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首页

等不到滤杯

作者 xrspook
2024年12月13日 08:35

当年今日

周四的中午吃过午饭,我在单位收发室的门外一边做着淘宝的任务一边等待着收快递。我等待的是白色陶瓷V60滤杯,也就是之前我才刚买了一个放家里的那个牌子那个型号的滤杯。有三个颜色,白色黑色和红色。一开始我放进购物车的是黑色,后来改成了红色,最后还是改回了白色,因为感觉无论是黑色还是红色,长期高温之下,不知道那个釉面会怎样,所以总的来说,白色才是耐用安全的。之所以想到这一层,我想起宜家家居买回来的那个水杯,外面是橙色的,但里面是白色的,为什么不做成整个都是橙色呢?虽然水杯跟滤杯又有点差异,毕竟滤杯被高温液体浸泡的时间其实不长,但水杯就说不准要泡多久了,但因为滤杯的价格不高,所以千万不要有太多的幻想,白色好像安全一些。

通常情况下,那个快递应该会在下午13点之前送到,通常的签收时间是12点45到13点之间。吃过午饭,已经接近12点30,所以我决定在那里等一等。等的时候顺便把淘宝的任务完成了,淘宝任务完成了以后,继续去完成消消乐的任务。等到12点50的时候,我感觉应该差不多了吧,但还是没有,于是我等到了13点,依然没有,最后我等到了13点10,还是没见人影,所以我就走了。回到办公室,继续完成消消乐的任务。之所以走,另外一个原因是手机只剩下14%的电量了,我在等待的那个过程之中消耗了10%的电量,所以我必须得走了。

这个走了的决定是正确的,因为不知道为什么那个快递居然中午没来。中午没有快递送货,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呢?当我傍晚再去看物流的时候,那个早上10点说开始派送的滤杯居然还没送达,我那个16点多开始派送的波纹管依然写的是那个快递员的名字,所以这到底是什么情况呢?他把两次派送直接压缩成一次吗?双十二好像已经进行中了,但我没有买任何东西,别人也跟我这样吗?还是说别人在双十二买得很凶,所以快递员忙不过来了。

之所以中午要在那里等滤杯,是因为我想用那个新的滤杯试前街咖啡的曼特林深烘的豆子,那个豆子买回来我还没试过,但中午我等不到滤杯,就只能放弃,所以下午我我喝的是挂耳咖啡,是辛鹿的蓝冬。我的计划是,如果中午等不到滤杯,滤杯傍晚送到了,那么我就赶紧把它拿回来,傍晚我依然可以冲一下前街咖啡的豆子,结果天黑了,快递信息还显示滤杯还在派送中。所以这就说明了,是老天爷决定不让我喝到前街咖啡的曼特林深烘豆子。

为什么下午我要冲一杯挂耳咖啡呢?因为消消乐我通常需要一个小时才能完成20局。周四消耗的时间好像比平时多了一点,因为在户外进行消消乐好像感觉不太顺畅。超过了12点45才开始进行消消乐,如果我要手冲咖啡,13点40我就要开始准备了,所以如果我要先完成消消乐再开始手冲咖啡,那么时间就会开始得比较晚,我不想因为自己手冲咖啡的习惯影响别人上班的工作热情。

最终滤杯没收到,消消乐完成了,最后我就只冲了一杯挂咖啡。连续喝了几天的瑞幸深烘豆子以后喝回辛鹿的蓝冬,感觉味道差别好大。

新入手白色陶瓷滤杯

作者 xrspook
2024年12月7日 09:17

当年今日

昨天说道辛鹿的蓝冬咖啡豆只剩下一点,陶瓷滤杯也没有送到,所以中午我手冲了个挂耳咖啡,傍晚的时候我发现陶瓷滤杯送到了。其实吃过午饭以后,我也有看过物流信息,显示派送中,通常那个快递员会在中午13点前送到,但我的决定是如果吃过午饭,还没送到,那我就先不拿了,傍晚下班的时候再去拿。所以傍晚下班之后,我就去拿了滤杯。

在收发室拆开那个包装的时候,我发现那个滤杯非常漂亮。那个陶瓷滤杯是我买过的所有滤杯之中最漂亮的。那是一个V60的滤杯,里面的纹路非常清晰且均匀。另外一个我觉得也很漂亮的滤杯是扇形的滤杯。从形状上看,我觉得这个白色陶瓷的V60滤杯应该和标准的V60滤纸非常吻合,结果是还是要对滤纸做一点折叠的处理,但是比我那个黑色的便宜货处理的范围小很多,而且可以这么说,处理过以后,你基本能在干的时候把滤纸压上去,压出了滤杯的纹路,浇水了以后可以完美贴合。这种完美的贴合之前我只在不锈钢V60滤杯以及塑料的星芒V60滤杯上体验过。不锈钢和塑料的滤杯是模具压制出来的,所以肯定非常标准,但是陶瓷的滤杯会带入一些人为的因素,所以肯定没有前两者那么标准。因为我之前就用过自己那个黑色的陶瓷滤杯,滤纸需要调整的空间很大,而且那个黑色的滤杯里面的纹路虽然有,但是你只能说若有若无。因为要调整的滤纸很多,所以就意味着黑色陶瓷滤杯的开口角度可能只有50度左右。这就意味着滤杯壁比较垂直。

我一开始在单位做现磨手冲咖啡用的就是黑色的滤杯,当我用了一段时间以后,才换成了塑料的V60滤杯,结果发现虽然二者底部开口大小差不多,但下水速度却很不一样。按照平时的那种做法,我在黑色陶瓷滤杯上已经能在中心建立水流通道,但是在塑料滤杯上却做不到。之前我搞不懂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难道滤纸和滤杯是否非常完美贴合有这么大的差异吗?后来当我收到了这个新的白色陶瓷V60滤杯以后发现它的下水效果跟塑料的星芒滤杯比较类似,跟黑色陶瓷滤杯比起来,下水通道建立得会比较难一些,但是通道建立了以后,又会比塑料滤杯顺畅。

为什么还要入手这个白色的陶瓷滤杯呢?因为当我用过星芒塑料滤杯之后,那个晚上我才发现那个滤杯的材质是PS。那种东西好像不耐高温,为什么在必须用热水甚至是接近沸水温度冲煮咖啡的过程之中,居然用这种材质做滤杯呢?个人感觉就挺不安全的。入手那个滤杯的时候,我没有考虑这些,因为我知道日本的Hario滤杯很多也是塑料的,我最大的失误就在于我没有研究过Hario以及国产的那些知名咖啡用品品牌的滤杯用的是什么材质。那个星芒塑料滤杯看上去很漂亮,跟滤纸贴合可以这么说是完美的,但是那个材质让我有点不放心,偶尔一两次也就算了,如果长期都这样,想想都觉得很危险。高硼硅玻璃的滤杯也有很多,但我是个粗人,那种滤杯通常没有把手,所以清洗的时候非常容易会被我手贱摔破,所以对我这种抠门的人来说,还是陶瓷滤杯比较实在和安全。

手冲咖啡这事我会一直做下去,所以必须得考虑长远。

V60太快了

作者 xrspook
2024年11月19日 08:34

当年今日

周一的中午,我比平时早了10分钟起来。13点50的闹钟之后,我就起来了,然后准备手冲咖啡。首先把手摇磨拿出来,然后把烧水键按下去,接着就是把一勺的咖啡豆放进去开始磨。周一咖啡豆用量感觉要比平时多一点。因为我足足磨了摇了16圈才终于结束,平时应该是14圈。咖啡豆出来以后我就开始清理手摇磨的残粉,当我把那些残粉清理干净以后,水也烧开了。滤纸和滤杯中午我已经准备好。这一次用的是锥形滤纸,而滤杯是个便宜货,是陶瓷的V60,但实际上还没到60度,所以滤纸需要按照滤杯的尺寸稍微改良一下才能完全贴合。我感觉这种不到60度的还好一点,大于60度就真的有点麻烦。这是我第一次用V60的滤杯,以前用的是锥形滤纸,配套的是不锈钢滤杯,区别在于这一次我用的滤杯下面开口是一个大洞,不锈钢滤杯下面是平的,所以那是通过漏斗壁把滤液排出去的,这个V60滤杯所有滤液都通过下面的洞流走。

用开水把滤纸湿润的时候,我傻眼了,因为水去得非常快,几乎可以说秒杀。平时用不锈钢滤杯不会这样。我该怎么办呢?如果还是用那个茶壶,还是按照平时的那样冲的话,滤液一定会滤得非常快,但是一开始的时候我还是尝试着像平时那样直接上茶壶,结果发现不行。几秒后我拿出了一个不锈钢的勺子。茶壶嘴对准勺子,用勺子柄作为引流棒,这样的话液体就能以我期待的方式流出,流到我想要的地方,但这么高难度的操作就意味着整个步骤我都必须左右手非常配合。一开始的时候,勺子该用什么角度,我没有考虑过的,但尝试了一两秒后我发现勺子垂直是最恰当的方式,但即便出液量已经比平时茶壶直接出来慢很多,但实际上从那个液体的声音我就知道流速还是很快。该怎么办呢?可以怎么办呢?我买的这个入门款的滤杯里面的凸起相对来说已经很不明显了,但即便这样,流速还是非常快。加大粉的用量不能解决问题,萃取速度依然会很快。所以接下来。我打算把手摇磨的粒度再调细一点。MAVO巫师2.0手冲的建议是38-42格,现在我用的是38个,接下来我打算试用36,甚至34个。如果这两个都不能解决问题的话,我是不是一次性要用两张滤纸?

自从我开始用手摇磨,我就发现出来的那些滤液一开始入口那一下都会偏酸,是温度不够的那种酸,但是当我把咖啡静置在那里,过上一段时间再慢慢喝,后面的那些部分却不像一开始那么酸了。手摇磨已经用过5次以上,但我感觉出来的那些滤液口味还是有点偏淡,还是有点偏酸。后来我意识到,之所以有差异,是因为我萃取完以后没有摇匀萃取液就开始试味了!!!口味偏淡这个问题应该是我对萃取量的理解有偏差,我理解的是最后萃取出来的量,但可能别人所说的那个萃取量是指加水量。这两个东西差异很大。因为加进去的水很多都跟粉结合在一起。如果我把最终得到的那个液体理解为萃取量,那么我就会多加了水,滞留的那些水分那不是一个小数目,也正是因为大家要控制加水量,所以才会有咖啡秤这种东西。普通水的密度就是1g/mL。所以用克数就能容易折算出毫升数。通常咖啡豆包装袋上建议的萃取量用的是克数而不是毫升数。

现在看来配套一个咖啡秤是很有必要的,那是一个很直接数据化的仪器,但关键是靠谱的那个东西价格也不便宜。这个价格不便宜是相对于一般的厨房秤而言的。所以这将是我双12的入手目标,但万一在双12之前我已经感知到了那个萃取量呢。那么这笔钱我就可以省下来,我也不需要考虑安排放置这个仪器的空间。

V60太快了

作者 xrspook
2024年11月19日 08:34

当年今日

周一的中午,我比平时早了10分钟起来。13点50的闹钟之后,我就起来了,然后准备手冲咖啡。首先把手摇磨拿出来,然后把烧水键按下去,接着就是把一勺的咖啡豆放进去开始磨。周一咖啡豆用量感觉要比平时多一点。因为我足足磨了摇了16圈才终于结束,平时应该是14圈。咖啡豆出来以后我就开始清理手摇磨的残粉,当我把那些残粉清理干净以后,水也烧开了。滤纸和滤杯中午我已经准备好。这一次用的是锥形滤纸,而滤杯是个便宜货,是陶瓷的V60,但实际上还没到60度,所以滤纸需要按照滤杯的尺寸稍微改良一下才能完全贴合。我感觉这种不到60度的还好一点,大于60度就真的有点麻烦。这是我第一次用V60的滤杯,以前用的是锥形滤纸,配套的是不锈钢滤杯,区别在于这一次我用的滤杯下面开口是一个大洞,不锈钢滤杯下面是平的,所以那是通过漏斗壁把滤液排出去的,这个V60滤杯所有滤液都通过下面的洞流走。

用开水把滤纸湿润的时候,我傻眼了,因为水去得非常快,几乎可以说秒杀。平时用不锈钢滤杯不会这样。我该怎么办呢?如果还是用那个茶壶,还是按照平时的那样冲的话,滤液一定会滤得非常快,但是一开始的时候我还是尝试着像平时那样直接上茶壶,结果发现不行。几秒后我拿出了一个不锈钢的勺子。茶壶嘴对准勺子,用勺子柄作为引流棒,这样的话液体就能以我期待的方式流出,流到我想要的地方,但这么高难度的操作就意味着整个步骤我都必须左右手非常配合。一开始的时候,勺子该用什么角度,我没有考虑过的,但尝试了一两秒后我发现勺子垂直是最恰当的方式,但即便出液量已经比平时茶壶直接出来慢很多,但实际上从那个液体的声音我就知道流速还是很快。该怎么办呢?可以怎么办呢?我买的这个入门款的滤杯里面的凸起相对来说已经很不明显了,但即便这样,流速还是非常快。加大粉的用量不能解决问题,萃取速度依然会很快。所以接下来。我打算把手摇磨的粒度再调细一点。MAVO巫师2.0手冲的建议是38-42格,现在我用的是38个,接下来我打算试用36,甚至34个。如果这两个都不能解决问题的话,我是不是一次性要用两张滤纸?

自从我开始用手摇磨,我就发现出来的那些滤液一开始入口那一下都会偏酸,是温度不够的那种酸,但是当我把咖啡静置在那里,过上一段时间再慢慢喝,后面的那些部分却不像一开始那么酸了。手摇磨已经用过5次以上,但我感觉出来的那些滤液口味还是有点偏淡,还是有点偏酸。后来我意识到,之所以有差异,是因为我萃取完以后没有摇匀萃取液就开始试味了!!!口味偏淡这个问题应该是我对萃取量的理解有偏差,我理解的是最后萃取出来的量,但可能别人所说的那个萃取量是指加水量。这两个东西差异很大。因为加进去的水很多都跟粉结合在一起。如果我把最终得到的那个液体理解为萃取量,那么我就会多加了水,滞留的那些水分那不是一个小数目,也正是因为大家要控制加水量,所以才会有咖啡秤这种东西。普通水的密度就是1g/mL。所以用克数就能容易折算出毫升数。通常咖啡豆包装袋上建议的萃取量用的是克数而不是毫升数。

现在看来配套一个咖啡秤是很有必要的,那是一个很直接数据化的仪器,但关键是靠谱的那个东西价格也不便宜。这个价格不便宜是相对于一般的厨房秤而言的。所以这将是我双12的入手目标,但万一在双12之前我已经感知到了那个萃取量呢。那么这笔钱我就可以省下来,我也不需要考虑安排放置这个仪器的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