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新入手白色陶瓷滤杯

当年今日

昨天说道辛鹿的蓝冬咖啡豆只剩下一点,陶瓷滤杯也没有送到,所以中午我手冲了个挂耳咖啡,傍晚的时候我发现陶瓷滤杯送到了。其实吃过午饭以后,我也有看过物流信息,显示派送中,通常那个快递员会在中午13点前送到,但我的决定是如果吃过午饭,还没送到,那我就先不拿了,傍晚下班的时候再去拿。所以傍晚下班之后,我就去拿了滤杯。

在收发室拆开那个包装的时候,我发现那个滤杯非常漂亮。那个陶瓷滤杯是我买过的所有滤杯之中最漂亮的。那是一个V60的滤杯,里面的纹路非常清晰且均匀。另外一个我觉得也很漂亮的滤杯是扇形的滤杯。从形状上看,我觉得这个白色陶瓷的V60滤杯应该和标准的V60滤纸非常吻合,结果是还是要对滤纸做一点折叠的处理,但是比我那个黑色的便宜货处理的范围小很多,而且可以这么说,处理过以后,你基本能在干的时候把滤纸压上去,压出了滤杯的纹路,浇水了以后可以完美贴合。这种完美的贴合之前我只在不锈钢V60滤杯以及塑料的星芒V60滤杯上体验过。不锈钢和塑料的滤杯是模具压制出来的,所以肯定非常标准,但是陶瓷的滤杯会带入一些人为的因素,所以肯定没有前两者那么标准。因为我之前就用过自己那个黑色的陶瓷滤杯,滤纸需要调整的空间很大,而且那个黑色的滤杯里面的纹路虽然有,但是你只能说若有若无。因为要调整的滤纸很多,所以就意味着黑色陶瓷滤杯的开口角度可能只有50度左右。这就意味着滤杯壁比较垂直。

我一开始在单位做现磨手冲咖啡用的就是黑色的滤杯,当我用了一段时间以后,才换成了塑料的V60滤杯,结果发现虽然二者底部开口大小差不多,但下水速度却很不一样。按照平时的那种做法,我在黑色陶瓷滤杯上已经能在中心建立水流通道,但是在塑料滤杯上却做不到。之前我搞不懂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难道滤纸和滤杯是否非常完美贴合有这么大的差异吗?后来当我收到了这个新的白色陶瓷V60滤杯以后发现它的下水效果跟塑料的星芒滤杯比较类似,跟黑色陶瓷滤杯比起来,下水通道建立得会比较难一些,但是通道建立了以后,又会比塑料滤杯顺畅。

为什么还要入手这个白色的陶瓷滤杯呢?因为当我用过星芒塑料滤杯之后,那个晚上我才发现那个滤杯的材质是PS。那种东西好像不耐高温,为什么在必须用热水甚至是接近沸水温度冲煮咖啡的过程之中,居然用这种材质做滤杯呢?个人感觉就挺不安全的。入手那个滤杯的时候,我没有考虑这些,因为我知道日本的Hario滤杯很多也是塑料的,我最大的失误就在于我没有研究过Hario以及国产的那些知名咖啡用品品牌的滤杯用的是什么材质。那个星芒塑料滤杯看上去很漂亮,跟滤纸贴合可以这么说是完美的,但是那个材质让我有点不放心,偶尔一两次也就算了,如果长期都这样,想想都觉得很危险。高硼硅玻璃的滤杯也有很多,但我是个粗人,那种滤杯通常没有把手,所以清洗的时候非常容易会被我手贱摔破,所以对我这种抠门的人来说,还是陶瓷滤杯比较实在和安全。

手冲咖啡这事我会一直做下去,所以必须得考虑长远。

咖啡磨

当年今日

为什么之前我要从喝咖啡粉变成喝咖啡豆呢?可能是因为我发现辛鹿咖啡除了挂耳以外,其它卖的都是咖啡豆。现在不一样了,辛鹿咖啡很多,豆子都有磨粉这个业务。如果之前他们也这么干,估计我就不会买咖啡豆。当然也不会迷上磨豆机这种东西。

我第一个入手的咖啡磨豆机是最原始又或者是低廉的那种,磨芯是陶瓷的。当时其实我也看过磨芯是钢的。好像那种咖啡磨就只有手持式。无论是手持式还是我那种,都有点像古典咖啡磨。陶瓷磨芯能通过调节旋钮来控制出粉的粒度,但关键是没有一个标准,所以都是凭感觉瞎折腾。当时我觉得陶瓷的应该更耐用,但实际上陶瓷的真的很难磨,因为不够锋利。其次是虽说那个是陶瓷的,但实际上并不是光滑的那种,不像陶瓷水果刀那样锋利,可能陶瓷做到那种锋利程度的话就很脆了。遇到咖啡豆可能咖啡豆没有磨碎,陶瓷自己碎了。陶瓷的磨芯决定了那个东西不可能很锋利,而且硬度也不太好。综合起来的结果就是磨起来的时候很费劲。我用那个陶瓷磨磨咖啡粉的时候,实际上我对手冲咖啡粉的粒度到底是怎样并没有一个很确切的认知,因为那个时候我才开始喝挂耳没多长时间。但实际上在喝挂耳之前,我已经喝过很多年的咖啡粉了,第一次买咖啡粉是在家乐福,买的是进口哥伦比亚咖啡粉,之所以买咖啡粉是因为大学的时候通过某个博客活动赢回来了一台美式咖啡机,所以那个时候我就在家乐福买了进口的咖啡粉和进口的滤纸。当时也只能买进口的,因为国产咖啡的区域根本没有这两种东西。那个时候的确也有淘宝,的确有网购,但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流行起来。在家乐福买过咖啡粉,然后好长一段时间买的都是宜家家私的瑞典咖啡粉。双11的时候,我也有趁着特价买过意利的咖啡粉。我妈说意利的那个咖啡粉特别细,后来隔了好多年我才明白到,可能那个意利的咖啡粉就不是为了你用来手冲的。来自于家乐福哥伦比亚的咖啡粉以及宜家家私瑞典的那个咖啡粉到底那个粒度最适合用什么方式萃取咖啡,我们从来都没有研究过。所以当我用那个陶瓷咖啡磨磨咖啡粉的时候,我妈一直在说,那个粉太粗了。但我不断调整以后,当粉的粒度足够细,发现磨起来真的非常非常累。累了之后,喝的效果还不好。那个陶瓷手摇咖啡磨,实在让我太累了以后,我忍不住又低价买了一个电动打粉机,我只能称呼为打粉机,因为那根本不是一个标准的咖啡磨,那只是通过很钝的刀片把固体打碎。如果你需要打得很碎,只要停留时间足够长就可以了,但关键是咖啡粉要根据不同的萃取方式决定咖啡粉的粒度,并不是越细越好,太细的咖啡粉很难过滤。即便等的时间足够长,过滤出来的那个滤液也不好喝。那个打粉机到底用多少的咖啡豆打粉多长时间才大概差不多呢?我试验了一次又一次。这个试验跟放进去的豆子的量有关,跟打粉的时间有关,跟豆子的软硬程度也有关,但最后一个条件,我是完全不去判断的,因为我的确也没有什么好的判断方法。所以我需要控制的因素是大概每次放进去的豆子量都差不多,然后我就开始控制打粉时间。我的经验是大概10秒就好了,我也没看秒表,就是默数10个数,如果觉得数太快了,就再多数两个。出来的那些东西,粗细肯定是不均匀的,所以在装进瓶子的时候,我还得先混一下。这个步骤我很熟悉,因为在做谷物水分测量的时候,磨出来粉也是需要先混合一下再装瓶,然后去做水分的。在不知不觉中,这样凑合着用打粉机磨咖啡豆已经好几年。

既然萃取咖啡是一个很科学的事情,所以今年我决定也稍微用上一个比较靠谱的咖啡磨来处理那些豆子。

佛山城市展览馆

当年今日

在去佛山城市展览馆之前,我就已经在大众点评上,大概看了一下评论,大家说二楼好像是最好玩的。我也这么觉得啊。二楼一入门就是一个大沙盘,那个沙盘展示的老佛山。在里面我发现了祖庙,因为我认出了沙盘上的那个九龙壁,然后我也认出了,旁边的那个佛寺,然后还有很多骑楼、密密麻麻的房子。远处,东平水道旁边,我也认出了龙窑,所以那个地方估计是石湾。沙盘上没有说清楚这到底是什么时期的佛山。

佛山到现在为止,陶瓷都很厉害,所以展馆的很多展品和微缩场景用的都是陶瓷小人。这个在其它地方是不可能看到的,而且那些东西做得非常的细致。佛山的成药很有名,很多药丸至今都非常流行,比如冯了性的药丸。在现在的岭南天地里,就有冯了性的旧址。除了药丸,跌打酒也很有名。最有名的我感觉得说铁器、陶瓷、纺织也很厉害,烟草曾经也占了一席之地。当时的顺德糖厂,在介绍上说,在80年代是该行业全中国第一,但是顺德糖厂在1993年的时候就已经停产了。因为陶瓷很有名,铁器很有名,纺织很有名,成药很有名,这就意味着这个地方肯定积累了大量财富。同时前面的那几个行业都是体力劳动为主的,于是佛山就出了有名的一些武术家。黄飞鸿、叶问、李小龙都出自佛山。佛山同样有名的,还有粤菜和粤剧。小的时候,家里老人很喜欢听粤剧,但是我对那个一点兴趣都没有,后来粤剧可以这么说,几乎在我生活里消失了。因为香港电视台里面基本不会播粤剧。即便在我小的时候,广州本地的电视台也仅仅是在每周的其中一个晚上播语粤剧。之后估计全部都改成播电视剧。

还记得第1次去佛山,第1次路过岭南新天地的时候,我就看到其中一栋建筑里面正在唱戏。里里外外围了很多人,有些人是进去坐着听的,有些只是路过,在门口观望的,我就属于那种在门口观望的人。里面唱戏的人也不是什么大家,但票价很便宜,只需要5块钱。本地人习惯了听戏,外地人觉得这个很好玩。祖庙里面的戏台,现在仍然在使用,每到周末和节假日,每天某个时段都会有大戏。看过佛山粤剧相关的东西、看过兆祥路上的粤剧博物馆,我感觉就粤剧的氛围来说,佛山比广州浓实在太多。

上面说的所有东西的介绍基本上都在佛山城市展览馆的二楼,除了上面说的那些以外,他们还做了一个通济桥的缩小版本。在光景的衬托之下,仿佛让你时光倒流,很梦幻。

如果说广州是以商业为主,那么佛山我感觉是以小作坊的手工业为主。展览馆里面的某一层好像说过这么一句话,基本上每个人的家里都能数出一件来自佛山的电器。产自佛山的小电器的确也非常有名。美的、容声、格兰仕,基本可以这么说,广东人家里必备的小电器基本上不可能没有这一些的其中一个,而且他们坚持了好久,不是那些几年之后就消失不见的。无论是以前的佛山,还是现在佛山的小电器,都给我一种很实在的感觉。他们在踏踏实实的干事,在传承着以前的东西,但从来不缺乏创新的精神。

我感觉到世纪莲那个地方,滨海公园走一走也就可以了,甚至可以租个单车或者电瓶车浏览一下,但是城市展览馆是推荐的,得去看一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