第一天如果突破 50+,如果话题有趣,第二天凌晨大概率会上榜新星榜,上榜后的播放量会突破 200+,甚至是 1000+。

同样,上面我提到的那个号称自己是「重庆首个粉丝破万」的播客,订阅量 10000+,每一次发布的内容,在当天阅读量也仅仅只有 50+,三天之后,会卡在 100+ 的播放量。这里做个除法,就明显能发现这个所谓的过万订阅的播客,事实上播放率非常低,我不得不怀疑它所谓的粉丝不过是买来的,或者是每次做所谓的线下宣讲活动,要求与会者现场添加的「数值」。

我记得当时他们在所谓的「播客大会」上提到一件事,就是他们第一次接到广告口播订单时,大家都非常云淡风轻地接了,然后熬夜不停修改出了让广告主满意的广告嵌入的节目。这些「创作者」们,长吁一口气,表示自己真正想要做的,是有质量有想法的节目,而不是为了这些五斗米折腰。

他们把接广告这件事,说得非常云淡风轻,但事实上在他们每一期的播客结尾,都会插入「接口播」的广告,生怕别人不知道他们的播客是可以接广告的。这难道不是打了「云淡风轻」的脸?

直到这两天,突然也有广告主找上我们,希望我们也可以接一些广告口播——这并没有那群「创作者」说的那么困难,也不是「这是行业对自己播客的一种认可」。这并不是件复杂的事情,只要产出的内容够多、内容够有趣,自然就会有人找上门——而不是他们所说的:我们做到今天这样的成绩,是你们很难达到的,但是我在这里忠心地祝愿大家也能像我们这样,做成重庆首个(购买)粉丝破万的播客。

我呸嘞!


第二个有趣的事,是把成功说「简单」的案例,是昨晚一朋友给我发来一个新闻:

19 岁少年携 17 岁弟弟辍学创业,打造戒色 APP 月入 170 万。团队 4 个月开发游戏化戒断系统,融合 AI 心理辅导与神经科学,精准投放宗教/健身领域 KOL 引爆流量。强制付费墙+12 步心理引导实现 15% 转化,登顶 App Store 健康榜,却因商标纠纷险遭下架。最贵用户反馈:挽回濒临破碎的婚姻。

我问了他一句:戒色的乐趣在于什么?

「健康?」不是,能够带来健康的方法有很多,但大都要付出长期的努力,比如健身、控制饮食等等。一旦设定目标,就会带来强烈的目标感,戒色属于自律的一种,也和它们有一样的内核。

戒色的乐趣,就在于「我一旦戒色就可以获得成功」的错觉。

你换一个角度想,戒撸在某种程度上,比健身要轻松,比食欲更容易遏制,且同时色欲在宗教、心理要素的加持下,会变得更加隐晦和强烈。比起要减肥的人,在半夜偷偷吃了一份炸鸡;一个原本要戒撸的人,在射完之后贤者时间里因为催产素的大量释放,从而对自我产生强烈的攻击和否定。人们更害怕面对后者的内在冲突感——所以戒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会更「容易」一些。或者说,只要稍加煽动,就会迫使当事人因为对内自我攻击,而形成强烈的负罪感。

它要付出的东西远远低于运动这一类需要你付出实际「感知」的事情,但是获得的「负罪感成本」又远远高于其他自律带来的「正反馈」。所以它更容易让人入局,也更容易让人灰溜溜地滚蛋——这便是「成功学」的奥妙。

你可以轻松地入局,并且认为只需要付出极少的成本,就可以获得超预常规的成功;正是因为这种投入成本的缺失,导致在放弃的那一刻,并不会让人觉得心疼,甚至还会因为被不停洗脑了「你做不到就是你的问题」,而变成了一个对内攻击的责任——没人希望面对这么残忍的真相,所以放弃本身也是非常「成功」的。

这就是俗称的「走捷径」。

不得不说,这才是真正的把「小聪明」演成了「大傻逼」——或者说,把大家都当成了「大傻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