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术后好玩的

当年今日

我妈说她做直结肠手术的时候,最喜欢每天早上竖起耳朵听教授查房,总会听到各种各样好玩的事,又或者只是对她来说很好玩。她自己的事情肯定会认真听,别人的事情她也会认真听。所以我也喜欢竖起耳朵听别人的事情这习惯大概是从我妈那里遗传回来的。我妈是那种她觉得她自己认真听了,但实际上可能没听全的人。比如做完手术之后,教授说大便完要给他看,但是我妈可能听成了大便完要看一下,不是给教授看,是自己看,所以当教授问他她大便了没有的时候,我妈回答说大便了,然后教授问,那大便在哪里呢?我妈回答说已经倒掉了。教授急了,这个你得先给我看啊。还有就是手术之后有一个排气的过程,我妈觉得她的气体到某个地方就突然消失了。感觉就好像不是正常地从肛门那里排出来,所以某天查房的时候,她跟教授说了这个问题,然后教授就跟其中一个小医生说,这个你负责检查一下,但是千万不要像上次那个病人那样。我妈隐隐觉得,教授说的那个上次的病人估计被小医生检查之后出现了不怎么好的事情。我猜那个时候我妈有点慌。查房需要一定时间。查完房以后,被指派的那个小医生找我妈。就在那段时间里,我妈终于成功排气,终于感觉到气体从肛门内排出,所以也就不需要进行那个检查。当我妈跟我说起这件事的时候,我真的怀疑我妈是不是真的成功排气,还是她因为恐惧,所以感觉自己已经成功排气了。

我的术后排气很快,基本可以这么说,从手术室回到普通病房,一两个小时之后我就排气了。那种感觉很神奇,就是有种东西在身体游走,最后从肛门那里出去了。一开始我还真不知道那是什么玩意。因为在术前我的肠道怎么走向几乎不了解。我只知道拉肚子的时候是哪里痛,甚至拉肚子的时候也说不准到底是哪里痛,只是觉得那一片都不太好。但是术后排气的那个感觉,与其说是气体,还不如说是一个比较让我有感觉的固体在我身体里游走,直到最终从肛门离开的时候,我才确定原来那是一个屁。理论上排气以后就可以喝水了,然后吃东西这种事情也接踵而来可以干了,但实际上几乎是到了第二天早上我才开始喝水,然后因为不知道早上能不能吃东西,所以早上好像是根本没吃东西,于是肠道蠕动导致的排气就更强烈了,越是排气越是蠕动,就越是感觉好饿。

所以我有点不太理解那种术后感觉自己吃不下东西的人是什么感受。为什么我会饿成那个样子呢?但其实也挺好解释,因为手术完回到病房的时候,离我上一次吃东西已经是24小时以前的事。我是第二台手术,在下午大概1点的时候才开始。在那之前,护士没给我先扎了一个留置针,给我挂点葡萄糖之类的东西。在那之前,我又是那种胃口一直很好的人,所以一整天没吃东西,我怎么可能不饿呢?允许我吃东西了以后,一直停留在流质半流质,尤其是流质这个东西,足足持续了一天。那一天,他们只给我挂了一袋水,我估计那个也不是葡萄糖。

在我印象之中,我妈术后住院的时候要挂很多水,各种各样的水,大的小的都有,但我的挂水除了从手术室带下来的那一袋以外,就第二天有另外一袋,接着就没了。这证明了,我的手术真的很小,其次也证明了我的身体挺不错。

被拖累?

当年今日

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的事情喜欢堆积到最后时刻才一起爆发。为什么不能就不能提前做某些事呢?有些事情或者说,某些要炸出的雷是可以预见的,但是我们那些人却总是以最乐观的方式去考虑。天真的做法跟学生觉得自己不会的东西测验考试里面不会出一个德行。老师的观点是你越害怕的东西,老师越会在这样考试里让你完成。所以为什么总要以最顺畅的思路去考虑问题呢?!我觉得最恰当的方式永远都是无论糟糕到什么程度,我总有东西可以抓手。现在可以这么说,几乎是毫无抓手,该怎么办呢?实际上这个怎么办不应该是现在离2024年结束,还有不到半个月的时候才焦虑。2024年一整年干嘛去了呢?哪怕没说那么远,为什么近一个月你明明知道那种事情会发生,却没有做过任何预案?有些东西早该谈了,为什么不谈?非得让事情迫在眉睫了才去草草应付,我非常讨厌这种做法,但实际上我又不不能避免身边的人干这种事,所以我总感觉在这种情况下,我是被拖累的那个。这个2024年被拖累的次数实在太多了,幸好这是2024年,不是2023年,否则当我在诺雷德的影响之下,还给我搞这一出,估计我真的会崩溃掉。唯散宁的加持下,可能会好一点点,起码我还可以喘口气,但是这样的节奏,依然让我非常不舒服。

我经常在想,为什么就不能简单一些呢?以前也有吐槽,以前也有焦虑,但不是现在这个程度。为了那么点工资没日没夜地劳心劳力,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我是某个成员,那么我还可以说,是为了某种信仰,但显然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群众,我为什么得操那么多的心呢?无论他们怎么算账,问题转几十圈都不会落在我的头上,为什么我还替他们烦恼呢?有时我也挺气我自己,我不该想那么多,我不该为他们着想,我不该想那么全面,因为知道得越多,烦恼就越多,但是这种想是控制不住的,是条件反射。所以大概往后我得开发一种模式,就是哪怕我想到了,我也左耳进右耳出,直接忘记、直接忽略。大脑一片空白的时候,睡觉是最容易入睡的,一旦心里有所牵挂,就会在床上不断辗转,无论如何睡不着。如果那些是该我操心的事,所以睡不着,也就算了,我应该的,但显然很多时候某些事情理论上都不应该由我去操心。就像周一下午的某个电话,电话那边就说,思路就这样,我说,那我得去找找资料,那边说,你不用想太多,这完全不是你的问题,是其他人的问题。言外之意就是,我不需要替别人去焦虑这些东西。但我的风格是不管个东西到底是我的,还是他们的,反正就是这个单位的,所以我也默认自己得共同分担这个烦恼。在外人眼里,这是没事找事。当我退一步去思考的时候,我也觉得这是我自己没事找事,但是我真的控制不了。

周一的整个下午我觉得左眼在一直跳个不停。

晚了半小时

当年今日

周日晚上迟了15分钟出门口,结果晚了超过半个小时到单位,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每趟公交车我都几乎等了15分钟。回单位的路线,我需要等三趟公交车加一趟地铁。地铁的最长等车时间是5分钟。我这一次地铁我大概只等了1分钟,列车就来了,但关键是之前之后公交车的等车时间太长,根本填不回那个坑。如果你只按照每次等车时间15分钟去衡量,会觉得这也不算太过分,但如果你要转三趟车,三趟车都得等15分钟,那是要命的。第1趟车我就只坐一个站,从猎德大桥的这边到猎德大桥的那边,行车时间如果不塞红灯,10分钟之内能搞定,所以如果我等车时间已经是15分钟,等车时间超过了行车时间。我感觉东莞的公交车,尤其是611,当我离总站不太远的时候,发车时间比较固定,但是从我家出发要搭20路车、要过猎得大桥,20路车虽然离我乘车的那个站也就只有两个公交站而已,但关键是我总感觉发车时间很飘忽,或者是江海大道的行车时间很让人抓狂,我也说不准为什么那条路有些时候会塞车,有些时候不塞车,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突然塞车,于是我也搞不懂到底是20路车发车时间不太固定,还是江海大道的路况让20路车很神经。

黄埔新港坐的618基本上发车时间是非常准的。有时候会提前一分钟。虽然那是618的终点站,但是却不像一般的广州公交那样,在一个公交总站,你排队上车,上车之前还可以让你先上去坐着。东莞的公交车属于那种不到开车时间不会开到上车的地点,不会让你上车,起码黄埔新港作为始发站的616、617和618都这个德性,但在我印象之中,611在新华学院发车的时候,没开车之前司机也会把门开了,你可以上去坐的。麻涌车站始发站的车也会这样,但为什么616、617和618就不这样呢?基本可以这么说,只要搭上了地铁5号线,我就可以预估到我能不能赶上某一个发车时间的618。

地铁是靠谱的,618的发车时间是靠谱的,但是到了滨江左岸,能不能很快地转上611就很不靠谱了,理论上那趟车发车时间是很靠谱的,为什么走着走着就那么神经呢?是不是因为有些司机开得比较猛,有些又开得比较悠闲,所以你会发现有时两趟车间隔很短,但时间隔超过20分钟。理论上611的发车时间是17、18分钟一趟车,所以两趟车之间超过了20分钟可以理解,但有时甚至超过了40分钟,这到底是什么毛病呢?这个周日,我等611等了15分钟。打开车来了发现上一趟已经过了的车快到国丰粮油了,意味着那趟车已经开走了5分钟左右。从黄埔新港发出的618行车时间基本上就看大盛村那边要上多少人。我估计我搭乘的那趟618通常都会赶上新沙工业区的工人们夜班的上班时间,所以618通常会挤得得后门上才行。上车需要时间,下车也需要时间,如果撞上很多人上上车下车,那趟618的行车时间即便不被红绿灯阻碍,也会被这些延长不少。这个东西我无法避免,除非我不在这个时段回单位。

现在得出了一个结论,如果我不想等待那么长时间,那么我周日下午17点15之前就得离开家。

有趣的教授

当年今日

周五下午在去中一医院开药的路上,我关注了游泽山大夫的公众号。我在公交和地铁上一直在那里人探索有什么好看好玩的。这个公众号的设置就目录来说没有问题,那关键是打开以后,内容会让人觉得有点无语,因为实际上那些内容理论上是跟那些目录不匹配的,为什么会这样呢?估计是管理公众号的那个人把目录的名字改了,但实际上又没有对应上合适的东西,所以就很奇怪。目录很奇怪,但内容不奇怪,甚至让人觉得这个医生挺好玩。比如某个目录里放的就是他自己创作的一些诗词歌赋,除了诗词以外还有旅行的各种照片。一开始我怀疑这到底是不是医生本人自己干的,但后来在读过他的一些妇科科普文章以后,我觉得那些诗词歌赋就是他自己的作品。看到那些以后,我觉得这个医生也太外向了吧。不知道中山一院其他的医生有没有给自己开订阅号?每个医生都干这种事吗?还是只是游泽山有这种爱好、有这种分享的习惯。

之所以突然有兴趣搜索一下,是因为某个晚上看游泽山的腹膜代阴道手术的时候,主持人提到在中山一院开始这个直播手术之前,游教授已经在网上放了50多集的手术视频。不仅仅把视频放上去,还会与网友们有各种的互动交流。教授说他之所以这么干,是因为他觉得在这件做这件事的过程之中,他自己也有了提高,所以他才干了那么长时间。主持人也提到了,教书有自己的视频号,我的同事也告诉我,这个医生也有抖音,上面的内容跟视频号上的差不多,都是简短的科普视频,但主持人在直播手术过程中提到的那些,我估计是手术视频。

之所以要关注他的订阅号,是因为好像上面真的有那些主持人提到的视频,但是当我点进去的时候,发现那些视频好像都是某个时间在腾讯视频里面进行直播的,但之后怎么看回放呢?有些文章说要私信找管理员。一些很老的文章里面那些回放的视频是放在百度网盘的,但当你去打开的时候发现链接已经失效了。为什么要这么认真地去找,是因为我记得我自己就是一个教案。2023年2月中旬的时候,教授的视频分享是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剔除的技巧。我是不是其中一个卵巢囊肿的案例呢?我是不是有机会看到我自己肚子里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从我现在可以搜索到的手术资料看来,教授这一两年已经很少做巧克力囊肿的手术了。从他的个人介绍看来,他年轻的时候,或者前几年,其实是做了很多的。所以我会不会是在一个某个时期你碰上他的巧克力囊肿案例,然后顺他就把其中遇到的一些技巧和大家分享了呢?我个人感觉我的情况很简单,但有些人的案例看上去也很简单,但干起来的时候就发现还有一些玄机在里面,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实现目标。可惜是我可能入镜的那个视频,百度网盘链接已经失效。只要那个玩意在网络上是存在过的,我感觉还有机会把那找回来,但什么时候才能找到,在什么机缘巧合之下我才能碰到,这难说。

一个手术案例想找回自己被手术的视频,这个行为好神奇,尤其是我这种纯粹是好奇我自己肚子内部的环境,而不是为了要纠结差错。在某些医疗事故的调查中,这是重要的证据之一,但我完全不是那种为了这种找毛病的人,我也不可能揪得出什么毛病。

喜欢看手术直播

当年今日

还记得去年的某个时候,我看到中山一院公众号上说接下来那一周,他们会进行各个科室大咖的线上直播手术。直播平台叫博鳌医学。那个东西需要注册,而且要通过审核的。为了让更多人能看到,中山一院在他们的公众号上直接写出了邀请码之类的东西,所以哪怕你乱写信息,依然能通过博鳌医学的审核,但是时间有点长。一开始我觉得应该我不会被通过了,但是还是被通过了。

说不准什么时候有什么手术,反正过一段时间我就去看一下。那个时候我只想看妇科的手术,但是妇科的手术不是一整天都有,每天不同时段会有不同科室的手术。一个星期不同的工作日会有不同科室的大咖直播手术。那个时候我想看姚书忠的手术,也想看游泽山的手术,我尤其想看游泽山的手术。但是游泽山的手术的直播是技术失败的,因为理论上应该得转换直播的镜头,实际上却没有,所以等于看了个寂寞,因为你只看到远镜头,看到医生们在忙,却不知道在忙些什么,看不到肚子里的情况,也看不到外阴处理的实况。中山一院只在那个星期让大咖在上面直播,之后我就好像在那个直播平台再也没有看到中山一院的手术,但是偶尔会看到其它医院的妇科手术。

那是我第一次看直播手术,感觉实在太爽。对普通人来说,看那些血腥的镜头好像根本没办法看下去,但是我却觉得很有意思,尤其是你看到医生的器械游走在血肉之间,面对出血的时候,反应迅速。腹腔镜的手术,跟我们想象中用柳叶刀进行的开腹手术完全不一样。因为有不同科室的手术,所以除了腹腔镜,还有胸腔镜和开大刀等等。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乳腺的手术,不在腔镜下进行,直接从外面切开,把那些不好的东西整出来以后,那个刀口实在太长得简直让人觉得就是科学怪人。如果医生缝得不整齐或者不好,病人的心理创伤估计完全不比那个手术的物理创伤小。还记得我还看过一些切肺或者切肝的手术,这两个器官出血都非常猛。一个不小心,血就会涌出来,镜头就模糊了,但是主刀的那些医生更猛。从一个手术间切到另外一个手术间视频的时候可能会突然看到某个东西上面全部是夹子。为的是把那个区域病变的组织切掉,附近夹了大量的夹子。发射夹子的机械也很厉害,精准到位。普外医生用那个东西非常的熟练,但是妇科手术里,几乎不会看到那个玩意。如果出血了,医生通常都会直接上去烫,所以如果要切除子宫、附件并进行淋巴清扫,你会看到手术快结束的时候,腹腔的那片区域伤痕累累、一片颓门败瓦的景象。但主持人却会说这个医生做得很快很彻底,某某东西已经清理得很干净了。对一个路人来说,我觉得被伤害得这么严重,这个患者到底得花多少时间才能恢复过来呢?的确,病灶可能已经被干掉了,但是这场激烈的战斗真的让她受伤,虽然她自己没看到。

上周回家的时候,我发现中一妇科自己有一个公众号,上面每周五都有手术直播,除了直播以外,他们还有回放,所以我又可以快乐地挑着看术式、挑着看医生了。

等不到滤杯

当年今日

周四的中午吃过午饭,我在单位收发室的门外一边做着淘宝的任务一边等待着收快递。我等待的是白色陶瓷V60滤杯,也就是之前我才刚买了一个放家里的那个牌子那个型号的滤杯。有三个颜色,白色黑色和红色。一开始我放进购物车的是黑色,后来改成了红色,最后还是改回了白色,因为感觉无论是黑色还是红色,长期高温之下,不知道那个釉面会怎样,所以总的来说,白色才是耐用安全的。之所以想到这一层,我想起宜家家居买回来的那个水杯,外面是橙色的,但里面是白色的,为什么不做成整个都是橙色呢?虽然水杯跟滤杯又有点差异,毕竟滤杯被高温液体浸泡的时间其实不长,但水杯就说不准要泡多久了,但因为滤杯的价格不高,所以千万不要有太多的幻想,白色好像安全一些。

通常情况下,那个快递应该会在下午13点之前送到,通常的签收时间是12点45到13点之间。吃过午饭,已经接近12点30,所以我决定在那里等一等。等的时候顺便把淘宝的任务完成了,淘宝任务完成了以后,继续去完成消消乐的任务。等到12点50的时候,我感觉应该差不多了吧,但还是没有,于是我等到了13点,依然没有,最后我等到了13点10,还是没见人影,所以我就走了。回到办公室,继续完成消消乐的任务。之所以走,另外一个原因是手机只剩下14%的电量了,我在等待的那个过程之中消耗了10%的电量,所以我必须得走了。

这个走了的决定是正确的,因为不知道为什么那个快递居然中午没来。中午没有快递送货,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呢?当我傍晚再去看物流的时候,那个早上10点说开始派送的滤杯居然还没送达,我那个16点多开始派送的波纹管依然写的是那个快递员的名字,所以这到底是什么情况呢?他把两次派送直接压缩成一次吗?双十二好像已经进行中了,但我没有买任何东西,别人也跟我这样吗?还是说别人在双十二买得很凶,所以快递员忙不过来了。

之所以中午要在那里等滤杯,是因为我想用那个新的滤杯试前街咖啡的曼特林深烘的豆子,那个豆子买回来我还没试过,但中午我等不到滤杯,就只能放弃,所以下午我我喝的是挂耳咖啡,是辛鹿的蓝冬。我的计划是,如果中午等不到滤杯,滤杯傍晚送到了,那么我就赶紧把它拿回来,傍晚我依然可以冲一下前街咖啡的豆子,结果天黑了,快递信息还显示滤杯还在派送中。所以这就说明了,是老天爷决定不让我喝到前街咖啡的曼特林深烘豆子。

为什么下午我要冲一杯挂耳咖啡呢?因为消消乐我通常需要一个小时才能完成20局。周四消耗的时间好像比平时多了一点,因为在户外进行消消乐好像感觉不太顺畅。超过了12点45才开始进行消消乐,如果我要手冲咖啡,13点40我就要开始准备了,所以如果我要先完成消消乐再开始手冲咖啡,那么时间就会开始得比较晚,我不想因为自己手冲咖啡的习惯影响别人上班的工作热情。

最终滤杯没收到,消消乐完成了,最后我就只冲了一杯挂咖啡。连续喝了几天的瑞幸深烘豆子以后喝回辛鹿的蓝冬,感觉味道差别好大。

水压

当年今日

昨天说到了洗手间马桶漏水的问题,我逆时针上紧了软管跟进水阀之间的螺母后,好像没有漏水。上紧了螺母的那个晚上,我觉得当洗衣机进水、洗手盆水龙头在打开、马桶又刚好在进水的时候会有一些滋滋声,说不准到底是哪里来的,好像不是马桶,也好像不是洗手盆,我不确定到底是不是洗衣机那个水龙头来的,但听上去更像是冷水的进水总球阀那里发出的声音。自从我把洗手盆热水进水管用堵头堵住以后,冷水我也没有开那么大的水,水流了,感觉够用就行,没有必要制造那么大的压力,最明显的感觉就是当洗衣机在进水,我又打开洗手盆的水龙头的时候,出来的水会偏小,但只要洗衣机进水完毕,洗手盆水龙头的水量就会恢复正常。我就只有一个人,整个宿舍的阳台和洗手间加起来有4个水龙头,通常情况下我不会同时打开两个。最极端的情况是洗澡完毕,我拖完地把水倒进马桶后按了一下冲水,然后洗手,同时刚好阳台的洗衣机正在进水,这个时候会出现三个水龙头同时使用,其它情况下,顶多只用两个。那两个就是我刚上完厕所以后按下马桶的水箱,然后开始使用洗手盆的水龙头。在这种情况下,我能明显感觉到洗手盆的水龙头水量变小,但因为马桶的水量进水速度够猛,所以实际上,从我按下马桶的冲水键到马桶重新注满水,可能只需要几秒钟。当然这里我说的只是放半桶水,而不是全放水。

从来没有人跟我说过冷热水的总阀到底开到什么程度为合适。以前可能我开得比较大,所以无论多少个水龙头同时出水我都不会明显的感觉到洗手盆的那个水龙头水量变小,但把总阀开得那么大,真有必要吗?又或者说如果我把总阀关小了,能不能减轻内部管道系统的压力呢?以前我从来不会有这种思考,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发现家里的洗手间的热水器水量之所以这么小是因为我妈把全屋的总阀关小了。因为她觉得其它水龙头不需要那么大的水压。之前我家用的是液化石油气热水器,自从天然气入户以后,我家就换上了天然气的热水器。跟液化石油气的热水器相比,天然气热水器的打火好像需要更大的水压,否则那个热水器是无法启动的。某一次我妈让我买花洒头,我就随便买了一个方形的,感觉挺好。后来我的单位宿舍用上了圆形的花洒头,感觉那个更好,但是当我把那个也给家里买一个之后发现,换上圆形的花洒头,那个使用天然气的热水器打不着火了。因为那个据说是增压的花洒花洒头。本来水压就不是很强,增压又把水压给压了回去,结果就打不着火。换了两个款式的圆形花洒头,依然没办法让家里的热水器打着火,所以也就只能换回之前方形的那个,虽然实际上方形的那个花洒头其实也挺好用的,就是水量感觉有点温柔而已,但温柔的好处就是水不容易到处乱溅。

我妈说水压之所以这样,她觉得是市政水的压力降低了,但为什么我在家里其它水龙头没感觉水压降低了呢,唯独那个天然气的热水器能明显感到感觉到和以前相比水压小了好多。有些人为了解决这个打不着火的问题,自己安装了增压装置,但我我家属于那种能不加工具就不会加工具的类型,况且现在的情况不是所有花洒头都会让热水器打不着火,只用那个能打着火的花洒头就行了。

水电网都是最基础的东西,哪个出乱子都会让人很抓狂。

连接管漏水

当年今日

之前我总觉得宿舍洗手间某个地方漏水,但我不确定到底是哪里。可以肯定的是晚上洗完澡,我会用海绵拖把把地面都拖干,在拖地面之前,我会把墙上的水都先刮下来,哪怕有些时候可能会漏掉一些边边角角,但也不至于每天都在某个位置出现纰漏。

周一晚上吃过晚饭,回宿舍拖地,发现马桶左侧有一条水路,水路的最终是洗手间的地漏。以前洗手盆漏水的时候,水路也是这样的,但我确信这一次洗手盆没有漏水。因为洗手盆旁边一圈地面都是干的,于是唯一漏水就只能是马桶。马桶那里有两个地方会漏水,一个是角阀,另外一个是连接管跟马桶进水阀的连接处。角阀那里,有两个漏水的点,一个是角阀本身,另外一个是角阀和软管连接的地方。

那个马桶的角阀已经不是一开始的那个,之前某一次我想洗一下水箱,把角阀拧了两下以后直接给拧出来了,所以那个角阀毁掉,后来找同事给我换了一个,单纯更换角阀已经无法解决问题,所以角阀跟连接管都换掉了。

这一次首先我摸了一下角阀,角阀是干的,角阀连接软管的螺母也是干的,这确定了不是角阀的问题,但我确信那根连接管在一滴一滴地往下滴水,所以出现问题的地方是连接管和马桶进水阀连接的地方。我已经不记得上一次同事给我换这个东西的时候是怎么换的。从现在的情况看来,估计是连接软管连接角阀跟连接马桶进水阀的时候,他都绕了一些生料带。那个软管是自带塑料扳手的,但那个时候估计他是用大扳手上紧。现在我看到的情况是,马桶进水阀和软管连接螺母的那个地方有一条垂下来的生料带,长度差不多有我食指那么长。为什么生料带会裸露在外面呢?而且还裸露了这么多?这很不正常。唯一的解释就是,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缠上去的生料带松动了。

看到这么个状况,我的第一反应是把那根连接软管换掉,但我手边的连接管就只有30厘米的波纹管,那是我为洗手盆接冷水角阀准备的,因为现在那个东西还没有彻底坏掉,所以我暂时还没有换,拿着那根30厘米的波纹管比了一下,我发现以角阀现在的角度,30厘米的波纹管应该接不上,但如果角阀能换一个角度,波纹管或许有机会。现在那个角阀在那个位置已经一段的时间,稍微的挪动估计就会导致漏水,所以角阀的位置不能调,角阀的开关也是不能动的。我的第一反应是,赶紧上网下单一个40厘米的波纹管。

40厘米的波纹管送到之前我该怎么办呢?我还是想拯救一下那个漏水点。如果我能把那个螺母上紧,或许就不漏水了,但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才是上紧的方向呢?那一刻我纠结了,想用手机搜索一下,但还是放弃了,直接试一试。我的直觉告诉我,应该顺时针。当我轻轻地以顺时针方向拧的时候,我马上听到了水的滋滋声。那个时候我已经没办法做任何补救工作,因为马桶的水箱里都是水,宿舍冷水的球阀也没有关掉,所以整个洗手间的冷水是处在一个正常水压之下的,所以我赶紧就往逆时针方向拧。拧了一下以后发现好像可以了。但是我又觉得这好像不符合逻辑,所以我又再次尝试了一下顺时针,结果还是滋滋声。接下来我就直接往逆时针正方向,用塑料扳手拧到我能拧的极限。这样的操作之后,好像那根连接管不再漏水了。

之后我跟网友聊起这个逆时针上紧操作,网友觉得很不可能,接着我们就扯了半天。最后我电话求助我妈,因为我妈以前是车工,所以对这种螺丝螺母螺柱肯定非常了解。我妈直接不听我说到底那个螺柱的牙是怎么样的,反正她就直接跟我说,连接管是从下往上接的,逆时针上紧,其它情况顺时针上紧。她说得这么确定,是因为她知道绝大多数情况之下,螺柱都是正牙的。正牙的在正常方向上是顺时针上紧,但如果连接管的螺母是从下往上,属于一个反方向,那么就得逆时针上紧。对她来说,回答这个问题就是条件反射,完全不需要思考。对我来说,我只能用实际行动去试验到底该怎么干。如果马桶的进水阀跟连接管处在一个开放状态,没有任何压力,顺时针逆时针都无所谓,反正总有一个方向能上紧,那是很简单的事。这一次我之所以纠结,是因为那个连接部件处在正常压力之下,稍微失误我就直接不得不狼狈地冷水洗澡了,幸好这一次我运气好蒙对了,又或者说是我反应够快,抢救回来了。

复盘整个事件,为什么会漏水呢?我感觉连接管在连接其它地方的时候,如果上紧的方式是对的,里面的垫片是靠谱的,那么上紧的时候,不应该在外牙的地方缠上生料带。因为那样的话反而容易让连接管的垫片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另外一个导致这个意外的原因我觉得是那个连接管用的是软管,那种里面是橡胶外面是编织绳的那种。那个东西有弹性,弹性是一个好事,但也是一个坏事,如果螺母上得不够好,通常情况下,角阀跟进水阀都不会处在一个非常完美的直线连接状态,那么那个软管就必然会弯曲。弯曲就会产生一个倾斜的力,长期水压和倾斜力的作用之下,那个螺母、垫片以及连接口不完美的瑕疵会被逐步放大,最终结果就是漏水。

我不知道现在我发现的这个漏水点已经漏了多长时间。可能之前没有漏得这么明显,所以我没什么感觉,只是认为可能是我把地面的水拖干的时候没有彻底做到位。近期冷空气来了,冷热交替很频繁,而且温度变化很大,这就让这个瑕疵被进一步放大,最后的结果就是,我看到了漏水,不得不做紧急处理。

不知道我这个逆时针上紧到底能起多大作用,但希望在波纹管送达之前能挺住。

梦游的她们

当年今日

昨天说到感觉工作越来越辛苦。前面已经说过了,上级的人祸,今天说一下下级的人祸。

一开始我是最基层的那个,我直接处理数据本身,但随着工作年限的延长,不免要开始带徒弟、新人之类。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只不过在我刚开始工作的前10年里,这基本没发生过,为什么居然这样呢?我也搞不懂,大概因为这个单位从来没有重视过那个岗位,所以一直没让那个岗位的员工有任何的发展。没有上升空间、没有扩员。后来换了岗,之前那个岗位一直都是个兼职的工作,从我换岗开始,我算是成为了那个岗位第一个全职员工。随着单位的发展,我的那个岗位一个人已经没办法满足需求。最重要的原因倒不是一个人真的没办法把所有活都干完,而是因为某些条款的限制,必须把那个岗位给分开,哪怕都是干着同样的事情,当别人来检查的时候必须说这个是管这个的,那个是管那个的,没有交集。我感觉这是一个很神经的设定,纯粹为了满足上面的要求。

理论上这个岗位是平行设定,A和B可以做同样的事情,但是在某些情况之下,必须说A和B没有任何关系。我永远是A,B这个人换了一次又一次。从我2009年开始第一次接触这个岗位开始,我已经带过5个徒弟。她们的年龄相差很大,她们的专业都不是一个款式的,她们的工作效果更加是差别巨大。可以这么说,5个里面我只对其中一个非常满意,但我非常满意的那个,从她入职开始,我就知道她不会在这个单位待很久,因为要她干这种事情是屈才,她完全有能力去优秀的企业发展。让我有点意外的是,她离开的那个时间点比我预料的早。其他的,基本上可以这么说,都让人操碎了心,因为她们从来不会思考她们的工作。有些人理解我为什么让她那么做,更多的是不理解,直接照做,于是屡做屡错。用”梦游”这个词形容她们的工作状态最为恰当,就是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结果就是做错了,自己毫不知情,一脸无辜。她们明明可以更进一步,但是她们却完全没有想过要那么做。我猜我满意的那个人,那个已经离开的人离开的时候挺不开心,但无论怎样,我觉得她在这个岗位工作的那段时间,我算是教会了她一些东西,无论她是不是真的这么觉得。我觉得她在这个岗位上,又或者她在做这份工作上有所得主要因为她个人的习惯。这个重要的习惯是观察和学习。首先通过观察意识到要做什么,然后去想怎么去做。在思考怎么去做的过程之中,自然而然会学会很多东西。最直接的办法是问我,但我觉得更必要的步骤是自己先去探索,用尽自己可以用的方法去寻找答案。这是一道高考大题,解题的方法不唯一。我可以为她指引方向,但是具体做到什么程度,得看她自己。毕竟我不可能在她遇到问题的时候,永远都在她身边提供帮助。

下级的人祸是因为他们不去想,自然没有问题,也没有改进,于是我看到的结果就是,他们不断犯错,犯各种各样的错误,经常颠覆我的常识。

虽然干着日复一日一样的工作,但依然可以从中发现问题,然后持续改进。这好像挺不可思议,但实际上我一直都这么干,但貌似对别人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恶心的逻辑

当年今日

工作这个事情,我总感觉越来越累。理论上有那么多年的工作经验,我应该是越过越轻松才对,但实际上并不是这么回事,这个累主要原因我感觉是人祸。

人祸这个东西又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上级的人祸,一个是下级的人祸。

上级的人祸问题在于顶层设计就是一坨屎。又或者说根本没有顶层设计可言,他们就在那里画饼,但到底在画什么饼,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只是在抄别人的饼,但你的饼跟别人的饼能一样吗?吃饼的人会是同一回事吗?口味形状烘焙状态不可能都一样。领导有他的想法,但实际上他并不知道如何做。如果下面是他得力的下属那么下面的人大概知道上面要点是什么东西,但关键是这么多年下来,下面的人早已经是老油条。他们不太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他们只是在做一直在做的事情,从来不考虑上面为什么要他们这么干,下面的人可以怎么干。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干的时候,他们就会说,一直以来都是这么干的。时代在变化,领导都变了那么多回,为什么一直在干的事情就没有改进的空间?固有的事情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这是一回事,上面的领导突然有什么新想法,他们更加是完全跟不上,跟不上的结果就是把这个担子推给下面,下面的人也不懂,因为跟上面的那个状态差别不大。准确来说是一直以来根本没有发挥或主观能动性。中间的人把担子推给下面,但不知道下面该怎么做、可以怎么做。一直以来,下面能做的事他们就只是大概知道而已。下面的人,掌握基础信息的人,明明知道有些东西是没办法凑出来的,即便凑出来也完全不合理,但也就只能执行上面下达的命令。这是一个很糟糕的逻辑。以前我没有对这个逻辑如此的厌恶,现在我越发讨厌。之所以之前没有这种感觉,是因为他们没有发生很重大的变动,这几年的情况是不断地变、不断地改,但实际上只是不断地增加基层的负担,因为报送的数据是重复再重复的。一边说要智能化管理,但实际上各自为政,你管你的我管我的,我要我的数据你给提供给我,我不管你是否已经提供过给别人。因为中层自己完全不沟通,他们不会放得下那个面子去隔壁部门要数据,即便他们放得下这个面子,隔壁部门会不会给他出那个数据也很难说,所以他们只能往下面要。数据是你们的,你想怎么搞就怎么搞,但关键是,为什么非得把一样的数据老是按照你们需要的口径让基层人肉进行各种处理呢?上面的人真的有验证过下面经过人肉处理的数据是否正确吗?人人都处在那种完成任务就行的状态,也不管自己做的到底是对还是不对。几年之后推翻自己几年之前的定价,直接把之前的定价打了个5折,这么荒谬的事情为什么居然可以发生?几年前到底是如何定那个价格的?不可能无缘无故就这么干,但既然几年前把这个价格定成这样,肯定有其中的道理。为什么非得用几年之后的那个数据去重新修订几年前的价格呢?因为几年前的价格直接在瞎扯?还是说只是因为几年前的价格拿不出确切的资料,所以只好用几年后的那个常识去修改那个价格。业务那边提供不出确切的资料,财务这边按照业务那边说怎么改就这么干,都是假装无奈,跟我无关。

跟这些人认真我就真的输了,所以我宁愿把认真用在其它地方。

瑞幸深烘果然很苦

当年今日

白色陶瓷V60滤杯收货以后,我就赶紧回到办公室,用余下的辛鹿蓝冬和双11买的瑞幸意式匹配凑出一个13克的粉,它们的比例是9:4,辛鹿是9,瑞幸是4。还记得在咖啡集市上,当我第1次看到瑞幸豆子的时候,觉得那个豆子很油光,而且也很大个,我妈说记忆之中辛鹿的豆子没那么大个,但实际上,当我把两种豆子放在一起,能明显看到辛鹿的豆子是大个的,瑞幸的豆子是小的,瑞幸的豆子的确比较油光,因为那是深烘的,辛鹿的豆子因为是一个中烘,所以咖啡色浅一点,而且也会感觉干涩。我感觉辛鹿的豆子应该是水洗豆,因为磨豆的时候我感觉有很多皮,但是深烘的瑞幸完全没有皮。一直以来我磨的大豆是辛鹿的蓝冬豆子,所以当我第一次把瑞幸的深烘豆子混进去,手磨的时候发现很轻松。我才终于明白到为什么大家说深烘的豆子很脆,很容易磨,如果换成浅烘或者中烘的豆子,你会觉得很硬很难磨。我也很庆幸,之前开始磨的不是深烘的豆子,所以我已经习惯了很难磨,现在突然间变得简单,会让我觉得挺惊喜,因为那堆豆子里有中烘有深烘,肯定是不均匀的,所以有些时候我会觉得很好磨,有些时候会挺艰难。

白色陶瓷V60滤杯下水效果跟塑料的V60滤杯下水效果有点类似。因为我知道那13克粉里面有深烘的豆子,所以我已经稍微放了一下,再去冲那个咖啡,但结果出来的那个效果依然让我很震惊。自从有了手摇咖啡磨以后,我喝过三种豆子,喝得最多的是辛鹿的蓝东,其余两个就只喝过一回,是买瑞幸的时候送的SOE豆子,一个是瑰夏,一个是耶加雪菲。无论是哪一种,我都冲不出苦的感觉,基本上每一次如果不是冲得非常酸,我已经觉得很成功了,这一次我居然冲出了又苦又浓的咖啡。一口下去的时候还有一点点酸,那是蓝冬固有的味道,我太熟悉了,接下来就是苦,而且还很浓。这个效果实在让我太震惊了。原来一直冲不出苦的咖啡,不是我自己的问题,是我手中的咖啡豆就那么个情况。瑞幸的深烘咖啡豆如果依然用我对付辛鹿蓝冬的那种方式整的话,我肯定会被自己虐死。9:4的比例居然也出了这么神奇的效果,实在让我太震惊。第一次用的那个白色陶瓷V60滤杯,我用的是30克水做闷蒸。我知道辛鹿的那个咖啡豆子已经很老了,所以我们没有做太长时间的闷蒸,接着就开始加水,加到80克,然后是140克,最后是196克。整个加水的比例基本上是按照四六冲的,但是控制的那个时间并不是四六冲的那种,完全等上一次去萃取以后再开始下一次,但即便这样,也如此浓苦,简直傻眼了,因为那个时候已经是傍晚18点多,离睡觉时间不远了。我赶紧把那杯咖啡喝完,然后把自己的晚餐燕麦片也吃完,接着我还喝了一杯淡茶。神奇的是,喝完那杯咖啡以后喝淡茶那个感觉很神奇,我喝出了一种我之前从来没有感受过的味道。咖啡是18点多喝完的,到21点多回到宿舍的时候,我依然能感觉口腔或者鼻腔里有咖啡的味道。

我感觉接下来瑞幸那500克的意式深烘咖啡豆需要消耗掉,我冲煮的温度,准确来说是我停止烧水的温度,顶多95度,我的冲煮温度必须控制在90度以下,这样我才可以不至于冲出一杯中药。

新入手白色陶瓷滤杯

当年今日

昨天说道辛鹿的蓝冬咖啡豆只剩下一点,陶瓷滤杯也没有送到,所以中午我手冲了个挂耳咖啡,傍晚的时候我发现陶瓷滤杯送到了。其实吃过午饭以后,我也有看过物流信息,显示派送中,通常那个快递员会在中午13点前送到,但我的决定是如果吃过午饭,还没送到,那我就先不拿了,傍晚下班的时候再去拿。所以傍晚下班之后,我就去拿了滤杯。

在收发室拆开那个包装的时候,我发现那个滤杯非常漂亮。那个陶瓷滤杯是我买过的所有滤杯之中最漂亮的。那是一个V60的滤杯,里面的纹路非常清晰且均匀。另外一个我觉得也很漂亮的滤杯是扇形的滤杯。从形状上看,我觉得这个白色陶瓷的V60滤杯应该和标准的V60滤纸非常吻合,结果是还是要对滤纸做一点折叠的处理,但是比我那个黑色的便宜货处理的范围小很多,而且可以这么说,处理过以后,你基本能在干的时候把滤纸压上去,压出了滤杯的纹路,浇水了以后可以完美贴合。这种完美的贴合之前我只在不锈钢V60滤杯以及塑料的星芒V60滤杯上体验过。不锈钢和塑料的滤杯是模具压制出来的,所以肯定非常标准,但是陶瓷的滤杯会带入一些人为的因素,所以肯定没有前两者那么标准。因为我之前就用过自己那个黑色的陶瓷滤杯,滤纸需要调整的空间很大,而且那个黑色的滤杯里面的纹路虽然有,但是你只能说若有若无。因为要调整的滤纸很多,所以就意味着黑色陶瓷滤杯的开口角度可能只有50度左右。这就意味着滤杯壁比较垂直。

我一开始在单位做现磨手冲咖啡用的就是黑色的滤杯,当我用了一段时间以后,才换成了塑料的V60滤杯,结果发现虽然二者底部开口大小差不多,但下水速度却很不一样。按照平时的那种做法,我在黑色陶瓷滤杯上已经能在中心建立水流通道,但是在塑料滤杯上却做不到。之前我搞不懂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难道滤纸和滤杯是否非常完美贴合有这么大的差异吗?后来当我收到了这个新的白色陶瓷V60滤杯以后发现它的下水效果跟塑料的星芒滤杯比较类似,跟黑色陶瓷滤杯比起来,下水通道建立得会比较难一些,但是通道建立了以后,又会比塑料滤杯顺畅。

为什么还要入手这个白色的陶瓷滤杯呢?因为当我用过星芒塑料滤杯之后,那个晚上我才发现那个滤杯的材质是PS。那种东西好像不耐高温,为什么在必须用热水甚至是接近沸水温度冲煮咖啡的过程之中,居然用这种材质做滤杯呢?个人感觉就挺不安全的。入手那个滤杯的时候,我没有考虑这些,因为我知道日本的Hario滤杯很多也是塑料的,我最大的失误就在于我没有研究过Hario以及国产的那些知名咖啡用品品牌的滤杯用的是什么材质。那个星芒塑料滤杯看上去很漂亮,跟滤纸贴合可以这么说是完美的,但是那个材质让我有点不放心,偶尔一两次也就算了,如果长期都这样,想想都觉得很危险。高硼硅玻璃的滤杯也有很多,但我是个粗人,那种滤杯通常没有把手,所以清洗的时候非常容易会被我手贱摔破,所以对我这种抠门的人来说,还是陶瓷滤杯比较实在和安全。

手冲咖啡这事我会一直做下去,所以必须得考虑长远。

对付深烘挂耳

当年今日

辛鹿蓝冬最后的咖啡豆只剩下一点了,我猜那里应该不够13克,新买的陶瓷滤杯还没到,所以周四的下午我没有现磨的手冲咖啡,取而代之的是喝挂耳,冲的是柯林的。跟平时不一样的就是水烧开了以后,我稍微等待了一下。在养生壶里等待了一下,在手冲壶里也等待了一下。跟现磨的手冲咖啡相比,手冲挂耳咖啡我依然会把那架在电子秤上,我就不算了,但是我会查看加水量,时间之所以不算是因为挂咖啡的滤袋跟一般滤杯加滤纸的结构肯定是不一样的,所以我没办法按照那个去控制时间,我只能按照我看到的那个状况决定什么时候加水,什么时候加多少水。

挂耳咖啡这次我闷蒸用了比较少的水,最后总注水量是160克,除了一开始闷蒸的15克以外,其余三份大概是均分的加进去的。出来的那个效果我感觉刚刚好,不会苦。以前我也冲过柯林这个挂耳咖啡,但冲的时候我没有用秤,只是凭感觉,我把水分了很多次慢慢加,结果真的苦得让人上头,不仅仅苦而且还很浓。之前大概了解了四六冲怎么控制咖啡浓与不浓,因为我知道这个挂了咖啡会苦会浓,所以我尽量采用类似于一刀流的方式,但中间又会有一点点的间隔,但那个间隔跟四六冲有明显的区别。出来的效果我个人感觉挺满意,味道我感觉刚好。有一点点层次感、有一点点苦。有一点点坚果的味道。这一次我还冲出了一点点的酸,之前我从来没有把这个挂咖啡冲出酸味。所以我个人感觉,对付深烘的咖啡,就必须把水温降下来。如果依然用之前对付中烘豆子的方式,肯定会很苦。

就我个人的经验看来,如果是冲辛鹿的咖啡,如果是中烘的蓝冬。我手头上的工具,一个烧水的壶、一个没有任何保温而且只有250毫升的手冲壶、而且是没有盖子的。在水烧开100度以后,我就得马上进行。滤杯润洗操作得快,接着马上开始萃取,否则温度会过低、会很酸。但是对付这种深烘的豆子,显然这就不合理了。我没有买温度计,所以我大概只能估那个时间,什么时候才开始冲。这个预估的时间,哪怕我是用秒表去计算的,也没办法适用于所有场合,因为气温不会永远都一样。现在唯一的优点在于,单位我用来烧水的是个养生壶,养生壶实际上是有温度显示的,所以我可以当水烧到93~95度的时候就把它拿下来,开始进行滤杯的润洗以及后续的冲煮。之前我也试过用类似的温度对付上面提到的那款挂咖啡,出来的效果挺好。

如果所有参数都可以具体量化,重复出同样的咖啡我觉得相对来说会简单一些。如果像我这样,缺了一个温度计量工具,那么我就得开动脑筋把那个参数给估出来了。

第一次四六冲

当年今日

周二晚上一次偶然的机会,第一次听说有四六冲这种咖啡手冲方式。很简单,就是把总加水量分成4:6。前4是控制甜酸度的,后6是控制咖啡浓度的。4里面再分成两份,第1份加水量的多少决定了咖啡偏甜还是偏酸,理论上那里会平均分成两份,如果第1份的量比较大,那么咖啡就会偏酸,反之咖啡就是就会偏甜。后六的那个部分可以一次加完或者分两段甚至三段。一次加完的口感最为淡,两段的属于中间,三段会比较浓。我使用13克粉,用1:15的粉水比,也就是我要加195克的水,以200克计算,按照这个四六分法,4的那个部分就应该是80毫升,均分是40毫升。如果第1段只加30毫升,理论上咖啡就会偏甜,如果第1段加到50毫升,理论就会偏酸。

周三的中午我使用的就是这个四六冲法。第1段的加水我用了30毫升,第2段用了50毫升,六的部分我分成了两段,每段60毫升,也就是我的累计加水量分别是30、80、140以及200。每一段的加水都不是用时间去计算的,而是看到上一段结束萃取了再开始下一段。同样是200毫升的水,总耗时会比我平时用三段式时间长,通常情况下我的三段式加水时间是1分40秒,全部过滤完成的时间是大概1分55秒。第一次采用这种四六冲的方式,我的整个加水时间超过了两分钟,耗费了2分10秒。按照平时的加水方式,使用V60滤杯的时候,我基本能做出碗型的结构,但用这种四六冲的方式,我发现粉会比较平。我个人感觉这种让上一段的水完全流干再加下一段的方式,整个萃取的过程类似于浸泡式,所以越往后我发现越没有坑,加完前两段水的时候,中间有个坑,跟平时差别不大,当我但当我开始加六那个部分的水的时候,粉就开始变得很平。大概这也是为什么开发这种四六冲法的那个日本咖啡师在注水的时候会用很猛的水流,基本上几秒钟就结束一次注水,因为如果后面六的部分不使用很猛的水流,咖啡粉基本不会翻滚起来。我没有特别留意日本的那个视频里萃取完比后,最后那个咖啡粉的形状是怎么样的,反正就我第一次自己的试验结果看来,这比我任何一次手冲的粉都要平坦。

以前从来没有试过以这种方式手冲咖啡,我感觉出来的效果是平时用同样的咖啡豆我会觉得酸,有时很酸,而这一次基本上不酸。无论是热的时候还是凉了以后,酸只剩下一点点,但是咖啡的其他味道又好像比较难分辨出来。有人说用这种四六冲的方式冲出来的咖啡会比较浓稠,我感觉好像也是这么回事,但是这种浓稠却让咖啡的味道变得不那么丰富了,好像把所有东西都压缩在一起,于是你辨别不出那到底是什么。所以我觉得近期我不会使用这种方式了,我会继续的锻炼好自己三段式的手冲。之所以使用三段式,是因为我觉得跟一刀流相比,三段式冲出来的咖啡味道好像层次会多一点。

手冲咖啡,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就在于参数很多,让你有无数把玩的乐趣。

咖啡粉坑

当年今日

上周三的下午因为要去常平看篮球,所以我的手冲咖啡时间从下午接近14点变成了上午11点多。之所以可以这么明目张胆地在那个时间手冲咖啡,因为当时单位剩下的领导已经凤毛麟角。他们都出发去参加文体活动了,余下来的人肯定得享受这些摸鱼的时光。我自己是个戴眼镜的,所以在三个人8个眼睛的监督之下,我完成了一个手冲。那是我重新把巫师2.0从36格调回38格。理论上前一天我就得调,但是磨粉之前我忘记了,当我记起来的时候我也不管我是不是要磨豆,反正先调了。之所以有这种调整,是因为我从之前的9克豆子调成了13克,之所以有这种改变,是因为有片咖啡科普的文章里,前街咖啡说7克是手冲咖啡的极限,小于这个数基本上就没办法干了。之所以通常会用15克的粉,是因为如果按照1:15的粉水比225毫升的水的容错空间比较大。哪怕有一些失误也不会让咖啡糟糕到哪里去,但如果粉很少的话,容错几率就很低。那篇文章里面说到13到20克的粉手冲咖啡,出来的那些参数和效果都差不多,可以用同样的手法进行手冲,所以我就取了一个最小的13克,用1:15的粉水比计算,那等于是我需要加195克的水。在那之前,当我用9克粉的时候,我加的水是135毫升。那当我用9克粉的时候,出来那个效果永远都是深坑,没有一点办法。无论我如何改变都是那个效果,我甚至都怀疑自己的能力了,但当我把咖啡粉变成13克了之后。我马上冲出了一个不是深坑的坑。第一次冲出来的坑虽然不算太完美,但不像之前9克粉那样四周是垂直的,中间是深下去了。深下去的有一个手指节那么多,所以很深,旁边的粉墙也很厚。但当我用13克粉的时候,我就做出了大半是碗型的,小半是垂直的,这就意味着我注水的时候可能垂直的那一边我没太靠边,所以就出现了那个现象。用9克粉的时候,几乎每一次入口时,我都感觉酸味特别重,但是当我把粉调成13克以后,入口的那个酸总算压制住了,虽然咖啡液放凉了以后还会酸,但是没有之前的那么明显。之所以之前要把巫师2.0调成36格,是因为我知道自己用的那些粉偏少,我希望萃取的时间能长一点,所以为了能留住水,我把粒度调小了,粒度小了以后又容易造成深坑。虽然我的粒度还不至于像网上的人那样成为泥坑,但我觉得那个坑有点过,太深了。手冲咖啡的粒度我不是靠白砂糖粗盐之类的东西做参考,而是根据我平时喝挂咖啡的那些感觉。所以我肯定不会磨出最后出泥坑的那种粒度的咖啡粉。估计手充搞出泥坑那样的咖啡粉粒度应该只适合于摩卡壶或者意式咖啡机。对什么都不懂的人来说,咖啡粉就是把咖啡豆磨碎,越碎越好,但是对懂一点点或者非常懂的人来说,遇到这种完全白,真的只能掩面。

回到一开始那个话题,在众目睽睽之下,我用13克的咖啡豆,一边手抖一边完成了我人生第一个在V60陶瓷滤杯上做出来的完美碗型粉坑。在那之后,虽然我每天几乎都有手冲练习,但再也没有复刻出那个坑,直到这周二的中午,我用一个塑料的星芒V60滤杯再次做出了一个完美的粉坑。

粉坑完美当然会让人开心,但粉坑不完美也不等于咖啡一定不好喝。

又熬过了一个月末

当年今日

上个月末的最后一天是周六。我能预知到单位会发生的业务主要在哪些方面,但我没办法确定那些业务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周六的那一天我跟我妈去了琶洲的农博会,吃吃喝喝玩之后就去了品汤居吃饭,因为前一天晚上我就发现大众点评上品汤居居然出了套餐。过去好长一段时间,我跟我妈都是起码晚上20点多才会到家,但这个周六的晚上我们没到19点就到家了。因为我们没到17点就已经到了品汤居,在它旁边的盒马奥特莱斯已经转了一圈。品汤居的晚市从17点开始,但他们居然真的离晚市开始前大概10分钟才开门迎客。我们是第一波进去吃的人,但我们不是第一批吃完的人,有些人去得比我们晚,但吃得比我们快。

在开始周六的活动之前,我没有告诉我妈我要早点回家,因为是月末,因为有很多东西要做,但是我又不能提前做。冥冥之中又出现了这种默契,没到19点就回家,然后赶紧洗澡,接下来就是坐在电脑旁把能做的先做,不能做的在那里等待。晚上21点多,单位的作业终于结束了,我也终于可以开动起来。

每到月末,我都会有焦虑症,因为我知道有很多东西要在那个时候才能完成。东西不难,但是需要完成的东西越来越多,所以哪怕每个东西你只需要几分钟积累下来依然需要很长时间,而且因为东西很多,所以很容易会漏掉。有些东西做起来就是一个条件反射,但另外一些东西需要你要慢下来想清楚,否则会浪费更多时间。有些事情需要动脑筋,但是在晚上的那个时候,脑筋真的无论如何都难以像白天那样动得那么自如了。我每次我都要克服这种状态。

从近几个月末的情况看来,在单位的业务结束以后,我大概需要两个小时就能把所有事情做完。这里做的只是一个普通的月末,年末的时候,事情又会变得很不一样,因为又会多出很多东西需要继续完成。月末东西的难易程度跟单位的某些业务什么时候结束有关。如果省储业务早就已经结束了,比如最后那天根本没有省储业务,我可以把很多的东西都提前解决掉,所以月末那一天,我需要干的事情就少了很多。但如果月末那一天中转业务要挺到晚上11点才能结束的话,那么即省储业务我能干的都干了,后面那些东西还是得扛到第二天凌晨才能全部解决掉。所以为什么会焦虑呢?如果所有业务都不确定,那么所有东西都得等到最后那一刻,如果省储业务也还在内的话,所有东西结束后我起码需要两个小时时间才能结束一切,如果那个结束的时间已经是晚上23点以后甚至接近24点,那么就意味着在我开始工作的时候,我的脑子已经非常不清醒了。我不奢望他们最后那一天不干活,起码能不能控制一下结束时间,比如搞到晚上20点或者晚上22点,不要赶到晚上23点甚至24点。无论我期望多少回,这些要求我还是不会在他们面前提起,他们也不会为了我一个人改变所谓的习惯。

我已经不知道如何让自己不产生月末焦虑了。

不贴膜了

当年今日

周四晚上回到宿舍,当我把手机掏出来的时候,傻掉了,小米Civi 1S的边上有了一个很长的气泡,然后我就开始戳,大气泡没有了,但是却变成了几个散的小气泡,接下来无论我怎么戳气泡都不消失,气泡的大小没有变化,当我从左往右戳的时候,那个气泡居然自己向左那边跑了,一开始那个长条的大气泡是出现在手机右侧接近水凝膜边缘的地方。那个气泡,准确的来说是那个已经分解为小气泡的气泡不断地向我的屏幕中央挪动。我妈之前也发生过这种事,我说那是因为她把手机放在包包里,被什么东西挤压到了,但她就不信。这一次我自己也遇到了这种事情。平时我都是把手机揣在裤兜里,裤兜里就一个手机。如果我有两个手机,那么我就左边一个右边一个两个,不会碰一起,我那天晚上刚好我把两个手机都平放在了包包里,于是就发生了这种事情。所以到底是什么东西挤压到水凝膜呢,根本无法的得知。另外一个手机贴的是钢化膜,因为那是直屏手机,曲面屏的手机我只能贴水凝膜。我妈那个曲面屏的手机出现了泡泡以后,我有想过在网上给她买水凝膜。水凝膜这个东西,我只贴过一次,在我的小米Civi 1S上贴,一次性我买了两张水凝膜,因为没有单张可买,那是闪魔的水凝膜,最便宜的那款。贴膜的那一天,我选了一个非常潮湿的日子,所以理论上空气之中完全没有浮尘。我在宿舍贴膜,把门窗都全部关死了,尽量制造一个少空气流动的空间。水凝膜99.9%是贴成功的,但就在右侧的某个边上出现了一粒灰尘。水泥膜出现灰尘是毫无办法的事情,因为不可能像钢化膜那样重新撕开再处理,贴上去就贴上去了,只能一次性。后来使用过程中我没有感觉那里灰尘影响过我,因为那是在一个我几乎不会碰到的地方,那粒灰尘也没有扩大范围,可以这么说,基本上你看不到那个灰尘的存在。但水泥膜这个东西,疏油层真的是太薄了,哪怕是新膜贴上去,我已经觉得有点不知道怎么样的感觉。我又有每天都用酒精擦手机屏幕的习惯,所以水凝膜很快就出现了油污指纹乱七八糟的东西。忍得住的时候不去碰它,但忍不住的时候,一天不知道得擦多少次手机。

某个周五,我把一箱装在储物箱里的橡皮章带回家的时候,在地铁上发生了一个意外。大概第二天,我发现水凝膜的右侧被划开了一道。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呢?唯一的解释就是我把手机放在裤兜里,但是那个事件来得太突然,我坐在地铁那条长椅的右侧,我坐在最边上的,所以可能我的手机刮蹭到了。气泡或许你还能戳一下,但是那一下真的直接把水凝膜给划开了一道口子,但我确定屏幕没有因此受损。如果当时我的手机壳的是一个包裹性比较好的,估计没事,但关键是水凝膜很挑壳,除了官方标配的那种透明半包裹型的手机壳以外,其它硅胶手机壳一律顶膜。硅胶手机壳买了两个,但一次顶第而次也顶,我也就只能放弃。划开的那道口子,影响我的视线,因为那里就出现了一道很明显的东西。

周四晚上出现的那几个泡泡,触屏的时候能明显的感觉到那里的凸起,可以说手感变得糟糕,摆在我面前有两个选项,一个是重新贴膜,第二个是直接把膜撕掉,不用手机膜了。

周五纠结了一天,到快下班的时候我决定直接把膜撕掉,不再贴了。因为之前那个水凝膜贴上去我不知道起到了多少保护的作用,反正在使用过程中其实挺不舒服。贴膜还得随时提防会不会顶手机壳、四周会不会顶开出现泡泡。

我从来没有试过当手机还在作为主力机服役的时候就不带手机膜使用。这一次把膜撕掉了以后,我才发现原来手机自带的玻璃屏幕是这么的舒服。基本不会留任何的指纹和污渍。那种顺滑是我从来没有体验过的,以前我的手机不带膜只有当它们完全退役了以后。那时的手机基本上已经不好操作了,要不卡顿要不发热。

曲面屏真的是一个很逆天的设计。到现在为止,我都不明白为什么当初那些设计者们要搞这么一出?

尿

当年今日

每次睡醒之后,睁开眼睛的那一刻,有些时候突然间有那么一两秒,我不知道在哪里?在做什么?有时候我会马上反应过来,我到底在哪里。但有些时候突然间脑子里反应的是那到底是什么地方?我在做什么?有时候会反应得出来,那是一个早上或者那是一个晚上,但有时候第一感觉那应该是一个早上,但实际上那只是一个午睡,我在办公室。为什么会有这种错乱的呢?为什么以前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没有这种。大概以前没有这种感觉是因为绝大多数时候我都不会自己醒过来,醒过来的唯一原因是闹钟响了,在闹钟响之前我不会自然醒。半夜要上厕所的几率非常低。为什么以前我不用半夜上厕所,现在偶尔就有这种需要呢?以前我总是笑话那些大人们,每次出门之前得上厕所,到了某个地方以后第一时间也是找厕所,又或者是还没到想到的地方,半路上就已经要上厕所。现在周五下午,我知道自己要回家了。从下午15点多要接近17点,我都会不断地上厕所,尤其是即将离开单位的时候,也不管到底有没有尿意,先上一个厕所。从单位到地铁站,正常情况下需要一个小时多一点的时间,这么短时间之内,理论上我是不需要上厕所的,尤其是在我离开单位之前,已经去过一次,现在我好像也有这种需要了。为了让自己没有上厕所的烦恼,下午15点30以后我就没有喝水,但可能堆积在15点30之前的水太多了,所以就有了后面的故事。有些时候我感觉那些上厕所的欲望可能跟膀胱给大脑的反应不完全一致,有时候是因为我们的神经太紧张了。我感觉膀胱不至于一个小时都憋不住。人紧张的时候,哪怕膀胱只有一半,甚至一小半,人也觉得得去放一下水。这种事情,在人年轻的时候,真的很少发生,否则的话,一门主科考试,两个多小时,怎么可能憋得住呢?绝大多数考生在考试期间都没有上厕所的需求,起码我从来没见过。是大家在考试的时候特别能憋吗?我感觉不是。但话说回来,考试两个多小时的期间,也不会有人一直喝水,因为水不允许带进去。

我妈是那种明知要出门,出门前还要喝一杯水,于是半个小时或者大半个小时之后,她就要找厕所了。我不会在出门之前先喝一杯水,但是我喝水的那个时间离出门不会太远,虽然出门前我也先上了个厕所,但可能到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的时候,我也要找厕所了。我感觉这种上厕所的需要,不是因为疾病的导致的尿频尿急之类。因为我真的不敢相信自己还不到40岁就已经开始有这种毛病,但可以肯定的是,跟以前的自己相比,我上厕所的频率的确高了,尤其是当我大量喝水以后,是因为我以前并没有像现在这样大量喝水吗?

我感觉我爸不上厕所是因为他尿的时候会痛,尿的时候会痛跟男人的前列腺自然增生有直接关系。前列腺增生一定会发生,尿也是排泄人体毒素的一个重要途径。为了不痛和不尿,显然这是非常反科学的,但估计我爸就是在做这种事。

尿和屎贯穿我们每个人的一生,这是我们通常有点难以启齿的事情,但我们谁都逃避不了。

电吹风异味

当年今日

感觉连续好多天都很晚才睡觉,有时候接近12点,有时候超过12点。有时候是因为自己的blog,有时候是因为单位的事情,而有时候是因为前面两者已经搞得很晚,我还想看一下电视,所以就变得更晚了。只有在看电视的时候,我才觉得时间是自己的,但那个时候我又不得不不停地去瞄时钟,因为我得睡觉了。这很矛盾。这个星期突如其来的事情还让我的运动变得不那么规律。周一周二的时候还算比较正常,但之后乱套了,但实际上乱套的也就只有两天而已,一开始我觉得时间够用,但因为这样那样突如其来的事情变成我得在10点过后才开始动感单车,所以我已经不能选择30分钟的课程,只能草草地选了个15分钟。15分钟高强度的课程难度一点都不低,虽然很时间很短,但依然会让你大汗淋漓。对我来说大汗淋漓的前提条件是心率达到一定的强度并维持一定时间。30分钟动感单车的课程,有些全程都挺摸鱼,所以我全程都不会出现大汗淋漓的状态。

很晚才开始运动,然后洗澡,出来以后还得等洗衣机里面的衣服洗完,但实际上等我自己的头发完全干透需要的时间更长。周四的晚上,我终于要拿出抽屉里基本上一直只是放着的电吹风。电吹风插上电打开的那一下,我也没有先体验一下就往头上靠,结果我感觉到吹出来的那个味道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形容。反正就是一股不太好的味道,肯定不是烧焦,估计因为电吹风一直放在潮湿的地方,外加灰尘又或者其它东西什么的,发热丝上附着了一些我也搞不懂什么东西的东西,所以吹出来的那个味道非常让人不愉悦,但我又是那种很抠门的人,我不愿意浪费那些热风,我不想把那些不好味道的东西吹走了以后再吹干头发,所以我就那样一脸嫌弃,但是照样让那些味道吹一下我的头发。

宿舍的这个电吹风已经买了十几年,是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买的,在前进路的苏宁易购。现在那家苏宁易购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从来都没有看过那家店兴旺过。一个电吹风用十几年,对别人来说可能很不可思议,但对我来说,正常情况下,一年我用电吹风的时间加起来估计不会超过一个小时,就使用频率来说,那玩意真的只是放在那里,必要时的时候才用,但是你又不能没有。只要内部的东西没有坏掉,会不会到我退休的时候那个东西依然可以用呢?不仅仅是单位的电吹风,家里的电吹风我的使用频率也很低。有些人习惯洗完头就用电吹风把头发吹干。无论夏天冬天,通常我用的是电风扇,直接怼着脸吹。这样干有面瘫风险,之前我也的确面瘫过,但现在工作日的晚上几乎每天我都干这种事。我想头发快点干,但我又不想用耗电量很大的电吹风,同时也不想把东西抓在手里,除了风扇,我还有其他方法吗?为什么女生就有这种要等头发干的烦恼?男生那些寸毛用毛巾擦一下基本上大部分都已经干了。到底是谁把这个女生头发不能像男生那么短的规则默认下来的呢?

月末的焦虑会因为事情变得复杂而越发加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