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首页

文字是最实在的

作者 xrspook
2024年9月30日 11:21

当年今日

小时候家长或者老师要求你写日记是一回事,长大了以后自己主动要做一个blog又是另外一回事。前一件事,那是上面要求的,总有种抗拒的心理,到现在为止,如果某件事不是我主动去做,而是别人强制的,我依然会有抗拒心理。主动做一件事,出来的效果完全不一样。我觉得那些主动写日记的孩子,尤其是把纸质日记本做得很漂亮,做成了手账的孩子,他们一定不会觉得做那个东西是一个负担。当然,如果那个手账不是他们发自内心,而是被强制要求的,另当别论。现在我依然没办法理解那些在课本边边角角涂鸦各种东西的人的脑洞,为什么可以这样?所以你要我做手账,你要我在文字的前后左右画花花绿绿,贴上各种好玩的东西,甚至把那个东西搞成立体的,对我来说太难了。有时我觉得自己是一个矛盾体,首先我的脑洞完全就是一个理科生,但是在写blog这个问题上,不用其它形式,光靠文字,这感觉又很文科。因为实际上某些东西可能做个表做个图或者涂鸦一下,更能表达,但貌似我就是不太擅长用那些东西输出,文字才是我最强有力的武器。

之所以选择文字,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抠门。文字,无论是写下来还是存储下来,所占的空间都非常小。我轻而易举就可以把它们移动,把它们以各种方式保存,但如果我存下来的是图片视频又或者是其它多媒体,我就很难保证我能不能完整地把它们存下来,而且存很多个版本,因为保存那些东西要付出代价。在U盘还没有那么大的年代,只能存在硬盘里,存到一定程度就刻录成光盘,但无论是硬盘还是光盘,都会有一定的寿命,但因为那些东西可能太多,你不可能把那上传到某个地方,哪怕你已经很保险上传到很多个网盘。很早以前我就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我尽量不用多媒体,但有些东西你只能用多媒体,比如橡皮章,除了图片,没办法表达那个东西。因为我的blog运营时间足够长,所以我经历了很多这样那样的丢失。图片很多,但图片放在哪里呢?BlogBus自己的空间吗?但是那里根本放不下我那么多的图片,于是我就用外链的方式,放在各种图床,结果我用的那些图层一个又一个挂掉,最终结果就是引用的那些东西,全部都不可打开。最后好不容易换到WordPress,算是自己说了算,但关键是图片太多,当你一看备份的文件,会发现原来那个东西占很多地方,占很多地方的后果就是会让我搬家非常不方便。当然了,搬家这种事不经常干,而如果我不把图片存在WordPress自己的网站里而存到外面,结果会跟之前跟那些图床一样,某一天就打不开了。归根到底,我得出了一个结论,文字是最佳的长期储存方式。

大概现在的人都比较习惯于视觉冲击,喜欢看图,喜欢看短视频,但我的经验告诉我,那些东西都是过眼云烟,很快就会被忘掉,很快就会找不到。哪怕你觉得现在你在一个比较大的服务商那里,但说不准每一天那就挂了。如果你没见识过这种,只能说那是因为你经历的时间还不够长。

我早就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了,但我知道我正在做正确的是以前在做,现在在做,以后也要一直做。

谈长文字展示

作者 王隐
2018年9月5日 12:38

相比于文字,社交平台会更加鼓励人们发布图片视频,其次是短文字内容,如果你想发布很长的一段文字,不同的平台时间流或许在展现形式上有所不同。

不过大体可以通过是否需要跳转分为两类:

  • 链接
  • 展开全文

以链接展示

微信、知乎、微博链接对比

长文字大多以链接的形式存在。比如微信平台的公众号文章、微博头条文章和知乎时间流内链。

知乎加载答案时会使用 Appshell,即在加载过程中先加载文字的「骨骼」(灰色阴影部分),让人心理上有预期,给人感觉加载更快,等待时间更短。

微信则还是采用了最原始的链接形式。

微博的思路是「跳弹层」,PC 端和移动端统一,都是文章页从底端向上划入当前页面。

对于三者的比较,私以为微博文章的展现形式更加合理:

  • 等待时间较短,没有读条
  • 链接所占视觉面积合理
  • 阅读间断感较弱

微博为什么要这么设计,我觉得还是顾及用户「安全感」的考量。

在此先插一个人类对长文字较为抗拒的基因层次解释。

基因层次抗拒长文字

人在本能上会抗拒长文字。Theglobeandmai 最近的一篇文章《I have forgotten how to read》提出了这种观点:

人类的大脑本就不是为了深度阅读而设计,大脑会更多聚焦在视觉上。阅读是需要人刻意为之的一种行为。

这一点或许可以从基因上解释。人类的发展历程经历了狩猎采集,农耕,工业,后工业阶段。而随着文明的演进,人类的生存威胁逐渐降低,生产力逐渐提高。

而在最初的狩猎采集文明,祖先时刻面临被大老虎吃掉的危险。那个时候人们更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能力。如果我们培养专注力,会降低对周围复杂环境的感知力。比如一位忧郁的祖先一直专注看天上那朵像小熊的云,结果这个时候来了大老虎,那这位祖先就很难活下来。

而那些「多动症」的祖先,眼珠子乱转,一会看这个,一会看那个,反而可以洞悉周边的危险,从而活下来,于是这部分基因被大部分保留下来。也就是我们现在大多数。

阅读需要高度专注,这不是我们基因本身的特性。

保守派微信——原始链接形式

这里只探讨时间流中的文章链接形式,而不探讨主动打开订阅号时看到的卡片流。

因为打开订阅号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你带有阅读的意愿,而时间流更多是一个刷(即被动接受)的过程,文章链接展示出来,你或许带有阅读期望或许没有。这里更多探讨后者。

相比于微博跳弹层,微信时间流对文章的处理还是保留了链接这一比较传统的形式,尽管它多了一个小缩略图。

人们对链接本身其实会有顾虑,比如分配时间精力上的顾虑,打开网速上的顾虑,都可概括为对未知的顾虑——我可以在你的平台浏览,但点开链接其实是一个带离本平台的行为,通过内置/外置浏览器打开文章又是一种非常态,是一种不可控的状态,相比与此,人们更喜欢确定的内容。

微信信息流的链接和微博的头条文章,本质上类似,都是一种「阅前警告」,它暗示你接下来的内容可能短时间读不完。

说句题外话,PC 互联网时代下,我们的主流链接打开方式和西方不同,我们网页上几乎所有链接几乎都是「新标签页打开」,而西方大多是「一镜到底」,直接跳转,这或许和我们早期互联网网速不快有关(提前打开许多网页一起等加载),也或许与东西方性格差异有关,坦率的讲后者也可以认为是东方思维在专注力与目标性上的少许「不足」。

链接——标题

再说回链接,人们对链接本身带有谨慎态度很正常,但这会引发一种现象——标题党横行。因为你在平台上看不到 URL,取而代之是标题,只有标题才能体现你文章的内容和决定人们想不想看的兴趣。所以我们的标题为了塞入更多的信息量,变得越来越长,基本上很多标题都会带逗号。

传统链接也在进化,苹果和推特在信息流中的展现方式越加「卡片化」,将图作为视觉主体展现出来,主动浏览微信公众号推送和微博文章也是如此。

apple-card twitter-card

链接的空间性

所以配图又是决定一个链接值不值得点的关键因素。

关于配图应不应该放大,答案或许是肯定的。

从内容量上来看,链接背后是一篇较为完整的文章,但是在时间线上的视觉展示面积,却比不上图片,细想一下确实不太合理。

苹果 iMessage 和推特都采取了卡片式的展现方式,在浏览页面的视觉面积上,链接的重要性被提权。

在时间流中,微博,微信,知乎在重视链接空间性上,微博较大,知乎次之,微信最后。

Telegram 的链接实践

telegram 的展示方式:

  • 文件链接在聊天框中显示头图,链接来源网站,一段摘要
  • 如果文章网页支持阅读模式,则自动开启
  • 取消滑动滚动条,取而代之是文章顶部的进度条

这确实是一种比较好的长文字链接展示方式。

以展开全文展示

还有一点值得说的是「信息流中非链接长文字的展示方式」。即长文字不写在链接里,而是用微博/微信时间流去展示长文字。这样一来,平台会强行截断长文,再显示一个「展开全文」来加载更多内容。

时间流上会显示长文字的前几行内容,是不是很像现在网页文章的「摘要」。

这样反而对用户更加友好,人们不会再觉得自己点击「阅读全文」是不安全,不确定的行为。

因为对比链接,「展开全文」少了一个很重要的不友善过程——当下 APP UI 骤变

Ajax?

我一直在想人们到底对链接抱有谨慎审视的原因是什么,或者说如何更好的展示可以抵消这种不安全感,我认为主要还是源于「APP 环境的变化」。你在社交平台上打开一个链接,视觉上最大的改变就是此时 APP 的 UI 变了,时间流本是作为展示很多条状态的容器一下子变成了看单篇文章的浏览器——内容的容器变了,展示内容的数量也变了。

「展开全文」是一个折中的选择,在本容器下,APP 本身的 UI 没变,尽管打开全文后会遮挡下边的信息流,但于你而言,你提前并不知道文字会有多长,打开也就打开了,至少对比浏览器那种形式更加能接受。

「展开全文」更像是 Web 中的 Ajax,异步按需加载,用户体验更好。

相比于链接,「展开」对你的打扰会更小,你不会等待链接跳转读条的过程,也不会对 APP UI 突变而感到不安,即使文字内容很长,继续读下去的可能性也很大。

YouTube 的一次创新

在产品层次,如果要讲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之举,那 YouTube 的「结束后继续播放视频」应该算一个。

创新之举或许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

  • 第一个做,即前无同路者,后有追随者
  • 产生效果:改变用户的使用习惯

YouTube 满足了第一个,值得说道的是第二个,在此之前,人们对视频的沉浸感并不高,一个视频播放结束,这次访问也就跟着结束,而在「无限内容」模仿瀑布流式的设计出现之后,可以让用户更好地沉浸在看视频上,而且在算法的保障下,接下来播放的视频与你当前看的视频也有很强的相关性,而不显得突兀。这一次的创新让 YouTube 在播放数据上很好看。

这或许和「展开全文」有着类似的理念。

Apple Store 展开全文实践

Apple Store 的「Today」推荐:

  • 点击图片后,图扩满手机上半屏幕区域,有很好的沉浸感
  • 点击的瞬间,开始加载图片下的文字,手机顶端有加载进度条,很窄很快很难发现
  • 关闭即上划时,图片缩回原大小

关于原创性

还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你在微信时间流里发的内容是复制的,尽管非常长,但微信并不会给你「展开」的显示方式,而是一行文字,点击后跳转全文,微博则没有这种限制。

微信支持你发原创内容,才会得到平台更多的曝光度。

展开全文总结

总之,展开全文在两件事上比链接做的更好:

  • 减少 APP UI 的骤变,减少了用户的不安全/不确定与困惑感
  • 对用户正在阅读时的最小程度的打扰

最后

社交平台中的信息流更多强调「流」的概念,相比于长文字这种阻塞性较强的形式,平台会对短平快的图片视频给予更多的曝光度。

相比于链接,至少在用户体验层面,直接将长文字写进时间流或许会有更好的阅读率。

视频自媒体平台和图文独立博客

作者 风清
2023年12月11日 16:19

视频自媒体时代有价值的信息很少。目前视频的自媒体时代,虽然内容琳琅满目,但是有价值的信息屈指可数,甚至是大海捞针。本来自媒体的目的就是为了吸引流量,以求变现,就像以前图文时代的「震惊」标题一样,目的只有一个,赚钱。在此风气的环境下,我们就不能期待着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了。

博客帮助我们筛选下了喜欢独立的且有想法的人。那么,博客这个老平台,价值就体现出来了。虽然在视频时代以前,博客也是用来吸引流量进行变现,但如今博客的大势已去,留下的,都是热爱文字输出的独立博主。也不是说博客还有多大的商业价值,而是博客相当于帮我们筛选下来了这么一批人,这批人不为赚取流量(毕竟博客现在也没什么流量了),更多的是为爱发电。用最简单的,相比视频制作要更轻松的图文发布方式,向世界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是随心所欲。

文字更适合用来学习和思考。文字相比于视频,要更适合用来学习。文字需要我们主动去阅读和理解,视频是让我们不用思考的被动接受信息,主动要比被动更能有效理解并记住信息,从而能帮助我们去整理思绪,系统的思考。视频是有趣的,轻松没压力的,主打的就是一个消遣,即时满足。

如果有人反问说:现在文字类的博客已经没有价值了,没人会看的,写了也没用。那我会说:这类无法看枯燥无味的长文的人,他们的多巴胺阈值已经很高了。这类人喜欢看轻松无压力的视频,不用思考,就能在一两分钟内看完一个视频,然后再看下一个视频。这种走马观花的观看是很难形成深度思考和理解的,更不可能利用获取的新信息来改善现实生活上遇到的问题。他们很难专注于眼前没有乐趣的事情,很难去解决稍微有难度的事情,而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问题都需要长时间的专注来分析并处理各种枯燥无味的事情的。

都是工具,但要运用得当。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片视频,如果运用得当,他们都是很棒的工具,能够辅助我们解决许多问题。但他们的信息载体的基本调性就在那,而且时代的风气也如此,不是说图片和视频不好,是这种视频载体更容易用来让人们沉迷其中,如果心境不清醒,就很容易变成消遣娱乐,浪费光阴,弱化大脑。

控制好自己的精力。人的一生不应该追求快乐,因为那是一种欲望,是无止境的,人应该追求的是平静,是专心的处理好当下的每一件事情,来获得内心的平静,不去焦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快乐和幸福就让他在平静中不经意的到来,就像偶尔加点糖,而不是去追寻每天都甜蜜。

要想处理好手头的事情,就要控制好自己的精力,那样才有耐心去思考、计划、分析、执行,处理好枯燥无味的琐事。要控制好能够刺激多巴胺的低级快乐,比如短视频、游戏、小黄片、可乐薯片、微信群聊,甚至音乐。实在是控制不住了想尝一尝,也要懂得按下暂停键,不能一直沉迷下去。不然的话,你可能连早上刷个牙、叠个被子、拖一下地、洗个澡这种极其简单的事情都不想去做,那更谈不上思考自己的人生、规划自己的工作、学习能让自己更优秀的知识技能这些稍微困难一点的事情了。

叔本华曾说:生命就是一团欲望,欲望得到了满足就会无聊,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痛苦,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左右摇摆。

当我们感到无聊时,那便是精力非常充沛的时候,这时候非常适合去做一些枯燥且困难的事情,如果这时候忍不住去及时享乐,忍不住去玩游戏、看黄片、抽烟、吸毒等等,多巴胺会让你想要得更多,继续玩游戏继续及时享乐,根本停不下来,停下来会非常的痛苦。相比于到达了多巴胺顶峰之后再痛苦的下降,不如控制好自己,让多巴胺时刻处于平衡的状态,那样生活才能随心所欲,尽在自己的掌控。

再谈博客。所以说,博客还是有价值的。文本信息能够更轻松简单的发表想法观点,读者也能够能够更快速的检阅,而不用等着视频一字一句的读完。虽然读起来非常乏味,但从宏观长远来看,让自己处于平衡的状态,才能随时随地的投入到下一件平凡琐碎的事情当中去。

可能已经没人记得我了,毕竟我更新的不多,这几年甚至写都不想写,因为我怀疑写博客是为了什么,有什么价值。因为写了东西也没人看,写来干屁吃。不如去B站、抖音、小红书那里去做内容,那边人流量多,也有更多人和你讨论。像这种鸟不拉屎的自建站,根本没人知道,更没人有耐心来读你的长文,又枯燥,又没营养,又不好笑,没有教你赚钱的办法,又没有给到什么情绪价值,读来也是浪费时间,那写来干嘛,索性就摆烂不写了。但现在想想,写博客,一来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这样能够帮助自己在给自己的自媒体视频写文案的时候有根本性的帮助;二来可以促进自己思考,大脑多活动,不然真的会生锈;三来呢,码字还是有点小愉悦的,特别是用小鹤双拼打字,比以前全拼的时候码字爽多了,虽然有时候还是要慢慢的去找候选词,但总体来说还是舒服了不少。当然了,这种缺少规划的即兴写作方式大概率会产生许多废话,也就是没有价值的内容,毕竟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但我也无所谓了,爱看不看,我每年续费几块百块钱还要顾忌那么多,干嘛呢,折腾自己呢?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就是了。

我还是希望多和大家交流一些想法,向大家多学习的。锻炼一下自己,让自己能够静下心来,有耐心的去学习一些干货知识。如果你不玩游戏,不看短视频,不看小黄片,不沉迷于即时通讯,那你真的多出很多的时间,虽然无聊,非常无聊,特别无聊,但无聊就对了,无聊就试着去处理一下你还没解决的事情吧。

下次可以聊一聊如何把困难的事情分解成简单的小事情,以此提高执行力,早日处理好事情,减少拖延的可能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