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做家务开始说起
每当深夜来临,我总会做一些爱做的事情——做家务。
电脑连接蓝牙音响,打开 Spotify,随机播放一首歌曲,开始做家务,整理物品。
平常工作日,下班回到家已是六七点钟,忙碌了一天,回来只想坐在电脑面前冲一会浪,或者躺下休息,至于打扫卫生做家务,那都是周五晚上或者周六白天的事情。但是这周是小周,周六下班回来看着自己乱糟糟的房间,忍不住想动手了,于是按照上面的步骤开始今晚的整理。
以前读书的时候,每个人轮流打扫教室的卫生,内心极度不情愿,因为教室不大,桌椅一放更显的狭小,水泥地面上灰尘难以察觉,但是每周一次的大扫除倒是很乐意,往往这个时候最后一节课都是用来打扫卫生,教室里的桌椅会搬到走廊上,接近半小时甚至一小时的时间都在扫地、拖地、擦桌子等等,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参与进来,这周轮到第一组和第二组,下周轮到第三组和第四组,没有轮到我们的时候,时间都是属于自己,自由支配,便跑到楼下操场上和同学一块玩。
如今工作之后,在自己租下来的小房间里,每一次做家务都是为了自己,没有以往的不情愿,反倒是更加享受这个过程。人们常说,这是一个十分治愈的过程,也是一个十分有成就感的过程。可能和我个人性格有关,我并不是一个十分自律的人,直到桌面凌乱不堪,衣架堆满衣服,才会意识到整理的必要。但就是这样一种无序到有序的过程,让人十分享受和自在。
我有一个囤积的癖好,囤积两种东西,一个是袋子,另一个是箱子。
网购衣服,会留下装衣服的袋子,尤其是带顺滑拉扣的袋子,心里想着以后可以装些其他东西,亦或是以后搬家装小物件会用得上;超市购物,不管大号还是小号购物袋,都喜欢存着,垃圾袋用完了便拿出囤积的购物袋套上;越来越多的面包店使用十分精致的纸袋,即使我想不到以后能用来装什么,依然将其完完整整地保存,因为它太好看了,舍不得扔掉,也有可能是我认为20元的面包,有10元是体现在纸袋上……实际场景不止这些,于是柜子里的袋子越来越多。
继续说箱子,其中也包括盒子。从去年1月租房到现在,陆陆续续也买了一些小家电,比如电风扇、小电锅、台灯等等,往往会留下较大的纸箱子,一是方便以后搬家,继续装原来的物品,二是用来装其他的杂物,这些我倒是觉得没什么,但对于一些数码产品的纸盒子,我居然也喜欢囤着。iPhone、Apple Watch,这两个电子产品的包装盒依然留着,并没有什么用处,去年10月从网上买的华强北耳机,前不久才扔掉它的包装盒。这或许是源于小时候的习惯,家里人购买了新的手机,也会十分妥当地保管好包装盒,在使用智能机之前,手机包装盒里似乎都有一份纸质的保修卡,以及相关的使用说明书,也正是这个原因,才让包装盒被精心存放。
今天整理物品,将前段时间囤积的快递盒打包在一块,以及之前存下来的又小、质量又差的袋子全都扔了,原本被塞满的橱柜,简单整理收拾一番,多出了一倍的收纳空间;正值换季,将冬天的衣服折叠好放在角落的衣柜里,靠外的衣柜则填满了春夏季节的衣物。如果不整理,我估计不会发现房间里堆了这么多排不上用场的东西,只会一味的继续存、继续堆。
除此之外,洗了两件白色衬衫。如果不是公司规定,无论如何也不会买白色衬衫,更不会天天穿,容易脏容易黄,参考在家的经验,用白猫洗衣粉混合热水浸泡一会,再手动搓两下,袖口、颈边的污渍也能很容易清理,洗完之后看着挂在走廊的衬衫,心想,这应该是我上班以来洗得最干净的衬衫。
看了眼天气预报,明天天晴,可以换一床被单和床单,上天台晒一晒被子,闻一闻太阳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