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真实的关注

这个话题是帮助别人咨询时扯出的一个话题。

咨询者问我:「什么才算是真实的关注?」

这是个好问题,看上去它仍然是一个没有标准的事情。所以本着一切没有标准的事情需要「同频」的原则,但同频又会遇到拒绝交流的情况,或是对方本就是一个巨大的「黑箱」,他不需要商量,而是需要你能猜中他的期待。

但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一个有趣的情况:

就拿「黑箱人格」举例,当对方决定要「猜」的时候,多半是已经意识到「黑箱」有了负面情绪,需要优先解决情绪问题的时候,便会问:「你是不是有什么不高兴?」

显然,这个问题看上去是一个在「现在」的提问,但它问的内容是「过去」的原因,是什么「过去」的事情导致了黑箱本身在「现在」感觉到了不愉快。那么黑箱会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呢:「我为什么不开心你自己不清楚吗?」同样,这是一个在「现在」的提问,但仍然是回到了「过去」去寻找答案。然后,这两个人就这样吵开了。

显然,在「现在」突然意识到需要关注对方,往往是已经在「过去」发生了太多漠视对方的情况,那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困难的是,两个人已经无法改变过去,同时当下扯出的一大堆狗屁倒灶,也都只会跟「过去」有关。

这件事可能有些抽象。


那说得具象一些。

两个人因为没有及时收拾脏衣服而发生了争吵。

一个人问:「你为什么没有收拾衣服?」这是一个在「现在」提出的问题,但问的是一个关于「过去」发生的事情。

于是对方回答:「我这两天不舒服,没来得及收拾。」好,现在他们两个得到了一个「过去」发生的原因。

这个人继续问道:「哪里不舒服?」这仍然是一个在「现在」对「过去」的提问。

于是对方回答:「我这两天状态这么不好,你难道没有看出来吗?」反问是一个非常标准的「现在」对于「过去」的询问,除非它是文学手法里用来同频的方式,例如「我觉得很好吃,你难道不觉得吗?」

好了,这两个人的战争一触即发——因为问题就发生在「问题」身上。

我们提出问题时,特别是在交流中提出的问题,常常是在「现在」对「过去」进行发问,但是追究原因也很难再改变既定事实,所以人们在回答「过去」的答案时,就会出现找借口、翻旧账、主观不可证的情况,因为「过去」的好处,就在于大家都知道事情已经发生了,用它来划分责任就能找到对错之分。

那如果向「未来」提问呢?于是,比如「以后我们把脏衣服固定放在哪一个区域呢?这样便于我们及时处理。」——好吧,这也不算是个好问题,因为如果对方正在气头上,这件事仍然会激发战争。那这就是吵架没吵到点上的问题,不属于今天要解决的内容。


从「问题」跳出来,关注也会发生同样的问题,当人们意识到关系出现问题时,想要开始真正关注对方时,也总是从「过去」中寻找那些未曾及时关注的点。虽说亡羊补牢未为晚也,但往往这个哲理之所以会成立的关键,是至少已经「亡羊」了,甚至是「亡到已晚」。

所以,发现有问题,再开始意识到问题本身不是坏事,甚至可以说是「必经之路」。但很多时候,真的发生了「亡羊」的事情,人们会本能地纠缠着「亡羊」本身进行分析。这是人们的「损失规避」认知造成的,即损失100元的痛苦远超过获得100元的快乐。然而,无视「时间维度」这个要素,人们就容易陷入到在「现在」向「过去」不断发问的情况。直到新的问题发生,然后变成一个「过去」的损失,又在「现在」重复提问。

这应该是我最「厌恶」的行为之一,在同一个坑里可以稳稳当当地摔三次,无法从这些重复摔进的坑里找到相同的本质。

但是,人们又无法无视「损失规避」的心态,就像你不可能给一个摔了一跤的人开始讲「防滑鞋」的重要性——无视当下的感受,就会变成常言道的「当爹」。所以就算要对「未来」提问,也无法无视「现在」的感受。这就把前几天的内容串起来了。

理性的人之所以更容易「还原事实」,是因为这不是一个对「过去」的发问,而是要从还原的事实里提出一个对「未来」的提问,即解决办法;但是感性的人,会需要大量时间花在「对齐感受」上,是因为感受是由大量的「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堆积而来的,所以去「未来」是找不到任何解决方案的。

于是,在「现在」要对齐感受的同时,如果能让双方都进入到「未来」去寻找解决办法,或许才是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型。

即:「我意识到你这几天状态不好,那先别洗衣服了,休息下,如果有什么不爽的事情你可以给我说,我随时都在。」状态不好是「过去」的状态,衣服没洗是「过去」的既定事实,所以「现在」先暂时不管过去的事情,如果「未来」需要我,我随时都在。


当然,我说的是「有效」沟通,而不是「正确」的沟通。

回到最开始的那个问题——什么才算是真实的关注?

如果无法在当下对齐感受,那就去「过去」对齐,因为翻旧账总能翻到一个最原始的「坎」,如果那个「坎」两个人每次吵架都可以回溯到那一刻,那就说明有人过不了那个「坎」,这不是装大度、所谓的原谅就可以解决的。往往这个「坎」和最底层的信任是挂钩的,无论对方现在做得再好,那个信任缺失就是每一次在「现在」提问都会潜意识指向的锚点。

剔除了「对齐感受」,那么就要回到理性的层面,去理解关注。

如果用公式来简单理解,即:关注=「现在」-「过去」+「未来」

  • 现在
    • 同频当下的情绪感受——回到同一个「时间维度」;
    • 停下来。比如「争吵时设定前序的冷静时期」,这里并不是指冷暴力,而是双方都知道需要先冷静一下;
    • 随时停下来确定彼此是在「交流」,而不是「宣讲」
  • 过去
    • -过去:避免让未被有效处理的过去持续对现在造成负面影响;
    • 尊重对方已经做出的决定;
    • 确定自己对对方的预判,例如我觉得他肯定在生气,所以我选择了闭嘴,那如果对方其实没生气呢?
    • 彼此情绪发生的原因,当然,这里也建议可以适当用翻旧账的方式;
    • 自己已经发生的行为,且可能导致更大的危害,需要告知对方,例如我就是出轨了,但是现在我们需要好好聊聊彼此的感情延续的问题;
  • 未来
    • +未来:加入面向未来的建设性方案;
    • 解决方案;
    • 这四个字可能有些冷冰冰的,但或许就是吵完架之后两个人做一顿饭菜这么简单的事情,也有可能是到「离婚」让彼此好好冷静一下这么残忍的结局。但解决方案就意味着双方要做出一个对「未来」的决定,它同样需要被理解和尊重;

当「过去」的事情得到了解决,又没有发生矛盾需要去构想「未来」,那关注就是一个「现在」这个时间维度需要构建的事情。

对了,这套系统也同样适用于避免「内耗」。

最无效的社交

我还在对自己进行严格时间管理那会儿,我的日程分类里,会有「有效社交」和「无效社交」的标签。最开始设立的原因,是想要提醒自己有意地减少「无效社交」的占比,试着将更多的时间用在「有效社交」上。

但是这两种社交实际上没有「标准」可言,或者说,区分它们的方式全凭我此时此刻的心情,觉得它是否是我想要去参与的、是否是位阶比我更高可以带来收益的、是否是我需要花大量时间去处理情绪问题的……

其实,只需要心态的转变,就可以从「无效社交」里找到有趣的收获,比如观察人、预判行为、拆解内核。但我仍然有一种社交会觉得「浪费时间」,它仍然还在「无效社交」的范畴,甚至是「最无效的社交」。


助理争吵的事情,终于在冷却一周后拉下帷幕。我并不是个怕冲突的人,但如果这个冲突有大部分时间都在用来「还原事实」并核对一字一句的「真正含义」,我会觉得非常恼火。虽然我觉得任何冲突在冷静下来时,都应该要有还原事实的动作,但是要还原的到底是什么?是事实,还是感受?

这两者没有对错,但是得看要「解决什么」。

  • 还原事实的核心,是客观地回顾事情的原委、导致了怎样的后果、以及解决方案。
  • 表面还原事实,但实际在对齐感受的核心,是在主观地表达自己对于细枝末节的感受,比如一句话的曲解、真正意图、无法被证实的主观、已经发生的情感伤害。

一旦开始对齐感受,就容易发生「翻旧账」的情况,或者是明明已经找到问题根源,但大家仍然在围绕着「感受」来寻找那个根本不可能归责的结果。这件事情,其实在《职场人际关系矛盾原因浅谈》提及过,只是那个时候被「女性特质」给盖过去了。

如果两个人,无论是朋友还是情侣,如果双方都是以「对齐感受」的方式解决矛盾,那他们也能在翻旧账的剧情里乐此不疲,大不了最后以 Angry Sex 画上完美句号。如果双方都是以「还原事实」的方式解决矛盾,那他们很有可能在前期需要预留处理情绪的时间,否则在解决的路径中会被情绪通过换赛道带偏。

最痛苦的,就是一个在还原事实,一个在对齐感受。


还原事实的人,会觉得对方一直在情绪化,不停纠缠事件里的细枝末节;但对齐情绪的人,会觉得对方不把自己当成「人」,不允许释放真正的情感,因为当下他们无法顺利进入理性赛道。

我并不觉得「情绪先行」是错误的,它确实是最表象的反应,就跟膝跳反应一样。但是如果一旦开始用「情绪ABC」的手段,回溯「认知B」时,就会发现,每个人在面对相同「事实A」的时候,是因为完全不同的「认知B」导致了最表象的「情绪C」。而当大家开始讨论认知时,就会触发羞耻、丢脸、甚至是自我怀疑的自查,否则又会回到翻旧账式的情绪叠加状态。

不过,也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启动到「自查」系统,若是一个非常自洽的人,在他无法意识到问题所在时,没有必要将问题拆开,否则就要对齐更多的情绪。因为对方的主观,可以扯出一大堆他「认为」的事实,若要对齐这些事实,就太过浪费时间了——这就是我仍然保留在「无效社交」定义里的情况。

自查,是为了让当事人更客观地意识到存在「认知B」,才导致了「情绪C」。但如果当时坚信他看到的就是事实,那比起还原事实,对齐感受或许才是最有效的——毕竟能打败魔法的还是魔法,完全地对齐感受很容易让彼此陷入到主观不可证的陷阱,例如你这句话让我觉得不舒服,我觉得你在伤害我,这个时候你无论如何解释,我都可以咬死你实际伤害到我来作为结案陈词。


当一个人在还原事实、一个人在对齐情绪的无效社交正在进行时,还有最后几种抢救机会:

  • 确定双方以「谁」在聊天?是要解决矛盾,还是需要给对方从旧账里一一定罪;
  • 就算是翻旧账,也有一个「根源事件」,这个根源事件还能够「被解决」。比如根源事件,其实是对方出轨导致的不信任,那么这个不信任修复的难度远超过解决事件本身。是因为这个不信任,在潜意识中引发了后面所有的问题。那么这个时候要考虑的是「止损」问题;
  • 借由不具偏袒性的第三方汇总两方对于「事实」的阐述,罗列信息不齐的类别——是事实还是感受。事实需要「补救方案」,情绪需要「完结证明」——所谓的「完结证明」就是让双方确认,这件事是否需要找到「罪人」,是否需要情感补偿,比如道歉。如果情绪已经解决,则完结这件事,不再冲突,若做不到则自行重新评估关系的「止损」问题;
  • 询问「诉求」,而不是围绕着「还原事实」鬼打墙。若提不出需求,那你们到底在争论什么,难道只是个输赢吗?那就让让对方吧,反正你输了又不少块肉,但如果发生了「社交鞭尸」的行为,则自行重新评估关系的「止损」问题;
  • 感受——你说是什么就是什么,避免自己陷入自证陷阱;事实——我们还需要继续解决问题,还是就此分道扬镳?
  • 如果上述内容在对方看来,你是在故意找茬,是在威胁自己——那我个人建议是「分吧」。

所谓背刺

试着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你跟你信任的战友在战壕里,准备等待敌军暂歇停火的空档,朝对方发动最后的攻击。你需要对方用机枪控制场面,好给你足够多的时间去投掷炸弹。你们俩从对方的眼神里确定这默契和决心。这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对方的火力停歇可能比你们预判的要短暂很多,极有可能你们误以为等到对方换弹药的那一刻,你的战友刚起身就被对方紧接上的火力给击中。

现在,对方的火力停歇了,你的战友告诉你:「抱歉,我没办法替你做头阵,我不希望你帮我做决定。」

「操!?」

这就是所谓「背刺」


现实层面发生的「背刺」,可比我举例的能量等级强多了。因为裹挟了大量情感、沉没成本、信任基础的亲密关系,一旦发生背刺,就意味着发生了全盘否定的能量等级事件。

老婆对于我们和助理因为珠宝贩卖发生观念冲突的事情,做了最后的总结:

也许在我们「主观世界」里,做任何事情的第一原则是「会让我们快乐」——如果感受不到快乐根本很难坚持,又要如何抵御现实的波涛汹涌?

于是情绪价值摆到了第一位,我们消费着「情绪价值」,也很乐意为别人去创造「情绪价值」,近而实现小的财富自由。

所以在我们看来,珠宝首饰这些「亮晶晶」的东西,是归属于情绪价值类消费,而并非实用主义吃饱穿暖的范畴——要吃饱饭才会去追求皮薄馅儿大的饺子,但是谁会把饱满馅料的饺子挂在脖子上呢?即便有喜欢饺子项链的人,还会纠结饺子皮上的褶子是不是符合自己心意呢!

所以这段时间,我把大把时间成本、金钱成本还有关于情绪价值消费的经验兴致勃勃传授给助理,并且隐隐期待这样去做事可以让我们即快乐又能把钱赚了。但是事与愿违,皮薄馅儿大的饺子项链就跟曾姐的尊严以及她的价值观牢牢绑定——我给的越多,就被创的越死。

行吧行吧,「唯有主观不可破」这件事我算是领教了。确实如果基础的观念都无法达成一致,那必然越合作越痛苦,这太违背我的「快乐第一」法则了。


其实这件事对我来说,有一个最初的预判——因为助理是一个对抗性人格,所以极有可能会在观点碰撞的过程中出现「对抗」的情况,所以我也预留了足够多的缓冲时间。

但整个事件的升级,是助理认为,我们总是会反对她的意见和看法,渐渐地便不再愿意表达和交流,甚至会认为我们在跟她的交流、教授的过程中,会对她做出「不知好歹」的评价。

卧槽,这就好比是我们要一起打仗了,她突然对我们说:「我不想跟你们组队了,因为你们会瞧不起我。」

这是让我彻底炸掉的点,虽然它还没有到实际的背刺层级,但它已经达到了「准背刺」,因为你不知道下一次她还会不会用同样的逻辑进行最终背刺。比如当我们建议的设计风格也没有得到市场反馈时,她会用来作为证明自己是「正确」的依据,从而将合作关系分割成「我跟你」。

这便是「背刺」最无解的地方——当你在用「我们」看待关系的时候,却因为某次冲突,被对方拆分为「我跟你」,拒绝交流、拒绝复盘事实、甚至拒绝回应,让关系完全退回到原点。

但反过来说,遭遇「背刺」的人,是不是也应该重新回想,这段关系或许一开始就应该按照「我跟你」的方式来「结算」关系里的利益,这个利益不仅仅是指钱,也有情、面子和谁付出更多的情绪价值。


如果一个人在关系里不断测探对方,需要不停确认彼此的关系是不是「我们」,这样的能量级别又变成了「作」——就好像是登山时的保险绳,为了测试它是否牢固,我们可能都得扯几下,但有的人总在怀疑,是不是下一次就是绳子松断的时候——所以这个试探会持续下去。

当这样「作」的能量等级过犹不及时,又变成了对另一方的「背刺」,因为这样的测探并不是在确认是不是「我们」,而是从一开始打从心底就不信任对方罢了。

然而,关于「我们」的调频,并不是一种所谓的默契,有时候它需要激烈的冲突,才能确定其存在。但是,大多数讲究「以和为贵」的人,在冲突发生时,都会本能地逃走,并在内心上演无数的内心戏,直到自己在现实开始表演起那个「被辜负者」的角色,这个时候才是真正「背刺」的完成——但,当事人也已经完成了合理的自洽,再想要解决已经于事无补。

很可惜,亲密关系没有「契约」,虽然婚姻可以用「离婚」及财产分割来作为违约赔偿,但大多数的关系,都是在没有契约的情况下因为契约精神毁于一旦。

既然是契约,那又得回到「商量」的那一步,把事情都说明,总比关系不明不白地死亡、甚至是无回应的绝境要好。

不关注,无社交

最近在播客录制关于「关系」的节目,也给我带来一个回顾式的思考。

我以前是一个很「独」的人,这种「独」一定会伴随另一种很「中二」的情况同时发生——就是看不起任何人。这件事的羞耻,是当你在下一个时间节点再次回头看的时候,你会发现那并不是「特别」,而是一条「必经之路」。

特别是对于我这种,童年因为性格孤僻,逃进自己世界的孩子,这种强烈的与外界的区隔感,会被合理化成「我是最特别」的存在。但这种特别,最终又不得不接受人被赋予的另一层社会属性的考验——关系。

前段时间,收到一些朋友的咨询,有好几个询问我关于公司辞退赔偿问题的案例里,我找到了一个巧妙的共通性——这些人几乎在职场是没有「社交」的,按部就班地做着自己的工作,办公室有任何社交活动,他们都各种推脱。理由几乎都是「这群同事和上司都太傻逼了,我真心瞧不上他们」。

于是,这里就诞生了一个更为巧妙的现职场悖论:既然上司是傻逼,那你为什么没有能力替代他们?


不得不承认,职场确实不是用来「交朋友」的,但并不意味着职场不是一个需要去处理「关系」的地方。职场关系更接近政治关系,而不是简单的人情世故。越是大厂、分立的门户越多,矛盾就会越多,必然就会出现战队、对立,甚至是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这样的剧情。

明明一群这么热爱看宫斗剧下饭的人,却没能真正地学到宫斗里的精髓——处理那些生活中的政治关系——甚至是家庭,本身就是最小单位的政治关系。

之所以我在最开始提到「必经之路」这个点,这种「他们都是傻逼」也是职场关系里的「必经之路」。它们两者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看不见他人」。

一般说到这里,就会引起不满——我为什么要看见他人?他们都是傻逼,有什么值得我浪费时间的?

那我可能要在这里说一个会引起更多不满的论据——看不见别人,是因为自己没有被足够地看到。


关系里的关注,就跟两个人共有一个「盒子」一样。当盒子里什么都没有时,谁都无法从盒子里取出东西。但如果你是那个往盒子里放东西的人,对方一味地索取,从盒子里拿走东西,很快你就不再希望一味地付出。所谓的关系里的「盒子」,就是两个人有来有回的交换关注,盒子里永远有东西,你拿或者他拿,都建立在你知道当你付出之后,一定会得到对方给予的回应。

当然,一个人也可以作为这个「盒子」的游戏研发者,比如我在很久以前放入一个尘封的记忆,然后在下一个阶段拿出来反复品味。但这个时候,一旦涉及到你想要把这个「东西」拿出来给他人展示的时候(哪怕是不经意的,因为这个叫潜意识的渴望),这场自我游戏就会加入第三人的视角,你不得不承认,你也希望被他人看见。

于是,这里就诞生了一个巧妙的现在社交悖论:看不见别人是因为我没有找到可以看见我的人,而别人看不见我是因为我没有看见他。


看见的「技巧」,在播客节目里,链接在文章最后

这里来聊聊看见的「底层」。

此前我在博客花了大篇幅聊起「死亡焦虑」的话题,这件事本身就是跟「看见」挂钩的——人是社会的动物,生存本身也拥有了动物性和社会性两种相互存在的形态。社会性的生存,是需要关系作为依托,就算是再窝囊的孩子,在父母那里都是一块宝。因为有不同的身份关系,才构建出了一个存在与社会里的「人」。否者,就会经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死亡」——这也是网民网暴最希望发生的结果,当一个人丧失在公共领域原本的身份,他也将失去因为这个身份得到的一切。比如,明星跌落神坛。

自此,死亡本身,也拥有了动物性和社会性的两种形态,即实质性死亡和社会性死亡。


最后,聊一种「假关注」。

这个例子我们常在做话剧疗愈时会提到:约会的年轻男女在湖边散步,女孩子一直在摆弄自己的头发、裙子,总觉得自己的妆容不太漂亮,会让自己的男伴不喜欢自己。她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这场约会顺利成功,希望男伴能够真实地感受到自己的情感,甚至希望自己可以变得更好,让男伴更有面子。

这种模式的关注在社交里也常常发生。比如我总是担心自己的这句话会不会惹到对方,我的用词会不会让对方误解,我的行为会不会打扰到对方,我的主动会不会是一种侵犯他人领域的行为等等。

如果我们把这些行为再往底层拆解——他真的是在为对方「考虑」,还是说他怕自己的行为导致对方给予自己「不好的评价」?显然,这样的「假关注」本质上还是在关注自己的行为,希望自己得到正面评价(关注),而不是在真正地考虑对方。

因为真正地关注对方,会询问「我这样做会不会冒犯到你」。


再次回到那条「必经之路」,或许正是因为我们在需要被关注的时候无人关注自己,所以只能回到自我关注的世界,才渐渐地丧失了关注别人的能力。

或许你会说,是因为他们都不理解我——但你真的有为自己发声吗?你真的有向对方表达过希望得到关注吗?或者说你仅仅只是在享受无视他人的一味「当爹」宣讲?

关于「关注」技巧:

迫使他人对内攻击的实操技巧

其实这是姐妹撕逼、拉爆鞭尸的事件之后的事情了。


事实上“社交鞭尸”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因为他们只会在当下引爆,然后扯出一个历史未解决的旧账。反反复复地越叠越高,所以遇到这种社交鞭尸的情况,我都会建议他们要么学会一招制敌,要么就终结关系。

但其实很多人是没办法那么自然地“终结”一段关系的,毕竟还有共同朋友圈,也因为在不同场合被见证了“撕逼”的壮烈,所以到最后又会变成“总要争一个输赢”的尊严、爱与归属的游戏。这一点我真的不是搞男女对立,而是男性真的在发生矛盾之后,是会在当下将关系恢复“平衡”的,比如一个长期受到羞辱的男性,终于找到一个机会可以“报复”的时候,哪怕是拎着对方的脖领,逼着对方说一声“爸爸我错了”,也是一种回归“平衡”最直接的办法。

但是一旦涉及女性、准确地说是“女性特质”时。表面上又要维系一种不撕破脸的气氛,但是私底下又时刻需要得到对外的支持、见证和站队。女性特质会优先避开冲突,因为这和他们的“性魅力”直接挂钩,毕竟很多人会觉得“优雅”是择偶条件里比较重要的要素之一。这里扯远了。


“鞭尸”永远不会有结果,因为女性特质会明知道问题的关键在哪里,但总可以巧妙地滑走,都不愿意去充当那个扯坏线头,拉出一大堆新仇旧账一并算清的罪人。甚至有的时候,这种纠缠反而是一种存在感的表现,特别是情侣分手后,其中一方会视奸对方的一举一动,将对方的每一个行为都和“自己”扯上关系——他居然还在点我曾经给他点过的奶茶,他为什么会故意拍这张照片这明明是我们一起去过的地方,他居然发了和别人牵手的照片那我也要发一张更厉害的……

关系没有回到“平衡”,就必然还会继续制造剪刀差式的隐形仇恨。特别是当事人完全意识不到自己曾对对方造成过巨大伤害的,他们会因为暂时的“输”,而变本加厉地找补“我还赢着呢”。

既然社交鞭尸要付出“代价”,那在被鞭尸的那个“弱者”,巧妙地利用了弱者身份博得了大多数人的关注和同情,那他是不是也要付出“代价”——当然需要,这就是成年人的游戏规则。

到这里需要提醒一下大家,今天的文章可能会涉及教大家如何将“弱者”打得再也站不起来,如果你正义感很强,支持“谁弱谁有理”,那么今天的文章不太适合你。


“鞭尸”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为过往已经造成的膈应、伤害都不会因为一次鞭尸得到解决,反而会制造更多的新仇旧恨。如果当事人有意愿想要解决这种人际关系带来的次生灾害,那就需要找到一种一次性就可以恢复“平衡”的方法。切记是当事人有意愿想要解决,比如真的对这段关系心灰意冷不想再纠缠。因为对于一些人而言,这种爱恨纠葛,其实反而是他们的“爽”点所在。

交代一下故事背景。两“姐妹”撕逼之后,被鞭尸的“弱者”迎来了她的第一个没有“好姐妹”的生日。要知道,以前没有“好姐妹”的准时祝福,是会被埋怨很久,甚至会通过拷问的方式证明自己在对方心里的重要程度。“弱者”会无意识地通过共同好友证明自己“过得很好”,所以朋友圈就成了一个很好的中转站。我一开始预判“弱者”可能会发两条朋友圈,一条是感性地感慨自己又长大了一岁,另一条是证明所有人都爱自己(比如收到了礼物、拍一张蛋糕的照片等等)。结果没想到,她确实发了感性图文,还一连好几天发了超过6条“所有人都爱自己”的朋友圈,从晒礼物、到因为别人送礼物和以前送礼物没送到心趴上的人撕逼的。不用管内容形式,这样的朋友圈都有一个共同的底层逻辑——所有人都爱我。

我这个人向来爱搞事,这段关系一直没有“平衡”,加之因为最后一场撕逼之后,强弱对比太过明显,“弱者”总不能一直享受这样的剪刀差身份。被她的无聊信息刷屏几天后,“强者”发了个嘲讽有人在朋友圈发疯的内容——但这完全不构成伤害,并不能让强弱关系恢复“平衡”。因为“强者”是我跟老婆的助理,胳膊肘毕竟不能外拐,所以有必要恢复这种“平衡”。


趁着昨天助理的结婚纪念日,又恰逢共同朋友大老远飞来找我们过周末。于是就将计就计,5个人从不同角度发布了参与“强者”结婚纪念日的朋友圈。

一个人为自己发五条“大家都好爱我”的朋友圈,和五个人为自己发五条“我们都好爱她”的朋友圈。这样的对比足以造成“弱者”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内伤——杀人于无形的不是直接攻击对方,而是找到一个恰好的点导致他对内攻击。“弱者”在得理不饶人时,往往就会暴露自己最在乎什么。竟然因为一个生日一连好几天地发表“所有人都爱我”底层逻辑的朋友圈,也就意味着这是她最在意的事情。所谓的打蛇打七寸就是这个意思。

当然,这是极其下三滥的招数——但我也没说我是个“君子”啊,因为这是曹阿瞒的阳谋啊!


总结一下,迫使对方对内攻击的方法很简单,先找到他最在乎什么,这件事可以通过“委屈对方”、泼脏水、甚至是从他们只言片语中看到他们最在乎什么,那这个点就是对内攻击的点;

迫使对方对内攻击的技巧,不是在于直击刺激这个点,而是反其道行之地贬损这个点——比起你直接告诉对方“你人缘不好”,不如用另一种方式证明“别人的人缘比你的好多了”;

你可以用这招攻击别人,但也要付出相应的代价。至于如何不被别人这样攻击,其实我在以前的文章里说到过:“晒太阳”

因回答了一个什么是夏令营的问题,我的 其乐Keylol 帐号被封了

起因只是有个网友在其乐Keylol上问了这么个问题:

screenshot_on_b85m_by_flameshot_at_2024-06-30_18-02-33

基本上他就是想问问,所谓的夏令营和少年宫都是啥玩意。

(你可先别问为什么只有个浏览器历史记录的截图)

(其实昨天还挺有心情写这篇文章的,但是过了一晚上又稀里糊涂过完一个白天之后就又没什么欲望了)


少年宫和夏令营是啥?

少年宫?

少年宫应该是啥玩意说实话我也不知道。我老家以前就有个少年宫,里面是个电影院,也不对外营业,全年也就只有给中小学放电影这一个业务,到后来学校都有自己的阶梯教室,甚至教室内都有电视和投影仪了,没人再去了;电影院外边一圈则是租出去了,都是补课班,类似大城市的写字楼,只不过业务基本以向学生营业为主。当然,大部分时间里里外外都是空着落灰,事业单位的地皮,房租贵且维保烂,市场经济下就得落灰。后来就连带着旁边的初中全拆了,盖了个酒店,连个照片都没剩下。

夏令营?

夏令营这玩意,在我的理解中那就更神奇了。

1995年 CCTV-7 少儿·军事·农业·科技 开业。我家里虽然没有有线电视,但是老式羊角天线电视却能很不稳定的收到带着巨大杂音和雪花的有线电视节目(白嫖)。而 CCTV-7 的少儿节目从下午3点左右一直干到晚上7点,大部分节目都是少儿科普和夏令营。少儿科普节目离谱得有点过分了,以至于我一直以为北京的自来水干净得可以直饮,公交车都是氢燃料电池。而夏令营节目则更是看着一堆小孩在那做我完全理解不了的事情。小学寒暑假期间被关在家里,就只有这玩意是小孩能看的电视节目,而且看着还巨难受!

然后时间可以直接跳到我在北京的一份工作。原本核心业务是面向学校经营IT类服务,但是老板想要扩展业务,另一个部门就有面向「面向学生经营的业务」的业务。这段有点饶口,毕竟我的确搞不清另一个部门到底在干啥,毕竟「组织学生搞线下文娱活动」实在离「提供计算机网络技术服务」太远了。

再后来又可以跳到我在清华里面工作的那段时间。上班是要从五道口地铁站下车再从清华大学东南门进去的,而清华东南门往南这一块,早上就经常有一队一队的看着像中小学生的人,有时候还有领队的点名,看着貌似像是组团旅游?

jpg_screenshot_on_b85m_by_flameshot_at_2024-06-30_19-29-32

我就突然意识到,这不是我之前那个公司的业务场景吗?这玩意就是夏令营(的一部分)吧!


我的 其乐Keylol 账号被封

当然,我知道我的理解是片面的,但是片面是整体的一部分,把这一片拿出来,如果和其他人的另外一些碎片,一起拼起来,或许就能看到比较完整的答案了。

于是我把语言整理了一下,发布到了 其乐Keylol。

原答案:

只知道夏令营。以前工作过的公司的业务里有接触过,后来个人在清华里面上班的时候门口也见到过。当然,我见到的只有这种,观点非常片面,所以不能以偏概全。

夏令营:以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为主要客户,打着教育旗号的,旅行社……

说白了就是都是中小学生的旅游团。

那种一车下来都是老头老太太的穷游团,应该能想象得出来吧?把老头老太太换成中小学生,然后目的地是大公园大景点或者大高校,再把强制消费这块去掉,就行了。(当然,部分团可能也会有类似破冰和军训一样的内容)

比较烂的有那种就是清华大学一日游的玩意。
而且北京的大学一日游这种业务很火爆。有很多本地(北京的地理面积大得城南城北杀父之仇都能抿了)和外地来的学生,梦想就是进清北。小孩做梦很正常,但是针对这个做(渣)业务就有点……
大早上要求学生自己在清华大门口集合,然后到点了有个人领进去溜达一圈,这就夏令营了。尤其是(至少2018那阵)清华大学虽然是开放的外人可参观的,但是非相关人事需要提前一天预约才能进入。这块管得不是很严,因为清华大学里面有居民区,有公司,还有菜市场。进门的时候即使没有相应的证件(学生证,工作证,内部停车证)只要说明白你是在里面做什么的也让进。但是很多野夏令营组织就干一次少一次的,经常不预约领着一大队小孩就想进,然后就在清华门口堵着。大夏天看着一堆小娃娃站在太阳底下暴晒(都是6月7月8月份来的,也挺纳闷工作日哪来的这么多小初的小孩,应该还没放暑假吧)。
(说难听点却有点像家长暑假没地方扔娃,随便整个旅游团当托管,把孩子一扔。)

以前北京应该比较多吧,中央7套刚开播的时候从下午3点一直播到下午7点,全是夏令营,小时候我也挺好奇到底是啥玩意的,也看不懂。反正我这种本地小城没有,大学在西安念的,算是大城市了但是也没见到过多少。

b85m-win458-snap

啥玩意就涉政信息了?

尝试绕过他们的审查机制

首先想到的是火星文。

呮倁檤嗄泠營。姒湔厷呞哋鄴務里洧帹触過,後唻個亾茬凊澕里媔仩癍哋溡糇閄囗竾見菿過。當嘫,莪見菿哋呮洧適種,觀點悱瑺爿媔,葰姒芣能姒媥漑洤。

嗄泠營:姒尒敩泩初狆泩滈狆泩潙炷婹愙戶,咑着嘋yu旗呺哋,膂垳涻……

説皛孒僦湜嘟湜狆尒敩泩哋膂遊團。

哪種①車芐唻嘟湜荖頭荖忲忲哋窮遊tuan,應姟能想潒嘚炪唻妑?妑荖頭荖忲忲換荿狆尒敩泩,嘫後朩哋哋湜汏厷圎汏憬點戓鍺汏滈校,侢妑強zhi消曊適赽厾鋽,僦垳孒。(當嘫,蔀汾團妸能竾浍洧類姒岥bing啝軍xun①樣哋禸嫆)

仳珓灡哋洧哪種僦湜凊澕汏敩①ㄖ遊哋琓嬑。
洏苴苝倞哋汏敩①ㄖ遊適種鄴務佷焱嚗。洧佷哆夲哋(苝倞哋哋理媔積汏嘚峸遖峸苝摋父と仇嘟能抿孒)啝迯哋唻哋敩泩,夢想僦湜琎凊苝。尒陔莋夢佷囸瑺,泹湜針怼適個莋(碴)鄴務僦洧點……
汏皁仩婹浗敩泩洎己茬凊澕汏閄囗潗匼,嘫後菿點孒洧個亾領琎厾媹垯①圜,適僦嗄泠營孒。尤娸湜(臸仯2018哪俥)凊澕汏敩虽嘫湜閞fang哋迯亾妸傪觀哋,泹湜悱楿関亾倳濡婹諟湔①兲預箹財能琎叺。適赽涫嘚芣湜佷嚴,洇潙凊澕汏敩里媔洧劇姄岖,洧厷呞,還洧婇巿畼。琎閄哋溡糇旣使莈洧楿應哋姃件(敩泩姃,笁莋姃,禸蔀渟車姃)呮婹説眀皛沵湜茬里媔莋什庅哋竾讓琎。泹湜佷哆嘢嗄泠營蒩枳僦迀①佽仯①佽哋,經瑺芣預箹領着①汏隊尒陔僦想琎,嘫後僦茬凊澕閄囗陼着。汏嗄兲看着①碓尒哇哇跕茬忲陽疧芐懪曬(嘟湜6仴7仴8仴妢唻哋,竾侹妠悶笁莋ㄖ哪唻哋適庅哆尒初哋尒陔,6仴應姟還莈倣濐徦妑)。
(説難厛點卻洧點潒傢萇濐徦莈哋汸扔陔ふ,隨楩整個膂遊團當仛涫,妑陔ふ①扔。)

姒湔苝倞應姟仳珓哆妑,狆姎7套碙閞譒哋溡糇苁芐吘3點①矗譒菿芐吘7點,洤湜嗄泠營,尒溡糇莪竾侹恏渏菿疧湜倽琓嬑哋,竾看芣慬。反囸莪適種夲哋尒峸莈洧,汏敩茬覀鮟淰哋,匴湜汏峸巿孒泹湜竾莈見菿過哆仯。

也过不去审查。

然后想着用图片,同样过不去审查,我甚至试了加水渍加旋转,全都无法通过。腾讯的这套审查机制是够狠。

jpg_b85m-win457-snap

b85m-win459-snap

没办法,服软吧,自我审查。

我就一段一段的删除,最后发现即使只有第一行都不去审查。

只知道夏令营。以前工作过的公司的业务里有接触过,后来个人在清华里面上班的时候门口也见到过。当然,我见到的只有这种,观点非常片面,所以不能以偏概全。

就这么一句就已经涉及政治敏感信息了,还自我审查个屁屁。

最后我就随便回复了一句“你提了个我不该回答的问题”。结果管理员立刻闪现出来删贴并警告:

b85m-win462-snap

真有精神。

什么都没说等于什么都说

好好好,既然绕不过审查,那我干脆把所有词都打码就好了。

只知道口口口。以前工作口的公司的业务里有口口过,后来个人在口口里面上班的时候门口也见到过。当然,我见到的只有这种,观点非常口口,所以不能口口口口。

口口口:以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为主要客户,打着口口口口的,口口口……

说白了就是都是中小学生的口口口。

那种一车下来都是老头老太太的穷游团,应该能想象得出来吧?把老头老太太换成中小学生,然后目的地是大公园大景点或者大口口,再把强制口口这块去掉,就行了。(当然,部分团可能也会有类似口口和口口一样的内容)

比较烂的有那种就是口口大学一日游的玩意。
而且口口的口口一日游这种业务很火爆。有很多本地(口口的地理面积大得城南城北杀口之仇都能口了)和外地来的学生,梦想就是进清北。小孩做梦很正常,但是针对这个做(渣)业务就有点……
大早上要求学生自己在口口大门口集合,然后到点了有个人领进去溜达一圈,这就口口口了。尤其是(至少2018那阵)口口大学虽然是开放的外人可参观的,但是非相关人事需要提前一天预约才能进入。这块管得不是很严,因为清华大学里面有居民区,有公司,还有菜市场。进门的时候即使没有相应的证件(学生证,工作证,内部停车证)只要说明白你是在里面做什么的也让进。但是很多野口口口口口口就干一次少一次的,经常不预约领着一大队小孩就想进,然后就在口口门口堵着。大夏天看着一堆小娃娃站在太阳底下暴晒(都是6月7月8月份来的,也挺纳闷工作日哪来的这么多小初的小孩,应该还没放暑假吧)。
(说难听点却有点像家长暑假没地方扔娃,随便整个口口口当托管,把孩子一扔。)

以前北京应该比较多吧,中口7套刚开播的时候从下午3点一直播到下午7点,全是口口口,小时候我也挺好奇到底是啥玩意的,也看不懂。反正我这种本地小城没有,大学在西安念的,算是大城市了但是也没见到过多少。

顺利过审。

口好啊!

账号被封

果不其然,再登录账号的时候直接被禁用了。

b85m-win464-snap-1

b85m-win464-snap-2

b85m-win464-snap-3

不能看任何页面,不能修改信息,不能看通知,就被锁死在这个禁用页面了。


账号被禁用后

我是完全没心情去申请解封。

首先可以肯定这不是一个误封行为。

我这个账号自注册起就因为涉政被警告过太多次了。

他们的那个论坛专用水区已经禁止我回复超过一年了,就因为我喷PalPay难用,没有支付宝好用,属于恶意一踩一捧。

吐嘈个北京的外地人看病挂号难,被警告。

screenshot_on_b85m_by_flameshot_at_2022-07-15_14-11-12

如何跨区买游戏,涉敏警告。

screenshot_on_b85m_by_flameshot_at_2022-12-16_23-05-03

资讯促销问题,涉敏警告。

screenshot_on_b85m_by_flameshot_at_2022-11-24_17-01-54

帮助2022年疫情还未解封期间要进京的人,涉敏警告。

screenshot_on_b85m_by_flameshot_at_2022-12-16_23-06-32

甚至直接空降一个涉敏警告,连标题都没有(后面那个链接是死链)。

screenshot_on_b85m_by_flameshot_at_2022-12-16_19-02-10

这些截图都还是我当时被警告后顺手截的图。

说真的帖子一边在那因为提供有价值信息热心反馈乐于助人而不停地涨积分,同时又因为无法名状的原因不停的在那收警告,也算是其乐Keylol的一大特色。有时候甚至怀疑管理员是不是精神分裂了。

曾申请过解封

当时我曾向管理员申请过解封我灌水区的禁用,那时都已经被禁用一年了,人家还说怎么可能呢一般封14天就自动解封,然后专门翻出个我甚至懒得截图的证据,又贴了个带有一大片引用的《用户协议》

screenshot_on_b85m_by_flameshot_at_2022-11-24_17-03-34

让我打保票“下不为例”。下不为你个鸡巴的

是否要申请解封

其乐Keylol 给出的解封渠道是贴吧,里面有一条是账号被禁用的一般理由。

screenshot_on_b85m_by_flameshot_at_2024-06-30_18-33-06

我这是妥妥的符合他们的理由三。

你是官你是爷,你骑在老百姓头上拉屎。


国内社交平台

目前我有活跃度的就是B站,微博,其乐Keylol。

微博的账号去年被全站拉黑之后其实很快就解封了,但是我没有再发布过任何一条微博,只是简单的看看别人发的内容,点个赞,偶尔评论一下。之所以这么做是我觉得不能让新浪得逞了,把我的账号拿去发广告。虽然我的账号只有几百粉,绝大部分关注也都已经退微博了,但是看着账号顶着自己的名字发很恶心的营销内容实在是觉得会恶心。

jpg_563235edly1h40uobhyauj20gt0owaby

(截图账号原本是十多年前一起玩线上游戏的广东朋友,退博太久了账号被新浪拿去用来发擦边信息了)

B站其运营目标变成电商之后,社交环境急转直下,我的大部分关注基本都没有活跃度了,原有的忠实用户都已经被赶走了。现在这状态,偶尔看个猫猫还行,剩下的内容,不是三次元软色情擦边就是洗稿搬运甚至AI念稿。就算有人正经做一点内容,很快就会有喷子来袭。实在是没什么心情在这下工夫。

再往前说,以前我知乎、segmentfault和一些技术论坛也都是有一丁点活跃度的,但是知乎变逼乎,segmentfault更是开倒车退到迷路,国内技术论坛更是越来越弱智(不弱智的肯定会死)。

现在 其乐Keylol 也把我账号封了。封得好! 这就是我再次砍掉一块无用社交的大好机会!把精力放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尤其是这个平台还很正大光明的展示了:你的账号不属于你,你只有你账号的部分使用权。是啊,账号被封了之后,连自己曾经发布过的内容自己都看不到。

反正我是没有什么太大的损失,顶多算是又少了个 「问题互助」 平台罢了。其乐Keylol的问题互助板块其实也没好到哪里去,提出一个一般难度的问题时,可能最开始还有几个人认真回答,但过不了一会就有为了刷论坛积分和为了装逼充大神的答案刷个不停(有一次有个人提问关于 rEFInd Boot Manager 的问题,结果好多人竟然用 “Windows多引导好用为什么不用Windows的多引导” 来冲我从官方翻译过来的正确答案)。中国互联网现在就这个德性了,肮脏程度重回2008年那段又脏又乱小人能匿名君子被开盒的时代,而封闭程度则直接退到2000年前基本没有互联网的时候了。大家重回互相孤立互相敌视的状态,这又充分的体现出中国互联网用户绝大部分都是初中学历的特点,明面上互相接纳,实际上每个人都想把对方捅死而自己却又不会遭到任何惩罚。初中生的味道实在太重了

反正又不归我管。

The post 因回答了一个什么是夏令营的问题,我的 其乐Keylol 帐号被封了 first appeared on 石樱灯笼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