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首页

我若浮云自在游: 湖区和 Tripsy

作者 Dayu
2025年4月24日 03:45

计划

Tripsy 是一款包括在 Setapp 中的旅行计划和管理应用,最近去湖区旅行,试着用它进行旅行规划。

刚开始有挺多不习惯的地方,看了些小技巧之后,发现还是很不错的,适合规划多日行程。如果是 1-2 天的行程则没必要用它。

  • 可以分享行程计划给同行的人,他们不需要会员即可使用软件协作。不过,同步的时候有延迟。
  • 转发住宿和火车邮件收据到 Tripsy 中,可以自动生成旅行线路,识别 Reservation Code,并将文件存档。
  • iOS 版和 iPad 版比 macOS 版好用,可以从谷歌地图直接分享地点到 Tripsy,iPad 上还可以从 Apple map 拖拽地点。
  • 推荐用 iPhone 将所有地点分享到 Tripsy 后,再回到 MacBook 连接路线。
  • 可将行程同步到日历中。
  • 点击地点,能跳转 Google map 或 Apple map,不必再标记一次。
  • Itinerary 界面中会显示多日的天气。

女友则更喜欢用纸币记录旅行计划。

IMG_4092

旅行

湖区的美在于湖与山的呼吸,更在于晴雨之间那迥然不同的风格和景色。

是亲身走过,淋过雨,出过汗,才能感受到的豁然开朗。

路上是长满苔藓的石墙和大树,潮湿处茂盛的野韭菜,和金黄色的水仙花。

不经意间,能瞥见知更鸟驻足的身影。

窄路之后是大片的草坪,漫步的羊羔,椋鸟成群的飞行。

希望自己来这里之前就读过 William Wordsworth 的诗歌,那样或许在看到美景的时候,心中会回响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的韵律。

我若浮云自在游。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

When all at once I saw a crowd,

A host, of golden daffodils;

Beside the lake, beneath the trees,

Fluttering and dancing in the breeze.

R0001185
R0001209
IMG_4025

骑行

作者 Dayu
2025年4月22日 19:51

探索一个城市,最初会借助公共交通。那是一种点线点的方式,「线」是公交车的轨迹,「点」则是我下车后探索的区域。

我会慢慢熟悉那些步行探索的区域,但往往无法将这些「点」正确连在一起。

长期居住,我则会尝试骑行。因速度变快,需要更仔细的观察四周,不知不觉中收集了很多信息,逐渐将原先零散的点,连起来,并不断扩展。经常会惊讶于:原来这两个地方离得这么近呀!

骑摩托车旅游和其他的方式完全不同。坐在汽车里,你只是被局限在一个小空间之内,因为已经习惯了,你意识不到从车窗向外看风景和看电视差不多。你只个被动的观众,景物只能呆板地从窗外飞驰而过。 骑摩托车可就不同了。它没有什么车窗玻璃在面前阻挡你视野,你会感到自己和大自然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你就处在景致之中,而不再是观众,你能感受到那种身临其境的震撼。脚下飞驰而过的是实实在在的水泥公路,和你走过的土地没有两样。它结结实实地躺在那儿,虽然因为速快而显得模糊,但是你可以随时停车,及时感受到它的存在,让那份踏实感深沉印在你的脑海中。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骑自行车给我的感觉也是类似的,这一个月,数次被落日的景色折服,停下车慢慢感受。

二手自行车

除伦敦外,英国的城市体量与国内不同,城市化程度也不同,没有那么多高楼大厦,自然风光很充足。呆过的几个城市,30分钟的骑行距离,都足够横跨核心城区,很适合骑行通勤。

国内买二手自行车,我只知道闲鱼和转转。而这里除了有类似闲鱼的 GumtreeeBay。还有一些民间组织,如 Broken Spoke Bike Co-opOxBykes。二手自行车店也很多,并有自己的网站,如 Stuart’s Bikes

Broken spoke 会回收废旧的二手自行车,翻修,然后再销售。每周更新一批自行车,价格不算最便宜,但每辆车都调整到了可使用的状态,所以风评不错。我目前所住民宿的房东,恰好在这里工作。攀谈过程中了解到,Broken spoke 不仅和修理自行车,还能学如何修。

OxBykes 跟地方和大学有合作,借用校方和公共设施的部分停车位销售和租用自行车,价格便宜。缺点是大部分自行车都风吹日晒,折旧很厉害。自行车平时会被租用,我本来想购买的那辆自行车,就没有被正常送回。

修自行车

我自行车的刹车和变速器有些问题,想到房东的建议,就报了 Broken spoke 的培训班。老师先检查了车子的状态,然后跟我商量修理方案,并教我如何修理。

修理过程比我想象的费时,实操的时候有很多小技巧,帮助我更快将刹车片调整到合适的位子。

自行车是我很熟悉的交通工具,但第一次带着维修的视角观察它的结构,让一切变的新奇而有趣。开始了解《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在聊什么。修理常用的交通工具,确实会形成新的联系。这个过程,打破了黑箱,让我开始真正了解,并信任它。

它的身上有我维修而留下的印记。

一名没有受过训练的旁观者只看到修理人员所付出的劳力,就以为他最主要的工作在于劳力。事实上,这正是他最轻松也是工作上最小的一部分,他最重要的工作就在于仔细观察和精确思考,这就是为什么技术人员往往显得沉默寡言,甚至在做实验的时候有些畏缩。

一个人在修理摩托车的时候,对车子的了解分分秒秒都在改变,因而得到了全新认识,其中蕴含了更多的良质。修理的人不会受限于传统的做法,因为他有足够理性的基础拒绝这些思想。其实不再是静态的 ,它不是让你决定是要去奋战还是打退堂鼓的思想,它们是会跟着你成长的思想。所以具有良质的事实,它的本质不再是静态的,而具有爆炸性的威力,一旦你了解了这一点,就永远不会被卡住。

我猜想拥有更深刻的了解就会对螺丝有新的评价。如果你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上面很长一段时间,那么你可能会发现,螺丝并不只是属于某一类物体,它更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如果你再深入研究,就会发现螺丝并不单单只是螺丝,它代表了一组功能。于是你原先被卡住的现象就会逐渐消失,同时也消除了传统理性的模式。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36D4B599-F521-417F-965A-C9B8F65A1D1F_1_105_c
E9A5DA5F-7827-4142-BBF3-A08B57C60DC7_1_105_c
F2B345F7-A4BB-4469-8991-BE30CB1FD300_1_105_c

学校所在的区域叫 Headington,大概含义为「高地上的定居点」,顾名思义,每日通勤需要爬一个大坡。

刚开始骑行的时候,根本上不去,只能下车推一会。之后不知是力气变大,还是学会使用变速器了,开始能慢慢捣鼓上去。

骑上去的那天,真的很开心。

IMG_3929

喜欢英国的小城市,没有高楼大厦,大片的草地,马儿自由的拉屎睡觉。

IMG_3950

Bake dinner

作者 Dayu
2025年4月22日 03:17

在 Airbnb 住两个月后,我们终于租到房子,搬到了新家。

新厨房的烤箱很不错,便开始尝试 bake dinner,仅用烤箱做饭。每次备完菜,撒点盐,放入烤箱 20min 左右即可,很省事。

我比较喜欢的烤蔬菜是:番茄、菜椒、西葫芦、洋葱、土豆和口蘑。

另外,Happy Easter~

早上去研究所拿东西,看到 reception 变成了这样了,吓一跳!

晚饭烤了 Easter 传统的羊肩,很不错!

再分享一些日常!

我的朋友 Ryan

作者 Dayu
2025年3月10日 23:27

今天来研究所的路上下着小雨,无心工作,心不在焉的刷着手机,一个帖子的标题让我停下了手指:有人能够在英国大学与中国人成为朋友吗?

点开帖子,那些评论直白而真实,五味杂陈。

有人说中国留学生只与同胞交往,形成封闭圈子;有人抱怨语言障碍造成的交流困难;有人谈及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鸿沟;还有人吐槽中国学生在英国最喜欢的地方是不是各种博物馆、历史建筑和公园,而是比斯特购物街。

读着读着,苦笑连连,不禁想起几年前在英国求学的日子。那时的我们,与其说是不愿融入,不如说是不知如何开始。就像一个站在舞池边缘的少年,既向往舞池中央的欢乐,又担心自己的舞步会引人发笑。

IMG_0391_polarr

Ryan

我读得是一个小专业,学生不多,刚进教室就注意到了 Ryan,他状态很松弛的和几个刚认识的同学聊天,好像早已认识多年。

下课后他很大方的邀请班上的同学一起去酒吧喝一杯,交流中得知他是土生土长的苏格兰人,家里经营农场,学我们这个 Food security 专业算是顺理成章。本科毕业后,他 Gap 了一年,期间去过中国。

于是,聊了他在中国的见闻,又从英国脱欧聊到香港问题,最后一起抱怨英国生活的昂贵。很多东西不同,但更多是相似的。

那以后,偶尔会一起吃饭。本以为我们的关系会止步于此,像大多数留学生与本地学生之间那样,保持着礼貌而疏远的距离。

壁球

变化可能是从壁球开始的。

来英国前,我就对这项运动很感兴趣,并和 Juexiang 一拍即合,买了壁球拍,打算学学看。

第一次去打球的路上,遇到了 Ryan 和 Bill。Bill 也是班上的同学,人很壮,喜欢养小盆栽,有些反差萌。

打完招呼,Ryan 注意到了我们背着的球拍,就聊了起来。

原来他们俩都会打壁球,Bill 在牛津郡长大,高中甚至还有壁球课。

我们一拍即合,约着打球。让我想起了中美的乒乓外交,这次则是中英的「壁球外交」。

不知不觉,每 1-2 周约一次壁球,成了我们的日常活动。

一般 4 人共用一个场地,两个人打球,其余两人则可以聊聊天。正是在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闲聊中,原本模糊的轮廓逐渐清晰起来。

了解到 Bill 喜欢日本文化,常穿一件印着大碗日式豚骨拉面的T恤,我们都喜欢星际牛仔,他那时在看进击的巨人,之后则想看钢之炼金术士。这个月他刚好在日本度假,终于圆梦了。

Ryan 对各项运动都很擅长,平时会教我们一些壁球小技巧。只有乒乓球,我还有一点点优势,满足了他们对中国的刻板印象。

记分方面我们没有按标准规则,先得11分的人赢,10:10 的时候则需要领先两球才能获胜。

快毕业时的那次壁球,我难得跟 Ryan 旗鼓相当,追分到了20多,并第一次获胜。

那一次他特别兴奋,出汗对抗的兴奋之外,可能还有一种养成系的快乐,徒弟成长啦!

写到这里,突然好想再跟他们打球呀。

Burns Night

之后 Ryan 邀请我和 Bill 去他的村子参加了 Burns Night。这是一个苏格兰的传统节日,为纪念著名诗人 Robert Burns(苏格兰人的莎士比亚)。

那天,Ryan 穿着苏格兰裙,表演了风笛。中场休息的时候,村里的孩子抢着掀他的裙底。

IMG_5896

一位老人操着我听不懂的苏格兰英语念了Address to the Haggis。Ryan 说村里老人的苏格兰语他也不能完全听懂。

然后就开始吃饭了,主食就是 Haggis,羊杂碎派。

当地年轻人对亚洲面孔是熟悉的,但村里的老人并不经常看到,带着好奇的目光打量我。后来得知,我似乎是第一个来他们村子参加 Burns Night 的亚洲人。

晚餐快结束时,有一个抽奖活动,我拿到了一瓶粉红色的香槟,Bill 拿到了一瓶白葡萄酒。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在照顾我们这些客人。

那天很开心,喝的很多,甚至我和 Bill 都没赶上回家的火车。明月当空,两个人在路上有些憋尿,就在田边放飞了自我,Bill 大喊着 This is the way(《曼达洛人》中的著名台词)。

不得已又回去找 Ryan,村里的年轻人玩的正开心,我已记不清还参与了哪些游戏。

只记得那晚我喝吐了,早上起床的时候,被 Ryan 的狗舔醒,一切跟做梦一般。

IMG_5904

文化是一种习惯,而习惯改变起来很痛苦。融入不是放弃自我,而是在保持核心认同的同时,学会欣赏并尝试另一种生活方式。这需要时间,需要耐心,也需要一种认知上的谦卑——任何文化都只是人类众多文化中的一种,没有高下之分。

现在想来,那些在英国留学的日子,真正珍贵的不是我学到了多少专业知识,而是那些跨越文化的友谊,那些让我明白「不同」不等于「隔阂」的时刻。即便有时交流困难,有时误解不断,但正是这些碰撞与融合,塑造了今天的我。

楼下突然变的很嘈杂,伸头看看,是每周一的免费点心咖啡开始了。已经排了很长的队,据说可颂是最抢手的。排队的人,各式各样,各种文化背景,热热闹闹的在聊天。

那个问题依然在我脑海中盘旋:”有人能够在英国大学与中国人成为朋友吗?”答案或许是:能,但不容易;难,但值得。就像所有真挚的友谊一样,它需要时间,需要勇气,需要理解,也需要那么一点点的幸运。

博客印象

作者 Dayu
2025年2月20日 22:22

看到 椒盐豆豉Allison 征集了博客印象,我也很想知道大家对这个博客的看法和感受。

问卷内容照搬了两位博主。如看不到内嵌问卷,可点击链接

问卷使用 CryptPad.fr 搭建,端到端加密,开源。免费版基本够用,国内用户也能访问,可嵌入网页。

官方提供的嵌入代码兼容性有一些问题,下面的代码是我稍作修改的,大家可以修改使用:

<div class="wp-cryptpad-form-wrapper" style="
    position: relative;
    width: 100%;
    max-width: 1200px;
    margin: 0 auto;
    padding: 20px;
    box-sizing: border-box;
">
    <div class="wp-cryptpad-form-container" style="
        position: relative;
        width: 100%;
        border-radius: 0.75rem;
        overflow: hidden;
        box-shadow: 0 4px 6px -1px rgba(0, 0, 0, 0.1), 0 2px 4px -1px rgba(0, 0, 0, 0.06);
    ">
        <iframe 
            src="https://cryptpad.fr/form/#/2/form/view/iUe1YFtzJUBhulf5cTMLQ8Yd-YCyWJq2y4wU8NR4I98/embed/" 
            style="
                display: block;
                width: 100%; 
                height: 800px; 
                border: none;
                margin: 0;
                padding: 0;
            "
            allowfullscreen
        ></iframe>
    </div>
</div>

艺术书盲盒

作者 Dayu
2025年1月31日 11:29

去年,《假杂志》遭遇了一些变故,令人惋惜。

年末,暂时转成艺术书咖啡馆的形式营业,算是有了新的开始。

25 年初假杂志制作了一些艺术书盲盒,想着支持他们重启,便买了一份。

最近回上海,才腾出空拆开。198 RMB 的 2 号盲盒,内有四本书,一个布袋。如果按书的原价来算,还是挺划算的。

两本图为主,两本字为主,搭配合理。过年在家,一天读两本,挺惬意。

比较喜欢 Mitsuru Fujita 的《Watarasegawa – Time Goes By》和《天气之语》。

《Watarasegawa – Time Goes By》拍摄了很多沿途的山、田野、街道。配上黑白的风格,有一种忧伤悲凉的气息。后续看了介绍,发现取景地是一次矿难附近,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残留物互相拉扯、战斗着。

《天气之语》是一本气候相关的科普散文集,学术性和诗意结合的很好,翻译质量挺好,读起来不晦涩,让我想起了《离线》系列。美中不足的是,其中两页的印刷质量有小瑕疵。

偶尔买一次盲盒挺好的,读一些关注领域之外的内容,享受一个不一样的下午。

祝好,

喝着热巧克力的 Dayu

IMG_2863.jpeg
IMG_2864.jpeg
IMG_2862.jpeg
IMG_2865.jpeg

你如何打包你的日常生活

作者 Dayu
2025年1月15日 20:57

今天阳光很舒服,在常德河边的小咖啡店喝了杯热可可,尝了一块苹果肉桂巴斯克。

店名很有趣,叫「木又寸」,合起来是「树」,英文名 Be a Tree。

.png

工作日店内挺安静,身后椅子上有一只猫咪懒洋洋的晒太阳,心情好的时候会在我们脚下漫步。

WechatIMG649 Large.jpeg

答题

店内有一些藏书,随手翻看着一本,叫《日和手贴—打包你的人生》。

开头是一篇「群访」,标题是「你如何打包你的日常生活」,共有四个问题。

心情很好,顺手答一下:

1.你的包里是凌乱的还是井井有条的?

旅行开始的时候井井有条,但拿取东西的次数多了后,会变的凌乱。

包内有 7 个分区,所以只要不装的太满,还是能快速找到自己要的东西。

2.平时会背怎样的包?

经常背电脑,双肩包更舒适,目前背的是 Bellroy Classic Backpack plus v2,舒适度很高,这三年陪我去了很多地方。耐用性也不错,远看跟新包一样。

不带电脑的时候,我会背一个小斜挎包,装手机、钱包、纸巾。

3.出门时包里会装些什么?

  • 电脑 – MacBook M2 Pro
  • 一加数码收纳包
  • 手机电脑充电线、Anker 65w 氮化镓3口充电器
  • Anker Type-C 扩展坞
  • Lightning to SD Card Camera Reader
  • 充电宝 – Oisle 便携磁吸充电宝
  • EDC 收纳袋 – 近期生病较多,放了一些日常使用的药物
  • AirTag – 快速找包
  • 粗苯卡片包
  • Keith 400ml 钛水壶
  • Cuben 购物袋
  • HeroClip 多功能挂钩
  • Snow Peak X JINS 夹片墨镜
  • 相机 – GR3 (大部分时间会带)

4.理想的包是什么样的?

分区合理,耐看,不花哨,面料耐用。最好是黑色,20-24L,太大不适合日常通勤,太小适用范围太小。我只想备 3 款包:城市日常通勤包、徒步包和斜挎小包。

另外,年初徒步旅行经历大雨,不便打伞,背包没多久就湿透了,差点弄坏相机。所以下一个背包,我会选有防雨性能的,比如 Aer City Pack Pro Ultra。Aer 经典款背包唯一的缺点就是自重有点重,而这款是新材料,线下试过一次,很轻,也耐看。

现在这个包还能背好多年,防水不算日常需求,几年后包坏了再考虑换。

下午,河边人逐渐多了起来,店内又来几桌客人,挺热闹,但也不适合看书了。

收拾收拾回家!

嘻嘻哈哈又一年 2024

作者 Dayu
2025年1月12日 23:27

或许最近,你会看到很多人开始分享自己在 2024 年做到了很多事情。
但如果你在 2024 年唯一做到的事情,就是成功坚持了下来,走完了这一整年。
我想和你说,没关系的,每人有各自不同的生活和经历。放松心态,找到属于自己的路,继续前行吧。

Chipsy & Elfwreck

0

关联:2023,这一年发布的文字就是我的年终总结

自 2021 年开始写博客,2024 年是我坚持写作的第四年,这一年我发布了 83 篇博客,共计 61,602 字 。

照例贴上主页截图,纪念一下。

CleanShot 2025-01-12 at 22.04.06@2x.png

1

年初闭关几个月赶出了毕业论文,跌跌撞撞的博士毕业。

拿到毕业证书后很久都没缓过来。

找到了契合的博后职位,但入职和签证流程折腾了好几个月,至今没走完。

在导师介绍下,兼职做学术期刊编辑,挣生活费。

希望 25 年能顺利入职。

2

这一年生了太多次病,咽炎、肠胃炎、腰伤、甲流… 浑浑噩噩的度过了下半年。

刚毕业的时候,充满干劲,计划了很多项目,但这半年状态实在不好,少有顺利进行的。

希望入职前能调整好状态。

3

年初去英国探望女友,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中距离徒步旅行

然后回归异地,做彼此的电子宠物。

年末,女友也完成了毕业答辩,终于回国。

25 年 1 月,我们领证了。

随女友回老家。来过两次,但她看着我这个小胖墩在她屋里敲电脑,总觉得像在做梦。

确实,我高兴的像做梦一样,总看着她傻笑。

4

工作之后,感觉少有机会和父母出游。趁着还有闲暇,下半年陪他俩飞了两次日本,北海道东京和箱根。淡季人少,玩的很开心。

高中同学的女儿满周岁,我有幸被夫妻俩信任,成了小家伙的干爹。

和朋友一起完成了第一个 WordPress 插件:NeoDB Integration

设计了一个博客相关的问卷,评论区有很多有趣的答复。

开启了一个聊天活动,共和 11 位朋友线上交流。

完成了美国心脏协会的 HeartSaver First Aid CPR AED 课程,希望在某个时刻,能够给自己多一份勇气,并且保护自己,帮助他人。

5

11 月份博客被攻击过一段时间,维护后,暂时安全。

这一年中,我最喜欢的博客是 那些脱口而出的思考秋夜、白葡萄酒和面包

祝大家身体健康!

第一次中距离徒步 Yr Wyddfa

作者 Dayu
2025年1月10日 10:13

这是一篇拖了 1 年的游记。

24 年初,去英国探望女友,去了威尔士坎布里亚山脉的斯诺登山(Snowdon)徒步旅行,威尔士语叫 Yr Wyddfa。这是威尔士第一高山,英国第二高山,相对高度 1038 米。

我俩平日很少锻炼,最多在公园和乡间徒步,这是第一次爬原生态的徒步路线。

image.png

小雨转暴雨

早餐吃的是青旅的英式自助餐,味道不错!

选了一个中等难度的线路:Yr Wyddfa (Snowdon) via Miners’ Track and Pyg Circular。全程12.1km,上山是难度比较高的 Pyg Track,下山则走简单一些的 Miners’ Track。

出发的时候还没雨,走到山脚开始有稀稀落落的小雨。

我们准备的不够充分,没带防雨的冲锋衣和徒步鞋,穿着比较日常的衣物,但初生牛犊不怕虎,决定冒雨登山。

走了半小时左右,雨大了起来。山路也从还算平坦的路线,转成了有坡度的碎石路,且雨天路滑,危险了许多。

这段路程需要手脚并用才能前行,跟景区爬楼梯大不相同,第一次感受到了野外徒步的魅力。

这时外套和书包已经湿透,但本着来都来了的态度,我们还是义无反顾的继续。

IMG_0365 Large.jpeg

大雾

大雨后是大雾,能见度很低,登山过程中少了很多享受美景的机会。

浑身湿透,饥寒交迫,我也没太多心思享受美景,只想赶快登顶。女友的状态好一些,很开心的拍照。

好在还能看到心形湖。

IMG_7448.jpeg

这个阶段有些煎熬,因为人已经开始疲倦,但仅走了1/4,前路漫漫,看不到尽头。明显感到体能不支,跟不上那些劲头十足的徒步者,渐渐落到了队尾。

还有一些游客带着宠物,狗狗爬得比我俩顺畅的多。

telegram-cloud-photo-size-4-5764953826703559316-y.jpg

登顶

跌跌撞撞的爬到了山顶,风更大了,还有积雪,能见度几乎为零。

实在太冷,拍了几张照片留念,就匆忙下山。

冬季往返小火车(Snowdon Mountain Railway)停运,只能硬着头皮继续下山。

这个阶段,我们俩更疲倦了,双腿酸疼,还有些憋尿。

只能互相鼓励着前行!

中间休息多次,但每次都不敢久坐,怕体温下降,就再也站不起来了。这时开始有些后怕,应该多做些准备再登山。

下山的风景很好~

IMG_0373.jpeg

真不容易

最后用了 7 个多小时走完全程, Alltrails 软件显示 6 小时,似乎没有把休息的时间算进去。

回到 YHA 青旅后,赶紧洗了个热水澡。意外的是我们都没有感冒,总的来说还算顺利!

IMG_7501.JPG

这次如果不是雨天,路线其实并不困难。

聊起这次的经历,女友想起了一句话:旅行是一种延长生命的方式。生命长度以「富有情感的新鲜经历」作为度量。日常生活中的固定状态,有太多重复的模式,很多经历仿佛被折叠。而旅行时我们敏感又清醒,每一分每一秒,都积极的感受着。更直接的是,这次旅行太苦了,两个人一起走过来,会一直记得!

此后,我对徒步旅行越来越感兴趣,一点点买装备,为下次徒步旅行做准备!

IMG_0348.jpeg

Kinopio

最近很喜欢用 Kinopio,这是一个画板软件,免费功能基本够用,可以分享画板,并嵌入网页。

我用画板整理了此次旅行线路,效果如下:

致谢:审稿人+摄影师,徒步时是女友,现在是家属的小西瓜!

补一句看 Links 视频时听到的话。

为什么要去想这些,比谁高、比谁快比谁厉害,这是山,这不是社会。无论走到哪个高度,是不是登顶,山都会回馈你,它会给你,这份只属于你的感受。悲观者总是正确,乐观者正在前行。

室内吸烟室

作者 Dayu
2025年1月9日 20:08

前几天跟一位久居日本的老友吃饭,他有肠胃炎,席间跑了几趟厕所,回来直抱怨里头烟味熏人,难受得很。

我听着他的抱怨,感同身受,因为我一直深受慢性咽炎的困扰,异味重就会咳得厉害。

日本大部分区域都设有室外和室内的吸烟室,标识明晰。吸烟者一眼就能找到,既方便了他们,又最大程度减少了二手烟对他人的影响。

我们俩在上海都没看到过吸烟室的标识。当然,我们都不是吸烟者,对这些设施不敏感。于是我们咨询了商场服务台,确实没有设置室内吸烟室,有室外吸烟室,但没有引导标识。

之后的几天只要经过商场,我都会问问室内吸烟室,结果新老商场都仅有室外吸烟区域,且都没有标识。又联系了一位在上海多家商场工作过的朋友,他去过的商场中仅吾悦广场有室内吸烟室。

这些室外吸烟区大多仅有一个烟灰缸,没有顶棚,更别提空调,一下雨,就无法使用。这可能是一部分人转而跑去厕所的原因。

一部分机场会设置室内吸烟室,但一些被设在了公务舱休息室内,普通旅客就享受不了这些便利。

为什么没有室内吸烟区?

对这种现象,我们俩都比较疑惑。设置室内吸烟室,并给予清晰引导,其实会同时提升吸烟者和非吸烟者的消费体验,且成本并不会很高,为何少有设置室内吸烟区的商场呢?

带着疑问,我简单检索了相关资料,发现《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规定,“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吸烟点应当满足以下条件:

  1. 室外区域
  2. 不得靠近人群密集区域和行人必经的主要通道;
  3. 符合消防安全;
  4. 设置明显的指引标识;
  5. 配置烟灰缸等盛放烟灰的器具,并设置吸烟有害健康的警示标识。

但其实有一些商场是有室内吸烟室的,所以其中的边界令人感到困惑。

另外,前几年有一例室内公共场所控烟环境公益诉讼案件,涉案商场因在室内设吸烟室,被判赔偿 140 万元环境修复费用、服务功能损失费。

难怪现在少有商场设置室内吸烟区。

但根据这个案件的细节,该商场室内吸烟区和母婴区邻近,且排风换气设施不佳。可能这才是判决的核心原因。

如果要设置室内吸烟区,那么将其设置在合理的位置,并配备强力的换气系统,确实是基础。

其实,对于我们这些不吸烟的人来说,公共场所禁烟力度越大,舒适度越高。但凡事都讲究个度,步子迈得太大,不考虑吸烟群体的实际需求,往往会适得其反。

既然无法完全禁烟,且烟民数量巨大,那么多一些室内吸烟室,其实很好,要互相理解。

这几年上海很多商场都在推二次元和宠物友好这些概念,但对大部分消费者来说,干净的厕所和空气似乎优先级更高一些。

以我母亲为例,外出的时候她都尽量不上厕所。每次去陆家嘴逛街,如果有需求,都会转到国金的卫生间。最后,我们在国金就餐的次数似乎也变多了,印象也更好些。

急救培训

作者 Dayu
2024年12月25日 20:34

目前国内急救培训主要有两类:

  • 美国心脏协会(AHA,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技能证明类证书,非政府组织,学费为 800-1000 元。优势是小班授课,有充分的联系和沟通时间,证书可在大多数国家通用。
  • 红十字会组织的急救培训,政府公益性质,课程设置稍微简单一些,大部分是免费授课。核心部分两者相通。如无出国需求,考红十字会的即可。

想着既然感兴趣,就学最完整的版本。另外,马上要出国工作 2 年,对国际范围覆盖有需求,就报名了适用范围更广的 AHA 课程。

起初,我还陷入过一个误区,以为获取 AHA 或红十字会证书之后,才能获得「好人法」的救助豁免权。但实际上根据 2021 年 1 月 1 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 184 条,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即原则上自愿的,无任何酬劳的急救都是免责的。

所以学习和考证,是为了做更充足的准备,以便在需要的时刻保护自己,帮助他人。

给自己多一份勇气。

AHA

我学习的是针对大众的 AHA HeartSaver First Aid CPR AED 课程,一天可以学完,有三场实践考核和一场笔试。心肺复苏(CPR)和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是培训的重点,还包括很多生活中常见的急救知识。

知识量很大,以视频课程、教师讲解和现场实践为主,上了一天课头晕晕的,仿佛回到了高中。

同场次有 6 名学员,其中 2 位马拉松爱好者,2 位健身爱好者,一位很精神的初中生,和我。其中有一位练的相当出色的女健身老师,AHA 证书可以抵一些他们从业的学分,也能增加自身的专业程度。

比较有收获的是实践部分,有假人、AED 培训设备等,挺还原事发现场。

小缺点是课程设计虽然经典,且能让所有人获得足够的信息,但确实陈旧了一些,大部分时间在看录像带,体验欠佳。国外 AHA 课程允许学员先在家中通过网络课程学习视频内容,随后前往 AHA 培训中心进行实践测试,最终获得认证。这样更方便安排时间,人性化很多!

IMG_2560.jpeg

AED 地图

目前国内寻找附近AED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 最近的地铁站;
  • 在大商场的话,快速联系保安;
  • 微信小程序里搜:AED 急救地图(左);
  • 微信-我-服务-城市服务-搜索「AED网点查询」(右),信息较多!目前测试了几次,离开微信之后,总是加载不出来;
  • 高德、百度地图等软件中搜索 AED,信息较少。
CleanShot 2024-12-25 at 20.01.38@2x.png

国外的我则找到了这一款软件 Life Saver,等以后试试看!

IMG_2593.PNG

对了,今年刚好是美国心脏协会成立 100 周年。

祝大家身体健康!

迷失东京 Day 2 东京都写真美术馆和根津美术馆

作者 Dayu
2024年12月6日 12:32

东京都写真美术馆

买了两张票,一个是 Alec Soth 的个展,另一个是 The Gaze of the Present(日本当代摄影展)。

IMG_2409.jpeg

上一次看 Alec Soth 是在上海摄影艺术中心(SCoP),现在 SCOP 已经关门了,有些伤感。

这个展馆比 SCOP 大很多,内容也更丰富一些,但布展结构似乎没有 SCOP 那么自在,比较严肃传统。

日本当代摄影展则囊括了多名日本当代摄影师,小田黑惠美、菅野小百合、千贺健二、神奈川真吾、原田佑希。

二楼是购物区,有很多摄影书,看的很过瘾。

四楼则是图书馆,挺安静的,如果不是旅行,可以在这呆上一整天。

近几年,上海在艺术展布展方面越来越棒了,比如 Fotografiska、浦美、西岸美术馆。感觉以前上海的美术展会倾向于量大管饱,少了些对小而精的追求。Fotografiska 则有了一些新的尝试,票价也确实贵一些。

日本商业和艺术结合的会更紧密,很多小型艺术展都在商区之内,且质量很高。上海 k11 也有类似的规划,但还是少了些。看着西岸附近规划逐渐成熟,感觉以后类似的尝试会越来越多。

IMG_2410.jpeg

根津美术馆

隈研吾操刀,竹木墙外是表参道,闹中取静,选品和光线都很细腻。

展馆外有很大一片庭院,枫叶季美极了。

单论观展体验可能是这次日本之行中最好的。

IMG_2415.jpeg

结束

逛完根津美术馆,就要回国了,下次想去神保町逛逛。

迷失东京 Day 1 Saul Leiter、FUJIFILM、安藤忠雄、Banksy 和 YOSIGO

作者 Dayu
2024年12月5日 16:59

Beauty in the Overlooked Ordinary

Saul Leiter 是我开始街头摄影时就喜欢的摄影师,《All about Saul Leiter》则是我买的第一本摄影书。

没有提前计划,来东京前一天搜展讯的时候,搜到了它,这就是缘分。

Art Cruise Gallery 是商场里的一个小小的展区,几分钟就能逛完。好在经典的几张作品都在,免费的展,也不能期待太多。

出门时买了《Forever Saul Leiter》,一红一黄,凑齐了两本。

IMG_2366.jpeg

FUJIFILM

上海富士 XSpace 是我很喜欢的去处,来东京之后没有找到同名的空间,但找到了富士旗舰店—六本木的 FUJIFILM SQUARE。

一进门是富士、滨田英明和迪士尼合作的特展,日式小清新的风格,主角是米奇米妮。比较商业化的主题,头套模特,很难捕捉到其中的情绪,感觉没有挖掘出滨田英明的优势。往里走有富士老相机的展柜和一组老照片特展,还有现售相机的陈列柜。

感觉还是国内的 XSpace 经营的更细腻一些,空间更大,讲座和活动也更多。

IMG_2355.jpeg

Pooploop

FUJIFILM SQUARE 隔壁是三得利美术馆,但当下主题不是很感兴趣,就直接去了安藤忠雄设计的 21 21 design sight,灵感来源与三宅一生,也算是梦幻联动。

经典的清水混凝土风格和公园融为一体,70%空间隐匿于地下。

门票是一张蓝色的贴纸,刚好和我那天的外套一个颜色,喜欢这种淡淡的巧合。

展览名称是 pooploop,与排泄、废物、发酵、循环等相关,恰好是我很感兴趣的领域。布展质量很高,逛起来也舒适。

小缺点是展馆太小,不尽兴。

逛完之后,在公园里坐了很久,享受了那本《Forever Saul Leiter》。

秋冬交际之时,东京的天气真是很舒服,站起来伸个懒腰继续逛。

IMG_2374.jpeg

THE NATIONAL ART CENTER, TOKYO

出了 21 21 design sight,稍走10分钟,就是国立新美术馆。

一楼的两个展有很鲜明的对照,一个是大学生群展,另一个是个人艺术家的群展。

个人艺术家那边,每个展位个性都很鲜明,逛得眼花缭乱。

大学生那边则是整齐的平面海报设计,逛起来舒适度高一些。个人对更喜欢大学生那边鲜活的力量感,和偏近现代的风格。

个人感觉群展多,也说明当地艺术生态很健康,喜欢这种热闹的感觉。

Banksy

去看 YOSIGO 的路上,刚好遇到了一个小小的 Banksy 个展。

Banksy 是一位匿名的英国涂鸦艺术家。年初的时候刚好去了他的故乡布里斯托,看了几幅他的街头涂鸦。

感觉冥冥中与他有些缘分,就逛了下。

3幅画 + 一段视频 + 一个标志性的红气球,300日元。价格算不上贵,但内容是真的有点少。

YOSIGO

YOSIGO 就在 Banksy 的楼上,是我喜欢的风格。

西班牙摄影师,喜欢捕捉地中海沿岸的风景和人文场景。

内容很丰富,有多个分区,拍摄对象各有不同,但艺术风格是统一的。

门票刚好和我的钱包同一颜色,一天之后有两次类似的巧合,让人心生愉悦。

IMG_2393.jpeg

如果你近期在东京想逛展,我会推荐:21 21 design sight – Pooploop 和 YOSIGO。

这两个布展质量都很高,逛得很享受。

那些脱口而出的思考

作者 Dayu
2024年12月5日 15:02

0

前几天和朋友谈起自己性格上的一些转变。

提到「表达自己想吃什么」,这一点,对我而言很重要。

说出这句话时,我其实也没有想清楚。

1

以前跟朋友出门玩或吃饭,我都会说随便,但我真的不在意吗?

那不是在谦让,也非在讨好。

实际上,我似乎觉得我的观点不重要,「自己也不重要」。并让自己变得能够尽可能适应身边的环境,让自己的口味尽可能随便,有更高的包容度。

害怕给他人带来麻烦,担心自己的选择会被否定。我在逃避选择的责任,逃避可能的冲突,逃避表达后的不确定感。

这对我而言,这意味着一种安全感。

我不是没有观点,而是害怕有自己的观点。

表达自己想吃什么,其实代表我开始认为「自己是重要的」,是值得被自己,被身边的人认真对待。

当我开始表达自己的需求和偏好时,实际上是在肯定自我存在的价值。

2

知道自己想吃什么,也很重要。

这意味着,开始认真对待内心的声音,与自己的感官和情绪建立连结,耐心观察每一个微小的需求。

记日记和写博客之后,感觉我越来越能理解自己,了解自身的喜好。

「自我人类学」是很好的实践模版。作者以人类学的视角观察和分析自己的生活,在个人田野笔记中捕捉即时的思想和情感,播下自我发现的种子。

写作和觉察相辅相成,帮助我们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地找回与自己对话的能力。

3

当你真诚地面对生命,不再逃避,不再妥协。

你会发现,你即是你的思绪,你的恐惧,你的习性。没有一个独立于此的「你」在改变自己,观察者即是被观察的对象,你就是这个世界本身。

祝好,

我的朋友们。

聊聊最近 Lancet 上刊登的中药复方研究

作者 Dayu
2024年11月17日 13:42

前几天《Lancet》发表了关于中医药治疗急性脑出血的多中心随机、安慰剂双盲对照临床试验,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YTF-919 (Zhongfeng Xingnao oral prescrip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 a multicentre,randomised,placebo-controlled,double-blind, clinical trial。

这篇文章颇为出圈,且被大家广泛关注的原因有 2 点:

  • 《Lancet》上首次刊登的中草药双盲对照研究。
  • 结果表明药物组和安慰剂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中风醒脑方(中药复方 FYTF-919)对中重度脑出血患者的功能预后、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均无改善作用。

先聊聊现代医学

部分社会舆论其实长期将「中医」和「西医」两个概念模糊化和敌对化。这两个概念是地缘性的,是独特的文化现象,但很多人会将其与传统医学和循证医学混淆,模糊其中的界限,并加入很多个人和社会情绪,变得极端化。

将不同维度的标签分开,理性的看待问题是第一步。

大家长期指代的「西医」,是发展至今的循证医学,也是从草药学等传统医学一点点演变而来。循证医学是现代医学的一部分,强调应用完善设计与执行的研究(证据)将决策最佳化,但这也不是尽头,它其实是一种看待问题的思路。循证医学是随着文艺复兴、逻辑学和工业化发展,而演变而来的。

而「中医」则常被指代为传统医学和经验医学,但中国的传统医学,也是一点点发展的。现代化,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客观规律。目前类似的医学方法可以被称为补充医学,即与常规(主流)医学一起使用的非常规医疗实践。

所有技术都是工具性的,有的只是属于和适合不同时代的医学产物。

现代仅是时间尺度,并非一定好或坏。所有目前在使用的医学技术,其实都可以被称为现代医学,即使是目前比较传统的中医。很多人觉得一些老中医使用的诊疗技法没变,但草药治疗的整体生产流程已经随着时代发生了很大改变。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药材也是一样的,不同产地,细微品种差异都会对其功效有很大影响。

A 地区的 X 药材,可以在 D 药方中被使用,且最终效果良好。

但如果换成 B 地区 的 X 药材,D 药方中的其他成分可能都需要调整。

而现代集约化、工业化生产后,模糊了很多地缘性的药物使用习惯。

另外,在小范围的地区性医疗实践中,可治疗的病种相对固定,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形成了丰富的经验,这为中医的有效性提供了基础。然而,随着当代社会人口流动的加速和病种的复杂化,经验医学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已经超出了个体学习能力的范围。

要正视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回到这篇论文

很多过去的社会性问题木已成舟,我们无法改变过去,聊聊以这篇论文为契机的影响。

以发展得眼光看问题,借鉴传统草药学的证据,并在不同时代赋予新的解释方式,是很正常的科研思路。

中药复方队列研究和双盲对照研究其实一直在进行中,随着国内相关产业的完善,会越来越合规和标准化。这些研究结果各异,如《Nature Medicine》上的这篇表明在常规治疗中加入芪苈强心胶囊(QLQX)可以改善 HFrEF 患者的临床结果,Source: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Qiliqiangxin in 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其实对于尚未获批的药物,阳性结果更具意义,因为这意味着它有可能获得批准;而对于已在使用的药物,阴性结果则更为重要,因为这可以指导未来的临床决策。

这项研究引起的社会关注度是超出预期的,严谨的研究结果对中国现代医药产业发展也是有好处的,去伪存真。

改变永远不怕晚,真正的勇气,是正视自己的愚蠢和弱点,并勇于改变,从狭隘和局限挣脱出来。


方便大家看原文:

中国留学生的三个阶段

作者 Dayu
2024年11月9日 18:46

听项飙老师聊中国留学生的三个阶段:

  • 1978–1992:主要为国家公派,带着很强的社会责任和价值取向,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 留学从一个国家项目转为个体行动,开始有更多功利性的考量,为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 一定程度上「去功利化」,从本质上挖掘个人潜力。

这三个阶段的变化,背后最直观的原因:中国经济体不断增长,社会和家庭有经济能力送更多人出国留学。

这段话说的很体面,与我的个人感受也比较相似,留学确实给了我更多安静思考和自我批判的空间,也因此有了这个博客。

但也很无奈,与这三个阶段对应的是,留学从一个偏选拔、精英性的项目,变成了一个大众化项目。留学群体的总人数变的非常多,从留学前的竞争性,演变为毕业后的竞争。而国内大部分行业还没有发展出足够的高级岗位提供给国内外的高学历毕业生们。于是,内卷开始了。

写到这,其实与留学无关了,这是中国大部分行业量变到质变途中的镇痛,而身处这个时代的我们感受的尤其清晰。

只是,没人知道这场镇痛会持续多久。

往好的方向想,人生很长,长到波折起伏是常态。那就尽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吧。

我来这个世界,不是为了繁衍后代。而是来看花怎么开,水怎么流。太阳怎么升起,夕阳何时落下。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 生命是一场偶然,我在其中寻找因果。

王小波

成也流量,败也流量。

作者 Dayu
2024年11月1日 17:25

检索的时候,在关键词后加 “Reddit”,总能搜到一些有趣的讨论帖。

过去知乎、小红书也能起到这个功能,但随着它们商业化价值变高,越来越多功利性比较强的信息进入,如广告和 AI 生成的文字,内容的真实性变的越来越难判断。

论坛和社区的流量相对较小,其中的信息还显得有些人味,也往往更深入。

成也流量,败也流量,不知道小红书还能坚持多久。

Reddit 之外,其实还有很多偏好性强的小论坛,以下是我偶尔会逛逛的:

如想发掘更多论坛,可以试试这两个渠道:ListOfSubredditsDiscourse Discover

主动寻找,才能找到更符合自己兴趣和性格的内容。

那些曾很喜欢但不再使用的软件

作者 Dayu
2024年10月31日 19:14

在 MAC POWER USERS 看到一个帖子: What are your “favorite no longer used apps?” ,但苦于没有评论权限,就写在这吧。

.

「Flomo」

像写 Twitter 一样记录碎片化的信息,做到了极致的轻量化和易用,心理负担很轻。

确实能帮很多人养成记录的习惯,并进一步思考笔记之间的联系。

但输入的时候很开心,整理得时候体验就稀碎,依赖其他软件整理和输出内容,自身无法形成完整的工作流。

看了少楠的《笔记的方法》和产品沉思录,感觉他思考的很多,但对 Flomo 妥协的也很多。这绝不是他心目中完美的笔记软件,却是迎合大众需求,能带来长期收益软件。

不喜欢 Flomo,可能是不喜欢这种妥协背后的无奈吧。

相较而言,我更喜欢 Roam Research、Obsidian 和 Devonthink,这几个软件的开发者都对「好用的工具」有自己的理解,并将其引入了软件中。他们做的都是长期主义的软件,赚有限的钱。阅读他们的博客对我带来的启发和意义,远大于使用软件。

.

「Readwise Reader」

测试阶段我就是重度用户,它已在力所能及的部分做的足够好用:阅读、高亮、笔记。

订阅制,可能是它为数不多的缺点。

但用久了之后,发现它虽然能帮我养成收集信息、阅读信息的习惯,但其实不那么有必要。

当你有一套记录和思考的流程和习惯,那么这个软件将变的可有可无。

.

「Obsidian」

对了,其实最近我也不再使用 Obsidian,但它其实没有什么大的缺点,称得上是我过去几年中最爱的软件,大部分博客都在这里编辑完成,很多博客的题材也是它。

只是最近想精简一下自己的常用软件,然后感觉 Obsidian 的核心功能 Devonthink 都能满足,剩下的大多是伪需求,就一鼓作气转了过去。

Obsidian、Notion 其实都在往个人知识数据库发展,变的越来越重,而 Devonthink 在这块其实已经做的足够好,只是软件太「重」,很难入门。

20 年买第一台 macbook 的时候,就装了 Devonthink,直到今年才觉得自己有点用明白。

.

「笔记软件」是在塑造一个记笔记体验很好的环境,选择适合自己的即可。

想起了这个梗图,笔记不是核心,脑子才是。

img

答问卷

作者 Dayu
2024年10月31日 10:41

拖了两周,终于坐下来答自己设计的问卷


  1. 简单介绍下自己或者你的博客?

网络上的我,是碎片化的,有多少个平台,就有多少个我。这个博客是最接近于我的,「另一个大宇」,却也非完整的我。

.

  1. 什么契机让你开始写博客?

21年,初学数据分析,因 Yihui 老师接触了 blogdown,它可以借助 Github、Rstudio 和 Hugo 搭建静态博客。

回想起来,用 R 语言搭建博客的过程,让我很快熟悉了数据分析常用的基础工具,很顺利的完成了转专业这个过程。那时用的主题是 Hugo-Book,今天翻出了那时的截图,还是很喜欢,wordpress 上没有找到很完美的复刻。

之后偶尔会上传一些可有可无的笔记,看得人很少,对我来说也可有可无。

过去喜欢听一个叫 「Steve 说」的播客,主持人是心理咨询师,会邀请各行各业的人来聊天。很久以前的一期,他讲述了日记对个人心理疗愈的作用,我就尝试记了段时间。内容比较碎片,但让笔记本里的内容多了些「人味」。

这对我而言是个很重要的契机,开始思考博客这种表达形式为我而言意味着什么,尝试在博客里写一些工作学习之外的东西,一些更生活,更有个人情绪和思考的内容。

很多话题我平日里也会思考,但写作很不同。文字被敲击在屏幕上的过程中,我变的更谨慎,这种谨慎让我分割成了很多个,互相交流。想到了那句,我与我相争久,宁做「我」。

那时,我突然很确信,我会写很久博客。

.

  1. 你是如何完成创作的?

偶尔遇到感兴趣的话题,会在博客文件夹里新建一个话题,等着未来去写。

家里、咖啡馆、公园、火车站… 能坐下的地方,都能开始写。但不同场合,题材会很不同。家里会写一些需要查资料的长文,其他场合则会写一些更轻松的内容。

我有个坏习惯,就是越忙的时候,越想写博客。今年初写毕业论文的阶段,焦虑的人晕沉沉的,根本忙不过来,却总是分心。现在毕业了,反而更新没那么频繁。

过去我喜欢用 Obsidian 写作,最近转到了 Devonthink,开始用 Typora 作为 Markdown 编辑器。

.

  1. 运营博客的过程中是否有失去过动力?如果有,是为什么恢复的?如果没有,请问您又是如何保持创作的激情?

被看见,对我而言是很重要的正反馈,建站初期仅有女友和几个好友会来逛逛,给了我很多动力。

之后,有几篇工具类的文章带来了长期的访问量,有稳定的正反馈,且有引荐码的返利,帮助维持博客运营,也让这个博客走的很长久。

但也被这些数据所困,有段时间每天都会查看博客后台的访问量,失去了很多乐趣,也少了些踏实写东西的动力。

就干脆把访问量统计插件给删了,清爽自在了些。

.

  1. 如何搭建博客,以及运营博客每年需要投入的资金?

我使用 amh 面板 + WordPress 搭建博客,服务器托管在美国,选了一个比较优质的线路,年费为 $92.49。这个服务器上搭建了 3 个网站,3 个小工具。

域名每年 $10.44。之前听说域名续费可能要涨价,就续到了2031年。

.

  1. 推荐 1 篇你博客中的文章,并推荐一个你喜欢读的博客,聊聊原因。

推荐这篇:风的咏颂,喜欢那首歌,喜欢那个迷迷糊糊地早上。

推荐海碗的博客天仙子。我虽很少饮酒,但独爱她那些与酒相关的文章。似乎是同龄人,也先后毕业,所以感觉她的烦恼离我很近,情绪很真实。

.

  1. 推荐 1 个近期喜欢的事物?

(例如书籍、电影、音乐、工具、软件。)

前段时间压力大,肠道紊乱,每天夜里肠道胀痛,胃酸,痉挛。现在没有那么严重,却也没完全康复。

饮热水能缓解一些痛苦,但每次烧完水太过滚烫,就买了个恒温水杯,将温度控在55摄氏度。

给了我很多恰到好处的温暖。

.

  1. 想做还没有做的事,或想尝试还没有尝试的主题?

年初和女友仓促的登了英国第二高山斯诺登山,天气不好,又全身湿透,心思全在与潮湿衣物做斗争,没能好好享受风景。

却也爱上了这种感觉。

之后想登一次 Patagonia。

.

  1. 写到这里,闭上你的眼睛,深呼吸几分钟,或是出去溜达一圈,然后回来写任何你想写的东西。

我的桌旁,有三本还没拆封的《读库》,一瓶似乎过期但仍在用的眼药水,和一个泛黑的香蕉,不知还能不能吃。

闭上眼睛,想起前段时间夏天,深夜,路上已空无一人。

突然听到了远处传来几声蝉鸣,然后猛地扩散开来,原本安静的街道满是蝉鸣声,又迅速的扩散到更远的地方。

感受着身边鸣叫声逐渐变小,隔了许久,恢复到最初的平静。

写着这篇文章,又想了些心事,一晃 90 分钟过去。又是深夜,却已是秋季。

树上已无蝉,不知树下有多少蝉。

.

答于2024年10月31日

祝各位早安,午安,晚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