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the Best Games Coming Out in April 2025
With spring in the air, April brings a fresh wave of exciting video games. For those of us dealing with hay fever, it's the perfect time to stay inside and play through these thrilling new titles.
With spring in the air, April brings a fresh wave of exciting video games. For those of us dealing with hay fever, it's the perfect time to stay inside and play through these thrilling new titles.
Especially if you’re new to flying drones, it can sometimes be hard to find a model that offers the best mix of price and features. But the DJI Flip checks all of those boxes, providing a great flight experience and tons of features—all without having to pay a sky-high price.
Connections is a game from the New York Times that challenges you to fin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words. It sounds easy, but it isn't—Connections categories can be almost anything, and they're usually quite specific. If you need a hand getting the answers, we've got you covered.
If you're planning on observing the night sky, going for a night hike, or trying to snap a shot of the Moon, the phase is incredibly important. Here's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about the current Lunar phase, as well as what you can expect in the near future.
我妈每年都会说,只有真的过完了清明节,一年到头最麻烦的那些时光才算是都过去了。第1个麻烦的是春节,然后是清明节。余下的那些节日都没有这两个这么难对付,之所以说这两个节日难对付,是因为少不了亲戚聚会,聚会凑时间凑地点,所有的这一切,我妈都觉得很麻烦。大概是因为一直以来,她都不做组织者,我也不做组织者,我也觉得这很麻烦,我甚至觉得参加别人的聚会也很麻烦。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别说多人的聚会,哪怕是两个人见一面,我也觉得麻烦。这种麻烦的的念头大概是从新冠疫情开始的,新冠疫情结束了,但是这种根深蒂固的习惯已经把我笼罩了。以前我就是一个不怎么喜欢参加聚会的人,因为聚会让我的社恐变得越发明显。聚会这个东西,相对于其它来说占比例极少,一年一次,甚至几年一次,夸张的时候,甚至是10年才一次,但即便这样,依然让我这个社恐的人无比的恐惧。我到底在害怕什么呢?是害怕聚在一起的时候别人谈起自己的工作生活,我比不上吗?本来我就不是一个攀比的人,为什么我还要在乎这些呢?又或者说在乎的这些根本不是人所能控制得了的。
还记得某一年,大学同学聚会的时候,那个班主任对我说了一些我觉得非常不恰当的话。我只是你那么多届学生里的其中一个,我的人生怎么选,轮不到你指手画脚。你甚至连你家里的女儿都控制不了,你有什么权力决定我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工作生活。她之所以让我这么反感,除了她说话的内容不恰当以外,她的表达方式也不恰当,但总的来说,即便在我大学的时候,即便在她正在当我班主任的时候,我也没觉得这个人靠谱过。生气是一回事,事情过后,具体什么原因生气,我好像都已经变得模糊了。总体的记忆是我不喜欢这个人。聚会当然不仅仅是她一个人,跟其他人见面难道我就不开心吗?我不知道为什么别人会很开心,但我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开心起来。我感觉社恐的人都会有这么一个情况,就是他感知不到当一帮老同学聚在一起的时候,能产生什么样的快感?如果这件事情无法让我高兴,硬逼我那么一段时间跟那么一些人在一起,我怎么可能不恐惧。跟熟悉的人在一起会恐惧,反倒是跟一帮根本不认识的人在一起,一点感觉都没有,比如在搭乘各种交通工具的时候。尤其是搭乘飞机火车之类的,要在一起很长时间,那个时候我就是我,没什么焦虑,但是跟一些曾经熟悉的人在一起,为了让气氛不那么尴尬,他们会问我些问题,我得回答,但实际上我并没有兴趣了解他们的事情,所以我不知道该如何问问题。如果碰到一些能一直问问题的人倒没什么问题,但如果坐在那里那几个都属于不知道该如何问问题的,这该怎么办?更尴尬的事是别人问的一些问题,你根本不想回答,因为你没有答案。不是别人故意要让你难堪,但是事情就是这么个实际情况。
到底什么事情会让我开心呢?显然聚会不行,无论是家庭聚会,还是同学聚会。
本篇是对 2025-03-25
到 2025-03-30
这周生活的记录与思考。
这周最大的变化就是根据 Antfu 的开源博客主题改版了我的博客,也加上了一些模块,折腾得很开心;开发了两年几度放弃的一个 iOS App TheWan 也终于发布了,依然很基础,UI 设计和细节也并不满意,但总算迈出了第一步;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事。
我是一个博客折腾爱好者,前前后后写过十几篇关于如何搭建 Hugo 博客及一些周边服务的文章(详见「周报 #68 - 关于写博客这件事与我生活的色彩」),也有不少朋友是通过这些教程才了解到我的博客的。
网站主题是我之前很喜欢的那种古早台湾风,但早在四五年前就已经不再维护(期间我有提过几个 pr 新增了一些模块,但终究还是受 Hugo 框架的制约),随着博客内容的增加以及想要呈现和分享的形态越来越丰富,逐渐没办法很好地满足我的定制化需求。
但因为早期我的博客 slug 是 /zh/yy/mm/dd/:slug
这样的路由形式,以及 Remark42 是根据完整的 url 匹配的,所以如果要迁移到新主题/框架要做很多额外的处理和重定向,所以一直搁置着没有折腾。
但最近因为偶尔会把一些博文转到朋友圈,有不少朋友反馈说打开很慢甚至完全加载不出来,除了因为部署在海外,博客本身的一些素材/性能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了,但也很难排查和解决,于是又动了迁移的心思,看了看其他的一些框架,大同小异,也都不算满意,但自己也不想太折腾用 Astro 之类的重新写一个。
恰好翻到了 Antfu 的博客 antfu.me,是他自己定制的框架主题,性能自然不用多说,风格简洁美观且功能丰富,还有我一直想要的摄影展示模块,是我理想中的博客了,于是在跟他确认授权之后,着手开始了迁移。
我之前的网站定位在一个博客而不是主页,所以其实只有文章展示,也趁着这次机会重新划分了一下分区,目前有以下几个模块:
Homepage 是我的个人主页,主要展示简单的个人介绍、履历和各个平台的联系方式。
Blog 是我的博文板块,分为了两个类别,Blog 与 Notes。
Blog 主要会是周报及一些更完整的技术文章/教程等,并提供 RSS 输出,可以在 {Folo} 等 RSS 阅读器中订阅;而后者 Notes 模块则可能是一些零散的不足以成文但却有一定价值的笔记,也可以供查看但并不会包含在 RSS 中以免造成一些干扰。
Projects 展示了自己工作、开源以及一些折腾的 Side Projects,其实把这些年零散做的一些大小项目汇集到一起还挺有成就感的。
不过这部分我去掉了 Antfu 的 TOC 目录,每看一次他的项目页面就多一次震撼,我项目什么时候能多到需要目录导航呀。
Talks 是我的一些课程/演讲。这两年还比较热衷于作为分享者参加一些线上/线下的分享、课程和 Workshop 等,大多数其实都是和 OpenBuild 合作的,梳理了一下一些录屏、课件等,发现不知不觉已经沉淀了不少。
还跟学姐开玩笑说可能我今年分享怎么写 Solidity 的时长已经超过我真正写 Solidity 的时间了,常常会有一些隐隐的惭愧、焦虑和冒名顶替综合征。
尤其在 AI Coding 发展到已经相对成熟的当下,应用开发已经不再是门槛了,但真正服务的架构、性能等却更依赖开发者自身的判断,所以今年想更多沉淀一些基础知识了。
Podcasts 部分目前还很单薄,其实只有我几年前在技术播客节参加的一期,当时思路和分享深度也很有限,但却也还是享受播客这种形式的,今年会多参与甚至自己尝试做一些。
Photos 也是主题里我很喜欢的一个板块,之前就一直很想在个人网站上有一个类似 Unplash 这样的个人摄影展示模块,也算是能够激励自己出门多拍一些,尝试过用 Ghost 搭建一些子站之类的,总觉得不是很方便,现在能够直接集成到博客里了。
Let's Chat 是一个聊天/咨询板块,我之前其实偶尔也会邮件或是各个平台收到一些咨询,一般就是解决一些博客搭建的问题或简单聊一些关于技术学习、成长相关的困惑,最近也趁着博客改版,放了一个单独的咨询页面,也算是轻咨询的一次个人尝试。
以及所有的 Sponsors 会展示在这个页面以示感谢。
把之前添加的友链页面也迁移过来了,也欢迎大家交换。
其实大部分的页面都是基于 Antfu 的已经很完善的框架来微调内容的,除了一些个人的页面外,我主要做了两个调整。
第一个就是 OG 图的生成没有用之前的 svg 替换文字的方式,而是用了他更推荐的 satori 开源项目来动态生成,样式和灵活性更高一些。
另外就是把我之前的 Remark42 评论系统与 GoatCounter 访问统计系统集成进来了并且保持了原有的数据。
并且发现了 Netlify 非常好用的重定向功能,只需要在目录下添加一个 _redirects
文件就可以自动化解决了我兼容之前的一些旧链接的问题,不需要在 DNS 层面做其他配置,例如以下的格式:
/zh https://www.pseudoyu.com/posts 301!
/zh/about https://www.pseudoyu.com/about 301!
/zh/links https://www.pseudoyu.com/friends 301!
/en https://www.pseudoyu.com/posts 301
/en/* https://www.pseudoyu.com/zh/:splat 301
所以服务部署也放到了 Netlify,依然是每次 commit 代码都会自动部署。
2022 年下半年,我看了 Reorx 的一篇关于 n8n 的文章 —— 「使用自动化工作流聚合信息摄入和输出」,被他所说的「赛博空间」这一概念所吸引,搭建了我的一个 Telegram 频道 —— 「Yu's Life」,自动化同步我文章收藏、豆瓣记录、B 站投币、YouTube/Spotify 点赞等各个平台的记录,聚合了我在网络空间的数字痕迹。
当时一位颇为有缘的学弟找到我说想一起做一个这样的应用,每个人都可以建立自己的专属聚合频道但却不用去折腾 n8n、rsshub、telegram bot 这类繁琐的技术细节,我很感兴趣,一拍即合。
一开始信心很足,花了一个多月做了一个网站和配套的 api 与同步服务,还写了详细的文档,想着春节就能上线,但节后我的个人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换了工作、搬家回了杭州,暂搁置了一阵子,再捡起时却已经缺乏了那一股劲。
随后的两年里这个产品既没有消亡却也未能如期上线,一次次跳票。甚至为了说服自己继续开发下去,我把它当成了一个技术 Playgroud —— 用 Rust 写了 api 服务,Go 写了同步服务,产品本身也从一个网页端迭代成了用 SwiftUI 写的原生 iOS App。
期间也有很多有意思的事。产品背后同步用的是 {RSSHub},未曾想到自己现在也成为了项目的 maintainer,前段时间遇到一个小宇宙同步问题直接去上游一条龙修完了;以及期间也诞生了 {Folo},功能有些重合的点,一度让我对产品丧失了一大半的动力。
不过总觉得更多由于自己的原因跳票至今有些对不住一起的伙伴,所以在今年年初杭州和内蒙两场婚礼之间久违的空隙时间里完成了一个基础版本的开发,再经过和 Apple 审核近两周的 Battle 之下,终于上架了 App Store。
上午跟一位最早期就加入了 waitlist 并且日常有不少沟通的读者朋友讲了这个消息,他说:
不知不觉,这两年我娃都快一岁,你也结婚了,真快呀。
自己很早之前就在博客里说过,想拥有一个自己的产品,后来真正开始做了才慢慢发现,即使是一个仅 1.1M 的小 App,从想法萌芽到最后打包上架都很不容易,但总之先迈出了第一步,回头看看,轻舟已过万重山。
欢迎感兴趣的朋友在 App Store 搜索「TheWan」或点击下载链接体验。
虽然大部分有意思的输入会在 「Yu's Life」 Telegram 频道里自动同步,不过还是挑选一部分在这里列举一下,感觉更像一个 newsletter 了。并且把 Telegram Channel 消息作为内容源搭建了一个微博客 —— 「daily.pseudoyu.com」,可以更方便浏览了。
Chrome has been my go-to browser for years. While it comes packed with features, it still lacks some functionalities other browsers offer. To compensate, I often rely on third-party extensions, which pose potential risks. Here are some features I’d love to see natively integrated into Chrome.
For as long as the idea of the robot has existed, we've dreamed of the day when you can live like it's The Jetsons and have a robot do your household chores while you relax.
Apple Notes has been a standalone app in macOS since 2012. It's easy to take for granted, but over the years, it has grown and added some useful and powerful features. From ways to improve your note-taking to tools for better organization, here's how to get more from the Notes app.
It probably comes as no surprise that, despite most computers having access to fabulous games, many people still enjoy the pure simplicity of classic pack-in Windows games like Solitaire.
在 macOS 中,许多应用在启动时会频繁弹出“XX.app 想访问其他App的数据”提示,非常影响使用体验。
Got a Fire Stick that you don't use very much? That was me until I connected a USB flash drive to it, and now I use it pretty much every day for media content, photos, music, and more. And it was easy to set up, too.
Connections is a game from the New York Times that challenges you to fin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words. It sounds easy, but it isn't—Connections categories can be almost anything, and they're usually quite specific. If you need a hand getting the answers, we've got you covered.
If you're planning on observing the night sky, going for a night hike, or trying to snap a shot of the Moon, the phase is incredibly important. Here's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about the current Lunar phase, as well as what you can expect in the near future.
这两天,朋友圈和X(推特)上都被吉卜力风格的照片刷屏了,就连伊隆·马斯克也特意发帖推荐了 ChatGPT-4o 的这项新功能。仿佛一夜之间,AI 就能取代绝大多数设计师的工作。
这个 AI 生成图片的功能(严格来说是图生图)仅限 ChatGPT-4o 的付费用户使用,每月订阅费用为 20 美元。我曾在两年前订阅过半年 ChatGPT Plus/Pro,但后来账号因支付问题被封——当时我使用的是 OneKey 的美元加密货币卡。
不过,我们其实可以 免费 利用 Grok-3 生成吉卜力风格的照片。只需将图片拖入 Grok-3 的对话框,并输入以下提示词:
想起当年有个人做了测试:把油管视频下载下来再上传,再下载,再上传,然后最后面就得到很糊的一个视频。不知道如果我们一直让AI基于生成的图片再生成图片,效果是会收敛、变好、还是会变得不可预测?
变开心很容易,但是要特别特别开心真的就要付费了:试用美图秀秀的AI绘画功能: 快乐是免费的-特别快乐可能就要花一些钱了
英文:AI Transforms Photos into Ghibli Style? ChatGPT-4o Costs Money, But Here’s a Free Method!
本文一共 740 个汉字, 你数一下对不对.2025年3月的每一周,我都只上了四天的班,然后休三天的假。第一周是因为要去医院开药,接下来的三周是因为2024年的年假必须在3月底之前休完,所以我也就只能每周都请假。如果能明确知道那些要检查的人不来了,理论上可以把假期放在一起休,但显然根本就没办法预测他们什么时候来,所以每次都得等到星期四的中午才决定要上休假的流程。
之所以不可以把假期都堆在一起休,另外一个原因是每天都有省储的业务。如果一周都不在,单据累计起来想想我都觉得很头痛。最快乐的事情肯定是没有检查,也没有省储业务,那么我觉得,我在不在单位都是完全无所谓的。因为也就只有这两个业务是非我不可的,其它开会什么的,本来我就不喜欢参加。一周只上四天班,好处是周五就可以跟我妈出去吃吃玩玩,但坏处是一周四个工作日晚上的锻炼时间就只剩下三个。所以会感觉运动的时间好像不像平时那么分配自如了,什么都很赶时间,尤其是加入了小破车的测试后。这个东西说不准到底要耗多少时间,因为不知道测试的过程要多长时间,也不知道为了测试进行的修理时间得多少。3月结束之后,马上就是一个清明节假期,然后我又得在清明节假期之前再休半天,这半天就得请病假了,因为我不想利用2025年的年休假。
一整年下来,除了去开药的时候一个月可能请一天或者半天的假,其余时间我一天的年休假都没有休过。理论上我可以在过年前后把那些假期都消耗掉,但关键是如果前后又遇到了月末,那么会直接把人给卡死。2025年就是这么个情况,月末发生在春节假期里,所以春节假期一结束,我就得回去,所有凭证、账本、月报之类都得处理。
我觉得现在这份工作把我困得死死了,月末困死了,每一天其实也都困死了。几乎可以这么说,365天或者366天里,没有一天我是从来没有想过工作的。归根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症状况?因为理论上我们这个单位是双休日的,但实际上单位的某些业务又是7天24小时。虽然其实这还算不上是24小时,因为从凌晨3点到早上8点还是有5个小时的停止作业时间。好像我们单位也就只有极少数几次试过24小时连续作业。7天都作业,业务部门人手够了就没问题,但像我这个岗位,岗位设定就是双休日的,但实际上又根本做不到双休日,这个东西就很矛盾。上班时间可能没什么事干,但是下班时间还有很多事需要完成。这种不清不楚的状况,从单位的仓容变得越来越多之后越发明显,尤其是在海港码头开始运营了以后。明明这就是一个7天都得作业的单位,为什么岗位的设置仍然是普通的周一到周五呢?我根本就没办法做到下班时间之后彻底不管这些事情。有时的情况是下班的时间里面需要处理的那些事情比上班的时候还要多。这种矛盾持续存在。我真的希望,自己真能成为那种下班之后就什么都不用管的人。
焦虑会有,但我觉得现在在某些问题上已经稍微减轻了一些。
Unless you're vegan or vegetarian, you probably eat and enjoy meat. It'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ood sources for our species, and possibly why we evolved our big brains in the first place, but meat has its problems.
Boomer shooters are quite possibly experiencing their golden age right now. Not only is this the easiest time in history to play the best version of the classics, but new boomer shooters are polishing the formula to a shine.
When it comes to TVs—size matters! However, it might not matter in the way you think. We have a tendency to think that larger and more expensive TVs are the way to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