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首页

2019

作者 bang
2019年12月31日 13:48

今年博客进一步减少,去年年终时就说了,不再遵循每月至少一篇的惯例,以后年终的一篇可能也不写了。

今年最大的变化,就是生二胎和异地。四个月的娃,已长成大胖小子,逐渐会跟人交流了,日渐可爱,很少哭闹,健康得很,三好娃儿,可惜今年在他身边的时间实在太少,因为异地了,我在杭州,家人在广州,这是一系列巧合和各种考虑下的结果,真是之前没想到的一种状态,回看17年博客说希望能增加陪小孩的时间,没想到越来越少。

异地这事,作为老父亲,有些感触,回想起以前每学期回大学坐车时我爸妈都很不舍得,我妈每次流眼泪,我觉得这有什么好流的,麻烦。就像现在我找小孩视频小孩不理我一样,深刻感受到作为父母对小孩的不舍得与思念,以及作为小孩的没心没肺,这很正常。其实异地也不尽是坏处,一个东西变稀缺了,就会让人更珍视,有来之不易的陪伴时间时会更投入和珍惜,同时也更感受到家人的重要性,就我这一个人生活的宅男状态,要是现在还单身一个人,那是多糟糕。人的适应能力很强,像经常坐飞机往返,早上五点起床赶飞机,这种看起来很累实际上还好,就像小镇上的人觉得城里每天地铁上下班两三小时很辛苦一样,习惯了没什么。

工作上持续有很强的焦虑感,人生就是不断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阶段,除非甘心躺着不动。互联网行业的速度催着人要快步往前跑,不能走也不能躺,否则可能产生踩踏,还赶不上车,在今年这形势下更严峻了,以后在35+这辆车上的准入门槛可是越来越高了。今年继续学习,在大公司一个好处是身边很多聪明人,观察学习下他们的思维和行动力,吸收一些经验见识,学习做些事情,期望不落下。

想不起还能写什么,用一些数字表示吧。今年外出旅游0次,有点闷;坐飞机32次,大部分是下半年;电影56部,刷剧5部,也是下半年,一个人去电影院次数暴涨;14本书,开始入坑庆余年这种超长网络小说;健身40次左右,都是年初有兴致,后面懒加受伤停了;记账第3180天,今年收支盈余6000元,年光族;连续3583天写日记,小想法从博客转向日记了。

今年总的来说对自己的表现并不是很满意的一年,2020年加油吧。

《少年的你》碎念

作者 bang
2019年11月3日 12:30

看电影《少年的你》,挺喜欢。

回想起来小学我也被打过几次,不过印象不是很深,也没那么夸张,小学时回家告诉了家人,然后去学校找了老师,后来怎样记不得了,但大家都表示出这是个麻烦事,老师更是在班上严肃地说没什么大事就应该自己搞定,不用搞得这么大,作为男孩,大家觉得被欺负还不能自己解决是丢人的。回想起电影里班主任离职时,说的话肯定是被审查过了,原版应该是一些尖酸怪罪的话。有多少老师能做到真正关心学生,而不是是不是给自己带来麻烦。

电影渲染了高考的恐怖氛围,比我们当时严重,但高考确实一直是我的噩梦,虽然我考得不错,但那段日子不堪回首,成年很多时候可以靠平时的成绩,而不是高考这样的一锤定音。高考是底层通往中上层走出去的几乎唯一通路,而底层的学生要克服的困难比中上层多得多,在学校受歧视欺负时的话语权,电影里没提到的教育资源的不足,思维惯性的缺陷,原生家庭可能的不安宁,甚至上学机会都没有。十年前有《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现在依然一样。

电影表现出来的满满少年感,压抑的氛围中有美好和温暖,不知不觉已接近中年,少年的美好总是很能触动人。男女主角的表演看着特别高质量特别享受,敬佩这些演员,一直在感叹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天赋和努力程度都差距巨大,脑回路上的差距比社会地位上的差距更大。

保护世界看起来是个虚无宏大的事情,但这部电影确实能做到保护世界,把社会上一些不怎么被关注的问题放大成热门话题,多少正在受校园欺凌的人会感谢这部电影,虽然按网民惯性很快会冷却,但影响力在那里,跟《我不是药神》那样。期待有越来越多被公众误解或不关心的主题电影出现,像抑郁症,同性恋等。

另一种保护世界,就在我们日常工作中,经济增长是保护世界最有效的方式,商业创造出来的低门槛工作岗位,工厂,快递,外卖,能帮助多少家庭走出困境,多少小混混走上正轨,商业就是慈善。

程序员和工程师

作者 bang
2019年9月28日 11:15

程序员和工程师是两个不同的角色。

程序员是创作者,作品的所有者。

工程师是工程的设计者,建设者。

公司里的职位是工程师,而不是程序员。

工程师是负责把公司产品打造出来的角色,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写代码,架构设计,规范制定,质量保障,进度把控,方案权衡,制度建设,上下游沟通,多团队协作,业务理解,问题定义,中长期规划。

程序员则是更纯粹一些的角色,就是通过写代码进行创作的人,与作家、画家、木匠、铁匠类似的角色。

早期只有程序员没有工程师,因为程序是一批嬉皮士的玩物,还没进入工业化批量生产。

现在可能只有工程师没有程序员,程序成了工业化社会中的一环,现代软件产品大多都需要作为一个工程去由一个团队实现。

理论上程序还是可以脱离工程存在,作为一种创作介质,程序员可以独立创造属于自己的作品,它的自由度很高,可以是引擎,工具,语言,游戏等,但它的空间越来越小了。

在做工程师的同时,可以尝试保留程序员的角色,创造自己的代表作。

信息与思考

作者 bang
2019年6月12日 11:47

在微博上看到蔡学镛发了句话:“你总是看大量的信息,你以为你热爱学习。但事实上,大脑本身就喜爱被信息刺激,这跟你是否热爱学习无关。真正判断是否热爱学习,要看是否喜欢动脑思考,大脑本能上并不喜欢思考,因为太消耗能量和时间。 ”觉得挺有道理,对于信息和思考,想再写两句。

我们每天摄入的信息是同质化的信息。无论是刷微博,头条,知乎还是抖音,在这些平台上能获得的信息都是同质化的,你会固定关注一群人,机器推荐也会推荐你喜欢的内容,固定的信息样式配合每天新发生的事情,看起来每天看到的是不同的信息,实际上是一套样式翻来覆去,并不能得到多少有价值的信息。

可以把世上的信息分成三种,第一种是直接以文字等形式在网上提供的信息。第二种是虽然相关资料在网上能找到,但需要自行进行加工处理才能得出有用信息。第三种是网上找不到,只存在于一些人的脑里的信息。

这三种信息稀缺性递增,价值也递增,第一种是当下最廉价的,价值也是相对较低的,而我们每天刷的就是第一种信息,而且是这种信息的一小部分。

要想获得更多有用信息,就要多获取第二种第三种。第二种靠思考和输出,对获取的信息多进行整合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第三种靠人脉关系,很多时候关键信息都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些少数人并没有什么动力去把这些信息公之于众,需要多跟不同的人、重要的人交流和发生连接,获取只存在于他们大脑里的信息,这也是人脉的价值。

对于思考,王兴说:“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可能真是因为大脑思考太耗能量了,本能上不喜欢,思考如健身,要想长期保持或喜欢上思考,一靠习惯,二靠长期激励(对其带来好处的想象),三靠即时激励。若思考能经常即时带来好的反馈和刺激,可能有助于形成习惯,写博客这种古老的方式算是一种即时激励方式,把虚无缥缈的思考变成看得见的东西,有创作的感觉,满足表达欲,若其他人看到能有互动就更好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