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20250404

清明假期第一天,宜家买的两个小沙发到了。放在黑胶柜前面,下次有人来听歌就不用站着了。

下午在办公室开了微信视频号直播,给大家放黑胶。听着音乐,我看了会儿书,睡了会二觉,工作了一会儿。三个小时来了 721 个观众,看到我妈也进来了,还有芒果同学整整听了两个多小时,强哥成了我的榜一大哥。准备以后办公室没人我就开直播分享我的唱片,欢迎关注“谜底61”。

image.jpeg

晚上和 Alen、总统还有张老师一起吃了好吃的店,“一哥土菜”,有家乡的味道。吃完回到办公室给她们放爵士乐,两张小沙发就派上了用场。美好的夜晚。

image.jpeg

20250403

灯到了,比我预期矮了一点。

image.jpeg

又买了一个看重很久的书架,等发货。

五点开始打麻将,打到凌晨一点半。打出了一些大牌,开心🥳。

摆脱社会化的学生思维

前天录了期博客,把「AI会不会毁灭人类」的大主题里的「人」的部分给解决了——即AI会不会毁人类的思考能力。

在聊的内容中,提到了「学生思维」这件事,想想还有值得拓展的有趣部分。

首先,我需要明确一个态度,学生思维并没有「不好」,只是人们习惯性地用「更高一级」的东西来证明自己所在的层级是「正确的」,所以才需要分出层级问题。但是不得不否认的是,透过认知层级分立的阶级歧视是实际存在的,所以很有可能当我们提到「学生思维」,对于学生思维而言就像是找到了参照物去证明它是「错误的」。

其次,学生思维却又是每个人必须要经历的阶段。无论你是否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人的认知体系本身就需要经历理解对与错、寻找标准答案、碎片化知识构建自身知识体系的过程。

最后,才需要讨论学生思维向其他思维转变的途径。甚至在功利主义的视角里,学生思维带来的正向反馈远远超过独立思考,那是否要转变学生思维,就成了一个值得讨论的课题。


这个世界是否真的存在标准答案?

学生思维最大的惯性思维,便是在寻找「标准答案」。在播客开录之初,我们请过朋友来录制节目。她是一个每天都在「忙」但不知道在「忙什么」的人,所以我们从她的表象开始慢慢拆解,找到了焦虑症、正向反馈依赖的底层逻辑。于是她直接跳到了最后一步:那解决方案是什么呢?

对了,她的职业竟然是一个支行的银行行长。学生思维并不会因为当事人所处的社会结构而自动调整——因为标准答案就意味着「正确」,可以避免更多的时间被浪费在无用的「过程」上面。

但当学生思维无法寻找到「正确答案」,甚至是知道自己无法做出结果时,又会受困于「过程」。我刚入职社会那几年,最爱干的事情就是「做笔记」,开会的时候我的笔记详尽到每一次会议纪要都得我来写然后抄送全部门。那段时间一直在做「助理」的工作,所以几乎我的所有工作都是「被安排」的,有些安排甚至会给到我明确的「结果指标」,这种感觉会让人上瘾,就像每一个赛段的奖励一样,可以不断地得到正向反馈。

然后有一天,我的主管告诉我要做一本机载杂志的刊例价,我依旧按照过去的逻辑,端着笔记本准备认真一条一条记录「标准答案」时,他告诉我这一次由我自己随便做,没有任何要求。

「你总得给我一个模板,让我知道刊例价的定价吧?」

「价格的部分先空着。」

「但是我不知道哪些地方可以投放广告啊?」

「我也不知道,所以需要你去了解。」

「找谁?」

「你开了这么多会,记了这么多笔记,你也应该知道每个部门在做什么事吧。」


我怎么知道我做对了?

当我把刊例价的PPT交给主管时,他看了一遍,才让我去做了「标准答案」的事情,他让我去看看其他航司的刊例价报价,然后让我去思考支线航空的广告投放应该如何定价。

对,他当下竟然没有反馈我的刊例价PPT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再之后,就看见他在朋友圈发了一条消息,大致是说:这次自己带进来的「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不用当「学生」教,希望那家伙看到这条朋友圈不要对号入座不要骄傲。

这对我来说就是当初最想得到的「正向反馈」,所以我还是手贱回复了「是在说我吗?」他回复我「老子说了不要对号入座。」

大致就是这个节点之后,部门大部分事情都是我直接处理,不再是助理身份去完成被安排了「标准答案」的工作。

虽然这个故事有点装逼,但装一下我本身也是写博客的功能性之一。但确实是那一次事件之后,我的正向反馈阈值被提高了很多——如果我们把脱离「学生思维」比喻成发射至外太空的火箭,正向反馈的切换是,在另一层高度围绕地球圆周运动的第一宇宙速度,即:

  • 当可以做出「结果」时,标准答案即「正向反馈」;
  • 当无法做出「结果」时,过程努力即对自我满足的「正向反馈」;
  • 当「标准答案」不存在时,「仪式感」即对自我满足的「正向反馈」;

我特别提到「自我满足」这件事,是因为当我开始做主管的时候,从另一个视角理解了「学生思维」。


父与子

当爹的乐趣,是因为有一个听话的孩子。学生思维是非常好的「子」,可以承载大部分人在当爹时的操控欲和说教欲——所以,当我开始做主管的时候,当爹的乐趣也一下子体会到了。

所谓的「刚毕业的大学生就如同白纸一样」,表象说的是他们肯学好教,潜台词其实说的是他们「好控制」。还在大厂工作那会,我们倒是有了独立的能力,所以把项目争取独立之后,便开始招聘自己的员工。学生思维的新员工,总是会体现出「好学」的样子,所以安排工作相对来说容易很多——但就是这种「容易」很容易发生「没结果」的情况。

职场是一个讲「结果主义」的地方,能够做出结果看上去是一个「标准答案」,但它追加了很多「说服他人」的要求,而不是自娱自乐地「我最近把周数据表格增加了一个栏目能够更加直观地看到数据变化」来体现工作能力。

但当结果无法达成时,「努力」就成了一个很容易自我满足的模块。比如加班到晚上10点,如果出公司写字楼不拍一张证明加班的照片,这个班就加得毫无意义——但与之相对的,是「结果」在哪里?如果加班能带来结果,是否它就已经作为邮件附件,抄送给了「能够看见你努力结果」的部门了?而不是变成了一张「天啊,我好努力」的朋友圈。

但这件事没办法被直接戳穿,所以这种粉红泡泡一般会在最后一刻才被戳爆——

「结果呢?」

「我做了这些努力。」

「然后呢?结果呢?」

然后对方开始给我展示他的文件整理归档得有多细致、表格排版有多细心、产品原型像素对得有多齐、代码写得多漂亮,但就是没有「结果」。

是不是有一种父与子的乐趣?我告诉你,这件事是会上瘾的,无论是习惯性说教的「爹」,还是以学生思维惯性思考的「儿子」。因为被「说教」就意味着知道了接下来「我该怎么做」的方法论,就算没有做出结果,「说教者」还会手把手地教会解题思路,然后变成笔记本里一条被精心珍藏的「公式」。

显然,职场没有「知识」,它必然由「经验」构成,所以犯错也是必然的。所以学生思维容易在「犯错」之后去追求「正确答案」,但经验主义者则需要提供当下的「解决方案」,并形成未来SOP里的重要环节,这便是脱离地球引力(即爹引力)的第二宇宙速度。


扔掉笔记

当我们开始自己工作时,有意识地开始克制享受当「爹」的乐趣,便提出了另一种对学生思维的要求——有问题就问。

很显然,问问题是「认知」领域的事情,而不是「方法论」。就像是小学大家还会积极举手,到青春期之后,别说提问了,回答问题的人也开始越来越少。成年后,问问题有很多情况是「预设了答案」而问的,比如我希望权威看见我、或是我希望所谓的权威掉进我提前预设的逻辑陷阱从而体现我超越权威的能力。

前几年,老婆开过线上的塔罗课、占星课,当时会让跟我们关系比较好的徒弟来家里上课。每一次到需要他们实操占卜时,有的徒弟无时无刻都需要借助笔记解牌。最后一堂课,她给了几个徒弟最后的「时限」,如果准备好了要开始实操练习了,就把笔记扔掉,或是交给我们统一处理,否则永远都迈不出实操的那一步。

期间我们也试过很多方法,比如让徒弟挨个录制塔罗的周运势视频,渐渐地也看到了他们之间的差距,从他们的表述其实能非常明显地看到谁是在照本宣科地使用「笔记」。学生时代,我们之所以要做笔记,是因为零散的知识点需要通过整合的方式形成「解题思路」,但为什么有的学生会卡在数学应用题的最后两题,是因为这些知识自始至终都是零散的,所以需要整合的时候,就看出了学生思维里「知识依赖」的局限性。

成年人,或者说是进入社会的成年人,开始拥有模块式的学习能力,会在接受到一个全新知识时,有意识地进行知识整合,放进不同的「待用」空间。这一点和学生思维的「整理零散」知识的本质区别,在于你是否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而这套系统并不会因为年纪、职位得到自动优化。

所以,很多人卡在了社会化学生思维转变的夹缝中,一旦意识到「正确答案」不存在时,就会本能地逃回那些「努力」和「仪式感」之中,通过自我满足的方式,来获得短暂路径的正向反馈。

这点没错,只是它会随着「任务难度」提高而变得越来越内耗。

一旦回到问题本身,开始试着寻找「为什么」的时候,学生思维就开始有了一层向独立思维蜕变的伊始。这便是脱离太阳系引力的第三宇宙速度——扔掉知识、整合知识与经验、然后开始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到底有没有正向反馈?

如果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来说,独立思考确实很难有价值上的正向反馈,但同时独立思考可能追求的「正向反馈」其实本身就脱离了学生思维的那种快速路径。

这个话题留到之后再聊——因为独立思考似乎也不会全然地带来「好事」。

破,充实的第一季度

清明,终于作别冷暖无常的时段,昨晚还下了挺长时间的大雨,划过闪电,响起春雷。

作别第一季度。想想这三个月,开设了儿科门诊、慢阻肺专科门诊、减重门诊,成立并运行中医工作室、新媒体工作室、养老服务中心、精康站,还开通了老年医学科的按床日付费,就连曾经过无数次构想的全院外宣上墙也落地了。细细算来,真的是把很多想做但未能实现的事情给变为现实。

公卫的体系已经逐步建立,全院全员公卫也开始融入大家的日常工作,各项制度也已经挺立起来,开始推进ing,药械的制度也已经全新梳理了一遍。2025年,开局如斯。

接下来,医疗这一块,或者说专业技术这一块还需要再提升。想想如何评价一个人的专业能力?如何才能体现他的学术价值?需要那些维度呢?

需要考虑老员工的付出、排队等候的时长,学术业绩、责任担当等等,可以包括专业工作年限、申报职称评审通过时间、学历、科研立项、培训教学、专家聘任、学术交流、行政职务、政府指令、培训进修、年度考核、获得荣誉、医患纠纷等维度,还是比较复杂,要引导大家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更愿意为机构发展贡献力量。

刚还有太阳,此刻天阴了。想起前段时间看到的一辆叉车,“厚德叉车,只为载物”,会心一笑~

IMG_20250324_130944.jpg

清明 | 2025 年 3 月小结

Featured image of post 清明 | 2025 年 3 月小结

本月事件

  • 运动和自我关怀

    给自己设置了每 20 分钟就起身望远和做几个深蹲的规则,工具用的是 Stretchly 这个提醒休息的 app。三月天气开始回温,但依旧忽冷忽热,趁着不太冷的几天重启了饭后散步,只是现在还不是时候,每次都被风吹得头痛。人称加拿大有 11 个季节 ,我又被 False Spring 骗了。这个月的剑道课也由于天气原因没怎么去,罪恶感很强,但“会让我产生罪恶感”这个事情本身也让我很烦恼,我不想为了任何事情给自己增加不必要的压力。上个月 也聊到我对于周旋于各个爱好之间感到有心无力,也许我现在最需要的是给生活做减法,明明已经清楚认识到自由时间是多么有限,还是不自觉想要更多,贪婪果然是人的七宗罪之一啊。

小破车第三次测试成功

当年今日

在开始小破车第三波测试之前,其实我不确定即便我已经做了两种加固,到底有没有效果。能不能冲出新港南路?我没有十分的把握。出门的时候我把梅花扳手塞到了裤兜里。起码万一真的发生了掉链,我仍然可以把链条挂回去以后,然后后轮螺母松开,然后张紧再拧紧。我个人觉得第二次张紧螺母链条的时候,已经装得比较紧了,当我用扳手去敲的时候,基本上是不怎么晃动,但是当我把螺母上紧了以后试了一下,好像那个链条没有我一开始张紧的那个时候那么紧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之所以我对第三次没有完全的信心,是因为这么个现象。既然我只是踩了几圈几十米,那个链条就已经不像我刚张紧的时候那么紧绷,我把车踩出去,经过那么高频的震荡以后,会发生什么呢?

这一次,冲出新港南路我没有选择正常方向的车道。出去的时候,我踩的是反向车道,回来的时候,踩的是正向车道,也就是说,我完全避开了深粮物流、水泥厂、新港码头以及国丰门口的那些路段,,但即便这样,我依然避免不了宏远汽车的那一段。出去的时候是晚上,其实是有风险的。又或者说无论是正向反向都是有风险的,因为路上都是飞驰而过的大货车。因为路面凹凸不平,虽然我已经尽力控制车把,但万一失控了呢?这就是很危险的原因,如果路是平整的,我觉得这个风险不大,但因为路是凹凸不平的,如果外加车的不确定性,我就很危险了。要离开新港南路,除了11路车,那就只能用4个轮的车。我不知道那些开电动车上下班的人到底什么感觉。相对汽车来说,那肯定要便宜一大截,但关键是,他们不觉得有点心有余悸吗?尤其是下雨天、尤其是天黑的时候。

第二次冲出新港南路,经过深粮物流门口的时候,我正在加速,我想飞快冲过那一段。有了上一次的经验,这一次到那些很糟糕的路段,我采取慢慢来的策略,之前之后可以加速,到那段路,基本上不怎么用力,甚至只是停着让车溜过去。在这种情况下,已经谈不上要拼出什么样的速度,在这种路况下,安全是最重要的。

我终于安全地冲出了新港南路,到达了新沙路的单车径那一段我感觉真的是飞上天了。那条单车径实在太好骑了,真想那永远都不要结束,但偏偏中间又有一段封住了,围了一点点大车的路出来,让行人和单车走,我搞不懂为什么会这样,这路才刚修好没多久,为什么又有这一出呢?

我的计划是骑到漳澎文化广场,应该是5公里,但实际上还不够,因为前面有个电动车打横着要掉头,把路挡了,所以我就直接在那里结束,然后折返。回去的时候天黑了,我只能更小心翼翼,走在滨江左岸的那条路上的时候,我更加小心,因为有些上坡下坡很急,甚至你可以称之为断头。理论上那应该是一个斜坡,但实际上那跟一个台阶没什么区别。回去的时候我没有完全走新沙路,而是走了一段可以说大概和新沙路平行的路。直到富民路,我才转出去。这样的好处是我避开了新沙路单车径围蔽的地方。

再次回到新港南路,那是一个必须冲起来的节奏,因为车就在后面。要不跟着大车,要不跑在大车的前头。我没觉得我冲得很疯,后来从是FR255的数据看来,那一段我冲得挺猛的。

最终,小破车的第三次测试成功完成。我完好无缺地回到了单位,小破车也没有出现明显的问题。朋友说如果链条张太紧了,踩下去的脚感会很重,但我没这种感觉,任何时候都没有,平路的时候没有,上坡的时候也没有。反倒是在新沙路的单车径上飞驰的时候,为了安全起见,我把座位调低了一点,所以我没办法用前脚掌放在脚踏上,而是把脚弓放在了那个位置,速度太快的时候,会有种快要抽筋的感觉。如果发力点是对的,如果那是动感单车,根本不会有这种事情。

户外单车很刺激,但也很危险。

NVIDIA Reveals More Nintendo Switch 2 Technical Details

The Nintendo Switch 2 is finally here, and it represents an improvement over its predecessor in almost every single way. One of the improvements touted by Nintendo was support for up to 1080p games at 120 frames per second (with an improved 120Hz display) as well as up to 4K at 60 frames per second when docked. Thanks to NVIDIA, we now know this is partly thanks to a party trick your gaming PC also uses.

JRPGs are Having a Moment, Here's Where to Start

Japanese roleplaying games, or JRPGs for short, are experiencing a second golden age. It's the perfect time to give this storied genre a try, especially if you haven't dipped your toes in before. If you don’t know which quest to take on first, I have you covered with this nifty guide.

Your LG TV Could Lose This Smart Feature

If you have a fancy LG Smart TV we have some potentially bad news. Select owners of LG OLED TVs have started receiving notifications that the Google Assistant is about to be removed. Yes, one of the most helpful smart features will disappear from your smart TV.

Microsoft is Finally Fixing Another Taskbar Problem in Windows 11

The basics of your Windows taskbar design have remained mostly the same ever since Windows 7 was released 16 years ago—a thick taskbar with big icons for each open app, as well as for pinned apps. You had the option to tweak this in previous operating systems, but the Windows 11 taskbar is famously inflexible. Now, this is finally improving if you want t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