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首页

不要在三星堆乱摸陶猪

作者 Maie
2025年5月12日 16:41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楔子

我蹲在三星堆的角落,手指无数次抚过展柜里的陶猪。这玩意儿长得实在滑稽,圆滚滚的身子上顶着个歪头,大大的鼻孔,小小眼睛眯成缝,嘴角还挂着一丝狡黠的笑,像极了游戏《愤怒的小鸟》里那只总闯祸的绿皮猪。

突然,不知什么原因我感觉展柜似乎一阵晃动,有点像地震时站不稳的惶恐。转身时好像周围有无数的纵目青铜围着我,面具瞳孔深处泛起幽蓝涟漪——再睁眼时我已躺在芦苇席上,热浪裹挟着刺鼻的铜锈与骨胶味扑面而来,手心还粘着片焦黑的龟甲,耳边是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和金属撞击声。抬头一看,眼前的景象让我倒吸一口冷气 —— 十几座巨大的陶窑正在熊熊燃烧。陶窑旁,几十个赤膊的汉子正忙碌地搬运着形状奇特的青铜器,那些造型,分明就是我在里见过的青铜人像、纵目面具!啥?逛也能穿越到,这剧情太老套了点吧?!

铜坊新人

“新来的!愣着干什么,还不快来帮忙!” 一个粗壮的汉子一把将我拽起来,塞进我手里一块沾满铜渣的泥范,“去西边的青铜工坊,找巫祝刻祷文!”

我跌跌撞撞地穿过作坊区,这才发现整个聚落区分工明确:东边是陶器作坊,女人们正用竹篾在陶胚上细心刻画着什么;西边则是青铜工坊,但是有好多个作坊到底是哪个啊?!

“新来的?”满脸刺青的老工匠叫住我,扔给我块骨铲,”去刮神树蜡模的毛边,要是蹭坏了树皮,祭司就把你填进祭祀坑当人桩!”

我哆嗦着爬上天梯般的竹架,终于看清那尊四米高的蜂蜡雕塑——盘旋的树干分出九层枝桠,每片青铜树叶下都蜷着条小龙,树顶立着只振翅的太阳鸟。这分明是三星堆博物馆镇馆之宝青铜神树,只不过此刻还是未浇筑的蜡质胚胎。

“神树是给金乌鸟歇脚的。”刺青的老匠像监工般突然出现在身后,吓得我差点摔下去,”后羿射落的九只金乌必须挂回神树上,你瞧枝干上的青铜挂环,等祭祀时栓玉璧用的。”

我总是被工坊的老匠们呼来喝去,我也习惯了。在青铜工坊,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那些神秘的文物,每天都有做不完的青铜面具,这种兴奋让我忘记了害怕。

就在这段时间,我遇见了“呀”。陶器坊的姑娘叫阿呀,她的耳垂上晃着绿松石坠子,笑起来像玉璋碰撞般清脆。

她总是带着甜甜的笑容叫我“青铜”,用沾满陶泥的手指在我背上画小太阳。我问她名字的由来,她指着陶罐上漩涡样的纹路说:“阿爹说我出生那天,山洪汹涌,阿爹望着一边河里的漩涡圈圈,一边是阿妈和我,阿爹陷入两难,‘啊呀 —— 咋整嘛?’……”

神工密码

第七个月夜,我蹲在陶窑前数炭火堆:”一、二、三……”隔壁制陶的阿呀姑娘抛来块蜂蜜饼,她总说我们这些铸铜的是”跟死人打交道的”。我蹲在青铜熔炉旁嚼着蜂蜜蓍草饼,现在我终于知道了这里是雒城边上的河边,我也知道了那个满脸刺青的老匠巫祝叫阿癸。

今日要浇铸青铜神树第三层枝干。巫祝阿癸把龟甲占卜结果刻在陶范内侧,我瞥见”壬午日铸扶桑,祭司求九日并出”的朱砂字。阿癸说:“你来试下”。巫祝阿癸递给我刻刀,我惊讶地发现羊皮卷上的符号,和现代文创产品上的图腾如出一辙。当我在青铜神树的泥范内侧刻下 “建木通天,九日栖枝” 时,巫祝突然抓住我的手腕,眼神里满是震惊:“你怎会知晓《山海纪》的祷文?”

我这才意识到,眼前的青铜神树,竟是古蜀人心中连接天地的 “建木”,树上栖息的九只青铜鸟,代表着《山海经》里的九个太阳。

冶炼坊的规矩古怪得很,主匠将蓍草灰撒进沸腾的铜液中,而且每次撒之前都要唱祝词。老工匠捧着块陨铁神秘兮兮地说:”蓍草灰能让青铜延展性增强三成,这可是嫘祖娘娘托梦给的秘方。”

突然想起博物馆解说词:”三星堆青铜器铅同位素比值异常…”这分明是掺了滇东北的矿料!

浇铸纵目面具那日出了意外。当1600℃的铜汁灌入陶范时,面具凸出的眼球好似要迸出蓝光,整座工棚似乎笼罩在诡异的磁场中。大祭司却兴奋地抓起面具:”蚕丛王的眼睛能望穿云层!快记下此刻星图,把昴宿方位刻在瞳孔纹路上!”

原来那些夸张的纵目面具,是为了让祭司拥有更广阔的视野,以便观测星象。

我借着修复纵目面具的机会,在内壁发现刻着洪水预警的水文密语。

金杖

暴雨季前总要修补祭祀坑的防渗层。我在河滩挖到半截断裂的金箔,厚度不到蝉翼的三分之一。老匠用竹篾编成鱼笼状模具锤打金片时,我终于看清金杖上的纹样——那条衔着箭矢的鱼分明在游向二十八星宿中的房宿。最惊险的是抢救金杖陶模时,激流突然卷走三块关键范片。我灵机一动扯下麻衣裹住湿泥现刻纹路,老匠边补刻龙鱼鳞片边骂:”你这手艺倒像金沙那边的二把刀!”

“这是要送去鸡彝甸的神谕。”阿癸往金箔背面涂抹松脂时叹道。我望着他手腕上与金沙太阳神鸟纹饰相似的铜镯,突然明白为何工坊总在月圆夜焚烧带漩涡纹的陶片。

金杖上的龙鱼纹路,对应着四季流转,鱼头朝东是春分,鱼尾朝南便是夏至……

蝉翼金容

制作黄金面罩那日,坊主搬来整筐竹片。我们蹲在河滩上编了整宿,终于扎出个半球形网格模具。老匠把核桃大的金疙瘩放进竹网,抄起石锤的架势就像在打糍粑。

铸造黄金面罩的过程堪称一场精妙的艺术展演。老匠们将碾薄的金片平铺在竹篾编成的网状模具上,竹篾交错的网格如同细密的捕梦网。他们手持特制的木槌,以一种奇特的韵律敲击金片,随着 “笃笃” 的节奏,金箔在竹网的承托下均匀延展,逐渐贴合模具的形状。每一次敲击,都仿佛在唤醒黄金沉睡的灵性,将其塑造成能承载神灵意志的容器。

金箔在竹篾间越展越薄,暴雨前夕潮湿的空气竟成了天然润滑剂。不知道过了多少个月夜,山核桃大的金块真的锤成了蝉翼般的薄片,当那层金膜薄到能透出指纹时,老匠突然揪下一根白发放在金箔上:”瞧见没?头发丝比这金叶子还厚三倍!”后来考古队检测出金箔厚度 0.2 毫米时,我总想起老师傅随风飘走的那根白发。

工坊角落里,一件形似太阳的金箔器物吸引了我的目光。它由四鸟绕日构成,边缘刻满细密的漩涡纹,这不就是金沙遗址那件闻名遐迩的太阳神鸟金饰。巫祝阿癸见我盯着它,神色凝重道:“此乃沟通日月的圣物,下月祭祀便要置于神坛顶端。”

陶坊

有一天我跟阿呀姑娘讲起我们铸造了一个像方向盘一样的青铜太阳轮样的器物,她扑哧一乐:“哎呀啥子方向盘哟,你尽说些听不懂的东西,勒个是’伏羲‘老祖创造的’阳’字,你还硬是搞笑得很!“

啥?是个字?!但是青铜太阳轮的十二道辐条,角度精确得仿佛与天上的星辰呼应,似乎和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图案有着某种奇妙的联系。

阿呀姑娘经常挞噱(tàxué)我:

“你们青铜都是直男审美么。”她举起我刻坏的神坛模型,”看哈这个青铜神坛,你做的啥子哟,人头顶的酒樽比脸还大,祭祀时倒酒不怕泼到祖宗脸高上?”

我想送阿呀一份特别的礼物,思来想去,也不知道送什么好。趁着夜色溜进陶坊。我照着记忆里那只滑稽的绿皮猪,捏出了一只歪嘴陶猪,圆脸配上夸张的鼻孔,嘴角还沾着我偷偷抹的朱砂,还特意在它肚皮上刻上了三星堆特有的漩涡纹。

金乌潜踪

祭典前三天,所有的祭祀器物都已准备妥当。青铜立人像手持玉璋,黄金面罩在月光下泛着冷光,青铜神坛庄严肃穆。可当祭司准备将太阳神鸟金饰放上神坛时,负责清点礼器的巫女突然尖叫起来 —— 那件承载着日月之力的圣物不翼而飞!

我挤进人群时,正看见大祭司捧着空玉匣发抖——本该躺在里面的太阳神鸟金箔不翼而飞。那件比头发丝还细的金丝神物,翅膀上分明錾刻着十二道漩涡纹。

“定是金沙族偷了去!”老匠突然掐住我的手腕,”这事烂在肚子里,就说神鸟飞去汤谷接日车了。”他指甲缝里的绿松石粉染了我满手青碧,后来我在金沙遗址看到那件著名太阳神鸟金饰时,漩涡纹数量从十二变成了四道。

我好像好几天没看到巫祝阿癸了,莫不是跟这神鸟漩涡金饰一样飞走啦?!

祭祀大典

祭典前夜暴雨倾盆。我跟着大祭司检查青铜立人像的组装,突然发现他手中金杖的龙鱼纹在闪电下泛起波纹。”龙角对应春分,鱼尾指向夏至,这纹路分明是部夏历(农历)。”我刚说完就被捂住嘴,在我耳边低吼:”别泄露天机!”

秋分那日,祭典当夜,我正在给青铜立人像安装空心手臂,青铜立人手中的玉璋突然迸裂。我突然听见江边上游方向传来闷雷般的轰鸣。老匠一脚踹翻熔炉吼道:”快把神坛陶范搬上高台!洪水要是冲了蜡模,咱们的魂都得困在铜锈里!”

我们扛着滚烫的陶范在泥浆里狂奔。整个聚落陷入慌乱,就在众人四处搜寻时,轰鸣声已经震天动地。

当第一道浊浪拍开工坊高堰时,所有人正抬着镶满绿松石的神坛奔向祭台。

洪水冲破了堤岸,汹涌而来。浑浊的浪头裹着枯枝败叶,如同一条张牙舞爪的巨兽,咆哮着扑向聚落。火光在洪水中明灭,青铜器物坠入水中的闷响与人们的哭喊交织在一起。

我没有找到阿呀,只找到那只陶猪。我死死抱着那只陶猪,在浊浪中挣扎。洪水卷着我的脚踝,将我拖向黑暗深处。恍惚间,我听见阿呀的呼喊声,夹杂着青铜器物坠入洪水的闷响。

青铜神树在洪流中发出管风琴般的嗡鸣。我攥着陶猪,仿佛看见太阳轮辐条与金沙漩涡纹在虚空投射出星图,我看见自己化作博物馆展签上的模糊墨迹:”青铜神树,商代,出土于…(残损)”

尾声

我是被陶猪钥匙扣砸醒的。再次醒来时,我正躺在博物馆文创商店的地板上。青铜神树造型的空调正在头顶嗡嗡作响。货架上摆着各种面具冰淇淋模具,佩戴黄金面罩纵目青铜造型的蓝牙音箱在播放编钟音乐。

手机显示只过去了几分钟,可掌心的陶猪冰箱贴还带着余温。货架上,同款陶猪冲着我咧嘴笑,肚皮上的漩涡纹,和我在古蜀国亲手刻的一模一样。一个拿着纵目面具冰淇淋的小妹妹疑惑地看着我:“叔叔,您没事吧?”

窗外考古现场升起无人机,螺旋桨声与三千年前的铸钟声微妙重叠。穿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蹲在祭祀坑边刷土的模样,像极了当年教我刻祷文的刺青老癸。

我站起身,望向远处展柜里的青铜神树复制品,仿佛又听见了古蜀国的铜铃声,还有阿呀清脆的笑声,在时空的长河里久久回荡。而那个神秘消失的太阳神鸟金饰,或许真的穿越时空,在金沙遗址留下了文明迁徙的印记。

(题图:AIGC)

铜铃十三响

作者 Maie
2025年3月20日 07:52

本文为,内容为虚构,请勿对号入座。

杏花巷的青石板泛着油光,阿砚蹲在自家酱油铺屋檐下,看雨水顺着招幌的流苏滴进陶罐。惊蛰刚过七日,空气里浮动着令人作呕的甜腥气——这是东家往新酿的豆酱里兑了三成井水。

“小砚子,把后院那缸’老陈酿’搬到地窖。”账房先生踢了踢少年单薄的脊背,”记得用红布蒙严实了,春分前不许开封。”阿砚的指甲缝里嵌满黑褐色酱渣,他清楚所谓老陈酿不过是往生花的酱料添了焦糖色。

斜对面仁和堂传来捣药声,往常这时候该飘出甘草清香,今日却泛着刺鼻的硫磺味。穿绸衫的掌柜立在阶前,正把新制的避瘟香囊系在梧桐树上,系带下压着张泛黄纸片——”惊蛰特供,买三赠一”。

雨水漫过阿砚的草鞋,他看见青苔在墙根织出墨绿色蛛网。药铺伙计抬出蒙着白布的竹筐时,有暗红液体渗过缝隙,在积水里晕开血丝般的纹路。阿砚认得那颜色,上月西街乞丐喝了仁和堂的驱寒汤,咯出的就是这般猩红。

三更梆子响时,整条街突然活了。酒肆地下挖出二十坛真窖藏,掌柜花娘子用井水冲洗坛身泥垢;绸缎庄二楼烛火通明,褪色的杭绸被连夜染成孔雀蓝;阿砚抱着发烫的陶罐踉跄奔走,东家说要赶在卯时前把三大缸”特制酱”换成勉强能入口的三不加。

天光破晓时分,十二名青袍使踩着露水出现。他们腰间悬着刻有惊蛰节气纹样的铜铃,走过之处商户们纷纷掀开蒙着红布的货架。仁和堂的避瘟香囊忽然飘出檀香,酒肆新启封的陶坛酒香四溢,连总掺沙子的米铺都摆出了晶莹如玉的新谷。

阿砚躲在酱油缸后,看青袍使的银针在酱料里搅动竟不染纤尘。药铺掌柜捧着鎏金账本,指间还沾着连夜改账的墨渍,声音却清亮如泉:”本店药材皆采自云梦泽,经三蒸三晒……”

当铜铃声消失在巷尾,东家一脚踢翻验货的银盆,酱汁泼在除尘日新挂的锦旗上。仁和堂后院升起浓烟,伙计们把惊蛰前制的药包推进火堆,灰烬里未烧尽的蜈蚣腿蜷曲成问号。阿砚摸到怀里藏着的香囊——今晨掌柜塞给青袍使的那个散发着安神香气,而昨夜捡到的样品里,分明蠕动着米粒大的虫卵。

清明雨落下来时,阿砚看见新搬出的酱油缸又蒙上了红布。杏树枝头香囊飘摇,褪色的绸缎开始泛白,而青袍使的铜铃正在某个角落沉睡,等待来年惊蛰雷声将它们再次唤醒。

(架构/Maie,文逻辑/Deepseek,配图/豆包)

薛城小记

作者 Maie
2024年6月5日 16:04

在去往理县途中杂谷脑河边偶遇一座漂亮的小镇,有山有河,亭台楼阁,原来这就是“5.12”大地震后灾后重建的薛城镇,是一座具有独特的茶马古道、藏羌民族文化、大唐风貌和红色文化融合的小镇。

薛城镇子不大,却又历史悠久,在古时地理位置也十分重要,是防守西北方向少数民族入侵的重要军事重镇。

据《旧唐书》记载:蜀汉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蜀国大将姜维领兵征讨汶山叛羌时,曾经在这里屯兵筑城,后世称为姜维城。关于姜维城,世间还流传一个颇有神话色彩的传说。蜀汉以前,羌族妇女能征善战,诸葛亮遣大将军姜维到汶山(今、理县一带)平乱,屡被当地羌族女兵打败。后来诸葛亮就建议说在挑花围腰上编织符咒送给羌女,羌女被围腰上的艳丽图案吸引,争相系戴并效仿编织。从此,符咒迷住了她们的心。时间一长,她们便只知挑花刺绣而不思打仗征战了。传说固不可全信。但这种挑花艺术经羌族人民长期的实践和提炼之后,既汲取了汉族挑花刺绣的基本针法,构图、纹彩又继承了古羌文化的传统,早已具有羌族的风格和特色。如今,羌绣早已成为独特的艺术珍品。

从镇子上回望,穿过树荫有一座尖尖的熊耳一样的山,非常漂亮,忍不住多拍两张。

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在今薛城镇校场村附近设立薛城戍。

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时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李德裕于公元830年(唐文宗太和元年)在这里建了筹边楼,意在筹划边事,与吐蕃等少数民族勾通关系,联络感情,平息唐蕃纷争。

唐宋的时候这里还是重要的茶马古道枢纽,用内地的茶叶换回黄河上游若尔盖草原一带的河曲马,薛城自然也就成为重要的茶马互市商贸通道。

薛城小镇依山而建,蜿蜒呈狭长形状分布。路两侧有路灯,有碉楼形状的分类垃圾箱,有路边画线规划的停车位,也有绿树成荫。

镇上为啥还有座薛涛纪念馆,很是奇怪。

唐代第一才女薛涛时任剑南西川节度府女校书,薛老师是否到过薛城尚未可知,但薛老师为薛城写的诗确实堪称边塞诗中的千古佳作:

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
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

薛城之所以成为古代的军事重镇,是因为它位居高山之间的隘口,一边是是熊耳山,一边是笔架山,杂谷脑河流顺着古镇前流过。小镇四周群山环抱,山势险峻,易守难攻。薛城海拔有 1647.7 米,险要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薛城的特别景色,据说历来有“熊耳秋风”、“笔架献奇”、“狮头望月”、“陇山古雪”、“沦水东流”、“石门遗响”、“箭山晚照”、“夷关暮茄”、“古灯夜明”、“封侯挂印”等薛城十景。

梓潼宫下南沟水,笔架雄峰穿入云。高登熊耳观美景,赛过江南是薛城。

这是住在薛城镇较场村的刘永清老先生在上个世纪 50 年代末写的一首诗,诗中描绘的美景,就是较场坝风景。

沿着街道漫步,已正午时分,寻见小巷里有一家面馆,只墙上贴了一个不起眼的“面馆”二字,不仔细根本看不见。老板正架着铁桶锅炖肉,汤水随着热气沸腾,扑鼻的肉香。问老板有些啥吃的,只有面和卤猪头肉。

于是我们要了一个酸菜面,切一盘猪头肉,一牒辣椒面,自己又去泡菜缸子里夹了一碗泡菜。端到外面院子里坐下就吃。

谈不上有多美味,却能在肠胃最需要的时候最需要的地方解决温饱的问题。简单吃完,抹抹嘴继续赶路。路边山崖上仍然是滑坡滚石不断,悸悸然。

延伸阅读:

节假日调休何时修?

作者 Maie
2024年4月28日 16:19

近日“五一其实只放一天”全网吵翻了,针对节假日调休是否应该取消引起了媒体和网友的讨论和共鸣。Maie 从个人遇到的情况来看,觉得这调休确实可以改一改修一修了!

节假日调休是怎么来的

1999 年十月,为提振经济刺激旅游消费市场,第一个调休凑整的国庆“黄金周”登上历史舞台,到今年已经伴随着国人度过了 25 年的时光。

当然这个“黄金周”不是说人人都能挖到黄金都能赚钱,实际上是一部分人消费,一部分人赚钱,是“黄金”的转移,是不同阶层代表的利益格局分配。调休这一制度避免了节假日与周末之间间隔 1 个工作日,造成“节假日碎片化”的情况,在当时以及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积极的。

 节假日调休带来的问题

尽管调休制度的初衷是为了避免节假日碎片化,但随时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这种调休制度打乱了生活的节奏,增加了心理压力,调休制度并未真正带来休息,反而加剧了工作与生活的失衡,降低了休闲质量。主要弊端如下:

  1.  工作时间更长:调休安排并未实质增加假期总量,而仅是通过调整工作日与休息日的顺序来拼凑长假。导致原本的双休日变成了单休,甚至很多时间需要连续工作六天,这种为了调体而“凑假”模式让大家感到不满。
  2. 休息时间更少:尽管调休看似增加了假日总数,但实际上并没有增加真正的休息时间,反而因为调休而减少了休息日的数量,使得连续几个星期都是“单休”。别人问你听说你们五一又放五天,你该怎么解释只放了 1 天。
  3. 打乱了正常外出办事的节奏:比如按正常时间去政务大厅、医院等地方办事,结果到了才发现遇上节假日调休,白跑一趟。
  4. 打乱了正常学习生活的规律:这个经常遇到吧,本来定好的闹钟赶上周末调休没响。想周末睡个好觉,忽然想起还要上班。
  5. 增加人力资管理行政负担:国家和企业都要专门的人员来规划管理调休。
  6. 影响生产效率与团队协作:频繁的调休可能导致工作流程中断,项目延期,以及工作量分配不均,影响团队的整体工作效率和协作效果。
  7. 交通拥堵:集中调休休假还引发了景区和高速交通拥堵、旅游景点人从众、酒店价格飙升,以及非旅游正常回家买票难、花钱买罪受等”黄金苦旅“问题,这些问题常常会让人望而却步,宁愿选择“宅”在家里。其实还是因为经济不好,穷人玩啥呀,不搬砖就没钱,不干活就没饭吃,休得超长越不心安。生活在底层的未富先衰的中年劳动人民,上有老下有小,即便能在大假随心安排出去游玩,也不要统一一个时间出去好不好。

拭目以待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需求提高,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谁规定假期一定要出行?就不能躺着吗?” 年轻人更加渴望拥有自己手中定义假期的权利。优化节假日安排,减少”功利性“的调休,增加”人性化“的假期,优化带薪休假制度,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有利于提升国民幸福感和社会整体福祉。连央媒都呼吁将调休选择权交给劳动者,不如就革新一下吧。

天府之国的醒晨之味:四川早餐杂谈

作者 Maie
2024年2月21日 19:53

盆地,这个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地方,拥有丰富而独特的早餐文化。无论你走到哪个城市,都可以品尝到这个地方特有的早餐。从成都的豆花,到乐山的豆腐脑,再到重庆的小面,每一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早餐。这些早餐不仅仅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更是一种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展示。

当第一缕晨光照亮城市,空气中逐渐弥漫起的香味。驻足早点摊前,点一份热气腾腾的早餐,新的一天在舌尖转动之中开启。

适合坐下来慢慢品尝的早餐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许多老年人由于牙齿或者胃部的问题,开始选择更加软糯的早餐,例如粥类、面条等。这些更加软糯的食物,不仅可以满足他们的口味,也更符合他们的身体需求。这也使得早餐市场开始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以满足不同年龄段的人的需求。

双流肥肠粉&锅盔

成都人的一天很多是从一碗肥肠粉开始。肥肠粉是用红薯粉条煮熟后,浇上肥肠汤和红油的一种粉食。肥肠粉的汤汁浓郁香辣,粉条滑嫩爽口,肥肠鲜嫩多汁,还可以加上豆芽、黄豆、豆腐块、鹌鹑蛋等配料,增加口感和营养。饱满肥美的肥肠,泛着红汤的光泽,一口肥肠一口粉,细腻筋道的口感,汁水四溢,吃过就让人回味无穷。
吃肥肠粉的标配是锅盔,一种炸制的面饼,里面包有牛肉或猪肉馅,外面裹着芝麻,香脆可口。一口锅魁,一口粉,再喝一碗冰粉,这就是成都人的早餐幸福。

肥肠粉+锅盔,图片来自网络

红油抄手

抄手是人最爱的小吃之一,也是常见的早餐选择。抄手是用薄皮包裹猪肉馅的小馄饨,煮熟后放入碗中,浇上红油、花椒油、蒜泥、香菜等调料,味道麻辣鲜香。抄手的皮要薄而不破,馅要嫩而不干,红油要辣而不苦,这样才能做出好吃的抄手。除了红油抄手,还有干海椒抄手、龙抄手等花样吃法。

宜宾燃面

宜宾燃面由橄榄菜、花生碎和各种香料香油组合成,因其油重无水,点火即燃,故名燃面。只要一端上桌,鲜香的辣味就足以让人口水直流!

绵阳米粉

绵阳米粉是绵阳地区最常见的早餐之一,也是绵阳人最爱吃的米粉之一。绵阳米粉是用绵阳特产的高山大米制成的米线,用沸水烫一下就可以起锅了,浇上秘制汤头,再加上牛肉、豌豆、海带等配料,就可以食用了。绵阳米粉的汤头是用牛骨、牛肉、花椒、八角等熬制而成,味道鲜香浓郁。绵阳米粉的米线细而不断,滑而不软,配上各种佐料,简单美味。

内江牛肉面

牛肉面对于所有内江人来说,不仅是充饥的早餐更是一种情怀。有些爱吃面的内江人甚至可以一天三顿牛肉面,牛肉面我们横着吃躺着吃,怎么舒服怎么吃。

重庆小面

提到重庆,你一定会想到那碗热气腾腾的小面。重庆的小面,选用优质面粉,经过擀面、切面、煮面等多道工序制成。面条筋道有弹性,配上麻辣的调料,辣而不燥,麻而不麻,足以唤醒一整天的精神。

适合带走的早餐

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年轻的上班族群体对早餐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他们需要的不仅是美味,更是快捷和方便打包携带。因此,路边早餐摊,便利店的早餐,以及各种面包店、快餐店的早餐成为了他们的首选。这些早餐以其快速、方便的特点,满足了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中对于早餐的需求。这也带来了早餐的演化,除了传统的包子馒头稀饭早餐外,更多的早餐开始注重营养均衡,注重食材的新鲜,试图在满足人们口腹之欲的同时,也给他们提供充足的营养。

豆浆油条

豆浆油条是地区广泛流行的一种早餐了。热腾腾的豆浆配上现炸出锅金黄酥脆的油条,既能满足早晨的饥饿感,又能提供丰富的营养。豆浆清甜可口,油条外酥内软,是四川人民早餐的常见选择。

乐山豆腐脑

乐山的豆腐脑,是一种特有的早餐。豆腐脑以高质量的黄豆为原料,经过磨制、点豆浆、熬煮、调味等多道工序制成。它味道醇厚,口感滑爽,配上葱花、香菜、辣椒等调料,酸辣开胃,令人回味无穷。

四川风味油茶

四川风味小吃油茶是四川本土特有的一道风味。虽说是“茶”,其实确是一道美食。它不像北方的油茶,传统的制作四川油茶的米浆需要先磨米粉,再用水调开,最后放在开水里煮成稀稠合适的米糊。再将面皮切成碎条放油锅里炸制金黄做成散子。吃的时候舀出一碗米糊,再配上榨菜、黄豆面、花生碎、撒上散子等配菜,最后泼上辣椒面。正宗的四川油茶香浓可口,鲜爽开胃。

而泸州的油菜吃法则是把做底的米糊换成嫩豆腐脑,再配上葱花、散子等配菜和调味料,酸辣爽口,老少皆宜,大呼过瘾。

丹棱冻粑

软糯Q弹的丹棱冻粑有花生、芝麻、红糖、白糖、玉米、核桃、玫瑰、豆沙等十多种不同口味,咬上一口,入口即化,甜中带有一点点微酸,好吃得很。

泸州是四川的古老城市,也是中国酒文化的发源地,这里的早餐文化同样丰富多彩。比如说,泸州的黄粑、猪儿粑和小笼包,都是当地人早餐的首选。

黄粑

黄粑是泸州最具特色的小吃之一,它以糯米为主,配上红糖、核桃等配料,经过发酵、蒸煮,成品呈黄色,故名黄粑。黄粑口感软糯,甜而不腻,既能作为早餐食用,也是节日里的必备美食。

猪儿粑

猪儿粑是泸州的一种传统小吃,它以糯米粉为原料,馅是肥瘦相间鲜猪肉、冬笋、香葱加猪油和成,包好之后外面裹上一张菜叶子。制作工艺独特,口感滋而不粘,油而不腻,香味浓郁。每当清晨,泸州的烟火气中总会飘出猪儿粑的诱人香味,刚蒸熟的猪儿粑洁白而有光泽仿佛是小猪一样,吸引着过往行人的目光和味蕾。

泸州猪儿粑,图片来自网络

小笼包

泸州的小笼包是采用上等肉粒+小葱和馅,外皮薄而有弹性,馅料鲜美,汤汁丰富,每一口都饱含了泸州人民对生活的热爱。这不仅仅是一种早餐,更是泸州人民生活的一种写照,每一个泸州人都能从小笼包中找到家乡的味道和记忆。

早餐的困惑

城市里的人们对早餐的困惑不是吃什么而是哪里有吃的?
像刚开年上班的这几天,卖早餐的路边摊老板都回老家过年还没有回来卖早餐,很多人都发觉买不到早餐,哪里买早餐是个问题。

城市管理部门对路边早餐摊的影响也很大。为了保持城市的整洁和秩序,许多传统的路边早餐摊因为城管的整顿而消失,这使得很多人失去了他们习惯的早餐。但也有一部分人开始寻找新的早餐方式,例如家庭早餐,或者是社区共享早餐。这些新的早餐方式,也是对传统早餐方式的一种延续和创新。

总的来说,四川地区的特色早餐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无论是老龄化还是城管的影响,都无法改变四川地区早餐的独特魅力。这里的早餐,承载了这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也代表了这个地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它是一种生活的烙印,也是一份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注意:本文由 AIGC 和 Maie 合作共创完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