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首页

Wayback Machine:是时光机,也是我心中的赛博墓碑

作者
2024年9月20日 01:45

你可能听说过这么个网站,每时每刻都在对整个互联网的所有网站进行记录。尽管互联网实在是太庞大了,这个记录也是选择性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确实是个非常好的存档网站,以及时间回溯机(以下简称时光机)——如它的名字一般。 今天要讲的主角就是Wayback Machine(因为它的域名,也有人叫作Web.Archive) 既然要说到这个时光机,那当然也就可以顺便将雪猫社的过去搬出来,Wayback Machine就记录了雪猫社在建站初的模样。你可以点击此处访问最初的雪猫社(可能需要自备魔法) 挺有意思的不是,一开始本站的设计就是一股仿企业的风格而不是博客。给人一种好像高级游戏工作室(实际上压根没人听说过)的感觉,后来这个页面还被我拿来当成学习前端的过程展示。只是页面本身就已经由主题决定了,我自己改动的部分特别少。再后来……?

来源

开学季

作者 陈仓颉
2021年9月1日 21:34

早上在上班途中,已经看到不少学生模样。小学生、初高中生脸上的稚嫩,使我想起多年前的学生时代。小时候总是最快乐的,没有烦恼,也没有多少恐惧。

今年因疫情,开学时间迟迟未定。直到前几天才正式通知,依旧是9月1日未变。急匆匆准备完,就要正式踏上新学年。不肯上学的现象必然会出现,有些小朋友过完假期,已经找不回上学的感觉,就像我们当年一样。

从小学时起,对于“年”这个概念,我向来感到模糊。一年的切分年的那个阶段,不是过年时的烟花爆竹和卤味盛宴,而是那两个月西瓜风扇的盛夏。现在还清楚记得临近暑假的一个晚上,我在学校宿舍里听小朋友们聊天,大家都难掩兴奋之情,想着放假做什么,去哪玩。有一个小朋友突然说了一句,“放假两个月”,这五个字颇为深刻,一直萦绕在脑海。

我那时候做了一个简单计算,一个月是四个星期,两个月就是八个星期,我要过整整八个星期不用上学,这个时间实在太长了,我能做点什么呢?我更换算数方式,一个月30天,两个月就是60天了。上一个星期的学也只有5天,我还觉得度日如年,那两个月岂不是要熬出白头发来?

那些年的暑假,我从商场各种店铺打滚,在店家的电脑上玩游戏,翻架上各种游戏碟——这里想起一个小插曲。记得在更小的时候短暂玩过一个著名游戏,在某一家小店见到这张碟,当时苦于没钱只得忍痛离开;再回来时,小店已经不在了,随后我走遍家附近各个卖游戏碟的商铺,都没有找着。为此我印象特别深,可能也由此患上一点仓鼠症。

后来蹲在家里,再到后来去学画画和各种乐器,填满了每一个无聊的夏天和冬天。如今画画和乐器早已忘记,倒是对于计算机这种设备,我对它的热爱没有丝毫衰减。我学会了各种小技能,到今天还在为我的工作生活起作用。

后来我白头发长了出来,觉得两个月不过眨眼刹那。

我毕业,工作,进入一个热门行业。这个行业延续了我对于一年切分时段的习惯,在每一年九月,是电商开始进入旺季的时期,一直到次年初。九月之前所有的工作都是为旺季做准备,在接下来的三个月,开始一场与平台和买家的斗智斗勇。从我重新踏入跨境电商的大门起,已经快4个月。在工作期间,总是时不时想起4年前那些好与坏,人情冷暖和焦头烂额。我学着把经验化为可以实践的行为,避开大坑改变可能不好的结果,对突发事件理智应对。然而市场千变万化,一定会碰上从未碰到的事情,好比新增的平台规则、过时的玩法,平台对部分卖家的大开杀戒。躲开了就活下去,躲不开就挂了。挑战还是有的,前景还算明朗,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走下去就是。

我好像又开学了。

当我发呆时,我在想什么 – 辛丑

作者 陈仓颉
2021年2月18日 23:06

春节假期过去了,今天是节后第一个工作日。这个假期说长吧,一下子就过了;说短也不短,满打满算也有半个月时间。

春节最重要的事情是陪伴家人。今年因为疫情,身边大多数朋友都响应国家号召原地过年,我们也一样,有记忆以来第二次在深圳过年。从前几年开始,我发觉年味渐消逝,今年因为人们都集中在城市里,反倒比原来多了些年味。

比如城市区域禁止燃放烟花炮竹,但是在除夕开始直到今天,晚上仍能听到外面的鞭炮声,偶尔能看到烟花。人类的浪漫是无法阻挡的啊。

还有超市天天放着的恭喜发财,各种过年喜庆歌曲,电视里放的春节节目,家里新贴上的春联,都在提醒着我,这还是一个春节,2021,辛丑年,无闰月。

没有家乡好吃又熟悉的食物,没有手持烟花棒跟小朋友一起嬉闹,没有时代气息的老街,“年”这只怪兽,它不出来了。


看见

我是一个相当反感国内社交媒体的人。其实仔细想来,全世界的互联网巨头都一样。他们是辩证的,矛盾的,正邪共存的。尤其经历去年的美国大选闹剧,原来白莲花般的 twitter 等社交媒体也露出獠牙。声称最具有言论自由的国家终脱下伪善的面具。

国内的几个互联网巨头,腾讯、阿里、百度、字节跳动我都没少喷,这几年的新起之秀 拼多多 更是被舆论打成落水狗。拼多多活该被臭骂,不论是对外的狗皮膏药式营销和杀不死的假货,对内层层剥削和那篇“我在拼多多的三年”所揭露的。腾讯的微信喷了三篇。

但换个角度,百度的搜索技术和世纪初的搜索引擎普及,贴吧的繁荣,腾讯的(通讯)基础设施和科技向善公益,阿里的电商和支付系统,甚至字节的企业制度革新都是向阳的一面。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批判是无用的,鼓励好的那一面,也不忘坏的那一面,我觉得是更理性的态度。(拼多多的低价?)

上个月底看到一条微博,标签是#让无力者可见#,来自深大传播学院的一位教授常江。他提到,像微博、推特这类公共信息平台达到一定的垄断程度,能体现出来的价值是巨大的,如同“信息时代拥有的最底线的一张安全网”。

这种平台的基本属性是“人人可看见”、“人人可发声”,且很遗憾,这样的平台,在国内只剩下新浪微博一家,其他的社交媒体都趋向于封闭化和私人化。这是违背互联网精神(开放、平等、协作、快速、分享)的,微信、抖音、淘宝皆如是。微博的恶,想必也不用多说,用过的人都体会过。

摘录微博其中一段:

微博、推特这样的公共信息平台始终有着私人社交平台无可比拟的价值,归结起来,就是“让无力者可见”(visualizing the powerless)。一方面,公共信息平台的产品设计逻辑从一开始就将信息公开内化为自身的基因,故而对行动者的要求很低:只要你愿意关注公共议题,并随手帮忙转发,就能够成为“聚力”的一部分,从而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而在公共信息平台拥有了广泛的影响力之后,各级政府也一定会重视对这类平台上的数据和信息的收集,并以之作为决策的依据。另一方面,如微博这样的平台也为传统信息传播结构中的“无力者”提供了最直接、最简便的发声渠道,使得他们能够绕开阻滞信息的各种社会障碍,直接向“所有人”讲述自己的遭遇。任何一种私人叙事,只有在获得与公共议题的连接通路时,才能转化为公共叙事,进而成为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力量,而公共信息平台的作用正在于为无数个体提供这样的“通路”。

via @常江SZU

举一个自身例子,微信公众号是优秀的创作平台,是“作者友好”的,“去中心化”的,同时也是封闭的,孤岛化的。它不能使文章在微信以外的渠道合理方便地流通(分享、导出),也不能让作者一对多地交流(同一条评论只能作者和评论者交流,第三者无法基于原有评论继续评论),甚至做不到公平地交流(选择性放出评论)。这是我选择博客弃公众号的原因之一。

微博平台的公开属性,让更多人看到和更多人发声成为可能,人们能付诸实践,也能看到这种公开带来的益处。然而,这也是一种孤岛效应,因为我们只有新浪微博可选。这是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管理者和使用者如何用它,它便是什么样子。

#让无力者可见#很理想,需要每个人都去执行,会有牺牲,也会产生价值。尽管我对日益寡头的社交媒体保持悲观态度,我仍希望能在邪恶的土地上开出更多善良之花。


巨头们

特斯拉和电网

特斯拉中国深陷各种负面新闻。车机黑屏,电门、刹车失灵,远程删除行驶记录,销售经理嘲讽友商,各种类型都有,都能理解。最离谱的是某位特斯拉车主在特斯拉超级充电桩充电,结果车子断电无法启动,特斯拉售后把锅甩给国家电网,还不让退换车,这简直就是一脚提到钢板上。

后续我们能猜到,国家电网下场回应,特斯拉中国道歉,然而回应的内容是继续把锅甩给录音被剪辑。从特斯拉进入中国开始,特斯拉的产品就是不会出现错误的,一定不会是特斯拉的错,一定是消费者的错。有点苹果内味了是吧?

Clubhouse

Clubhouse 这个应用因为马斯克的站台爆火。我没有用过这个软件,一方面我没有兴趣,另一方面我不是 iOS,没法用。

根据我的了解,Clubhouse 是一个语音聊天室,只有邀请制,只有关注和被关注的关系,不能发私信,不能发文字或图片,不能发语音。语音聊天的载体是 room,分为公开和私密。一个房间里的麦克风权限非常严格,加入门槛高,用户社会地位较高(互联网高管和CEO、娱乐圈艺人等),参与者的平均质量也相对较高。我的日历里第一次出现 Clubhouse 关键词是2月2日,爆火时间只会更早,我在包括微信群、朋友圈、Telegram、微博等几乎所有平台都在求邀请码,热度之高,很少见。

我只是不太理解,类似功能的产品早在十年前就有出现,此时爆火是为何?仅仅是因为马斯克的一句话吗?但至少从爆火至今,养活了相当多的自媒体,10w+的相关文章特别多。

Bilibili

B站在月初也出现了负面新闻。我对那件事并不了解,我不看B站的番,也不认识陷入其中的up主,但我看到了女拳的影子,还是出拳没有章法,没法防。不过这次,围观群众更多的是以看笑话的心态,实在是没有必要继续下场逼逼赖赖,不划算也不值得。


这个春节看了几部电影,下一篇观后感。

当我发呆时,我在想什么 – 季冬

作者 陈仓颉
2021年1月12日 00:16

今年的冬天应该是近20年来最冷的冬天。12月底文章提到冬天倏然而至,没想到仅仅是个开始。

我的手背每年都像备忘录一样准时龟裂,即手背因干燥缺水裂开,生成一道道裂缝或是一片片红色,最干燥时会有血水从中渗出。身边人都劝我用护手霜或者各种药物,乃至上医院检查。但我想到一旦春天来临,手背自然恢复如初,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就会搁置。这种痛觉让我在一年交际能清醒一番,回想上一年所思所想,然后为下一年做好准备和执行。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我的一种猎奇的仪式感。

风变 IDP

去年年尾到今年初,我在某一个app(也许是微信朋友圈推送的广告)看到 风变IDP 的 个人发展计划 课程,9.9元有四节试用课程。这是十分明显的“低价吸引用户购买高价进阶课程”的策略,本着见到羊毛就薅的原则,我随手报了名,然后花了2天(约2个半小时)的时间上完了四节试用课。我学习并记录下了课程的所有笔记,得出一个结论:仅针对这9.9的试用课,已经值回票价,甚至物超所值。

课程用情景漫画互动卡片故事发展模式(自己发明的词,风变用的词找不着了),跟随几个角色一步步成长,顺便学会 IDP 的基础知识。

  1. 第一节课教你问题定位,重新定义问题后,才能根据目前的问题重新设计发展计划。定义问题的出发点是“我所追求的意义/价值是什么”;
  2. 第二节课教你认清当前目标和学会清晰地执行;
  3. 第三节课教你高效计划时间和利用时间,并给出一套简单的方法论;
  4. 第四节课教你找到长期职业发展模式,从宏观角度锚定成长方向。

以上课程不深不浅,不是浅尝辄止也不是深入探讨,在几个小时的时间里合理地给出了足够的信息量。我处于职业生涯较为迷茫的状态,我尝试应用课程内容,路径会比原来一片混沌好很多。但我认为更多还是靠人个人有意识,毕竟不是每个成功人士都在应用 IDP。

缺点也很明显。如同所有的低价课程,购买课程后会分配一个“老师”给学员,课程期间嘘寒问暖,询问课程进度、意见建议之类;在试用课程结束后,马不停蹄给你推荐进阶课程,掏出过去的学员心得、成功案例等等素材,在提高转化率上费劲心思。我特别理解这一种做法,毕竟商业的本质是增加利润,在试用课程成本显然远超价格的情况下,多一个成交客户,以后可能就会有更好更精品的使用课程方便我这种试用课羊毛党。

商业的本质也是冷血的,在我多次明确表示不会购买进阶课程以后,学习群和“老师”瞬间安静下来,仿佛从未有过这个老师和这个群一样……

B站跨年

多年过去,终于有一次跨年在家中度过。一方面没有同伴,另一方面天气实在是太冷了,不想在大冷天对着一个大屏幕喊十个数字。今年深圳似乎也取消了所有大型倒数活动,于是心安理得在温暖的家中观看B站跨年。

19年是B站第一次举办这样的活动,但我没有观看。从后面的评价来看,举办得相当成功,是最“年轻人”的跨年晚会。今年赶了个早,大致浏览了一下节目单,开启弹幕跟朋友聊起天来。有些评论说,2020年跨年“春晚化”,没有19年的惊艳感。我没有从头看到尾,跳过了没有兴趣的部分,着重看了期待值高的节目。五月天是其中之一,而当天晚上五月天同时出现在三个“直播”跨年节目里……

印象较深的除了五月天,还有黄雅莉和几首日语歌,交响乐队的表演、XXXL aka 韩红和邓紫棋的表演。其他诸如腾格尔老师等大家,我都没有多大印象,假唱实在是有点频繁。不过可以理解,在这种类春晚的节目里,一定是录播大于直播的。后来我也得知这场晚会是提前录制好的,就如同五月天的几场表演一样。我用两台电脑同时播放五月天在节目,好友大笑,“双倍幸福”,就是两个五月天同时唱歌时,真的不知道应该听哪一边。

这一次五月天的线上演唱会叫做“好好好想见到你”,对应7月7日的“突然好想见到你”。前者的开场《疯狂世界》,后者开场《一颗苹果》,一下子惊艳了我。我太爱这两首歌了。跨年这一次多了《因为你所以我》,刚出我就单曲循环的歌;《玫瑰少年》《刻在我心底的名字》两首特别曲目。时长都在一小时,意犹未尽,又让人不停重听。

电动车与 Tesla Model Y

1月1号,国产特斯拉 model Y 发布,价格是惊人的33.99万起步,震撼整个汽车圈。我不熟悉这个圈子,也不是特别熟悉特斯拉,但在我极其有限的知识里,我知道这个价格会对多少传统企业和新能源企业造成冲击。蔚来最惨,当天就爆出退单数过大挤爆官网的传闻,稍加思索便知道这逻辑上就说不通。蔚来还是做出了回应,说蔚来对标的并不是特斯拉,而是BBA甚至未来的苹果。这有些玄学,不在我的认知范围内。写于此是为了未来回头看到这篇文章时会有特别的心情。

备注:

  • 蔚来 ES6 运动版 35.8w,ES6 性能版 39.8w
  • ES8 七座 46.8w,ES8 六座 47.6w
  • EC6 运动版 36.8w,EC6 性能版 40.8w

我在12年拿到驾照,14年毕业后没多少机会开车,正式有车可开已到17年底。一直以来开的都是燃油车,从小型车到大型车都开过。去年底入手了某国产纯电车,驾驶和乘坐体验颇佳,但是车机使用起来相当难受。安卓(非Android)7版本,不跟手且卡顿情况比较严重,虽说与车本身结合很好,但在操作体验上距离特斯拉还是有很大距离(有乘坐和使用车机经历)。和开燃油车感受上最大的区别是,加电实在是太便宜了。离家不远处就有一个快充场地,一个小时左右能把车充满电,满血能实际开400到500公里。不会轻易有续航焦虑,也不会有加油费的焦虑。

驾驶经验有限,不能给到更多的心得,等我成为老司机那天,也许体会会更深刻些。

COVID-19

时近年尾,大陆疫情又开始反复。世界一如既往一片混乱,作为人类共同体,光靠大陆超高执行力的决策也没法完全杜绝疫情侵入。现在仍能回想起去年年初的恐惧、绝望和悲伤,经历过一个太平的夏天,这种负面情绪又有燃起之意。

今年的春节,官方已经倡议大家原地过节了。这个节骨眼,真不知该不该冒着风险回老家。


本应还有一段 美国暴徒冲击国会 的内容,出于篇幅考虑和对政治的不了解,没有继续写下去。

祝诸位一切安好。

当我发呆时,我在想什么

作者 陈仓颉
2020年12月15日 22:57

evermore

没有任何预兆,Taylor Swift 突然在 12 月 11 日发行了新专辑:evermore,此时距离上一张专辑 folklore (7 月 24 日)仅仅过去 140 天。

作为创作歌手,在 31 岁的年纪有如此旺盛的创作欲,巅峰当下,未来可期。我甚至还没听熟 folklore,本身 folklore 就以大量生僻词和历史故事梗著称,evermore 又是 folklore 的姊妹专辑,估计会苦了不少母语非英语的歌迷朋友。我购买了数字专辑,在实体引进以前,会如同 folklore 那样不停循环。

evermore

知识管理和写作

前段时间收到了 teambition 的内测邀请,我立马把所有工作笔记转移上去,包括文档、待办事项、项目管理和网盘。半个月下来,最好用的功能是网盘,能够把我工作所需资料以一个相对便利的形式保存于云端。但是 UI 设计不够完善(毕竟还在内测期),有些 bug 和频率稍高的断线和丢失很让人苦恼。且 teambition 仍以 团队协作 为核心体验,对于个人使用而言,总有些功能多余,又有些功能缺失。

teambition 声称个人使用完全免费,内测用户云盘 2T 的容量(另外还有一个内测项目 阿里云盘,内测用户能有 1T 免费使用空间,加起来完全满足个人使用)速度能够拉满,分享较百度云网盘方便(那是必然)。出于测试版本和某些原因,我尚未把分散各地的网盘(包括但不限于百度云、Google Drive、OneDrive)转移过来。日常在不同设备间的文件交换在某些情况下还是能用的。不过在安卓手机端,teambition 和 阿里云盘 app 就是 beta 中的 beta,不堪一用。说到这里,我依然没有一个能够在不同设备之间方便地(不受网络限制地)转移各种文件的方式。各大平台提供的软件,用 VPS 自建 Nextcloud,我技术水平能够实现的方法几乎都尝试了一遍,仍然不是特别实用。

闪亮亮的金标标

在使用 teambition 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这个应用有一些难以理解的体验。比如明明是国内企业应用(在被阿里收购以后),访问速度却非常玄学。在web端,teambition、印象笔记、飞书、notion、为知笔记、语雀这几个应用里,teambition 的打开速度居然是最慢的。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甚至出现过卡死现象。不知是否我的网络问题,但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公司网络,这个问题都没有答案。打开首页后to do是一片空白,切换项目、日历、网盘大概率出现蜜汁卡顿。在thoughts里,一篇超过2000字的文章打开需要超过5秒,拖动中伴随大量卡顿。

在使用 teambition 期间,我还尝试了 notion、语雀、飞书等各类知识管理工具,其中一个很大的目的就是脱离印象笔记。印象笔记和为知笔记是我使用时间最长和最深入的笔记软件,从 2012 年有云笔记概念起,我的所有文章草稿和收集都在这两款软件上。为知最初是我特别喜爱的笔记产品,但随着时间推移,产品的稳定性越来越弱,功能较少,后期转移到印象笔记上使用。使用印象笔记时有两个账号,一为国际版即 evernote,二为国内专供版。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把印象笔记作为主战场。

我购买过印象笔记的会员,标准账户¥98/年。因为产生了依赖,对多设备和使用流量的需求提升,也对印象笔记比较信任,于是重度使用两年的标准账户。后来出现高级账户和专业账户,没有升级的原因一方面是没有那么大的需求,另一方面价格也不在我的接受范围内。再后来印象笔记无孔不入的账户升级提示把我搞烦,PC 端软件的优化像一坨屎,我又转而寻找更加合适的管理软件。

插播一段,此时此刻这段文字我正在使用安卓端应用 纯纯写作 撰写这篇文章,同步到 Google Drive坚果云,目前尚在思考如何在不同端同步文章。此前用notion安卓端写,发现由于notion的block设计导致无法复制整篇文章所有段落(web端可以实现,安卓端仍不能),这是一个致命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纯纯写作是手机端码字的现有解。其实使用印象笔记便可多端同步(安卓、PC、web),只是我内心已经十分抗拒印象笔记软件和它的团队。

notion

上面提到了 notion。我的上一篇文章完全在 notion 上完成,包括web端和手机端。虽然有网络原因限制,在解决这个问题以后,基本实现了在什么设备都能随时拿出来续写。

写作只是 notion 功能中的一部分。

在发现 notion 以后,我毫不犹豫抛弃teambition,把工作、待办和笔记搬迁至notion,只留下teambition网盘继续使用。毕竟不限速容量1T的条件不是谁家都能提供的。

我的notion已经成为一个工作台和线上知识管理库,工作内容、待办事项、阅读电影写作、文章收集都能用出花来。block和database是notion最大的卖点,大部分工具和应用都已有block功能,甚至包括 WordPress 的古滕堡编辑器;但因为notion database的存在,block的使用直接提升两档。这里放几篇notion相关文章:

来自 @Linmi 大佬的文章

想要玩转 Notion?你需要这份快速上手指南 via@少数派

Notion 的支撑者 via@少数派

未来也许会写一篇notion。国内有一家公司,像素级模仿notion,叫做 我来。开发者毫不避讳,直言在notion上获取了相当多灵感。当我使用过后发现,确实是这么一回事。我来 有几个比 notion 好的地方,一是网络,毕竟服务器在国内;二是对中文的优化。我的写作时会遵循一个习惯,当我正式提及某一产品/人名/软件等的英文时,我会在英文前后都增加一个空格。大部分笔记软件里我是手动添加两个空格,而 我来 对此有像素级的优化,效果相当好。

但是选择不使用我来的理由就更多了。我只需提一个:没有 database 功能。

我来 提供了一个 简单表格 功能,顾名思义,这就是个简单的表格,只能插入文本。根据我来的最新进展,团队已经在开发 database 功能,挺期待未来这个功能具体效果如何。但如今我已离不开notion database了。

notion也有一些缺点。网络问题是其一,但于我称不上问题,国内访问也有成熟的解决方案;对我来说缺点一是如上所述的中英混合的问题,二是inline database似乎不能选择展示数量,而是显示所有,在filter和sort中也没找到合适的设置选项。除此之外,notion用起来非常得心应手。还有一个无伤大雅的小问题,即安卓端没有遵循 Material Design。对于类iOS设计,我已经非常疲劳了。

2077

日夜期待,赛博朋克2077 终于在2020年12月10号正式上线了,不用等多57年。我的笔记本显卡是4年前的GTX960M,能打开2077我就烧高香了。结果不出所料,我把特效调至最低,分辨率降至1366*768(相当熟悉的分辨率),更新首日补丁和N卡补丁,游戏帧数高达20-45帧。对于我这种剧情党/非画面党,只要能玩,我便能接受,只是赛博朋克2077无法开高画质是一件特别可惜的事情。

截止12月15日,我的游玩时间11.7小时,已经深深被剧情所吸引,遇到了约不到100个BUG,我想我的笔记本已经很用力地吹着风扇,随时让我能榨干这台年将5岁的机器。

我在购买游戏前想过在GOG平台购买2077,因为100%的收入都将归波兰蠢驴,最后还是妥协了,把298块送给G胖,已经习惯steam多年,没有精力再开一个新平台。

后翼弃兵

这是今年下半年最火的剧之一。国际象棋题材的影视剧完全提不起我的兴趣,完全冲着女主角 Anya Taylor-Joy 去看的(这名字也太长了),在2016年的电影《分裂》里被她的表演和灵气吸引。Anya在《后翼弃兵》里的表现没有让人失望,一个大女主确实撑起这部7集迷你剧。

这部剧在服化道上可以拿满分。演员妆容、道具、服装、布景完美还原了50、60年代,没有一秒钟让人出戏。更惊喜的是,剧情节奏把控相当到位,把国际象棋这种缓慢安静的运动拍出了惊险刺激的感受,每一场戏都刚刚好,且所有的感情线和比赛都为“女主角的个人成长”这条主线服务,7集下来没有一点冗余和拖沓。

Beth.

今年还有两部特别喜欢的剧,《隐秘的角落》和《沉默的真相》。越来越觉得这种买断式剧本比边拍边写剧本的电视剧更加有味道,比如《越狱》、《行尸走肉》、《绿箭侠》、《闪电侠》,剧情走向慢慢崩溃,最终不得不弃剧。


不记录,便会遗忘。我想尽可能记录下我所思所想所见,就如2019年尝试的一个实验:每月梦呓,缺点在于记录的内容平均质量低,虽名为梦呓,最好少点梦呓。接下来会用这篇文章的方式来记录,在已有的工具里写下每一个灵感,然后把有价值的/值得记录的撰写成文。多年后回过头来看,就会像我现在回过头看5年前的文章一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