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首页

战争游戏与网络暴力

作者 ONO
2024年10月19日 11:00

每天浏览的新闻订阅里,不时会有俄乌战争、巴以冲突的战争画面,比如乌克兰利用无人机向俄军投掷炸弹,俄军瞬间四散成肉块;或是哈马斯领导人被炸得头颅爆裂肝脑涂地。战争画面对我来说并不是“残忍”的,但人们还是希望通过打码、模糊、甚至是把血液改成绿色的方式来降低战争的“残忍度”。

以前上航空安全培训课时,会有受害人卷入涡轮的事故照片,由于打码,那些血浆迸射肉片粘连的画面只能靠想象——但是这样的黑色遮挡足以让受训者产生足够的恐惧——毕竟人类被卷入涡轮并不是常常发生的事情。既然是为了通过震慑的方式教育航空从业者敬畏生命、尊重科学。那不如不打码,用最直观的感受去敬畏死亡。

不过,在很多年前,真的有这样一部作品,里面充斥着(未打码的)血腥、暴力、犯罪、死亡——《中国西部刑侦大案纪实》。

在视觉和心理上直观地感受犯罪,我相信大部分人是恐惧,进而产生对人的不信任;而另一部分人会因为“犯罪成本”而重新思考犯罪;当然,在这些人群中仍然存在“黑天鹅”,他会因为看到别人犯罪而激发更强烈的犯罪欲望,他想要创造超于纪实的可以让自己“名垂千史”的凶案。


你会发现,上述的新闻画面、课件内容、纪录片桥段,都只是一个历史性的折叠,是因为真实发生,而让人得以见证战争、事故及事故征候、以及犯罪与死亡。直到我昨天刷到了一个游戏广告……

从无人机视角的热成像画面,通过发生炮弹、子弹的方式攻击下放的生命体征或是战甲设备。

这个游戏的广告完全模拟了俄乌战争中使用无人机炸弹的第一视角画面,我一度以为自己在Instagram刷到了战争画面(按道理这些画面是需要被打上血腥暴力的隐藏标签的)。由于无法下载到这款游戏,所以我无法测试内部是否真的是这样的操作方式。但是按照游戏广告的尿性,它多半也只是做了一个宣传外壳,说不定下载之后是个沙雕消消乐或是城市建设游戏。

这算不算是“消费战争”?那要定义什么算是“消费”,把已经发生的事情拿出来反复说道,甚至还通过情绪煽动的方式获得关注、甚至是募集资金,这显然是“消费”,但是如果仅仅是从视觉上刺激玩家下载游戏,这或许是一种“思路”。那再来进一步探究这种“思路”。


我回观了一些男性居多的社交群、Reddit等等,(国内外)男性确实非常乐忠于讨论无人机轰炸这件事,他们很希望通过第一视角视频来分析这一次投放的炸弹是“好的”还是“坏的”。甚至有人想要亲自指挥,觉得这一枚炸弹没有同时炸中敌人和战甲,应该通过什么样的角度投放才能一石二鸟。

回到底层,男性的原始驱动力是“尊严”,战争是近乎最原始的雄性对抗,就算有热武器的加入,战争仍然可能走到最终的肉搏桥段,只是热武器带来的直接性是一目了然的。所以尊严无非是当你击杀了另一个敌人时,那种内在的自我肯定会带来强烈的自尊满足。更别说此时还有一个声音在背景音说着:First blood、Double kill、Triple kill,并且还在通过记分的方式与其他玩家拉开等级差距。* 需要说明一下,我并不是指所有男性的底层逻辑都会驱使他们玩游戏

但是,真实的战争是残酷的,加之热兵器的“一目了然”,稍不小心就可能成为敌人的枪下魂。特别是那些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被送去前线的“炮灰”,他们的人生根本没有游戏升段里的“胜率”评价,生或死变成了一种纯粹的运气。除非——

除非现在有一种游戏规则,是你可以任意地操纵别人的生死,你无须直面战场,只需要轻轻动下手指,就可以制造一场战争里该有的血肉横飞肝脑涂地——对,这就是无人机炸弹。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男性更喜欢讨论无人机炸弹,甚至会喜欢观看无人机杀敌的第一视角视频。这是一种可以躲在后方、既拥有操纵感、又可以获得尊严满足的行为。

这种准上帝视角带来的快感,远超过与敌人面对面地厮杀** 又需要说明一下,不是所有玩无人机的男性都是因为这个原因


推而广之,这种躲在暗处、攻击一个身处明处的靶子,甚至是可以拥有“无人机视角”观看整个画面,或是煽动一群乌合之众去攻击靶子,这样的快感看上去像是“帝国时代”一类的游戏,不过它又确确实实存在于现实世界——网络暴力。

这就是对《形象代言人言代相性》的callback。杨笠不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一个符号,一个在明处的靶子。被纠集的乌合之众开始朝她再一次猛攻,因为他们无法对抗整个“女权”符号,所以才揪住一个“软柿子”般的个体。杨笠也不属于任何“政权机构”,不会因为攻击她而带来“孩子不能上学”的风险。

别再傻傻地冲塔啦,抬头看看吧,此时此刻有一个无人机正在对每一个热血的人,做出最具体的“热成像”。

从电影扯到历史

作者 xrspook
2024年10月17日 09:49

当年今日

我搞不懂为什么现在的影视作品都会集中于某些战争题材,比如说电影的大片,好长一段时间,都在说朝鲜战争的故事。比如《金刚川》,《长津湖》系列,《志愿军》系列等等。在这之前肯定也有过说志愿军故事的电影,但是那些不在近几年发生,我就不列举了。这些通常都是大片,都是在重要的时间上映,有可能是国庆,也有可能是春节。如果是几年前或者十几年前,在重大的节日播这些片子,估计没什么票房,又或者说根本比不上其它片子的票房,但现在这些片子已经成为默认的票房冠军。估计以前的人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到这些主题色彩这么浓的电影居然也能兼具商业价值,而且商业价值还很高,我个人也很喜欢看。打开这个奇妙世界的,我感觉是《战狼》系列,然后《红海行动》狠狠地火了一把。

中国打过那么多仗,跟日本人打,跟自己人打,跟美国佬打,为什么这几年红起来的是朝鲜战争呢?以前我总觉得朝鲜战争是跟美国佬打,但实际上到《志愿军》第2部的时候我才知道,实际上我们的对手是联合国军。不仅仅是美国人,肯定也有英国人,电影里说到了有比利时人。看到那里的时候,我想起了现在的俄罗斯,虽然牌面上在跟乌克兰打,但乌克兰背后是整个欧盟和美国,所以准确来说,俄罗斯在跟欧美联军打。我们的影视作品这几年一直在说朝鲜战争,但实际上我根本记不起朝鲜战争到底打了多久。我学校历史课上根本就没有提及过朝鲜战争到底持续了多久?因为那场战争不是在中国本土内发生,那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无论是朝鲜战争还是越南战争,我感觉我都只是知道它们的存在,但具体很多细节,完全不了解。

我妈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共和国成立的时候,我妈一岁,所以她没有经历过这些战争,但她肯定经历过这些战争的副作用,所以当我妈跟我说起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一些东西的时候。我很迷惑为什么这些我从来没有在历史课上听说过呢?因为老师真的没说还是我选择性过滤掉了?还记得某次在佛山的某个公交车上,有个小学生在兴奋地跟他的家长讲起某段欧洲史。中国历史某些部分我尚且好像一片空白,那个小学生到底是怎么对那段欧洲史如此了如指掌的呢?在我的记忆之中,我的学生生涯里好像根本没有存在过世界历史,但是某次搭地铁的时候,我身边的那个中学生翻开的那本教材,好像就是历史,好像里面说的就是欧洲史。为什么我会对这些东西一片空白?可能因为轮到欧洲史上场的时候,那已经不是考试的范围,所以老师选择性不说了。我中学的历史教材里真的有欧洲史吗?既然有欧洲史,那美洲史呢?还有亚洲其它地方的历史呢?

人生回望的时候,发现原来自己不知道的真的非常多,当学生的时候总觉得自己已经学得够多了,脑袋都爆炸了,但实际上,相对于知识的海洋来说,那只能称作其中的一滴水。

一个人的战争——《1917》观后感

作者 hillway
2024年6月22日 22:46

好久没有看战争类型的电影了,这次独自一个人,找来颇受好评的《1917》,静下心来慢慢地欣赏,享受了两个小时的视听盛宴。我觉得好的战争电影,不仅是宏大的战争场面,震耳欲聋的狂轰滥炸,众志成城的的冲锋口号,拼的你死我活的血性意识,而且应该有深入人心的,让人反思反省的,富有个人意识的鲜活个体。《1917》就是这样好的一部电影,看完之后「余音绕梁」。

这部电影几乎没什么大的战争场面,情节很简单,就是派两个人到十几里外的地方送一封信,这封信关系到1600个士兵的生命。两个人就单枪匹马地出发了,经过铁丝网、废弃的工事阵地、废弃的房子,镜头的调度看起来如身临其境,好多地方看起来很揪心,都不忍心看下去。生怕他们两个人(之后变成了一个人)会正面遇到敌人,被敌方的狙击手射杀,不小心踩到地雷,被追击的敌人射中,在河水里淹死。

他们俩对待敌人又是那么仁慈,第一个人试图救敌方的飞行员,肚子上被捅了刀子,流血过多而死。第二个人遇到敌人后,捂着对方的嘴, 让他不要大喊大叫,没想到松开手之后,对方就叫了起来。

电影大多数时候都聚焦在一个人身上,只有他一个人在战斗,看起来好孤单。看完电影,让我看到了战争的可怕,不仅有流血,还有对意志的摧残。为什么会有战争,人类为什么要受这样的苦,和平多美好啊!

摘录《决胜:解放战争何以胜利》

作者 xjb
2023年9月17日 15:08

我对1946年-1949年间发生解放战争的了解,更多还是停留在影视剧和历史课本的层面,浅层次,表面化。最近在得到APP 看到一本书《决胜:解放战争何以胜利》,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全面、更宏观、更深入的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取得胜利,不是简简单单说只是小米加步枪,不是靠小规模的游击战,是通过系统性、全面性的战略部署,通过一场场精密谋划的战役,一城一地地打下来的。

本书以历史为序,采用史论结合的手法,引用了大量的历史人物回忆录、党史资料等,从 13 个不同侧面树立了政治上、组织上、军事上国民党败退、共产党胜利的深层次原因,全新更新了我对解放战争的认知。

1、“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战争之初,解放军的整体实力是比国民党的军队有不少差距,但这个差距并没有非常大,国民党的军队并非不可战胜,党中央对战争前的情势有着全局而清晰的分析,相信这场战争将是艰苦的、长期的,但又是能够胜利的,原来的计划是通过5-10的斗争取得全国的解放,但后台战争的发展,大大推进这个进程,用3年的时间就取得了胜利。这说明共产党的军队做了充分的战争准备,无论是理论上,还是战术上。

2、“蒋介石给国民党打上的死结”。国民党为什么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失去大陆,与共产党为什么能够迅速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蒋介石给国民党打的死结就是“发动全面内战”,蒋介石要推行独裁统治,就会必然反对国共合作来建国,这条路在当时国家形式和国共双方的实力对来看,注定是一条失败的道路。

十年前共产党领导的红军还那么弱小,在国共内战中都顽强坚持下来了,经过全民族抗战虽然国民党的军力也有了一定发展,但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更是取得了大发展,更何况经过遵义会议之后共产党有了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这个领导集体已经有了炉火纯青的领导艺术,长期的革命战争也使共产党锻炼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军事指挥人才。在这样的情况下,蒋介石还企图用战争的方式解决共产党问题,又怎能摆脱失败的命运

3、“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是正确的”。中国共产党关于“联合政府”主张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全民族联合和团结,是大势所趋。联合政府会取消蒋介石一直主张的国民党一党专政,使蒋介石陷入了极为被动的境地,无论接受还是拒绝都是他无法面对的现实。于是蒋介石选择了内战,想通过战争消灭共产党的军队,达到自己独裁和一党专政的目的。

4、“为全国和平而奋斗”。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历时14年的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抗战的胜利并没有给国家带来和平,反而弥漫着内战的阴影。要取得全国的和平,就必然要和国民党的独裁和反和平统治进行斗争,退让和软弱是无法争取到全国的和平。

5、“东北为我势所必争”。抗战胜利后,确立的“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特别是建立与巩固东北根据地的方针,是解放战争前期,巩固和发展胜利局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三大战役的“辽沈战役”,正是从东北开始的,是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的重要标志。

6、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个战术策略,在解放战争里,被淋漓精致地贯彻,成为解放军胜利的致胜法宝。如何打破敌人的进攻,毛泽东制定的战略方针是不计较一城一地之得失,而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毛泽东指出:“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人是一场战争中至关重要的决定因素。而蒋介石的首要战略目标是夺取中共已经控制的中小城市,并打通城市之间的交通线。这导致的局面是:地占了不少,但主力的部队的兵力损失非常大。

7、“用蒋介石的骨头熬蒋介石的油”。将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主要是基于经济上的考虑,战争的消耗是非常大,经济上的负担很大,如果战争只在解放区开展,对解放区的经济消耗是非常严重,必然无法持久。如果战争,不断延伸到国民党占领区,就是消耗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能力,从而改变敌我双方的经济实力。

8、“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加大炮”。“小米加步枪”并不能准确描述解放军的军力,更多是一个比较形象的宣传说法,其实解放战争中后期,随着战场缴获的增多和解放区军事工业的发展,解放军除了没有飞机参与作战外,大炮已是为数不少,武器装备并不比国民党军逊色。战争的胜负最终是依靠军事实力,只强调精神力量就是不尊重客观事实和事物的本质。

9、“英明的统帅方法和作风”。周恩来说:“毛主席是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人民解放战争能够迅速取得胜利,与中国共产党有一个坚强有力的中央领导集体、人民解放军有一个英明的统帅部是分不开的。当时,全党自觉维护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权威,与中共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而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对各战略区负责人高度信任,做到放手不遥制,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

10、“补充的都是俘虏兵”。解放军在战争之初不到130万人,到了1949年战争取得胜利时,兵员增加到500万人,增加了近4倍。全面内战爆发之初,人民解放军的补充主要是动员解放区的翻身农民,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后,则主要依靠俘虏兵了,到这时,解放战争实际上是共产党用蒋介石送来的人员和武器装备与蒋介石进行作战。

11、“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战争是力量的竞赛,这里的力量不单是军力,也包括双方的经济实力、政治影响力、组织动员能力。战争的胜利首先是战场上取得的胜利,但战争不仅仅是双方军队的较量。战争的胜负本质上还是双方综合实力的比拼,而人民群众的支持度可以说更是决定战争双方胜负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期间,团结了可以团结所有力量:农民工,工人,民族资本家,采取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稳定了广大的民族资产阶级,扩大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12、“我们要消灭敌人,有两种战争”。两种战争就是公开的战争和隐蔽的战争。隐蔽的战争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打入敌人内部,瓦解敌人并为公开的战争提供支持;另一种在公开的战争中要防止敌人的渗透破坏。解放战争中,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之所以能够用兵如神,离不开隐蔽战线的特殊贡献。

13、国民党的不治之症。由于没有组织活动,国民党名义上各级组织健全,但实际上是组织找不到党员,党员也不把组织当一回事。由于不开展组织活动,党员都缺乏基本的认同,党员人数虽然不少,但它不是一个严密的组织,没有组织力也没有号召力,整个国民党其实是一盘散沙。国民党不能团结统一,也与其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有关。国民党没有一个完整的能够真正武装全党头脑、统一全党意志、集聚全党共识的理论体系。国民党军队虽然人数多、装备好,但说到底是一支无信仰、无明确奋斗目标的军队。

The post 摘录《决胜:解放战争何以胜利》 first appeared on 守望轩.

精彩的芯片世界

作者 xjb
2023年8月19日 10:40

这几年中美之间的芯片竞争愈演愈烈,时常成为热门话题,俨然成为了中美两国的国运之争的态势。虽然在IT行业有20多年了,几乎每天都在和芯片打交道,但对芯片的历史,以及围绕芯片的国与国之争,并不了解,只这几天看完《芯片战争》这本书,才算了有了大致的轮廓,并深刻理解了:未来世界关键技术的竞争是芯片竞争。

本书是2023年5月出版的新书,阅读体验很不错,引人入胜,科技冒险,商战故事,大国博弈,在书里,对于中国芯片故事的也是不少浓墨重彩的描述。在芯片的故事里,中国人渐渐出现在舞台中央。

为什么美国在芯片上处心积虑地打压中国,甚至动用国家力量打击一个中国公司-华为,不单单是因为芯片有重要市场和科学价值,更是从芯片诞生这六十多年来,美国在芯片的领域霸主从来没那个国家或地区撼动过,前苏联,日本,韩国,现在的中国,用一国之力对抗和引领全世界,芯片成为推动美国发展,并使其成为超级大国的重要技术。

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芯片的民用技术,加入芯片全球化市场,在21世纪初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期,中国有这全世界最大的电子消费市场,这也客观上极大促进了中国芯片技术的提高。时至今日,中国和美国在芯片领域更应该相互依赖,那为什么美国在芯片上对中国抱有这么大的敌意呢?表面的理由是什么国家安全和知识产权,最核心的理由就是中国的芯片发展太快了,让美国感到威胁,怕失去领导地位,怕失去更多的经济利益。这也许是一种迫害妄想症,美国以自己的想象无端恶意揣测中国而已。

作者在书里说:“芯片行业悬而未决的问题是,中国将如何面对芯片战争的最新升级:退缩还是加倍努力?”答案是不言自明的,退缩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中国唯有加倍努力。

当然,芯片领域不是只有战争,还有许许多多值得尊敬的科学家、企业家,他们用芯片为这个世界带来奇迹和绚烂。致敬他们!

安迪·格鲁夫(Andy Grove):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英特尔(Intel)前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因其咄咄逼人的风格和复兴英特尔的成功而著名,著有《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杰克·基尔比(Jack Kilby):1958年集成电路的共同发明人,TI长期员工,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杰伊·莱思罗普(Jay Lathrop):光刻技术的共同发明人,曾在TI工作。

戈登·摩尔(Gordon Moore):仙童和英特尔联合创始人,1965年“摩尔定律”的创造者,该定律预测一颗芯片的计算能力每两年翻一番。

盛田昭夫(Akio Morita):索尼联合创始人,《日本可以说“不”》合著者,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代表日本企业登上世界舞台。

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仙童和英特尔联合创始人,1959年集成电路的共同发明人。​

张忠谋:全球最重要的芯片制造商台积电创始人,曾任德州仪器高级执行官。

任正非:中国电信和芯片设计巨头华为创始人。

......

这个名单很长,他们的故事无比精彩。

The post 精彩的芯片世界 first appeared on 守望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