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社交之必要
罗德里(Rodrigo)荣获金球奖后,某些气急败坏的球迷(也可能是机器人账号)跑到德保罗、本坦库尔甚至罗德里戈的社交账号下发表恶评,闹出了笑话,因为罗德里本人并没有社交账号,而这几位躺枪的球员也叫Rodrigo/Rodrygo。
在如今的网络社会,一个人特别是名人没有社交账号是很难得的事,却也并非难事。我对于社交应用的使用,从甫接触网络时的好奇与兴奋,到如今的兴味索然,既是性格使然,也是兴趣转变。
人是社会性动物,任何时代都需要社交,只不过网络的发展让社交变得更容易、更广泛了。社交应用之必要,我概括为出于使用者的以下三个动机:公共参与、自我满足与营销。
公共参与,在我看来是以社交应用为平台,大众针对国家政策、社会治理、公共事件等诸方面发表意见建议或进行监督。这是我对微博的初印象,也是我中学时(至少要追溯到十四年以前了)想要注册一个微博帐号的初衷。彼时的微博似乎是可以自由发表意见的平台,虽然现在的微博仍可以“键政”,但铺天盖地的是娱乐至死和主旋律正能量。从第一个执政期开始微博对我就没有意义了,最后一个账号死于无意冲塔。
自我满足是人们使用社交应用最主要的动机,它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比如自我表达、展示和分享的需要,追星、获取咨询的需要,娱乐的需要,寻求认同、渴望被关注的需要,等等等等。
最后一种动机是营销或推广,它和自我满足的区别在于,营销最终是追求金钱利益的,而自我满足更多的是一种精神需要。如果有机会,我很愿意在社交平台上做一个营销者,肯定比领取固定薪水要自由吧,啊,自由。
从我对网络还不太了解时,便接触了很多社交产品。电子邮箱不太算是社交产品,我却喜欢尝试各种邮箱,从QQ、新浪、网易,到Hotmail、Gmail、Yahoo、校邮箱,然后是域名邮箱的各种方案(腾讯、Yandex、Tutanota、mailbox.org)、ProtonMail、Disroot,当前使用的则是Zoho域名邮箱。
大一时人人网是校民级应用,社交之必需,大二就被微信取代销声匿迹。也是在那时注册了Twitter,需要手机验证便给客服发邮件说自己是中国人,立刻便通过了。Instagram还没有被墙,大家也热烈地玩了一阵子。Facebook当然也注册了,还有Tumblr(尚没有那么多色情内容)、Path等,好像只要是一个没用过的产品便尝试一下。
在这些平台上发过什么样的内容呢,几乎不记得了,反正是表达欲和分享欲爆棚时鸡毛蒜皮之事,后来的某一个时间点觉得太幼稚,便尽数删除。至于关注的人和话题,也随着兴趣转移增增删删。
国内的短视频和小红书是什么时候兴起的,我完全没有印象,这时的我已对社交没有兴趣,或是停留在原先的平台上便足够了。前段时间倒是下载小红书玩了一两个月,实在没什么有营养的东西,最终卸载了。在我们的应用分类中,小红书其实归属于购物一类。
Mastodon注册了,Threads注册了,Bluesky也注册了,但都无法持续使用。如同再没有一款游戏会让我感兴趣,也没有一个社交应用能让我持续使用。不如彻底告别它们吧。
我有议政的需要吗?我有营销的需要吗?有是有,但不是此时。而自我满足的途径也多种多样。常逛的论坛无需注册和登录,浏览新闻直接访问网站或RSS,有想说的话写在自己的博客上。
虽非无痕,亦难有迹可循。我并不是在谈隐私,只是对当前的我来说,自得其乐,实无社交之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