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
当年今日
- 2025 : 跨界
- 2024 : 带搜索功能的select
- 2023 : 连续三次找到茬
- 2022 : 老机器们
- 2021 : 默默地死干
- 2020 : 字典和递归
- 2019 : 写出我的VBA
- 2018 : RUN NOTE
- 2018 : 一样的奉献
- 2017 : 巾帼雄心
- 2017 : 另一个成功
- 2016 : 必须长大
- 2015 : 给爸爸
- 2014 : 看罢女神故事后的感悟
- 2013 : 开口中N的狗屎运
- 2012 : 单月400,done
- 2011 : 二度内牛满面
- 2010 : 放手
- 2009 : 预告——变身!
- 2008 : 走了
- 2007 : 心血来潮弄一顿
- 2006 : 犹大秘密带回家
- 2005 : 劳动节前看劳动者
- 2005 : 终于有了自己的LOGO
- 2005 : 发布新“面”了
前段时间在B站上看了一个名叫《时代医者》的纪录片。里面说的是北京各所医院某些顶尖医生的故事。我有这么个总体感觉,他们不仅仅是医生,又或者说是手术匠,他们都是跨学科的人才,不仅仅是在手术方面。他们在一些新疗法、新治疗手段方面也很努力,而且有些还非常有成果。有些是国内领先,有些甚至是国际领先。这种跨界的表达,在我以前看过的国内医疗相关纪录片里是没有提过的,又或者说是没有着重提过的。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个讲北京医生的纪录片要突出这一点。
这两天热搜上有某个中日友好医院的医生私生活混乱,然后顺带带出一个规培生不可思议的履历。一个贴牌哥大经济专业的学生,进入了协和4+4的培养模式,后面那个是意味着4年里她直通取得博士学位。博士导师是骨科的,毕业论文是影像学的,她当的是泌尿科的医生。当她还只是一个准博士的时候,就已经以并列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某个泌尿学的指南。她的那些论文的通讯作者是她的爸爸,审查委员会的成员是她妈妈,无论是她爸还是她妈都不是医疗系统的人。普通医学生规培需要三年,她减到了一年。普通医学生需要11~13年,而她只需要8年。
我不知道这个世界已经乱糟糟到了什么程度。为什么我会把《时代医者》和这个神奇女侠联系在一起呢?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点——跨界。协和4+4据说原理就是让本科不是学医的人通过4年的特训最终成为一个医学博士。正如之前我所说的,《时代医者》里面的人基本都有跨界这个属性。学科大牛的跨界和比较聪明的人跨界学医,是一回事吗?
我觉得跨界是很有必要的,我本科的毕业论文也有一点跨界的意思。我是一个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学生,但我干的实际上是生物工程的毕业论文,但我的本科课程里,就有生物工程,微生物学是我这个专业很重要的课程之一。我做的毕业论文是微生物的。微生物通常是生物工程的学生做,从这个角度考虑我好像跨界了,但实际上,从课程的安排来说,那也是我食品工程的一部分,我没有跨界。这样干会自带优势,因为毕业论文答辩的时候,因为我是食品工程的,所以安排的是食品工程专业的老师,他们在微生物方面没有生物工程老师那么专业,但实际上在我选择导师和毕业论文的时候,我完全没有考虑过利用优势,我甚至不知道这个优势的存在。直到答辩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是这么回事的。
但显然,上面说到的那个女超人不是这样,但到底她是怎样呢?我不知道,我也无法评判,我只是觉得这么神奇的事情,连编剧都不敢这么编。
女超人的爸妈可以这么说,是工程方面的巅峰之作,但为什么他们要把女儿塑造成医学的巅峰之作呢?又或者不是他们想这么干,是女儿希望自己成为这样的人。一定程度上,爸妈只是帮了一把而已,但是他们帮的那一把,一般父母做不到。
热心的网友们发出了这么个请求,在我们挂号的时候,能不能把4+4的那些精英们单列出来,分为主任、副主任、4+4,好让他们尽可能避雷。普通的医学生,想从中西医转为西医都不行,但是有些人却可以从和医学风马牛不相及的学科本科生晋级为医学博士。
所以呀,虽然惨一点,如果真的后来才意识到自己还是学医比较好,能不能选择重新参加高考,然后考了一个牛逼到极点的分数,然后被医学院录取,最后奋斗10多年后成为医生呢?可能有些人真这么干,但想想都觉得这非常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