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组合拳对付水龙头

当年今日

我家那个轰鸣水龙头好像根本就无解。我不能改变我爸,我也就只能改变水龙头本身,但我能怎么改变那个水龙头呢?我没有想法,不等于网络上的人没有办法。当我在淘宝上搜索水龙头防漏水的时候就出来一个产品。那个玩意的结构很简单,就是在水龙头外面再加个阀门,跟水龙头的阀芯不一样,那个玩意的阀芯是不可拆的,相对于水龙头的阀芯那个东西好像更简单,就是在塑料里面加一个陶瓷的开关,贵一点的就是在金属的里面加一个陶瓷的开关。第一次发现那个玩意的时候,我不知道行不行,但起码那样等于是再给水龙头一个开关,或许就能解决共振的问题。我觉得快开的水龙头应该都是4分的。如果那个水龙头是洗手盆的,又或者是大弯头厨房水龙头接口可能不太一样,但几乎可以确定快开的水龙头,起码现在在卖的那种快开的水龙头,都是4分的。这个4分我说的是水龙头出水接起泡器又或者是洗衣机转换头的那个地方,水龙头接入墙的那一段,肯定是4分的。

水龙头防漏的那个小装置,我送到单位,因为我知道送到家里爸妈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刚好单位有一个水龙头是漏水的,我可以用来测试一下。测试很成功,那个漏水的水龙头不漏水了,起码在我观察那几分钟里面没有再漏水了。于是我也默认,我买4分的接口是对的。但是当我回到家,却发现那个接口太大了,原来我家那个漏水的水龙头的出口不是4分的,那到底是多大呢?为什么居然不是4分的呢?不是4分,在外面缠很多生料带可能也能勉强拧上去,但估计会很快松掉。那天晚上我赶紧买了个万用的水龙头接口。那种接口的出口,我买的是4分的。之所以说是万用,因为上面橡胶的部分理论上可以套很多直径的水龙头。只需要用钢箍上紧就可以。钢箍以前可能还得用一字螺丝批上紧,但现在已经换成可以手拧。单位宿舍那个洗衣机的排水口,我就是让洗衣机的管接一个普通的弯头,然后伸进地漏里,之所以要这么整,是因为地漏的口太小,洗衣机的管口太粗了,直接暴力塞进去的话,水一大,可能会蹦出来,但我做这么一个直角的处理。伸进地漏的那一侧,我还用水管加长了,保证水路通畅,绝对不会反水。后来我发现原来是有现成的这种设备的,但是我的这种构造,我只需要买几个钢箍,其它材料在单位的建筑废料里能捡到。

水龙头万用接口再加上4分的水龙头防漏装置居然就真的如我所愿,解决了我家那个漏水水龙头的问题。那个水龙头照样会漏水,但不会轰鸣了。轰鸣跟那个水龙头的开关开到某个程度,跟水管里面的水产生共振有关,现在有了第2层的阀门控制流速,原来的那个水龙头就可以开大一点。不在共振的范围,水龙头就不叫了。要把水开大也很简单,把那个防漏装置的阀门打开,那就是一个普通的水龙头。

我不知道,这个组合装置到底能挺多长时间,到底能不能起码撑半年解决我家水龙头轰鸣的问题,但起码就现在的情况看来,这样做是有效的。

为什么非得用那个水龙头

当年今日

昨天说道家里水龙头的问题。除了换水龙头,貌似真的没有任何解决的方案。其实如果姑息处理的话,也不是不行。直接用绳子把水龙头固定,只要固定得当,水龙头的那个缝隙就不会产生共振,水管也不会轰鸣。虽然水龙头依然会一直漏水,但是那个漏水也只是点滴状的,平时家里也要用水,所以那个水可以用掉,不会浪费。如果平时要用比较多水的话,就用其它水龙头。洗手间共有4个水龙头,一个是马桶的进水口,那个也荒废了起码20年。一直以来,马桶都是手动冲水的。那个马桶是商品房自带的马桶,质量不怎么好,我不记得多长时间没用了。一开始的时候可能是我妈觉得那个马桶很费水,后来发现。冲水的开关根本止不住,所以直接就不用马桶的冲水功能,完全人工操作。但这个人工冲水在新冠疫情期间,很不科学。理论上要盖上马桶盖再冲水,人工冲水一定会把里面的那些东西冲上来。

我跟我妈都觉得,直接把水龙头绑死,而且是以某个恰当的方式绑死就可以解决共振的问题,但关键是我爸永远是那种他觉得他用水,他就只开那个水龙头的人,洗手间除了漏水的那个水龙头,还有洗手盆、热水器的水龙头可以用。洗手盆的水龙头要接到洗手盆的下面有点困难,但如果要用水,直接开热水器的就可以,热水器是那种不开天然气和抽风机就不会加热的类型,所以只开热水器的水龙头,跟用其它水龙头完全没有任何区别,区别就在于热水器连接着花洒头,几乎可以把水引到洗手间的任何一个地方。明明花洒头就很方便,但我爸就是不用,他就是硬要打开那个已经被我或者我妈绑死的水龙头。那个绑一旦松开,哪怕那个绳子貌似还在那个地方,看上去还是结实的,但肯定会发生轰鸣。为什么洗手盆下面的那些水桶接水就必须得用那个水龙头呢,我跟我妈都完全不能理解我爸这种操作。他的这种操作被我们骂过无数那么多遍,但他还那么做。我跟我妈都没法没办法理解我爸脑子到底是什么回路。我们一遍又一遍地给他强调,那个轰鸣声不仅仅是那个水龙头的问题,因为把手放在家里任何一个水龙头上,当那个地方轰鸣,其它水龙头也在震动,这就意味着,家里的整条水管都在受那个东西的影响。我爸也从来没有给我跟我妈解释过,为什么他非得要用那个水龙头放水。一周我才回家一遍,在周末。基本上每个周末,我都是被那个水龙头吵醒的。如果只开一个水龙头,可能那个水龙头不会响,但如果家里两个或者以上的水龙头同时开,基本上那个没有被绑死的水龙头就会轰鸣。至今我都不明白,为什么我爸故意要给大家制造这种麻烦,他用其它方式取水,其实一点都不麻烦。

我真心不知道我爸到底是怎么想的,同时我也不想知道我爸为什么会那么想。

让人发愁的水龙头

当年今日

对我来说,家里最迫切的需求就是解决洗手间洗手台下面那个水龙头的轰鸣声。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妈说家里其它水龙头都换过,唯独那个没有换,为什么会不换那个水龙头呢?我们是1999年初入住现在这个家的,已经住了25年。如果那个水龙头真没换过的话,也就是那个水龙头服役了25年,怎么可能不坏呢?那个水龙头坏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当时不知道哪个亲戚说把水龙头调成点滴状出水,就能省点水费。从我有印象起,那个水龙头就是点滴状的。我不知道这到底能不能省水费,我觉得以前的水表可能还行,但现在的水表已经换了不知道多少代,我感觉是没办法逃过的。水费能不能省我不知道,但是让水龙头一直保持点滴状出水,肯定会对那玩意不太友善。哪怕一开始我妈买的那个水龙头不便宜,是个实在货,但是长期这么折腾,任何实在货都挺不下去。水龙头的金属外壳或许还能扛一下,但是里面那个陶瓷阀芯怎么可能扛那么多年,即便陶瓷芯可以扛。水龙头内部结构的各种胶圈垫片也不可能扛得下来。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那个水龙头就不是人为控制点滴出水,而是自己漏水了。当我试图想控制住那个轰鸣声的时候,拿个灯一照,发现水龙头盖板上面那个螺丝滑丝到根本无药可救。上个星期,在激动的情况下,我责问到底是谁把那个螺丝拧成那个样子的,我妈直接就说不是她。能干出这种事情的人只有我爸。把水龙头手柄上面的螺丝拧得再紧,也没办法解决水龙头漏水的问题。水龙头手柄上面的螺丝只是把手柄跟阀芯结合起来,阀芯漏水,怎么拧那个螺丝都无济于事。正确的操作步骤是把手柄跟螺丝拧开,然后用扳手把阀芯拿出来看一下是哪里有问题,如果不知道哪里有问题的话,直接买一个新的换上去就完了。现在的情况是,手柄的螺丝已经滑丝,手柄又太耐用,用破拆的方式,估计也挺难把它搞掉,于是也就没办法更换那个阀芯,经过那个那么多年,现在我都怀疑那个水龙头的金属外壳也有点变形。所有人都会想到最彻底的解决方式是直接换一个水龙头,但问题是入住之前的那次装修,那个水龙头接入的那个墙体预留的那个管口很靠墙。一个在那里驻扎了20多年的水龙头,要把它卸下来,我妈很担心卸的时候墙体里面的水管直接爆掉。我不知道20多年前的那些入墙水管用的到底是什么材质,估计不是现在通用的塑料管道外加不锈钢内牙。不锈钢内牙我不担心那玩意会爆掉,顶多是水龙头拧出来的时候有一部分断在内牙里,还是可以用一些方法把那些玩意拿出来,因为不锈钢的材质韧性挺好。当然,如果某些水电工手法不太好,在取断在里面的东西的时候可能会把不锈钢的内牙搞坏。那样的话就需要一个更高端的操作去把那个内牙换掉。我妈很担心水龙头换的时候会断在里面,所以她不敢换那个水龙头。

水龙头已经不行了,会漏水,经常其它水龙头开水或者不开水的时候,那个水龙头会跟水管发生共振,发出轰鸣。那种共振可以肯定不仅仅是那个水龙头的问题,是墙体里所有水管的问题。所以我和我妈都很担心某一天家里会爆水管。要把墙体、地砖都挖开,换管补救这就实在太难了,等于是要把家砸掉重来。

老广的味道

当年今日

在去天海酒家之前我就已经研究过他们的菜色。准确的来说是上一次去佛山的时候,在地铁的路上我已经研究过。上一次去佛山是直接广佛线坐到了世纪莲,然后沿着河岸走到了新城东。我是在坐广佛线去世纪莲的路上研究的,发现他们在大众点评上面的套餐居然也不便宜,有很多套餐,基本上都是在100元左右。在我的印象之中,天海酒家的东西应该不贵,为什么在大众上却是这个价位呢?当时我有点意外,因为我记得之前路过没有进去吃的时候,门口摆的那些广告价格大都在80元以下。

这一次从叠滘去东方广场的时候,我继续浏览大众点评,基本已经确定我跟我妈可以要哪个套餐,但在路上我没有买,因为说不准到了现场以后单点更划算。套餐总有一些我们有点不满意的地方,可能单点会更好。

去到天海酒家,坐下以后,好不容易服务员才把菜单拿了过来,一共三张纸。一张是他们的经典菜单,让我有点意外的是,经典菜单居然只有一张纸,其余那两张一张是粉红色的特价菜,最后那张纸基本上是套餐的集合,那张纸上写的套餐大众点评上也有,但会比菜单上便宜个5块钱左右,因为有平台的优惠。最终我们选择了他们菜单上99元,实际上在大众点评上95元到手的经典套餐,包括了柱侯鸡、五柳松子鱼,三丝鱼肚羹以及上汤枸杞苗。柱侯鸡是他们的招牌菜,松子鱼也是。这个套餐其实还有其它搭配,但是我妈就选择了柱侯鸡跟松子鱼这两个主菜,可以这么说,这4个菜都是硬菜,全部没有翻车。柱侯鸡看上去就是一个酱油鸡,但是它的味道又跟一般的酱油鸡不一样,重点是他们的鸡也有一定的质量,不是很渣的冷冻鸡。松子鱼的松化程度和酸甜都很好,但不知道他们用的是什么鱼,反正小刺很多,如果我妈的年龄再大一些,估计就不合适了,小孩子也不太合适。三丝鱼肚羹一开始我以为里面那些是浮皮,后来我妈跟我说那些实际上是鱼肚。那个鱼肚羹里除了鱼肚,还有鸡蛋和韭黄,用的是马蹄粉增稠。喝那个东西第一口的时候,我就想起了外婆,估计我妈也一样,逢年过节,每次在家里坐九大簋的时候,外婆都要搞一个羹。起码当我还是小孩的时候是这样的,后来外婆年纪大了,家里也不做九大簋了,人多的时候,变成了女儿们做菜,冬天的时候更加是变成了打边炉,所以那那个羹就没再没出现。上汤枸杞苗第一口吃下去的时候,我就觉得很惊艳,因为那个菜回甘非常明显。我妈跟我说,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用的是枸杞苗而不是枸杞叶,所以很鲜很嫩,回甘特别明显。回甘就意味着清热解毒的效果也很显著,搭配松子鱼简直绝了。这个套餐自带三个茶位。感觉如果三个人吃的话,还要叫两个米饭才算完美,但如果两个人吃,根本吃不完。最后我妈和我很努力地把松子鱼、枸杞苗以及鱼肚羹都吃完了,但是柱侯鸡要打包。吃过这一顿以后,我终于知道为什么在这个地段,天海酒家依然能够活下去。因为他们的菜色真的很经典,他们的拿手菜很硬,是那种经典老广的味道。这种味道,这种价格,在广州已经找不到了。这是很经典的家常的味道。这个味道在外婆离开之后,我家也没有了。这顿饭除了好吃以外,我感觉还自带了一些回忆。如果外婆年轻的时候,家里有资本,自己开个小灶,做个小餐馆,做一些私房菜估计,一定会是网红点。当然了,网红点这个说法过于现代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外婆当年真的是天海酒楼的手艺。坐在那里吃饭,我有种时光倒流的感觉,好像外婆活过来了,又给我们做饭了。

闯荡了一番,吃过好多东西以后,原来最喜欢的还是家的味道。

都是大龄广东男性?

当年今日

之前总是路过天海酒家,但没有进去吃,原因有很多,有时候是时间不合适,有时候是在其它地方已经吃得很饱了。其它地方包括了雅园餐厅、北香园。雅园餐厅我们通常会去吃煲仔饭,北香园最大的特色就是饺子,他们的饺子可以这么说,是我吃过最好吃的饺子。除了家里自己包的那些。北香园的饺子里面的肉你能吃出来他们可能不是用机打的,是用手剁的,因为能吃出颗粒感,而且他们的饺子块头很大。虽然也不便宜,但是我喜欢。

这一次从叠滘出来,我妈下定了决心要去天海酒家。以前我不知道叠滘到底在哪里,但这一次以后,我发现我们从叠滘地铁站出来兜一圈之后到的那个地方离千灯湖不远了。就经纬度来说,千灯湖和叠滘是在同一水平线上的,而广佛线我们转的那个站叫桂南,在它们的下边。广佛线如果是从广州到佛山,那条线的走向是从东向西。广佛线属于一直向西,而佛山地铁3号线在桂南那个站和广佛线垂直相交,然后向北,第二个站就是叠滘,最后一个将是中山公园,实际上也是向西了。那这一次我们直接选择在叠滘附近的某个公交站坐113路公交车到东方广场。东方广场离天海酒家很近,可以这么说,是我们能在叠滘附近上车,到达天海酒家最近的公交站。

东方广场里有一个永旺,下车的时候,我妈说她之前不知道里面有一个,我说要不进去逛一下,然后我妈却很急,她怕天海没有位置,所以我们先去天海酒家,去到以后才发现人家17点30才开始营业,而那个时候才16点40多。要在那里瞎逛接近一个小时基本上是挺难的事,所以我们又折回了东方广场的永旺。进去买了一袋面包,因为我妈说周一没有早餐,然后我回到天海酒家,发现已经有人往里进了,也开灯了,所以我们就进去了。

进去以后环境让我有点小震惊,但也没有太震惊,毕竟我知道那种老的酒家就是这个样子的。酒家的环境就那样了,但让我比较震惊的是里面绝大多数都是老年男性。一进去那张桌子上,放着一瓶玉冰烧。这实在让人觉得太熟悉了,意味着那张桌子已经有人了,其次那肯定是一个广东的老年男性。我们上去的时候,服务员还没有完全到位,因为那个时候离17点30还差几分钟。让人觉得意外的是老年人、老年男性络绎不绝地来。来了很多,除了老年男性以外还有一家老小的,又或者是一对中年男女的。反正简单来说,在我吃饭时所看到的人里面,因为老年男性的比例非常高,所以即便有我这个中年女性,感觉平均年龄下来,那个大厅有60岁以上。虽然大厅里面到处都张贴着禁止吸烟的告示,但是老年男性就会在那里抽烟喝酒,喝广东米酒或者张裕白兰地。几乎可以这么说,那里成为了广东老年男性的饭堂。我觉得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那里不禁止吸烟,其次就是吃了那么多年,那你做出来的菜色符合他们的口味,还有第三点是酒家跟一般的小店餐馆不一样,因为有茶位费,而且是熟客,所以你可以只点一个菜,就在那里抽烟喝酒吃饭一两个小时,而且还可以跟老朋友高谈阔论。除了在酒家,除了在这种老酒家,估计没有什么地方能做到这样了,除非是在家里,但老年男性之所以出来,我感觉很大的概率是他们的配偶已经不在了,后辈们也不在身边,那是他们的吃饭场所,也是他们的社交场所。

一个一定会发生的相遇,让我见识到了一个聚集了大量老年人烟火气的地方。

去叠滘

当年今日

一家在佛山开了111年的酒家到底是怎么样的呢?以前我根本分不出茶楼、酒楼、酒家到底有什么差异,我感觉都差不多。除了这些以外,还有茶居。后来当我去过东莞可园博物馆,看到了莫伯治,了解了一些关于他的信息以后,我有点知道那些区别了。通常茶楼是喝茶的,酒楼是吃饭的,酒家是啥都可以的。当然这只是最简单粗暴的理解方法。现在就广州的现状而言,大部分传统经典的都会称为酒家,因为那些历史悠久的餐饮大家通常茶市和饭市都做。当然也有一些历史悠久的没有酒家两个字,比如莲香楼或者陶陶居。华工某个学生的硕士论文就是对莫伯治那些关于广州茶楼酒楼建筑研究资料重新整理。我感觉就是要把那些纸质材料数字化存档起来,毕竟那些都是非常有研究价值的,因为很多东西已经不复存在了。对广州的那些东西的研究要数非常深入的仔细的人,大概也只有莫伯治一个,又或者其实还有人,但是那些人没有被大家知道。

周六的中午,我们一家三口先去喝了个茶,因为我发现自己有子曰礼的生日券50块钱,不用白不用,赶紧趁着在有效期之内消费掉。接着我跟我妈就去了佛山。一开始想着去石湾买个陶瓷包,结果半路上觉得要去别的地方,于是就从广佛线转到了佛山地铁3号线,去了叠滘。叠滘这个地方之所以出名,因为那里的龙舟非常刺激。因为河道很窄,弯很急,是龙舟界的漂移大赛。一个不小心就会翻船又或者撞到什么地方。叠滘龙舟很精彩,但一直以来我们都只是在视频上见过,我们没去过叠滘,因为佛山地铁3号线也是好像2024年才开通了到中山公园的那一段。

走访叠滘没有想象中简单,不是单纯的沿着河道就能逛完,因为河道你是能看到一些部分,但是实际上路是不通的。部分观赛路段有停车场有路可以过去,但其它的那些部分根本没有路,所以从地图上看,沿着水道绕一圈大概就能逛完了,但实际上没办法沿着水道走。我们去看了大直道和C弯。

C弯赛道出来以后,已经下午16点多。我想继续去石湾,但我妈说估计那些店已经关门了,所以我们取消了去石湾的计划。是回广州吃饭还是在佛山解决呢?我妈选择在佛山解决,于是我们就去了我们一直想去,但一直没去成的天海酒家。天海酒家在筷子路、升平路和锦华路的交界处。普通的时候,那个地方就像死城一般,因为筷子路,升平路已经是死城,靠近天台酒家的那段锦华路也跟死城区别不大。我第一次去那个地方的时候,筷子路上还有一些小店。筷子路的小巷子里还有一些人居住,但往后再去筷子路和升平路,都已经人去楼空。那里只剩下一些非常值得保留的建筑的框架。因为那些东西已经是危楼级别的,所以就只能用某些东西加固起来,封闭起来。小巷里面为了不产生什么安全隐患,直接用砖头砌墙,把巷子堵掉。天海酒家就在这么个地方,这么多年,它一直活着。附近又或者说是离它最近的那些地方,已经没有居民了。远一些的地方肯定会有,所以它是靠什么客源存活下来的呢?不仅仅是天海酒家,它旁边的雅园餐厅,再远一点的北香园,锦华路上很多钟表眼镜店,他们是怎么活下来的呢?每年他们最有活力的时候,就是挥春大神在公正路、锦华路、筷子路上摆摊,写挥春大字的时候。连续好多年,我都觉得在过年前去那个地方对我来说是一个很有趣的年俗,因为在广州根本没有那么热闹的场景。你甚至还没走到那个地方,你就已经能闻到挥春大神们那些涂料的味道。因为他们不仅仅是在纸上写,也会在各种物件上面写。所以用的不一定是常规的墨,而是用各种油漆。

久仰天海酒家的大名,2024年12月29号是它111周年。一个存活了百年的酒家,不得不对它产生由衷的敬佩。毕竟没有两把刷子是没办法在美食当道的佛山禅城区活下去的。

针线技术

当年今日

我已经不记得我最早是什么时候拿起针线做小手工的了。可以肯定的是,其中一个影响我很深刻的人是外婆,另外一个是我妈,我不记得缝纽扣到底是谁教的,可能是我妈吧。我非常记得锁边这个技术是我妈教的。之所以要学锁边,是因为小学六年级一个劳动课的作业是绣花。我妈帮我用缝纫机用白布做了一个小方巾,然后要用绒布剪出了一朵小红花,接下来我需要做的是把小红花缝在白布上,最后在右下角缝上我自己的名字。如果当时能在家里找到绣花箍的话,这个操作可能会简单一点,但当时找不到,所以只能徒手。最后那个小方巾上面的小红花缝得有点皱巴巴,但不是一整个都很皱,起码我妈给我示范的那个部分就不皱,我自己动手的那些部分有些就比较难堪。如果当时我对自己要求很高,估计我得拆掉重来,但显然那个时候的我,没有那么高的追求。老师布置这个作业的时候,在我记忆之中,我没什么想法,想到要这么干的是我妈的想法。以前她给我做的那些衣服裙子裤子有时也会绣个花上去。我也不知道那种到底叫不叫绣花,反正就是把一块布缝在另外一块上面。其中一条粉红色的短裤,在我记忆之中,有三个不同颜色的心型。之所以把那个绣上去,可能其中一个原因是,我在穿裤子的时候就不用纠结哪个是前面了,有图案的就是前面,肯定不会出错。但那条裤子最终去哪里了呢?我好像一点印象都没有。

我做那个劳动课作业的时候,学到了锁边技术,后来这个技术在我往后的人生之中出现过好多回。还记得工作之后的某个时间段,我做了一堆的小手工,其中就包括一些奇怪的玩偶以及一大堆鱼。那些鱼是用五颜六色的碎布做出来的,只有一根手指那么大。之后我把那堆鱼串了起来,送给了某个朋友,送给了谁,我已经不记得了,我甚至都没给自己留一条。当时我有没有照相呢?我觉得应该有,因为那个时候我已经有佳能A620了,那个时候手机照片估计还没流行起来。无论是奇怪的小玩偶,我称之为“大细超”的小玩偶,还是那一堆鱼,用的都是锁边技术,那些娃娃里面塞的是保护水果的那种泡沫网。后来锁边技术,我更多用在我缝袜子的时候。估计大多数人觉得如果袜子穿洞了就直接丢掉。又或者反过来穿,那么另外一只脚就不会受到那个洞的影响。当袜子,两头都穿洞了,那么就可以直接丢掉了。我之所以要缝袜子,是因为可能那是一双比较厚实的毛巾袜,我觉得其它部分都还很好,就只是袜头穿洞了。之所以袜头会穿洞,因为可能那个袜子买小了,于是我就只能不断地拉扯袜子,尽量把它扯高一点。这样的话,袜头就受到了特别大的压力,就穿洞了。这个时候,在袜子的表面做锁边,效果非常好。锁边要垂直于指甲生长方向。这样锁边之后,如果那个袜子是比较结实的,那么穿很久都不会有问题,而且锁边不是锁在袜子里面,而是锁在外面,所以脚趾是不会有任何不适。只可能别人看起来有点不太好。锁边的袜子穿在鞋里也不会影响,因为其实脚趾跟鞋头之间还是会有一些空间的。就更不用说,衣服裤子爆线的时候,锁边多么好用,因为用平针是很难解决问题的。小时候外婆帮我的娃娃做衣服,用的是普通的平针。外婆的平针很整齐。虽然她眼睛不太好,手也很粗,但是做起针线活来,非常精细。那种精细不是艺术品的那种,可以拿去卖的手艺,但是用来生活,可以完美解决各种各样的小问题。

是不是牌子、好不好看,那只是表面上的。顺不顺手、舒不舒服,才是最重要的。

儿时的玩具

当年今日

我小时候的玩具到底去哪里了呢?小时候我的玩具主要分布在两个地方,一个是我家里,一个是外婆家。我分不出外婆家的娃娃,到底哪些是我的哪些是别人的,反正那些过家家的各种盆啊\锅啊,还有其它东西都是我的。为什么那些东西都放在外婆家而不放在我家呢?我已经不记得了。一开始,有些塑料的拼接积木放在家里,后来不知道为什么也拿到外婆家去了,除了我的玩具外婆家还有表哥的玩具,是木质的积木,是拼装型的,不是上面有个图案,规矩立方体的那种,而是有棱有角,有片有块有条。那种积木跟我的那种空心的软塑料积木有得一拼,都是那种没有做不到,只有你想不到的类型。小时候我牙痒,可能也不是痒,只是觉得过家家得真实,所以就把我的塑料空心积木往嘴里放,不断嚼,尤其是两根绿色短的,我把它们叫青菜,又或者是薯条。那个东西咬着咬着变形了,又或者是我咬的时候被我妈发现了,于是那两根绿色的玩意就被我妈丢掉了。丢掉以后其它积木我再也没有咬。我已经不记得是因为被丢掉的时候我被打了一顿,还是我的年纪长一点,知道的事情多了一些,知道那些玩意不应该往嘴里放,倒不是因为怕吞下去了,是因不卫生。

外婆家的那些娃娃有各种大小各种形状,但都是小小的,不是那种很大的毛茸茸款式。让我最深刻的是一个黄色头发的女孩和一个毛线头发的男孩。我一直不喜欢那个女孩,因为她给我的感觉总是脏脏的,尤其是她那软橡胶的脸。那个男孩的脸是小丑。他们两个的区别在于女孩整个都是塑料的,男孩的躯干是布包着棉花,四肢是橡胶的。这样的区别意味着他们的活动范围有差异,男孩有一身衣服,或者准确来说他的那套外衣是可以脱下来的,包括一条连体的裤子和一一件黄色的燕尾服西装。把外衣脱下来以后,男孩穿着一身连体的内衣,那内衣就是之前我说到的布料包着棉花,那是他的躯干。女孩穿的是蓝白色的连衣裙,脱不下来,而且从我第一次看到那身衣服起,我就觉得脏脏的。这两个娃娃的大小比较相近,男孩除了衣服以外,还有一双可以穿脱的鞋子。那双鞋也可以穿在女孩的脚上。女孩的脚默认没有鞋。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想到了要给娃娃做衣服,大概是看到了客串脱衣服和化妆的芭比娃娃,但那个东西很贵,正版买不起也不知道去哪里买,盗版家长觉得家里已经有娃娃,没必要买。家里有一些碎的布料。最开始,外婆用一块有一点点弹力的布料给女孩做了一条裙子,裙头那里她还做了个橡皮筋,所以是可以伸缩固定的。在做那个之前,我已经不记得我是什么破坏掉女孩原配脏兮兮的连衣裙的。从那条裙子开始,我们一发不可收拾。我跟表姐向外婆提了很多小衣服的诉求,衣服、裤子、内裤、袜子等等。基本上小时候的我们能想到的衣物,要不外婆给我们做,要不是我自己动手做。外婆没读过书,她也不会拿笔写字。做小衣服的时候,她不需要拿尺子量。裁衣服的时候,她就是能做出匹配的东西。她给我们做小衣服,我也会给娃娃做小衣服,相比之下我做的那些手工太差了。

在八九十年代,很多家长都会买布料回家给自己的孩子做衣服。我妈也会给我做,但是估计没多少个家长会为小孩的娃娃做衣服,但是外婆愿意给我们做,而且有求必应。外婆真的很能干,我们真的很幸福!

非常作死的最后一天

当年今日

2024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单位的作业,果然是过了2025年的零点才算告一段落。我不知道那些人到底是怎么想的。我觉得简直是神经病的存在,整个白天没有动作,卸船是从傍晚开始的,然后船不够数还得用车去补。车来了,但一直都不卸货。晚上21点之前的进度看来,理论上24点之前是可以完成任务的,但关键是,22点过后,简直就进入了一种几乎瘫痪的状态。船几乎卸完了,车也来了,但是车一直都不卸货,但实际上那些车也都已经检验合格了,就只是要卸货而已。那些都是自卸车,屁股起来就卸货了。为什么一直不卸货呢?到晚上23点的时候还有两三百吨。因为还有超过10台车没有卸货,到接近23点30的时候我忍不住去问怎么车停下来了没有进度,被告知,卸粮中心好像有点机械故障,所以转到了卸粮坑。这么坑爹的事情居然都可以发生,理论上需要进的那个仓房用卸粮坑路程会短一点。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些人想到要去卸粮中心。虽然卸粮中心比较新,但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个东西没有什么好感。液压的升降装置中看不中用,理论上是为集装箱准备的,但实际上现在的都是小集装箱,通常运过来那些车都是自带现卸货装置的,所以用不着那个液压提升。在我的记忆之中,卸粮中心出乱子的几率要比卸粮坑高。卸粮坑则是那种老设备,经过十几年的摸爬滚打,虽然有时也会堵住,但因为异物堵住这种事情经过很多人的改良,几乎不会发生了。

还有几千吨的货,他们怎么会想到能在一个晚上搞得定呢?如果那是一条直接一票过的船,我感觉还可以,最终行不行就得看清仓的速度,但居然是好几条1000吨左右的小船,尾数还要用车来凑。大船就意味着一次检验合格以后就完了,如果小船+车,那么检验的样品数量显然就多了很多。这个客户之前也已经遇到过我们某天晚上卸船故障,然后理论上应该能卸完的那条船结果仅仅卸了不到100吨。估计那个故障一整个晚上都没有搞好,所以那条船第二天早上我去拿单的时候,已经看不到在港口了。

单位的作业是2025-01-01的零点之后才结束了,所以我也就只能从那个时间才开始全面铺开工作。到我结束全部,把绝大部分月末的工作都做完以后,已经是接近凌晨2点。那个时候我感觉人已经有点恍惚了。也不知道是灯光的问题还是我的问题,还是说那个激光打印机字体太小,反正我看到重影了。虽然说全面工作是零点过后才能铺开,但实际上很多零零碎碎的东西我从晚上19点30开始就已经在努力,没有停过。

2025-01-01,我依然是平时上班时间。先去拿单,然后是继续年末的收尾工作。简单来说就是各种数据的核对,得出汇总数,还有就是承上启下,把那些需要衔接的东西全部都整到位。汇总那些东西,我心里还是有个谱的,但是衔接的那些东西得花多少时间,简直是迷之存在。因为跟往年比起来,今年需要衔接的东西实在太多。他们为什么要把所有工作都堆积在12月才一下子爆发呢?如果不是这种12月爆发,根本没有这种跨年的衔接烦恼。

但总算在下午16点之前,我基本已经把那些烂摊子都搞完了,所以这个2024对我来说几乎已经告一段落。

讨厌被拖延

当年今日

所有东西都堆到2024年的最后一天,简直让人发疯。从没到8点开始上班一直干到了下午17点。中午只消停了大概半个小时,把淘宝跟支付宝的任务做完。其它时间一直高速运转,因为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处理,而那些东西又是我根本没办法预提前搞的。比如12月30日晚上搞了一出,12月31日早上,我才看到了科长的截图,才发现出乱子了。办事的人觉得自己没有问题,但实际上就是搞出了乱子。之所以会这个出这个乱子,归根到底就是集团公司不理我们,死活得用这种处理方式。他们只顾着在31日之前完成任务,完全不理会我们要怎么干。客户也是一个乱糟糟的存在。一整个白天都不提货,晚上19-20点之间提了三车,就是这三车直接搞出了乱子。如果我早就知道他们有这么一出,昨天晚上那三车就不会是这么个情况,但关键是他们整这个的时候我毫不知情。知道要特殊处理的人不知道事情发生了,把事情搞起来的那些人不知道自己会整出乱子。很多时候,也就只能事后擦屁股。最后出来的结果就好像问题都是我的。那些人当着我的面给别人打电话的时候,还故意把这个问题推到我身上。这种东西跟统计有什么关系呢?问题只是我发现了他们发现不了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确就是问题。我不可以把这个问题视而不见,因为最终会影响我。一整个早上我都在那里奔波不停地处理这个乱子。

中午的时候,审核单据的同事终于把我昨天之前的单据都还给我,然后我还得把那些东西重新分类、核对,然后可以装订的就装订成册。如果不是到了这种情况,我不会催人家要单子,但现在我实在没有任何办法了。我每周把需要审核的单子给她一次,最夸张的那次,她堆积了两周的单子都没还给我。这一次月末了,而且是年末了,我也就只能努力催。催人从来都不容易,要厚着脸皮,虽然我早就不要脸了,但即便一次又一次催促,最终的结果还是他们把所有东西都堆积到最后。上厕所的时候,我都觉得自己大脑缺氧了。因为蹲下来之后,有种晕头转向的感觉,但幸好只持续了一两秒钟,我觉得自己心跳加速。为什么会心跳加速呢?那个时候我没有喝咖啡。年纪大了,本来脑子就不好使了,我又是那种没办法做到多核处理事情的人。每一次我只能处理一件事,否则就很容易乱套。如果时间允许、空间允许,我会合理地分布自己的内存,把事情都提前做、把已经完成的工作存档,然后释放内存。现在事情乱七八糟袭来,导致我不得不把所有东西都摊开,每个事情就只能进展一点点,这很让人绝望,但是我却一点办法都没有。

我简直无法想象,2024年的最后一天晚上我得几点才能睡觉。因为可以预知一个中转的硬骨头确切存在,他们也会拼尽所有力气在凌晨12点之前结束。我感觉这个结束时间或许能拼一把,但希望不大,同时也意味着我得凌晨0点过后才可以全面开展我的月末工作。

不对

当年今日

在不知不觉之中,这个单位很多事情,我觉得都重点错。这种重点错屡屡发生,甚至让大家觉得,理论上是错的那些东西没有错。人人都这么干,那么那一定是对的吗?

比如在某个十字路口,是有红绿灯的,但是很多人都在闯红灯,难道闯红灯就是对的吗?刚过去的那个周日,我也闯了一次红灯。因为我看到我要搭乘的那个18路车马上要过来了。在那个十字路口,车离我还不到100米。如果我不闯那个红灯,我肯定会错过这趟车,错过这趟车就意味着我得等起码15分钟。在等车和闯红灯面前,我选择了闯红灯。如果那辆18路车不在那个地方,我看不到,这个红灯我一定不会闯。因为我知道可能那趟车已经我离而去了,我搭不上,又或者要等上好长一段时间,车才会过来,即便等红灯,我也不会错过。只有在我知道我不闯红灯我就一定会错过的情况下,我才会闯红灯,但我并不觉得闯红灯这种行为是对的。如果我觉得这没什么,我也没有必要在这里提起这个事情。闯红灯的时候,我会心存内疚,但有些人闯红灯,觉得那是理所当然的。赶公交车对我来说是频率不高的事情,我不会一直都很赶时间,但是对其他人来说,可能他们一直时间都很紧迫,比如那些外卖小哥。外卖小哥不一定都会闯红灯。反过来说,其实也有不少人干这种事情,对我来说偶尔才发生一次的闯红灯,可能对他们来说一天得好几回甚至是十几二十回。对他们来说,如果不闯红灯,可能就会无法把外卖及时送到,被客户差评。看过徐峥的《逆行人生》电影以后。我有点理解他们了,但理解归理解,闯红灯始终是错的。怎么才能在不闯红灯的前提下很快地送餐,多跑几个订单呢?

外卖小哥是让人敬佩的,但有些外卖小哥也是让人无语的,比如说在新冠疫情期间,好不容易我在单位附近的某个药店买了一些我需要的药品,但是外卖小哥就是不送,他觉得我这里太远了,但那个单是平台分配的。结论就是他就是不送我这个单,那个时候我没有办法,因为我需要那些东西,于是也就只能在冷风冷雨之中穿着一次性的雨衣骑着破烂的自行车冲向那个药店。那一次回来之后,我的眼镜还烂了,直接一分为二。眼镜的损坏跟那一次的骑行没有什么关系,但两个不好的东西叠加在一起就让人觉得运气真的很背。眼镜之后给我的同事用UV胶粘起来了,但是有一点点的错位,所以戴着的感觉挺奇怪,但是不戴眼镜我又跟瞎子没什么区别。中午的时候,我为自己抢到了那个药,感到非常高兴,但是下午,接近下班的时候,所有糟糕的事情都发生了。为什么那些药不能送达平台却说可以购买,可以送货上门呢?我舍不得放弃那个订单,但这样的购买经历又让我觉得很痛苦。

希望我有生之年,永远都不会再遇上像新冠疫情那样的痛苦事情了。

入殓师

当年今日

每个周日,如果正常的话,我会起床之后先吃药,然后刷牙,接着测一个尿酸,接着完成前一天晚上数据的核对,更新自己的blog,然后就是吃早餐、完成支付宝和淘宝的日常任务。正常情况下,10点30之前所有任务都会结束,接下来我就回到床上的被窝,在爱奇艺上找一部电影。

上个周日我看的是日本电影《入殓师》。这部电影很早以前我就想看,一直把它收藏夹里,但是却一直没有看。我个人觉得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跟《人生大事》比起来,《入殓师》会文艺一点。二则讲的都是从事同一个职业的人,但日本跟中国的入殓师显然差别很大。感觉日本的入殓师会文艺一点,但无论是哪个国家的入殓师,做这个职业的人都会被歧视。首先可能自己很难接受,其实是身边的人可能接受不了,接着就是其他人会对你歧视。接受你这个服务的人当然不会歧视,但是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小瑕疵对你产生怨气,毕竟人家做白事的时候,心情已经不好。日本的入殓师从报酬来说是一项非常体面的工作,但是钱归钱,有些钱真的不是一般人能赚得到的,比如要处理那些独自在居所去世很久才被发现的人。这种独居的逝者,从新闻报道看来,不是个小数目,这跟日本人的行为习惯有关系,但我觉得几十年后,到我这一代人也差不多要接受那个服务的时候,估计中国本土的也会有不少,因为现在社会上的确有很多像我这种不婚不育的人,最终能怎样呢?除非都把我们都收到老人院之类的地方。如果我们选择的是独居,最终的结果就可能是我们倒在家里,没人知道,当有人知道的时候,已经挺不堪了。《入殓师》那部电影里面提到了这种老人,除了咸鱼比较不堪以外,那个屋子也是挺不堪的。所以你一旦接受了那份工作,你的身体、你的心理,都得承受那些东西。对一个从未接触过的人来说。可能这直接就会让他崩溃,至于余下的那些,到底是不是为了钱才选择继续下去,这个我不知道。

有人觉得火葬场或者停尸间之类的地方很阴森恐怖。在我大学的时候,我经历过一个家人在香港去世,然后在香港的那些场所举办仪式,通宵进行。那个晚上我们一边烧纸钱,一边打瞌睡。烧纸的地方和停放遗体的地方只隔了一堵墙。香港的那些场所,还有一个大型的焚化区域,在小房间里面的只是烧一些简单的纸钱。那一次的经历有点好玩,也好像有点恐怖。虽然是夏天,但却觉得有点冷,可能是因为那个地方的空调开得比较低。我觉得让人有点害怕的是上厕所的时候,但多叫几个人一起去就好了。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上厕所的时候,大概都不敢自己一个人去解决问题。香港那里的人可以直接回家,但我们这些内地上去的亲戚,因为没订酒店,所以晚上就在那个地方过了。路过其它拜祭厅的时候,别人也是这样通宵的。在国内,对我们来说,告别仪式只是在一个公共的场所里,停留不超过半个小时,但在香港不一样。他们还要叫师傅过来念经。斋菜放在那里,以自助的形式铺开。如果没有那一次经历,估计我这辈子都不会体验到这么特别的丧葬习俗。

为什么生总是快乐喜庆,而死却是黑暗忧愁的呢?

乱糟糟

当年今日

周五晚上回家的,公交车618上有个小孩一路都吼个不停,他的家长不知道是奶奶还是外婆,反正就是根本管不了他.小孩一直在说话,但估计没几个人听得清他到底在说什么,说的不是家乡话,也不是很标准的普通话,所以他到底在说什么呢?准确的来说,他应该不是在说,而是在吼,有点像唱歌,但是又跑调的那种。大概也就只有他幼儿园的小伙伴才知道他在吼些什么了。之所以我觉得他在唱歌,是因为到了某些音的时候。我感觉就是那种高音上不去,然后就破音了。车上的某个中年大叔乘客,有时候忍不住会叫他不要说了,但是他只会消停几秒钟,之后小孩又会开始。一开始上车的时候,618上没多少人,所以他的那些噪音特别明显,后来经过新沙工业区,上来了很多住大盛村的外地打工人,于是车上开始叽叽喳喳吵个不停,吵是一回事,小孩的那些尖叫又是另外一回事,所有东西混杂在一起,我还是觉得小孩的尖叫比较让人觉得难受。相比于地铁5号线的列车,618上的人还没拥挤到那个程度,但是小孩的尖叫、某些人嗓门很大的打电话,还有那些叽叽喳喳的聊天,偶尔会让我觉得很难受。这个时候,如果我不想忍耐这些,直接掏出自己的耳塞,大概就能解决问题,但我没有选择这种逃避的方式。之所以没有,是因为我一直在浏览手机。在618的路线上浏览手机,实际上是一个不明智的决定。因为那条路可能会很颠,但你说不准什么时候会颠,地上有可能突然一大块沥青没有了,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大坑。有些时候司机看到了能避开,但有些时候那段路就是那个样子,一点办法都没有。上坡下坡塞车急刹,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颠簸让看手机不那么舒服。但相比于塞车来说,我宁愿颠簸。

为什么那个小孩会自言自语,唱个不停吼个不停呢?因为他的家长基本上没插上什么嘴。如果那不是一个老人家,而是小孩的爸妈。爸妈可以一路上跟他聊,估计我们只会听到两个人不断地在对话,或许还能从中听到一些有趣的东西,但显然他的奶奶或者外婆不具备这种能力。当他的奶奶或者外婆试图管他的时候,小孩会闹得更厉害,又或者直接反击起来。但话又说回来,即便小孩身边的是爸妈,爸妈也可能不管小孩,随便让他在那里叫,自己玩自己的手机。所以为什么这个老人家会带着这个小孩坐618呢?麻涌的小学和幼儿园都是有校车的,他们会把小孩送到离家最近的地方。大盛是一个非常大的点,所以不可能校车不到那个地方。唯一的解释只能是不知道为什么,那个老人家把小孩带到了漳澎,然后就把一整车618的人折腾了半个小时以上。在这个情况之下,我觉得那个司机挺厉害的,为什么他能忍耐下来呢?他不可能戴耳塞听而不闻,因为他还要靠耳朵耳听八方发现各种危急情况。他是怎么忍耐这个东西,选择性过滤这些他不可能喜欢的玩意的呢?应该说那个司机的脾气好,还是说这就是他们的专业素养呢?

大盛村的时候,那些噪音都全部下车以后,我感觉真的是人间清静了。

居然不是4分

当年今日

昨晚上当我把一个简易的水龙头止漏装置带回家,在我的目标水龙头安装的时候,发现目标水龙头居然不是4分的。在我的印象之中,这种快开的水龙头应该都是4分的,因为买任何配件的时候,我从来没有犹豫过。还记得大学的时候,在五山公寓,我们用的是白色的水龙头接头,因为五山公寓的水龙头是老式的铁水龙头,但是到了华山宿舍,那里用的是电镀的水龙头,配的是一个电镀塑料的洗衣机接头,塑料的洗衣机接头就意味着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坏掉。不是每个宿舍都会有洗衣机,所以一开始,我基本上已经把我能收刮到的那个塑料转接头全部都收刮回去,但即便这样,损坏率还是很高。当把附近几个宿舍的转接头都损坏了以后,我们也就只能去五山路的五金店买那个接头,买回来的也是塑料的。那次以后我们再也不敢动那个洗衣机的接头,如果要拆下来,只能拆其它部分,尽可能不让那个塑料受损了。其它宿舍的接头肯定是通用的,因为学校的那些设施肯定都是批量购买、批量安装,那我们去五金店说要买那个东西的时候,店长没问我们到底是什么型号,我们拿回去也不用纠结,装上就可以用了。所以一直以来,我都觉得那种开90度的快开水龙头全部都是4分的。

把那个止漏装置带回家之前,我已经在单位某个漏水的快开水龙头上测试过,发现是可以的。首先是可以以我期待的方式三进,其次是装上去以后,把装置关好就不漏水了。所以把那个东西带回家之前,我是比较期待的,我希望通过这个玩意控制水流,不再有水管轰鸣声。

但实际上当我光源准备好,看清楚那个位置,上紧的时候发现根本就是扯淡,因为转接头太大,水龙头的螺丝口太小。为什么居然会这样呢?我傻眼了。那个水龙头的螺丝口到底是什么尺寸的呢?一般快开的水龙头的尺寸就是4分,但是20多年前是不是呢?真的要打个问号。我觉得那个口不可能不是一个标准件。在我的印象之中,所有洗衣机的水龙头都是那个样子的,所以为什么20多年前的那种水龙头居然那种尺寸的螺丝口?居然不是4分,不是4分,那又到底是多少呢?我傻在那里,一点办法都没有,而且那个尺寸摸上去即便缠上生料带估计也是不太行的,但是如果多缠很多层行不行呢?有点难说。这么高难度的事情显然就不是我能解决得了的,而且那个水龙头根本止不住水,所以一边操作的时候,还会一边滴水,是湿的,在这种情况之下,怎么上紧生料带?这对我来说是无解的事情。一心想买个接头解决那个水龙头轰鸣的问题,但结果根本接不上去,这个结果让人觉得有点难以接受。

接下来我可以怎么办呢?直接上肯定是不行的,我还得买一个转接头。需要买一个万能的水龙头转接头,转接出来的是四分的外丝,但关键是那种万用的转接头到底能不能很牢靠地固定在水龙头上呢?有人说那玩意会漏水。有人说根本锁不紧,水一出来然后就蹦开了,之所以他们有这种烦恼,是因为他们接的是洗衣机,但我并不需要那么大的水,没有那么大的压力,我只需那玩意能固定住。

维修古董的东西,让我觉得有点怀疑人生。

错错错

当年今日

一个人的工作能力跟他的学历没多大关系,但一个人的工作能力跟他的学习能力有很大关系。经过多年来的观察,我发现一些很早就出来打工做生意的人,跟那些在不知名学校本科硕士出来的人靠谱很多。如果你给他们一张卷子让他们去完成一些课本上的考试,可能出来的效果完全没法比,但是如果你让他们完成一件他们之前没有接触过的事情,高下立判。

某个岗位、某份工作需要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从一开始就得从学历专业去考虑呢?理论上说,这样好像是比较保险,也是比较传统的做法,但实际上,某些岗位做的事情跟那个岗位的那个名称可能根本没有什么关系。所以某个人只要能把某个工岗位的工作做好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要在乎其它东西呢?在私企我觉得这是完全可以的,但是只是对那些比较小型的私企而言,对那些比较大型的企业,他们有自己的招工流程,那些解决实际问题很强的人可能根本没办法进入他们的法眼。对国企来说,就我这些年来的观察,好像这更加不可能。因为国企招聘的那些条条框框比私企更加八股。

这些年来我们到底招了些什么人呢?当我们复盘这几年我们招过的那些人,发现真的让我们非常满意,甚至让我们觉得物超所值的屈指可数。更多的是那种招了回来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请神容易送神难,不喜欢他但是又送不走。国企的招聘门槛之所以会越来越高,是为了尽量避免那些靠的关系进入企业,但实际上这种事情根本就是屡见不鲜、屡禁不止。不在自己的企业里安插,就在别人的企业里安插。即便什么巡视组过来,已经把你的近亲远亲关系全部都要求主动提交一遍,但是那种朋友的关系你根本查不了。这种事情在单位内部,消息是不胫而走的,所以真的查不出来吗?但是以常规的做法,肯定没办法得到你想要的结果。为了杜绝这种事情,国企招工的时候就不断地把应聘的条件往上提。试图用提高学历来减少这种事情。实际上,当这个要发生的时候,还是会发生。最终的结果就是导致制造了无数多没有必要的用人成本。本来一个大专本科就能胜任的岗位,非得要招一个硕士,学校还必须是985、211。实际上,你招人对应的待遇又不可能招到985、211的优秀生,你只能捡到那些被挑剩下的,出来的效果是他们自我感觉非常良好,但是做事的时候还不如一个什么都不是、社会大学的优秀毕业生。最关键是他们的感觉实在太良好了,完全不听劝、完全没有把老员工忠告和者经验当一回事。结果就是,让人觉得还不如根本不招这个人,但是招了这个人以后,你又不能轻易地把他炒掉。这种恶心的事情一再上演。有时候我真觉得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还不如直接不要省得以后非常闹心。

回想起当年捡到过的那些好苗子,以前我们从来没有觉得过自己居然那么的幸运。现实果然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不知道三线表是什么

当年今日

昨天跟同事聊起,为什么我的另外一个同事当我让她把某篇统计分析里面的表格都改为三线表的时候,她会给出一副她不知道三线表是什么的表情。三线表这个东西,不是所有的科技论文里面最基本的要求吗?

我大二开始知道有三线表这个玩意的,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开始有专业课。我最重要的专业课之一“食品化学”老师刚开课没多久,就给我们分配了一个综述的任务,虽然那个时候我们根本不知道的综述是什么。幸好那个学期同期又开了一门叫做“文献检索”的课程,所以“食品化学”综述那个我们不知道到底是什么玩意的作业我们才算是能比较有思路地进行下去。那是我们第一次接触科技论文。科技论文是什么?几乎可以这么说,所有的科学数据与结果最终都要以那种方式表达出来。对一个科学工作者来说,科技论文是一种特殊文体,像我们以前学的那些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一样。科技论文有非常严格的格式套路,基本上你的思路就是按照那个展开的。科技论文里的图表也有严格的要求。表用的就是上面我说到的那种三线表,除了那种以外,没有任何的表达方式。在我读书的那个年代,翻开任何一本学术期刊,里面所有文章都以三线表的形式表达。现在的科技论文也一样,无论什么专业。医学的也好,工程的也好,都一样。对我来说,科技论文是什么领域的都不重要,我都能大概知道那是什么玩意,都能准确地获取到我想要的信息,因为科技论文的结构就那样子。

大二开始接触三线表,当我们有了专业课的实验以后,我们所有实验数据全部都得通过三线表表达出来,尤其是那些要提交电子文档而不是完全手写的那些。没有人会提交普通表格,因为大家都知道,那肯定是不行的,一定会被打回头的,因为老师一次又一次地反复强调,只能用三线表。

多年以后当我要写统计分析,当我要把那些数据表达出来,如果是以分析报告的形式,我一定会用三线表,为什么得用三线表呢?因为三线表在纸质报告呈现的时候数据会非常清晰。

我的同事给我的反应是,她也不知道三线表示什么,于是她去搜索了一下,看到那个样子,她知道我在说什么了,然后她再找回她的硕士毕业论文,的确论文里面的所有表格都是三线表。毕业论文里所有表格都是三线表,为什么她就反应不过来我说的三线表是什么呢?这就意味着在她大学期间,包括本科和硕士的整个过程中,可能他们的老师根本没有像我所遇到的那样要求他们。在那么多年的大学生涯里面,读过的科技论文应该上百,为什么他们就没有觉得表格就必须以那种方式体现呢?另外一个他们没有意识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会计硕士毕业没有要求他们必须在符合要求的期刊上发表过论文。如果那是一个靠谱的期刊杂志,收稿人看到你表格不符合要求,估计得退回来让你改,又或者懒得理你,直接帮你改了。原来会计的硕士毕业没有发表论文的硬性要求。理工科的硕士应该没他们那么水吧?

生活的很多差异性,当你一较真起来真的会出现无数你说不清到底是为什么的为什么。

跑步的冥想

当年今日

周二晚上跑步的时候,过段时间,脑子里就涌出一些往事。对我来说这种状态称之为跑步的冥想,那个时候,人会进入一种条件反射的状态,身体在跑步,脑子在独立思考一些东西。这种状态下,人是匀速前进的,不需要费什么劲,一切都是顺其自然,跟瑜伽的打坐冥想没有什么区别,最大的区别我觉得是跑步时候的脑子会更为清醒,思路清晰、会非常有条理,唯一的不好就是当你有什么好念头的时候,没办法马上记下来,没有笔和纸,也没有录音设备。笔和纸即便有,也不可能一边跑一边记录,录音笔也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那个状态下,我的呼吸不足以支撑我一边说话一边跑步,所以也就只能一直想,然后尽可能记住。过去很多时候,很多工作的想法我都是在跑步的时候想出来的。那个时候想出来的东西甚至比吃饭、洗澡的时候更多更有效。之所以这样,大概是因为跑步的时候脑部的血液供应比较好吧。我不知道那些进行瑜伽冥想打坐的人能不能也做这个事。按照瑜伽的规则打坐,我觉得挺折磨的,身体一直都处在一种与舒服抗争的状态。要把腰挺直,人就会发抖,一直都在用意念控制住自己不要放弃,在那种情况下,我怎么可能真正沉下心来冥想呢?

好长一段时间,我的跑步没办法进入冥想状态了,因为身体一直都只是在跟跑步的辛苦作斗争。有时候是呼吸太辛苦了,有时候是某个地方的肌肉感到酸或者痛,又或者是二者兼有。我感觉跑步之所以能进入冥想状态,可能跟人自行分泌内啡肽有关。什么时候才分泌得够多,让我暂时忘却那些辛苦呢?以前我觉得这个是理所当然的事,但现在这对我来说就像买彩票一样,什么时候能遇到?我也说不准。开跑前有心理压力,跑完以后感觉终于完成了每周的任务。人觉得很舒坦,如果外加跑步的时候能进入冥想状态,能进入自然的巡航就更棒了。现在这对我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如果每周我的跑步次数多一点,时间长一点,估计这种自然而然的东西出现的频率会高一点,但是我很懒,起码现在的我很懒。相对于动感单车来说,跑步需要准备的东西有点多,而且就运动的剧烈程度来说,跑步也高于动感单车。动感单车在宿舍里,夏天我可以关门关窗开空调,冬天我可以关门关窗不进风,反正就是我可以人为制造一个比较合适的温湿度,但在室外跑步,所有这一切我都无法控制。我有没有试过当外面太冷或者太热的时候选择跑步机而不去户外跑呢?我已经不记得了。我自己的跑步机用得最多的是疫情那三年,跑步机甚至被我跑坏了。商用的跑步机比我自己的那个跑步机稳定,但我觉得跟户外跑相比,我宁愿直面那些凌厉的西北风。

我喜欢跑步吗?我也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我的身体需要跑步,所以哪怕我知道会辛苦,但我依然要做。

坑人

当年今日

为什么工作会变得越来越难,之前我想不明白,现在我突然有点懂了,因为我们上面的人做事的时候根本不为下面的人着想,只是怎么方便怎么来,美其名曰按规定来,实际上就是只顾着他们自己,以他们最简单直接的方式解决问题,不全盘考虑,完全不顾及我们的感受,于是经常会出现一些让我们无计可施、非常无奈的事情。

以前的领导我不知道他们到底做了什么,反正最大的领导给我们保证,我们只需要顾好我们自己、做好我们自己的工作就行。大家分工合作,他负责看路、负责导航,我们只顾划船就好。我们都是一条贼船上的人。我们的唯一目标就是让船以正确的方向,朝着目标前进。我感觉更准确地说是我们是动力,老大是掌舵人。现在的情况是我觉得根本没有掌舵人,理论上应该担任起掌舵人那个角色的人属于一种觉悟不够的状态。一个对自己的事情都斤斤计较的人,怎么可能奢望他能为你着想,所有一切都是以他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又或者他属于一种很佛系的状态,他觉得自己的利益都很难争取到了,所以他为什么要拼尽全力为你们争取利益?因为他的状态就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平平安安到年龄退休就算是完成任务。

我们自己的领导不竭尽全力为我们争取利益,上面的人更加不会考虑你。上面的人能从什么渠道了解你呢?这个问题还得分两个层面,一个是他们想了解你,但是没有渠道。第2个层面是,跟我们的领导类似,他们懒得在我们身上花时间。他们把所有时间都花在应付上级、完成基本的操作。至于下面有什么嚷嚷,我没有必要知道。

第3个让我们很绝望的是我们上级单位的那些部门都是不管别人瓦上霜的类型。部门与部门之间是独立的,但是怎么可能断得了各种联系?你觉得你那边没有问题,但可能别人那边根本干不下去。同样的道理,上面单位的管理部门觉得他们没有问题,但是基层单位根本无法完成某些操作。他们只要那个结果,不理会我们根本做不出来,这能怎么办呢?我觉得这种东西叫野蛮施工,中间人凭空觉得这样最方便,但实际上,那只是他的空想,而之所以会存在这种空想,因为他没有在基层了解过事情是怎么做的。有些东西是没办法按照你的意愿捏造出来的。

最后一个让人非常绝望的事是很多东西的主动权不在基层单位,但是到要进行各种批判的时候,所有不对都是基层造成的。基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亏损?是因为你上面部门的决策有问题。决策这种东西,根本不在我手,我怎么去把控到底是利润还是亏损?下面觉得该出手时就出手,但上面总用各种各样的旅游搪塞,结果到最后不得不要完成、必须完成任务的时候就硬是把这个更大的亏损塞给基层。这种事情不是一次两次,而是经常发生,年年发生。凭什么我们就要吃这个死猫,凭什么在说我们利益不行的时候不把那些上级单位的管理部门做决定的相关人员全部都罚了,是他们不让我们在恰当的时候做恰当的事情,是他们强迫我们在完全不恰当的时候做某些事情。

一切都是静态的时候,基本没有这种烦恼,什么时候做什么事都是循规蹈矩就好,但自主以后一切都不一样了,但是那些人还是以他们固态的方式管理。前途在哪里?起码我看不到。

冬至日流水账

当年今日

周六首先跟我妈去了海幢寺,看一下外公外婆。之所以周六去,因为周六是冬至。外婆的生忌也快到了,但具体是什么日期,我不知道。冬至日的海幢寺很多人,又或者说相比平时来说,多了一点,但跟初一十五相比估计人不算太多。每一次去海幢寺,我妈都要带上一堆零食,是那种家里有什么就带什么的节奏,但无论家里有什么零食,她总要买小蛋糕,因为是这次是冬至,所以要买一个冬柑。今年不知道为什么,柑橘类的水果上市很慢,而且价格很贵,橙子、柑橘又或者柠檬都这么个德性。平时大概11月中旬橙子跟柠檬就应该上了,但实际上现在好像还不太多,价格还很高,尤其是柠檬。价格之所以这么高,肯定是因为新一季的柠檬还没大量上市,那为什么今年的柑橘类水果会这么久都上不了市呢?公众号上好像一直以来都没有明确的解释。为什么大家不关心这个东西呢?难道大家不喜欢吃橙子、不喜欢喝柠檬吗?因为柠檬实在很贵,所以国庆过后我就再也没有买过柠檬了,而且天气也冷,柠檬好像跟热水不怎么搭。处理柠檬需要把手弄湿,冬天能不湿手就不湿手。

海幢寺出来以后,我的计划是去双清楼,但具体双清楼到底在什么地方,我不知道。高德地图的导航说,海幢寺去双清楼只需要步行10分钟,我选择走一条小路,但结果因为路真太小了,导航几乎可以说是失效状态,所以走着走着,我们就从南华西路走到了同福路。走到了同福路以后,双清楼算比较好找,因为那在一个大型的新小区和低矮的老房子中间。我们逛了一圈,居然一个工作人员都没看到,相对于那些大型的博物馆来说,双清楼真的挺冷清。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小房间里有一股霉味,因为那里根本没有窗,另外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上到建筑的2楼,木板咯吱咯吱的声音会让人怀疑是否稳当。

双清楼出来以后,我们本来打算直接去广州东站东方宝泰新开迪卡侬,但是上了地铁以后我们才发现饿了,我们要找一家华辉拉肠,但是天河的拉华辉拉肠好像都离东站挺远,所以我们选择先去长寿路华辉拉肠,吃完以后再搭地铁1号线到广州东站。在繁华商圈的那家华辉拉肠我以为会很多人,但结果没几个人,没有游客,也没有本地人。之所以没有本地人,我妈说因为那天是冬至,大家估计在家里整张罗着,又或者计划着到外面去吃饭,不会选择孤零零地去华辉拉肠。那家华辉的肠粉做得很好,但是那个排骨饭的排骨我感觉就有一股味道。第一口吃下去的时候,也说不准是鸡的味道,还是排骨的味道,但后来我分辨出的确是排骨的味道。在华辉吃过很多次,但是这是我第一次吃出那个味道。我妈说那是冻排骨的味道,但幸好吃完那一顿以后,我跟我妈都没有拉肚子,所以下一次去华辉该吃什么饭呢?肉饼不太好,排骨有味道,那么也就只剩下牛腩跟滑鸡了。鸡胸肉基本上不会踩雷,因为那个玩意本身自己就几乎没有味道。

东方宝泰的迪卡侬是新开的,叫林和店。如果不是有这个新开的迪卡侬,我们也不会去东方宝泰,自从宜家天河店从林和东路搬走以后,我们就很少去那个地方。以前宜家的天河店和东方宝泰的永旺是我们经常串联起来有空就走走的地方。永旺还在,东西的价格还是那么高,但东方宝泰里的店我们没认出几个了。

冬至日那天,我们下午15点多在华辉吃完那顿以后,晚餐就没吃了。不是因为省钱没有吃,而是因为觉得那顿真的撑得很饱,没有饿的感觉,所以就不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