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首页

城市文化底蕴——自嗨的伪命题

作者 ONO
2024年9月6日 10:20

副标题:城市,一座立体的权力花园 III

《香港,一座立体的权力花园 》
《城市,一座立体的权力花园 II》——剧本里的城市建立与毁灭

参与了一起脱口秀线下博客的录制,聊起了重庆和上海的刻板偏见。为了拔高立意,自然而然就会提到“城市文化底蕴”这个点,上海和重庆哪个更有“底蕴”?

或许上海可以找出两部代表作品——《爱情神话》和《繁花》,它分别代表了上海现代社会和城市契约精神进化的过程。那重庆有这样的作品吗?其实有,只是他很难向“外地人”解释清楚,就好像“外地人”觉得《爱情神话》听不懂,《繁花》描绘的旧上海再也回不去了。(当然,很多人记住了《繁花》里的美食)


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因为这样的作品有了恰到好处的“刻板印象”。能够代表重庆的电视剧也有很多,例如描绘上世纪80、90年代的在重庆爬坡上坎靠苦力维生的《山城棒棒军》,上海也有这样的作品,里面充斥着“优越感”和对苏北人的瞧不上——《老房有喜》。我倒觉得,以石库门作为背景的《老房有喜》更像是上海的“里”面,不过这两部作品都有着浓郁的过时感。

如今这两座城市仍然需要找出一部“现代”作品,其实并不容易,因为概念和文化已经被分割进了各种打卡圣地之中,为了最快地吸引眼球,文化不再是最直接的宣传内容,反而是那些出片景点、美食地图成了网络时代可以最快吸人眼球的要素。

中国的大小城市都在经历一个共同的“城市同化”进程,原本区分城市特色的要素逐渐被标签化,除非能够保留像是故宫这一类的历史建筑。人工为旅游后期修建的“古建筑”只会千篇一律地重复,尤其是古镇里面卖的美食无非就是大鱿鱼大烤肠螺旋土豆臭豆腐。

因为历史存在的“底蕴”,和因为“底蕴”这个概念后期修建的历史,这是诸多城市遇到的问题。一方面,在文革期间,确实有很多古迹被大肆破坏,几乎无法保留住所谓的历史;另一方面,为了吸引更多的旅游资源,模版化的城市旅游景点,不仅可以最快地完工,也不需要再从“文化底蕴”重新教育消费者。

所以,原本那些饱含“旧历史”的建筑群,因其无法承载旅游经济,不得不从功能性和景观性进行重造——例如重庆的十八梯。以前那是一片像是城市地藓的老房区,里面藏着很多惊为天人的老旧小吃和新式咖啡厅,被改造后,作为重庆人的我也再也没有去过这些景点。重新建造的景点,所谓的“历史”也浓缩成了入口石碑上的篆刻文字,在风雨中褪色的模样颇有历史被掩埋的韵味。

上海和重庆的城市“重建”模式一样,将原本无法承载旅游经济的景点重新改造,把所谓的文化底蕴做成了景色的注脚。区别在于,重庆的历史浓缩成了石碑的文字,而上海的历史被具象化成了《爱情神话》这一类的文化电影。具象和抽象,并没有低级和高级之分——因为只有能被人记住的作品,才能以人作为载体继续传递下去。


我倒觉得,与其聊两座城市互相的“刻板偏见”,不如聊聊是什么让城市的符号变成了标签——说起重庆就是江湖气,说起上海就是精致。这两个标签覆盖在城市之上,除此之外,我们拿什么来区别城市和城市之间的底蕴?

如果你用小红书搜索重庆和上海,打卡的方式无非都是美食、探店、出片。衣食住行仍然是大部分人对一座城市、特别是“我要去旅游的”城市最初的认知方式。很少有人会因为“底蕴”作为切入点去了解一座城市,除非它本身也有一个“古都”的标签,否则这种文化底蕴很难翻译成简短的内容在最快地时间内吸引用户目光。

主持人提到一个很有趣的点,说暑假有很多年轻人会以朝圣的方式去参观米哈游总部。他认为这是上海这座城市的“特点”,是其他城市无法拥有的。这一点不可否认,上海也是很多大厂的“标签”,所以入驻上海本身也会受到政府政策、商业多样性的影响,而形成集群化。商业是不是上海的“底蕴”,而契约文明是上海最重要的底色,不过也是因为契约文明导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为疏远。

但如果把契约文明这个概念抽取出来,通过对比其他文明形态获得“高贵感”,本身这件事情就值得考究——那因为契约文明诞生的商业模式,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前来朝圣形成的旅游模式,难道就比因为美食来重庆打卡的消费者要“高级”?这显然是个明显的逻辑谬误。

如果我们以底色作为一个城市的底蕴,重庆也有过契约文明和农耕文明交错的混沌期,其间也迸发出各种有趣的文化作品,特别是在谍战时期,重庆的鬼故事、惊悚故事达到了鼎盛。只是这个时期因为政治问题不允许再被大张旗鼓地宣扬和引导——战时陪都。那我们再来讨论这段历史的时候,到底是因为没有人去继承,还是因为跟文革一样的政治问题,不允许这段历史再被提起,甚至通过抹杀的方式去改造原本在国民党执政时期留下的民国建筑?(现在连建国之后都不允许成精了,重庆的鬼故事文化自然在保留方面也会出现自我阉割的情况)


城市底蕴/或是创造概念→大众媒体→用户→刺激旅游→深度旅游→了解文化底蕴

这条通路是每个城市想要通过旅游带动经济的一般做法。比如淄博创造了“淄博烧烤”这个概念,引发了一波热潮,它有“底蕴”吗?就连山东人自己都会吐槽淄博的烧烤根本不好吃。而真正能够接触到底蕴的,首先就需要更多的时间去通过生活的方式接触城市——那么住在商圈和住在本地人真正生活的区域,这又影响着“底蕴”结构。所以无论是从快消文化、旅游经济、时间金钱成本上面来讲,以上这条通路要进入到“了解文化底蕴”其实并不容易。那如果人们因为来旅游,还要带着学习的态度,阅读大量的“底蕴”,显然这并不是大多数人会想去做的事情。

既然要利用旅游经济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那将“文化底蕴”拆解成更容易理解的“标签化”,既是大众认知也符合市场规律。但是文化底蕴一旦标签化,就意味着无法保留其整体性和纵深度。那这件事是不是跟保留文化底蕴背道而驰了?

之所以我会认为中国城市的文化底蕴正在慢慢消失,正是因为从宣传方式、到对无法承载旅游经济的“旧景观”重新改造的过程,都是对文化底蕴的一次拆解和标签化。这是在物理层面对文化的分食,这个行为并没有对与错,因为这是旅游经济带来的结果。

另一方面,旅游景区成为一种“孤岛”,在某一个商圈用模式化的方式吸引更多的游客。比如重庆解放碑,景点就只有中心的那一个点,但是在这个点周围包裹住的都是重庆本地人都懒得去的旅游商店。这一点,我相信在南京东路也是一样的逻辑。孤岛化的商圈旅游经济必然和本地的传统生活是割裂开的,我每到节假日都会半开玩笑地说重庆的解放碑简直就是八国联军侵华时的割让地。传统生活逐步瓦解,加之旅游消费者也不可能花更多时间金钱成本,以“住在这里”的方式感受传统生活。所以原本的传统生活也变成了标签化——就像是上海老房子撑在窗台外的晾衣杆一样,它是本地人眼里的生活,是外地游客口中的符号——直到它们都陆续消失,那个时候无非就是用铜管焊接的方式,恢复那些晾衣杆的图腾,以此提醒这才是“上海文化底蕴”。

那这一点,跟景区门口的石碑又有什么区别?


所以并不是我们没有创造“文化”,而是“文化”本身也随着城市发展在进一步地分割和细分。既然无法做到像故宫博物馆里那些被精心呵护的藏品,那是实际的、可以用肉眼看见的历史。那抽象的,跟城市底色相关的历史,它们不停被翻新改造、迎合市场、矫揉造作,如何再来证明“城市文化底蕴”真实存在,以及“更为高级”?

我想除了自嗨,无非就是在城市和城市之间寻找那些“我有你没有”的概念,以此来维系文化的存在性。

那在我看来,城市文化底蕴更像是个伪命题——市井文化不被采纳,因为它不够高维,不代表整个城市的个性,也满足不了文化自嗨的剂量;旅游文化也不被采纳,因为它千篇一律,是将文化底蕴分割标签化之后的管中窥豹,是文化最鄙夷的铜臭。

没人看的作品是自嗨,因为一个自嗨吸引到一群人跟着抱团是乌合之众。还是那句话:只有能被人记住的作品,才能以人作为载体继续传递下去。艺术,艺是能耐,术是把能耐卖出去。文化,文是底蕴,化是教化人们理解文明。

再不疯狂就老了

作者 陈大猫
2023年12月4日 15:30

 

 

12月2日,王心凌SUGAR HIGH重庆演唱会,我媳妇斥巨资1180元购买了一张票让我去看。

最开始喜欢王心凌,应该是高中时代的事了。那时候听王心凌的《第一次爱的人》就一发不可收拾喜欢上了她,顺带也知道了这首歌的原唱M2M组合以及她们的《THE DAY YOU WENT AWAY》。

王心凌的定位其实很小众,她与刘德华、王菲、陈奕迅等全民偶像级别的天王天后完全不一样,她主打甜美系,唱甜歌、跳热舞,在日韩、欧美很常见,但在中国,会自动筛除掉很大一部分消费群体。毕竟在我们这里,讲求文以载道、歌以咏志,太甜太腻会让人觉得玩物丧志、不务正业。

所以,喜欢王心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属于埋藏在我心中的秘密,并不会经常提及。

王心凌出道20年了,演过很多偶像剧,上过不少综艺节目,但主要还是唱歌。我也没有特意要听遍每一张专辑,但真的是应了那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基本上她大部分歌,前奏一响起,我都能跟着唱下去。对于其他普罗大众来说,差不多也是这样吧,你可以否认是王心凌粉丝,但应该承认,她有很多歌都是火出圈了的,《爱你》《睫毛弯弯》《honey》《彩虹的微笑》《第一次爱的人》《羽毛》《我会好好的》《大眠》……

最神奇的是王心凌驻颜有术。想当年喜欢她时,我还是个中学生,这么多年过去了,她反而看起来还像是个中学生……

那天在重庆国博中心,很多来看王心凌演唱会的都是情侣或者夫妻,也有带着孩子的,像我这样单独去的中年男子也还是有不少的,最神奇的是,坐我旁边的是两个结伴而来的男孩纸……

演唱会全场节奏很紧张,唱了多少歌也忘了数,新歌老歌各有一些,现场氛围热烈而不狂躁。快结束前半小时左右,王心凌后台换衣服的间歇,乐队老师放了一首《DADADA》的伴奏让大家全场合唱,这本身是节奏感非常强烈的一首歌,但还是不够爆裂,王心凌出来后又让大家跟着她唱了一段,还是不那么爆……

为此,王心凌说:

重庆,应该是一座很火热的城市喔,我感觉你们唱得还不够大声,最后三首,希望大家更热烈一点!

之后,唱了《羽毛》《第一次爱的人》《当你》,也算是全场大合唱了,只是也有一些矜持的中年大叔没有开口……

P.S:最好玩的是王心凌学说重庆话,“勒是雾都”“巴适”“我儿豁”……还用重庆话唱了一段《睫毛弯弯》,也算意外惊喜了。

看完演唱会,坐地铁回家,滚回一个中年男子的正常状态。

马肠、炒粉及酸奶

作者 陈大猫
2023年12月4日 11:31

一个重约2公斤的包裹,跨越3600多公里,从新疆伊犁州尼勒克县尼勒克镇来到了重庆。

这是姜辰老师寄来的新疆特产。姜老师特意嘱咐我:

酸奶可以直接喝,马肠和炒粉不可以。

看到这句话,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了一个中年男子生食马肠的画面……

时间回溯到2019年8月底,我到新疆自驾,经过伊犁州时,和姜辰联系了一下,彼时他还是一名乡村教师,每天在雪山脚下,教一群普通话都说不利索的小朋友们认字、说话。

在镇上饱餐一顿(羊肉串+大盘鸡)后,姜老师特意抽出时间带我去了深山老林里一处僻静的温泉,那是真的温泉,绝对没有锅炉加热的环节,甚至都没有通电,手机信号也别指望有。在那处颇为原始的温泉山庄,我狠狠舒服了一下午。

临走前,姜老师还赠送了一些精油、蜂蜜之类的土特产,然后依依惜别,我就踏上了独库公路一路向北。

今年11月,在姜老师新婚不久,他携妻子来到南方旅行,特意绕道重庆来看我。深秋的重庆,浓雾茫茫,淫雨霏霏,温度较低,其实并不是一个适合旅游的时节。姜老师在重庆逛了一天,双腿发软几乎无法站立,据他自称是“被重庆爬坡上坎的地形所害”(此处存疑,我怀疑另有原因)。尽管如此,姜老师还是带着妻子来到我这里,一起吃了一顿火锅。第二天,姜老师继续前行,去了成都,就此别过。

今天,收到姜老师寄来的马肠等物,不胜感慨,希望下一次去新疆,再次与姜老师会面吧。

附:2019年到新疆与姜辰的会面(今年来遗憾没拍)

附相关博文:

2019年的新疆行

2021年姜老师寄来马肠啖之

2023年国庆的新疆行

重庆的夏天不值得玩

作者 陈大猫
2023年8月7日 16:49


本次行程唯一拍了照的地方——来福士探索舱云端漫步

本文省流阅读版:
重庆不值得作为旅游目的地,尤其是夏天,原因:
1.天气太热,又闷又热的那种
2.磁器口——毫无特色的商贩店铺合辑
3.轻轨穿楼——压根不是景点
4.洪崖洞——只适合远处拍照的商贩店铺合辑
5.朝天门来福士——探索舱值得一去,但是太热了别去
6.其他没列举的不多说,更不值得去

 

暑假旅游,已经成为了很多家庭的固定安排。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上下班路上不堵车了,可见多少人带着孩子在暑假出行。

今天要聊的并不是暑假或者旅游,而是,重庆为什么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

因为作为重庆人,我很纳闷,但凡有休假机会,我要吗去外省玩,要吗呆在家里休息,而不是在重庆的所谓各个网红地打卡游玩。

当然,有的人会说,旅游不就是这样吗,谁会在自己城市旅游,都是去别的城市呀。

即便如此,但我真的不觉得重庆有啥值得特意大老远跑来玩一趟的。

尤其是暑假期间,重庆又闷又热的天气,我是一刻也离不开空调,如果让我去大街上去闲逛,那我一定是疯了。

上周末,我就不得不疯了一次——接待一位远道而来的亲戚。

先去了磁器口,重庆主城区很有名的网红打卡地了,在烈日的烘烤下,磁器口巷子里的人比肩接踵,这个所谓的“景区”,毫不夸张的说,每一间门店都是纯商业店铺,陈麻花、烤豆干苕皮、火锅底料、冰粉凉面、臭豆腐……品种还是很丰富,但这些玩意儿在重庆其他任何地方都能吃到,完全不具备任何特色,甚至,大部分东西在其他省市也能吃到,或许还更正宗,味道更好。

磁器口,本身得名是因为在古代(清朝),经由这里的码头长期运转瓷器。然而到如今,除了人造的仿古建筑外,几乎看不到任何有教育意义的设施设备。带着外地亲戚来逛磁器口,除了因为肚子饿不得不买了点东西吃(凉面、钵钵鸡,味道相当难吃,而且贵),其他无感。大家一致的想法是:为什么要来这个地方?

下一站:朝天门。

从磁器口到朝天门,中途会经过另外一个网红景点——轻轨穿楼。这个严格说来都不算是景点,因为这就是一个很普通的轻轨站而已呀。轻轨2号线是重庆最早开通的轨道交通线路(诡异吧?最早的竟然不是1号线),读大学期间,我已经坐过无数次,并没有任何人对李子坝这个站点感到有什么稀奇之处。不知为何突然就爆红了……

紧接着,还会经过洪崖洞,这又是一个堪比磁器口的大型网红景区。洪崖洞唯一值得书写的是它晚上的夜景确实好看,容易出片。除此之外,里面的商铺就跟磁器口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带着亲戚,来到了朝天门。这里本是重庆的码头,近些年除了几艘游船外,已经看不出码头的功能了。现在来朝天门,只要是逛来福士商场。首先直奔一楼购买探索舱的门票,然后直达电梯到达250多米高的观景台。这里有一个透明玻璃的走廊,可以俯瞰下面的道路,还是有点刺激。接着又穿上安全准备,上楼去玩云中漫步。这是由露天平台、120米内侧步道和120米外侧悬空步道组成的一个项目,相当于站在接近300米高的屋顶房檐,然后走一圈,步道外面,就是毫无围栏的斜坡房顶,试想一下,如果滚下去,将会摔成什么样儿。当然项目本身是很安全的,玩的就是一个刺激。本以为站在上面吹吹风,看看重庆的城市风景,会很惬意,但是上去之后,只有一个感受:太他妈热了!每个人都只想赶快结束然后离开。

项目体验结束,在商场里面逛了下,普遍来说,商品极其昂贵并不具备购买吸引力,吃的东西要吗贵,要吗难吃,所谓的小吃,和磁器口的完全雷同。

这一天的行程下来,感觉就是一个累字。

最后,诚恳的呼吁:外地的朋友们,尽量不要来重庆玩,尤其是夏天。

每夫吐槽(089)

作者 大致
2023年12月15日 16:41

疲惫继续。

11月下旬老婆大人又强制休年假。她去了趟成都-峨眉山-重庆四日游。主要目的是陪一位中国好同事去峨眉山还愿。
去之前同事还挺不好意思的,因为老婆大人是去过成都的,还要陪着她爬山。
回来后连姐都不叫了。
因为老婆大人在重庆开启了打卡模式,平均一天4万步……
幸亏没陪她去,心有戚戚焉。

“电视家”软件被下架,大量直播源被掐。
连着两天中午翘班跑回老爸那里试图解决。电视自身系统太老,盒子锁apk又锁得太狠,两次都没搞定。

老婆大人回来,孩子就病了。
你以为是风靡全国的上呼吸道?非也非也。
阑尾炎又犯了。

周三臭宝肚子疼+呕吐,老婆大人请假麻烦,周四只能由我带她去医院。
关于就医这方面我家的习惯跟老婆家完全不同。
我妈的特点是能抗,非手术不住院。且每次住院都是我爹在跑。
我跟我爹的特点是不管多厉害的病,到医院一吓就没了。甚至我这40多年来,就没住过院。
所以两个月前,我还只对门诊就医的流程一知半解,对住院的前半截流程一窍不通。
对照组的老婆和老丈人都是资深住院爱好者。

网上挂了消化内科。大夫让臭宝躺下按了几下,说你再挂个外科吧,我觉得八成是阑尾炎。
外科大夫人不错,因为有内科的初步诊断,直接给加了个塞。都没让臭宝躺下,也是按了几下,就得出了阑尾炎的结论,并建议直接手术。
臭宝怕开刀疼,想像上次一样挂吊瓶。
没想到该大夫还挺会做心理工作:“你这个时候去挂吊瓶,吊瓶那屋里都是各种咳嗽的。你本来不咳嗽,挂上三天水,肚子不疼了,又该咳嗽了。然后呢?继续来挂水?”

然后就办住院手续,切了呗。
手术没什么可说的,傍晚5点手术,第二天早起就活蹦乱跳了。
老婆听闻手术,赶紧跟领导申请换班,请了周五和周一两天假。
于是接下来的四天,我们两口子轮班,我陪白天,老婆陪晚上。

可能这个时候病房太不紧张了,一直拖到周二才让出院。
最后一晚只能我去陪了。
真是上了岁数了,只是睡了一宿地铺,第二天起来就嗓子发痒,咳嗽不停。且牙龈全肿,吃口米饭都觉得疼。

出院后第三天结账。没想到这年头阑尾炎这种最小不过的手术,竟然也要花15000多。刨去医保是4800多——这更让我相信,住院的后面两天就是为了耗光我5000块钱押金来的。
商保需要的两份文件结账后5个工作日才给开,所以下周某日还得再跑一趟。

差不多三周了,干咳就没停下来。这病可是有三年没犯过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家里显示器坏了。
随便下单了一个27吋显示器。我的老机器没装独显,主板上只有VGA输出口,显示器上只有HDMI和DP口。
买VGA-HDMI转接线,不好用退了。
咨询3P哥,讨论是不是要换VGA-DP转接线试试。
忽然反应过来,VGA只能到1920,我tm买个2560的显示器那不是浪费了么!
终于还是连夜闲鱼了一块显卡,当下还在路上。

这周末不是没电脑玩了嘛,又找了几个电视直播软件,打电话给老爹,看我哪天回去合适。
老爹说:“哪天都行,下雪了道不好走,不回来也行。我手机装抖音了。”

臭宝学校初二年级下周和下下周分两批,各自学农一周。
臭宝跟学长打听。学长说是去“学军基地”学农,学军基地的后山上全种的土豆。
虽然但是,瘟都这个地方冬天没“那么”冷,也还是上冻的,冬天连建筑工地都是不开工的。
学长们去年是10月份去的。
学校领导和教育局领导,总得有至少一头是脑子里装满屎的吧。

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臭宝手上有新鲜出炉的手术之后不能剧烈运动的诊断书,请假且准了。

注:夫=大姨夫。


  • (1):真正的谜底是“贵妃红”,有人听说过这种花么?
  • (2):另一版到张铁林出场就退了
每夫吐槽(089)》采用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破袜子』期待与您交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