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于上海外滩,By iPhone 12 Pro Max
普通视图
上海外滩
上海周末骑行:从浦东到外白渡桥
重温老片《新扎师妹2》

2004年4月,我工作后的第一个春天。
当时的海事局项目要到全国各地实施。此项目属于眼瞅着收不上来钱的将死项目,老员工都找各种理由不愿意出差,部门领导只好派了5个新员工出来抗雷。海事局嘛,出差地点都在沿海沿江,或者京畿[4]。我负责江浙沪,第一站是浙江。那时公司控制成本,去杭州不能坐飞机,而是坐了24小时的火车先去上海,然后坐长途客车到了杭州。在浙江我要跑5个地方:杭州、宁波、舟山、台州、温州。前面4站有浙江省局出人出车陪着。不过那哥们是台州人,加上临近五一,最后一站他没跟着我跑,假公济私,直接猫家里过节了。我需要自己搭长途客车从台州前往温州。
不算大学期间因为买不到火车票而坐过几次沈阳到大连的虎跃快客的话,这次差旅的上海到杭州是我第一次单独坐长途,台州到温州是第二次。下午3点多从台州出发,没上高速就下起了小雨。当时我身上唯一的娱乐设备是3P哥借给我的GBA,那玩意儿不带背光,天色暗的时候根本没法玩。并且,浙江南部多山,雨中钻山洞这件事搞得本大巴菜鸟心情颇为紧张,注意力便自然而然地转移到了车上播放的电影上。
正是这部《新扎师妹2》。

然而这部跟前作根本无法相提并论。可能是因为合拍的原因,上海的部分跟香港结合得非常生硬,大陆演员(郭晓冬)也是明显的合不上拍。
虽然保留了黄浩然、森美、黄泆潼等人在内的第一部的原班人马,但第二部的剧本实在太差了。前作那种润物无声的笑点消失殆尽,除了一两处好笑以外,剩下都很生硬。
杨千嬅本来就不是美女。第一部里利用身份的冲突制造出来的呆萌,在第二部里就真的变得傻呵呵了。很多场景就像在用傻笑凑戏份一样,杨小姐也开始在“大笑姑婆”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吴彦祖帅中总带着丝丝疲惫,只是一只好看的花瓶。本片里他完全是飘着在演,毫无真情实感。甚至可以说,除了《新宿地带事件》以外,我就没对阿祖的演技留下过任何印象。
剧情发展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上海的杨千嬅吴彦祖跟在香港的配角夕阳红劫匪团是完全脱节的。许绍雄周聪们第一部再怎么出彩,也不应该给他们安排这么多单独的戏份,实在是太影响主线进程了!
唯一的亮点就只有饰演波多黎西小王妃的蒋怡了。可惜戏份不多。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把蒋怡和蒋欣的名字记反了。到2008年无意中看到香港一档美食节目以后才认清,白胖的是蒋欣,黑瘦的是蒋怡。
记忆中的镜头一:我以波多黎西最高的荣誉赏赐你们:亲吻我的右脚。(片中出现两次)
记忆中的镜头二:上海的夜景堪比上海的日景啊!(我并不确切地知道这是哪里,但是几天后我坐长途进上海路过了这个地方。)
相关推荐:
- 珍爱生命,远离《夜宴》[37%]
- 塞翁随礼[36%]
- 奥运会对于我的13个瞬间[18%]
- 钢牙[18%]
- 猴年马月絮语[18%]
后续行程
继 15 日后晌抵沪,转天上午继续逗留青浦区,午饭一过,启程赶赴浦东区。整程地铁一个半小时,这是从上海西部跑到几乎最东端。下了地铁过来专车迎接,目的地位于浦东机场附近,与我司另一名同事回合。事情谈罢,与供应商共进晚餐。出了餐厅天色大黑,遂计划直奔住处。住宿地点位于上海站周边,刚好供应商同事之一小丁回家路过附近,所以顺路送我们一程。途径中共一大会址地区,身为当地人的小丁介绍这里是上海房价最贵的区域之一,高达 20w/平,车上一阵唏嘘。
行车四十分钟来到火车站附近,下榻全季上海站南广场店。我的入住办理很顺利,可其中一位同事 X 的预定订单酒店前台没有收到。他拿出手机自己检查,恍然发现下单到了另外一家酒店,全季上海站天目西路店。惊慌之余看了下路程,仅在几百米开外,步行过去不算远,这才放下心来,约好次日集合时间,悻然离去。折腾了一整天,关闭房门后疲惫感十足,草草洗漱熄灯就寝。
17 日早六点,在闹铃中苏醒。打开窗帘,光线刺破室内的黑暗,朦胧的双眼也逐渐清晰。时间稍紧迫,所以快速洗过晨澡,仔细确认了携带的用品,遂下楼退房。临出门,X 的微信发过来了,“一楼”。每每距离集合点远的,到的反而早。退房过后,出到门外一看,竟然下雨了。这雨属于虽然不大,但也不太情愿淋一路的程度。跟酒店前台要了把雨伞,同事三人前往火车站,赴济南。整个车程 7:05 – 10:53,坐在和谐号上昏昏沉沉,睡睡聊聊,临近停车感觉时间也蛮快。
这边的行程要简单得多,当日办好就启程离去,不涉及住宿。
下车出济南站,晴空万里,与上海的天气对比鲜明。乘网约车到历下区,与在当地等候的供应商吃午饭,而后到办公室,由 13:30 交流到 15:30。分别前,委托供应商把雨伞交还附近一百米左右的当地全季酒店,再次网约车来到济南西站,乘坐高铁返津。
北上,南下
前天跟着单位的党支部活动去了一趟帝都,这是继去年十月中旬以来,第三次挥师北上了。第二次是上个月,即兴自驾出游。去年十月的行程,详见:
这次的活动是参观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大巴车早晨八点在单位出发,历时三个半小时抵达,这其中在进京人员核查处就花费了四十分钟。从效率和舒适度上来看,选择乘坐城际列车更好,只是这样的话就不能给党员家属报销车票了,而大巴是直接包车,不超员就行,车费支部出。
下了车先找饭吃,展馆的地下一层就有很多餐厅,有常见的快餐像 KFC、必胜客,还有几家吃鱼的铺子。我和几个同事下的馆子叫秦腔面,一家陕西风味的店。展馆一点开展,吃毕,还不到十二点。这一个小时,大家各自安排时间。有的同事直接去了展馆旁边的中国工艺美术馆遛了,我在展馆内外随意走了几圈儿,再回到展馆地下一层的入口处跟几个同事吹了会儿牛逼,熬到了一点,进馆。
我以比较快的速度观完展览,中间进入一个 4D 影院看了个城市与科技为主题的小电影,就只有这个印象最深了,视角是乘坐飞机,飞跃国内各个标志性的建筑和科技项目,多次穿梭海陆空,座椅和把手的震感很逼真,出水面时还会有水滴从空中洒下来,营造出来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于展览,是按照历史时期分成了四大部分,并且以党的历次代表大会作为主线贯穿始终的。大约三点半,党员同事在三楼的宣誓处集合、拍照,又到展馆外的出口拍照。有些同事留京办事,大部队再次上了大巴,踏上归途。四点出发,七点回到单位门口,各自在人困马乏中道别。
上回进京是 3 月 24 号,周末即兴自驾出行。来去的路上着实是太堵了,所以把车停在住处,去的几处都干脆是 subway。自那次起暗下决心不会再自驾过去了。没想到这无奈 by bus 的活动又一次体验到了一个大写的堵。
北上行程记述完毕。本周三天,南下出差。
今天是第一站上海。高铁 10:41 发,16:16 抵虹桥站。复兴号这五个半小时的车程,依旧比大巴三个半要舒适。乘坐 17 号线两站,来到瑞庭西郊 S 酒店。没错,酒店就叫做此名。我问了办理入住的妹子何故加一字母 S,妹子却笑而不语,这让原本不明就里的我更是雾水浇头。不过都无所谓,舒适干净,这就行了。
大床房,床铺 1.8m,室内标称面积 28㎡,这够大的。自从单位上调出差标准,这应该是我在一线城市住过条件最好的酒店了。当然以往通常有住在市中心的情况,那样的话单价必然要高了。办好入住是五点,同事晚上要找当地的朋友叙旧,所以临进门互道明天见。来到房间,立马冲了个澡,小憩到七点,外出觅食。这附近就有个热闹的仿古镇风的餐饮商街,店铺特别多。我在和府捞面点了一碗汤面,一份小食,味觉尚可。
食毕,遛了“古镇”半圈儿,天色渐晚,折返酒店。
路上没曾想遇到了本该明天才见的同事,原来是他朋友直接来这边跟他相见。寒暄过后再次分别。回到酒店,该好好歇歇脚了。
这边的事情要分上下午办完,所以明天在沪再停顿一晚,后天一早启程赴济南,行程后记。
同济樱花

又是一年樱花季,今年樱花看同济。
沪上知名樱花地大都去过了,同济还没有,于是今年提前在公众号上做了预约,去同济赏樱。樱花大道并不长,但因为是在校园,与大多数年轻学生模样的男女擦肩而过,氛围里充满青春气息。我没去过武大,不知道那是种什么模样,但同济这条樱花道我觉得挺喜欢的,明年说不定还会去。而且,同济大学公众号还专门开设了樱花大道直播,那天我穿了一条玫红色的裤子,也被装在楼顶上的直播镜头捕捉到了,也算记录这一时刻。











无尽影院
周末的时候听闻徐汇滨江西岸这里有一块无尽影院艺术装置,已经竖在那里三月有余。昨天清晨过去看了看,无人的江边,一块黑色的框框支在那里,底部有一块半透明的横条,不断滚动着中英文字幕,好似一块银幕,上演着动态的一幕幕……黑框在徐汇滨江的西岸,是南北向的,框里是东方,我早上待了半个小时试图等一只飞鸟,不过没等到飞框里。天气一般,如若是日出或是傍晚黄昏之时,想必会更美吧~
徐汇滨江西岸美术馆 · 无尽影院 · 郭熙作品
城市,语言与印记
我看的电影电视剧不怎么多, 自我归因是我的情感其实很丰富,容易入戏太深。偶尔沉浸一两次无妨,天天沉浸这就要命了。情感丰富的体现之一就是代入感,容易把自己带入到戏中人物的情感波折之中。若对方所处的情景、地方或文化又是我略知一二的,那就更要命了,会让我不自主地联想起来很多前尘往事。
我是个一直在城市里生活的人,习惯的是密集的楼房里面大家各自忙碌的身影。然而我生活过的那些城市,每一个给我留下的印记又是个有不同的。生活过和旅游过的城市区别挺大的,因为只有认真地去生活过,才会更努力地融入当地的文化,学习当地的语言,才会在心里狠狠地扎根。在中国,北方和南方的文化已然不尽相同。在美国,西海岸的风情独自摇曳。在欧洲,南欧和西欧又相互纠缠。居住城市的变化也伴随着自身年龄的增长和心境的变化,在每一个特定的时点发生的故事并不会那么容易再重复一遍。
最近在看《繁花》。因为年少时在上海生活过一些时间,稍稍能听懂一些上海话,便更有了代入感的韵味。很多东西会随着时间流逝, 却并不是雨过无痕,心中多少留了个交流承载着那时的印记。我一直觉得我是一个勇敢的人,在二三十岁的年龄做了很多看似疯狂的事。回头看,有的时候会惊诧于自己当年那里来的毅然决然的行动力。眼瞅着奔四十岁越来越近,却发现这份勇气已然变成了个性中无法磨灭的一部分,无论外界环境已经如何天翻地覆。这或许是年少的时候在上海滩听过了太多的传说,这或许是旧金山的淘金热和硅谷的创业交错,这或许是巴黎的批判风情和巴塞的特立独行,年少的我血液中一直沸腾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绝不会像平淡如水的现实妥协。
每一场冒险都是要付出代价的,每一个决定都是一时冲动的。或许是生活过的城市在我身上留下了这般印记,也或许是我不经意间选择了这些气质特殊的城市。空气中交织的是那些鲜活的记忆片段,亦是倔强的个性。
永不言败。越是困难,越是折磨,越磨练人的心性。
观《繁花》有感

开年大戏《繁花》今晚大结局,我也追着看了,算是最近几年少有的日更追剧。起初并不想那么早看,开播当天看了第一集觉得情节又快又乱,不适应,看完就放下转身看起了秦昊的《三大队》,直到上个周末一口气追上进度,真是越看越好看,但对于今天的大结局,我觉得不太吸引我,只能算是一个按部就班的收尾。
网上对这个剧褒贬不一,爱的人爱死,骂得人骂死,我觉得都过于追捧或是刻薄,前25集我觉得挺不错,时代,人物,细节都是上乘。这是一部难得的沪语剧集,以前看沪语剧,多数都是看些嘻嘻哈哈的滑稽戏,没什么深刻的内涵。直到前年电影爱情神话的上映,才发现沪语剧那么贴近生活,也可以表达深度的内容。繁花亦是,那些语速极快的争吵和对白,很生活化,又很凝重,就好像发生在身边,拨动过内心。王家卫的视角太独特,以至于一开始都不太适应这种中焦浅景深的取景,对话的角度,握手的错位都是传统电视剧里没见过的,既直接又不乏表现张力。
故事的背景是90年代的上海,那时的我还只有十来岁,应该是父辈们经历的时代。尽管说起来大浪淘沙、时代浪尖,其实正真参与其中的也就是两拨人,一拨是那时就特别有钱的,另一拨是没多少钱但是胆大的,买认购证、炒股、做外贸,和现在站在浪尖上做短视频直播带货发财的两拨人差不多,其余大部分老百姓还是在按部就班地上班下班,更何况是当时还在读书的我们。而今,不惑已过的我们看着那个时代里乘风破浪的弄潮儿,也会引起共鸣,可能是对那个什么都有可能的时代的神往,或者可能是看似遥远却又没太大变化的上证指数给我们的错觉,亦或是那些经典的bgm,带来了共振,没错了,故事情节可以百变,金曲恒久不变。
三个女主里我比较喜欢的是玲子,嘴硬心软,看上去什么都无所谓,但却处处想着宝总,操碎心。有朝一日真的改变,依然可以活得精彩,但仍然嘴硬吞下遗憾。汪小姐也是典型的上海小囡,27号朝南坐的人设一点不夸张,但后面的外贸线有点过于捧了,尽管是为了给她一个奋斗企业家的形象,但还是更喜欢27号里的汪小姐。李李是外地来的,美艳高冷,一切都是带着目的性的,我觉得和温润的上海格格不入,所以不太喜欢。可惜的是,结局阿宝始终孤身一人,给了汪小姐50万的车,给了玲子50万的存折,给了李李激情的吻。也许他谁都爱,也许他又谁都不爱。
我最喜欢的配角应该是范总和卢美玲,扮演范总的从来都是扮演一些伟光正的角色,这次真的不一样,一声“旁友”喊出来,三分嬉笑七分真诚;卢美玲则是典型的上海老板娘气场,和我见识过的饭店老板娘一色式样,演活了。
剧集已落幕,最后一集看完我还特地看了一遍片尾字幕,很少有的电影字幕阵容,考究。这部剧还是有很多亮点可以细细品味,哪怕是再把书翻出来读一遍。之前看过书,也去看过舞台剧,现在加上沪语电视剧,我想这也算是时代留给上海的礼物,留给上海人的礼物。这两天反复听着电视剧的bgm,开着车子行驶在上海的马路上,一声不响,我觉得我更爱这座城市了,更爱自己周遭的生活,更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