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写在美国大选之后:我到底在支持什么
民主党要钱,共和党要命。
The post 写在美国大选之后:我到底在支持什么 first appeared on 甜欣屋.
《三国演义》经典情节感动人心
最近,在照顾孩子的时候,我会在电视上播放央视的老版《三国演义》,作为背景声。
这些年,我已经重稳过一遍这部经典老剧了,其中很多故事我已经非常熟悉了。虽然《三国演义》的故事很老旧,但在看的过程中,我依然会被一些情节所感动。
老经典的魅力还在,特别是当刘备、关羽和张飞在古城重新相会的情节,非常打动人心,让我忍不住眼泪盈眶。那种兄弟情,在那个时代,在那个场景下,展现着特别淳朴、特别简单,能经受住困难的挑战,真的非常温暖人心。

《三国演义》人物很多,看点也很多,每个观众都能从中发现值得回味和品啧的情节和人物。每经过一些人生阶段,再来重温一下,都会有不同的感悟,也会有很多不一样的关注点。我觉得这部剧塑造最丰满的无疑还是刘关张三兄弟,他们草根出身,在群雄逐鹿中崭露头角,我们普通人能从他们身上看到更多中国淳朴老百姓的坚持坚守、精神诉求和情感共鸣。
这次我会感觉对刘备的言行有了更多的体悟,不像小时候看的时候,总感觉刘备这个人婆婆妈妈的,被道义裹挟,干什么事情都不够豪爽,少了太多人生的快意恩仇。现在看来,他的妥协,他的选择,既有迫于现实的考量,也是自己的运筹帷幄,白手起家,一手攒齐了一个创业团队,成为一个团队的精神领袖,带兄弟一起打天下,走出了自己的一条康庄大道,也是让我深深敬佩。
仔细想想,我很久没有读过《三国演义》的文本了。高中时读过一次,之后就没有再看过,实际上我看得更多的是电视剧版本。电视剧是在这个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和全新演绎的,它能够这一经典故事注入新的生机,带入更多情感。因为这些情节,肯定是当时的创作者和演员们倾力打造的。很多书本中需要我们自己去想象的部分,在电视剧中得到了更好的呈现,让观众看得很过瘾,代入感也很强。
小说本身并不是真正的历史,它以一些历史事实为基础,经过多次创作和优化,让这部作品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和观众中产生了共鸣,带入了许多情感,也宣泄了很多情感。这是非常有魅力的地方。
微信阅读《翦商》一大半了,入手纸书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微信读书上开启了对《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的阅读。其实,我留意到很多读书博主对这本书的推介还是蛮多的,学界对这本书也多有讨论。加上这段时间电影《封神》第一部的热映,也勾起了我们对于殷周之变这段历史的兴趣。
目前这本书,我已经读了一大半,很多时候都是睡前在手机微信阅读上来进行的,读的很爽。无论是否历史专业,只要对历史感兴趣,阅读这本书的专业障碍并不高,李硕老师的文笔没得说,因为大部分人对这段历史都相对不熟悉,书中的很多发现也可能颠覆我们对夏商周历史认识。

因为受到传统典籍的影响,我们对这段历史的认知还是比较失真的,李硕老师结合文献和近1个世纪的考古发现,帮我们进一步逼近了那个时代的历史本真,让我们对先民的历史,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演变,有了新的认知。
历史并非上古传说那般温情脉脉,我们的文化发展到今天也经历了很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商代是一个积极开拓进取的时代,商人崇尚武力,擅长铸造青铜,面对残酷的现实,商人为了获得上帝和先祖的庇佑,他们敬祀先祖,“人祭”盛行,商王大事小事多通过龟甲兽骨的占卜来卜问吉凶,这些甲骨为我们了解那段历史留下了宝贵的文献记录。商人是一个怎样的族群,他们有怎样的观念,他们如何崛起,又是如何在发展的过程中演变着自己的观念?书中结合文献和考古发现,给了我们直观的介绍,我们仿佛进入了历史的现场。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代和商代有很大的不同,他们是如何发展崛起,又是如何“翦商”成功,重塑了华夏文明,这也是这本书最精彩的部分。
1️⃣ 周人先祖古公亶(dǎn)父带领部族迁回周原是因为朝见商王武丁后达成了周人猎捕周边羌人为商王提供祭祀所需的“人牲”。生活是很现实的,历史是很残酷的。哪有那么多岁月静好?都是先祖创业的负重前行,刀头舔血。其实,在创业期的周人也有一段不足为后人道的血淋淋的“原始积累”的历史。
2️⃣ 考古发掘了周文王在周原的宅邸,其中有一个地下室,发掘出了大量文王周昌悄悄研究占卜的龟甲。要知道,用龟甲占卜在当是是商王的特权。但受到商文化影响的文王周昌却很感兴趣,他冒着被灭族的风险私下里研究学习。周昌开发接纳东方贤士,很大程度也是为了了解商朝的情报以及祭祀占卜的技术。


巴黎与旧金山的细微不同
这两个城市其实挺不一样的,直接对比网上有很多,我也提供不了什么新的信息。在巴黎住了快一年了,作为居民有机会感受到一些细微之处,便在此碎碎念一番。
- 治安。网上一搜,到处都是巴黎治安差的信息,这确实不能跟东亚比。但至少,巴黎人没枪啊,我走在路上基本还是感到很安全的,最多就是防小偷。再就是巴黎街上人多啊,那怕你半夜出门还是不少地方灯火通明的,不像旧金山落日之后一片死寂。打扮低调点,比如穿一身优衣库基本款配书包或帆布袋基本是不会招人眼球的。相比而言,旧金山的乱还是让我心有余悸的。
- 卫生。虽然巴黎在欧洲城市里都算脏的,但跟旧金山比还是干净的……哎,我已经麻木到在街上看不到人随地大小便就觉得还挺干净的程度了。
- 交通。这大概是美国大部分城市的软肋了。巴黎城里地铁公交火车密布,短距离最快的则是骑公共自行车。跟旧金山出门就开车或者坐车比,实在是好到不知哪里去了。
- 零售业。与人口密度和交通便利相辅相成的则是发达的零售业。随处可见的餐厅、超市和各种商店,使得我基本不会在冰箱囤积过多的食物。我住的公寓只有一个迷你冰箱(就酒店mini bar里面那种半个人高的小号冰箱),却也不觉得影响到吃饭质量。旧金山虽说是城市,但出门购物往往还是需要稍稍计划一下的,不像巴黎随时想起随时买。超市和生鲜店密集的好处自然是新鲜蔬果吃得会很多,如果不是碰巧巴黎好吃的面包店也很密集,我觉得我是不会长胖的……
- 人力成本。旧金山人力成本之贵着实无解,毕竟生活成本摆在那里。记得当时打扫一次公寓基本是三位数起跳。巴黎房租大概是旧金山一半,打扫公寓的费用也差不多是一半。理发、快递外卖的人力价格也差不多是一半吧。巴黎服务业的发达也跟人力成本相对便宜脱不开干系。
- 以穿着评价人。旧金山大家都穿得很随意,偶尔见到个亚洲妹子打扮得很精致还挺稀奇的。巴黎则是会被不知不觉的评价,穿得差一点去商店买东西都没销售搭理,穿太鲜艳的衣服还会被当成店员问问题。这和以前在伦敦的感受如出一辙。后面我也无所谓了,反正不影响我生活就行,你们爱在后面嚼舌根是你们的事儿。
- 服务态度差。很神奇的是,虽然巴黎人力成本低,但他们的服务态度却参差不齐,有时候差到让人忍不住投诉。曾经有一次在相对昂贵的餐厅点餐,我说不要加坚果(nuts),因为我过敏。然后餐盘上来一层华丽丽的杏仁片。餐厅经理居然过来怼我,说杏仁不算坚果,是我没说清楚。当时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震惊了,从没见过餐馆这么横的……真吃下去出严重事故你们要关门的吧?美国小费文化让人吐槽,但无论价位,我还真没遇到过对食物过敏这么漠视的餐厅和服务人员。在巴黎很多商店也是,就算我说法语有时他们的态度依然很差,好像法语天然就是很冲的似的……
- 科技冷漠。可能出了旧金山,出了我的小圈子,世界上大部分人对科技都没有那么热衷吧。当然可能还有巴黎电子产品特别贵的原因,毕竟税高。
- 以法语为傲。如果你问法国人,什么人对他们来说是法国人,答案不是血缘,而是法语。跟他们的邻居英国人相比,法国人大概还是很怨念当年拥有广阔海外殖民地的高光年代吧。他们骨子里对英语的鄙视,某种程度上也成了固步自封的枷锁。相比而言,旧金山还是对语言很包容的。
- 维权。法国人骨子里的倔强和懒散,成就了罢工这一胜景。相比而言,旧金山大家偶尔stand-up一下就要上新闻真是弱爆了。但在美国的人都很实际,干嘛跟钱过不去,自由能有赚钱重要吗……毕竟自由女神像都是法国送的呢。
- 批判思维。我在巴黎遇到的人都是很有批判性的,让人觉得好像没美国人那么容易被洗脑。这一方面跟教育有关(见前篇日志),另一方面也跟他们接触的信息更丰富有关。文化的繁荣还是有助于人们的心智成熟的。
- 文化繁荣。巴黎据说有三百多个博物馆,我大概去了不到五分之一。巴黎随处可见路口的报刊亭,这东西我在美国好几年没见过了。巴黎还有很多书店和图书馆,当然这可能跟拉丁区大学密布有关。巴黎还有很多演出、展览、盛会,看看地铁站里不时更新的广告就知道又有什么文化活动来巴黎了。来了巴黎之后,我很少有机会无聊到去刷购物网站来借买买买消遣时间了,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精神的富足。旧金山嘛,算了城市的体量不一样,不比了。
- 扣。巴黎人相对很抠,嗯,就是吝啬的意思。反正我对他们的礼物从来都是没有任何期望的,不要指望他们会同样价格还礼就是了。哎,欧洲的低收入和高税率摆在那里,确实还是手头拮据的。
- 慢。虽然在哪个国家跟政府部门打交道都是一件痛苦的事,但慢到法国这样的也不多了,他们的邻居西班牙和意大利都比这儿强。哎,时刻提醒自己,千万别跟中国的办事效率比,期望越高越痛苦。
- 托底。巴黎的穷人有全民医疗和公立教育托底,整体而言我觉得比旧金山的穷人还是要幸福一些的,至少还有一点希望不是?
先写到这里,想起来日后再补充。
消费主义、造星运动与宗教
久闻法国教育注重批判性思维,直到近日方才有机会亲身体验。法语学着学着,终于不是无聊的每日生存话题,开始进入讨论阶段。于是在我们的法语课本上,冒出来一章“信仰”。我本来对此话题不慎感冒,以为就是增加一堆宗教相关的词汇。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它并不单单是展现一些词汇,更有一篇有趣的文章,谈论宗教信仰和当下的消费主义。哎,这个话题我略有观察,很有趣。
原文不详细复述了,毕竟是为教法语而展现。让我有所思考的是文章的引入方式:六七成法国人当下其实是没有传统的宗教信仰的,那么他们的精神世界里面填充的又是什么呢?文章列举了两个很有意思的点:消费主义带来的奢侈品和造星运动。
这两个怕是当下小红书平台上的热点引爆器。(题外话,我对小红书的感想就一句:她是如何让人们主动去展现了人性中最恶的一面的?)那么就不妨细细分析一下他们和宗教的相似之处。
消费主义于我来说就是广义上的营销洗脑,反正无外乎屡试不爽的三条1)重复多了不信也信,2)人们总是相信自己希望相信的,以及3)人们总是从众的。只要钱砸得多,品牌总会出来的。奢侈品迎合了人们对于比较的需求,从而产生了对于消费者的效用(另一个题外话,这些年我对经济学和其立足的功利主义反思也越来越多了),使得品牌带来的溢价远远超出其物品本身的效用。这其实和宗教的底层逻辑并无二致,都是营造出“神圣”的品牌标签。
造星运动,或者说粉丝文化,就更直接了。消费主义注重的是在物质生活之上附加一层虚无缥缈的优越感,而造星运动则是从精神层面出发,直击人们本质的对于完美形象的需求。一个好的偶像本身如何并不重要,只要他们能表演出一个符合粉丝幻想中的模样,那就够了。(广义上的)爱其实是很难以界定情感倾注的对象的,比如我爱的到底是那个真实的他,还是我脑海里自我认定的他的模样?如果是后者,那我又是如何构建脑海中那个完美的形象的呢?回到前面那个逻辑,人的偏好其实很容易被左右,所谓的完美形象反映的无非是若干年来生活经历中的“罕见与缺失”,所谓物以稀为贵。一旦不稀有了,那很快就会移情别恋了。而罕见的感觉,其实是容易被影响和洗脑的。宗教里面的神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异于常人的特点,比如超自然的能力,比如独特的个性(一般是正面的),比如美丽的外表,比如超凡的思维。这些都是罕见的,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崇拜心理。那偶像呢,从这方面逻辑上来讲也并无二致。
想到这里,其实大概可以总结一下三者的共同点:对于精神需求的满足。我思故我在,人天生渴望精神上的充盈。实现的方式可以有所不同,但并无对错之分。宗教是对于神的信仰,消费主义是对于品牌的信仰,造星运动是对于偶像的信仰,就连科学,也逃不过一种对于理性的信仰。至此可见,每个人会有自己对于精神满足方式的选择,而理解了个中逻辑,也就不难理解他人不同的选择了。
狡猾地说一句。虽然我个人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有适合自己的选择,也都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但是难免有人总希望别人认同并转向自己的选择。洗脑的方式或许多种多样,这里只是给出一个底层逻辑:对方最稀缺的是什么,新的选择能不能在这点上替代甚至超越以前的选择。当然,知道了这个逻辑,也容易反洗脑,只要暗示自己不缺那个就好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