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首页

错错错

作者 xrspook
2024年12月27日 08:45

当年今日

一个人的工作能力跟他的学历没多大关系,但一个人的工作能力跟他的学习能力有很大关系。经过多年来的观察,我发现一些很早就出来打工做生意的人,跟那些在不知名学校本科硕士出来的人靠谱很多。如果你给他们一张卷子让他们去完成一些课本上的考试,可能出来的效果完全没法比,但是如果你让他们完成一件他们之前没有接触过的事情,高下立判。

某个岗位、某份工作需要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从一开始就得从学历专业去考虑呢?理论上说,这样好像是比较保险,也是比较传统的做法,但实际上,某些岗位做的事情跟那个岗位的那个名称可能根本没有什么关系。所以某个人只要能把某个工岗位的工作做好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要在乎其它东西呢?在私企我觉得这是完全可以的,但是只是对那些比较小型的私企而言,对那些比较大型的企业,他们有自己的招工流程,那些解决实际问题很强的人可能根本没办法进入他们的法眼。对国企来说,就我这些年来的观察,好像这更加不可能。因为国企招聘的那些条条框框比私企更加八股。

这些年来我们到底招了些什么人呢?当我们复盘这几年我们招过的那些人,发现真的让我们非常满意,甚至让我们觉得物超所值的屈指可数。更多的是那种招了回来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请神容易送神难,不喜欢他但是又送不走。国企的招聘门槛之所以会越来越高,是为了尽量避免那些靠的关系进入企业,但实际上这种事情根本就是屡见不鲜、屡禁不止。不在自己的企业里安插,就在别人的企业里安插。即便什么巡视组过来,已经把你的近亲远亲关系全部都要求主动提交一遍,但是那种朋友的关系你根本查不了。这种事情在单位内部,消息是不胫而走的,所以真的查不出来吗?但是以常规的做法,肯定没办法得到你想要的结果。为了杜绝这种事情,国企招工的时候就不断地把应聘的条件往上提。试图用提高学历来减少这种事情。实际上,当这个要发生的时候,还是会发生。最终的结果就是导致制造了无数多没有必要的用人成本。本来一个大专本科就能胜任的岗位,非得要招一个硕士,学校还必须是985、211。实际上,你招人对应的待遇又不可能招到985、211的优秀生,你只能捡到那些被挑剩下的,出来的效果是他们自我感觉非常良好,但是做事的时候还不如一个什么都不是、社会大学的优秀毕业生。最关键是他们的感觉实在太良好了,完全不听劝、完全没有把老员工忠告和者经验当一回事。结果就是,让人觉得还不如根本不招这个人,但是招了这个人以后,你又不能轻易地把他炒掉。这种恶心的事情一再上演。有时候我真觉得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还不如直接不要省得以后非常闹心。

回想起当年捡到过的那些好苗子,以前我们从来没有觉得过自己居然那么的幸运。现实果然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大厂的人才衡量标准

作者 MacTalk
2022年6月14日 18:26

之前我的朋友 Selina 在 InfoQ 的写作平台发布了一篇文章叫做《一个值得推荐的人才测量标准》,文中介绍了左耳朵耗子总结的一个标准,很有参考价值,有兴趣的话,可以去读读这篇短文。

我自己看过一些大厂的人才标准,或者是他们招聘的标准,今天总结一下,因为大家对 P 系列比较熟悉,就用 P 来指代,其实这个标准是偏产品和业务的,并不专指技术人员。

P6,主要职责是交付产品,准确理解需求,形成产品设计方案,通过沟通和协调完整的把控产品,实现落地过程及时交付,最终实现用户价值。

P7,就需要把控全局,清晰定义问题,对需求有深刻理解、判断和拆解。对技术的应用有较强认知,形成有创造性的方案。以影响力协同多团队,实现所主导产品线的规划落地并推进持续迭代。具备基本的成本和收益意识,从客户,合作方的角度思考产品价值和做出判断。保障产品的投入产出效益。主导产品线,实现用户体验和产品数据有效提升。

你看 P7 的要求就很高了。P8 需要有前瞻突破的能力。

P8,深度洞察商业和技术趋势,结合对业务规划的理解,形成相比业界大多数同类产品更高效的和创新的全局规划和运营方案。在单个领域形成领先。在 BU 层面具备影响力,使各利益方有机结合,实现所主导多产品线的全局规划落地,并推进持续创新。理解产业,开展生态与竞争合作关系分析、判断,转化为产品承接,形成匹配商业节奏的产品节奏。主导多产品线,实现有效运营和增长。

P9 要能做到的是领先业界。具有成熟的系统架构和机制设计能力,形成跨领域的、业界领先的产品战略布局和全局规划。能实现规模化、产品情商(用户体验)优秀,跨领域复杂问题的定义能力优秀。在 BG 层面具备广泛影响力,通过配置资源,落地产品战略布局。预判产品和人情趋势,构建战略控制节奏,形成产品架构的前瞻布局。

同时要保障 BU 目标达成,为 BG 业务和公司中长期经营业绩带来显著的影响。或者通过为客户创造价值和创新,为所负责产品,带来超越业界同类产品的影响力和商业结果。或者通过洞见新的用户需求和赛道机会,凭借产品专业能力和商业模式定义独立将产品带到领先业界的影响力。例如达到千万级 DAU。

都说 P9 年薪高,你看人家要做的事情,是不是比很多创业公司的老板都强很多了。

至于 P10 和 P11 级别的,大厂其实也没有多少,都是非常顶级的人才了。要能够变革产业,形成业务领域的独角兽,要有广泛的影响力,要能引领产业格局新生深刻改变社会形态和社会行为模式,为公司创造新的战略格局。

二爷经常和我开玩笑说,你去阿里应该是 P10 以上,我说我估计除了创业是找不到工作了。不过看完这个标准,感觉差距还挺大的,也许有一天,极客时间成了一个独角兽 App 的时候,可以再回过头来,对照一下,寻找一下自己的位置。

如果你觉得自己很牛,看看能对应到哪个级别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