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Nov.25 – Dec.1 人在承认失败前早就准备好了最玄妙的“意外”

为自己制造各种麻烦的事情,疯狂地逃避写作。

灵感收集箱里的一则灵感

如果我认为“忙中出错”很可能是潜意识希望的结果,这或许会让很多人不满。明明是因为忙中出错才导致了事情无法顺利地进展下去,为什么还要怪罪给当事人自己——那么,如果这些出错没有发生,事情会真的顺利进展下去吗?

我看未必,因为还会有更多的“麻烦”等着当事人,就算没有麻烦那就制造麻烦。有的时候,这个“麻烦”可以被赋予意义成为超越“拿破仑的马掌钉”的存在,这个疏忽甚至可以蝴蝶效应到导致了全盘无法推进的可能——没错,我这里特地规避了“输”这个形容。因为人们会习惯性地为“输”负责,但如果有另一个东西可以为“输”触发某种玄学性质的条件,那最终解释权都付诸迷信,再也找不到解决方案。

这就是潜意识的一种——在失败之前就想好了失败的理由,以及失败之后找到了那个巧妙的“马掌钉”。


那些号称 “理性” 的人,往往是在以最温和的姿态压制和边缘化那些与自己观点不同的群体。

《“宽容”的另一面:隐形歧视与自我中心的伪尊重》|白熊阿丸

日本的女性车厢算是一种“歧视”吗?很久之前,日本社会在讨论这个话题。如果将女性车厢的概念引导至“保护性歧视”,它很容易引发思考。要承认女性需要被保护的前提,就是因为女性在社会遭受了不公平待遇,这一观点符合罗尔斯正义论中,对于“差别性原则”的讨论,为了让正义最大化的得到体现,就需要使最弱势群体获得最大利益。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这些弱势群体在获得最大利益后后被调整为社会正义的一部分吗?这是哲学家在思考社会问题是常有的“天真浪漫”,他们将个体看做是哲学世界里的最小单位,而忽略了他们的人性差异。

如果不承认女性是“弱者”,直接给予保护,是暂时性地偏向群体的利益保护——那这一点符合功利主义的观点。因为社会的繁衍、进化、运作需要女性作为参与者,所以对其提供相应的保护,是为了他们能够更好的参与其中。功利主义考虑是整体社会的程序正义问题,所以其中也涵盖了听上去不那么好听的“繁衍作用”。如果无法从“弱”来认定保护的原始目的,那用“功利主义”又显得过于物化女性。

没事,还有第三种——自由平等观。这是现代社会为了稳定所构想的哲学枷锁。我之所以称它为枷锁,是因为人类社会本身还隐含着“丛林法则”的那一套,所以我们需要一些禁锢工具,让这头野兽暂时安静。观念是漫长却有效的改变方式,就像刚出台禁止随地大小便规定的时候,人们还会叫嚷着“不让拉屎没有王法”一样,它需要非常漫长的过程、甚至几代人的教育才能扭转和根植一个观念。如果这个社会本身就是一个男权主义驱动的社会,那这个观念几乎无法至上而下地改变。

于是,这件事很难“理性”都对待,因为它无法从任何一个理性思考之中找到最合适的答案。而“感性”就成了最为关键的补充条款——一些人的尊重女性,或许是出于“你是女的我不跟你一般计较”的目的,但结果是尊重女性,符合感性的结果,就无需再理性解构。


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

某人生管理系统课的Slogan

计划分两种,一种是“我知道我接下来要做什么”,另一种是“我完成他并贴在墙上我觉得我的未来充满希望”。我过去也是这样的自虐狂。看着用彩色模块堆叠的日程表,总觉得自己的充实是会带来收获的。但是在这些眼花缭乱的模块之下,似乎在欲盖弥彰地藏这一个最为核心的问题“你到底想做什么”。

就拿写作为例。写作的核心不是你能写出什么,而是你到底有没有写。最伟大的小说家也是先要有初稿,才能通过不断的修改和沉淀而变成出版物。当这个问题依然可以让你举步不前的时候,那就要思考那个最核心也是最容易让你拥有羞耻感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写作”。这是两个问题,也是人们常常在“坚持写”和“为什么要写”反复横跳、互为借口的乐此不疲。

我在2017年第一次完成五百日写作计划的时候,我并没有准备好“我为什么要写作”这个问题,直接开始了每天坚持三篇文章的创作。在这个过程中我才渐渐找到了“为什么”——你看,这两个问题本质上没有谁先谁后,更像是纠缠在一起的寄生关系。“为什么”太脆弱,会因为另一个创作者的一席煽动之言就改变了你写作的初衷和热情。而“写”是由你控制的,坚持与否看上去有很多外界干扰,但这些干扰或许是你“故意制造”的。

所以我觉得这个Slogan有蠢坏的部分——世界的计划你摸不到,我觉得它更接近加缪认为的“荒谬”;而计划本身永远贴靠不上荒谬的规则,那不如真正意义上的活在当下,全然地感受存在和思考——当下就开始写吧。


为举国体制守寡

中国网名点评前体操冠军吴柳芳“擦边”风波

这件事有好几个不同视角的点,表层是“雌竞”,因为涉及了体操女运动员管晨辰对吴柳芳“下定义”的事件;也涉及了比较深层的“举国体制”以及举国体制背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或独裁主义国家)为什么为何如此在乎体育竞技运动获胜的政治内核;其中有可能扯出新的话题,比如中国运动员的违禁药品使用历史、举国体制对运动员胜负操纵安排内幕等等。

我不是很爱聊政治,因为比我会指明中美关系发展方向的大有人在。举国体制的运动比赛,很容易与政治挂钩,谁赢谁输,都可以直接与民族自豪相关。所以我们在聊到这件事时,很难客观理性地剥离政治。但也正因为这种难以剥离,才让“造神”游戏变得举国疯狂——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当个体力量附着在群体效应之上,一个能力远超过自己、但获得我们所不服的财富匹配时,他最终的楼塌,既是剧情需要也是对内的自我救赎。

擦不擦边,那是吴柳芳的选择;但无法剥离的政治游戏,又让这种选择被放大了道德瑕疵。她在逼近那个神坛的最高点,现在没人去推她一把吗?管晨辰不过是做了大家都想看到的那一步罢了。


你好可怕,我在想什么你都知道

紫薇对尔康说道

最近老婆突然想回顾《还珠格格》,我就在书房听着对白当做白噪音。因为小时候看过好几遍,所以对其中的剧情已经了如指掌。现在重看《还珠格格》,除了琼瑶的台词有点尴尬和人物扁平化,无论是剧情结构、还是演员的“信念感”都可圈可点。

紫薇这个角色放在现代社会,就是一个十足的“绿茶”+“超级无敌大黑箱”。她永远不给尔康确切的答案,然后等着尔康给她答案——猜对了就是情意可证,猜错了就是爱已不在。男性天然是无法负荷女性黑箱的,因为大部分男性思维是以“解决问题”进行思考的,但女性因为黑箱优先需要的是安抚情绪,她们要的不一定是解决方案这么直观的东西。如果长期处于黑箱之中,男性因为无法通过“解决方案”解决女性的情绪问题,就会越来越机械化地避免矛盾发生,甚至会在第一时间本能地逃走。

虽然说,解决黑箱的方法是“把话说破”,但情绪上头的时候,把话说破反而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什么时候说、要冷静多久就变成了没有标准的“共识”。既然是自己约的炮,那含着泪也要学会摸透对方的运作逻辑啊。


有时候我在想,我是不是太爱对方,所以希望对方会因为某一件事沦为罪人,彻底被我约束在身边。

一朋友跟我聊起她为什么想对男友“钓鱼执法”

这位朋友,一直换着各种小号去勾搭自己的男友,试图找到男友和其他“女孩”骚聊的证据。我问她为什么,她才回答了我这句话。她觉得这是一种爱,且不是不信任,而是想要通过疯狂地测试去确定这份爱的纯粹性。

女性的原始动力是爱与归属。她为了追求归属感的稳定,会需要通过试探的方式去确定自己以身相许的男性能否照顾自己,特别是在自己怀上对方孩子、生育、养育后代的时候,自己不会被抛弃。所以一些女性会开始选择“作”——就像是登山时,要确定绳索是否绑紧,要拉扯几下才敢爬上去一样——只不过有些人,会更加害怕被抛弃和失去爱与归属,所以这个“扯绳子”的行为一直在重复、甚至越来越强烈。

——《再见,爱人(妈妈)》

想要知道一个男性有没有强烈的负罪感,就看他会不会进入“防御机制”。一般来说,一个男性(特别是丈夫)突然对自己的另一半非常热情、包括对孩子的热情,或许是他在抵消内在的负罪感。至于这个负罪感是怎么来的,我不能如此独断地说就一定是“出轨了”。

或许换一个思路,这个女孩子意志在追求的那种“犯错”,其实是当男友在充满内疚感时,对她的那份热情、关注和赎罪时的宠溺让她上瘾了,所以她才会想要通过让男友变成“罪人”的方式源源不断地榨取这种情绪价值。

她说她要下去想想,第三天给我留言道:确实如此。

❌