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最无效的社交

我还在对自己进行严格时间管理那会儿,我的日程分类里,会有「有效社交」和「无效社交」的标签。最开始设立的原因,是想要提醒自己有意地减少「无效社交」的占比,试着将更多的时间用在「有效社交」上。

但是这两种社交实际上没有「标准」可言,或者说,区分它们的方式全凭我此时此刻的心情,觉得它是否是我想要去参与的、是否是位阶比我更高可以带来收益的、是否是我需要花大量时间去处理情绪问题的……

其实,只需要心态的转变,就可以从「无效社交」里找到有趣的收获,比如观察人、预判行为、拆解内核。但我仍然有一种社交会觉得「浪费时间」,它仍然还在「无效社交」的范畴,甚至是「最无效的社交」。


助理争吵的事情,终于在冷却一周后拉下帷幕。我并不是个怕冲突的人,但如果这个冲突有大部分时间都在用来「还原事实」并核对一字一句的「真正含义」,我会觉得非常恼火。虽然我觉得任何冲突在冷静下来时,都应该要有还原事实的动作,但是要还原的到底是什么?是事实,还是感受?

这两者没有对错,但是得看要「解决什么」。

  • 还原事实的核心,是客观地回顾事情的原委、导致了怎样的后果、以及解决方案。
  • 表面还原事实,但实际在对齐感受的核心,是在主观地表达自己对于细枝末节的感受,比如一句话的曲解、真正意图、无法被证实的主观、已经发生的情感伤害。

一旦开始对齐感受,就容易发生「翻旧账」的情况,或者是明明已经找到问题根源,但大家仍然在围绕着「感受」来寻找那个根本不可能归责的结果。这件事情,其实在《职场人际关系矛盾原因浅谈》提及过,只是那个时候被「女性特质」给盖过去了。

如果两个人,无论是朋友还是情侣,如果双方都是以「对齐感受」的方式解决矛盾,那他们也能在翻旧账的剧情里乐此不疲,大不了最后以 Angry Sex 画上完美句号。如果双方都是以「还原事实」的方式解决矛盾,那他们很有可能在前期需要预留处理情绪的时间,否则在解决的路径中会被情绪通过换赛道带偏。

最痛苦的,就是一个在还原事实,一个在对齐感受。


还原事实的人,会觉得对方一直在情绪化,不停纠缠事件里的细枝末节;但对齐情绪的人,会觉得对方不把自己当成「人」,不允许释放真正的情感,因为当下他们无法顺利进入理性赛道。

我并不觉得「情绪先行」是错误的,它确实是最表象的反应,就跟膝跳反应一样。但是如果一旦开始用「情绪ABC」的手段,回溯「认知B」时,就会发现,每个人在面对相同「事实A」的时候,是因为完全不同的「认知B」导致了最表象的「情绪C」。而当大家开始讨论认知时,就会触发羞耻、丢脸、甚至是自我怀疑的自查,否则又会回到翻旧账式的情绪叠加状态。

不过,也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启动到「自查」系统,若是一个非常自洽的人,在他无法意识到问题所在时,没有必要将问题拆开,否则就要对齐更多的情绪。因为对方的主观,可以扯出一大堆他「认为」的事实,若要对齐这些事实,就太过浪费时间了——这就是我仍然保留在「无效社交」定义里的情况。

自查,是为了让当事人更客观地意识到存在「认知B」,才导致了「情绪C」。但如果当时坚信他看到的就是事实,那比起还原事实,对齐感受或许才是最有效的——毕竟能打败魔法的还是魔法,完全地对齐感受很容易让彼此陷入到主观不可证的陷阱,例如你这句话让我觉得不舒服,我觉得你在伤害我,这个时候你无论如何解释,我都可以咬死你实际伤害到我来作为结案陈词。


当一个人在还原事实、一个人在对齐情绪的无效社交正在进行时,还有最后几种抢救机会:

  • 确定双方以「谁」在聊天?是要解决矛盾,还是需要给对方从旧账里一一定罪;
  • 就算是翻旧账,也有一个「根源事件」,这个根源事件还能够「被解决」。比如根源事件,其实是对方出轨导致的不信任,那么这个不信任修复的难度远超过解决事件本身。是因为这个不信任,在潜意识中引发了后面所有的问题。那么这个时候要考虑的是「止损」问题;
  • 借由不具偏袒性的第三方汇总两方对于「事实」的阐述,罗列信息不齐的类别——是事实还是感受。事实需要「补救方案」,情绪需要「完结证明」——所谓的「完结证明」就是让双方确认,这件事是否需要找到「罪人」,是否需要情感补偿,比如道歉。如果情绪已经解决,则完结这件事,不再冲突,若做不到则自行重新评估关系的「止损」问题;
  • 询问「诉求」,而不是围绕着「还原事实」鬼打墙。若提不出需求,那你们到底在争论什么,难道只是个输赢吗?那就让让对方吧,反正你输了又不少块肉,但如果发生了「社交鞭尸」的行为,则自行重新评估关系的「止损」问题;
  • 感受——你说是什么就是什么,避免自己陷入自证陷阱;事实——我们还需要继续解决问题,还是就此分道扬镳?
  • 如果上述内容在对方看来,你是在故意找茬,是在威胁自己——那我个人建议是「分吧」。

功利与体验

每次苹果发布新产品时,都会分成「首发党」和「等等党」。为了彼此证明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就会进入到「证明A是错的B就是对」的中国式逻辑怪圈——「等等党」嘲笑「首发党」购买的新品会有很多不成熟的瑕疵,流水线起码要到5、6批之后才会稳定;而「首发党」又会用「早买早享受」去羞讽「等等党」,认为他们永远是在为自己的「穷」找说辞。

看多了,就觉得无趣了,但人们还是习惯性地进入到这样的赛道,开始妄图证明自己是对的。

昨天说到的「吵架」,今天算是彻底落下帷幕。结果并不愉快,但也让我找到了另一个内核。

助理制作珠宝,总是在强调性价比、用料足、选材好;但我们比较在乎设计款式、销售策略、市场定位。你会发现一个问题,这些事情难道不是在一条产品线上的吗?但往往人们陷入到其中一个环节,就很难自拔。

要设计,就意味着成本会提高,成本就成了逃回「产品」本身的借口;但是产品做出来一坨大便、无人问津,又会把「设计」当成借口,开始狡辩是市场不理解自己的产品,明明自己已经用了最好的材料、最性价比的方式去「对顾客好」。

于是,我们希望助理先跳出她埋头苦干的状态,去看看更远的东西,而不是呕心沥血做出一个产品、无人问津,又开始「努力」地做下一个产品证明自己。


但这就是核心分歧:

助理觉得「卖出去」就行,而我们主要是在「理解美的原理」。功利主义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我都已经卖出去了,所以不需要折腾设计」,以至于这个分歧越来越大。

之前和朋友小袁聊起「市场」,销售和价格是市场最后反映的。根据销售和价格调整的商品也必然会「慢一步」,也是我们觉得最容易钻牛角尖闭门造车的环节——当市场没有反馈,我会继续「坚持」,并认为是市场不理解自己;当市场有反馈时,市场的大小和视野,也决定了我「坚持」的大小和视野。

我的创作期,也有很长一段时间处于这样闭门造车的状态。所有的驱动力都来自于「埋头努力」。当时老师丁锐先建议我去看剧本结构,我也会抵触,因为这是模板化的东西,要承认模板化的存在,就意味着要面对别人的模板化「能卖钱」的事实。但渐渐地,在练习的过程中,就会发现结构的意义跟穿珠子一样:这里太平淡了,是不是应该有一个黄金比例的隔珠?

之后老师丁锐建议我看哲学,我最开始也很纳闷,这跟我产出作品有何关系。哲学没有对错是非,会有多个视角去理解同一个课题和生命的意义,它变成了一个最前端的原理:「他为什么能卖出去」要看见的不再是产品和定价,而是更多层面的为什么——他的营销手段、他的产品展示逻辑、他在讲什么故事、他如何赋予意义……(剧本)结构是车架,(哲学)原理是汽油,它们当然可以单独存在,但它们也可以是组合起来的一辆属于自己的、能够跑下去的作品。


自此,我发现了问题所在。助理在贩卖珠宝时,考虑的是权衡成本以及销售带来的实际利益,这是典型的「功利主义」;而我们暂时跳出了销售的环节,弄懂原理,想要找到属于自己能够折腾的「意义」和「盈利点」,是所谓的「体验派」。这件事本质来说,是功利主义和体验派之间的冲突。

并不是说功利主义不好,它能够更全范围地看见利益点。但过分的功利主义,会损失人情味、脱离市场;相反,体验派如果太长时间远离市场,也会变成自嗨的游戏。

这两个观念中间本身有一个可以重新联通的方式,但正是因为人们陷入到了其中一个视角,而进入到了那个「证明A是错的B就是对」的游戏之中——这个时候,就再也没有人愿意跳出局内,用客观的视角看看彼此观点。

甚至这个时候,他们怒火攻心,把所谓的观点也当成了攻击自己的「事实」

那他妈还玩个屁啊。既然观念不同,那就各自安好。


再次强调,功利主义和体验派并没有谁对谁错,谁更高级的说法。

而我作为体验派,则觉得:浅尝辄止不是不行,但我觉得有些浪费这一场「生而为人」。

非同频矛盾

刚才发生了件事。

依旧是关于助理设计珍珠首饰的事。最近因为「审美」的事情发生了很多小争执,起因是助理花很多时间设计了一款作品,结果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市场反应。于是我们从「审美」的角度聊了聊这件事,越是这样,助理就越是钻牛角尖,觉得是自己的用料、诚意度没有打动市场,从而陷入到了审美和设计的死循环。

我们本来想从「审美」的视角,跟她聊聊设计里的一些「为什么」,比如为什么需要黄金比例、为什么颜色不能超过三种、为什么K金的颜色和银色搭配出来的首饰会有质感上的差异等等。但是一聊到这些「为什么」,助理就会逃回到「我做不做得出来」这件事,去对抗我们正在聊的话题。

以至于,后面的聊天发展到,我们罗列了一些有关于黄金比例设计的作品,在跟她聊「原理」,但是她和她老公停留在了「我不喜欢」,一个在谈原理一个在谈主观,这显然是两个毫无干系的事情,以至于这样的聊天最终变成了鸡同鸭讲。


我不是个害怕起冲突的人,一般来说,我反而会把见面三分情留给那些初次见面的人,但是一旦在聊天的过程中发现了前后矛盾的点,我就会故意挑破。

反而这个时候,大家明显就是在非同频的方式争吵,但我并不介意,非同频反而能看出对方最在乎的是什么,从而找到最关键的核心点。

跟那个「离婚男性」的聊天还在继续,今天我们聊到了「离婚之后」的可能性。他会觉得自己的妻子似乎有某种「行动」,这种行动或许是想要利用男方的内疚感,来获得更多利益。有可能这个想法是源自于他的前妻,也有可能是源自于前妻的朋友在旁边出谋划策。

本着「杀鱼养三天」的原则,前几天我对这位男性一直是全然关注的状态,会优先考虑他的情绪问题,给出的建议也不会直指要害部分。但今天因为他说到了这个点,和他最初对我关于他「前妻是自己上帝」的自相矛盾,我直击了这个最深渊的点:

既然她是「上帝」,那你就不应该怀疑她行为的合理性。

其实这个问题,在第一天的时候我就准备好要提出,只是在找最合适的机会,让他必须面对这件事,否则我们永远在聊不同频的事情——他在聊他如何爱自己的前妻,而我在问他到底是想要挽救婚姻,还是想要认清事实。

我不得不承认,我在这方面确实很冷血。


对方先后换赛道至《圣经》向我解释妻子为什么是自己的「上帝」,又再一次通过怀疑的方式去论证可能的既定事实。于是,我不得不继续追问:

那你现在是信任她,还是不信任她?

他回答我「未可以相信」。

不,确切答案,是或不是?

他才正面回答我「你能看出答案的,干嘛逼我说出来,哈哈。她是一个会伤害我的人。」

这就是「同频」的过程,我并不关心他到底有多爱她,我只关心我们能否同频地去聊一件事——你对于离婚到底有什么担忧甚至是期待。

他怀疑自己的前妻会利用内疚来道德绑架自己,这就是担忧。至于他是不是真的相信,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得意识到自己的担忧,至于他最后是选择保护自己,还是将内疚作为了最后的对婚姻的期待和补偿,这跟我没有关系。但如果他真的提出了需要我提供保护自己的意见,我当然有一大堆可以搞事情的阳谋阴谋,但前提是,我们又得在同频道的一个新话题上:他是否愿意承认自己的妻子并不爱自己。


大多数人,会逃避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一是不想当「坏人」;二是不想承认自己内心真实存在的「阴暗面」——这两件事都跟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有关,被灌输了太多非黑即白的善恶是非,这些东西不是说「错误」的,而是因为成年人世界的善恶更加复杂和有其对应的代价;三是害怕自己会在未来的某一刻「后悔」。只要不做出真实的选择,就意味着这个选择我还可以一直保留在心里,直到有一天我可以再次选择他——但是这一天显然不会再来。

因为选择是跟着代价走的,而代价的背后,还有一个还没有在博客里提起,但是大家都必须要承认的事实——

这便是成年人世界的三大准则:你有选择的权利,你需要承担相应的代价,你没有后悔的资格。

所以,这也是人们努力在不同频争吵的核心,一旦同频,就意味着他们必须要面对迫在眉睫的问题,找到具体的解决方案,然后做出是或不是的选择,这个时候他们就没有逃避的资格。

所以不得不承认,或许将彼此拉入到同频状态去解决问题时,或许又是非常残忍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