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20250324认知世界一:哲学和物理
(图片来自网络)
很早以前,当第一次看到这种说法时,为之一惊,随后细想,也未想明白,因此,这种说法一直萦绕在脑海中。后来又从别处数次听到或看到相同说法或观点,又随着阅历和知识的积累,才慢慢才想明白。这种说法便是——如果将世界上所有学科比作一棵树,那么,这棵树的树根是哲学,树干是物理,其余学科都不过是枝桠和小树杈。同理,世界上所有的知识,都不过是由哲学和物理衍生所得。
印象中,第一次看到这种说法时还在上学。当时犹如接受了启蒙般的震惊,无法理解为何哲学和物理是知识之根和知识之母,无法理解人类庞大而繁杂的知识系统,竟然可追本溯源到只有哲学和物理。为什么是哲学和物理?没有人给过解释,也没人提出过类似疑问。所以,这种原因只能自己慢慢悟,细细想。
大千世界,混沌初开,我们的祖先面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敬畏。古今中外,都有占卜和巫师通灵者,他们相信在云层之上有一种更高文明和更高维度的神明存在。连刮风、下雨、闪电和日食月食等等现象都被看作是神明的某种授意。于是便尝试解读,解读的结果当然是唯心主义,随之又有了不同流派。对于万千现象,这些先哲们都曾努力运用自己的哲学思考给予答案,不同的思维、不同的思想相互碰撞融合再推进,人类逐渐摸到答案之门。当第一个理性思维的人,即我们后来称之为“科学家”的人诞生,对这些现象给出正确解释后,科学才慢慢诞生。
当然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这个小举例仅供狭隘片面的尝试去理解这种说法。我们可以闭上眼睛细想,几乎人类的知识都先源自哲学思考,没有哲学便没了新知。哲学总在人类认知的边缘不断探索,哲学总承担着拓宽人类认知边界的重担。当看过几本哲学书后更倍感如此。几十,几百甚至几千年前哲学家们写的著作,读之竟有似曾相识之趣。原来几十、几百甚至几千年前哲学家们探索思考的问题,如今已成了某某学科。
上学时听老师说,物理是一门理性思维课,因此对偏感性认知的女性而言稍有难度。还曾看到过另一种说法:世界上所有学科都有物理的影子。足见物理的地位。我们今天通俗易懂的常识,在几百几千年前却是最先进的认知。我有时在想,当人类第一次通过物理公式计算得出,从A到B,以C米每秒的速度行走,需要多久便能到达时,会不会惊讶的合不上嘴。不用真正的从A走到B一趟,仅仅通过一个公式计算便知道多久能到,这难道不是全知全能上帝所拥有的技能吗?诸如此类的物理知识,不断在填充着人类脑细胞,使得人类一代更比一代强。无法想见,当人们利用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仅通过纸和笔的演算,便可如神明般知晓相隔亿万公里之外另一个天体的运行轨迹时的兴奋。同样的,麦克斯韦通过《电磁通论》告诉人们“电”和“磁”之间的关系,爱因斯坦通过想象力衍生出“相对论”向人们揭示“时空”之规律,杨振林通过“宇称不守恒”证实宇宙是个跛子,这些伟大的物理学家们,一次一次的将人类认知的边界拓宽。每一次的物理的进步,都在推动人类认知的进步。其余学科的诞生,往往都在这推动的过程中应运而生。我曾努力阅读过麦克斯韦的《电磁通论》,但最终止步于全书40%左右处的《电解导电》篇章。这次阅读最大的感悟是,学好微积分是件很重要的事。
以上这些,并不能构成我对本篇第一段中“这种说法”的解释,而只能看作是由“这种说法”发散开来的感想。这样便可避免一些人针对上面我浅薄的文字来争论,导致牵连出对“这种说法”对错的争论。这篇小文算是个人对认知这个世界的一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