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首页

让人感到幸福的纠结

作者 xrspook
2025年2月8日 17:48

当年今日

这个春节过得很平静,感觉每天需要我纠结的地方就只是今天要喝什么咖啡。我把放在单位的MAVO巫师2.0手摇咖啡、辛鹿的咖啡秤,还有单位所有的咖啡豆库存都带回家了。在回家之前,我在前街咖啡新年前最后一次特价的时候下手了两种口粮咖啡。我已经开始放假,但其他人还没放假的时候,南粤分享汇的那些过节费被激活了,在那里我又买了两袋瑞幸的SOE咖啡。所以我一共有多少种咖啡豆呢?最多的时候,前街咖啡有4种,瑞幸有3种。前些咖啡4种都是口粮咖啡,也就是他们店里最便宜的咖啡豆,大概是13块钱100克,通常我又会叠加其它红包。最便宜的那款曼特林,我是顺手买一件的时候入手的,9块9 100克。除了曼特林以外,我还有水洗耶加雪菲、哥伦比亚的惠兰以及哥斯达黎加的塔拉珠。曼特林是烘培程度最高的,其次是惠兰,耶加雪菲是浅烘的,塔拉珠好像是中烘的。这些咖啡豆我都故意拉大它们之间的差距。曼特林是我在前街咖啡买的第1款咖啡豆,也是我第1款喝完的。100克的咖啡豆,连续好几次我都没找到冲煮的感觉。瑞幸的咖啡豆,我第一款买的是意式拼配,是双11的时候买的。在春节正式假期之前,买了两款SOE,分别是云南小粒咖啡以及花魁。我没有买瑰夏,因为在南粤分享汇上,瑰夏的价格最高,不太适合我凑单。双11买意式匹配的时候,就送了两包小包SOE咖啡,分别是瑰夏和耶加雪菲。耶加雪菲,我冲出了感觉,但是瑰夏我却感觉不到我应该得到什么,所以我没买过瑰夏。之所以早上会让我纠结,因为我手头上有七款咖啡豆,如果再加上那个已经磨粉存放超过了一年的辛鹿蓝冬以及GEO的意式挂耳咖啡,我一共有9种款式的咖啡粉或者咖啡豆。这还不算速溶咖啡。速溶咖啡我家有三款,一个是UCC的114和117,另外一个是越南的G7。除了这三款以外,还有我妈买的那些不知道什么品牌。

跟速溶咖啡不一样,不同的咖啡豆有不同的特性,理论上要用不同的手法才能凸显它们的特点。曼特林一开始我感觉不到应该是什么感觉,后来我发现那种很明显的回甘,属于那种甘草味的回甘大概就是它的特点。惠兰属于那种巧克力坚果味非常明显的咖啡。这个咖啡闻和入口的时候,味道会非常浓郁,但相对来说,后味不太绵长。塔拉珠这个咖啡豆我买的时候就知道它是一个甜感很明显的咖啡,但直到我几乎把100克都用完了以后我才明白到它的甜感不在入口的时候,而是在喝完的时候,口里剩余的那个味道、那种甜感在你喝完咖啡再喝一小口清水或者淡茶的时候,感觉会更明显。虽然是甜,但是这种甜感的出现时间跟同事给我的那种白桃茜不一样,白桃茜是入口的时候感觉到蜜一样的甜。耶加雪菲的味道跟之前提到的三款都不太一样,是花果的鲜。第一次喝的耶加雪菲用的是瑞幸的SOE豆子,也就是小黑杯用的那种豆子。当时我只是觉得很特别,但我说不出到底特别在哪里,而且我也不确定我到底喜不喜欢这种特别。瑞幸的意式匹配我感觉是一款基本上不会被搞砸的深烘咖啡豆。无论你怎么整,都能体现出它的特征,其它咖啡豆可能要用1:15的粉水比,如果粉水比拉大,可能会寡淡,但是瑞幸的这款意式拼配咖啡豆,我觉得可以用到1:17。瑞幸的花魁我还没开始打开,我先开的是瑞幸的云南小粒咖啡。云南小粒咖啡给我的感觉是入口的时候跟哥伦比亚的惠兰有点像,但是它们的后部不太一样,云南小粒咖啡的余韵我感觉到的是红茶或者普洱的味道,是那种茶的那种感觉,是淡淡的茶水味,跟曼特林的甘草回甘有明显的区别。

当我尝试过那么多的咖啡豆,又体验出那么多不同的味道的之后,我才明白到,为什么那些痴迷手冲的人会不喜欢深烘的豆子,因为深烘的豆子通常就只剩下巧克力坚果的味道了,那些只有浅烘或者浅中烘才能体现出来的花果味道,又或者其它味道,深烘基本上不会有,所以有人会觉得用意式拼配的咖啡豆做手冲简直就是莫名其妙。

手冲咖啡是一个味道,手冲出来的咖啡再加奶,又是另外一个味道。当加进去的奶是不同牌子的,出来的味道差别很大,可能你只是喝牛奶的时候体会不出来,但有了咖啡以及温度的加持,那些味道就会被放大。那明明只是一杯加了奶的黑咖啡,但是某个时候却让我尝出了小时候外婆做的鸡翅的味道,是那种不咸,蛋白质混合了糖和生抽,发生了美拉德反应的味道。熟悉的味道是最容易勾起人的记忆的!

让我懵掉的下水特性

作者 xrspook
2025年1月19日 09:05

当年今日

上次说到同事送我一包浅烘咖啡豆,研磨的时候硬得让我怀疑人生。我觉得之前我磨的那些咖啡豆,是不是只能称之为中烘或者浅中烘,而不是浅烘呢?同事这个浅烘的咖啡豆,当我把密封袋打开的时候,几乎闻不到咖啡烘培的味道,就是那种焦糖化的味道。这个豆子如此坚硬,所以我猜测,这肯定是一款浅烘的咖啡豆,对浅烘咖啡豆的处理,我的直觉就是必须得高水温。

如果我之前冲煮过的咖啡豆都不能说是浅烘,而只能算是中浅烘的话,那么我就完全没有处理过浅烘的咖啡豆。浅烘的咖啡豆通常都自带很多花果香味。我之所以没有处理过浅烘的咖啡豆,是因为那些咖啡豆通常都很贵,我搞不懂为什么那些人喝一口咖啡能鉴别出那么多的味道。尤其是当他们觉得那个咖啡豆有各种花香或者果香的时候,我觉得非常不可思议。

同样是13克的粉,我觉得这个浅烘的咖啡豆当我把他的咖啡粉倒到滤纸里的时候,体积好像很小,于是这就意味着这个豆子估计质地很致密,于是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我研磨的时候会那么痛苦。

一开始闷蒸我用了30克的水,非常温柔地倒进去,几乎没有出现鼓包,或者说牛肉汉堡的形状。我不知道这个咖啡豆已经养了多久多长时间?咖啡豆是否新鲜跟鼓包大小有关系,而深烘的咖啡豆比浅烘的咖啡豆气体丰富。所以当这个浅烘的咖啡豆不鼓包我依然不能确定是不新鲜的导致到的。闷蒸注水大概只用了15秒,但是我依然做了个30秒中的闷蒸。

闷蒸结束,我开始中心注水,然后开始绕圈注水,第1段注水大概到100克结束,第1段注水感觉没有出现奇怪的现象,一切正常。第1段注水结束以后,我等待页面下降,在几乎看到粉床床底的时候,我开始第2段注水,但是第2段注水下去感觉就很不对劲。那个水就像下不去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理论上第1段注水之后,水流通道已经打开了,我在水没有流干的时候就开始第2段注水,应该一切正常,我之前冲的那些咖啡豆也都是这个样子的。现在这个浅红的咖啡豆,在我第2段注水的时候,我发现水根本不怎么下降,所以我即便感觉自己已经注水注得很慢,依然感觉水面没过了粉墙。在大概160克的时候,我停顿了一下,水还是好像,不怎么下落,然后我又一边观察粉床的情况一边继续注水,但就因为这种分心,让我理论上195的加水量变成了213。这就意味着粉水比从我计划的1:15变成了1:16。过滤结束的时候。粉床暴露出来,基本上粉床是平的。这就意味着最后的过滤咖啡粉没有搅拌,只是平静地渗下去。这么个状况,可能会导致咖啡粉萃取不足。外加我加水过量了。所以如果是辛鹿的蓝冬,我猜测这杯咖啡会有点偏酸,而且味道寡淡。但实际上非常出乎我的意料,这杯咖啡在没喝下去之前,就已经能闻到非常明显水蜜桃的味道,喝下去的时候,也能尝到水蜜桃的味道,同时有非常强烈的甜感,酸味几乎没有,尤其是在一开始冲出来很热的时候。这就让我觉得非常的惊讶,因为别人都说什么咖啡的甜感,但之前我说冲煮出来的咖啡甜感,我觉得准确的来说是回甘。这款浅烘的咖啡是真的入口就感觉到了甜,就好像喝白糖水一样,这种甜跟回甘很不一样。虽然我加水多了一点,但是咖啡的味道却刚好,不会寡淡。咖啡放凉了,温度接近体温的时候,咖啡会感觉到一点酸味,但是那个酸味跟甜味结合在一起,反倒更像水蜜桃的味道了。

后来我又搜索了袋子上写的白桃茜,发现那是埃塞俄比亚古姬产地的一款豆子。那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产地,白桃茜来在那来自那里的安娜索纳庄园。网上有很多家店都卖这个名字的豆子,他们的来源都指向了这个产地和庄园。网上写这个豆子的典型味道是水蜜桃、麦芽糖以及乌龙茶。乌龙茶我从来就不说不准到底是什么味道,但显然,这一次我觉得有一点点搞砸的冲煮,把水蜜桃和麦芽糖的味道都明显地表达出来了。

我觉得如果要更进一步提高这个豆子的甜感可能得使用一刀流的方式,效果会更显著,但是一刀流的方式,又可能没办法完全带出必须充分萃取才能带出来的香气。

对付深烘挂耳

作者 xrspook
2024年12月6日 10:43

当年今日

辛鹿蓝冬最后的咖啡豆只剩下一点了,我猜那里应该不够13克,新买的陶瓷滤杯还没到,所以周四的下午我没有现磨的手冲咖啡,取而代之的是喝挂耳,冲的是柯林的。跟平时不一样的就是水烧开了以后,我稍微等待了一下。在养生壶里等待了一下,在手冲壶里也等待了一下。跟现磨的手冲咖啡相比,手冲挂耳咖啡我依然会把那架在电子秤上,我就不算了,但是我会查看加水量,时间之所以不算是因为挂咖啡的滤袋跟一般滤杯加滤纸的结构肯定是不一样的,所以我没办法按照那个去控制时间,我只能按照我看到的那个状况决定什么时候加水,什么时候加多少水。

挂耳咖啡这次我闷蒸用了比较少的水,最后总注水量是160克,除了一开始闷蒸的15克以外,其余三份大概是均分的加进去的。出来的那个效果我感觉刚刚好,不会苦。以前我也冲过柯林这个挂耳咖啡,但冲的时候我没有用秤,只是凭感觉,我把水分了很多次慢慢加,结果真的苦得让人上头,不仅仅苦而且还很浓。之前大概了解了四六冲怎么控制咖啡浓与不浓,因为我知道这个挂了咖啡会苦会浓,所以我尽量采用类似于一刀流的方式,但中间又会有一点点的间隔,但那个间隔跟四六冲有明显的区别。出来的效果我个人感觉挺满意,味道我感觉刚好。有一点点层次感、有一点点苦。有一点点坚果的味道。这一次我还冲出了一点点的酸,之前我从来没有把这个挂咖啡冲出酸味。所以我个人感觉,对付深烘的咖啡,就必须把水温降下来。如果依然用之前对付中烘豆子的方式,肯定会很苦。

就我个人的经验看来,如果是冲辛鹿的咖啡,如果是中烘的蓝冬。我手头上的工具,一个烧水的壶、一个没有任何保温而且只有250毫升的手冲壶、而且是没有盖子的。在水烧开100度以后,我就得马上进行。滤杯润洗操作得快,接着马上开始萃取,否则温度会过低、会很酸。但是对付这种深烘的豆子,显然这就不合理了。我没有买温度计,所以我大概只能估那个时间,什么时候才开始冲。这个预估的时间,哪怕我是用秒表去计算的,也没办法适用于所有场合,因为气温不会永远都一样。现在唯一的优点在于,单位我用来烧水的是个养生壶,养生壶实际上是有温度显示的,所以我可以当水烧到93~95度的时候就把它拿下来,开始进行滤杯的润洗以及后续的冲煮。之前我也试过用类似的温度对付上面提到的那款挂咖啡,出来的效果挺好。

如果所有参数都可以具体量化,重复出同样的咖啡我觉得相对来说会简单一些。如果像我这样,缺了一个温度计量工具,那么我就得开动脑筋把那个参数给估出来了。

第一次四六冲

作者 xrspook
2024年12月5日 08:16

当年今日

周二晚上一次偶然的机会,第一次听说有四六冲这种咖啡手冲方式。很简单,就是把总加水量分成4:6。前4是控制甜酸度的,后6是控制咖啡浓度的。4里面再分成两份,第1份加水量的多少决定了咖啡偏甜还是偏酸,理论上那里会平均分成两份,如果第1份的量比较大,那么咖啡就会偏酸,反之咖啡就是就会偏甜。后六的那个部分可以一次加完或者分两段甚至三段。一次加完的口感最为淡,两段的属于中间,三段会比较浓。我使用13克粉,用1:15的粉水比,也就是我要加195克的水,以200克计算,按照这个四六分法,4的那个部分就应该是80毫升,均分是40毫升。如果第1段只加30毫升,理论上咖啡就会偏甜,如果第1段加到50毫升,理论就会偏酸。

周三的中午我使用的就是这个四六冲法。第1段的加水我用了30毫升,第2段用了50毫升,六的部分我分成了两段,每段60毫升,也就是我的累计加水量分别是30、80、140以及200。每一段的加水都不是用时间去计算的,而是看到上一段结束萃取了再开始下一段。同样是200毫升的水,总耗时会比我平时用三段式时间长,通常情况下我的三段式加水时间是1分40秒,全部过滤完成的时间是大概1分55秒。第一次采用这种四六冲的方式,我的整个加水时间超过了两分钟,耗费了2分10秒。按照平时的加水方式,使用V60滤杯的时候,我基本能做出碗型的结构,但用这种四六冲的方式,我发现粉会比较平。我个人感觉这种让上一段的水完全流干再加下一段的方式,整个萃取的过程类似于浸泡式,所以越往后我发现越没有坑,加完前两段水的时候,中间有个坑,跟平时差别不大,当我但当我开始加六那个部分的水的时候,粉就开始变得很平。大概这也是为什么开发这种四六冲法的那个日本咖啡师在注水的时候会用很猛的水流,基本上几秒钟就结束一次注水,因为如果后面六的部分不使用很猛的水流,咖啡粉基本不会翻滚起来。我没有特别留意日本的那个视频里萃取完比后,最后那个咖啡粉的形状是怎么样的,反正就我第一次自己的试验结果看来,这比我任何一次手冲的粉都要平坦。

以前从来没有试过以这种方式手冲咖啡,我感觉出来的效果是平时用同样的咖啡豆我会觉得酸,有时很酸,而这一次基本上不酸。无论是热的时候还是凉了以后,酸只剩下一点点,但是咖啡的其他味道又好像比较难分辨出来。有人说用这种四六冲的方式冲出来的咖啡会比较浓稠,我感觉好像也是这么回事,但是这种浓稠却让咖啡的味道变得不那么丰富了,好像把所有东西都压缩在一起,于是你辨别不出那到底是什么。所以我觉得近期我不会使用这种方式了,我会继续的锻炼好自己三段式的手冲。之所以使用三段式,是因为我觉得跟一刀流相比,三段式冲出来的咖啡味道好像层次会多一点。

手冲咖啡,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就在于参数很多,让你有无数把玩的乐趣。

咖啡粉坑

作者 xrspook
2024年12月4日 15:07

当年今日

上周三的下午因为要去常平看篮球,所以我的手冲咖啡时间从下午接近14点变成了上午11点多。之所以可以这么明目张胆地在那个时间手冲咖啡,因为当时单位剩下的领导已经凤毛麟角。他们都出发去参加文体活动了,余下来的人肯定得享受这些摸鱼的时光。我自己是个戴眼镜的,所以在三个人8个眼睛的监督之下,我完成了一个手冲。那是我重新把巫师2.0从36格调回38格。理论上前一天我就得调,但是磨粉之前我忘记了,当我记起来的时候我也不管我是不是要磨豆,反正先调了。之所以有这种调整,是因为我从之前的9克豆子调成了13克,之所以有这种改变,是因为有片咖啡科普的文章里,前街咖啡说7克是手冲咖啡的极限,小于这个数基本上就没办法干了。之所以通常会用15克的粉,是因为如果按照1:15的粉水比225毫升的水的容错空间比较大。哪怕有一些失误也不会让咖啡糟糕到哪里去,但如果粉很少的话,容错几率就很低。那篇文章里面说到13到20克的粉手冲咖啡,出来的那些参数和效果都差不多,可以用同样的手法进行手冲,所以我就取了一个最小的13克,用1:15的粉水比计算,那等于是我需要加195克的水。在那之前,当我用9克粉的时候,我加的水是135毫升。那当我用9克粉的时候,出来那个效果永远都是深坑,没有一点办法。无论我如何改变都是那个效果,我甚至都怀疑自己的能力了,但当我把咖啡粉变成13克了之后。我马上冲出了一个不是深坑的坑。第一次冲出来的坑虽然不算太完美,但不像之前9克粉那样四周是垂直的,中间是深下去了。深下去的有一个手指节那么多,所以很深,旁边的粉墙也很厚。但当我用13克粉的时候,我就做出了大半是碗型的,小半是垂直的,这就意味着我注水的时候可能垂直的那一边我没太靠边,所以就出现了那个现象。用9克粉的时候,几乎每一次入口时,我都感觉酸味特别重,但是当我把粉调成13克以后,入口的那个酸总算压制住了,虽然咖啡液放凉了以后还会酸,但是没有之前的那么明显。之所以之前要把巫师2.0调成36格,是因为我知道自己用的那些粉偏少,我希望萃取的时间能长一点,所以为了能留住水,我把粒度调小了,粒度小了以后又容易造成深坑。虽然我的粒度还不至于像网上的人那样成为泥坑,但我觉得那个坑有点过,太深了。手冲咖啡的粒度我不是靠白砂糖粗盐之类的东西做参考,而是根据我平时喝挂咖啡的那些感觉。所以我肯定不会磨出最后出泥坑的那种粒度的咖啡粉。估计手充搞出泥坑那样的咖啡粉粒度应该只适合于摩卡壶或者意式咖啡机。对什么都不懂的人来说,咖啡粉就是把咖啡豆磨碎,越碎越好,但是对懂一点点或者非常懂的人来说,遇到这种完全白,真的只能掩面。

回到一开始那个话题,在众目睽睽之下,我用13克的咖啡豆,一边手抖一边完成了我人生第一个在V60陶瓷滤杯上做出来的完美碗型粉坑。在那之后,虽然我每天几乎都有手冲练习,但再也没有复刻出那个坑,直到这周二的中午,我用一个塑料的星芒V60滤杯再次做出了一个完美的粉坑。

粉坑完美当然会让人开心,但粉坑不完美也不等于咖啡一定不好喝。

区别

作者 xrspook
2024年11月23日 08:25

当年今日

周五的手冲咖啡,如我所愿,手冲的时间控制在一分钟。当我觉冲得差不多的时候,看了一下秒表,还差几秒钟,所以我又补了几秒的水。我感觉流量控制得还行,是我计划中的萃取量。我的目标萃取量是120毫升。因为我默认我磨的豆大概就是8克,所以这刚好是1:15的粉水比,但实际上我又不确定我的那个量是不是8克,有可能会比8克多一点点,但估计不会到达10克。周五这个咖啡。巫师2.0磨了15圈多一点,就粉量来说,也达到了我的目标。周五的时候,当我进行浇水时,我已经尽量控制用蚊香渐变的方式注水,而且相比于前两天离滤杯壁的距离更近了,最终出来的效果是那个粉坑大体形状跟前两天差别不大,最大的差异我感觉是粉墙比前两天薄一点点。所以是不是如果不采用分段式的手冲,我就做不出锥形的效果呢?因为连续三天我做出来的都是好像在粉堆里挖挖出了一个U型的坑,因为周五粉墙比之前薄了一点,所以周五粉坑的深度没有前两天那么深。虽然我使用的那个手冲壶已经有一定角度,但显然也是手冲壶之中最便宜的那款,所以水流注入的时候不完全是垂直的。另外一个让我觉得很难控制的地方在于因为我只用8~9克的粉,那个粉的量倒进去只有1~2人份滤杯的1/3,如果是15克粉倒进去,那会是滤杯的1/2,甚至多一点点。这就导致了在我一开始闷蒸又或者在后期注水的过程中,我可以操作的面积很小,尤其是在闷蒸的时候。后面当液面提高了,我画圈才可以稍微大一点点,但无论如何,相对于15克粉来说面积还是小。

粉坑的形状差不多冲出来的咖啡也差不多。趁热的时候,一过滤出来摇晃之后,入口感觉刚刚好。不会有水感,味道很丰富,但是刚刚冲好的时候太热了,喝不下去,但是随着温度的下降,酸味会越来越明显。第一次冲出这个粉坑的时候,我就感觉到在我几乎把咖啡喝完,也就是咖啡已经凉了以后喝进去,过上一段时间,嘴里会有坚果的味道。第一次品尝出那个味道的时候,我觉得很神奇,第二天第三天我依然能品尝出那个味道,所以这就不是一个意外,为什么之前从来没有感觉到呢?咖啡液冷却后,咖啡的味道基本消散,才会出现坚果的味道,我很怀疑那到底是不是滤纸的味道。所以周五把那杯手冲咖啡喝完以后,我把所有器具都洗了,接着我又拿出一包辛鹿的蓝冬挂耳咖啡,按照平时的步骤又冲了一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都是蓝冬,主体都是那个味道,但是用咖啡豆磨粉的手冲咖啡那个味道的层次要比挂耳丰富很多。喝挂耳咖啡以后我觉得速溶咖啡就像中药。喝过自己用咖啡豆现磨的手冲咖啡以后,挂耳咖啡基本没什么层次可言,那个味道都还在,但是比较呆滞。之前我不明白为什么他们说手冲咖啡能让咖啡有更多的层次,现在我总算体会到了这一点。同样辛鹿的蓝冬,咖啡豆是4月产的,挂耳咖啡是5月产的。就日期来说都不新鲜了,但是挂咖啡的保质期是24个月,是充氮保存的,理论上是密封的。咖啡豆我大概10月的时候开封。在这之前,我妈硬是把那包咖啡豆塞进一个奶粉罐里,但是却把那个包装划破了,虽然那个奶粉罐密封性很好,但实际上那袋咖啡豆也已经漏气了好长一段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咖啡豆在经过合理的处理后,依然比挂咖啡有更好的表现,这让我有点震惊。那个挂咖啡在嘴里凉了以后,也微微地能感觉到我手冲咖啡之前很困惑的那个坚果味道,这就验证了那个味道不是滤纸的味道,是这个咖啡豆自带的一种属性。手冲的这种方式当口腔放凉了以后,那种味道会蔓延开来,展示出来的出来的量比挂耳咖啡没什么技巧而言的冲泡强烈很多。

只要认真做事,每一条都是不归路。

同样的粉坑

作者 xrspook
2024年11月22日 08:19

当年今日

周四的手冲咖啡,基本上我沿用的是周三的模式,但是手冲的时间从周三的1分20秒变成52秒,缩短了30秒的时间,其实滤液没有少多少,就滤液的量来说,周四是比较合适的,但就喝的第一口的感觉来说,有一点点偏淡。周四的咖啡,完全的过滤时间大概在1分20秒,完全的过滤时间仅比周三少了10秒,但实际上我停止加水的时间相差了20秒。这就意味着,周三我手冲的时候,估计那个流量要比周四的时候小一点点,这个一点点的区别。就让萃取出来的咖啡液周四比周三淡那么一点点。接下来我要控制的是同样的粉量、同样的水温。我要尽可能地控制手冲壶的流速。整个手冲的过程我要控制在一分钟。咖啡豆的量我没有称过,但是一平勺再多一点点,粉量我感觉是8-9克。这个克数我只能估出来,但是用巫师2.0磨的时候,我大概能从转多少圈结束研磨判断那天的量是多了还是少了。周四的咖啡我赚了16~17圈,周三的咖啡,大概是15~16圈,上周我的咖啡大概需要转14圈。从最终萃取到的咖啡而言,我感觉巫师2.0在36格这个状态下,用同样的咖啡豆,转15圈是比较合适的。如果某一天我得转18圈,甚至20圈的话,那么我的萃取时间大概就得到1分20秒了,但如果只是15-16圈,我感觉手冲时间控制在一分钟是合理的。

周三和周四可以这么说,我都冲出了几乎一样的很坑,所以两天那个咖啡液很接近是有原因的,因为所有参数都比较接近,除了手冲时间。我感觉最影响我手冲咖啡味道的,是我手冲的那个方式。比如在周三之前,我就没有冲出过那样的粉坑,那个粉坑的形状我感觉有点奇怪的,理论上我应该在冲水的时候再靠近滤杯边缘,那么那个粉墙就不会那么别扭,我应该像蚊香那样注水,而不是一直都只是在某个地方注水。这一点,在之后的萃取中,我会逐渐尝试一下改变,但我又觉得其实我的这种注水方式没什么问题,因为某些火山冲的视频,他们就是在离中心一个硬币大小直径的地方间断冲水。现在我的一刀流也在干这种事情。问题只是火山冲的那个咖啡豆一定是非常生新鲜的,火山冲为的是冲出一杯甜度很高,几乎没有苦味的咖啡,要求的前提是泡沫得非常的丰富。现在我的那个垂直挖了个洞的粉坑,出来的绿叶我感觉也的确没什么苦味,但话说回来,辛鹿的蓝冬不会太苦,意夏可能苦一点,但是相比于其它牌子意式深烘来说,辛鹿所有口味的挂咖啡都不会太苦。

我感觉我已经尽可能地复刻出我想要的咖啡了,但是在萃取时间、手冲注水这个问题上,我还需要不断训练。

一刀流

作者 xrspook
2024年11月21日 08:29

当年今日

周三的中午,和比平时早了5分钟起床准备手冲咖啡,但实际上在午睡之前我已经把需要准备的东西都放在桌面上了。唯一需要起床以后再干的就只是把手摇磨从盒子里拿出来,装咖啡豆进去以及烧水。手摇磨是拿出来是第一步,当我把咖啡豆装进去,我就开始烧水。这一次烧水跟之前不一样。之前通常下午如果我要冲咖啡,上午养生壶剩下的水大概就只有200毫升。200毫升水在比较凉的天气之下,很容易就会变凉,所以在午睡之前,我就把养生壶的水加到了接近1000毫升。

之前在润洗滤纸那个步骤,我依然用自己的杯子,也就是最后接滤液的那个杯子进行。这一次我在滤杯下面接了一个其它杯子。在萃取结束的时候,我直接把滤放到其它杯子那里。这个操作虽然我又要多洗一个杯子,但是有了这一步,我就不需要走来走去,结束萃取的时候我也不需要考虑滤杯应该放到哪里去。虽然萃取已经结束,但是滤杯还是会有滴液,这就需要下面有个东西接着。

在确认了闷蒸也得算到萃取时间里之后。我在电脑上按下了计时器。首先按计时器,然后拿起手冲壶,对咖啡粉进行浇灌,这里估计得需要一两秒钟。跟之前相比,周三萃取出来的液体比平时多一点。首先我用小水流把咖啡粉都浇了一遍。平时我只是非常控制地把水浇在上面,根本没有淋透。感觉把咖啡粉浇了一遍以后,秒表显示大概13秒,然后我又等到接近21秒的时候,开始继续浇灌操作。这一次我没有采取分段式,而是不间断地一刀流。虽然这是一个老咖啡豆,辛鹿的袋子上写的是2024年4月生产的,这个豆子我大概是10月的时候才开始用。当我看过一些手冲咖啡的视频教程,以及看了部分《爱上手冲咖啡那本书》以后,可以肯定,这个豆子已经不新鲜了,我已经没办法在闷蒸的时候做出牛肉汉堡的效果。闷蒸是直接水上去以后就像陷到沙子里,直接沉下去不见了。周三的闷蒸,当沙子还没有完全陷完之前,我就开始后面的萃取。你说那个豆子完全没气也不见得,因为当我以比较均匀的速度进行浇灌的时候,有段时间我真看到气体鼓起来了,看到那个气泡鼓起来了以后,我一直以比较温柔的方式加水。可以肯定的是一定没有浇在滤杯边缘,但也不是只是在中央加税。这样不断地加水,我只是保证页面大概是那个程度,但是我却没有看到滤杯的滤液有多少,当我结束加水的时候,大概是1分20秒。然后当我看一下滤液,我有点后悔了,因为即便我停止加水,滤液还是有点多了,那个时候滤杯里还有咖啡也,滤杯的液体全部过滤完毕,大概花费了1分30秒,就时间看来有点过长了,我感觉全部过滤结束,1分20秒比较合适,从滤液的量看来有点过多了,所以我很担心味道会偏淡,但实际上周三这杯咖啡味道刚刚好。这也是我第一次做出有回甘的咖啡,在我喝完咖啡一段时间以后,我的嘴里或者说喉咙里一直有咖啡的味道。咖啡快喝完只剩下一点点的时候,我首次尝试出有坚果的味道,但你要我说出那具体是什么坚果,我说不出来,有点像杏仁,但又好像不是。以前喝咖啡我从来没有试过在黑咖啡里感觉到这些。这是不是意味着这次的萃取我得到了一些之前从未得到过的成分呢?

在清洗滤杯的时候,我发现周三那个过滤完的粉形状跟平时很不一样,四周的粉墙很厚,起码有0.5毫米,可想而知,滤液是在一个咖啡粉造成的窝里面渗出去的,虽然单从滤液量来说有点偏多,但实际上味道却不淡。我以我可以做到最快的速度去进行萃取,所以咖啡液那种不好的酸味几乎没有,但是依然会有一些酸味,这个中度烘培的咖啡粉本来是有一点点酸味的,我觉得周三的这杯酸味处在正确的范围内。

从现在的情况看来,可能手冲咖啡对我来说最需要定量的不是冲水的克数,而是整个萃取的时间。所以每次操作,我都得用秒表计时。

手冲壶练习

作者 xrspook
2024年11月20日 08:56

当年今日

周一晚上吃过晚饭,回宿舍拖了个地,然后我又回到了办公室。我把之前已经拿回了宿舍的手冲壶又拿回了办公室。我的想法是我要练一下用手冲壶注水。虽然周一下午我用普通的茶壶跟勺子的确也能做出那个很别扭的小水流的效果,但显然还是用手冲壶会方便一点。手冲壶已经买了好几年,买那个东西的时候,我就只想着那个壶的尖嘴一定要够细,那么我的水流就不会那么大。当时我完全没有考虑手冲壶到底要买多大,还有就是要不要盖子、要不要保温。这些东西在我买那个玩意的时候,我根本没有考虑过。因为买那些东西的时候,我是一个一窍不通的状态。有多少人可以一次就到位呢?如果是有高人指点,或许可以,但如果有高人指点,一开始就到位,那么你那套东西估计不会便宜,有多少人可以在一开始的时候就下定决心、狠下血本进行那样的投入呢?穷人肯定不会这么考虑,能用就行,如果有现有物资的替代方案更好。有些人可能茶壶都没有,直接拿着个电热烧水壶就开干了,也不考虑什么大水流小水流,因为电热烧水壶本来就很重,顾不上那些东西。但是当你了解越多,你会发现之前那些贪图便宜的都是歪路。比如在磨豆机上面我就走了很多歪路。唯一没有走歪路的估计就是家里那个不锈钢的滤杯,但经过长期使用以后,滤网已经被细粉堵住了,很难过滤,所以我妈突发奇想,把里面的滤网全部撕掉,然后直接加滤纸使用,这样的话清洗很方便。

要做练手,首先我就得有粉、有滤杯、滤纸以及水。第一次我是直接用平时手冲的方式,冲了一杯出来。感觉那是我近期冲得最好喝的一杯。老豆子的辛鹿的蓝冬,几乎没有很明显的酸味,后面整个咖啡的味道都比较均衡,不会感觉很淡,但问题是喝完那一杯,我又开始担心了,因为已经晚上19点多,我从来没有试过在那个时候喝咖啡,会不会睡不着呢?不知道。虽然我知道正常情况下,我对辛鹿咖啡有免疫力,他们的咖啡因含量不会太高。但也不知道是咖啡起了作用,还是运动起了作用,又或者是我睡觉之前还在看手冲咖啡的视频起了作用,相对而言,睡眠质量没平时那么好。

周一晚上那杯咖啡,我调整了一个因素,我把巫师2.0从38格调到了36格。肉眼可见,咖啡粉的粒度小了一些。可以这么说,已经一般的挂咖啡粒度要小了,之所以做这个调整,因为我第一次用V60那个陶瓷滤杯的时候,发现过滤速度非常快。我想稍微控制一下那个速度,因为速度太快感觉冲出来的咖啡没什么味道,但也有可能没什么味道跟我加水太多有关。晚上喝完第一杯咖啡以后,第二杯我基本按照平时的思路整,但是出来的那个水基本上没有任何咖啡味道了,但起码第二次的时候我还是用开水的,虽然只能说是温水,但起码是烧开过的。接下来的练手,我用的完全是自来水。同一张滤纸同一批咖啡粉,被我一次又一次地拿来练手,过滤速度越来越慢,但虽然说很慢,但相比于家里那个已经被我妈用到堵住滤网的不锈钢滤杯比起来还是挺快的。我说的慢主要是对比我冲第一次那个粉的时候的速度。在没有咖啡秤的前提下,我怎么控制加液量呢?所以我拿出了之前本来我买来进行尿液pH值测试的50毫升小烧杯。买回来以后我根本没用过,所以一个已经被我用来专门洗钢笔了,另外一个还放在那里,因为我发现直接拿着试纸测量更方便,根本不需要用烧杯接。首先我把120毫升的水用烧杯量着倒进手冲壶里,感觉到那个位置以后,就反过来操作。有些手术壶里面是有刻度的,但我买的时候根本没在乎这些。所以到底用多少量,我只能自己感觉,我没有在里面做记号,如果我拿个小刀之类的东西,估计能在那里做记号,但我没有。然后我又想出了拿个牙签,在装到120毫升的时候,用牙签做记号,拿马克笔在牙签上标记,接下来每次从水龙头接我感觉120毫升的时候就拿牙签比。这样多次反复以后,我已经八九不离十能把握那个量。看一眼那个手冲壶,就知道那里大概有没有120毫升,但关键是周一晚上睡觉之前看的那些视频,又让我否定掉了自己这个训练结果。我那个手冲壶是250毫升的。要接120毫升的水,就只有小半杯。这样的话倒的时候实际上不好控制,而且只有那么点水,水的温度也会过快降低,所以实际上,周二下午我做手冲的时候,我直接把手冲装满大半壶,然后开始操作。控制加水量完全是看着那个液面变化情况以及接滤液杯子的液面做判断的。

周二下午的那杯咖啡酸味又很突出了,这意味着萃取的水温又过低了,而之所以会过低,是因为周二跟周一相比,气温出现了跳水,而我在烫滤纸的时候没有用烧开的水,而是用保温壶里的水,但除了酸味以外,咖啡后味还行,所以这还不算完全失败。

新手和老手最大的区别,我感觉就在于新手很难复刻出一杯自己觉得好喝的咖啡。

区别

作者 xrspook
2024年11月23日 08:25

当年今日

周五的手冲咖啡,如我所愿,手冲的时间控制在一分钟。当我觉冲得差不多的时候,看了一下秒表,还差几秒钟,所以我又补了几秒的水。我感觉流量控制得还行,是我计划中的萃取量。我的目标萃取量是120毫升。因为我默认我磨的豆大概就是8克,所以这刚好是1:15的粉水比,但实际上我又不确定我的那个量是不是8克,有可能会比8克多一点点,但估计不会到达10克。周五这个咖啡。巫师2.0磨了15圈多一点,就粉量来说,也达到了我的目标。周五的时候,当我进行浇水时,我已经尽量控制用蚊香渐变的方式注水,而且相比于前两天离滤杯壁的距离更近了,最终出来的效果是那个粉坑大体形状跟前两天差别不大,最大的差异我感觉是粉墙比前两天薄一点点。所以是不是如果不采用分段式的手冲,我就做不出锥形的效果呢?因为连续三天我做出来的都是好像在粉堆里挖挖出了一个U型的坑,因为周五粉墙比之前薄了一点,所以周五粉坑的深度没有前两天那么深。虽然我使用的那个手冲壶已经有一定角度,但显然也是手冲壶之中最便宜的那款,所以水流注入的时候不完全是垂直的。另外一个让我觉得很难控制的地方在于因为我只用8~9克的粉,那个粉的量倒进去只有1~2人份滤杯的1/3,如果是15克粉倒进去,那会是滤杯的1/2,甚至多一点点。这就导致了在我一开始闷蒸又或者在后期注水的过程中,我可以操作的面积很小,尤其是在闷蒸的时候。后面当液面提高了,我画圈才可以稍微大一点点,但无论如何,相对于15克粉来说面积还是小。

粉坑的形状差不多冲出来的咖啡也差不多。趁热的时候,一过滤出来摇晃之后,入口感觉刚刚好。不会有水感,味道很丰富,但是刚刚冲好的时候太热了,喝不下去,但是随着温度的下降,酸味会越来越明显。第一次冲出这个粉坑的时候,我就感觉到在我几乎把咖啡喝完,也就是咖啡已经凉了以后喝进去,过上一段时间,嘴里会有坚果的味道。第一次品尝出那个味道的时候,我觉得很神奇,第二天第三天我依然能品尝出那个味道,所以这就不是一个意外,为什么之前从来没有感觉到呢?咖啡液冷却后,咖啡的味道基本消散,才会出现坚果的味道,我很怀疑那到底是不是滤纸的味道。所以周五把那杯手冲咖啡喝完以后,我把所有器具都洗了,接着我又拿出一包辛鹿的蓝冬挂耳咖啡,按照平时的步骤又冲了一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都是蓝冬,主体都是那个味道,但是用咖啡豆磨粉的手冲咖啡那个味道的层次要比挂耳丰富很多。喝挂耳咖啡以后我觉得速溶咖啡就像中药。喝过自己用咖啡豆现磨的手冲咖啡以后,挂耳咖啡基本没什么层次可言,那个味道都还在,但是比较呆滞。之前我不明白为什么他们说手冲咖啡能让咖啡有更多的层次,现在我总算体会到了这一点。同样辛鹿的蓝冬,咖啡豆是4月产的,挂耳咖啡是5月产的。就日期来说都不新鲜了,但是挂咖啡的保质期是24个月,是充氮保存的,理论上是密封的。咖啡豆我大概10月的时候开封。在这之前,我妈硬是把那包咖啡豆塞进一个奶粉罐里,但是却把那个包装划破了,虽然那个奶粉罐密封性很好,但实际上那袋咖啡豆也已经漏气了好长一段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咖啡豆在经过合理的处理后,依然比挂咖啡有更好的表现,这让我有点震惊。那个挂咖啡在嘴里凉了以后,也微微地能感觉到我手冲咖啡之前很困惑的那个坚果味道,这就验证了那个味道不是滤纸的味道,是这个咖啡豆自带的一种属性。手冲的这种方式当口腔放凉了以后,那种味道会蔓延开来,展示出来的出来的量比挂耳咖啡没什么技巧而言的冲泡强烈很多。

只要认真做事,每一条都是不归路。

同样的粉坑

作者 xrspook
2024年11月22日 08:19

当年今日

周四的手冲咖啡,基本上我沿用的是周三的模式,但是手冲的时间从周三的1分20秒变成52秒,缩短了30秒的时间,其实滤液没有少多少,就滤液的量来说,周四是比较合适的,但就喝的第一口的感觉来说,有一点点偏淡。周四的咖啡,完全的过滤时间大概在1分20秒,完全的过滤时间仅比周三少了10秒,但实际上我停止加水的时间相差了20秒。这就意味着,周三我手冲的时候,估计那个流量要比周四的时候小一点点,这个一点点的区别。就让萃取出来的咖啡液周四比周三淡那么一点点。接下来我要控制的是同样的粉量、同样的水温。我要尽可能地控制手冲壶的流速。整个手冲的过程我要控制在一分钟。咖啡豆的量我没有称过,但是一平勺再多一点点,粉量我感觉是8-9克。这个克数我只能估出来,但是用巫师2.0磨的时候,我大概能从转多少圈结束研磨判断那天的量是多了还是少了。周四的咖啡我赚了16~17圈,周三的咖啡,大概是15~16圈,上周我的咖啡大概需要转14圈。从最终萃取到的咖啡而言,我感觉巫师2.0在36格这个状态下,用同样的咖啡豆,转15圈是比较合适的。如果某一天我得转18圈,甚至20圈的话,那么我的萃取时间大概就得到1分20秒了,但如果只是15-16圈,我感觉手冲时间控制在一分钟是合理的。

周三和周四可以这么说,我都冲出了几乎一样的很坑,所以两天那个咖啡液很接近是有原因的,因为所有参数都比较接近,除了手冲时间。我感觉最影响我手冲咖啡味道的,是我手冲的那个方式。比如在周三之前,我就没有冲出过那样的粉坑,那个粉坑的形状我感觉有点奇怪的,理论上我应该在冲水的时候再靠近滤杯边缘,那么那个粉墙就不会那么别扭,我应该像蚊香那样注水,而不是一直都只是在某个地方注水。这一点,在之后的萃取中,我会逐渐尝试一下改变,但我又觉得其实我的这种注水方式没什么问题,因为某些火山冲的视频,他们就是在离中心一个硬币大小直径的地方间断冲水。现在我的一刀流也在干这种事情。问题只是火山冲的那个咖啡豆一定是非常生新鲜的,火山冲为的是冲出一杯甜度很高,几乎没有苦味的咖啡,要求的前提是泡沫得非常的丰富。现在我的那个垂直挖了个洞的粉坑,出来的绿叶我感觉也的确没什么苦味,但话说回来,辛鹿的蓝冬不会太苦,意夏可能苦一点,但是相比于其它牌子意式深烘来说,辛鹿所有口味的挂咖啡都不会太苦。

我感觉我已经尽可能地复刻出我想要的咖啡了,但是在萃取时间、手冲注水这个问题上,我还需要不断训练。

一刀流

作者 xrspook
2024年11月21日 08:29

当年今日

周三的中午,和比平时早了5分钟起床准备手冲咖啡,但实际上在午睡之前我已经把需要准备的东西都放在桌面上了。唯一需要起床以后再干的就只是把手摇磨从盒子里拿出来,装咖啡豆进去以及烧水。手摇磨是拿出来是第一步,当我把咖啡豆装进去,我就开始烧水。这一次烧水跟之前不一样。之前通常下午如果我要冲咖啡,上午养生壶剩下的水大概就只有200毫升。200毫升水在比较凉的天气之下,很容易就会变凉,所以在午睡之前,我就把养生壶的水加到了接近1000毫升。

之前在润洗滤纸那个步骤,我依然用自己的杯子,也就是最后接滤液的那个杯子进行。这一次我在滤杯下面接了一个其它杯子。在萃取结束的时候,我直接把滤放到其它杯子那里。这个操作虽然我又要多洗一个杯子,但是有了这一步,我就不需要走来走去,结束萃取的时候我也不需要考虑滤杯应该放到哪里去。虽然萃取已经结束,但是滤杯还是会有滴液,这就需要下面有个东西接着。

在确认了闷蒸也得算到萃取时间里之后。我在电脑上按下了计时器。首先按计时器,然后拿起手冲壶,对咖啡粉进行浇灌,这里估计得需要一两秒钟。跟之前相比,周三萃取出来的液体比平时多一点。首先我用小水流把咖啡粉都浇了一遍。平时我只是非常控制地把水浇在上面,根本没有淋透。感觉把咖啡粉浇了一遍以后,秒表显示大概13秒,然后我又等到接近21秒的时候,开始继续浇灌操作。这一次我没有采取分段式,而是不间断地一刀流。虽然这是一个老咖啡豆,辛鹿的袋子上写的是2024年4月生产的,这个豆子我大概是10月的时候才开始用。当我看过一些手冲咖啡的视频教程,以及看了部分《爱上手冲咖啡那本书》以后,可以肯定,这个豆子已经不新鲜了,我已经没办法在闷蒸的时候做出牛肉汉堡的效果。闷蒸是直接水上去以后就像陷到沙子里,直接沉下去不见了。周三的闷蒸,当沙子还没有完全陷完之前,我就开始后面的萃取。你说那个豆子完全没气也不见得,因为当我以比较均匀的速度进行浇灌的时候,有段时间我真看到气体鼓起来了,看到那个气泡鼓起来了以后,我一直以比较温柔的方式加水。可以肯定的是一定没有浇在滤杯边缘,但也不是只是在中央加税。这样不断地加水,我只是保证页面大概是那个程度,但是我却没有看到滤杯的滤液有多少,当我结束加水的时候,大概是1分20秒。然后当我看一下滤液,我有点后悔了,因为即便我停止加水,滤液还是有点多了,那个时候滤杯里还有咖啡也,滤杯的液体全部过滤完毕,大概花费了1分30秒,就时间看来有点过长了,我感觉全部过滤结束,1分20秒比较合适,从滤液的量看来有点过多了,所以我很担心味道会偏淡,但实际上周三这杯咖啡味道刚刚好。这也是我第一次做出有回甘的咖啡,在我喝完咖啡一段时间以后,我的嘴里或者说喉咙里一直有咖啡的味道。咖啡快喝完只剩下一点点的时候,我首次尝试出有坚果的味道,但你要我说出那具体是什么坚果,我说不出来,有点像杏仁,但又好像不是。以前喝咖啡我从来没有试过在黑咖啡里感觉到这些。这是不是意味着这次的萃取我得到了一些之前从未得到过的成分呢?

在清洗滤杯的时候,我发现周三那个过滤完的粉形状跟平时很不一样,四周的粉墙很厚,起码有0.5毫米,可想而知,滤液是在一个咖啡粉造成的窝里面渗出去的,虽然单从滤液量来说有点偏多,但实际上味道却不淡。我以我可以做到最快的速度去进行萃取,所以咖啡液那种不好的酸味几乎没有,但是依然会有一些酸味,这个中度烘培的咖啡粉本来是有一点点酸味的,我觉得周三的这杯酸味处在正确的范围内。

从现在的情况看来,可能手冲咖啡对我来说最需要定量的不是冲水的克数,而是整个萃取的时间。所以每次操作,我都得用秒表计时。

手冲壶练习

作者 xrspook
2024年11月20日 08:56

当年今日

周一晚上吃过晚饭,回宿舍拖了个地,然后我又回到了办公室。我把之前已经拿回了宿舍的手冲壶又拿回了办公室。我的想法是我要练一下用手冲壶注水。虽然周一下午我用普通的茶壶跟勺子的确也能做出那个很别扭的小水流的效果,但显然还是用手冲壶会方便一点。手冲壶已经买了好几年,买那个东西的时候,我就只想着那个壶的尖嘴一定要够细,那么我的水流就不会那么大。当时我完全没有考虑手冲壶到底要买多大,还有就是要不要盖子、要不要保温。这些东西在我买那个玩意的时候,我根本没有考虑过。因为买那些东西的时候,我是一个一窍不通的状态。有多少人可以一次就到位呢?如果是有高人指点,或许可以,但如果有高人指点,一开始就到位,那么你那套东西估计不会便宜,有多少人可以在一开始的时候就下定决心、狠下血本进行那样的投入呢?穷人肯定不会这么考虑,能用就行,如果有现有物资的替代方案更好。有些人可能茶壶都没有,直接拿着个电热烧水壶就开干了,也不考虑什么大水流小水流,因为电热烧水壶本来就很重,顾不上那些东西。但是当你了解越多,你会发现之前那些贪图便宜的都是歪路。比如在磨豆机上面我就走了很多歪路。唯一没有走歪路的估计就是家里那个不锈钢的滤杯,但经过长期使用以后,滤网已经被细粉堵住了,很难过滤,所以我妈突发奇想,把里面的滤网全部撕掉,然后直接加滤纸使用,这样的话清洗很方便。

要做练手,首先我就得有粉、有滤杯、滤纸以及水。第一次我是直接用平时手冲的方式,冲了一杯出来。感觉那是我近期冲得最好喝的一杯。老豆子的辛鹿的蓝冬,几乎没有很明显的酸味,后面整个咖啡的味道都比较均衡,不会感觉很淡,但问题是喝完那一杯,我又开始担心了,因为已经晚上19点多,我从来没有试过在那个时候喝咖啡,会不会睡不着呢?不知道。虽然我知道正常情况下,我对辛鹿咖啡有免疫力,他们的咖啡因含量不会太高。但也不知道是咖啡起了作用,还是运动起了作用,又或者是我睡觉之前还在看手冲咖啡的视频起了作用,相对而言,睡眠质量没平时那么好。

周一晚上那杯咖啡,我调整了一个因素,我把巫师2.0从38格调到了36格。肉眼可见,咖啡粉的粒度小了一些。可以这么说,已经一般的挂咖啡粒度要小了,之所以做这个调整,因为我第一次用V60那个陶瓷滤杯的时候,发现过滤速度非常快。我想稍微控制一下那个速度,因为速度太快感觉冲出来的咖啡没什么味道,但也有可能没什么味道跟我加水太多有关。晚上喝完第一杯咖啡以后,第二杯我基本按照平时的思路整,但是出来的那个水基本上没有任何咖啡味道了,但起码第二次的时候我还是用开水的,虽然只能说是温水,但起码是烧开过的。接下来的练手,我用的完全是自来水。同一张滤纸同一批咖啡粉,被我一次又一次地拿来练手,过滤速度越来越慢,但虽然说很慢,但相比于家里那个已经被我妈用到堵住滤网的不锈钢滤杯比起来还是挺快的。我说的慢主要是对比我冲第一次那个粉的时候的速度。在没有咖啡秤的前提下,我怎么控制加液量呢?所以我拿出了之前本来我买来进行尿液pH值测试的50毫升小烧杯。买回来以后我根本没用过,所以一个已经被我用来专门洗钢笔了,另外一个还放在那里,因为我发现直接拿着试纸测量更方便,根本不需要用烧杯接。首先我把120毫升的水用烧杯量着倒进手冲壶里,感觉到那个位置以后,就反过来操作。有些手术壶里面是有刻度的,但我买的时候根本没在乎这些。所以到底用多少量,我只能自己感觉,我没有在里面做记号,如果我拿个小刀之类的东西,估计能在那里做记号,但我没有。然后我又想出了拿个牙签,在装到120毫升的时候,用牙签做记号,拿马克笔在牙签上标记,接下来每次从水龙头接我感觉120毫升的时候就拿牙签比。这样多次反复以后,我已经八九不离十能把握那个量。看一眼那个手冲壶,就知道那里大概有没有120毫升,但关键是周一晚上睡觉之前看的那些视频,又让我否定掉了自己这个训练结果。我那个手冲壶是250毫升的。要接120毫升的水,就只有小半杯。这样的话倒的时候实际上不好控制,而且只有那么点水,水的温度也会过快降低,所以实际上,周二下午我做手冲的时候,我直接把手冲装满大半壶,然后开始操作。控制加水量完全是看着那个液面变化情况以及接滤液杯子的液面做判断的。

周二下午的那杯咖啡酸味又很突出了,这意味着萃取的水温又过低了,而之所以会过低,是因为周二跟周一相比,气温出现了跳水,而我在烫滤纸的时候没有用烧开的水,而是用保温壶里的水,但除了酸味以外,咖啡后味还行,所以这还不算完全失败。

新手和老手最大的区别,我感觉就在于新手很难复刻出一杯自己觉得好喝的咖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