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首页

天选的路

作者 xrspook
2025年6月12日 09:00

当年今日

高中的时候,尤其是高三选大学专业的时候,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我不知道别人会不会有这个纠结。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知道自己离那些顶级学校的分数线差了一大截,所以我的世界不由我决定我能做什么的,只能看着那个分去估计我能选什么学校选什么专业。如果我的化学和大综合的分数再高一点的话,估计我的大学就不是华农,而是广外。至今我都觉得,我是命中注定华农的。因为广外除了有特色的外语专业以外,好像我没怎么爱,虽然如果我正常发挥,我的分数能达到广外线。后来我才知道那些外国语专业和其它专业是完全独立开来的。可能根本没有外语专业的选修课让我可以选择。一个在大学城,一个在白云山脚,根本谈不上去蹭一下课。如果当年的分够广外的话,我的那个专业是物流管理。我发自内心对这个东西没什么爱。如果我的分再低一点,华农都考不上,那么我就会去广工,广工我选择的专业是自动化。这个东西我感觉还是有点意思的,但不是我最感兴趣的,但起码算是个科学,我觉得自动化这个玩意会偏物理多一点点,还有一点计算机。中考的时候我选的是化学,高考的时候我选的也是化学,我的化学要比我的物理好,而我的物理体现出来不太好的原因是我讨厌大量的计算。中考不选物理是因为我知道跟化学比起来化物理的计算量大一些。高考不选物理是因为有了中考的基础,显然我的化学要比我的物理强不只一点点。在物理的重点班里,我的化学是拔尖的。在物理化学混合的重点班里,选化学的那些人里面,我的物理同样是拔尖的。大学的课程,除了大学物理以外,我感觉其它跟物理相关的课程我还不算太糟糕,大学物理之所以成绩不好看是因为我由衷讨厌那个老师。

高考结束,最终我去了华农的食品科学与工程。那么多专业,为什么我要选食品呢?不知道,后来发现这门课程很需要化学很需要生物,同时也需要数学和物理。简单来说,这门课程就是很科学。冥冥之中我居然选对了,专业是我选的,但是最终到了这个学校的这个专业是老天爷定的。

当我还是个初中生的时候,我就知道自己喜欢科学,也喜欢医学。因为我最喜欢的系列剧是《X档案》。里面的女主就是一个科学家兼医生,当然她同时也是一个FBI。如果我的高考分数再高一点的话,我会选择医学,但显然我那个分数如果要考医学院,只能去那些跟医生没什么关系的专业,又或者只能去一些很一般的医学院的医生专业。如果我早点确立要当医生,会不会我的高考成绩就会好一点呢?会不会我整个过程就会再努力一点呢?有些人从小就立志要从医,但显然我没有那么大的志向,我只是喜欢,但我不确定自己是不是很喜欢,真的有那个决心和毅力。起码高考的时候,我完全没想到过这个东西。可能因为有些外国人在他们高考的时候也没想透这些东西,所以美国有4+4。在读医学院之前你读的不是医学的专业,但要实现后面的4,前面的4你得是非常拔尖的人才。

后来在看某个宠物纪录片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可能人医做不到,但是可以本科不是兽医专业,但是硕士博士可以读兽医学位。为什么之前我就没想过居然有这么高端的操作呢?但即便我知道有这么高端的操作,估计我也不会干这种事。因为当我即将本科毕业的时候,我只是想要不要继续读书还是出来工作。如果我选择继续读书的话,就意味着我会留在学校或者去科研医院所。

最终我选择了出来工作,最根本的原因是爸妈的年纪都不小了,我不想继续让他们负担那么多。

假安慰

作者 xrspook
2025年6月11日 08:43

当年今日

之前说到周日搭乘的那趟618,还没出广州,就上来了一个大叔,因为没有座位,他站在了我的旁边,他的手机外放着短视频的声音。

其中一个短视频是说高考的。说好像有1400多万人参加高考,大概好像有一半人都不上本科,但是人生不是由一场考试决定的。高考只是一个点,人生是一条线。然后又比喻那些大学生就像是搭乘了一趟火车,985/211是软卧,本科是硬卧,专科是硬坐,私立是站票。终点的时候,你会遇到你的老板,老板不管你是怎么来的,反正之后他怎么对待你,完全由你的能力去决定。那个人把这条短视频看了两遍,我在旁边也被迫听了两遍。落榜的安慰我感觉是有必要的,但里面的某些观点挺扯淡。那个火车的例子,最后的老板简直理想主义。你以为站票的看到的那个老板会跟软卧看到的那个老板是同一个人吗?硬卧的、硬座的、站票的人,可能他们根本看不到软卧那些人所遇到的老板。因为在层层的HR筛选之下,你不可能出现在那些老板面前,这是铁一般的事实。如果你甚至见不到老板一面,他又怎么根据你的能力去判断你,给你适当的工资待遇以及你想要的那些人生呢?!另外一个很现实的是,你以为你老板都是伯乐吗?你以为当老板的那些人就一定有非常好的决策能力、能看得出你的能力吗?有能力的人,可能当不上老板,而没有能力的老板一抓一大把,而更多时候,他们看中的不是能力,而是你的背景。这里所说的背景只有两方面:一个是你的家庭背景,如果你有董小姐那样的家族和人脉,你的老板是谁根本不重要。如果你是985/211,甚至是世界名校毕业的,在老板面前,你的能力也不重要,因为光是把你招回去,在给别人炫耀的时候就很有面子。就像一个花瓶一样,里面有没有水,有多少水根本不是问题。在我没参加工作之前,这些我都没想过,也不由得我去想,但是在我参加工作十几年之后,这些东西让我意难平,但是又没有一点办法。

找过工作的人都知道,如果高考考砸了去了一个不怎么样的本科,哪怕本科四年很努力,然后考了一个985/211的硕士甚至博士,但是出来以后,同样的硕士博士毕业学校,老板把他的同学给招了,但是他却找不到工作,为什么呢?因为招聘的人,很在意你的本科毕业院校。他们觉得你的后半段只是在镀金,所以你甚至不能从HR那里脱颖而出。

都说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如果有了解过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会发现,其实高考独木桥顶多算是一个小桥而已,还不能用危险去形容。高考之后是什么?考研考公找工作,这些事情哪个不比高考难?那个时候再也没有老师父母师弟师妹在门口呐喊助威。成也好,败也好,都得自己一个人扛着。

现在的人是不是特别喜欢搞仪式感?我高考的时候,根本没有那么多隆重的东西,我还记得高考出来,路人递给我两把塑料扇子,上面的内容是高四复读,难道他觉得我考得不好,要去读他们的课程吗?当时我没想那么多,反正收下了,那两把扇子现在我还在用。

42

作者 dimlau
2025年6月7日 13:04

昨天是我的生日,42岁了,原本没想到什么值得说,不过今天想起 42 正好是《银河系漫游指南》里「生命、宇宙以及一切的终极答案」,所以倒是有些期待了,这一年或许能有些别样的收获也说不定,于是记上一笔。

今天女儿高考,天气有点热。

fin.

每夫吐槽(105)

作者 大致
2025年4月27日 19:44

上次买的服务器,分配到了个人。我一台,老宋一台,小木头一台。
IT的人给机器装完系统送上来的时候特意说,这型号主板的声卡驱动很久没更新过了,做不到一个孔同时支持耳机和麦克风。
现在每天都要用Teams开早会,所以我跟老宋拿到机器后,分别回家翻箱倒柜,找到包了浆的老货带到了公司。
小木头压根就没整明白这个事儿:“我三个眼都挨个试了一遍,没有一个好使的。”
我:“IT不是说了嘛,你耳机不行,只能用两个插头的。”
小木头:“哥,什么意思,还得把耳机拆了另接一根线吗?”
我:“可能会有一分二的插头吧,我也不是很清楚。我只见过二合一,没见过一分二。但是你去买一分二,还不如直接买个耳机。”
小木头:“啥?耳机还有两个插头的?!”

小木头1999年出生。
回想我1999年第一次看到两个插头耳机的时候,简直是嗤之以鼻啊,不就是把耳机和麦克粘一起了么!这有啥啊!
或许她不知道早期耳机只能用来听声这件事吧。

一直以来家里的PC有个老毛病:耳机有滋滋啦啦的声音。换插孔没用,换耳机没用,换USB耳机照样没用。USB音箱外放就完全没影响。
本来不再居家办公之后基本也不用耳机,影响不大。
但是臭宝现在周末有两节课是在家里上的,天气渐暖,开门开窗的,出声打搅她就不合适。
更新驱动、机箱接地都用了,无效。
准备回老妈家扒旧声卡之前,随手去设备管理器看了一眼当前的声卡型号:
一个是外放USB的、一个是主板的,咦?咋还有一个第三者?
HDMI啊!
我竟完全忽略了我换了显卡和显示器,以及显卡的HDMI还能出声这件事了。往显示器下沿一摸,妥了。
思维惯性还是要不得。

经济下行。家门口附近已经有三个麻将房(茶馆)改行成自习室了。
当初卖房的宣传点之一的全聚德也关门大吉了,享年8岁。
还有某科在伊尔廷的总部。一共6层的小楼,我们刚搬来的时候,二楼和三楼分别租给了两家校外培训机构,上面三层才是某科自己用。大概17、18年的时候那两家就陆续不干了,也一直没租出去,空着。一楼另外开门,曾经开过面向小孩的美术培训和乐高机器人,也早就黄了。
今年过完年后的一天,某科忽然就把上面三层搬走了,随之是紧锣密鼓的重新装修。

路边小饭店偷听俩小工头扯闲篇,说是要改成宾馆。写字楼改宾馆,这工程量可不小。某科还下了死命令要在6月份高考前投入使用——挣的就是考生和家长备考休息的这份钱。
这方向转的,壮哉!
那么问题来了,一年剩下的362天,打算给谁住呢?

家里洋葱放了太久,都长出苗了。
想扔的时候被老丈人拦下了。
“别扔别扔,我看视频,人家说把这个洋葱苗,絮到耳朵里,治耳聋!给我留着,我拿回家试试。”
听起来好有道理啊,葱通聪,聪本意就是耳朵好使唤啊!
我真是小看了偏方了,除了以形补形,竟然还能以字补字的。


  • (1):重点和小重点指的是“省属示范性高中”
  • (2):本地风俗,女子出嫁当天早上,父母要包饺子送行,因为有离开家的意思,所以被戏称为滚蛋饺子
每夫吐槽(105)》采用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破袜子』期待与您交流。

孩子度过了比较圆满的初中阶段

作者 鸟叔
2024年8月9日 18:17

很久没有更新内容了,究其原因是年后孩子的初中阶段进入了最后3个月的冲刺阶段,作为父母除了让孩子吃好喝好以外,更多的是引导孩子坚定信心(从过完年3月初直到6月初进行了9次中考模拟考试,孩子的心态也随着成绩一直在变化,哪是考孩子啊,是在考家长),最终考入我市最好的重点高中,算是圆满度过了三年的初中生活。 [Read More…]

The post 孩子度过了比较圆满的初中阶段 first appeared on 鸟叔の窝.

如何填报高考志愿

作者 从良未遂
2023年7月23日 22:49

这是第二篇与我工作有关的文章,给有需要的朋友:不少学生查到成绩后对于如何填志愿是一脸懵,我这里提供一个简易可操作性的流程供大家参考。

一篇文章看懂中考高考志愿填报这可能是唯一一篇与我工作有直接关系的文章,希望能够帮到有需要的朋友。 虽然实行平行志愿后志愿填报工作已经简单了许多,但是仍有不少家长对于此项工作有疑虑。下面,我就结合平时工作中...
2019年6月29日 7.15k 次浏览 评论 10

1、看排名,分数重要,排名更重要。拿到分数后,先对应一分一段表,确定自己在全省考生当中的排名;

2、查记录,拿自己的排名对应去年这一排名对应的分数,估算出今年的分数约等于去年的多少分;

3、查询意向学校去年录取分数线,根据排名相同原则估算出来的分数对比意向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判断并初步觉得填报学校和专业;

4、高考志愿改为专业组填报,但是道理还是一样的,还是要分为三个部分:冲、稳、保,三个层次的学校分数线在5-15分之间;

5、志愿不服从的风险:退档,到下一批次;

6、志愿服从的风险:调剂到不喜欢的专业(可以联系意向高校,咨询录取后是否可以转专业以及转专业的方法和条件);

7、志愿不服从的风险远大于志愿服从的风险;

8、例:今年我的分数是558,排名1w名,去年高考第1w名大约是532,则今年的558就相当于去年的532,再去把去年录取分数线532左右的学校找出来,然后按照冲、稳、保的原则,冲可以填报去年录取分数线在537-547之间的学校和专业组,稳可以填报去年录取分数线532上下的学校和专业组,保可以填报去年录取分数线517-527之间的学校和专业组。大概率是这样,也可以适当变通。

Affirmative Action和阶层固化

作者 Liyun
2023年7月10日 03:59

最近美国最高法院的一则判决让Affirmative Action一下子成为了众矢之的。我不知道是不是圈子有限的缘故,我一时之间看到的竟然全都是一片对于禁止AA的叫好之声,让我不禁怀疑这里面多少只是情绪的宣泄而不是理性的思考。那我就来捅捅这个马蜂窝,讲一些自己的看法。

AA其实是美国某些高校录取时候的一项倾斜政策(当然也有人说这是歧视政策,看具体立场了)。大意就是,对于现在相对较少的民族降低录取的一些标准(比如SAT分数),从而提升新生中这些人的比例。如果代入中国的高考制度,大概相当于少数民族加分政策。为什么大部分华裔对高院的这项判决一片叫好呢?因为华裔恰恰是享受不到加分政策的民族,所以禁止AA对于华裔录取是看起来有好处的。

无论美国高校的AA也好,中国高考的加分也罢,他们背后对应的都是一个残酷的稀缺资源分配问题,哪些人可以进入更好的高校并获取更佳的教育资源。无论是中国美国,高校某种程度上都成为了“社会阶层跃迁”的一道门槛。几十年前的研究就发现,美国拥有大学文凭的人收入要比高中及以下文凭的人高许多,而这一差别随时间依旧在扩大。但与此同时,文凭通胀论和文凭无用论也逐渐在美国开始盛行。背后一个残忍的事实是,劳动力市场对于大学文凭的需求并没有随着毕业人数的增加而迅速增加,很多人不得不被挤压到以前不需要大学文凭就能胜任的岗位。说到底,文凭本身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相对于同龄人在这个劳动市场上的排名。当大学文凭拥有率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不到10%,一路飙升到近十年的30%(来源),这说明大学文凭本身的相对排名自然是在下降的。

人们之所以在意大学文凭,不如说更在意的是日后实现阶层上升的可能性,要不也不必称考上大学为“鲤鱼跃龙门”了。对于已经在社会顶层的人来说,有没有文凭并不会实质性的改变他们的阶级,而就算不喜欢读书,买个文凭来装点一下门面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然而对于中产阶级来说,保持现有的阶级不降落已经让人压力徒增,更不要说相互竞争拼命挤进去更高的阶层。AA阻拦的是很多中产阶级华裔实现美国梦的机会,所以他们自然会对废除AA交口称赞。

除了AA,美国高校录取的另一项倾斜政策legacy也成了下一个众矢之的。如果说AA照顾的是底层,那legacy照顾的则是顶层,因为这项政策青睐的是自己既有校友的后代。上一代能进入美国顶尖高校的大都不是平凡家庭,所以legacy就变相地照顾了社会既有利益所得者的阶层。

那么禁止AA,甚至于后面禁止legacy就能一劳永逸地给予中产阶级他们想要的机会公平吗?我觉得未必。反过来,我觉得这会进一步加剧美国社会的阶层固化。学历曾经是阶层变迁的门槛,但谁也不保证以后永远是,大学完全可以向所有人开放。就算中产阶级通过提高学历获得了收入更高的工作,那也只是劳动收入。阶层固化不仅仅是通过劳动收入来区分资源分配,往后会越来越倾向于资本收入,即“钱生钱”。资本的现有阶层有无数的办法控制社会资源的分配,比如房地产,比如通胀,这些会成为新的阶层跃迁的门槛,而且是看似公平的。社会顶层就算不想废除学历这个门槛,他们也可以通过建立更私有的学历门槛来控制阶层流动,留给中产阶级一个新的幻想就是了。中国有句古话,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其实分分合合的国内战争恰恰反映的是阶级固化不得不通过暴力来打破的事实。美国富人近些年来学得越来越乖,他们知道为了维护自己的阶层稳定,一定不能是财富都集中在自己手里,所以他们去做慈善。他们难道就不焦虑吗?不,他们一样焦虑,只是他们可以动用手中的资源来保障自己阶层的利益。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维持相对稳定的办法,比如黄赌毒,只要人活着快乐就不会揭竿起义了。中产阶级的焦虑不会因为一个AA被禁就消失,他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真正地打破资源垄断的现实,而不是同一个阶层内部甚至于跟更底层的相互内斗。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前几年看的Michael Sandel的《The Tyranny of Merit》,以及他对于社会公平问题本质的一些分析。当时的我觉得社会公平本身对抗的是人性中利己的“血脉相承”,即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把资源留给自己的后代而不是陌生人。利己主义带来的是社会阶层固化,而社会阶层固化肯定会伤害机会平等。这就不难理解,美国华裔中产越来越浓烈的利己主义(甚至可以套上“精英主义”的美称),看似是为自己的机会公平抗争,实质的结果只能是作茧自缚,加剧阶层固化。

那么有解吗?我的悲观主义告诉我,我依旧没有完美的答案,但直觉告诉我,我们如果真的想实现机会平等就一定要想办法对抗人性中的利己主义。只有人们不再为自己的生活焦虑而时时刻刻想着自我保护的情况下(defensive mode),我们才有可能进一步讨论如何实现更大范围的公平。人们如何能不焦虑呢,除了满足基本的衣食住行等“马斯洛第一层次需求”,下一步我觉得是如何让人们的快乐不再基于攀比。

按康德所说,自由一定是基于人性本愿的,而人性本善则是从物质和道德两个方面都要有保障的。物质层面,资源资源分配制度上这可能被共产主义保障,也可以是其他资源分配形式来保障人们一直不利己的自由。道德层面,则需要一代代人不停地努力来抵抗利己主义的诱惑。到那个时候,社会公平必然是自然而然的。只是我们还相距甚远,但愿我们不是向着相反的方向使劲就好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