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首页

王小波《白银时代》读后感

作者 hillway
2024年8月29日 20:04

在读《1984》《动物农场》和《美丽新世界》的时候,我总在想国外的作家没有真正的生活体验却能写出这样的故事,按理说我们的作家应该更专业才是,什么时候也能出这样的作品呢?读了王小波的《白银时代》,我知道王小波就是这样的作家。

白银时代包括《白银时代》《我的舅舅》《2015》《2010》等作品,未竟稿里的《大学四年级》《黑铁时代》《黑铁公寓》和这种风格一脉相承,写的都是未来的世界,充满着混沌、荒诞、颠倒和不合理,却越看越发现似曾相识。

《白银时代》我看了两遍,看得似懂非懂,看来自己的功力尚浅,以后还要再读。和第一次比,这次读懂了什么是「白银时代」。作者是这样说的:「将来的世界是银子的」——「在热寂之后。」——「在热寂之后整个宇宙会同此凉热,就如一个银元宝。众所周知,银子是热导最好的物质,在一块银子上,决不会有一个地方比另一块更热。」——「白银世界的人蒙神的恩宠,终生不会衰老,也不会为生计所困。他们没有痛苦,没有忧虑,一直到死,相貌和心境都像儿童。」这个白银的世界和我们梦寐以求的世界如此之像,不过书中的人物却生活得了无生趣,一切都要按部就班,工作和生活都要循规蹈矩,连夫妻生活也要被安排,还要事后汇报。男主在不停地写小说,不过每次写完都会发现审稿后的文字和最初的版本一字不差——这说明这个世界是一成不变的。突然男主的一位女手下过腻了这种生活,要出去体验生活,却遭到了生活的毒打——「手脚被竹篾条拴在笼栅上,嘴也被栓上了,不能讲出大逆不道的语言。」

《未来世界》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主要写《我的舅舅》,双线叙述,分别讲了舅舅和小姚阿姨、舅舅和F,用的是现实主义写法。下篇写的是《我自己》,因为写的文章被吊销了历史学家和作家的执照,被抓去改造,先是做建筑工人,后又被安排写作,用的是魔幻主义的写法。

《2015》写的是一个作画家的舅舅,被吊销了执照,被抓去习艺所进行思想教育,又被押到碱厂进行劳动教育,在碱厂和女管教过上了没羞没臊的男砸女管的生活。

总的来说,《未来世界》《2015》和《白银时代》相比,故事更紧凑,更容易看懂,可能因为那时的世界荒诞的程度更低一些吧。

王小波杂文读后感

作者 hillway
2024年4月8日 15:10

这本书看得很慢,大概一个月才看完,中间还看了阿加莎的《罗杰疑案》和半本余华的《兄弟》,如果不是图书馆借的书要还回去,估计还要看很久。说实话,杂文没有小说好看,即使它是极好的杂文。因为看杂文需要动脑子,需要思考,看起来又累又慢,看小说就轻松多了,情节连贯性强,吸引力大,很快就能看完。

王小波的杂文写得很好,我也是从看他的杂文了解了他和他的思想,进而看了他的小说,成了他的门徒。

书中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喜欢罗素,多次引用他的原话或者思想,也喜欢西方的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但讨厌孔孟程朱,尤其是孟子,觉得他偏执不讲理;认为中国的读书人两千多年来就研究些人际关系那点事儿,就是出不了自然科学家。

作者喜欢有趣的东西,善于思考,理性思维强大,问题看得透彻,以理服人。

这些杂文是作者四十多岁写就的,好多处作者都认为自己身体健康,无病无灾,正当中年,来日方长。可我知道作者将不久离世,读的时候惋惜不已。

有些书很好,只是自己火候不到读不懂,到了一定岁数就看懂了。我觉得王小波的书适合四十岁左右来看,那样才看得懂,看得深刻。

《沉默的大多数》

1.为什么沉默

龙应台说,为什么中国人不说话,是因为中国人懦弱。作者说,我们不说话(沉默)是一种生活方式,这是中国人的通病。

作者举了两个例子。一个例子是说苏联人在30年代,大家很害怕,都不说话,即使有争纷,也只是往别人的水壶里吐痰。还有一个例子是说别人把自行车停到你们家门口,你和他去讲理可能还没用,你可以选择沉默的方式来解决,把他车胎的气放掉,在车胎上按上个图钉,把车子搬到他找不着的地方。作者引申出来说「权力即话语」,没有权利说出的话没什么用,所以大家选择用沉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2.话语的教育与熏陶

作者说「有个很大的误会,以为人的种种想法都是由话语教出来的。其实,同样的话语也可能教出些很不同的想法。话语教给我们很多,但善恶还是可以自明。话语想要教给我们,人与人生来就不平等,你也可以不听。」作者给我们举了两个例子。一个例子是小学的时候被要求读越南人民抗美斗争的读物,里面充满了处决、拷打和虐杀,看完以后,书本对他的教育没有完全成功,因为自己保留了一些人性,不然就要变成为性变态了。还有一个例子讲的是文革中两派斗争,一个人把另一个人的耳朵咬掉了,但没有吞下去,而是吐了出来。作者如释重负,觉得「同类不会相食,人性尚存」。

3.话语圈与话语权

在话语和沉默中选择,作者选择了沉默。「的确有不少人挖空心思要打进话语的圈子,甚至在争夺话语权。但是,进了那个圈子就要说那种话,甚至要以那种话来思索,我觉得不够意思,据我所知,那个圈子里常常犯着贫乏症。」读到这里我才明白《2010》里的男主为什么宁愿受罚也不愿做个「数盲」,因为他不想要进「话语圈」,因为人性尚存。

4.没有话语权的弱势群体

作者说「所谓弱势群体,就是有些话没有说出来的人。就是因为这些话没有说出来,所以很多人以为他们不存在或者很遥远。」

5.话语捐

有些时候我们要「讲一些违心的话」,「那不叫说话,而是上着一种话语的捐税。因为有征话语捐的事,不管我们讲过什么都可以,不必自责:话是上面让说的嘛。」不过有的人是自愿捐献,这些人「往往有输捐纳税的意识,融化在血液里,落实在口头上。说话时有总想交税的强迫症。」

作者讽刺了谄媚的读书人,「中国的读书人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就是缴纳税金,做一个好的纳税人——这是难听的说话。好听的说话就是以天下为己任。」

6.总结

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分析了人们为什么沉默。首先沉默是不得已而为之,是当下的环境使然,不沉默会吃苦头,说话(反对)也没用——这是被动的沉默。其次是主动的沉默,不想昧心说话。作者保持沉默的原因是,「对于话语的世界,有某种厌恶之情」,认为「话语」和「沉默」是相对的两级,话语又等同于权力,没权力的的大多数人选择了沉默,用沉默来对抗话语。

《积极的结论》

理性的关键是:凡不可信的东西就不信。但这一点有时候不容易做到,因为会导致悲观和消极,从理性和乐观两样东西里选择理性颇不容易。理性就像贞操,失去了就不会再有;只要碰上了开心的事,乐观还会回来的。假如你失去了理性,就会遇到大量令人诧异的新鲜事物。

《极端体验》

「极端体验」指的是不正常的癖好,有的人就喜欢被虐待,屎往头上浇,喜欢乱哄哄不太平的日子。作者说自己还是喜欢:「吃饱了比饿着好,健康比有病好,站在粪桶外比跳进去好。」

《洋鬼子和辜鸿铭》

讲的是清朝的时候有一个洋鬼子来到中国,他本身是一个性虐待狂,看到当时中国的那些情况,觉得很过瘾,很兴奋。

那个虐待狂洋鬼子,他的理想是到处都是受虐狂,这种理想肯定不能叫做正常。很不幸的是,在中国他实现了理想。他说他看到的中国男人都是那么唯唯诺诺,头顶剃得半秃不秃,还留了猪尾巴式的小辫子,这真真好看死了。女人则把脚缠得尖尖的,要别人搀着才能走路,走起来那种娇羞无力的苦样,他看了也要发狂…

在密室里,有些masochist 把自己叫做奴才,把sadist叫做主人。中国人有把自己叫贱人,奴婢的,有把对方叫老爷的,意思差不多。有些M在密室里说自己是条虫子,称对方是太阳——中国人不说虫子,但有说自己是砖头和螺丝钉的,至于只说对方是太阳,那就太不够味儿,还要加上最红最红的前缀。这似乎说明,我们这里整个是一座密室。

作者把清朝男人的小辫子叫作猪尾巴,女人的小脚称作猪蹄子,很搞笑。把中国的《三纲》比喻成M忠于S,很形象。无限雌伏,无限谄媚的精神不就是SM么。作者能把这两者联系起来,确实厉害。

《肚子里的战争》

正儿八经的医生都去接受贫下中农教育了,医院里的医生都是工农兵出身的卫生员。 他们很爱给人开刀做手术,给人做阑尾手术就要做好几个小时,每次手术都让一个生手来做,说「越是不熟就越要动——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这篇文章写的很是搞笑,把医院里医生那种笨拙的形态写得活灵活现,病人的肚子成了医生练手的战场,这也太儿戏了。

由此就得到一个结论:一切人间的荒唐事,整个社会的环境虽是一个原因,但不主要。主要的是:那个闹事的人是在借酒撒疯。这就是说,他明知道自己在胡闹,但还要闹下去,主要是因为胡闹很开心。

我们还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推论:不管社会怎样,个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荷兰牧场与父老乡亲》

作者去荷兰旅游的时候,看到当地的牧场的排水系统大为震惊,联想起自己在山东老家插队时候的场景,用独轮车拖着几百斤的粪上山。作者觉得这种功效很低,为什么不用工程去解决,而用宝贵的人力呢?

作者说,老家的乡亲,全是些勤劳朴实,缺少心计的人。在老家时,他不喜欢「简直和伤心没两样的活儿」,但是也要表现得更加勤劳朴实,更加少心计,这样就可以被推荐去上大学,跳出这个火坑。

当年我假装很受用,说什么身体在受罪,思想却变好了,全是昧心话。说良心话就是:身体在受罪,思想也更坏了,变得更阴险,更奸诈……当年我在老家插队时,共有两种选择:一种朴实的想法是在村里苦挨下去,将来成为一位可敬的父老乡亲;一种狡猾的想法就是从村里混出去,自己不当父老乡亲,反过来歌颂父老乡亲。这种歌颂虽然动听,但多少有点虚伪……站在荷兰牧场面前,我发现还有第三种选择。对于个人来说,这种选择不存在,但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它不仅存在,而且还是正途。

这篇文章中上山运粪的场景在小说《这辈子》有所体现,看来作者小说中那种艰难痛苦的劳作描写是从切身体验中得来的呀。

《门前空地》

讲的是作者在美国看到不同国家的人在门前空地怎么营造花园的事情。英裔美国人和意大利人都比较正经和严谨,而中国人嫌麻烦随便搞搞。作者由此得出「门前空地虽是你自己的,但在别人的视线中……一本正经建设的花园,不是胡乱堆的。过往的行人看到,就知道屋主人虽然老了,但也不是苟活在世上。」

《卖唱的人们》

作者在北京西单看到盲人卖唱,觉得很难过,因为这些盲人身上都很脏,歌唱得也过于悲惨。他说在世界各国见到的卖唱者,不像他们这样。

在街头和公共场所演奏,不一定会有损个人尊严,也不一定会使艺术蒙羞……人在年轻时可能要做些服务性的工作,糊口或攒学费,等待进取的时机,在公共场所演奏也是一种。这不要紧,只要无损于尊严就可……青年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勇气和他们的远大前程。

我觉得国内街头的并不能称之为「卖唱」,而应称之为「乞讨」,因为在国内没人欣赏你的艺术,觉得你唱得好就会给你钱,所以大多数人把自己装扮成又脏又惨,通过博得人们的同情心来要钱。

《打工经历》

这是作者在美国给一家餐馆搞装修的事情,两个人虽然都是工程师,但是从来就没搞过装修,他们在做的时候,附近的装修工人总过来围观,并嘲笑他们。刚开始他俩还不能接受,还想跟人争论,到后来搞了一个多月,搞出了一个烂摊子,只好辞职走人。最后这个项目被周围的装修队拿走了,他们俩又反过来围观,一看才知道专业的还是不一样,所以说现在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细,隔行如隔山,专业的事情应该交给专业人来做。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真古迹使人留恋之处,在于它历经沧桑直至如今,在它身边生活,你才会觉得历史至今还活着。要是可以随意翻盖,那就会把历史当作可以随意捏造的东西,一个人尽可夫的娼妇;这两种感觉真是大不相同。这位意大利朋友还说,意大利的古迹可以使他感到自己不是属于一代人,而是属于一族人,从亘古到如今。

中国人只重写成文字的历史,不重保存环境中的历史。

《东西方快乐观区别之我见》

这是因为中国的传统社会在这方面也是个放大器。人行忠孝节义,就能得忠臣孝子节妇义士的美名,这种美名刺激你更去行忠孝节义,循环往复,最后你连自己在干什么都搞不清。举例言之,我们讲究孝道,人人都说孝子好。孝子一吃香,然后也能导致正反馈,从而走火入魔:什么郭解埋儿啦,卧冰求鱼啦,谁能说这不是自激现象?再举一例,中国传统道德里要求妇女守身如玉,从一而终,这可是个好道德吧?于是人人盛赞节烈妇女。翻开历史一看,女人为了节烈,割鼻子拉耳朵的都有。鼻子耳朵不比头发指甲,割了长不出来,而且人身上有此零件,必有用处;拿掉了肯定有不便处。若是为“节烈”之名而自杀,肯定是更加不妥的了。

“忠”可算是有东方特色的了,而且可以说它是孝的一种变体。

真正的幸福就是让人在社会的法理、公德约束下,自觉自愿地去生活;需要什么,就去争取什么;需要满足之后,就让大家都得会儿消停。这当然需要所有的人都有点文化修养,有点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对自己的生活负起责任来,同时对别人的事少起点哄。这当然不容易,但这是唯一的希望。看到人们在为物质自激,就放出人际关系的自激去干扰;看到人在人际关系里自激,就放出物质方面的自激去干扰;这样激来扰去,听上去就不是个道理。搞得不好,还能把两种毛病一齐染上:出了门,穷奢极欲,非奔驰车不坐,非毒蛇王八不吃,甚至还要吃金箔、屙金屎;回了家,又满嘴仁义道德,整个一个封建家长,指挥上演种种草人命的丑剧;要不就走向另一极端,对物质和人际关系都没了兴趣,了无生趣。

《思想的乐趣》

作者插队时无书可看,非常寂寞,他想看书,想学习,想思考,想从思考中得到快乐,但通通都没有。

一个人躺着需要从思想中得到快乐,那么他的第一欲望就是学习。

那些年代,有人想把中国人的思想搞得彻底无味。我们这个国家里,只有很少的人会觉得思想会有乐趣,却有很多的人感受过思想带来的恐慌。所以现在还有很多人以为,思想的味道就该是这样的。

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总有人想要种种理由消灭幸福所需要的参差多态。

善与恶为一,正如上坡和下坡是同一条路。不知道何为恶,焉知何为善?

《高考经历》

讲的是作者考大学的事情,作者喜欢理科,喜欢逻辑学,喜欢思考,不喜欢死记硬背。

《对待知识的态度》

学习文史知识目的在于“温故”,有文史修养的人生活在从过去到现代一个漫长的时间段里。学习科学知识目的在于“知新”,有科学知识的人可以预见将来,他生活在从现在到广阔无垠的未来。假如你什么都不学习,那就只能生活在现时现世的一个小圈子里,狭窄得很。

打个比方来说,我上大学时,学了点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今天回想起来,都变成了老掉牙的东西。这门科学一日一变,越变越有趣,这种进步真叫人舍不得变老,更舍不得死……学习科学技术,使人对正在发展的东西有兴趣。

现在的年轻人大概常听人说,人有知识就会变聪明,会活得更好,不受人欺。这话虽不错,但也有偏差。知识另有一种作用,它可以使你生活在过去、未来和现在,使你的生活变得更充实、更有趣。这其中另有一种境界,非无知的人可解。不管有没有直接的好处,都应该学习持这种态度来求知更可取。

《我为什么要写作》

作者父亲不想让他们的子女学文科,因为在那个年代,文科容易遭受事端,不如安安稳稳的学一个外行人弄不懂而又有功世道的理科专业。

但是作者还是喜欢写小说,他觉得这个世界上不仅总有增熵现象,而且需要有减熵的现象。不然「大家都顺着一个自然的方向往下溜,最后总会在个低洼的地方汇齐,挤在一起像粪缸里的蛆。」

《拒绝恭维》

说的是人经不起恭维,被人恭维后就会晕晕乎乎、五迷三道,撒气癔症来。

人经不起恭维,越是天真朴实的人,听到一种与己有利的说法,证明自己身上有种种优越的素质,是人类中最优越的部分,就越会不知东西南北,撒起癔症来。我猜越是生活了无趣味,又看不到希望的人,就越会竖起耳朵来听这种于己有利的说法。

《关于崇高》

有些崇高是虚伪的,只顾煽情和唱高调,但是唱高调也要合理些,越高调越虚伪。

《诚实与浮嚣》

朱熹分不清事实和意愿(愿景),中国人写文章都要写大题目,结论是一片光明,却不诚实。

人忠于已知事实,叫做诚实,不忠于事实就叫做虚伪。还有些人只忠于经过选择的事实,这既不叫诚实,也不叫虚伪,我把它叫做浮嚣。

《个人尊严》

人有无尊严?有一种简单的判据,是看他被当做一个人,还是一个东西来对待。这件事有点两重性,其一是别人把你当做人还是东西,是你尊严之所在。其二是你把自己看成人还是东西,也是你的尊严所在。

《知识分子的不幸》

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我认为,知识分子的长处只是会以理服人,假如不讲理,他就没有长处,只有短处,活着没意思,不如死掉。

狂信会导致偏执和不理智。因为狂信,人就不想讲道理。

不管是信神,还是自珍自重,人活在世上总得有点信念才成。

我忽然发现,任何一种信仰,包括我的信仰在内,如果被滥用,都可以成为打人的棍子、迫害别人的工具。渎神是罪名,反民族反传统、目无祖宗都是罪名。

我认为理智是论理的第一准则,理由是它是一切知识分子的生命线。出于利害,它只能放到第一。

在现代,知识分子最大的罪恶是建造关押自己的思想监狱。砍倒橄榄树是灭绝大地的丰饶,营造意识形态则是灭绝思想的丰饶。

信仰是重要的,但要从属于理性。

我对国学的看法是:这种东西实在厉害。最可怕之处就在那个“国”字。顶着这个字,谁还敢有不同意见?这种套子套上脖子,想把它再扯下来是枉然的;否则也不至于套了好几千年。它的诱人之处也在这个“国”字,抢到这个制高点,就可以压制一切不同意见;所以它对一切想在思想领域里巧取豪夺的不良分子都有莫大的诱惑力。

对于什么叫美好道德、什么叫善良,我有个最本分的考虑:认真地思索,真诚地明辨是非,有这种态度,大概就可算是善良吧。说具体些,如罗素所说,不计成败利钝地追求客观真理,这该是种美德吧?知识本身该算一种善吧?

《我对小说的看法》

作者把小说分为古典小说和现代小说,现代小说比古典小说复杂得多,信息量也大了很多。作者就是看了现代小说写得这么好,一度放弃了写小说。后来他发现虽然现代小说很难写,但是能写出来好的人也不多,即使曾经写出过很好的现代小说的人,产量也并不多。

《关于幽闭型小说》

作者说张爱玲的小说不同凡响,是因为她对女人了解得很透,对女人的生活理解得很深刻,所以小说写得很地道,但是他并不喜欢看张爱玲的小说,觉得太幽怨了,看完之后烦。

中国有种老女人,面对着年轻的女人,只要后者不是她自己生的,就要想方设法给她罪受:让她干这干那,一刻也不能得闲,千完了又说她干得不好;从早唠叨到晚,说些尖酸刻薄的话——捕风捉影,指桑骂槐。现在的年轻人去过这种生活,一天也不下来。但是传统社会里的女人都得这么熬。直到多年的媳妇熬成了婆,这女人也变得和过去的婆婆一样刁。

张爱玲的小说有种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她对女人的生活理解得很深刻。

张爱玲对这种生活了解得很透,小说写得很地道。但说句良心话,我不喜欢。我总觉得小说可以写痛苦,写绝望,不能写让人心烦的事,理由很简单:看了以后不烦也要烦,烦了更要烦,而心烦这件事,正是多数中国人最大的苦难。也有些人烦到一定程度就不烦了一他也“熬成婆”了。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牛和猪本来是自由自在的,人来了就被改变了生活的主题。

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不光是设置动物,也设置自己。我们知道,在古希腊有个斯巴达,那里的生活被设置得了无生趣,其目的就是要使男人成为亡命战士,使女人成为生育机器,前者像些斗鸡,后者像些母猪。这两类动物是很特别的,但我以为,它们肯定不喜欢自己的生活。但不喜欢又能怎么样?人也好,动物也罢,都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

作者写了一只不遵守人类设置规则的猪,它警觉性高,模仿各种声音。有次模仿汽笛声,让人收错了工。领导决定对它专政,没想到它却逃脱了。

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我看国学》

孔子

至于他的见解,也就一般,没有什么特别让人佩服的地方。至于他特别强调的礼,我以为和“文化革命”里搞的那些仪式差不多,什么早请示晚汇报,我都经历过,没什么大意思。对于幼稚的人也许必不可少,但对有文化的成年人就是一种负担。

孟子

《孟子》我也看过了,觉得孟子甚偏执,表面上体面,其实心底有股邪火。比方说,他提到墨子、杨朱,“无君无父,是禽兽也”,如此立论,已然不是一个绅士的作为。至于他的思想,我一点都不赞成。有论家说他思维缜密,我的看法恰恰相反。他基本的方法是推己及人,有时候及不了人,就说人家是禽兽、小人;这股凶巴巴恶狠狠的劲头实在不讨人喜欢。至于说到修辞,我承认他是一把好手,别的方面就没什么。

牛顿、莱布尼兹,特别是爱因斯坦,你都不能不佩服,因为人家想出的东西完全在你的能力之外。这些人有一种惊世骇俗的思索能力,为孔孟所无。按照现代的标准,孔孟所言的“仁义”啦,“中庸”啦,虽然是些好话,但似乎都用不着特殊的思维能力就能想出来,琢磨得过了分,还有点肉麻。

朱熹

朱子用阴阳五行就可以格尽天下万物,虽然阴阳五行包罗万象,是民族的宝贵遗产,我还是以为多少有点失之于简单。

现在可以说,孔孟程朱我都读过了。虽然没有很钻进去,但我也怕钻进去就爬不出来。如果说,这就是中华文化遗产的主要部分,那我就要说,这点东西太少了,拢共就是人际关系里那么一点事,再加上后来的阴阳五行。这么多读书人研究了两千年,实在太过分。

有人说,现代的科学、文化,林林总总,尽在儒家的典籍之中,只要你认真钻研。这我倒是相信的,我还相信那块口香糖再嚼下去,还能嚼出牛肉干的味道,只要你不断地嚼。我个人认为,我们民族最重大的文化传统,不是孔孟程朱,而是这种钻研精神。过去钻研四书五经,现在钻研《红楼梦》。我承认,我们晚生一辈在这方面差得很远,但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四书也好,《红楼梦》也罢,本来只是几本书,却硬要把整个大千世界都塞在其中。我相信世界不会因此得益,而是因此受害。

任何一门学问,即便内容有限而且已经不值得钻研,但你把它钻得极深极透,就可以挟之以自重,换言之,让大家都佩服你;此后假如再有一人想挟这门学问以自重,就必须钻得更深更透。此种学问被无数的人这样钻过,会成个什么样子,实在难以想象。那些钻进去的人会成个什么样子,更是难以想象。古宅闹鬼,树老成精,一门学问最后可能变成一种妖怪。就说国学吧,有人说它无所不包,到今天还能拯救世界,虽然我很乐意相信,但还是将信将疑。

《智慧和国学》

中国人重实用,注重眼前的利益。西方人追求智慧,与利益无关,这是一种兴趣。

中国人还认为,求学是痛苦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童不仅要背四书五经,还要挨戒尺板子,仅仅是因为考虑到他们的承受力,才没有动用老虎凳。学习本身很痛苦,必须以更大的痛苦为推动力,和调教牲口没有本质的区别。

总的来说,学习一事,在人家看来快乐无比,而在我们眼中则毫无乐趣,如同一个太监面对后宫佳丽。如此看来,东西方两种智慧的区别,不仅是驴和马的区别,而且是叫驴和骟马的区别。那东西怎么就没了,真是个大问题!

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死掉以后的事我看不到。但是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件事,心里就很高兴。

总的来说,中国人总要以为自己有了一种超级的知识,博学得够够的、聪明得够够的,甚至巴不得要傻一些。直到现在,还有一些人以为,因为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可以坐待世界上一切寻求智慧者的皈依——换言之,我们不仅足够聪明,还可以担任联合国救济署的角色,把聪明分给别人一些。我当然不会反对这样说:我们中国人是全世界、也是全宇宙最聪明的人。一种如此聪明的人,除了教育别人,简直就无事可干。

只要会了任何一点东西,都会当作超级智慧,相比之下那东西是什么倒无所谓。由这件事我想到超级知识的本质。

《关于格调》

有人认为高大全伟光正的是格调高,个人的涉性的就是格调低。

正常的性心理是把性当作生活中一件重要的事,但不是全部。不正常则要么不承认有这么回事,要么除此什么都不想。假如一个社会的性心理不正常,那就会两样全占。这是因为这个社会里有这样一种格调,使一部分人不肯提到此事,另一部分人则事急从权,总而言之,没有一个人有平常心。

《我怎样做青年的思想工作》

作者的侄子上了大学,热爱摇滚,想抛弃学业搞音乐。作者来劝他。

径直进入主题:“小子,你爸你妈养你不容易。好好把书念完,找个正经工作吧,别让他们操心啦。”回答当然是:他想这样做,但办不到。他热爱自己的音乐。我说:有爱好,这很好。你先挣些钱来把自己养住,再去爱好不迟。摇滚音乐我也不懂,就听过一个“一无所有”。歌是蛮好听的,但就这题目而论,好像不是一种快乐的生活。我外甥马上接上来道:舅舅,何必要快乐呢?痛苦是灵感的源泉哪。前人不是说:没有痛苦,叫什么诗人?

我说:不错,痛苦是艺术的源泉;但也不必是你的痛苦……柴可夫斯基自己可不是小伊万;玛瑞·凯瑞也没在南方的种植园里收过棉花;唱黄土高坡的都打扮得珠光宝气;演秋菊的卸了妆一点都不悲惨,她有的是钱……听说她还想嫁个大款。这种种事实说明了一个真理:别人的痛苦才是你艺术的源泉;而你去受苦,只会成为别人的艺术源泉。因为我外甥是个聪明孩子,他马上就想到了,虽然开掘出艺术的源泉,却不是自己的,这不合算——虽然我自己并不真这么想,但我把外甥说服了。他同意好好念书,毕业以后不搞摇滚,进公司去挣大钱。

《我是哪一种女权主义者》

一个人在坐胎时就有男女之分,我以为这种差异本身是美好的。别人也许不同意,但我以为,见到一种差异,就以为这里有优劣之分,这是一种市侩心理。当然,要按这个标准,中国人里市侩更多,他们死乞白赖地想要男孩,并且觉得这样能占到便宜。将来人类很可能只剩下一种性别——男或女。这时候的人知道过去人有性别之分,就会不胜痛惜,并且说:我们的祖先是些市侩。

作为一个男人,我同意自由女权主义,并且觉得这就够了。从这种认同里,我能获得一点平常心,并向其他男人推荐这种想法。我承认男人和女人很不同,但这种差异并不意味着别的:既不意味着某种性别的人比另一种性别的人优越,也不意味着某种性别的人比另一种性别的人高明。一个女孩子来到人世间,应该像男孩一样,有权利寻求她所要的一切。假如她所得到的正是她所要的,那就是最好的——假如我是她的父亲,我也别无所求了。

《有关「给点气氛」》

罗素先生一眼就看出乌托邦是个母猪架子,乍看起来美轮美奂,使上一段,磨得光秃秃,你才会知道它有多糟糕。

《理想国与哲人王》

哲人王的可旧之处,在于他的学问。在现代社会里,人人都有不懂的学问,科学上的结论不足以使人恐惧,因为这种结论是有证据和推导过程的,对于有理性的人,这些说法是你迟早会同意的那一种。

时值今日,还有人盼着出个哲人王,给他设计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好到其中去生活;因此就有人乐于做哲人王,只可惜这些现代的哲人王多半不是什么好东西,人民圣殿教的故事就是一例。不但对权势的爱好可以使人误入歧途,服从权势的欲望也可以使人误入歧途。至于我自己,总觉得生活的准则、伦理的基础,都该是些可以自明的东西。假如有未明之处,我也盼望学者贤明的意见,只是这些学者应该像科学上的前辈那样以理服人,或者像苏格拉底那样,和我们进行平等的对话。假如像某些哲人那样讲出些晦涩、偏执的怪理,或者指天划地、口沫飞溅地做出若干武断的规定,那还不如让我自己多想想的好。不管怎么说,我不想把自己的未来交给任何人,尤其是哲人王。

这里的哲人王,我理解的应该是自负的「设计师」或者「统治者」——「想要设计一整套制度、价值观、生活方式,让大家在其中幸福的生活。」

在乌托邦里,对什么是幸福都有规定,所以在乌托邦里很难找到感觉自己不幸福的人。作者说,把什么都规定了就无幸福可言。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什么叫失败?也许可以说,人去做一件事情,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是失败。

但是,那些与命运斗争的人,那些做接近自己限度的斗争的人,却天生地接近这种失败。老人到海上去,不能期望天天有鱼来咬他的钩,于是他常常失败。一个常常在进行着接近自己限度的斗争的人总是会常常失败的,一个想探索自然奥秘的人也常常会失败,一个想改革社会的人更是会常常失败。只有那些安于自己限度之内的生活的人才总是“胜利”,这种“胜利者”之所以常胜不败,只是因为他的对手是早已降伏的,或者说,他根本没有投入斗争。

在人生的道路上,“失败”这个词还有另外的含义,即是指人失去了继续斗争的信心,放下了手中的武器。人类向限度屈服,这才是真正的失败。而没有放下手中武器,还在继续斗争,继续向限度挑战的人并没有失败。如此看来,老人没有失败,老人从未放下武器,只不过是丧失了武器。老人没有失去信心,因此不应当说他是“失败了的英雄”。

那么,什么也没有得到的老人竟是胜利的么?我确是这样看的。我认为,胜利就是战斗到最后的时刻。老人总怀着无比的勇气走向莫测的大海,他的信心是不可战胜的。

《写给新的一年》

作者在新的一年回想起以前的种种古怪事情,比如超声波哨子、打鸡血、甩手等。这些诀窍在科学面前只能用古怪二字来形容。

真正的知识不仅能说明一件事应该怎样做,还能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做。而那些诀窍呢,从来就不说出为什么,所以是靠不住的。

读王小波与李银河的书信《爱你就像爱生命》

作者 hillway
2024年2月28日 20:50

最近看了湖南文艺出版社的《爱你就像爱生命》,这本书的内容是王小波和李银河之间的书信,相比于小说书信的内容更实际更接近现实生活,相比于杂文书信没有那么激烈,也没有那么多思考,更多表现的是个人的情感。

这本书看起来很轻松,几乎不用思考,在看的时候总是为王小波那种痴痴的傻劲而暗笑,这样一个思想深邃,看问题有逻辑的人,面对爱情也是那般得傻与痴。

掩卷而思,为两人浓厚的情与爱而感动,羡慕他们能互写情书,互诉衷肠,比我们幸福太多了。他们写的书信每一封都是一首美丽的诗。我总在设想如果我和爱人分居两地会写出什么样的情话出来,估计什么也写不出来,现在人的感情被便捷的网络撕裂成了碎片,一个视频电话就能把好不容易积攒的情感倾泻而出。现在的人太忙了,没时间写长段的文字,没时间思考,沉淀下来的东西也不会多。

在他们书信往来中,有一些的思考还是很好的,摘录如下。

畸形人类

人们不懂应当友爱,爱正义,爱真正美的生活,他们就是畸形的人,也不会有太崇高的智慧,我们的国家也就不会太兴盛,连一个渺小的我也在劫难逃要去做生活的奴隶。如果我不爱他们,不为他们变得美好做一点事情的话。

冷笑

你知道我过去和你交往时最害怕的是什么?我最害怕你从鼻子里发出一声冷笑。我甚至怀疑这是一把印第安战斧,不知什么时候就要来砍掉我的脑袋。因为我知道我们的思想颇有差距。我们的信仰是基本一致的,但是不是一个教派。过去天主教徒也杀东正教徒,虽然他们都信基督。这件事情使我一直觉得不妙。

人生留痕

我就不以为“留痕迹”是个毕生目标。我曾经相信只要不虚度光阴,把命运赐给我的全部智力发挥到顶点,做成一件无愧于人类智慧的事情,就对得起自己,并且也是对未来的贡献。这曾经是我的信仰,和你的大不一致吧?那时候我们只有一点是一致的,就是要把生命贡献给人类的事业,绝不做生活的奴隶。

思想

人活在世上需要什么呀?食物、空气、水和思想。人需要思想,如同需要空气和水一样。人没有能够沉醉自己最精深智力思想的对象怎么能成?没有了这个,人就要沉沦得和畜生一样了。我真希望人们在评价善恶的时候把这个也算进去呀。我想这个权利(就是思想的权利)就是天赋人权之一。不久以前有人剥夺了很多人思想的权利。这是多么大的罪孽呀。你也看见了,多少人沉沦得和畜生一样了。

把肉麻当有趣

肉麻是什么呢?肉麻就是人们不得不接受降低人格行为时的感觉。有人喜爱肉麻是因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太爱卑贱,就把肉麻当成了美。肉麻还和现在文学作品中的简单、粗糙不同,它挺能吸引人呢。所谓肉麻的最好注脚就是才子佳人派小说,它就是本身不肉麻,也是迎合肉麻心理的。鲁迅是最痛恨肉麻的,我的这个思想也是从他老人家那里批发来的。

人是轻易不能知道自己的

人是轻易不能知道自己的,因为人的感官全是向外的,比方说人能看见别人,却不能看见自己;人可以对别人有最细微的感觉,对自己就迟钝得多。自己的思想可以把握,可是产生自己思想的源泉谁能把握呢。有人可以写出极美好的小说和音乐,可是他自己何以能够写这些东西的直接原因却说不出来。人无论伟大还是卑贱,对于自己,就是最深微的“自己”却不十分了然。这个“自我”在很多人身上都沉默了。这些人也就沉默了,日复一日过着和昨日一样的生活。在另外一些人身上,它就沸腾不息,给它的主人带来无穷无尽的苦难。

讨厌模式化的生活

对了,要说模式化的生活,我可真腻味它。见也见烦了,且不说它的苦处。中国人说苦处也就是乐处,这就可以说明有人为什么爱吃臭豆腐:他们都能从臭里体验出香来。这可以说明懒于改造世界的人多么勤于改造自己。我发誓:在改造自己以适应于社会之前非先明辨是非不可,虽然我不以为自己有资格可以为别人明辨是非。

人们懒于改造世界必然勤于改造自己,懒于改造生产方式。对了,懒于进行思想劳动必然勤于体力劳动,懒于创造性的思想活动必然勤于死记硬背,比方说,吃臭豆腐、大寨、大庆的齐莉莉。中国人对它们以及她诸多赞美正是香臭不知。比方说你我,绝不该为了中国人改造自己,否则太糊涂。比方说中国孩子太多,生孩子极吃苦头,但是人们为什么非生不可呢?我猜是因为:一大家都生;二、怕老了;三、现在不生以后生不了。

关于第一点我们已经知道很荒唐。那么为什么怕老了呢?老了头脑发木,要是有孩子的精神力量来激发一下未必没有好处,不过那对孩子有什么好处吗?将来也不会有什么法律不准老人与年轻人往来。我顶顶喜欢的是自理生活,理成一塌糊涂也罢,万万不能有人来伺候,因为那样双方都很卑鄙。如果我将来老了退化得很卑鄙,那么现在的我绝不对将来的我负责。这样我就驳倒了前两项。如果我很相信我的反驳正确,第三项就不存在了。

教条

我想起你近来遇到的事情就愤怒。真他×的,你真个碰上了食古不化冥顽不灵心怀恶意的一大群他×的老官僚啦!我说你的文章不过刮了他们的毛。真的你可别生气。你说社会封建主义还不太对题呢。咱们国家某些教条主义已经到了几乎无可救药的地步,从脑袋到下水全是教条,无可更改的教条,除了火葬场谁也活不了。他们的教条比斑马的还多,谁要改了他一条,比说他是婊子养的还让他生气。你呀,就成全了他们吧。怎么能想象教条主义者没有教条?他们全仗着教条支撑,性命系之。如果马克思在世,他们会为了他本人说过的几句话把他关进疯人院,如果他有不同的理解。他们老说这是命根子呢。

小波的文风

小波的文章中有一种传统写作中十分罕见的自由度,看了没有紧张感,反而有一种飞翔的感觉。他的反讽风格实在是大手笔,而且是从骨子里出来的,同他的个性生活经历连在一起,不是别人想学就能学得来的。

排比句

排比句是头脑浅薄的人所好,我不用这种东西,这种形式的东西我讨厌。我不用任何形式,我也不喜欢形容词。

媳妇

报上那篇文章则是说“媳妇”(我真恨透了这个词)如何爱干家务事,把一家大大小小、哥哥妹妹之类照顾得多么周到我觉得真要命,真讨厌得要命。这真是亵渎。难道一切美好的诗一样的东西都非得淹在这些粪便里面吗?上帝救救她吧!

追求美的东西

我和你就要努力进取,永不休止。对事业是这样,对美也是这样。有限的一切都不能让人满足,向无限进军中才能让人满足。无限不可能枯燥啊。永远会有新东西在我们面前出现的。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哥白尼又发现了新宇宙,这是一条光荣的荆蒜路。美是无穷的,可怜的就是人的生命、人的活力却是有穷的。可惜我看不到无穷的一切。但是我知道它存在,我向往它。我会老也会死,势必有一天我也会衰老得无力进取。可是我不怕。在什么事物消失之前,我们先要让它存在啊。

手里有本好书在读的日子就像是节日一样。

那一天特别想看见你,你要不来我就像害牙疼一样难熬呢。

你我之间能够做到不后悔已经发生过的一切和不强求还没有发生过的一切吗?

但愿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

爱情,爱情,灿烂如云!

麦子熟了,
天天都很热。
等到明天一早,
我就去收割。
我的爱情也成熟了,
很热的是我的心,
但愿你,亲爱的,
就是收割的人!

王小波《黑铁时代》读后感

作者 hillway
2024年1月11日 09:25

《黑铁时代》我看了两本,一本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版,一本是上海三联书店2013版,两本书的内容完全不一祥,这就像王小波有两个不同版本的《红拂夜奔》一样,既然都是王小波写的,我都看了。

我先看的是2003版的,这个版本有以下文章。

《红线盗盒》

《红线盗盒》是《万寿寺》的补充或者说是外篇,讲的是薛嵩和红线的故事,这次作者正经讲故事,讲的还算精彩。开头就讲了薛嵩遇刺,脱险后又遇刺,半夜逃跑,跑到山上,嗟叹不已。薛嵩回顾了自己的一生,发誓要建功立业,买了个节度使的官,没想到被骗到不毛之地,伤心之余就要自杀,被红线制止。红线趁夜里潜入敌人首领的辕门虎帐,偷了金盒,吓退了敌人。后来薛嵩下山去做官,红线没有跟去,与他分手了,说自己受不了那些繁文缛节。

这篇短篇小说节奏感强,只有两个主人公,没有旁枝末叶,不像《万寿寺》写的那样拖沓,我反而觉得更好看。

《红拂夜奔》

这里也有一篇《红拂夜奔》,还以为是这本书的编辑搞错了,它不是在《青铜时代》里的吗,难道是重新收录的?看了才发现,名字一样内容却不一样。看来作者喜欢旧瓶装新酒。

这个故事和《青铜时代》里的完全不一祥,除了还是那几个人名。这里的《红拂夜奔》的整个故事很精彩,讲得很紧凑,一口气就看完了。看过后对之前在《青铜时代》里的《红拂夜奔》中不理解的地方加深了理解,对人物也有了新的认识。

这里的《红拂夜奔》和《红线盗盒》写的很具体很接地气,是古典传统小说的创作模式,而《青铜时代》里的故事和人物很虚幻很缥缈,看完之后对人物也不太理解,看过的故事也没记住。我丝毫不怀疑王小波讲故事的能力,也很肯定他的语文功力(这两篇小说夹杂了大量的文言),可能《青铜时代》是作者在尝试新的创作方式,只是我还没看懂罢了。

《绿毛水怪》

《绿毛水怪》总共三章,我觉得第一章写的最好,写的是小学时男女主人公和老师斗气,相约去旧书店看书,然后省吃俭用攒钱买书看书,青涩的学生时代、两小无猜的情愫写得极好,很惭愧作者笔下的两个主人公读的书我都没看过。第二章写了他们分别后又相遇的事情,还像以前同样地聊文学聊诗歌,后来因为文革断了联系,再后来得知女主死了。第三章如神话故事一般,男主在海边又遇到了女主,这时女主生活在海里,男主也要随她而去,但是后来又错过了。

整个故事完整精彩,结尾让人遗憾。女主因为古灵精怪被叫作「人妖」,当然和现在意义的「人妖」不是一个意思,男主亲切地叫她为「妖妖」。第三章的故事明显受到西方神话的影响,「水怪」的装扮很像「海王」,虽然看起来不太真实,但是女主没有死,在童话里当个「水怪」也是好的。

《战福》

战福的父母都去世了,和哥哥生活在一起,哥哥大了要盖房子娶老婆,他和哥哥去山里运石头。哥哥娶了老婆,把他撵了出去,他从此也不干活开始流浪。

漫天黄沙的一天,无人外出,在供销社里的人无聊得发疯。一个叫小苏的女的找战福寻开心,小马趁机开小苏和战福的玩笑,其他人笑作一团。

战福离开后像变了个人一样,开始收拾屋子,还想盖房子,哥哥不帮忙(谁要是像他那样在人家下工后没夜拉黑地推过石头,拉过石灰,就会同情拉车的牲口的苦处了。吃过那种苦头的人,杀了他也不愿意再吃。),自己跑到山上打石头,把三五百斤的石头推回家。

战福盖房子和小苏在供销社的笑话合在一起,人们都在议论取笑,小苏知道后恨得牙痒痒,抓住战福就骂:「你妈个X,你盖你的房子,把我扯进去干吗?」战福被打骂后,彻底丧失了生活的信心,如丧家之犬。

故事很简单,反映了农村生活的现实,人穷又冷漠,拼命地活着,阶层无法逾越。

以下几句觉得很有意思:

就是最勤劳的农民,也不过是靠了日复一日不断的劳作,把好安逸的念头磨掉了呢;就是牛,早上被拉出圈时,也是老大的不愿意。就那么日复日地干活,除了吃和睡什么也不想,然后再死掉?

这条裤子所以还成为裤子,就因为它只是裤裆后面开了花,如果前面也破的那么厉害,就要丧失一条裤子的主要作用了。

石沟的供销社相当不小,从东头到西头足有三十多米,平时站在柜台后面的售货员也有十五六个。上午九点钟上班,十一点他们就把当天的账结清了,钱点好了,下午谁来买东西,他就有本事不卖给你。你叫他拿什么来看看,叫三遍,他把头转过去,再叫几遍,他又把头转过来,厚颜无耻地对你瞪大眼睛,好像他是一头驴似的。

《这是真的》

村里文教助理员老赵,是个教育局的领导,管着民办教师的转正,学生升学的事。他总是折腾老师,一年52个周末有51个召集老师在开会,他喜欢「发表他的长篇讲演,看着人们昏昏欲睡的愚蠢面容,更感到自己的伟大。他纵谈一切,不点名地揪揪某些人的小辫子,然后再看看他们震畏的面容:他们全在摇尾乞怜地看着他。」有人为了孩子上高中给他送了花生米和猪肉,让一家人一年都吃不上油和肉,他却还总是光拿东西不办事。突然有一天他变成了一头驴,受尽了各种的折磨,最后忍受不了喝农药死了。

看到这里我觉得大快人心,这种猪狗不如的人活在世上就是浪费粮食。没想到变成驴的故事只是一场梦,他并没有反省和改过自新,把一个民办教师打发回家种地去了。

作者写的是一个芝麻官做着种种为非作歹的事情,恶有恶报让他变成了驴,后来又变回来的故事。我觉得名字叫做《是真的多好啊》更好。

《歌仙》

写的是歌仙刘三姐的故事。开头写漓江的景色写的很美,我去过阳朔,见过漓江山水,但写不出它的美来。

《歌仙》的故事一波三折,写的很精彩。先写刘三姐的样貌奇丑无比,虽然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也没人理她,连家人都排挤她。七夕对歌,刘三姐吓跑了对面山头的人。刘三姐搬出了家自己住,有一天晚上烦闷起来唱歌,吸引了周边三四百人驻足倾听,不过当她开窗露脸的时候,吓跑了所有人(这段吓跑人的情节写的很搞笑)。

后来刘三姐在山上唱歌,遇到了漓江上打鱼的阿牛哥。阿牛哥被她的歌声吸引,爱慕上了刘三姐:「从赞美刘三姐的歌声唱到赞美她的容貌……用世界上一切称颂妇女的最高级形容词来呼唤她。」阿牛哥的这些话对刘三姐来说像最难下咽的苦酒,听起来像刀子一样往心里扎。

阿牛哥执意要见刘三姐,刘三姐踌躇不定,后来约定第二天相见。刘三姐向上帝祈祷,突然身上有点异样,浑身发烫,觉得脸变细腻了,容貌变好了。写到这里我和刘三姐的感觉一样,都觉得祈祷产生了作用,刘三姐的容貌变美了,可以放心大胆的去见阿牛哥了。但是事与愿违,刘三姐的脸还不如以前,变得更加糟糕,成了一张破烂茄子似的鬼脸。阿牛哥被吓呆了,只顾着痴痴地摇头。

这篇文章写的非常搞笑,把刘三姐写的太丑了,正是因为她的丑让故事张力十足,对比非常鲜明。刘三姐虽然心地善良,心肠很好,但是也抵不过天生的丑陋样貌。看完以后在想,王小波这样败坏桂林的品牌,当时写出来没受到当地政府的「慰问」吗?

《这辈子》

写的是城里的小马闲得无聊得要死,睡着后醒来发现自己回到了上辈子的生活里。这里的生活很悲惨,住的屋子臭气熏天,起来就要推着小车去拉粪,小车加粪七百斤,还要拉到四百米高的山顶上,要走四里地,一个小时。好不容易干完活,筋疲力尽回到家,吃的却是大地瓜和萝卜丝,连两岁的小孩也吃这些,瘦的吓人。

他感到很悲哀,难道这辈子就这么吃了干,干了吃就完了吗?我们活着是为了谁?为了儿孙吗?要是过得和我一样,要他干什么?为了自己吗,是为了吃还是为了穿?只是为了将来还有希望。可是希望在哪儿呢?都把我们忘了。从农村出去的人也把我们忘了。我们要吃饱,我们想不要干这么使人的活。

《变形记》

写的是男女互换身体的故事。

《猫》

写的是男主回家看到墙角有一只双眼被挖掉的猫,他一直在想着这只猫,几次看它,看着它这么痛苦和可伶,自己也痛苦不堪。第二天这只猫死了,男主如释重负轻松了好多,没想到晚上在同样的地点看到了另一只同样遭遇的猫,男主精神崩溃了,病了一场。

他把这些猫的遭遇告诉了身边的人,他们却表现的司空见惯,并没有当回事,而且为对猫下手的人找理由。

这部小说明面上写猫,实际上写人,周围都是麻木的人,神经质的人也会变成麻木的人。

下午下班回家的路上,我又想起几件令人毛骨悚然的事来,什么割喉管、活埋之类。干这些事情时都有它的借口,可是这些借口全都文不对题,它不能解释这些暴行本身。

《我在荒岛上迎接黎明》

这篇小说刚开始看没看懂,然后就看了两遍。

前面几段文字写的很散,在不停地感叹,看不懂在说什么。从插队开始的故事就看懂了,男主是想当一名诗人,却不知道怎么写,很苦闷。后来遇到一个女孩,支持他的梦想,但他还是写不出来诗。一次偶然的事件让他飘落到一个荒岛,他突然写出了伟大的诗。

《地久天长》

写的是两男一女三个知青在云南的故事,我喜欢看王小波讲知青的故事。

开始讲的是,他们三个人晒稻谷,突然要下雨,情急之下割了席片盖住,却发现剩下席片有一角人像,在那时割了毛像是很大的罪行。他们三个抵死不说是谁割的,导致被绑了上批斗大会。我看这一段捏了一把汗,不知道他们会受到什么惩罚,还好最后没有什么事。从此以后,他们三个形影不离,建立了伟大的友谊。

他们在一起看书,做饭,拉稻草,出牛圈,去游泳,整教导员,写了好多快乐的时光。

然后故事急转直下,女主生病了,当地医院胡治也没治好,去了昆明确证为脑瘤,又去了北京救治。这部分写的很幽怨,美好的青春一天天消逝,看的人痛心不已。

这篇小说写的很真挚,没有用到什么技巧,看起来很真切,为书中青春的单纯的可爱的生机勃勃的友情而感动。

《立新街甲一号与昆仑奴》

写的是一男一女从小就住在一处四处漏风的小破楼里,他们都有自己的理想:

我们都有凌云壮志,非绝代佳人不娶,非白马王子不嫁。所谓绝代佳人者,自然是身轻如燕,沉默寡言者,而非高大健美,大嘴啦啦者。至于白马王子,身高一米九十以上,面白无须。因此我们结成同仇敌忾的统一战线,立志开拓我们的世界。

随着长大,受到生活洗礼以后,渐渐发现彼此相互了解,借着假结婚获得新房的名义相互摊牌,生活在了一起。

小说中来回穿插着一千多年前路边摆摊卖狗肉汤和面条的王二和黑人奴隶的故事,王二善待黑奴,请他免费喝汤和吃饭。黑奴偷偷地把府里的少女背出来给王二相会。这段我没看懂。

《夜行记》

写的是一个书生和一个和尚一起走夜路吹牛皮的故事,和尚每次吹的牛皮都比书生高级,惹得书生杀意顿起,几次三番偷袭和尚都没有得手。最后他俩都想开了,相互得到了和解。

《舅舅情人》

这篇小说看起来有点像《青铜时代》的感觉,故事荒诞不精彩,而是在探讨人性。我没看懂。

《南瓜豆腐》

这篇小说讲的是做梦的故事,在这个世界里,人们都很少做梦,只有主人公还每天都在做着自己的梦。做梦以后需要把自己的梦交待给记录员记录,存入档案,以备查看。主人公怕自己格调不高的梦被记录下来,每次就和记录员说自己做的梦是关于一块南瓜和一块豆腐的。这篇小说有点《1984》的味道,我没看懂。

《似水柔情》

写的是同性恋的故事,白衣女子和人物融合的意象像《万寿寺》,牢里带枷锁的像《寻找无双》,铁链拴女贼的照搬《舅舅情人》。整部小说在探讨爱与被爱,虐与被虐。我没看懂。

《2010》

这篇小说很长,有一百多页,从前到后都充满着荒诞的味道。作者生活在未来的世界,那时国家人口有二十亿,环境恶化,空气污染,有大片的盐碱地,那时的人口只分为数盲、技术员、保安员几类。最后很大篇幅讲了受鞭刑的过程,有点像《寻找无双》中鱼玄机受刑的故事。我没看懂,也没看懂为什么题目叫做「2010」,可能作者当时是90年代,是对20年后的想像吧。

《黑铁时代》

本书的最后一篇小说的名字是《黑铁时代》,也就和这本书的名字是一样的。这篇小说很短,几页纸很快就看完了。它讲的是未来的世界,人们都生活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我没看懂。

2013版的《黑铁时代》包括以下的文章。

《大学四年级》《黑铁时代》《黑铁公寓》

看了《大学四年级》才明白上面看的《黑铁时代》讲的是什么,这时才知道看的顺序不对难怪之前没看懂《黑铁时代》。

《大学四年级》勾勒了一个乌托邦的世界,凡是有知识的人都会被关进黑铁公寓,被管理起来,没文化的当作管理员。这个世界看起来是颠倒的荒诞的不合理的,看着看着却发现似曾相识。

《黑铁公寓》的好多内容和《大学四年级》是重复了,主人公的背景不一祥,一个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一个是混社会的电工。《黑铁公寓》明显没写完就中断了,上网查了下才知道这一版的《黑铁时代》是未竟稿,虽然没写完也很好看。

《最灿烂的阳光》

这篇也是未竟稿,它的大部分的内容在《这辈子》中都有体现。《这辈子》写的更深刻,让人对痛苦的体会更具体,这篇因为篇幅太少,没能展开。文章最后对《阳光灿烂的日子》有所讽刺,觉得电影美化了那段岁月,事实上更多的人在承受着痛苦。

《白银时代》

男主在写作公司上班,写枯燥无味的小说,审核别人的稿子,特立独行的都被毙掉。那时的世界污染严重,混沌不清,治安也不好,人们还是循规蹈矩地生活。突然出现名为F2的女主,要写正真的小说,男主听到后头疼不行,只好给她找点事情做,让她打毛衣和做习题。这篇小说我没看懂,尤其是其中穿插的师生恋的情节更是看得很晕,似幻似真,老师在男主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王仙客寻找无双》

这是一篇《青铜时代》里《寻找无双》的姊妹篇,看来《青铜时代》的三篇长篇小说都有配套的中篇小说存在,估计王小波刚开始没打算写长篇,先写中篇试试,写着写着觉得还可以再加点东西进去,于是就演变成了长篇。

《王仙客寻找无双》和《寻找无双》比较起来更简练,没有了长篇大论鱼玄机的故事(我一直觉得这些很多余,和主体故事关系不大),但是人物不够丰满,故事铺垫不够,比如少了王仙客成长的经历,绿发女出现的很突然,无双被官卖的惨痛经历也没有。《寻找无双》里的人物和故事就丰满得多,王仙客有勇有谋,凭借聪明才智最终得知无双的下落。不过《寻找无双》丫鬟变成的泼辣的绿发女有点突兀,如果用《王仙客寻找无双》里解释成绿林好汉就更合理了些。

这两个版本的故事都很好看,对照着看可以查漏补缺上相互没有的内容。这两版的皇帝都很昏庸无道,一个直接拿不跟随的人出气,一个胡乱判决滥杀无辜。

王小波的小说人物都很少,一般只有两三个,《寻找无双》和《王仙客寻找无双》却写了王仙客、绿发女、无双、王安老爹、孙老板、程老板、罗老板这么多人物,每个人都性格不一,风格各异。

《鬼营》

讲的是一个闹鬼的村子,因为村里的人造反被杀戮,后来这个村子就开始闹鬼,外人不敢靠近,有个小炉匠进了这个村子,和这群鬼缠斗的故事,后来的反转很精彩,让整个故事合情合理起来,而不是聊斋似的鬼故事了。

这篇小说内容比较简单,有点三言二拍讲故事的味道,但是觉得深度不够。

《不成功的爱情》

这篇文章感觉是两篇故事缝合而成,两个故事几乎没什么联系,一个讲的是男主和女朋友在吊书袋斗来斗去,另一个讲的是两个妇女装神弄鬼冒充狐仙。

《红拂夜奔》片段

讲的是迷楼,一种特殊的楼,像谜一样的楼,男人都想建这样的楼,女人都想住进这样的楼。

《三十而立》片段

我喜欢看王二和小转铃的故事,这里正好有了,看完后却觉得心情沉重。这里讲的是王二在小转铃在ML,同时王二在讲儿时的一个故事,小王二在河滩发现了人头骷髅,竟然不害怕,后来翻水闸的墙时掉到了深深的水里。

这段看着觉得不真实,哪有人干的兴头上却讲死亡的故事。小转铃就不一样,她感同身受,深刻体会到了小王二既恐怖又兴奋的感觉。难道这就是所谓的SM?我没看懂。

《他们的世界》片段

这是一篇关于男同性恋的小说,以男主和他身边的人聊起来,故事比较简单,但他们的内心想法却又看不懂。

《奸党与我们》

我觉得这个题目起的不太好(原文没有题目),没有概括出全文的意思,但是全文写的比较杂,而且还没有写完,大意确实很难概括。

本文开头写的是道士和镖师对决,后面又有大炼钢铁和文革批斗,最后有线条和龟头血肿的爱情故事。有些内容和《似水流年》里很相似,可以看作是对它的补充。

下面几篇不是小说是杂文。

《同性恋成因问题》

讲的是作者调查研究发现中国的同性恋很多,写的文章却没法发表,因为自己是带来坏消息的人,犹如花剌子模的信使。作者认为,传递一个坏消息不能说明消息的传递者就是坏人。

后面又说了同性恋的成因,有人主张先天,有人主张后天,作者认为先天和后天都有。之后又讲了一个恋母情结的故事,这个故事情节出现在小说《似水柔情》里。

《有关“上帝被打了”》

这是一篇时事评论的文章,说的是一家餐馆殴打顾客,电视台的记者非要把这件事和“大调调”挂钩,宣传新的“提法”,作者不喜欢这种大而空的“提法”,但想到这些“提法”总是好的,也无可奈何。

《刘罗锅和雾都孤儿》

说的是有人觉得文化往娱乐方向发展,需要管一管和引导了。作者认为,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取悦于人,理论引导会把文化搞的“不够活命”。

古代的文化人总是想要做圣贤去教导引导别人,寡妇没招你惹你却让寡妇「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我写黄金时代《黄金时代》

作者写作《黄金时代》的心得体会:1.没有寓意。2.书中大量性爱描写是生活的本生,无须掩饰,否则就不完全。「在坦荡善良的人之间性和其他事一样,都可以讨论其中的痛苦快乐,也可以得到共鸣。」3.关于小说是否道德,作者说「道德积非圣人之言,也非少数圣徒的判断,乃至成年人的公断。」4.写作不能过于考虑一切人的看法,否则就成了「一件叫人害臊的事了」。

《黄金时代》故事梗概

这是《黄金时代》的故事梗概,看的时候又让我回想起了小说中的情节,以为这是作者写小说的大纲,最后的备注说是为了拍电影写的故事梗概。《黄金时代》的电影还没有拍,我希望目前的电影环境还是不要拍为好,小说中的性爱描写和文革批斗的场景不会被拍得原汁原味,那样的电影不会好看。

《东宫·西宫》的补充

《东宫·西宫》的剧本我没看过,这里只是片段,看起来故事和《似水柔情》很像,写的也是同性恋的故事,人物名字和情节都有重复。

读周建《没有极限的科学——关于相对论三大实验验证的历史反思》文稿的眉批

是作者对一篇理论文章的批注,因为看不到原文,只看批注的话,跳跃太大,看不太懂。

作者表达了自己对实验、科学二元、科学与艺术等的看法,多次提到罗素、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看来作者不仅是文学家还对物理学有所研究。

《红拂夜奔》第六章说明

作者对乔治·奥威尔的《1984》和摩尔爵士的《乌托邦》致敬,《红拂夜奔》里李靖建造的石头城就是一个1984的乌托邦,一切循规蹈矩,不容半点差错,后来李靖自己也厌烦这座城了。

《万寿寺》写作笔记

这里只有两句话,红线被叫作红绡。

王小波年谱简编

王小波的名字「小波」来源于家里收到的波动或者迫害。《黄金时代》写了十年而成。

小结

这两本书我看了一个多月,我觉得很好看,虽然有好多篇都没看懂,还是很爱看。从王小波的文字可以看出王小波是一个真诚的人,喜欢思考的人,特立独行的人,超凡脱俗的人。我觉得王小波的文字是难得的,是不朽的。

王小波《青铜时代》读后感

作者 hillway
2023年12月4日 20:27

《青铜时代》包含了三篇长篇小说,分别是《万寿寺》《红拂夜奔》《寻找无双》,据说都是改编自唐传奇,不过这些我都没看过,就当作者是原创的。看完之后才发现岂止是原创,这些人物完全是现代人,说现代话,做现代事。他们虽然生活在唐代,不仅会修锅炉,还会搞数学推理和发明创造,而且作者写着写着又会写到现代的「我」,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参杂着写,如时空穿梭一般。

《万寿寺》

一开始看的是《万寿寺》,如果不是对作者本人的极度热爱和崇拜,我想我是看不下去这部小说的。看到前面几十页,大概有五分之一,觉得故事好扯,开个头都有几十种开法,太拖沓了,故事也没什么吸引性,几乎都不想看下去了。后来耐着性子慢慢看,适应了这种格调,扯就扯吧,能扯成这样,扯这么远也不简单,真的佩服作者的想象力,一个故事N多个版本,这些版本有区别又有联系。

这个故事的梗概是,唐朝的薛嵩到湘西做节度使,去到后发现是个荒蛮的不毛之地,他在这里安营扎寨。寨子里有老妓女、小妓女,还有当地的苗女红线。薛嵩抢了红线为妻,遭到刺客追杀,后又反败为胜。薛嵩又是个维修工,救出了宝塔里的白衣女子。后面写了「我」和表弟相依为命,修收音机维生,在工厂干活,遇到了工厂里的白衣女子。

说实话整部小说我没看太懂,不知道作者在探讨什么,故事情节性不强,因为总是反复,看起来断断续续的,作者就没想好好地讲故事,这似乎和米兰昆德拉有点像。作者这样写是有意为之,书中的「我」看着自己写的书稿也说是:「如此的有头无尾,乱七八糟」、「颠三倒四的作风」、「太拖沓了」。

《红佛夜奔》

看过《万寿寺》再看《红拂夜奔》,感觉好了很多,两者的写作风格很像,已经适应了作者的胡扯,也见怪不怪了。

《红拂夜奔》比《万寿寺》故事的情节性强了很多,看起来是连贯完整的故事了,只是故事发展得很慢,大半本书都在讲李靖在洛阳城当流氓的种种事情,后面逃出了洛阳城建造了更加无聊的长安城,最后两章写了红拂殉情上吊的故事,写得很荒诞,先是要经过冗长的层层审批,批下来又要为上吊要做好多准备工作,总之死的过程很难受。

作者在《序》里说到:「这本书更像一本历史书而不太像一本小说,正是作者的本意,假如书中有怪诞的地方,则非作者有意而为之,而是历史的本来面貌。」看来这样的写法是作者有意为之,并没想好好写小说。

《寻找无双》

原以为这部小说又是前面两部的风格,没想到完全不是,这部小说作者却在好好地讲故事,除了前面有点荒诞外,之后的的故事情节都很吸引人,故事讲的很精彩。作者在《序》里写了这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可能是这个原因作者还没有完全「放飞自我」,那时还会好好地讲故事。

三篇小说中我觉得这篇写得最好,因为这个看懂了,也看爽了,其他两篇看的似懂非懂,看的过程也不爽。我不太喜欢看太深的东西,就喜欢看简简单单的故事,看书也只是在打发时间,并没有多高雅。

这部小说有点像推理小说,刚开始提出一个谜团,男主来找女主,来到女主住过地方却发现所有人都说没有这个人,男主也一度怀疑自己记错了,后来用IQ185的大脑认真思考仔细推理最终解开了谜底。

书中用大段的篇幅写了鱼玄机的故事,主要写了她在牢里的生活和被执行死刑的过程。她是被绞刑处死的,而且被判了「三绞毙命」,也就是脖子被吊三次,受三次罪。这里的死法和《红佛夜奔》里红拂的一样,作者用了很多笔墨写了她被绞的过程,看起来既真实又残忍。不过我没看懂这和寻找无双有什么关系。

书中写了为什么找不到无双,因为无双的家被皇帝抄家了,家里男的被杀女的被卖。被抄家的原因又很怪诞,叛军来了皇帝跑了,无双家没来得及跑,于是被怪罪。

书中有几处地方特别有意思,摘录如下:

假如人生活在一种不能抗拒的痛苦中,就会把这种痛苦看作幸福,假如你是一只猪,生活在暗无天日的猪圈里,就会把猪圈里吃猪食看做极大的幸福,因此忘掉早晚要挨一刀。

从畜牧的角度看,公的动物遗传价值高,母的动物饲养价值高。要使畜群品质优良,就要从控制公的入手,要使畜群数量增多,就要从控制母的入手。唐朝的人一旦看到人里面出了谋逆的恶种,就赶紧把男的都杀掉,而现在的人计划生育就要从女人入手。这件事也证明了我们的祖先智慧深湛,由畜牧推及到人类是中国人的大发明。

乱军来攻城时,皇上带领长安城里的御林军、禁卫军、守城军、巡城军、驻防军等等,总之,一切军士;加上衙门里的捕快街役、消防队员、监狱里的牢头禁子、各坊的更夫等等,总之,一切有武装有组织的人员出城迎战。但是搞错了方向,乱军从西面来,他却到东面去迎,所以越迎越远。乱军攻进长安时,他却到了山西太原。当然,像这样迎也能迎上。只要继续前进,乘船到达日本,再远航到达美洲,穿过北美大陆,横渡大西洋,进地中海,在土耳其登陆,再往前走不远到德黑兰,就和叛军迎头撞上了。但是他嫌太远,又转回来了。他是皇帝,又是那支军队的最高统帅,有权选择行军路线。但是当他选择向东迎敌时,长安城就被剩在了皇军和叛军之间,城里没有一兵一卒。城里的官员明白,这是一个重大的关头。只要逃出城,向东前进,就是随君出狩,将来升官;留在城里就是附逆投敌,要被扯成两段。但是尽管心里明白,要出城却不容易。大家都想跑,就造成了前所未见的交通阻塞、混乱、抢劫等等;总之,有一些倒霉蛋没跑掉结果是自己被车裂,官位叫那些跑出去的顶了差了。你要听这些倒霉蛋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但是这些话听不得。是随君出狩,还是留城附逆,这是个硬指标。考核干部,就是要看硬指标。

人和猪的记性不一样,人是天生的记吃不记打,猪是被逼成记吃不记打的。现在我知道是错了。任何动物记吃不记打都是逼出来的。当然,打到了记不住的程度,必定要打得很厉害。这就是说,在惩办时,要记住适度的原则,以免过犹不及。但是中庸之道极难掌握,所以很容易打过了头,故而很多人有很古怪的记性。

比方说,咱们中国人里的朱子老前辈。他老人家格物致知,趴到井口往下看,看到了黑糊糊的一团。黑糊糊的一团里又有白森森的一小团。他就说,阴中有阳,此太极之象也。其实白森森的一团是井口的影子。只要再把脖子伸长一点,就能看见白森森的一团里,又有黑糊糊的一小团。那可不是阳中又有阴了,而是您自家的头。头是六阳会首,说成阴是不对的。就这么稀里糊涂,怎能画出光路图。

总结一下

看完了《青铜时代》,觉得没有《黄金时代》好看,《黄金时代》的故事虽然荒诞不经,但是很容易理解,作者在好好地讲故事,而《青铜时代》的人物是在想问题在思考,作者并没想简单地讲故事,而是通过故事表达思想。这次先粗略地看一遍《青铜时代》,以后还会再看,因为国内会思考的作者凤毛麟角,出个王小波真的太难得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