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老生常谈的那句话。Transgender women are women. Transgender men are men. 无论是跨性别女性还是顺性女性,她们都是女性。顺性别女性和跨性别女性都是「女性」的一部分,且没有高低之分。所以,所谓的「脱跨入顺」没有必要。我在下面列出了几个支持「脱跨入顺」的观点,和我对这些观点的想法:
观点:顺性别者永远无法接纳跨性别者,我只是想 Male to Female, 而不是 Male to MTF(Male to Female).
反驳:首先要先解释顺性别女性和跨性别女性在定义上的区别。从定义上来说,顺性别女性指的是出生时的被指派性别和自己的性别认同相符的女性。被指派性别指的是医生在接生婴儿的时候,根据生殖器外观而判断的性别。大部分情况下,男性婴儿和女性婴儿的第一性征(生殖器)有显著区别,所以医生可以非常准确地判断出生婴儿的性别,这也是英文中 Sex assigned at birth 的来源。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一名婴儿拥有两套不同性别的生殖器官,但一种生殖器官比另一种生殖器官更先被医生注意到,或者更容易被看见,那么就很容易被指派成其他性别。与此同时,夸张一点地说,如果医生「看错了」第一性征,在出生证明上登记了错误的性别信息,那么这个婴儿从定义上来说,也不是顺性别者。
从定义上来说,顺性别女性和跨性别女性的区别就仅仅只有在出生时被指派性别的不同。跨性别女性的确永远无法成为顺性别女性,这是由顺性别女性的定义造成的。但就像之前所说,顺性别和跨性别女性都是女性。「你永远不是顺女」等同于 You will never be a ciswoman. 这是没有错的。但不是顺女并非代表不是女性。
搞定了几封reference letters,搞定了保险公司之后,我的手术定在了这个夏天。我是惶恐的,因为我好多朋友都不会在身边。术后不可能一个人照顾自己,我甚至想好了到时候可以请护工,但幸好最终我的朋友们很给力,很感谢他们。不仅如此,我还担心医疗帐单。众所周知美国医疗费用高,而我又想自己cover掉手术的费用,所以我迫不得已地拖延毕业+工作+找工作。幸好我有一份工作,虽然低薪但足够让我攒点钱负担手术的费用。也正因如此我才能每天早上八点就去上班一上上一天,而我也终于感受到了我小时候身边的人说过的一句话「钱难挣 屎难吃」。幸好保险公司也很给力,approve了申请,在我攒够maximum out of pocket的时候我非常开心,我做到了我想做的事情,并且真的是靠我自己做到的。
终于到了5:42,我进去了。一切行云流水,先check in, 再进入等候室,再进入房间,换衣服,签consent,打滞留针,见医生和麻醉。我朋友中途来陪我坐了会儿,我已经不记得我们聊了什么,但有朋友在真的安心很多。后来我被推去了一个什么地方,他们给我脸上罩了一个氧气罩,我就没有印象了。甚至没有让我从十倒数。这是我第一次全身麻醉,麻醉前很紧张一直在想要不要先写一份遗书,万一麻醉中死掉了怎么办?为此我还真的把我的手机密码告诉了我的朋友,以备后患。不仅如此,我还构思了遗书要怎么写,但最终因为我比较懒且我发现麻醉中死亡的概率过于低,而没有把它写下来。虽然如此,我的确是一直留有一份遗书的,以防哪天我遭遇意外忽然死掉了。
我没有等很久,从第一次打电话到推出手术室,一共等了也才一年左右。一切对我来说都发生得太快,我本以为会等很久,但并没有。我找工作也是如此。今年毕业季,我去了两次学校的 Career Fair, 去了一次 SWE23, 还在网上投了点简历。我在 Career Fair 上就是玩,我是准备了一些简历,但我去 Career Fair 像是逛菜市场,只去感兴趣的铺子前问上几嘴。我一直觉得我肯定能够找到工作,但我自己给不出任何缘由。我上一篇文章中说我投了差不多五百封,那其实是为了照顾读者体验,编造出来的数字。我投的简历一共不超过三位数。我会觉得很愧疚,我明明没有做什么,我就找到了工作;我好像也没有花费什么代价,我就拿到了诊断书,约到了手术,且康复得很好。我以往都不好意思说,但我今天看到面包发的朋友圈,有几句话真的醍醐灌顶:
也有一些更混合一点的学院,比如 Indiana School of Informatics, Computing, and Engineering, 学院的一部分来自于 department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另一部分来自于 Computer Science department.
Schools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的前身。也有一些混合的学院,比如 Rutgers 的。
Management or Business programs 的前身。
UNC SILS 在 2022 年春季有过一次课程改革,实行了新的 Curriculum, 无论是 MSIS 还是 MSLS 都把必修课的数量减少到了两节。与此同时可以更自由地选择 bins: Information, Services and Organizations, Technology, People and Communities. 只要满足了 bin 的要求,就可以毕业。在 Technology bin 里有一些看上去很「硬核」的课,比如 Database, Web Development, 和 Visual Analytics 等等。不仅如此,在UNC 的 MSIS 项目里有相当一部分 Computer Science 背景的教授和 advisor, 目前来看,UNC 的 SILS 和 2022 年之前相比,的确是更 “technical” 一点,也更适合作为一个不错的保底选项。
这节课对转码/CS/SDE, whatever programming related 的帮助可以说是没有,但如果一定要说能力提升安慰自己的话,可以提升一些语言水平,和读文章的能力(如果想搞 research 的话)。平时要花费的时间一般也就是上课之前读一读文章的 15 – 20 分钟左右 + 写 essay 的 2 – 3 小时左右。总体来说不是一节枯燥的课,我的评价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INLS 690-270: Data Mining: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教授: Yue (Ray) Wang
背景:我之前在文章 2023 Fall 申研总结 UVM / UNC / NEU / WPI 里写过(也可能没写,记不清了),我对 Data Science 是有一些兴趣的,且我之前上过几节非常基础的 Data Science 课。因此我的留学顾问推荐我申请 UBC 的 Data Science 项目,可我当时对 Data Science 的兴趣并不足以支撑我申请这个项目,以及我不明白Data Science 的意义在哪里,所以就没有申请。因此我决定在 UNC 上一下 Data Mining 看一看真正的 Data Scientist 是都是怎么做的。
这是一节 Data Mining 的课,如前文所述,也是我比较期待的领域之一。我在上了几次课之后迅速对这节课和 Data Science 丧失兴趣:
一方面是我的确没有夯实的 Data Science 相关的基础。我在本科仅仅上过一节统计课,当时就学得晕头转向。
我们还有一些 group project。我在 group project 里的是做 data collection 和 precleaning, 这是我少数会做的部分之一…… data collection 就是用 selenium 或者 curl 直接请求 API 获得数据,precleaning 就很简单地把 json 文件改写成 dataframe 的文件,然后加一些判定删掉不需要的部分。
在上课,做作业,和做 project 的过程中,我发现我的队友们说的和做的我完全听不懂,在那个时候我就知道这节课我上错了,这个领域我「感兴趣」错了。我的确不应该来上这节 Data Mining 的课。
现在上完了之后回过头看,我认为这节课比较枯燥。如果让我重新再来选课的机会,我不会上这个课。这节课对转码/CS/SDE, whatever programming related 的帮助可以说是没有。的确是会要你会一点 Python,但是太基础了。想搞 SDE 的不要来上这个课。
COMP 421: Files and Databases
教授:John Majikes
这是目前来说我在 UNC 上课体验最好的老师,没有之一,但和 NC State 的 Dr. David Sturgill 相比还是比不了。说话生动有趣,课堂上很是欢快,会开一些玩笑/自说自话。英语发音清晰,思维活跃,有自己的一套 online teaching tool,比自带的 Canvas 好用很多。上课的时候最喜欢说, when I was in IBM, when I was in Oracle… 听起来像是很有故事的人,翻了一下他的 LinkedIn,经历的确是很丰富。现在教授身体抱恙,上课且上且珍惜。
他的 online teaching tool 用来做 worksheet(课堂上和课后),也可以用来考试和做 games (可以理解为 practice exam, but a more interesting version). 一个特点是如果你做对了那么会有即时的反馈告诉你做对了。这在考试和平时练习中很有用。据他所说,SQL query 是用 Java 实现的 SQLite,整个网站则是由 Python 写的。没有试过 hack 他的网站,但研究过怎么 hack. 后来因为懒得惹上事儿就什么都没做,我甚至做作业都听他的话用 Chrome 而不是 Firefox.
记得之前有一阵子,我一觉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打开 Jetbrains Idea 改代码,改失败了就起床洗漱,洗漱完边吃饭边看剧休息,恨不得剧能播得快一点,饭能吃得更大口一点,然后再继续写我的 project。当时消耗时间的方式是写代码,因为我经常发现,只要一抬头,时间就已经过了两三个小时。那时候是夏天,天很长,不用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日照时间。临日落时分自己会纠结,是趁现在去看夕阳呢还是继续写代码呢?有时候一不小心甚至会错过看日落的时间,跑着出门享受一天中能见到太阳的最后几分钟。湖边漫步结束,回来继续写代码,从桌子上写到床上,从来没有这么幸福过。可能是当时比现在要年轻一点,身体还承受得住,现在只能被迫多睡觉。
本文不包含如何在群晖 Synology 上部署 AdGuard Home. 我使用 ASUS 华硕作为路由器,DHCP服务器,和 Wi-Fi 信号传输。使用群晖里的 Docker 部署了 AdGuard Home 作为全局 DNS Server.
我在群晖上部署 AdGuard Home 时候,使用了 macvlan. 简单来说,使用了 macvlan 的 docker 容器可以有它自己的 MAC 地址,从而获得自己的 IP 地址。但在我设置 macvlan 的时候,我只设置了 IPv4, 忽略了 IPv6, 所以我的 AdGuard Home 没有 IPv6 地址.
Macvlan allows you to configure sub-interfaces (also termed slave devices) of a parent, physical Ethernet interface (also termed upper device), each with its own unique (randomly generated) MAC address, and consequently its own IP address.
打开 IPv6 之后,路由器会广播一个 IPv6 DNS Server. 而路由器广播的是运营商的 IPv6 DNS Server. 这能说得过去,毕竟我们都经常能在路由器里看到「自动从 ISP 获取 DNS IP」。
我一开始理所应当地觉得,既然要一个 IPv6 IP 作 DNS Server,那就给 AdGuard Home 搞个 IPv6 IP 然后广播呗。但我真的是不想再搞 macvlan, 我已经不太记得上次是怎么搞的了,而且现在的好像也是勉强能用的。一部分请求会走 AdGuard Home, 一部分请求会走运营商的 DNS. 只要心里过得去就没啥事儿。
可我心里总觉得不对,所以我索性把 IPv6 关掉了。
第二天一觉醒来觉得这事儿不能就这么算了,运营商给了 IPv6,而且用起来还不错,怎么能关掉呢?我就和朋友吐槽这件事,并且说,既然这样那我不如直接广播一个无法访问的 IPv6 地址作为 DNS 服务器,这样就会让 IPv4 的 IP 作为 DNS 服务器了。
说得好像很有道理,但我灵光一闪:既然我可以广播任意 IPv6 地址,那我为什么不直接广播 IPv6 版本的 IPv4 呢?
所以我转换了一下,然后广播,现在所有 DNS 请求都会发送到 AdGuard Home 处理了,而我也不用重新搞群晖上的 macvlan.
说到这里,我想再提一下如何在 ASUS 华硕设备上设置或者广播其他 DNS Server.
在华硕路由器上,有以下几个地方可以设置 DNS:
1. 外部网络(WAN) -> 互联网连接 -> 互联网 DNS 设置 -> DNS 服务器.
2. 内部网络(LAN) -> DHCP 服务器 -> DNS 及 WINS 服务器设置
3. 内部网络(LAN) -> DNS Director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需要在 1 处保留默认设置,或者至少不要指向 AdGuard Home. 这个部分只是会处理路由器本身的一些请求,比如用于证书更新,时间校准等等,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无须更改它。
我们只需要在 2 处输入我们的 IPv4 和 IPv6(如有) DNS 服务器的地址,并且关闭 Advertise router’s IP in addition to user-specified DNS. 手动指定功能如无需要,可以关闭。
在 3 处,我们没有必要打开它。如果要打开它,也请一定明白你在做什么。在实际操作中同时打开 1 2 和 3 会不定时且随机引起网络风暴。
Liberal一点,气候适宜活得开心,和好找工作(对未来的发展有正向作用),这三点是我研究生申请中最看重的。我没有申请太多学校,一共应该只有 6 – 7个项目,但在申请中,还是希望读者能够多申几所学校。保底学校申2-3所就够,可以多申几所match校和冲刺校。提前列好pros and cons, 但在拿到ad之前,不要纠结。我没有申请太多学校是因为,没有太多学校满足我的要求。我对学费有软性要求,对学校所在地理位置有硬性要求(红州的学校一律不申,anti-transgender的州和学校一律不申等)。
b. 早开始 早决定
有些项目的申请开始的很早,这需要提前准备好自己的语言成绩和GPA. 我申请的都是可以免除 GRE 和托福要求的学校。我对 GRE 的态度从前到后经历了:
Stage 1: 我也要考 GRE,它对我的申请一定有帮助
Stage 2: 分不高没关系,有就是胜利
Stage 3: GRE 只是一种筛选申请人的手段,我没有 GRE 成绩不代表我不行
Stage 4: 我不会申请任何需要 GRE 的院校
而促使我从 Stage 3 转变到 Stage 4 的,是一次和朋友的对话。虽然印象有些许模糊,但她说她不会考 GRE 因为她压根不打算花时间在 GRE 上,而没有 GRE 并不影响她申学校。感谢 Fiona, 我听了她的话之后醍醐灌顶,并在当晚就查询了我想去的一些学校的成绩要求,而其中大部分也的确没有把 GRE 成绩列为必需。因此我决定不考 GRE,把重心放在别的上面。
我的 Gender Affirming Surgery 是在 UNC Hospital 做的,我很感谢UNC,所以我申请它就当是感谢它(我之后会写一篇关于我手术的文章)。
项目 title 可以接受,且项目水。
UNC的MSIS算是比较老牌的 Information Science项目了,属于图书馆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很多人转码的选择,在2021年课程改革之后它的选课自由度高了很多,可以选择多门CS课程,IS的必修课程降低到了两门。成绩只有Pass/Fail,所以如果目标是找工作的话,那么这个项目的唯一不好的地方就只有 title 不是cs了。而这也是我把WPI MCS和UNC MSIS相对比的原因。
一般学校只要求一封Statement of Purpose,但这封一定要写好。早点开始,多修改几次,多重写几次,你就能更加了解自己想要什么。写文书一定要真实,虚构的话语像是空中楼阁,言之无物的文书筑不起前往梦想中大学的路。有条件的话找本专业相关的人看你的文书,然后让学文科的美本美研同学再改一遍你的文书。
今年满打满算看了40部电影。第一部是《La La Land》,2016年它上映的时候我对音乐剧还是完全无感,而且当时正好失恋,就没去看。这次看了,终于又想起当时不看的一些原因:最动人的永远都是梦想和爱情,最悲伤的莫过于我们没有在一起。从小学到高中谈了很多次恋爱,有惊心动魄也有浅尝辄止,但上了大学之后,对恋爱渐渐免疫,虽然偶尔会想着恋爱,但大多只是想想。
八月中,和朋友看完《Minions: The Rise of Gru》回家的路上,偶然遇到了这一次的超级月亮。当时我正经历一些 friendship crisis,感谢coco,她很治愈,月亮也很治愈。
美食
今年吃了很多好吃的。很开心,和好多朋友一起跨年,过节,相聚,五湖四海的美食连接天南地北的朋友们。
告一段落
2022 年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一年,今年我:
找到了一份工作,写了近一年的 PHP
第一次有计划地健身
查出肿瘤,但还好没什么事
安排了明年的 GRS
开始学着玩游戏(塞尔达,分手厨房,原神……)
GPA 4.0
本以为会有很多,一写才发现没什么好写的。我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看视频(YouTube,哔哩哔哩)和刷社交媒体上,真正创造性的作品并不多。今年读完的唯一一本书是《克拉拉与太阳》,而我现在也不太记得里面的内容了。另一本《Atomic Habits》则一直拖着没有读完(巧的是,这本书正是要教你怎么make your life organiz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