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首页

成都的烦恼

作者 Maie
2025年4月22日 23:00

最近几天气温像过山车样飙升到三十几度,终于进入夏天了。在待了几十年,还是没太适应,尘都对于鼻炎敏感人群不太友好。

非鼻炎患者可能很难理解,那种不定时连续打喷嚏,鼻子痒眼睛痒,喉咙老是感觉卡起卡起的,然后开始不停地流鼻涕,不停地擤鼻涕,头就会晕,晕了没法工作,整个人萎靡不振。最尴尬的还是吃饭的时候有时候会忍不住就来几个喷嚏,刚吃在嘴里的饭菜喷得到处都是,别提多尴尬了。这感觉真是生不如死。

为啥的鼻炎患者那么多?

为啥的鼻炎患者多呢,我搜集资料整理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地理环境限制
盆地地形限制了空气流通
从地理上看,四川盆地受西面横断山脉、北边大巴山、东面巫山、南面云贵高原四面包围,成都正好位于四川盆地中央低凹处,四周山脉环绕导致空气流动性差,污染物、粉尘及过敏原极易滞留。

湿气与粉尘叠加刺激
盆地内常年湿气弥漫,天上经常有厚实的云层遮蔽,太阳少多阴雨,下边就阴冷潮湿,冬春季寒冷、夏季又闷热,所以本地人为啥要吃辣椒、花椒,要吃火锅,就是为了去湿寒。湿气叠加各种来源的粉尘悬浮,持续刺激鼻黏膜引发炎症。

2.气候的影响
冷湿空气刺激
湿冷空气易引发鼻黏膜血管收缩和炎症反应,有的人回个老家,或者周末去近郊的青城山、都江堰,鼻炎都会好很多。比如我以前离开成都到深圳后症状明显缓解。

温度波动频繁
季节交替时昼夜温差大,鼻腔黏膜对温湿度变化敏感,易出现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在成都经常可以见到这样搞笑的场景:穿短袖的和穿羽绒服的擦身而过,互相骂了一句SB之后各自远去。

输入性粉尘较多
今年春天就从外蒙古吹过来的几次风沙,穿越几千公里,川渝地区都受影响。

气候越发异常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最近几年气候变得越发异常多变且难以预测。风雨雷电随机切换,也模糊了季节的界限。

这些其实都说明自然环境对人,特别是对这个鼻粘膜,确实是有明显的干扰作用。

3.空气污染与过敏原增加
工业与交通污染
城市化建设进程中使空气中的粉尘增多,加之空气不流通,悬浮在空中的粉尘就多,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等导致空气中颗粒物(PM2.5/PM10)浓度升高,直接刺激呼吸道。要知道成都已然是 2000 万人口的超大城市。

化学过敏原增多
各种洗涤剂、装修材料、化妆品、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成为诱发鼻炎的潜在因素。

4.植物花粉高发
春季花粉密集
得益于绿化覆盖较广,成都及周边地区春季柏树、柳树、杨树等植物花粉随风扩散,成为主要过敏原。这点应该不是主要的,比如秋冬天那花粉应该少了吧。

风媒传播范围广
花粉颗粒微小,易通过风力扩散至城区,与尘螨、霉菌等室内过敏原共同作用,加剧过敏反应。

5.体质与生活习惯
过敏体质
遗传因素及免疫系统过度敏感导致部分人群对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反应强烈。

生活方式改变
长期室内活动、过度依赖空调等习惯,降低鼻腔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新冠疫情对体质的影响
很多人的反应新冠疫情后身体状况尤其是免疫力大不如前。

如何预防过敏性鼻炎?

对于外部环境我无法改变,只能从自身方面找原因。
关键是吃遍中药吃西药,用完喷剂用药膏,吃药的时候有点用,一停药又会复发。
于是我问 DeepSeek 像我这种情况如何预防过敏性鼻炎?AI 给我的回复很简单:增强免疫力
还有:

  •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每周保持 3 次以上适度运动(如游泳、瑜伽)。
  • 饮食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 C、E 的食物,避免辛辣、酒精及已知过敏食物(如海鲜、坚果)。(不是说去湿要吃辣么?!)

如何改善免疫力?

我很想知道如何改善免疫力?AI 老师给的建议是:
改善免疫力需结合饮食、运动、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综合调理,具体措施如下:

一、饮食调理
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E和锌的食物:如橙子、苹果、坚果、绿叶蔬菜等,增强抗氧化能力与免疫细胞活性。(每天都在吃啊!)
补充优质蛋白:通过鸡蛋、牛奶、鱼肉等食物维持营养均衡,促进免疫系统修复。(鸡蛋牛奶不喜欢吃,牛奶和鱼肉也贵,吃不起。)
避免过敏原与刺激性食物:减少海鲜、辛辣食品的摄入,降低免疫系统异常反应风险。(现在已经吃得很清淡了好吧!)

二、运动与体质增强
规律锻炼:每周进行3-5次适度运动(如慢跑、游泳、瑜伽),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提高代谢和免疫力。(关键是很难做到规律。)
耐寒训练:用冷水洗脸或清洗鼻部,增强黏膜对寒冷和病毒的适应能力。(这个可以有。)

三、生活习惯优化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 7-8 小时睡眠,维持免疫系统正常节律。(这点很靠谱!)
控制环境因素:使用空气净化器减少室内污染物,保持湿度40%-60%,降低过敏原暴露。(这点没条件,只能尽量不扫地。)

四、特殊护理与医学支持
鼻腔清洁:每日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清除过敏原和病原体,减少局部炎症。这个感觉没必要,洗不好反而会加重病情。
药物辅助:在医生指导下短期补充多维元素片或匹多莫德等免疫调节药物。
中医调理:通过按摩迎香穴或服用苍耳子等中药,辅助改善体质。(这个太贵,同志们,现在中药真的好贵啊,一幅中药一百多,关键是一百多打个水漂,泡都很难冒一个。)

注意事项
免疫力提升需长期坚持,避免过度依赖单一方法。若存在鼻炎等慢性病,建议优先控制原发病,减少免疫系统负担。(这等于没说。)

适合鼻炎患者的运动有哪些推荐?

吃不起咱运动还不行么?于是继续让 AI 给推荐一些适合鼻炎患者的运动推荐。
结合成都等地区的环境特点及鼻炎患者的需求,说是以下运动可通过改善呼吸功能、增强免疫力及缓解炎症等方式帮助缓解症状,具体分类如下:

一、有氧运动
慢跑
通过加快呼吸频率和深度,促进鼻腔黏膜血液循环,减轻充血和水肿,长期坚持可改善鼻塞、流涕等症状。
建议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避免在花粉或污染严重时段进行。(那你说啥时候跑?)
(慢跑试过,一是没时间,二是没条件,三是跑不动,总有理由。)

游泳
增强心肺功能,提升鼻腔黏膜适应能力,但需佩戴鼻夹减少呛水风险,并选择水质清洁的泳池。
适合每周2-3次,每次不超过1小时。
(没条件,你以为家家都有大游泳池,还是泳池是自家开的?)

骑自行车
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呼吸新鲜空气时需注意避开过敏原高发区域(如春季花粉季)。
(这个到时可以有,共享单车也不便宜)

二、低强度舒缓运动
瑜伽
通过腹式呼吸法锻炼呼吸肌,改善鼻腔通气功能,同时缓解压力、减少情绪诱发的鼻炎发作。
推荐练习树式、猫牛式等舒缓动作,每日20-30分钟。
(谁给展示一下这动作)

太极拳
动作柔和连贯,配合呼吸调节气息,增强鼻腔黏膜抵抗力,适合中老年或体质较弱者。
(有没有大宗师肯教一下的?)

三、呼吸专项训练
吹气球/深呼吸练习
增强呼吸肌力量,改善鼻腔通气,减少分泌物滞留,每日可进行10-15分钟。
(我要去买气球)

鼻腔清洁辅助运动
运动后配合生理盐水冲洗鼻腔,清除过敏原及分泌物,降低炎症复发风险。

注意事项
环境选择
避免在花粉、粉尘或PM2.5浓度高的区域运动,优先选择清晨或雨后空气清新时段。
(这里是尘都,你觉得啥时候合适?!)

强度控制
以轻微出汗、不感到疲劳为宜,避免剧烈运动引发过度换气或黏膜干燥。

个体适配
慢性鼻窦炎患者可侧重游泳、瑜伽等低强度运动;急性发作期应暂停运动并就医。
通过规律锻炼结合环境规避,鼻炎患者可逐步提升体质,减轻症状反复。

亲测对过敏性鼻炎有一定效果的方法

(不是广告,对你不一定有用,仅供参考)

  • 如果非常严重,吃药也不管用,就去专科打消炎针
  • 消肿之后吃中药调理;
  • 早晚注意保暖,出门注意带口罩;
  • 平时练习武当八段锦和易筋经。
  • 还有哪些有经验的读者你来补充吧!

东门市井劼人故居,秒回三十年代的民国风老成都

作者 Maie
2024年12月24日 17:42

在街上闲逛,无意中发现某锂电池制造厂商在路边搭了很大的展台搞活动,扫码关注公众号并到展台各点位打卡就可以抽奖啥的。其中第一项就是拍三张现场照片分享到朋友圈集 68 个赞,对于社恐而且很少发朋友圈的我来说,转发就几乎很难完成,更别说去要 68 个赞,哪里可能有 68 个无关的人会点这种赞?!于是只好默默地离开,年纪大了要学会享受孤独。

▲ 小姐姐在发表演讲(背台词),不知道拍摄的什么剧

,很多老街似乎拆得只剩下个名字,余下的西门有宽窄巷子,南门有锦里,东门好像少了些什么。如果非要找一个地方那可以是东门市井劼人故居,民国时期的公馆建筑群、灰砖青瓦的川西民居,传统而古老的拼接式门板,青石板铺设的路面,秒回三十年代的民国风老成都。

有很多老物件,单卡收录机、黑白电视、算盘、方桌板凳、木制洗漱架、搪瓷洗脸盆。还有非遗糖画,10 块钱转一次,龙啊龙啊我要好多的龙啊。

▲ 非遗糖画,急招非遗传承人

东门市井是旧时光特色街区之一,街区有四川美食,可以市井赶场,也有传统休闲老茶馆以及年青人喜欢的咖啡馆。这里和李劼人故居“菱窠”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劼人

李劼人(LiJieRen),原名李家祥,常用笔名劼人、老懒、懒心、菱乐等,中国现代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大师之一,也是中国现代重要的法国文学翻译家,知名社会活动家、实业家。1919 年赴法国留学,曾任《川报》总编辑,成都市副市长。代表作有《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说成都》等。

劼人故居院子一角,有个小姐姐静静地坐在连廊上画着。

▲ 劼人故居回廊望主楼,中间有个小鱼池

李劼人故居,又名“菱窠”,始建于 1938 年,是李劼人为避日机轰炸所建的“疏散房子”。因房屋面临菱角堰,便题字“菱窠”,意即菱角堰旁的茅屋。1939 年春,李劼人举家搬迁于此。1960 年李劼人用稿费将主楼改建为瓦房,阁楼升高为宽敞的藏书楼。1962 年,李劼人去世后,家属将菱窠及李劼人历年所藏书籍、字画全部捐赠国家。1985 年,被公布为成都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劼人故居主楼,二楼是书房
▲ 劼人故居小园有小姐姐在拍摄古装剧分镜

尘都的冬天大部分都是阴冷的天气,最不舒服的时候就是大冬天刮着风还下着绵绵细雨,雨丝携带的寒意像针尖一样扎入毛孔,真正入肉三分;而只要有阳光的日子便是节日,躲在屋里的人们便都出来透气,于是院子里草坪上都长满了人。东门市井坎下坎上坐满了喝茶的人。

很喜欢这个凹陷下去的地方,可以喝茶,也可以吃饭;既是闹市,更宜闲坐。

一壶花茶,三五知己,这一刻时光都为你慢下来

这里就是现实中重现的菱角堰了,没去看有没有种菱角。

▲ 菱角堰仿堰

初到成都

作者 老张
2024年5月27日 23:40

有幸去成都培训学习,26号早上从七点半坐车往宿州高铁站出发,一个多小时车程到宿州,在高铁站也算是没有等多长时间,九点四十来分开始检票,九点五十九点高铁启动,目标成都东。

八个半小时的高铁车程,真提一种煎熬,本就腰椎间盘突出,长时间久坐真的很受不了。不过还好,一路风景还是真的不错。

初到成都 - 第1张图片

初到成都 - 第2张图片

出发前一天晚上,和老婆一起到超市买了很多吃的,面包、卤蛋、鸡腿什么的,结果这些东西越吃越腻歪,没办法只得找同行的要了一些水果解腻。

高铁六点半准时到成都东,又经过四十多分钟的大巴车才到达杜甫草堂亚朵酒店入住,晚饭也就安排在隔壁的饭店。到成都,当然是以川菜为主,虽然在我们那小县城也可以吃到,但是还是不是太正宗,来成都不仅吃到正宗的川菜,也尝到了抖音上经常刷到的折耳根。

初到成都 - 第3张图片

这一大碟菜的油够我们那一桌的油了,川菜自是重油、重辣、重口味!

初到成都 - 第4张图片

折耳根,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难以下咽,吃在嘴里,只不过有一点点的腥味。

今天还是像在家一样五点起床,因为酒店没有健身房,就到外面跑步。结果五点半的成都天还是乌漆嘛黑,我们那早上四点半天就开始亮了。因为昨天晚上看了地图,就往浣花溪公园方向跑,六点十来分天才开始亮。

初到成都 - 第5张图片

五点半,天还没有亮,草堂路还没有行人,这是我用夜景模式拍的一张照片。

初到成都 - 第6张图片

浣花溪公园,真的是晨跑的好地方,六点天亮了之后,晨跑的人陆续多了起来。

今天下午五点半学习结束,六点半就吃完饭,可以结伴到外面转转,我们十来个老男人骑单车就奔到了宽窄巷子。

初到成都 - 第7张图片

逛完了宽窄巷子又骑车奔入锦里。

初到成都 - 第8张图片

像这样的商业街,十几个老男人结伴真的不适合来逛。两个地方,逛了两三个小时,什么也没有买、什么也没有吃,打道回酒店。

初到成都 - 第9张图片

骑着小黄车,闻着满街的火锅味,慢骑在成都的街头,真是一种享受!

成都天府通公交可以在线充次数了

作者 Maie
2024年4月24日 19:30

在城市中生活,通过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应该是最便捷的方式,所以公交卡应该算是必不可少的民生应用了吧。

我的公交卡记忆

记得 2004 年的时候公交卡还是月票卡,就是一张纸质卡片上贴了相片,买了月票就加粘一张月票卷标明是几月的月票。我还记得公交车上人很多,挤上车后拿出来向售票员亮一下就算是刷卡了。

后来二零一几年就发行了 IC 公交卡,我的第一张公交 IC 卡还是在成仁路口公交站旁边的碉楼那里买的历史主题铜车马公交卡,见下图。

我有两张公交卡,一张华为天府通 NFC 电子卡,一张实体公交卡。华为 NFC 电子卡的主要作用是坐地铁,因为容易忘带实体卡,手机 NFC 电子公交卡充值和刷卡都很方便。

天府通实体公交卡主要作用是乖公交车,因为刷次数有优惠。

公交票价优惠

成都公交实行的票价是普通车 1 元,空调车 2 元基础票价(现在基本都是空调车)。天府通成人次卡 5 折(即 1 元 2次)、学生次卡 2 折(即 0.2 元),刷次卡 2 小时内免费换乘 3 次,次卡和天府通老年卡均实行次月底清零。天府通电子钱包、天府通二维码和天府通 NFC 卡享 9 折优惠。从今年开始更是延长了清零时限,将天府通成人次卡、天府通学生次卡和天府通老年卡的次数清零规则由当月底清零调整为次月底清零。

社区公交乘车实体公交卡、NFC 电子公交卡刷卡免费乘车。

而且从 2024 年 1 月 1 日,成都市“ 12+2 中心城区”公交将实现“同质同网同价”。

也就是说刷卡次数范围扩大至“12+2 ”中心城区,在各区间公交线路之间都可享受“2 小时免费换乘 3 次”。成都 14 中心城区是指:高新区、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双流区、新都区、郫都区、温江区、龙泉驿区、青白江区、新津区、天府新区。

老版天府通公交卡不能线上充次,能换新卡吗?去哪里更换天府通 2018 CPU卡?

由于政策原因华为天府通 NFC 电子卡暂时还不支持在线充次,因此需要一张实体公交卡进行充次,享受乘车优惠。原来实体卡充次都只有线下到充值网点充次,充值点到是很多,但是晚上八点半后,早上 8 点半前都充不了,很是麻烦。从今年开始天府通 APP 已经开放了线上办理老年卡、学生卡、成人次卡(限卡号为 16 位和 20 位数的新版卡)年审和充次的服务,用户使用带 NFC 功能的手机贴卡充值即可享受到“足不出户、即充即用”的便利。

而原来发行的 8 位数的老版天府通 IC 卡无法实现 NFC 充值功能,必须更换成 2018 年以后发行的 20 位数的新版 CPU 卡。功能完好的 8 位数卡号的天府通旧版卡可以更换为新版本卡片,当然不换也可以继续用只是不能手机充值而已。

换卡地点

更换只能去 20 个天府通自营客服网点。建议查询天府通微信公众号或在地图上搜天府通自营网点提前联系,好像周末也在上班。

换卡费用

  • 成从普通卡旧卡用户带上旧卡以旧换新,换卡费 15 元/张,立即可取,原旧卡上的公交次数余额不能退现和移资,建议用完再去换,电子钱包余额可以折算换卡费;
  • 学生卡、老年卡的旧卡用户,带上旧卡、身份证(或户口簿)原件、近期彩色证件照,换卡费 10 元/张(等待 10 个工作日),部门网点加 10 元可加急制卡,现场立等即取。

“成都公交次卡”用手机怎么充?

具体的要求是:

  • 手机支持 NFC ;
  • 天府通实体卡的卡号为 20 位数的新版卡,即 2018 年以后发行的卡

操作流程如下:

  1. 打开手机 NFC,打开天府通 APP,首页上点开“充值” – “电子天府通卡充值”,往天府通电子钱包里充几块钱;
  2. 在天府通 APP 首页上点开“充值” – “天府通卡实体卡充值”,或首页点“天府通卡” – “贴卡充值、激活”,根据提示贴卡,手机读到卡后将显示“获取 卡片信息成功”,即显示卡号余额啥的;
  3. 选择顶部“次卡钱包”,点击充次,选择月份、充入次数,只能是 2 的倍数。即充 2 次就是 1 元钱,目前只能通过电子天府通卡钱包进行支付。注意充次时看到支付成功提示前不要移动卡片。

成都公交及公交卡遗留问题

部分网友反馈公交次数查询不实时。比如你有一段时间没坐公交了,查公交次数还有次数,但实际去坐车的时候又没有次数了,很尴尬啊有没有。这点技术上不复杂吧感觉。

还有就是成都公交对于学生上学通勤路线规划不太积极,不是去和学校协调,主要都通过线下自发的定制公交来实现,定制公交那坐一次相当于坐十来次公交了。

(题图来自成都市交通运输局,特此感谢)

锦江沙河公园

作者 Maie
2024年1月12日 18:30

”为自然河流,古称升仙水,“”之称始自元、明两代。和府河、南河都是流经成都中心城区的主要河道,被称为成都“姊妹三河”,同属岷江水系,全长 20 余公里。

沙河在九里堤北路洞子口附近从府河左岸分流,沿成都城北郊从西北流向东南,在跳蹬河折而向南,过五桂桥又折向西南,最终又在东篱翠湖回归府河的怀抱。其中在沙河一段又分流成了大沙河和小沙河,今天要逛的就是这个沙河一段。

仲冬季节,澄黄的银杏给阴霾的城市穿上了夹袄,像是在说:天冷了,各人自觉点把秋裤穿起。

一个老哥骑车穿过小沙河上的石拱桥,桥下有竹,清雅得很

沙河公园路边的红花羊蹄甲(香港兰),是个耐寒的树种,大冷的天越开越盛。

大沙河边,冬天的河面看起来很平静,凑近了看实际却是暗流涌动。

沙河公园绿道,无丝竹之乱耳,无广场舞之喧嚣,是个散步、跑步、遛娃的好地方。

小沙河边的梧桐树,很喜欢这些树以及它们的倒影

河边树干都刷上白漆,有点意思

小沙河边,环卫工人在清理树下的落叶,先聚拢,再装袋,一丝不苟。
无奖竞猜:你知道环卫工人手里拿的工具叫啥么?!

红配绿…

大沙河岸边更适合散步一些,离公路近也更吵杂。

大沙河两岸的树林里,有各种各样叫不出名字的鸟,也不怎么怕人。
大沙河上空振翅的鹭鸟。

路边卖甘肃苹果的大哥,旁若无人地玩着手机。

苇草,以及小沙河边休憩晒太阳的人们
记住老年间就传下来的习俗:在尘都只要出太阳就是在过节

不用羡慕,没多久我们都会过上这种生活

河水看起来有点黑,其实还算清,河里有长长的水青苔。云南那边把这个当野菜吃,据说比海苔味道还好。
我信你个鬼…

我是有多喜欢这些树啊。
灰色的天,给点颜色心情也会舒展

对岸,爷俩在拍着什么

走近一看,原来是在拍短视频
短视频让老年生活散发了第二春,第三春,第四…

沙河公园观音桥,路两边各种卖杂货的小摊,有卖甘蔗的,卖阿坝州牦牛肉的,有卖花生瓜子等干果的,有卖菜的,卖猪肉的,卖水果耙耙柑的…散步顺便买点东西回家。桥头还有个公共厕所,真是方便

这一段河道只是沙河公园其中一段,这一圈逛完,一万多步也有了。

有树有水有绿道,可走可坐饿不着。这才是城市里公园该有的样子。

成都成都

作者 小饿
2023年10月28日 16:50

10月20-22日公司组织成都团建。
三天行程,第一天全员集体游熊猫谷、都江堰,整体印象是排队排队;下午自由活动南桥古城,基本上是吃吃吃;
第二天参观三星堆博物馆,一路拍拍拍,晚上东升街约了天涯同事冷总和段总,两个四川人为了照顾我这个河北人,点了微微辣的串串,三个人还是吃得龇牙咧嘴,酒足饭饱后逛太古里,不禁感慨,成都真是把裸眼3D的户外广告大屏玩会了;
第三天窝在酒店追了半天2019版《倚天屠龙记》,陈钰琪总是给我一种翁美玲转世的错觉,因为右脚实在是废了,想着周一还要上班,就没有安排行程。
周日晚上10点落地回家。

主观攻略:

1.如果想拍大熊猫和小熊猫,就快速步行到山腰,不要在山脚恋战,那两只黑鸭子真的不值得拍半天,小熊猫在山顶。

2.游都江堰不要为了节省力气坐游览车,事实上排队也在消耗体力。

3.三星堆博物馆入口的免费拍照送钥匙扣千万别拍,钥匙扣照片大概有指甲盖大小,两块塑料片固定,没有任何三星堆元素。一楼展厅可以拍一些照片,二楼除了青铜神树其他都不值一看,二楼的打灯就不如一楼精致,大概二楼都是仿制品。如果想盖章的话,建议别买旅游护照,直接买一个空白笔记本,甚至作业本就行,三星堆邮局的印章足足有几十个,旅游护照根本不够用。

4.关于某个美食,不要一到成都就直奔目标,比如老妈蹄花,在成都遍地都是,凭概率也能吃个差不多,有排队时间,到处走走也不错。

enjoy~

成都是把户外大屏玩会了

再见了,五桂桥车站

作者 Maie
2023年6月29日 12:12

六月中旬,营运了 28 年的五桂桥汽车站拆迁闭站停止营运了,不禁让人唏嘘感慨。

过去的辉煌

五桂桥客运站又叫汽车总站,这座设在东南方向塔子山公园旁边的汽车客运站是 1995 年投入运营,最初是作为同期通车的四川第一条高速公路——成渝高速公路的配套车站,主要开通的班线也是以成渝沿线的城市为主,比如:内江、宜宾、泸州、重庆、永川等地。那会儿我还窝在西南一隅的乡村里,还没来过成都。

五桂桥车站是川东南方向出行首选的车站,也是几代在成都生活和工作的“新成都人”曾经到成都的第一站,每一个曾经与它有过交集的人都记得它的辉煌。回首五桂桥客运站 28 年的过往,它承载的不仅仅只是离别时的忧伤回家时的喜悦,它更像成都的许多老建筑一样寄托着许多人的难忘记忆!

当我到成都的时候,正赶上五桂桥车站的辉煌时代。

拉客

“简阳,走不走?”“泸州,走不走?”“帅哥、美女,到哪里嘛?”……

一到车站外面的路边,就能听到很多看似“闲逛”的实侧拉客的中年妇女冷不丁的一阵熟悉的吆喝声。

只要你稍微有一点儿迟疑或犹豫的表现,她们就会穷追不舍,直到把你连人带包塞进路边的小面包车。然后等面包车坐满了才把你拉到几公里外路边的大巴车上。有时候大巴车也坐不满,乘客还会被全部倒到另外一辆车上,在南方这被称为“卖猪仔”。

有时候司机也会做出正在驶往下一站的样子,让你以为幸运地赶上了刚发出的车辆。如果没坐满,到了城边上,司机会猛打方向盘转回来,接着再去“捡”人抢客,一圈圈地兜风,把乘客弄得心急火燎,双方即将爆发激烈冲突了,这时候才会正常发车。

别问我为什么知道这么详细。我一般喜欢到站里售票窗口买票,尤其是带着大包小包的行李的时候。

抢票

五桂桥车站曾经是成都最牛车站,年客流量在高峰期可达到 580万人次/年。但凡遇到节假日,真是“一票难求”。尤其是春运的时候真是记忆尤新。

以前还没有手机购票的时候,都是需要到窗口购买车票的。好在可以提前几天买票,时间确定不了的乘客也只能当天去买票。赶上春节,最少得排半天才能买到票。

你能想象吗?客流高峰的时候,售票大厅一直到站前广场都是排长队等着买票的。买到票之后班车也是滚动班发车,候车厅都是密密麻麻排队的旅客。

乘车

来成都后第一次参加成都磨房徒步金龙长城的户外活动,也是在五桂桥坐的公交车。

坐一趟汽车回老家不到 300 公里,如果遇上车锅堵车差不多要花 4 个半小时。这个过程既漫长又很有趣。

有一年坐车回家,离开车还有一段时间,于是我去车站里面的茶馆里休息,没想还碰见了许多年未见的小学同学韩剑。

每次回家汽车上都会遇上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座位,不同的风景。走到中途到休息服务区还会下车上个厕所买点小吃啥的(虽然真的很贵)。

再后来有了一种点对点上车的长途班车。
就是提前打电话预定座位,市区内有小车上门接车,送到指定地点上大巴,然后直达目的地(比如五桂桥),费用还比在站内便宜很多。平时车站内票价 90多元,节假日 110 元,点对点上车的车只要 70 元。

出行自由

随着 2021 年 6 月底绵泸高铁内自泸段高铁线路的建成开通运行,高铁网络时代到来;而高速公路的发展以及网约车、私家车的与日俱增,长途汽车已经淡出了很多人的生活,五桂桥客运站的年客流量已经逐渐下降至不到 40万。尤其是高铁与公路相结合,中国的交通资源已经从稀缺走到了相对充裕的阶段。平日里买火车票再也不用提心吊胆地“抢”,出行再也不需要提前很多天就安排好一切行程。目前白天高铁二等座票价是 130~140 元(高铁运行时间不到两小时,候车车半小时),虽然说出行成本提高了,但效率确实也提高了。基本实现了出行自由,想走就走。

我们的城市发展其实也是一个郊区化的过程。高铁的网格化建设又对城市化进程推波助澜。城市轨道和高铁几乎是同步建设,也正因为此,当人们的长途旅行从公路转到铁路,在城市里也基本上靠的是地铁完成分流。于是二十多年前建成的五桂桥车站无论成基础设施还是换成已经不适于现代化立体式交通网络架构的发展。

选择了一种交通发展模式,一部分人的利益就被牺牲掉,这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结局。
五桂桥汽车站在过去为交通发展做出的贡献,这无需多说。而它用慢慢淡出的方式和大家告别,这也是时代向前发展的选择。

五桂桥车站闭站后,到泸州的汽车转到了成都东站汽车站和机场客运站。
成都东站汽车客运站位于东客站枢纽经济发展区内,目前这里已建成集高铁、地铁、城市公交、长途客运为一体的无缝换乘交通体系,让旅客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我看了下成都东站汽车车票节假日 102 元,平时 88 元。

怀念和告别

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点对点地“跳转”,长途汽车其实是最适宜的交通工具。
几年前,我们还在全民春运抢票,如今已经在怀念日夜兼程的长途大巴了。
不过,大多数人和我一样怀念的是自己的一段经历,是年青的过往,却不是车上的环境和疲惫煎熬的旅程。

在这里我要郑重地向“五桂桥车站”这位“老朋友”告别。
再见了,五桂桥车站!
再见了,一去不复返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